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正 宗 分

《禅解吉祥经》 by 大愿法师

2017-4-29 16:48

【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前面是序分,从“如是答言”开始就是正宗分了。

“勿近愚痴人”,这是第一首偈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以离开这个社会孤立地去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从人缘、从地缘、从自己本身的本领、从奉养父母等等,种种方面来告诉我们成就吉祥之道。

第一首偈子是讲人缘,我们要能够交善友离恶友。要能够远离愚痴之人,所以就说“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这里面的愚痴人是不是指那些好像很愚笨,反应很迟钝或者说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是不是这样呢?不单单是这样。这里面的愚痴人不仅仅是指那种好像反应很迟钝的人,而是指什么?而是指那些他完全不信因果,完全违背天地运行规律,完全不遵守道德伦常,还自作聪明的人,这样的人事实上是佛陀所呵斥的愚痴人。应与智者交。要与有智慧的人交往,要与能够深信因果,能够有空性智慧的这样的道德高尚智慧圆明的人交往。尊敬有德行。尊敬道德修养很高尚的人。当然这样能够成就最吉祥。世间一切什么最珍贵呢?智慧最珍贵。我们引述佛陀所说的一个寓言好了。

佛陀说曾经有三位神,即智慧之神、财富之神、幸福之神。三位神有一天在一起聚会聊天,说着说着就争论起来了,比较哪个最厉害,哪个最宝贵,哪个最高明。

财富之神就说:“我最厉害。为什么?这个世间你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财富,离不开经济基础,离开经济基础的话,一切的衣食住行都会寸步难行。”

那幸福之神就说:“你有那么多财富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有很多财富,但是他过得一点都不幸福,婚姻也不幸,身体也不好,一切都不顺利,那么他空有财富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幸福是最重要的。”

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就说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做一下实验好了。三位神刚好就看到一个农夫在耕地。于是三位神就说:“我们用这个农夫做一个实验,看我们哪个最重要。”

财富之神说:“我先来。”

他就用手一指,那个农夫犁田的那个犁,突然之间就碰到一个硬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个农夫被迫不能够再犁田了,看看碰到什么东西了。以为是一个大石头,结果一发现是一个大缸,缸里面有很多的金银珠宝。这个农夫一下子看到这么多财富,吓傻了,半天都没反应过来。后来他清醒过来了,想着我突然一下子在地里面挖出这么多财富,金银珠宝出来的话,如果我带回家里去,盗贼他们会惦记,会来抢夺,我的很多很多亲友他们都会来找我借。所以干脆我不要回家了,我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隐姓埋名,快乐地过把我的后半生过完就好了。所以他卷着那些财富跑到一个很遥远的没有任何人认识他的地方。他一开始当然过得很自在,很快乐,每天出去玩,每天出去享受,但是久久的他也就腻了,每天都无聊,反正没什么事干,就坐在家里面,后来那些吃喝玩乐他也不愿意了,就坐在家里面发呆。

这个时候,幸福之神就说了:“你看看,财富之神,你的伎俩用尽了吧?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幸福的吧?所以你不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我的了。”

这个时候,幸福之神也是用手一指,就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过这个农夫的窗前,那这个农夫看到这个女子,马上就一见钟情,去追求她,又找媒人跟她的父母亲去说,她的父母亲一开始想,这个人没有什么其他各路的亲戚,没什么家庭负担,而且又那么富有,我女儿嫁给他肯定很幸福的。所以就答应了,很快就决定操办婚事了。

在结婚的晚宴上面,他的岳父看到这个农夫坐在那边很木讷的样子,呆呆的,好像不怎么说话,很沉闷。他就想,我这个女婿,我是不是选错了,怎么这么木讷,又不怎么会说话,是不是很傻,是不是找了有钱的傻子呀?糟糕了,我不可以把我女儿嫁给他,干脆这样,今天晚上这个婚宴结束以后,找人把他干掉,再给我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

