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要通过我们因地的修行来转。怎么转?今天我只能够讲怎样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就是说实践上面怎么去做。一定要能够用得上,非常重要。你只听没有用,听了很多公案,很多故事,但是没有用,要能够用得上。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间来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如何把第七识末那识的执著转变为平等性智?“五八六七果因转”,六七就要在因地上转,现在就要转。如何转?我今天就重点讲这个第六意识的分别怎么转,如何由这个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
你想想,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为什么会使我们烦恼?为什么我看到这个人不高兴,不喜欢?看到那个人又起贪心,遇到这个事情很生气,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使我们烦恼,使我们痛苦?根源在哪里?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因为我们迷了。分别这个是好的,就起贪心;分别那个是坏的,会伤害我,我就逃避它,我就排斥它,我就抗拒它,就很烦恼。归根结蒂就是一个迷字,所以我们说心迷。
心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有执著心;第二个有涉境心,跟随外境所转,跟着外面的境界转;第三个有攀缘心,一直一直在攀缘,在追求,在心外求法,对于好的事物不断地去追求,对于不好的,不喜欢的就排斥它,讨厌它。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来转变这个分别心。怎么转?怎么修妙观察智?
重点就是一个观,觉照观想的观,分为内观和外观。昨天已经讲过了内观,我们内在的心要能够自主,要修内观。怎么修呢?修四念处。
对身体起执著的时候呢?我就“观身不净”。
对于觉受起执著的时候,如:这个菜很好吃,这张床睡得很舒服。起贪心,起执著的时候 “观受是苦”。乐受会坏,这是坏苦;舍受,不苦不乐的那种感受是迁流不住的,也会要流走,行苦;苦本来就是苦,苦苦。就是说这些最后都是苦。而且这个苦乐并不一定的,我现在喝一点酒,我觉得,唉呀!很舒服,很快乐。但是我喝醉了的时候,迷惑颠倒的时候,呕吐的时候就很苦了。
世间的人,这个外在的事物,外在的东西,物质给他的快乐都是虚幻的。现在觉得快乐,等一下又觉得苦了。好比以睡觉为例,唉哟!我那么早起床太麻烦啦,我多睡一会儿,好快乐,好舒服。如果让你不准起身,睡两天两夜,你肯定会觉得很苦,周身痛,这也是苦,不要认为那就是乐。
“观受是苦”,对于受不要执著,不要贪染。你对于受不执著、不贪染就不会有爱;不会有爱就不会取;不会取的时候,这个十二因缘你就在修,你在斩断生死轮回。“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心念是无常的,靠不住的。其实世俗人的感情也是靠不住的,也是无常的。现在两个人关系很好了,明天就吵架了;今天海誓山盟,明天就是深仇大恨,冤家债主了。观你的心念就可以明白,不要执著这些东西。
“观法无我”,你要认为你学的法门最高明,人家学的那个不如你,那你有个我相,哪里做到了观法无我呢?修净土的人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最高明,将来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你们参禅的,可能八辈子连梦也没梦到。
这都是执著于有我相,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也是烦恼之源。“五蕴幻身,非我之体,流转于世,亦只过客,实非恒常。”既知连这色身也不是我,那么还死拥着这些烦恼因素干什么?所以应知观法无我。(注:此段录音断了,是人加上的。)
内心的这些心念,用这个内观,用四念处就能够断我们这些烦恼,就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得自在。但是还要跟这个社会打交道,我们还要见很多人,怎么办?有时候我自己不想烦恼,但是看到那个人我就要烦恼了,这就有一个外观。你不单单要修内观,还要修外观。
外观
外观就是菩萨的五种观法。我们天天会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些人很熟了,甚至可以背,但是就只是念,给《普门品》所转了,你不能够转《普门品》。怎么转《普门品》呢?我们现在转一点点,转四句话,以后有机会把所有的《普门品》都转了。现在转一首偈子,就是菩萨的五种观法,这是修妙观察智,如何观呢?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这就是菩萨的五种观。菩萨就是因为能够修五种观,所以他能够欢喜自在。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做观世音吗?他能够寻声救苦,解救众生的苦难,他就是修这五种观想。所以每一部经里面都有实修的方法,不是说叫你念就可以了,能够改变你的心。我们能够修这个菩萨的五种观想,将来也能够寻声救苦,我们也可以叫做观世音,那个时候你就是观世音菩萨。
