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经》都会念,“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有个人他念到这里就怀疑了,“什么叫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眼睛也有、耳朵也有、什么都有,我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怎么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谁能回答我?
什么是无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不要受这六根的束缚,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环境,不能够动摇我、不能够困扰我、不能够影响我的心,我的心能自主。“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说我们不要受这六尘的诱惑。对外境不拒不留,不取不舍,心就能够“如如不动”,就能够不为所动。
这个时候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不是说你真的就是唯你独尊了,而是佛性独尊,本具的佛性独尊。你不要误解。
其实我们要知道,这个“我”并不是指这个色身,而是指真如本性。天上天下唯有真如本性最尊、最贵。所以我们要心能自主,归根结蒂就是说四个字——心无罣碍。这就是空性。
秀才张拙
有一首张拙秀才的悟道诗,张拙秀才去见石霜庆诸禅师(石霜寺在湖南的浏阳),禅师一见他就问:“你姓什么?”
他说:“我姓张,名拙。”
石霜禅师就启发他:“觅巧了不可得,何拙之有?”
禅师从他的名字上来启发他,哪有什么灵巧和笨拙呢?没有这些分别相。
张拙的根机很好,他马上就开悟了,就写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我们自性的功德,我们的真如本性本具的功德,我们的这个真如本性是光明的,具足智慧,而且是圆满的,一切福德智慧都本来具足,所以说光明寂照遍河沙,而且是普遍充满整个法界。
“凡圣含灵共我家”,就是说一切的圣与凡,十法界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十法界依报、正报的庄严都是自性的显现。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大家要会看,“一念不生”不是说你完全没有念头,“一念不生”是对外境了了分明,心里面没有罣碍,就是我刚刚在前面所说的内容。心里面心灵能够自主,对外境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而且比一般人知道得还要深刻、还要透彻、还要有智慧,能够看透这个事情的发展趋势。这个念头很清净,这是真如妙心在起作用,起妙用,不是妄心起染污的用,这就是“一念不生”,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
“六根才动被云遮”,如果你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起六识了,就是起了分别、执著了,你就给烦恼的乌云遮盖住。所以归根结蒂还是那么几个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的心如果有住、有罣碍,有罣碍就会有生死。
背在心里
有一个故事大家听说过。有一位禅师带着他的弟子过河,河水很浅。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子也在过河,但是她过不去了,师父把女子背起来就过河了,放下来,就走掉了。
走了很远很远以后,这个弟子本来就不高兴了,但是一直没开口。他忍不住,又问师父:“师父,我们出家人怎么可以这样子的呢?怎么可以背一个女子去过河呢?这不是犯戒了吗?”弟子忍不住了,一定要责问师父。师父说:“我早就放下,你还背在心里面,你累不累啊?”
其实就是说你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就善巧方便地去做好它,做好以后就放下它,不要执著于它。要活在当下,现前这一刻。
黄檗禅师的一则公案
好像黄檗禅师的一则公案。有一位法师问黄檗禅师:“禅师,什么是道呢?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呢?什么是开悟的圣者呢?”
禅师跟他说:“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学生想:“这不可能,这个谁都会,谁饿了都是要吃饭的。”
然后禅师就说:“一般人不是的,不老实,吃饭的时候不会好好吃饭,不会专心吃饭,老是想其它的事情。睡觉的时候也是东想西想,颠倒梦想,也不能睡觉,失眠了。”
觉悟的人任何时候都没有罣碍。而且现在更加如此了,现在这个社会愈来愈忙碌,大家都不会好好地去体会那些小的事情。没有人觉得吃饭是一个重要的事情,总是拼命地吃,很快很快地吃,吃了以后匆匆忙忙地赶路,匆匆忙忙地向前冲;从来没有想到吃饭其实我也应该专心地吃,好好地体会这个饭的香甜,没有学会这样,只是追求结果,不会注重这个过程。所以现在微波炉就很流行,摆进去一分钟,拿出来就可以吃了。还有速食面、汉堡包都很流行,马上就可以吃。渐渐地可能以后我们谁也不会做饭,都是这样子的。
总是这样匆匆忙忙的,身体也垮了。你匆匆忙忙地干什么?赚点钱。赚点钱是干什么?要生活得好一点。但是其实你赚了钱,身体垮了,又拿那个钱去治病,最后还是没有。那你何苦呢?没有必要那样的。
所以任何时候,每一件事情,在禅师的眼里面没有分别,每一件事情都重要。不是说这个事重要,那个事不重要。吃饭重不重要?重要。睡觉重不重要?重要。做事情当然也重要。也就说我现在要做什么,我就专心做这个事情,不要去想过去和未来。这样你的觉悟心就启发起来了,活在眼前这一刻,不要分别执著。
有一位师父
有一位师父,是一个开悟的人,他带了三个弟子,小徒弟在身边照料师父,给师父捶背。另外两师兄弟在外面看经书,讨论一句经文,两个人各有各的理解,都认为自己对。争持不下,大师兄说:“我学佛的时间最长,跟师父的时间最长,你要听我的。”
二师兄说:“哪里,我比你更年轻,更有文化,我的理解肯定比你要高明,我这个最对。”
两个人都来找师父了。大师兄跑过来说:“师父,有一句经文,我的理解这样这样……对不对呀?”
师父说:“对、对、对。”
大师兄走了,等一下二师兄来了,说:“师父,你看,大师兄他就是倚老卖老,他认为他那个对,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这样的……师父你看我对不对?”
师父说:“你对、你对,很正确。”
二徒弟也走了。最小的徒弟不开心了,一边给师父捶背一边说:“师父,你这样不好啊,怎么没有一个对错了呢?谁都对,你要是说大师兄对,二师兄就错了;二师兄对,大师兄就错了。”
师父回头就看这个小徒弟:“啊,你也对。”
师父他的心里面没有什么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什么时候都欢喜自在。说的话当然很容易,但是做的话不容易。其实那些悟道的禅师,你不要认为他,想像中间好像木头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就是开悟的禅师,不是那样的。他并不是好像枯木死灰一样,是非常生动的、非常活泼的、也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是活得很自在、很欢喜的、很逍遥的。在禅师的眼里面整个大地都充满了生机,众生都具有佛性,一切都是非常地自然、活泼,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
玄机比丘尼
雪峰禅师那个时代,温州有位比丘尼是参禅的,叫做玄机。这玄机比丘尼听说雪峰义存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大德,就专门去参学,去问道。
拜见禅师以后,禅师问她,“你从哪里来呀?”
这都是禅宗的机锋。玄机比丘尼参过禅,她就说:“我从大日山来。”她住的地方本来叫做大日山。
禅师问她:“日出也未?”就说太阳出来没有?
玄机比丘尼回答他:“如果日出,早就溶却雪峰。”
就是说如果太阳出来的话,早就把这个雪峰溶化掉。其实她的本来意思就是说:如果我开悟的话,玄机的名望早就要超过你雪峰义存禅师了。所以说“如果日出,早就溶却雪峰。”
表面上这个回答还是很好的,但是其实她没有真正地见性。
雪峰禅师又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
她说:“我叫玄机。”
禅师再问她:“日织几何?”
都是从名字上来启发她,你叫玄机,以前织布的那个机,就说“日织几何?”你一天能够织多少布?其实就是问她你能不能够见到空性。
她就回答:“寸丝不挂。”就是说我一切都空了,悟入空性了,寸丝不挂。
禅师就没有说了。玄机比丘尼顶礼以后就退出去。雪峰禅师知道她这个人可能还没有真正地悟道,只是口头禅很厉害,就试试她。
雪峰禅师就跟她说:“汝袈裟着地。”就是说你的袈裟落在地上。
玄机上当了,回头一看,看自己袈裟到底落地没有。
雪峰禅师就跟她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能够明白这个意思吗?就是说这个比丘尼她前面的口头禅,机锋都说得很好,但是她其实没有证道,只是口上说,心里面没有真正证道。为什么?一个真正证道的人,他的心里面是自由的、自主的,他的心灵不会受外境的影响,不会受人家言语的影响。禅师一考她说,“你的袈裟落地。”她马上就回头去看。还是没有自主,还是心随境转。所以雪峰禅师说,“好一个寸丝不挂。”其实你还是著相的,你说你已经是无相了。我们要透过这些机锋,能够真正地了解。