这个时候幸福之神和财富之神都没有办法了,为什么?你给这个农夫再多的钱,只会加速他的死亡而已。正像中国古话也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智慧神就说:“你看现在是我最重要了吧?”他用手一指,这农夫马上就头脑灵光了。马上就从原来猥猥琐琐的那个样子,马上变得神采飞扬。他就站起来说:“请大家静一静,我要说几句话。”大家给他的气质和风度震住了,马上就变得很安静。他就说:“尊敬的岳父岳母,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今天是我大喜的日子,我能够娶到这样知书达理,这么贤惠的妻子,我当时一眼看到她,我就想,这样子她的家教一定是非常好的,一定是有非常优秀的父母才能够培养出这么贤惠的女儿,所以我觉得很高兴,因此我决定把我财富的一半赠送给我的岳父岳母,感谢他们对我妻子的养育之恩。”

他就这样做了一番陈词,又说:“我将带着我的妻子回到我的家乡去开创新的事业。”

这样就避过了被谋害的一劫。也就是说,无论世间出世间,最可珍贵的事实上都是智慧。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从佛法的角度,从禅的角度来说,什么是智慧?佛法不是在知识层面,而是在智慧层面的。知识是可以学得到的,智慧你要真正地有悟性,才可以真正地开启内在的般若智慧。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怎么这样说呢?是吗?是这样的。我们举个例子好了,广东省最近一些年,年年都会办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我们寺院承办去年的那一届。有一天我们会长过来,就开玩笑地说:“六祖大师一个字都不认识,他原来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他是一个没文化的人,但是我们现在却要办六祖文化节。”

事实上六祖大师是不认识字,但是我们能够说他没有文化吗?当然不能,为什么?他那种是见性的智慧,认识字不过是知识。实际上这个知识有好的一面,也有障碍我们的一面。怎么说呢?老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就是说圣人创设了种种的教育,让这个社会,让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但是怎么样?它把我们每一个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时候,套在我们身心的枷锁就更多了。我们接受了教育,所以教育告诉我们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一直希望在人面前都展现好的一面,一直压抑那个不好的一面,但是你那个不好的念头,它背后也是能量,你一直要压抑你那些你认为所谓不好的念头的时候,你会一直消耗你生命的能量,就好像电冰箱要制冷,你一定要不断地提供电才能一直保持制冷一样,同样的,我们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它的本体都是我们生命的能量。所以你一直呈现你认为好的一面,一直去压抑你自己认为的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事实上你就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够做一个完整的人,不能够活出完整的生命。这样我们的生命的能量越来越消耗,越来越消耗,当然我们就不能够超凡入圣了,我们就不能够开悟。所以我们要超越烦恼障和所知障,那么就要开启禅的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不断涌现内在的生命的智慧的人。

人类的文化可以概括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类。我们的科学文化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当然已经日新月异了,但是我们的人文文化有提升吗?两千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孔子、亚里士多德,他们那个时代物质条件很差,住的是茅草房子,出入是马车代步而已;现在我们的航天技术都已经非常发达了,住的高楼大厦也已经有这个智能大厦了。但是我们的道德修养,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我们的道德修养,能够跟释迦牟尼佛相比吗?且不要说释迦牟尼佛了,我们能够跟孔子相比吗?我们内在的道德,我们内在的修养有提升吗?

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在的道德,内在的精神,并没有同步地提升,那这样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科学文化就像一匹骏马一样,人文文化就像马上的骑士一样。如果这个马上的骑士眼睛是盲的,是看不见的,马跑得越快,这个骑士和马就死亡得越快,因为他一直会冲向悬崖而不自知。同样的,我们人类如果只是片面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话,那么科技越发达,是不是我们道德会越提升?并不见得。人文文化如果不同步提升的话,如果人类之中再出现一个像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那这个时候会要摧毁整个地球,都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一个很危险的边缘,所以在这么一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同步地把我们传统文化之中的,尤其是禅这样的超越宗教、超越文化的,这样的自性的大智慧、让我们明心见性的大智慧,能够开启出来。这样是“应与智者交”,开启我们内在的灵性的智慧。

