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禅宗智慧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改造与结构调整

《禅与企业文化建设》 by 大愿法师

2016-5-25 15:32

  我们也先说一个禅宗的公案好了,就是佛印禅师与苏轼关于清净心的公案。

  我们知道苏轼是很有智慧的人,他曾经很喜欢禅宗,跟很多的禅师去交游。他在镇江做知州的时候经常去金山江天寺拜见他的师父佛印禅师,师徒之间有很多这方面禅的公案,也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有一天他在公务之余又坐着小船到江天寺去,然后邀请师父跟他一起到禅堂里面坐禅,请师父指导他。坐完以后,当然两个人都觉得禅悦法喜遍满,苏轼就问他的师父佛印禅师:“师父,您看弟子在这里打坐像什么呢?”佛印禅师就称赞他说:“大学士(因为他作翰林大学士)啊,你坐在那里如如不动,相好庄严,好像一尊佛。”苏东坡当然听了以后就很开心了。

  佛印禅师回过头来又再问苏轼:“你看为师坐在这里面像什么呢?”

  苏轼脑袋转得很快,但是都是凡夫的妄心,他马上就想到:这么多次我跟师父机锋辩禅从来都没有赢过,这次我要想办法赢一次。

  所以他就故意说:“师父啊,您老人家穿一件黑海青,坐在那里黑黑的,好像一堆牛屎一样。”佛印禅师当然就笑一笑。

  苏东坡回去以后很高兴,笑容满面、喜笑颜开,一天都挺快乐的。他妹妹苏小妹也挺有智慧,看到哥哥回来了很开心,就问他有什么喜事呀?苏东坡就说:“我跟师父机锋辩禅从来就没赢过,但是今天我不但赢了,而且说得师父哑口无言。”他就把经过说了。

  说完以后苏小妹就跟他说:“哥哥呀,你这次又输了,而且输得比以前更惨,为什么呢?你想想,师父的心是清净心,是佛心,所以看你也是佛。你的心是不清净的心,肮脏的心,烦恼充满的心,牛屎心,所以师父那么庄严你都认为像一堆牛屎,就是这样了。”苏轼当然也就醒悟过来。

  因为佛是以觉醒的心来看众生,所以看本质皆有佛性,而众生以迷昧的心来看佛的化现都往往会当面错过。这一则公案能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第一点启示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怎样更好地去做流程改造。

  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好的价值观,有了好的战略,还要有好的流程来确保战略的实现。正如我们以成佛为目的,以参禅为战略,以打坐为流程,来确保我们与参禅的战略相应,然后能够见性成佛,所以流程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说一个小故事好了。

  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一位守寡的、非常贫困的母亲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过年,因为她很贫困,所以除夕之夜只能够提供一块面饼来作为两个儿子的年夜饭。但是年幼不懂事的、而且非常饥饿的两个儿子就跟母亲出了一道难题,无论母亲打算怎样来分这块面饼,总有一个儿子抱怨:母亲太偏心了,我得到那块太小了。那到底怎么办呢?母亲还是挺有智慧的,万般无难之下母亲想出一个办法。

  她就叫大儿子说:“你是家里老大,所以这个面饼你来切,但是切好以后要让你弟弟先拿。”

  这个就是流程,这个流程就把难题解决了。要让你的弟弟先拿,这么一说以后当然两个儿子都没有怨言了,也无法抱怨谁了。大儿子只有尽力把这个饼分得均匀一点,不然的话吃亏的是他自己;而小儿子只有睁大眼睛看看哪一块是稍微大一点点的,因为他先拿嘛,所以两兄弟当然就都无法抱怨了。当然不管你怎么努力,其实你切一块饼肯定会有微小的差异,但是兄弟两个都无法抱怨,因为在既定的流程规则之中,无论是谁吃了亏都只能够怪自己,只能够怨自己。

  这则故事其实就告诉我们,为了实现“新年快乐”的核心价值观,母亲就采取了一个“平分面饼”的战略,当然是比方了;但是你仅仅有战略还是不够的,只有在母亲规定了“大儿子来切饼,小儿子先挑”这样一种好的流程之后目标才能够圆满实现,大家才能够都没有怨言。所以可见在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核心价值观、战略和流程变革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就是企业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流程变革融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企业每一分子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真正生根落地了,不然都是贴在墙上的,那是假文化不是真文化。但是很多的企业搞文化建设都是习惯于做这种虚招,没有用的,只是贴在墙上的。

