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文章汇总文章详情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三)无住为本——2.做一个心灵自主的人

2018-05-23阅读 102 六祖法云地 我要关注


  六祖常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而我们自心常烦恼。那六祖常生智慧的心法是什么呢?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坛经的核心。


  六祖大师开示我们开悟的法门,就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方面我来讲一下。


  

  三、无住为本


  第三个方面“无住为本”,就是一切都是“无住”的。


  “无念”是主观上不要执著,“无相”是客观的现象不要执著。



做一个心灵自主的人


  这两天大家听了很多空性、自性,而且我们佛教徒就很喜欢讲一个“空”字,什么性空、空性、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挂在嘴边。可是你有没有想这个“空”到底表达什么意思?讲来讲去还是不明白,不知道“空”讲的什么,缘起性空、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就不理解“空”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个“空”呢?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个“空”。那是什么意思?其实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空”,我们不要表达得太深奥,而且我们学佛也不要学很多的名相,一天到晚挂在嘴边,实际上心里没有体会到,用不上,那就糟糕了。


  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方式来说,空是什么?空就是一种解脱的状态。就是我们心灵自由的状态。你的心能够自由,能够自主,可以说觉悟了。


  一个人的身心完全处在一种自由的境界就是《心经》上所说的“心无罣碍”,“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天天会念,但是能不能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要是依智慧的话,我们就能够“心无罣碍”。心里面对任何东西都没有罣碍,任何东西不能干扰我,我的心能够自主,无论是顺利的环境,还是不好的环境,我的心都能自主,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子就是“空”、“空性”,不要认为是什么都没有。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来表达。


  所以说“悟入空性”,就是一个人显发了自由自主的心灵,他的心能够自主,不会给外境所转动、所动摇。


  “色即是空”,也就是说一个人他解脱了外在的形相的束缚,外在的环境不能影响他,不会给这个外在的形相所染污而得到自由。


  “四大皆空”,就是说我们对于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都不再执著,无碍的、自由的、解脱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如果他悟得空性之后,他就是有了一个完全自由的能够自主的心灵。简而言之,就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我们都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来面对我所遭遇的状况。



  怎么做一个能够心灵自主的人呢?能够做一个心无罣碍的人呢?能够做一个无念、无相、无住,达到这种解脱境界的人呢?应该有三个条件。


01

  第一个条件就是深信自己具有佛性,深信自己本具成佛的可能性,深信我将来能成佛。


  这就是肯定自我的价值。而且把自我价值提高到一个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悉达多太子当年所说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有一些人不理解,跟佛教辩论的时候说,“你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很傲慢?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其实他是误解了,执著于文字相。大家要明白,这个“我”就是指我们的自性、佛性。天上天下,惟有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是最尊最贵的。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佛性,所以皆可成佛。因此我们不要片面地去理解。


  其实也就是说:我有一天肯定可以成佛。这就是把我的自我价值肯定了,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人权宣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权宣言。不管你讲什么人权,肯定自我的最高价值就是我有一天可以成佛。


  大家要想,我这么肯定有什么用处?要知道我能够这样肯定的话,我的心灵就有了自由。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肯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价值,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价值啊?自己也不能肯定。不能肯定我们这个心就要跟人家比较。如果我跟人家比较,跟人家竞争,觉得比人家聪明,钱比人家多,我相貌比人家好,我比人家年轻,就产生一个傲慢心。就是说你不能肯定自我价值的时候,第一个极有可能你会产生一个贡高我慢,骄横的一个心态。


  还有一种就是自卑的心态,想想,哎呀,我样样都不如人。很多人说,我业障很重,于是很自卑。所以说这时候你不能够肯定你自己的价值。你的肯定要通过人家对你的肯定,你才能够肯定。这个时候你就很可怜的,你把自己的价值肯定交给别人,你就是受人家的控制了。人家说你好,就很高兴。人家说你这个人很聪明,你很高兴。人家说你不好,就很生气、很伤心。你就处于这样一种混乱的状态,听到人家称赞就高兴;听到人家毁谤、骂你,就愤怒。你的心就跟着环境在转,就迷失了,迷失了自己生命的发展方向。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方向,但是可能我们追求的不是生命的发展方向。我们追求的是赚钱的方向、成名的方向、得到权位的方向、受到人家尊重的方向,就是追求这些。从来没想到我的生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也许偶尔还是会有想的,我相信最起码现在大家都有了。生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肯定有一天我会成佛,这是我的根本方向。我就有了自尊心,不需要人家肯定我,我自己能够肯定自己。所以我能够自己的心得到自由,就能够自主,不会受人家的干扰了。不管我们做总统也好,乃至于去清扫街道也好,其实我们本性上是一样的,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我们都有一个最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皆可成佛。