这是讲人缘。

第二首偈子: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第一首偈子说了要讲人缘,要交善友离恶友。

那么这第二首偈子就讲地缘,居住的环境的缘分。你看,居住适宜处,住在最适合的地方。我们中国人很多人会讲究风水,堪舆之术,在一个房子里面也会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客厅的西北方是男主人的方位,如果这个地方有缺角的话,这个男主人就不愿意回家。客厅是西南方是女主人的方位,如果这个西南方有缺陷,比如说有很多垃圾桶等等这一类放在哪个地方的话,对女主人的身体健康不利。比如说东方是儿子的方位等等。这样是从这个居住环境。

但是事实上这里面讲的不仅仅是这个堪舆之学,而是指什么?而是指那些适合我们居住的适宜处,就是指能够让我们身心清净的地方,周围住的人都是非常高尚的人,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很有智慧的人,那么我们跟这些善人好人有智慧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变得非常有智慧,变得很高尚,这样是适宜之处。因为人是不可以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的。所以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历史上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的家本来是住在坟场附近的,小小的孟子就天天跟着那些做殡葬的人,去学习怎么做殡葬的仪式等等。他的母亲觉得这个环境不好,就又搬家,搬到另一个地方,周围是很多做买卖的人,他又开始去学习做买卖,他母亲也觉得不好,就又搬到一个学堂附近,他就天天去向老师学习,去学习文化。这样的话,母亲就觉得很好了。所以这个是居住适宜处。

往昔有德行。任何时候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就有十一条:“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条都是指有高尚的德行,这样才会有福报。第一福是人天之福。第二福是小乘之福。第三福是大乘的福。

置身于正道。能够按照八正道来生活,这样是最为吉祥的。有了好的人缘,有好的生活环境,这样都能够得到吉祥。

第三首偈子,就是讲到我们还要能够多闻佛法,多闻正法,还要有谋生的技能和本领。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多闻就是能够多听闻佛法,多听闻正法。工艺精是指要学习谋生的本领。佛法里面说,菩萨当学五明之学。即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因明、声明,这是五明之学,这都包含在工艺精这个范畴里面。工巧明是指我们世间的物理学、化学、建筑学等等,这些种种的技能都要能够学习;因明是指类似于逻辑之学,但是比逻辑学更高明,因为它不单单是论证,而且它显说逻辑,显说理论的成立,隐说的是修行的道次第;内明当然是指明心见性的佛法;声明就是指种种的文采、辞藻、文学等等。这样的话我们都是生活所必需的。

多闻能够让我们心得解脱,工艺精能够让我们生活有保障。像清朝有一位诗人就曾经作过一首诗说:“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换却,柴米油盐酱醋茶。”原来很年轻的时候,活在一个理想化的社会里面,天天都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现在人到中年了,所以对这个世间,知道道就在日用之中,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佛法的智慧并没有离开生活,佛法的解脱也没有离开生活。所以这是我们今天的题目:禅与生活。事实上修证禅法就在生活之中,就在生活之中解脱,在生活之中开悟。

严持诸禁戒。要能够守持戒律。很多人认为我受了戒会不会有很多束缚啊?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反而是你守戒会让你和其他人都得到更大的自由。就像什么?就像高速公路行车的规则一样,如果大家都遵守行车的规则,那当然大家车速都开得比较快,而相安无事。如果有人不守这个行驶的规则的时候,那就会给自己带来障碍,给其他人带来障碍,所以说戒律并不是束缚我们,反而是让我们得到自由。戒律是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大自由,让我们能够超出三界,能够成就菩提,能够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所以要能够严持诸净戒。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把高岭土,几千年都埋藏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有一天有人把这一把高岭土挖出来了,把它做成陶瓷的坯子了,放在一个高温炉里面去烧的时候,有一些会烧出一件价值连城的精美的瓷器,有一些会烧坏。那就是指什么?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把高岭土一样,我们得到人身以后,在这个生活的洪炉之中,如果我们能够严持戒律的话,我们能够在滚滚红尘之中,能够成就禅的心,成就禅的智慧的时候,这个滚滚红尘不会烧坏我们,而会把我们烧成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宝,但是它的基础当然就是要严持禁戒了。

戒律当然是包括了小乘的戒、大乘的戒和金刚乘的戒。小乘的戒,因为侧重于自利、自我解脱,所以是要戒淫。大乘的戒,因为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所以首重的是不杀生戒。金刚乘的戒是称法界体性而修。