  很多企业也会提出很多自己企业的理念,但是真正能够使这种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每一分子的思想之中,并且在他们的行为之中体现出来,这样的企业并不多。如果真正能够实现的话,当然这样的企业会成为卓越的企业。大多数的企业在做文化建设的时候仍然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挂制度,然后谈一种愿望,这样一种层面上。

  所以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说你去组织一帮人,组织一帮文人学者,然后研究讨论企业文化是什么,绞尽脑汁闭门造车来搞出很多东西来,这个并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立足于企业本身没有离开企业这个活的生命体,然后在大家一个共同的愿景之中,有一个共通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而且引导大家向上的、非常高尚的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能够在自身,在自己这个企业的身心之中。因为身土不二,企业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每个人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就形成一个圆融不二的整体,在这个中间我们去提炼核心价值观。这样大家才能够真正地接受,才能够真正地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才会真正有力量,并且内化为我们企业每一分子的思想和行为。

  世界上有三次企业管理革命。第一次是一百年前泰勒在美国实行的科学管理。当时福特汽车厂造汽车,以福特流水线作为工业化的试点,并且一举就获得成功。这个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工业成就,迅速地把其他的国家抛在身后,而且很长时间乃至一直到现在都保持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

  第二次的企业管理革命是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是日本的企业管理革命。第一次企业管理革命其实是效率的革命,工业化导致了效率的极大提升,第二次是质量的革命。

  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是企业流程改造的革命。德鲁克有一句话叫做互联网消除了距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跟用户之间是零距离,而如果从禅的角度来领悟的话,这个零距离应该领悟为人类文化越发展,应该是心与心之间零距离。为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说是每一个用户的独特的消费体验呢?其实就是企业与用户之间零距离,根本来说是心与心之间零距离。

  所以可见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单单是做到效率高、质量高还是不行的,还必须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用户独特的消费体验,并且能够依这种要求而来改造生产流程、改造销售流程、改造服务流程,来实现流程的再造,这个是第一个启示。

  第二点启示当然就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构调整的启示。

  正如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公案之中,苏轼为了实现参禅的战略,他其实是要进行心理结构的调整。他如果用一种凡夫的争强好胜的心、分别心等等不清净的心理结构去参禅,是永远不会开悟的;所以要把这种不清净心转为清净心,这个就是结构调整,是心理结构的调整。这样修行才会相应,否则的话他就难以成就明心见性。

  同样的,当企业确定了发展战略以后,一定同步地要生根、要落地,不然就变成飘在空中的、虚无缥缈的、难以实现的了。要生根、要落地就一定要落实到对于企业的结构要同步进行调整,与战略相适应。这种结构调整应该包含了管理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结构的调整。管理结构的调整是针对于内部,让内部的管理体系符合和能够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结构调整是针对于外部的,就牵涉到公司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之中定位有什么改变、有什么调整,一定要根据战略目标来做相应的调整。所以其实一个企业家不单是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是企业的设计者。

  比方说我们有一艘轮船出海了,企业就好像轮船一样,企业家我们会认为他是轮船的船长吗?如果你仅仅就认为他是轮船的船长,肯定不够。为什么?你还应该把企业家定位为是这一艘轮船的设计者,不然的话会出问题。你船长指挥要向左拐多少度,但是设计不符合,或者要费很大力气才转得过来,那不就出风险了?所以我们的企业家不能够单单定位为船长这种角色,而应该是定位为轮船的设计者。

  那其实就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的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不需要变革了,不是这样的。你要想企业盈利性的可持续发展,一定需要不断地去调整结构,管理结构、市场结构都需要调整。这个设计者是谁?当然就是企业家。所以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内部和外部的结构才能够确保企业良性运行。结构的调整能够使企业的战略,使企业的价值主张得到充分的贯彻,因为它落地了,有基础支撑它。与此同时,结构的调整也会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战略的生成和强化,并且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