  成佛就是彻底自由的一个状态,生命完全没有束缚的、没有约束的,慈悲和智慧彻底显露、显发的一种状态。我们能够肯定自我价值的时候,就会有自尊了。这就是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相信我自己能够成佛,所以我不会受外在的环境所困扰了。无论人家对我评价怎么样,不会受他的困扰,我能够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最高价值。所以不管你现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管你一个月赚多少钱,也不管你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有一个自尊的心,就是说你肯定自己,肯定自我,这个你就得到第一步的自由了。你不会去跟人家比较了,不会跟人家去竞争了,任何人不能够伤害你的心。


02

  第二个就是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其实就是肯定多元的价值。你不要站在你那个角度,受你的出生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的局限,就认为你那是对的,人家想的都错了。你要肯定是多元的价值,同样一件事情,各人的看法不同,但是都有存在的理由,你不要说认为就是你对,他错了。这时候我们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轻视众生。


  我们佛教徒往往会有一个执著,就想,“我现在学佛,佛教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你看其他人,好可怜哦!他不信佛,信其他的教。”你就陷入这种执著了。你想着你是很高的,总是想着要去把人家度过来,转化过来,认为你这是最高明。其实这个时候你还是陷入了另外一种执著。


  更进一步的,你又会再分别了,就会更执著。就想着,“我修净土宗,净土宗最高明,可以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修密的肯定不会相应的,参禅的更加不用说了,那是不可能的。”你肯定自己这个法门,越来越执著了。


  更进一步更执著了,越来越陷进去,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执著了,“人家的都不对,只有我的师父最高明。”


  更进一步想,可能师父也不如自己,自己最高明。那你越来越执著了。


  你学佛如果不能够肯定多元的价值,那你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他现在信什么,没关系,只要他的心灵在逐步地觉醒,肯定有一天他也会成佛的。他现在信其他的教也不要紧,他肯定将来有一天也会觉醒,也可以成佛。他们现在没有信仰也不要紧,肯定有一天也都会成佛,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平等心。


  凡夫众生总是喜欢用外在这些虚幻的东西来肯定一个人的价值,譬如说看这个人一个月赚多少钱,或者他从事什么职业,或者他的长相怎么样,就看这些东西。然后就对其他人产生一个分别,产生一个判断。看到李嘉诚,就想着,“我要好像他那样子有钱就好了。”你这个心总是不能够平静下来,你有一个羡慕的心。其实就表示你还是在生死的迷梦之中,还没有醒来。


  看到不好的人,看到不好的事情,你就生起一个讨厌的心。走出去看到那些摆地摊的,卖一些什么东西的,“很讨厌,挡住路了。”这个心就动了,心里面就不清净了,就染污了。


  其实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的本性是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我们就能够用这种多元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所有的众生;我们就不会跟这个世界对立了,就不会跟其他的人对立了;看一切都是很好的,我们的心就会处在非常柔和的,非常欢喜的一个状态;我们就不会不开心,心就自由了。


  首先我们要肯定自己,肯定自我的最高价值是成佛,我们就不会给外境所动摇,不管人家肯定我还是否定我,都没关系,我肯定自己就有自尊。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有一个公案,可能有些同修听说过了。苏轼(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做知州的时候,跟金山江天寺隔了一条江。



  有一天,他打坐下来以后,觉得有一点领悟了,有一点体悟,就很欢喜写了一首偈子: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写了以后自认为我的境界很高明,我“八风吹不动”了。马上就安排一个手下送过江去给他的师父佛印禅师看。


  佛印禅师看完之后在后面写了两个字:“放屁”,再叫那个手下原样拿回去。


  苏轼一看,火冒三丈了,岂有此理,无明火生起来了,马上就渡江去找禅师论理了。一见到禅师就说:“禅师,你看我们关系这么好,你怎么会骂人呢?”禅师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我现在一屁你就打过江来了。”


  其实一个没有开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他还是不能肯定自己,还是要依靠人家肯定,他才能够肯定,自己自信心不够。所以禅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心就是佛,我们本具佛性,皆可成佛。你要有这种大信心。