言谈悦人心。就是指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是《观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诲。像《法华经》上面也称赞佛陀“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这个言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一说出来就是在呼唤宇宙元素的重组,尤其是对于有修行证量的人,他说什么就会成就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说鼓励的话,要不说那些贬低人家的话,父母亲教育小孩子也应该是这样,要多鼓励他。

你看,像二战时期的英雄,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很小的时候,他母亲每次都摸着他的头跟他说:“你的出生是为了让法国更加伟大。”所以这个小孩子从小就有个高远的志向,在二战时期虽然德国人打过来,但是他马上在英国组织流亡政府,一直坚持抵抗。这样的话要多鼓励他们,这样的话将来小孩子就能够成长。

如果我们的父母亲总是用一些贬斥的言语的时候,说久了就会让小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事实上父母亲的教育,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有时候会比学校的教育更重要,所以中国有一句俗话:一位好母亲幸福三代人。如果嫁为人妻,如果是很贤惠的话,很有语言艺术的话,那么长辈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很孝顺,那么婆媳之间也不会有矛盾,那么丈夫当然就会觉得幸福,儿女更幸福,因为父母善于教导。所以父母亲要会说话,要多鼓励是非常关键的。有些母亲一生气说话就没有分寸了,比如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能够干什么呢?将来干脆我给你一个篮子去讨饭算了。这样的说,一次一次贬低他、打击他的时候,小孩子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了,所以很多的家庭问题都会由此而产生。

像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他的母亲在临终的时候,因为丘吉尔很孝顺,他的母亲在临命终时就抓住丘吉尔的手说:“我为自己养育了一个丘吉尔,所以我觉得很幸福;我为英国养育了一个丘吉尔,所以我觉得很骄傲。”同样的,我们也应该这样,我们能够让我们的父母亲觉得以我们为荣,以我们为幸福、为骄傲,我们要这样地去精进。在言谈的时候,培养小孩子也应该要悦人心,要悦可人心,与一切人交往,要不说他人的过失。像六祖大师所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不说人家的过失,这样是为最吉祥。

第四首偈子,孝养父母,爱护家眷。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孝养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础,也是世间解脱的基础,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事实上得到两种力量的加持,离不开两种根本力量的帮助,一种是家族血脉传承,第二种是灵性智慧传承,像树木有根,像水有源头一样,这个是我们在世间安身立命的根,安身立命的源头。

孝养父母是我们家族血脉传承的根源,所以要能够奉养父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乃至于帮助父母亲能够解脱,这样是最吉祥的事情。

爱护妻与子,要能够善巧方便,爱护好自己的家庭眷属;然后所选择的行业、职业要无害,要没有害处,要是正当的行业;所交的朋友也要是好的朋友,这样是最吉祥的事情。

佛陀在经典里面说过,朋友有几种:友如花,友如秤,友如山。那么有些朋友像花一样,花怎么样?花盛开的时候就很喜欢它,把它摘过来,花枯萎了以后就把它扔掉了。所以有些人就是这样子,如果你很兴盛的时候,他和你交朋友,就像花盛开的时候一样,他会黏过来一样;但是当你低落的时候,他就弃之不顾了,像这样的朋友是损友。

唐朝有一个人曾经做过宰相,后来他罢相以后就作了一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个世间的人就是这样趋炎附势,很多人是这样去交朋友的。

友如秤,就像称东西那种秤,东西很重的时候,这个秤就垂下去了,东西很轻的时候,秤就翘起来了。有些人交朋友是一种功利化的行为,是什么呢?他能够从你这里得到的财富物质很多很重的时候,他就很重视你;他能从你这里得到好处很小的时候,他就很轻视你,很看不起你,对你很冷淡,像这样的朋友也是损友。所以现在这个世间的人交朋友,你看每一个社交场合,大家都在派名片,一场活动下来派了几十张名片,但是那个有用吗?没有什么用,大家都只是一种交利,因为利害关系大家来交朋友,有几个是交心的呢?那能够学禅当然就能够懂得交心,交心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