  所以企业在这种良性循环之中不断地验证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的引导功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并且经由这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能够更加增强我们企业的每一分子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信任感和坚守意识,因为每一次的战略不管定得多高最终都能实现,大家当然更加充满信心,而之所以能得以实现的根源在哪里?实际上它是需要基础的,就是我们有设计一个非常好的管理结构和市场结构,有在调整。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如果它没有这个基础的话都是很难实现。战略不能实现当然到后面大家就垂头丧气了,更进一步就影响到大家对于企业领导人曾经提出来的核心价值观的这种信心。所以如果大家越来越增强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信任感和坚守意识,当然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更加强大,当然也就能够塑造强大的、卓越的企业文化。

  所以可见企业文化建设从禅的角度来说就是四个字:顶天立地。如果能够做好这四个字,这个企业文化一定是优秀的、卓越的企业文化。

  “顶天”就是指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够单纯地停留在物质激励和制度约束这么一种层面,而应该是回到根源,回到人的心。不管世界怎么变,时代怎么变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亘古如是,所以如何从这么一个人性的根源的角度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这样是真正地提炼核心价值观,就能够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

  “立地”其实就是指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扎根,一定要落地,一定要生根。要使我们的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市场结构跟随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跟随我们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提升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结构的调整能够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也就是立地。

  再以流程改造来贴近顾客、贴近市场,实现企业与顾客的零距离,实现心与心的零距离,当然我们的企业文化就能够遍满法界,因为没有距离,没有距离当然它是容满法界的,所以就能够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广度。

  成就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深度、广度,这样是真正地懂得运用禅的智慧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很多企业其实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之中并没有认真地去审视、去审查这三者的关系,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结构调整这三者的关系,他并没有认真地去审查它,没有让它达到统一协调。所以很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企、民企,其实都存在大企业病,大企业病当然无非就是肥胖病、高压病、反应迟钝病。

  领导人的压力很高,是高压病;而肥胖是很多无效的结构存在,没有减掉、没有删除,一直让它保留着;然后像年纪很老、老态龙钟一样反应越来越迟钝。人员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反应越来越迟钝。其实这一些的大企业病都是因为它结构没有相应做调整,所以存在着很多的无效结构,使企业的结构非常臃肿,使企业的管理链条沉积越来越多,反应越来越迟钝。而且这种无效的结构不单单是没有作用,而且会产生破坏,因为它会引发企业上下不一致的认识,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一定要能够去掉无效结构,使企业的身体健美而有弹性。

  企业是一个生命活体,你要让它永保青春活力,就要让它健美,不要太肥胖。要因应市场的变化,因应社会大势的发展,要随时做调整。原来是垂直的,后来就可能搞成扁平的,设很多相对独立的事业部等等,其实都是要因应变化而主动地变革做调整。因此我们一定要去掉那些无效的结构才能够真正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

  其实禅修也是如此。禅宗的祖师说:最可怕的人,不是坏人,不是小人,而是无明的人。无明的人就是他的内心有很多无效的、错误设定的心理结构,要以禅的般若智慧光明去照亮它、消融它。释迦佛说,失眠的人夜长,疲倦的人路长,愚痴的人生死轮回长。所以其实佛与众生之间只有一个执著的距离,我们不执著就是佛,就是觉醒。

  这是第二点启示。

  第三点启示就是四摄法——做人的智慧。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回答为什么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第一部分就是讲这个。

第二部分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就是回答怎么看,就是我们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论。

第三部分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改造和结构调整,就是回答怎么干、怎么做,这是实践论。实践无非就是两个部分,也就是做人、做事。如果对于企业家来说无非就是管人、管事。

企业家怎样才能够赢得大众的心,从而不单单是企业的领导者,而且能够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呢?当然我们就要能够运用四摄法来管人、来做人。四摄法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首先是布施摄,布施摄其实就是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要能够放下架子、尊重别人;要能够看到每个人闪光的一面,不单单通过外部约束他,而且要激发他内心的力量;要能够感动人,这样是布施摄,我们也说一个公案好了。

  有一位盘珪禅师,他禅锋很高妙,一两句话就说得人恍然大悟,所以他要举办禅七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几百上千人都涌过去参加他的禅七。来的人多了,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些人素质就不怎么好。

  有一次禅七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出家人,他有偷盗的毛病,趁大家去打坐,他就来翻大家的行李。有一次给人抓住了,大家很生气,就把他扭到盘珪禅师面前,说:“师父啊,这个人在这里面这么差,扰乱我们不能清净禅修,是不是把他迁单?”佛教里面迁单就是开除。