我重点就是讲六祖大师开悟的法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们要落实到实践中间来,落实到生活中间来,落实到当下的念头上来,现在就要起修。
要有一个念死无常的心。世界上,不管你有一千件、一万件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字,不管你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死亡来临的时候,你还是要放下的;千万个“死”字,抵不过我一个“修”字,我如果好好修,当下就可以解脱;千万个“修”字,抵不过我一个“觉”字,我心能够觉悟,当下能够生起智慧的话,觉则心空,有智慧生起了,就心无罣碍了。众生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心得自由。
所以六祖大师的开示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很好理解,开悟的顿教来说,不执外修,不会执著于外在的修行相。最主要的是把握住自己的心,对于自心常起正见,常起觉醒,烦恼尘劳就不能够染污我们的心,外在的环境就不能够染污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处在一个超越、承担、转化、和合,这么一个内心觉醒的境界里面,所以它不能够染污我们,环境不能够动摇我们的心,这个即是见性。
所以六祖大师以真如本性为他的本体论,以佛性作为他的本体论;以这个通过般若的智慧观照来达到证悟,顿悟本性,这就是实践的要领,实践的纲要。他的认识论就是无念、无相、无住。“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无念;“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是无住。
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原来六祖大师的顿悟成佛的法门确实有非常深的道理。而且我们当下就可以修,在现在的念头上就可以修。
这是我讲开悟的法门。
——摘录自《六祖坛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

2019年新年前夕,六祖寺将举办菩萨戒同学会第一期学习,之后还会为众多发心的居士受持菩萨戒,成为“人间菩萨,广结善缘,利乐有情”的美好愿望!
2018-12-28

财富不是目的,而是觉醒自在的生活方式。正如天堂不
2018-12-28

认识到过往心里对别人的怨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最先伤害的是自己,让自己的心失去宁静,失去理智。
2018-12-27

有个企业家向一位哲学家请教:“教授,我最近总觉得心
2018-12-27

社会财富犹如水,当你只有一碗水时,一定是自己喝;当你有一
2018-12-26

《悟性论》上说:“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心迷昧时
2018-12-25

禅与亲子教育这么一个公益讲座,其实是希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亲子教育之中照亮我们内心的盲点。父母先觉醒了,亲子教育就好办了。父母觉醒了,儿女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孩子,幸福的孩子啊
2018-12-24

2019-10-09 07:07

2019-10-07 07:15

2019-10-06 07:15

2019-10-05 07:13

2019-10-04 07:03

2019-10-03 06:00

2019-10-02 07:00

2019-10-0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