怎样去交心呢?自己能够提高修养,当然能够遇到交心的朋友。世间有话:“成功者孤独,而失败者疲惫。”成功者孤独,因为他觉得这个世间,好像大家都是一个功利关系,所以觉得很孤独;而失败者疲惫,他因为一直陷在自己那个局限的僵化的思惟模式里面,他一直走不出去,就像有人推石头上山一样,推推推,他没力气了,手一松又掉到山底下,又来推,一辈子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去了。

所以禅宗里面有一位大德就说:“很多人的墓志铭就可以用三个字来归纳他的一生:盲,忙,茫。第一个是盲目的盲,年纪很小的时候,对世间还没有看透,所以是很盲目的;开始进入中年以后,中青年成家立业以后,尤其是中年人,家庭负担很重,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到晚年的时候,就是茫茫然那个茫,已经退休了,也没什么事情干,但是又面对死亡的恐惧,不晓得将来会去哪里?茫茫然。”所以人的这一辈子无非就是盲,忙,茫,三个字,如果没有闻到佛法,如果不懂得禅的智慧,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就是孔子所呵斥的:“碌碌无为。”看起来他一天由早忙到晚,从早上鸡叫,一直忙到晚上鬼叫,但是到他要生命临结束的时候回顾一生,看看这一生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吗?没有,碌碌无为。

所以我们要更加要懂得禅的智慧,要开启灵性的智慧,要能够不单单是得到外在的事业的成功,更能够成就内在的解脱,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从业要无害,从事的行业应该是正当的,而且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开启智慧,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灵感和智慧的,这样是最吉祥的。

第五首偈子,真布施利益他人。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要能够修布施,布施事实上是什么?是指能够愿意帮助人,愿意放下,对一切都不执著,这样是真布施,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要事业成功的话,一定要有布施好品德。释迦牟尼佛说过事业成就的四种法门,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为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或者我们用更浅显的话来说,一个人要成就事业,要怎么样?你去到一个新的单位,去到一个新的部门,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你怎样才能够让自己事业成功呢?首先要让人家接受你,还要让人家喜欢你,第三就是要让人家需要你,第四就是让人家离不开你。

所以首先是要让大家能够接受你,有些人总是觉得怀才不遇,觉得大家不欣赏他,不认同他,事实上是他一开始就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大家还没有认同他的时候,他就急于表现,这样当然会遇到障碍碰壁。第二,就是要让人喜欢你,再就是需要你,离不开你,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要愿意布施。布施有财布施,外财施、内财施,内财施也包括了我们愿意花我们的精神,花我们的精力去帮助人。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等等。

帮助众亲眷。要从自己的亲友眷属开始,愿意去帮助他们,扩大到一切众生。

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行为无瑕疵是指我们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行为提升到以利益众生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上面所说的,我们要能够恒顺众生,以众生为中心,这样当然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会非常高尚。且举一个例子好了,有时候我们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够让我们得到很大的福报。

在二战时期,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将要去参加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而德国人就已经提前得到这个情报,所以在艾森豪威尔必经的道路上面就埋下炸弹。但是艾森豪威尔冬天走在这个路上,看到一对老年的夫妇因为车子坏掉了,站在冰天雪地里面很无助。没有人帮助他们,所以他就主动地要求司机绕一个弯,把那对夫妇先送回家,自己从另外一条道路去参加会议,虽然迟到了,但避掉了一个灾祸。

那中国也有这样的故事,据说是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然后走了很久,又饥又渴,因为他是微服私访嘛,没有摆排场,走到一个山神庙,太渴了,又热,就进去休息一下。刚好看到一个农夫,就在里面也正是劳作回来,休息准备吃饭。农夫看到他很可怜,就把自己的水和饭菜都给朱元璋吃了,朱元璋一高兴就下令赏这个农夫做个县令。他又继续去微服私访,再回来的时候,朱元璋就发现山神庙那个墙壁上就多了两行字:“十载寒窗下,不如一杯茶。”朱元璋就想,这肯定是某一个穷酸秀才写的。意思是说,他用十年的功夫,寒窗苦读都没有得到功名,但是农夫的这个运气好啊,他的缘分好啊,仅仅是因为遇到了朱元璋,给他送了一杯茶喝了就能够得到功名,能够做县长,做县令,所以说:“十载寒窗下,不如一杯茶”。朱元璋就马上拿起笔来续了两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他的才能可能比不上你,但是你的命就不如他好了。

