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2、承担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by 大愿法师

2016-6-18 15:26

  第二种方法就是承担。承担就是活在当下。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禅的智慧告诉我们处理事情的九字真言: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具体怎么去做?有五随: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随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处作主,这五随是我们活在当下的方法。

  随遇而安,在任何遭遇里面我们都要能够安祥、自在。不要在我们所遭遇的环境里面去分别优劣,去计较得失,那样你就活得很累了;而应该向内在去开启内心的智慧,这样我们就能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真心。

  我们看一桩公案,赵州禅师与文远禅师论义。有一次,文远禅师来拜访赵州禅师,两位都是开悟的大德,他们的比赛很奇怪,是斗输不斗赢。一般来说我们要争赢,要争胜出。但是,他们两个不是这么约定的,就是说哪个输,哪个就最厉害,所以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就是哪个说得自己最低,你就是高明。

  文远禅师就说:“请和尚立义。”就是请赵州禅师,亲教师您先说。

  赵州禅师就说:“我是一头驴。”这说得自己很低了,他们是比较哪个说自己最低哪个就赢了,所以就说我是一头驴。

  文远禅师就说:“那我是驴的胃。”

  赵州又说:“那我是驴的粪。”那胃消化以后就是粪。

  文远禅师就说:“那我是粪里面的蛆虫。”那是没法说了。

  赵州禅师就问他:“你在彼中做什么?”你是粪里面的虫的话,那么你在这个粪里面做什么呢?

  文远禅师就说:“我在彼中过夏。”我在里面逍遥自在地度过这个暑热的夏天,很自在。

  赵州禅师就说:“把将果子来。”就是承认自己输了,我不能够再给你说下去了,我愿意把果子献出来。

  其实这是什么?是不是赵州真的输了?当然不是,凡夫众生总是落在非此即彼的判断里面,这是很有局限性的。你要落入到非此即彼的判断里面,你就会总是遭遇到两难的境地,这样做也不对,那样做也不对,那你就卡住了,你的人生、你的生命就被卡住了。其实要怎么样?要从多元的角度去面对这个世界,要具有超越两难的智慧,并不是说赵州就真的输掉了,所以告诉我们要能够以多角度来面对这个世界,不要以境界和外在的成就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来判断生命的价值,而是以内心智慧的开启来肯定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科技成就一切,禅的智慧肯定一切,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并不用向外去求知识,只要是能够透过这么一种知识的启发和引导而开启内心佛性本具的智慧宝藏,这才是能够让我们非常自信、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法宝。

  我们要能够随遇而安,正如白居易一首诗所说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我们如果心迷掉向外在去追求,有用吗?蜗牛角上争何事,你争的那个地盘就好像蜗牛的角上争的那么一点点东西,在这个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你争的那点地方有用吗?但众生总是迷的。

  我们看《世界史》,人类将近五千年以来的历史,大的战争就已经有一万五千次,为了什么?为了争地盘。国与国、族与族,一直在争斗,好像认为是争夺自己的生存空间,其实是愚痴了。心迷掉了,就会向外在去追寻、去探究、去占有,所以要能够随遇而安。

  “蜗牛角上争何事”,争到那些东西有什么用?“石火光中寄此身”,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像电光石火一样这么脆弱、这么短暂,一瞬间,为什么不让它璀璨地盛开,而要那么半死不活地去活着呢?这都是因为迷的缘故。所以不能够充分地活,不能够展现生命的活力。

  禅师经常教导我们“死水不藏龙。”《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不是静态的不动,静止的那种不动,不是这种意思。而是什么?而是不被外境所转,生命的活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所以说,“随富随贫且随喜”不管我富贵也好贫贱也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在一切境遇之中都能够活得有自信、安祥、自在。这是讲随遇而安。

