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二、参禅用功的方法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by 大愿法师

2016-6-18 15:26

  1、超越

  第一种方法是超越。首先我们要超越对身体和物质的执著,来突破器世间的局限性。

  有一桩禅的公案说,清朝末年的时候,四川成都附近有个新都宝光寺,有一年冬天,禅七时,从终南山下来的一位专门住茅棚修行打坐的、参禅的禅僧。他来到这个禅堂里面,因为丛林上的规矩是冬参夏讲,冬天的天气比较冷了,大家不要出去,就在禅堂里面精进用功,所以有夏安居,有冬安居。冬安居就是精进打禅七,夏安居就讲法,开启内在的智慧。传统的规矩都是连续在禅堂里面用功七十天,最少打十个禅七,就好像煮饭一样,放在高压锅里面这样饭熟得特别快,那禅七也是这个妙用,切断外在一切的纷纭干扰,直接探究自己内心的真实相。

  那么这位禅师在终南山修行很用功了,所以他有相当的禅定功夫,打坐以后,他就入定,连续十五天都没有出定。刚好管理禅堂的维那师没有开悟,他就很奇怪这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坐在这里十五天都不动,也不知道他入定了,就把手放到他鼻子下面,好像没有呼吸了,觉得这个人是不是死掉了?于是下令把这个人抬出去烧掉了。

  那糟糕了,这位禅师出定以后找不到自己的身体,他并没有开悟,所以对这个物质、对这个身体还是执著的。所以他每一天晚上就在这座寺院大声地叫:“我的身体在哪里?!”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起单走了,不敢在这里住了,因为实在是太恐怖了,总是听到很凄凉地喊叫“我的身体在哪里?!”

  这样闹了半年,到夏天的时候,又有一位禅师从终南山来到宝光寺了。知客师就告诉他,有这么一个事情发生了,这位禅师就笑一笑说:“哦,这个事情很容易解决。”怎么办呢?

  这位禅师说:“你生一盆火放到禅堂来,再拿一盆水放到禅堂来,大家还是继续打坐。”

  打坐的时候,又听到那位禅僧在里面大叫了,说:“我的身体在哪里!?”

  那位禅师就告诉他说:“你的身体在那盆水里面。”然后大家听到哗啦哗啦水响的声音。

  隔了一会,禅僧又说:“我的身体不在水里面。”

  禅师又说:“你的身体在那盆火里面。”然后大家又听到这个火劈啪劈啪更炽烈地燃烧。

  一阵子以后,又听到禅僧说:“我的身体也没有在火里面啊?”

  此时,禅师就启发他了:“你看看,你现在水里也去得,火里也去得,你还要那个色壳子干什么?”

  从此以后,这个大叫的声音就止息下来了。前面那个被烧掉身体的禅僧,真正地受到点化就开悟了,悟入了,所以放下对这个色身,对这个身体的执著了,他就真正地能够超越身体对他的障碍了。

  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身体上面还会有什么?虽然身体上面还会跟普通人一样,也就是说外在身体上、躯壳上照样会有生老病死,释迦牟尼佛也示现有涅槃,对吗?也会示现有背痛等等,但是他的心已经不会被这个身体所束缚,不会被这个身体所局限,不会因此而产生痛苦了。

  正如儒家的一个学者,明朝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上所说的“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如果我们的心处在迷的状态之下,我们的心活在最低层的对物质享受的追求,那实际上你被它绑死了,你不停地想贪、想得到。

  那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的心迷掉了,所以你很恐惧,你觉得你活着没有安全感,你希望拼命地多占有一点为未来做准备,对吗?凡夫众生总是这样的,为了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自在、快乐和幸福。但是你未来真的有幸福吗?不可能的,你在一个迷的状态之下永远都不会有幸福可言。你认为你占有很多物质,你将来就会有保障吗?不是的。

  凡夫众生很多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因为内心有恐惧,我们要面对这个纷纭变化的、未知的世界,我觉得自己占有的东西太少了,我觉得我学的知识也太少了,那这样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所以向外在去追求对物质的占有,那是没有用的。这就叫做“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也就是说,你得到了,你对它起贪婪、起贪著;你失去了,或者你得不到,你就起愤怒、起憎恨。所以我们最浅的就是要超越对于身体的、对于物质的执著,这是开启禅的智慧的基础——超越。

  其次,要超越对观念和思想的执著,来突破有情世间的局限,进入智正觉世间觉悟者的世界,像佛一样、像一切圣者那样快乐自在地活着,轻松自在地活着,这是开启了禅的智慧。

  我也说一则苏轼与佛印了元禅师的公案,大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

  某日苏轼公事之余看禅宗的公案。他发现有个公案特别的好,是说什么?是说唐朝时候,赵州禅师的公案。

  赵州禅师有一天在寺院里面的时候,赵王来看望他,赵州禅师并没有出去迎接,而是在禅床上就这么半躺着。赵王进来以后,禅师就说:“老僧年纪大了,不能够出去迎接大王,所以请大王体谅。”赵王很信佛,对于赵州禅师也很崇敬,说:“这个没有问题,禅师是修行解脱的圣者,不要拘泥于这个世间的礼节。”对赵州禅师更加敬佩、更加赞赏。回去以后,就下令手下的一个将军(武将)送了很多很多的礼物、物资过来。