你现在好好地修四念处,修这个内观,你的心能够得自在。通过修四念处,修菩萨五种观,你的心就能够心无罣碍,就能够得自在,这时候你称为观自在,这时候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就是观自在菩萨。因为你的心通过观能够得自在,所以叫做观自在。所以观世音就是外观,侧重于利他;观自在就是内观,侧重于自利,利益自己,启发智慧。
什么叫真观?看见事物的真实相。我们面对外境无非就是两类:人和事。
我们看到人,看到的真实相是什么?是佛。看到一切跟我们打交道的人,来往的人和所有见过、没有见过的人,一切一切的众生,他的真实相都是本具佛性,能够这么观就是真观。
我们遇到事情,做事情不顺心,也要修真观。这个事只是外在的表相,外在的境界,它内在的根是我的业力。我有这个业力就遇到这种环境。你抱怨什么?你伤心什么?你烦恼什么?不需要的。我能够生起智慧来,就能够转变过来,就不能伤害我了,这是真观。
所以不要杀生,最好不要杀蚊子,有那种业的话,你杀死它,你今天杀死一只,明天来两只,业力没有消,总是在的。我现在不给这个环境所转,受苦是了苦。没关系,我心不苦,外在受一点苦没关系,我的心很欢喜,这个业就消了,就了了。我拼命地抵抗它、抗拒它,我很烦恼、很痛苦、很伤心,事情没有解决,愈来愈严重。然后我又造了新的业障,你说是不是愈陷愈深?所以要修观世音菩萨这个真观,不要给这个事物的外在的表相所迷惑,所扰乱。
第二种清净观,什么是清净观?保持我们的清净心,保持我们清净的智慧的觉照,用这个清净观,清净心,智慧觉照来看待这个世界,来看待世间的人和事。如果你的心清净,你看到的都是人家的优点,信不信?有些人不信,为什么看到人家的缺点我心就不清净了?
打个比方可以明白。你有个朋友,他是做牙医的,专门给人看牙齿的。你开口一笑,他马上知道你口里有几颗虫牙。还有,你有一个朋友是卖皮鞋的,你跟他一见面,他马上自然而然地就看你的皮鞋是什么牌子的。他就是那么一个习惯,那是他的习气,他做这个,他就有这种习气,就有一种习惯。同样的,我们心里面有烦恼,我们也是习惯于看人家的缺点。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点,要保持一个清净观。
六祖大师在《般若品第二》中说:“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
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不要看他人的过失。因为破坏了我们的清净心。我看了他人的过失,我的心如果生烦恼就被染污了。
话又说回头,但是这个人本来就做错了,我看见了,我怎么跟他说我没看见,那不是欺骗自己吗?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看到人家这个事情做得不如法,但是你的心不要动就可以了,关键就是这一点。另外你要善巧方便地启发他、引导他,这样就好了。
好像《妙法莲华经》上面所说的,如来说法是“言辞柔软,悦可众心。”释迦牟尼说法,说话非常柔软,令大家一听就生欢喜。
清净观就是我们要看这个世界是清净的。以清净的心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是清净的,我们当下就是净土,生活在净土中。看一切众生他的本性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是佛,当下一切众生也是美好的。然后我们不生烦恼,这是清净观。
密宗里面的观想方法,观想自己是本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本尊的净土。修什么?其实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修清净观。不过她有很大的善巧方便,把这个理论用一种方便告诉我们如何具体去修。这是清净观。也就是《维摩经》上所说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第三种就是广大智慧观。要提升我们的智慧,要能够超越、承担、转化、和合。透过这种大智慧,以广大的心胸来开发我们、显发我们自性的智慧,这是广大智慧观。同时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量非常广大,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这种广大的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这个智慧也就在其中了,这是广大智慧观。
第四种悲观及慈观。悲观并不是我们世俗人所理解的好像是很悲伤,其实悲能拔苦,慈能予乐。对一切众生他们的受苦都能够感同身受,心生悲愍,真实地愿代一切众生受苦,心里面真实地发愿:“我要尽早圆成佛道。”为什么?如果我能够早一天解脱,一切的慈母众生就可以少受一天的痛苦。这是悲观。我早一天成就,早一天解脱,众生就可以少受一天苦。
第五种慈观。慈能予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暂时的和究竟的安乐!暂时的安乐是人天的快乐,他现世的这些求愿,愿他们能够得到,这是有漏的。还要得到究竟的快乐,究竟的安乐--那就是毕竟成佛之乐,究竟涅槃乐。这是慈观,我们对一切都有慈悲的态度。
第四句是“常愿常瞻仰”,我发愿:希望菩萨的五种观想,即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这五种菩萨的智慧观照我都能够做好;而且常常能够瞻仰伟大的佛陀、观世音菩萨和一切佛菩萨,他们修习这种菩萨的五种智慧观想的实践。这是常愿常瞻仰。

