
六祖常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而我们自心常烦恼。那六祖常生智慧的心法是什么呢?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坛经的核心。
六祖大师开示我们开悟的法门,就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个见地确立之后,我们怎么去体验这个心灵的自由呢?有四个方法可以体验这种“心无罣碍”的境界。
1、超越
第一个方法就是要超越。在任何环境,任何事情来的时候你要有一个超越的状态,超越的心灵,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你不沉迷、不执著,不会僵化、不会很死板,很圆融、很灵活、很生动。就知道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观点,然而我们都不会去分别它,不会执著于它,不会认为说你错了,我对,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够超越。否则你哪里能够超越?

其实我们要能够肯定,只要我们的心灵可以得到提升,这就是在进入佛法,不一定说要有一个形式、要有一个相。如果你说他跟我信仰不同,就认为他很愚痴,你就生起不高兴的心来,这个就是你的心染污了。
真正的超越是什么?也就是说消除了我们生命之中的一切的执著,消除了一切负面的情绪,这个时候你就是超越了。普通的人遇到这种环境可能要生贪心的时候,你能够不贪,这就是超越,就是正面情绪。普通人在那种环境之下容易生起瞋恨心,你能够不生气,这就是超越,就是正面的情绪了。
普通人生愚痴的时候,你不生愚痴。普通人认为我的条件很好,生起骄傲心的时候,你能够保持谦虚。普通人生起怀疑的时候,你能够不怀疑。这都是正面情绪,都是大智慧。
如何去修呢?其实我们需要两类观想,即内观和外观。内观就是四念处;外观就是菩萨的五种观。在《普门品》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会念,但是知道怎么做吗?很难说了。我后面再去讲菩萨五种观。
我现在就说这个内在的观,就是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如何修呢?
“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干净,不管你是一个多么容颜漂亮的男也好、女也好,其实都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而已,不要对你的身体生起一个执著心。对你身体的执著要能够消除,这就是对你的身体超越了。知道身体不干净,不会太执著于它。
“观受是苦”,我们会有苦受,会有乐受,会有舍受,为什么都是苦呢?因为这个乐受,你现在吃这个东西,哎呀,很好吃,很快乐,但是吃完以后没有了,坏苦;你这个舍受也是有迁流之苦;苦,本来就是苦,苦苦;这就是所谓的坏苦、行苦、苦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一切受都是苦。
你对于这个受不要太执著,对于受不执著,你就能够了知这种受,但是不会去爱。不会去爱之后就不会去取了。这十二因缘,逆观还灭,就在这个地方你就觉悟了。
受的时候你不执著,知道一切受其实都是苦的,能够了知它,但是知道它一切都是苦的,你不会执著。不会执著了之后,就不会去起爱心。其实这个爱里面就包括了一个对于好的生贪心,对于不好的生瞋心。不会起这个贪和瞋,就不会去取它了,就不会去想要占为己有,或者要排斥了。这样你的心就清净了。
“观心无常”,其实我们的心念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波动,我们的念头在不断地生和灭,所以你不要给你心念的波动所动摇、所左右,这也能够超越了。
“观法无我”,你没有我相,没有我相就不会轻视别人信仰的宗教,也不会轻视别人的成就。大家刚才听到我说要平等地尊敬其他的宗教,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其他的宗教可以取代佛教,那当然不是的。佛教当然是最究竟、最圆满、最彻底的,能够令我们毕竟解脱的大智慧的一个教法,一个教育。但是我们在信佛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他人的信仰和尊重其他人的信仰,而且不要去起执著心。打个很浅的比方来说:我们要尊敬其他人的父母,但是并非要你就认其他人的父母做你的父母,你还是有你自己的父母。同样的你信仰佛教这是很好的,但是对其他人的信仰你不要轻视,不要排斥。他能够觉悟的时候你可以启发他,但是不要一开始就把你自己的心染污了,你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有高下优劣的心,首先就把自己的心染污了。
这是第一个方法,我们的心要超越。
——摘录自《六祖坛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
附相关文章:
本心是什么?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一)无念为宗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二)无相为体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三)无住为本——1.德山宣鉴禅师的公案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三)无住为本——2.做一个心灵自主的人

您的每一分赞赏支持都将使正法传播更远、更广

六祖寺弘法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阅读原文:大愿法师2018年讲经集锦
下一篇: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三)无住为本——2.做一个心灵自主的人

2019年新年前夕,六祖寺将举办菩萨戒同学会第一期学习,之后还会为众多发心的居士受持菩萨戒,成为“人间菩萨,广结善缘,利乐有情”的美好愿望!
2018-12-28

财富不是目的,而是觉醒自在的生活方式。正如天堂不
2018-12-28

认识到过往心里对别人的怨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最先伤害的是自己,让自己的心失去宁静,失去理智。
2018-12-27

有个企业家向一位哲学家请教:“教授,我最近总觉得心
2018-12-27

社会财富犹如水,当你只有一碗水时,一定是自己喝;当你有一
2018-12-26

《悟性论》上说:“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心迷昧时
2018-12-25

禅与亲子教育这么一个公益讲座,其实是希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亲子教育之中照亮我们内心的盲点。父母先觉醒了,亲子教育就好办了。父母觉醒了,儿女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孩子,幸福的孩子啊
2018-12-24

2019-10-09 07:07

2019-10-07 07:15

2019-10-06 07:15

2019-10-05 07:13

2019-10-04 07:03

2019-10-03 06:00

2019-10-02 07:00

2019-10-0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