  盘珪禅师笑一笑说:“还是要给他机会呀。”大家也就过去了。

  第二次又被抓住了,这下就群情激愤了,大家联合起来写了一封信(陈情书),向师父请求,最后就说了一些威胁的话:“师父呀,如果您老人家一定要留这个很差劲的人,那我们全部走了。”

  盘珪禅师收到这封信就把所有的弟子全部召集到禅堂开会,然后就说:“恭喜诸位,你们能够明辨是非,已经有了修行的基础,所以不管你们到哪里去学习都一定会受益,一定会得到启发。但是你看现在两次犯偷盗这个人,他多可怜,连是与非都还分不清楚,如果我放弃他、不教他,谁又肯教他呢?所以即使你们全部都走,我也要留下这个人来教化他。”

这么一说,犯盗的那个人当场就痛哭流涕,从此以后他这种习气的乌云就烟消云散。你看也并没有骂他,为什么?因为内心激励他。

  不要认为禅师是那种不明是非的人,好像专做老好人和稀泥,不是这样的。禅师能够看到在是非之中有超越的可能,在每个人心的深处其实还有向善的一面,所以能够激励人、能够感动人、能够鼓舞人,能够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所以禅师不是不明是非的人,而是知道其实在是非之中有超越的可能,所以他才能够包容一切、才能够感化他人。

  宋朝时候有一位文殊思业禅师,他在家的时候,家里面家世相传世世代代是杀猪的,做屠夫,但是你不要轻视他。有一天他杀猪的时候突然就心生悲悯,洞彻心源,马上就放下屠刀去出家了,而且就写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这种悟: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哪怕是造了极重的恶业的人,其实只要他真正发自内心能够肯忏悔了,实际上心念一转都能够开启真心的智慧。

  所以其实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就是鼓舞人,而不是控制人。我们如果习惯于用控制来管理企业,那这个人是老板,但不是企业家。有些人口里说要以人为本,说得头头是道,说很多,但是你去他办公室你会看到他有一个大屏幕,整个企业整个厂里有很多探头,他在里面看得一清二楚,他为了监控、为了控制,你说这样是真正的企业家吗?肯定还不够,因为他的这种认识水准还有待于提升,所以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1914年创立的时候就提出了三条简洁的行为准则,成为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第一就是必须尊重个人;第二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第三必须追求卓越的工作表现。我们知道这三条如果用禅来概括就三个字:布施摄。这个很有用,他们公司自己总结说,这三条比任何技术创新产生的价值都大,比任何营销手段产生的价值都要高。这个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卓越的企业文化产生的强大的持久的力量。

  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有一些企业家会习惯于运用权力去控制,不懂得布施摄,其实对自己、对员工大家都活得很辛苦,而且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试图用控制来管人,管与被管双方其实都会很痛苦,都会很有压力。因为被控制的人生活在压抑之中,当然就不快乐;控制人的人总是生活在焦虑之中,他工作压力挺大的,他要负责任,所以活在焦虑之中,每一天都生活在担心失控的恐惧之中,他也不可能真正快乐。因此佛陀教我们要修布施摄。

  第二就是爱语摄。爱语摄就是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个是《法华经》上面称赞佛的话,“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建多。”不是僧占多,大家总会说僧占多,但是其实都是法师们历代在建设,增添了很多人文景观。

  爱语摄也很重要,一句话就能够使人内心温暖,一句话就能使人生起信心,有更好地活下去的勇气,所以爱语很重要。我们说一个小故事好了。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他的书法也是挺好的。东晋的皇帝也喜欢练书法,但是那个字实在就不敢恭维。有一天皇帝又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把王献之叫进去说:“你看看朕这个书法怎么样呀?”

  那你怎么说呢?你说它不好,那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你说它好,它确实就不好。王献之怎么答?我们应该都知道,很简单。然后这个皇帝还问他:“你看我的字跟你的书法比起来到底哪一个好呀?”其实当然是天壤之别了,皇帝的书法跟王献之的差太远了。但是王献之反应挺快,他马上就回答说:“臣下的字在大臣之中第一,陛下的字在皇帝之中第一。”这么一说就没问题了,这个也是爱语摄的一个善巧方便。

  所以每一句话都要让人生欢喜,不要让人生烦恼。我们有句俗话叫做:“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这个也是爱语摄。