  很奇怪,赵州禅师一听说这个将军要送物资过来,马上就搭衣、持具走到山门口去迎接。那将军当然也很高兴,心想:这个禅师对我这么客气。很高兴也就回去了。

  但是弟子们就不理解了,很奇怪地说:“师父,赵王来的时候,您老人家躺在床上,他的手下来的时候,您反而要到山门口去迎接,这是什么道理呀?”禅师笑一笑说:“上等的人来,我以本来面目相见,所以我就躺在禅床上;中等的人来,我就到客堂去迎接;下等的人来呢,因为他很情绪化,他知识有限、修为有限,所以我不要触恼人家,我要到山门口去迎接。”苏东坡看了这则公案以后就很高兴,他也想效仿一下古人,体验一下这个禅者的境界。他就提前给师父佛印了元禅师去一封信,说:“某月某日,弟子要到金山江天寺来拜访师父,请师父效法赵州禅师,以本来面目相见,不要搞那些俗套,不要到山门口来接我。”

  哪里知道他到寺院的时候,佛印禅师搭衣、持具站着在山门口迎接他,他就很生气了,说:“师父啊,您还是比不上赵州禅师,不懂得怎么以本来面目相见,您还是注重于那些俗礼,跑到山门口来迎接我。”

  佛印禅师哈哈一笑,就说了一首偈子:“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说什么呢?其实因为苏东坡还是活在禅的知识里面,没有开启禅的智慧,所以他看到赵州禅师这则公案,就把它作为一种知识记住了,他想去套,但是没有用,那就不是禅的智慧,那是知识。而佛印了元禅师是真正开悟的,所以,你看他有来去之相,你看他有从禅堂走到山门去迎接你,但是怎么样?其实这个真心是没有来去之相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我哪里有出来迎接你呢?我哪里有起身?没有来去之相。真心是无始无终、无来无去、无内无外的,真正开悟的圣者,你不要执著于这么一个相,你认为那个相才是解脱相,这个相就不是解脱相,那你这只是知识,不是真正的禅的智慧。

  所以佛印禅师就说,赵州禅师当然是开悟的大圣者了,但是他“少谦光”,意思还是不够谦逊。这当然是启发学人的话,并不是真正的,因为赵州也是一个度人的方法。那么佛印了元禅师不能够用原来这种方法再去度人,因为用那种方法就陷入到知识里面去了,他要怎么样?用永远新鲜的当下的方法,所以说了这首偈子。

  这则公案给我们几个启示呢?

  启示一,解脱其实不是依靠知识的积累,而是当下顿悟的活的智慧,这才是禅的精髓。如果你看很多公案把它作为知识记下来,那个没有用。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智慧层面的,不是知识层面的。知识层面用妄心,智慧层面用真心;知识层面有大脑介入,智慧层面就只是心心印心,心心相印。所以禅的智慧也可以说就是八个字:“相相离相,心心印心。”一切相你都全然地了解它,全然地觉知它,但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相相离相”,在每一个相里面都充分地接受它、享受它,开启内在的智慧。

  凡夫众生不可能不起心念,不可能不起念头,不单单是凡夫,菩萨也不可能完全无念。九法界众生心体不能离念,这个心念不在四圣法界,就在六凡法界;不在人天法界,就在地狱、饿鬼、畜生法界。所以不要害怕念头,只要觉知它就好了;不要害怕逆境,害怕的是什么?害怕的是没有智慧,你累积很多知识也不够,所以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开启内在的智慧。

  由此可知,我们来参禅,不要做书本的学生,而要做生命的学生。书本只是启发我们的一条道路、一个途径,你不要执著于这个途径。

  启示二,就是不要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怎么可能呢?但其实就是。很多人就是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死在过去成功的经验里面。所以大家做企管都应该知道,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过去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执著于它,用这个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套现在的事物,来想解决现在的问题,往往怎么样?往往它成为一个失败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候,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翟(墨子)曾说:“人寡不死其所长。”这是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凡夫众生很少有不死在他的长处里面的:游泳游得很好的人死在水里面;打猎很擅长的人死在山里面;开车技术很好的人死在路上,死在车祸里面。为什么?他有所依恃、有所依靠,他认为我游泳的技术很高明,因而不断地去犯险,那肯定有一天就死在这里面。所以“人寡不死其所长”。你要执著于你过去的经验,执著于你过去的知识,那么你肯定会被它绑住,你肯定会因为执著于它而导致失败。因此,不要被任何东西粘住,不要对任何东西起执著,过去的经验也是如此。

  所以有一句话就是:“不要被过去的我绊倒,不要被现在的我累倒,不要被未来的我吓倒。”

  被过去的我绊倒,就是我过去有成功的经验,我执著于它,它就成为什么?就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有一天就让你摔个大跟头了。同样的,对于你现在的,你也不要执著。有些人心迷,所以他很执著,老是想多干点活,多赚点钱,拼命地向外求。怎么样?被现在的我累倒。

  被未来的我吓倒,对未来这个未知的世界一直很恐惧,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自己吓自己,所以禅的智慧就是不要被知识和观念所束缚,不要被它局限。

  启示三,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导,忽略了开启内在的生命智慧。这也就是钱学森说:“我们办了这么多大学,国家也投入这么多资金,但是为什么没有划时代的创造力出来?没有真正的大师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在教大家累积知识和技能的话,那没有用,那不能够真正彻底解决问题。所以,禅的智慧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人,做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活力的人类。当然,将来我们一直用功,就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所以要知道,我们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完美,不需要向外在去寻找安全感,去占有东西,才会完美,不是这样的。只要你开启内在的智慧,内在创新的活力不断涌现出来,那么你既是具有创新活力的人类,也是完美的人类。对自己来说,内在有智慧,外在就会是快乐相;对众生来说,就是慈悲相。当然就道德高尚、智慧圆明。

  这是我们讲超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