  这是我们要有自信心,自尊心。



  对一切众生我们都要能够肯定他的价值。而且我们要看本性,看他的本性是佛,不是看外在的这些现相。你不要说他学问比我好或者怎么样,我就尊重他,看到他各方面比我强,我就羡慕他。如果看到这个人不如我呢?我就不理睬他。这样你这个眼睛只是抬头看,不会低头看,你就会生起计较和分别了。有个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写一首偈子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他用了农夫插田作了个比方,我们插秧的时候,一边插一边往后退,而且要低头。等到我们全部插完之后头一抬起来,原来整块田都插完了。其实也就是说我们不单单是要抬头,还要低头,要虚怀若谷,要谦虚,要能够慈眼视众生,这样子就可以真正地认识自己的本性。


  “心地清净方为道”,修行的根本就是修自己的清净心,不分别、不执著。“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在功名富贵面前,退一步就可以安然自在。不要跟人家去争逐那些钱财,不要太过分地去争执。我们在人我是非面前能够忍让三分,我们就能够悠然自得,就能够心安。所以我们在世俗的这些五欲之乐上退一步,在修行的道路上面就会前进一步,我们在智慧的开发上面,在自性的觉醒上面就会前进一大步。所以不能够老是往前冲,还应该回头观照自己,观照自己生命的发展方向,不要过分地给这个社会染污和扭曲。而且不要总是说我对他错,其实你要知道,一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小故事

  有一次,苏轼跟他的一位学生叫做秦观(秦少游),两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走过来,这个人很多天没有洗澡,身上有虱子爬满了。


  苏东坡马上说:“你看这个人好脏,他身体的污垢里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观就说:“不是吧,虱子不是从污垢里面生出来的,是从他穿的那件破棉衣的棉絮里生出来的。”


  两人就互争不下,都认为自己对。然后就打赌说:“这样好了,我们不要争了,争也是没有一个结果,我们找一个人去判断。找师父佛印禅师来判断到底谁对,谁输了就要请一桌宴席”。


  两个人打了赌之后,苏轼首先就偷偷地跑过来找佛印禅师说:“禅师,明天我和秦观两个会一起来找您,到时候您就说我对好啦。”


  禅师说:“好好好,你对。”


  等一下苏轼走了之后没多久,秦观又走过来说:“师父,今天我跟苏轼两个打赌,我说虱子是从棉絮里面生出来的,明天您判断就说我对。”


  师父说:“好好好,你也对。”


  第二天两个人都来了,都胸有成竹,都认为师父肯定会说我对了,对方肯定要输掉一桌宴席。


  来了之后,师父就说了:“这个虱子的头是从这个人的身体的污垢里面生出来的,但是它没有脚。这个脚是从棉絮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都错了,你们两个就请我吃宴席了。”


  苏轼就受到启发,不要过分地认为自己对,其他人错,他就写了一个偈子: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也就是说,同样是阳光,同样是雨露,而且在同一棵树上,但是有的树枝就向南,有的树枝向北、向东、向西。你不能够说向东的枝条就对,向西的枝条就错,其实都是对的。所以我们要肯定这个多元的价值,我们的心就会清净。


03

  我们要能够真正地使自己的心灵自由,第三个你要能够了知无常,要真正地念无常。


  随时都提醒自己,有一天我肯定会要死的,希望在我死之前能够得到心灵的自由,能够得到解脱。而且每天都训练自己,想着我今天一定要有智慧地,要觉醒地生活,即使明天我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了无遗憾的人就是心无罣碍的人,就是心灵自由的人。



  这三个观点我们能够承认,我们能够确定,这就是叫见地,你首先要有见地,佛教里面见和修,见地和修行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见地,你首先知见要很正确,要有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否则的话,你就是盲修瞎炼了。


  正确的见地确立之后,你还要有修行的体验。不单单是口说,你不能够单单搬弄名相,一天到晚说“空”。到底什么东西“空”啊?什么都是有的,怎么会“空”呢?人家也不理解,你自己其实也是不理解。如果我们想这个“空”其实就是一种解脱的状态,就是心灵自由的状态,这就好理解了,你自己要有这方面的体验才可以。


——摘录自《六祖坛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



附相关文章:

本心是什么?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一)无念为宗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二)无相为体

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三)无住为本——1.德山宣鉴禅师的公案







您的每一分赞赏支持都将使正法传播更远、更广




六祖寺弘法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扫描二维码 随缘关注 |六祖法云地(lzfyd123)


阅读原文:大愿法师2018年讲经集锦

上一篇:见地确立|体味自由——1.超越

下一篇:六祖大师开示:开悟的法门(三)无住为本——1.德山宣鉴禅师的公案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