但是事实是说什么?怎样能够好运?善缘好运,我们在一切时中都能够行为无瑕疵,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你愿意去帮助一切人,把一切人都看作你的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你一直无私无我地不讲条件不讲交换地不计较功利地去帮助一切人,那么自然善缘好运,在那些人之中一定会有你的贵人,一定就能够让你最吉祥,所以说是为最吉祥。

这是第六首偈子,邪行禁止。

【邪行须禁止,克已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这首偈子事实上主要是针对在家信众来讲的,它特别地强调两点,对于在家的居士来说,要想得到吉祥,要特别讲究,要持好两条戒,就是色戒和酒戒。恪守美德,当然一切处恒吉祥。邪行就是指邪淫,犯邪淫这是要绝对禁止的。克已不饮酒,也要持好酒戒。有了这两个重要的戒律基础以后,就能够渐次地成就种种的高尚的品德。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接下来是第七首偈子,恭敬谦让。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对一切都要有恭敬心和谦让心,要有知足感恩心,并且及时随时能够听闻佛的教法,这样是能够一切处恒吉祥。要有恭敬心,你看世间人有一句话:“上帝要使一个人灭亡,首先就使他疯狂。”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的话,很狂妄的话,就是离灭亡不远了,所以要有恭敬心,要有谦让心。《韩诗外传》上面也说过:妖者祸之先,祥者福之先;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臻。

一个人要得到大福报之前,他一定会有祥瑞的征兆。一个人灾祸要降临之前,他一定会有种种不好的征兆,这个就称为“妖”。我们看到不好的征兆,马上去修善,那么怎么样?“祸不至”,就能够转过来。看到祥瑞的征兆以后很放逸,去做不善的事情,福也难以现前。所以事实上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所以要有恭敬和谦让心,要能够知足并感恩。

佛教里面讲什么?懂一点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里面讲最基本的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世间的真实相是苦,苦的因是因为集,集种种恶业,集种种业,这个是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果当然就是成道,成就解脱道,能够证得灭圣谛,证得究竟涅槃,这个灭谛是出世间的果;道谛是出世间的因,要修持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三十七道品,其实大小乘的一切佛法都可以归纳在其中。

我们如果只是这样去说的话,有用吗?没有什么用。因为大家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事实上我们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苦是什么?很多人就会说,用原来老套的说法,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坏苦、行苦、苦苦等等,种种的说法,但是那个能够改变你的心吗?能够让你提升吗?能够让你开悟吗?事实上不一定要套用这个固有的名词,而应该用自己的领悟来说。

苦,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指什么?指一种不满足的状态,永远我们的内心都不满足,这样的状态是真正的苦。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在的心迷掉了,我们要把迷的心转为觉悟的心,转迷成悟,转染成净。这样才是真正地懂得修行佛法。

所以一定要能够及时闻教法。在现在这个时代,要说佛法,要说禅,要能够推动佛教的佛法的现代化工程,为什么?因为大家虽然听了很多,看了很多佛教的书,但是往往学到的是影子佛法,不是真正的佛法。他学到了修行的相,没有懂得真正的修行;相上面看起来也在念经,也在打坐,相学得一模一样,但是内在到底怎么修不知道,所以还是烦恼依然。如果你只是学会一个佛法的相,修行的相,不懂得真正的修行的话,那个是一个悲哀。如果你只是学会了累积了听闻了很多禅的知识,而没有开启内在的禅的智慧,那个也是悲哀。所以我们要能够及时闻教法,要能够推动佛教的现代化工程,就是用现代的科学话语体系来阐释佛法,让众生都能够听得懂,为什么?因为人类的文明经过了四个文明的阶段,开始进入第五个阶段了。