我们能够真正好好地内修四念处、内观,外修菩萨五种观,这时候就能够展开我们的智慧,显发我们的智慧,能够转烦恼为菩提。在一般的凡夫来说,那些逆境违缘会令他生烦恼,会令他造恶业。但是,在我们来说,我们能够把这些毒药转变成甘露,转变为智慧。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说:普通的鸟吃下毒药就会死掉,但是孔雀就专吃有毒的东西,而且愈吃它的羽毛就愈艳丽。
同样的,真发菩提心的人,能够修习菩萨五种观想、五种观照的人,他应该好像孔雀一样,一切的烦恼不能障碍他,不会害怕烦恼。因为一切的烦恼不单单是不能够障碍他,而且会成为他增长福德智慧的资粮和甘露,所以这就是转毒药为甘露,转烦恼为菩提。这时候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地自由、自主、自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称为观自在;这时候你能够真正地生起慈悲心、平等心,“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你能够修习菩萨的五种观,真正地修的话,这时候你就可以称为寻声救苦观世音。
因此我祝愿大家,通过学习《六祖坛经》,学习内观和外观,大家都要发愿成为观世音菩萨!也祝愿大家能够真正地显发我们本具的慈悲和智慧!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把这个分别心,凡夫第六意识的分别转变为妙观察智,而且我们能够不分别,能够有妙观察智,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随缘。
——摘录自《六祖坛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

2019年新年前夕,六祖寺将举办菩萨戒同学会第一期学习,之后还会为众多发心的居士受持菩萨戒,成为“人间菩萨,广结善缘,利乐有情”的美好愿望!
2018-12-28

财富不是目的,而是觉醒自在的生活方式。正如天堂不
2018-12-28

认识到过往心里对别人的怨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最先伤害的是自己,让自己的心失去宁静,失去理智。
2018-12-27

有个企业家向一位哲学家请教:“教授,我最近总觉得心
2018-12-27

社会财富犹如水,当你只有一碗水时,一定是自己喝;当你有一
2018-12-26

《悟性论》上说:“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心迷昧时
2018-12-25

禅与亲子教育这么一个公益讲座,其实是希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亲子教育之中照亮我们内心的盲点。父母先觉醒了,亲子教育就好办了。父母觉醒了,儿女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孩子,幸福的孩子啊
2018-12-24

2019-10-09 07:07

2019-10-07 07:15

2019-10-06 07:15

2019-10-05 07:13

2019-10-04 07:03

2019-10-03 06:00

2019-10-02 07:00

2019-10-0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