  利行摄就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所以我们好的企业应该是一所好的学校。不但是生产名牌产品,而且能够培养优秀的人。唯有优秀的人,才能够成为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唯有优秀的人,才能够打造名牌、打造品牌;唯有优秀的人才能够去执行和推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好的企业也应该是一座禅堂,能够让我们在工作之中禅悟人生,以工作为手段来明心见性。

  第四就是同事摄。同事摄就是跟人家一起共事,然后在这个中间帮助他。

  所以其实我们把做人的智慧、管人的智慧,就是四摄法简单地归纳起来就是几句话:布施摄就是使人接受你,首先人家要接受你,不然你多优秀,你说得多好都没用;爱语摄就是使人喜欢你,他首先接受你了,进一步跟你更亲密了,他从内心深处还挺喜欢你;第三利行摄就是使人需要你,他工作的困难、生活的困境、内心的烦恼都愿意跟你倾吐,他需要你,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来看你的时候,当然你就一定会成为大众的精神领袖;同事摄就是使人离不开你。

  所以其实做人的智慧就很简单,使人接受你、喜欢你、需要你、离不开你。做人就做好了,管人也管好了,大家都很轻松快乐,这个是做人的方法。

  第四个启示就是做事的方法。其实这个都来源于佛经,但是我们要会用。我们都知道佛教有一个最基本的词汇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个其实就是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做事,做事的智慧,做事的方法。

  苦圣谛。很多人一听说佛教说人生是苦,说佛教这么消极,其实你理解错了。佛教说人生是苦不是说痛苦那种苦,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说佛教怎么这么消极呀,开口就说人生是苦,我觉得人生虽然有痛苦有烦恼,但是也有很多快乐的地方,怎么你老是一面倒,全部都是黑的,怎么都是苦呢?

其实是我们理解错了。佛教说人生是苦,苦圣谛是说我们的心总在一种波动状态,它不安定,这种叫做苦。怎么波动呢?比方说有一个很顺利、很高兴的事情,顺境来了,那我的心会安定吗?不安定,我就怕这个好事跑掉了,总希望这个顺境能够延长一点。我们的心波动吗?波动呀。不好的事情来的时候,挫折障碍来的时候,我的心很害怕,我的心很排斥、很抗拒它,恨不得这个不好的事情马上消失,对不对?我的心总在波动状态,这个就是人生是苦,就是苦圣谛。

  所以其实佛陀告诉我们苦圣谛就是我们面对的事情无非就是我们认为的好事坏事,对我有利的和对我不利的事。如果你在凡夫状态,心总波动,不管好事坏事来你都波动,你的心永远都是难以真正快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你要直截面对现实,直截面对它,这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集圣谛。集就是原因,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我为什么会遭遇这件事情?它的原因有哪一些?我要尽可能充分地跟人交流,不要猜而要问,多问、多交流、多沟通。不要老是去猜测揣摩人家,肯定会产生误会的,所以充分了解它。而且你不忙于去作出决定、作出判断、作出选择,不要那么快,为什么?因为世间的一切其实都是能量,物质也有能量,人当然更是能量体。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事情马上去作取舍,实际上就说明我们的心被这个物质的能量粘住了,我的心就没有自由了,你的心被它吸附过去了,你贪求它的时候,马上想占有它的时候,你就被它粘住了,就是这样。

  所以老子有说四个字叫做“出生入死”,我们很多人到后面就理解错了,他总认为是战争的时候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其实不是这样的。

  什么是出生入死?我们的内心没有什么智慧,总是活在知识里面,所以“生”是指我们的真心,她不断涌现的这种活力、这种大智慧、这种创新能力;死是什么?“死”是你的知识、你的见解、你用过去心累积的知识。我们总是从生地出,然后跑到死地,总用知识去看这个世界,所以总是出生入死。因此我们现在要转过来,要“出死入生”,心心念念都与真心本体相应,都与我们的真心相应,你只要练习一点,不被任何能量粘住就对了。

  看到这个东西,你不要马上取舍,你的心不会被它粘住;看到一个人,你不要马上生欢喜或者排斥的心,你也不会被它粘住。然后你充分了解它,有了充分了解这么一个时间缓冲,你就不会被它粘住了,你的智慧就能开启,是不是很简单呢?做事的智慧就是如此。

  然后就是道圣谛。你如果是充分了解了问题在我们的心里面,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智慧也在我们的心里面,只要你充分了解它,解决问题的智慧自然会涌现出来,那个就是道圣谛。

