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文章汇总文章详情

悟者典范——2.六祖度智通

2018-06-08阅读 169 六祖法云地 我要关注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我们可以看到智通法师他怎么开悟的。他的功夫也用得很深,你看他诵《楞伽经》诵了一千多遍。我在前面讲过了,《楞伽经》很重要,禅宗从达摩祖师开始,一直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而且唯识宗又很注重《楞伽经》,唯识宗也认为她是所谓的根本的经典。


  但是他还是不理解什么是“三身四智”。祖师就开示他,什么是“三身四智”呢?我们每个人的佛性就是清净法身;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圆满报身;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千百亿化身。他也悟入了。



  我重点讲这首偈子: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非常了不起!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也没有学过唯识,他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够给人家讲《楞伽经》的要义,能够跟人家把整个唯识宗的精华都讲出来,而且讲得非常透彻。你看是不是了不起!


  我们学唯识可能学十年也没学通,《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太厚了,我们要看都不容易,看一遍都不容易,不要说通达了。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可能学上十年还没有通达。玄奘法师通达了唯识,他作的《八识规矩颂》概括唯识的要义,但是还是语句比较多,有几十句。


  六祖大师用八句把整个唯识学的精华要义全部归纳起来,全部总结出来。而且还把这个实修的方法,实践的法门告诉我们了。是不是很了不起?这也就证明了心地本来具足一切智慧,心地本来具足如来智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六祖大师他就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本自具足。这些妙法,他开悟了,他自己就知道了,他就懂了,而且说得很透,就用这么短短的八句话归纳了,把实践的方法,实修的方法告诉我们了。


  我们学唯识的法师可能学了好多年,只会讲,怎么做呢?怎么实践呢?怎么修行呢?不知道。你就只是听着,但你却不能够转变你的心,不能够断你的烦恼,你学来干什么呀?


  祖师他把实修的方法告诉我们了。我们看,“大圆镜智性清净”。前面给大家讲了转八识成四智,应该基本上都知道了。成佛就是把凡夫的八识转变为圣者的四智菩提;把凡夫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变为成所作智;把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把第七末那识(我执识),这个执著,执著识转变为平等性智;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识),现行熏种子,种子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把这个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转变过来了,就是成就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证四智菩提,所以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其实就是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清净无染,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清净,所以说能够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是把第七识转过来了,第七识就是执著于我,我执,执著于我和我所,我执识,这个俱生我执识。众生都是因为有我执,所以就生烦恼;生烦恼就迷惑颠倒,就造恶业了,就是感苦果了。所以病根就在这里面。我们现在把它转变为平等性智,俱生我执就断了。我执断了的时候,一切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也就随之就消失了,众生的心也就无病了,这时候他就成就了,心无病了。


  我们总是只注重身体的病,我感冒了,我胃不舒服。有没有想过心里面的病?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治疗心里面的病呢?医院里面可能治疗我们身体的病;心里上的病--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用佛法的智慧来治疗,所以说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转变为妙观察智以后就能够如实照见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如实照见,真观。而且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看这个世界就是净土,是清净观。但是无念、无相、无住,不执著,所以说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转变为成所作智,就是现量的境界,现量地证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同大圆镜智,好像一个大圆镜一样的,现量地证得。我们现在理解了,听懂了,这是比量智慧,没有现证。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说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面转;前五识和第八识在成就以后果地上面去转。但是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其实是一样的,波和水的关系,本体是一。我们迷的时候就是八识,悟的时候就是四智。所以说:“但用名言无实性”。只是迷悟一念之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就在迷悟一念之间,迷时是八识,悟时是四智。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是什么?梵语,龙、象。印度人认为龙和象是很安祥的,用此来形容那种安祥的大定。形容佛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什么时候都在定中,不一定要腿盘起来才是在定中,在那种性定之中,首楞严大定之中。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若于转处不留情”,不迷失,不会给外境迷,虽然你很繁忙,一切事物在生生灭灭,很繁忙地兴起来,但是我们都能够处于这种大定之中,这种性定之中。



——摘录自《六祖坛经学记》大愿法师讲述


上一篇:痛苦烦恼是因为——心迷了|(1)教你如何转

下一篇:悟者典范——1.六祖度法达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