整个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文明。你看我们的古老的玛雅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的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包括我们的华夏的文明,数千年以前的这种古老的文明。它开始是处在原始文明的阶段,之后就是慢慢地到农耕文明的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起源于欧洲意大利的第一次文艺复兴运动,将中世纪的欧洲从神权的笼罩之中解放出来了,人的这种智慧力极大地释放出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此进入到工业文明的阶段。

现在我们是进入到信息文明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灵性文明,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佛性,内在的成佛的可能性,都能够开发出来,这样是及时闻教法,能够促进生命的觉醒。

那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式来做的话,很多人事实上是听不懂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用固有的那个名相,时代不同了,大家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了,所以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尤其是近二百年以来,大家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在这么一个科学话语体系之中,它跟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那个话语体系是不兼容的,所以如果我们去说般若,说空性,大家是不懂得在说什么,所以我们要能够实现佛法的现代化工程。一切修证道路无非就是四大现象的转化,就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这四大现象的转化,比如说,我们说禅定,修禅的时候八触十功德;八触是生理现象的转化;十功德是心理现象的转化。这样来及时闻教法就能够成就最吉祥。

第八首偈子,忍耐顺从。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忍耐不单单是指修养上面,一个人修养很好,而是指能够成就忍辱度,而是指我们能够成就无生法忍。顺从不单单是指一个人彬彬有礼地顺从,而是指能够顺从天地运行的规律,顺从法界的规律。

得见众沙门。见那些清净的法幢相,见那些真实修行的人,能够在信仰层面来提升自己,这样是最吉祥的事情。像弘一法师出家的因缘,就说到人生的三层楼,这是他的学生丰子恺在说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这个时候说到的。说人生生命的境界有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人一辈子都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亲友能够生活得更好一点,生活条件更好一点,这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第二层楼就能够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像孔子称赞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更往上就是灵性生活的解脱,所以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外,更进一步要能够成就灵性生活的解脱。

因此李叔同很小的时候就琴棋书画都很精通,这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所以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父亲是前清的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富有的盐商,所以物质生活他一生下来就是锦衣玉食,很丰富的,所以他必然会走到第三层楼灵性生活的解脱。灵性生活的解脱事实上就是在信仰这个层面。

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做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信仰就像灯塔一样,能够把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引到高处,让我们能够开启我们内在的灵性生命。

第九首偈子,清净生活。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能够过很清净的生活,能够按照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这样来实践八正道,来实证涅槃法。

事实上从恭敬与谦让第七首偈子开始,都是讲出世间的吉祥为主了,前面的一到六首都是侧重于讲世间的吉祥,这里面就更加提升一步讲到我们要能够实证涅槃法。

怎样能够实证涅槃法,怎样能够成就出世间的解脱呢?怎样能够成就涅槃呢?那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为什么佛陀要说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呢?事实上,我们可以用现在的话来描述,我们在世间的范畴,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组成,我们会认为,这个肉体是我,我能够思考,我能够作价值判断,我能够作逻辑推理,这个精神体也是我。这个肉体和精神体的集合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的个体的我,但是这个够吗?事实上不够,很多人在这个肉体上去下功夫。你看印度那些苦行外道,用种种方法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但是折磨这个肉体,修炼这个肉体你会成佛吗?不会了。

有些他会让这个肉体一直炼,炼到他能够长寿,能够成仙,这个样你能够究竟解脱吗?也不能。为什么?因为肉体只是呈现的一个相,肉体的根源是什么?是能量体。药师法门里面讲,七尊药师佛就是讲我们有七重能量体,所以要由相,要向内追溯到它的根源。我们看到佛背后有一个圆光,很多人认为这个圆光是个平面的,是个平面的圆圈,但是是吗?不是,它其实是个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它是立体的圆球,圆球代表什么?代表能量体,代表佛陀打破了能量壁垒,开发出本有的能量,让本有的能量开启出来了,这样是真实修行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七重身心,即肉体、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肉体是以物质能量来滋养的,我们依靠饮食,依靠呼吸来滋养肉体;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这个是属于以精神能量为滋养的,让我们能够思考,我们能够有善心,慈善是精神体的滋养;直觉体、光明体和空性体是要依靠灵性能量来滋养的。所以这样的七重身心我们要能够打开,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不单单是这个肉体,它是一重一重扩大的,像七个一重套一重的球一样。如何把这个能量壁垒打破呢?这个是修行的地方。由我们这个肉体开始由内向外,它是越往外密度就越来越小,一直到无限小,就趋近于零;而由内向外这个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智慧越来越广大,一直到遍满法界的智慧。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佛陀是全知者,是真实不虚的。为什么?因为佛陀是把这个七重的能量壁垒,就像把这个蛋壳打破一样,把七重的能量壁垒都突破了,都穿透了,所以对每一重能量空间里面所含载的信息他都知道,所以佛陀的智慧很广大。佛陀说整个法界任何一个众生起心动念,佛陀都知道;下一场雨,总共有多少滴雨佛陀也能知道,就依靠这样的方法。