  灭圣谛就是你处理好了就放下它,不要留恋、不要攀缘。

  所以其实做事的智慧也就是四句话,苦、集、灭、道四圣谛也就是:遇到任何事情都面对它,不要逃避、不要抗拒、不要贪恋,面对它;充分了解它;用内在涌现的智慧处理它;然后放下它。当然就行于世间任何时候都很快乐,任何事情无论是世俗认为的好事坏事都能够让我增长智慧,都能够让我心生欢喜,并不会障碍我,并不会把我粘住。这个是做事的智慧,以苦集灭道四圣谛来做事。

  其实做人做事,尤其是管理企业,管人管事一定要注意方法就是要把人和事分开来管,不要混在一起管。这种能够善巧地、能够创造性地分离的方法就是管理的智慧。

  我们知道毛泽东为什么打胜仗?因为他创造性地把军事和政治分开来了,政治管人,所以部队里面每一级都是政委,专门管人。我们的团长、师长、军长管军事。创造性地把政治和军事分开来的时候,这支部队就是有文化的部队,有文化的军队,这种文化的力量战无不胜,所以能够摧枯拉朽,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当然这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企业管理其实也是如此,不要把人和事混在一起管,肯定管不好。应该要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用流程去管事,这个是科学文化;领导管人这个是领导的艺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其实有科学管理、有领导艺术,这个企业当然管理得挺好,所以要有智慧地分离它,这个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里面讲到管事的智慧。

  第五个启示就是成就清净心,不著相、不离相、不离心、不执心。

  我们的解脱道在哪呢?没有离开当下的心,也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你不要以为说要开悟就是要关在深山老林里面不接触这个社会,然后哪一天就开悟了,不是那样的,那样是枯木死火定。其实你应该融入这个世间,然后在当下的身心里面去觉照才能够开启真心的智慧。所以佛说三藏十二部都是说现前一念心,你把现前这一念心真正透彻明了了就是开悟了。

  我们也来说洞山良价禅师的悟道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良价禅师是曹洞宗的祖师大德,他的禅法是绵密,所以跟我们也是挺相应的。现代的人知识累积了很多,所以要解这个知识的葛藤用曹洞宗也是挺好的方法。

  他本来是在云岩昙晟禅师座下参禅,然后初有领悟(开悟有初悟、有彻悟、有大彻大悟)。他初有所悟,但是还不能够把这个无相的真如本体跟有相的六根身心完全融为一体,还不能够完全做到,所以理和事还不能够彻底圆融,不能够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他就辞别师父去到洞山,洞山在江西,现在我们如果去会看到一座石桥叫做逢渠桥,就是为了纪念他开悟的这个地方。

  他到洞山的时候经过一条小溪流,这个溪水很清澈。他踩着木桥过这个小溪的时候就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豁然大悟,从此以后疑释冰消,大彻大悟。所以我们来看他这个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切忌从他觅”就是千万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到外面去寻求解脱道,不要离开自己当下的身心去外面去求法、去求灌顶,实际上解脱是在当下的身心用功夫,所以真如自性是切忌离开当下的身心向外面去寻觅的。

“迢迢与我疏”。如果你到外面去寻找,实际上与你的真心本体就越来越疏远了。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就是指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自性,也就是说其实我的真如自性处处与她相逢,为什么?因为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的就是我的真如自性。

  对于有一些居士参禅,我们要提醒一下,有一些讲解禅的人其实没有真正地见性、没有真正地悟,所以讲的东西有一些还是是有偏差的。有一些人说,怎样去见真心呢?你要不思善不思恶,你的脑袋里面善的念头也没有,恶的念头也没有,但是也不是昏沉,这时候灵明不昧的当下就是你的真心,这个不对,不是这样的。

  凡夫众生识心没有转过来之前,第六意识没有转为妙观察智之前,这个是流非源,这个光明的境界,明明了了的境界是真心妙用的一个流,不是真心妙用,当然你可以由流而溯源,可以持续用功,有一天你会契入,净土宗来说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就是真如,真如佛性正是我的真心本体。

  “我今不是渠。”就是说这个真如自性又没有我这个根身之相,六根身心之相,所以说“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要这样去领悟,你才能够契入真如自性的正见。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第二部分成就明白心是说见地。第三部分是说实践,所以要成就清净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