其实佛法的修证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你懂得成佛的原理,当然人人都可以按照这样的证量标准去修行,去成就,去成佛,所以这个是实证涅槃法。

还有精神体,我们能够思考的我们这个大脑思惟,事实上它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说,要由大脑思惟方式提升到灵性生命思惟方式,为什么?因为大脑思惟是有执著的,它是有成见的;它是碎片化的知识,而不是全景全貌的智慧;它是静态的知识,而不是不断涌现的鲜活智慧,所以要超越这个大脑思惟的状态。

精神体的本源是什么?精神体的本源就是本心,我们一层一层去照亮的时候,一直到开启本心复还,我们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显现出来。《楞伽经》上面就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众生身中,如大价宝,为垢衣所缠。”我们要通过禅修照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放下对于种种境界,对于重重境界的那种执著心,一直穿透它,一直向内照亮自己内心的盲点。一直到有一天豁然大悟,一直到开启本心;而这个本心还不是自性,本心是自性最初的一层投影;因为自性是不可以说的,说出来就不是了,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所以我们这样地去修证,这样地去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第十首偈子,八风不动。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苏东坡跟他的老师佛印禅师,关于那个八风吹不动的公案都知道了,我们也就不多说了。八风实事上是指什么?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很兴盛的时候,有利益的时候,或者很衰败的时候,人家称赞我的时候,人家诽谤我的时候,等等,不同境界,任何境界之中,任何人事环境之中我们都能够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的生命价值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基础之上。

现在很多人朋友聚会,原来同班同学,以后十年二十年以后每一年都搞一次同学聚会。但是大家聚会的时候都互相比较,哪个哪个有千万身家了,几亿多少亿的身家了,哪个哪个做到处长、厅长了,等等。那把生命的价值建立在这样的外在的基础之上,靠得住吗?靠不住的了。我们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众生都平等。所以科学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我们要有这样的大自信心,这样我们修行才会成就。

像我们六祖大师刚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求什么?”他就说:“弟子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我们能够有这样的心胸,有这样的大气魄吗?我们见到师父的时候总会求,我事业不顺,求事业,求婚姻,求身体健康,等等,这都是求一些小东西。我们得到这个超胜于摩尼宝的人身,成佛都可以求得到,为什么不求大的,要求那些小小的?浪费这个宝贵的暇满的胜过摩尼宝的人身呢?所以要有这样的大心胸,生命的大境界,生命的大气魄、大格局,这样才能够成就大雄力。所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八风不动心,因为我内在有自信,有真正的自信,我的生命价值不是附着在外在的成就上,而是它本来就有无比珍贵的价值,就是它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取于相是大智慧,如如不动是自性定,这样就能真正地定慧等持,八风不动心。

无忧无污染。如果我们的心活在过去,我们就会有后悔;我们的心如果活在未来,就会有恐惧;如果是执著于现在,我们就会有种种的担忧,种种的烦恼。所以要真正地做到无忧无染污,事实上就是我们要能够活在当下,不会沉湎过去,也不会空想未来,也不会执著于现在,这样是真正地做到无忧无染污。

怎样能够无染污呢?就是能够不分别、不执著,怎样能够不分别呢?就是不要让我们活在功利的那个生活方式里面,不要让我们活在那种计较的生活方式里面。我们真正地能够知道一切都是自性的流露的时候,当然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就呈现出来了。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