  第二就是随缘自在。

  遇到任何的缘分,我们都要能够得自在,不要被这个缘分绑住了。在成功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会垂头丧气;在表面上不会去论输赢,而是在心地清净上下功夫。那么,我们有了禅的智慧就知道要活在智慧里面,不要活在知识里面;要活在慈悲里面,活在觉照里面,不要活在那种分别念的情感里面。有了禅的智慧,我们生命之中的一切遭遇都会成为自己独特的、珍贵的礼物。我们全然地开放,去接受它、享受它,就能够让一切遭遇都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独特的法门,而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真心本体,越来越活得快乐、自在和安祥。

  这就是我所说的承担,当下禅的智慧的承担。

  如果没有禅的智慧呢?心处在迷的状态,其实生命之中的任何遭遇都会成为一场灾难。成功会让我们心更迷、更贪婪,更加地得意忘形,将来遭遇到更大的失败;失败那种遭遇就更加打消他的意志力,让他更消沉,更加一蹶不振,都是因为没有禅的智慧。所以,那些遭遇,不管好的还是不好的,一切遭遇都可能成为一场灾难,而有禅的智慧,都是生命之中珍贵的礼物。故而古人说:“能耐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随缘自在就是我们遇到好的因缘就积极地去把握它,去利己利人,去广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结解脱成就的缘,我与法界众生共成佛道。如遇到不好的恶缘也就能够不消沉、不低落,不被它所转、不被它所障碍、不被它所染污。

  还有一种是什么缘?好缘恶缘之外还有一种是俗缘,即人际的应酬、交往,遇到这些俗缘的时候就能够同流不合污,顺人不失己。随顺人家,但是并没有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随缘自在。

  第三就是随顺众生。

  如果我们用一种分别的观点,用一种知识去判断我们面对的人群,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可用,那个人不可用;这个人有才,那个人没有什么能力;这个人德行好,那个人道德很低下、很败坏,甚至会觉得手下无可用之人,觉得很困惑。但是如果开启了禅的智慧,我们知道用欣赏的眼光、用觉照的眼光来看,那么天下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一切都不执著,那么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整个世界都能够为我所用,这样是随顺众生。以这样的方法来欣赏每一位众生,顺着众生的根性去启发他,去融他、化他、用他,就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如同禅师教化众生的方法:“先则使我同于他,后则使他同于我。”首先我要破除成见,不要用一种成见去看人,而要用当下的活的智慧,创造的活力去看人,才能够真正地容他、教化他和真正地用他,发挥他的才能,渐渐地就能够启发他,心开意解。

  第四就是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消除嫉妒心,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现在这个世间竞争这么激烈,大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其实是因为没有学会随喜功德的缘故。凡夫众生心迷,他觉得世间资源有限,人家得到了,我可能就少了。不是这样的,要用一种随喜功德的方法,人家成功了我随喜他,真正发自内心。要有一种一切都肯与人共享的气度和胸襟,当然天下英才皆归麾下,这样来修随喜功德。

  佛法之中也说,如果自己的修行比对方高,那么他修行的功德我去随喜他,我得到的功德比他更大;对方的修行跟我平等,我随喜他的话,也能够得到跟他同等的功德;对方的修行比我高,我去随喜他,我也能够得到一半的功德。

  好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在黄梅得法开悟,在四会隐居十五年,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原来是开悟了,现在通过十五年的历炼,真正地圆满成就了。我们都知道风动、幡动的公案。六祖惠能大师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心胸就非常宽广,随喜功德就修得非常好。他先是邀请全国知名的佛教界的领袖、大德来做一个戒坛给六祖大师剃度,然后又护持他弘法,送他到曹溪南华寺去弘法度众生,又反过来拜惠能大师为师父,这是真正地修随喜功德。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自私心,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嫉妒心、障碍心,完完全全地随喜功德。六祖大师弘法利生的功德有多大,印宗法师也就有多大的功德,所以要修随喜功德。

  第五就是随处作主。

  随处作主是《临济语录》上面临济禅师的开示:在一切情绪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境界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观念思想里面要能作主。

  首先在一切情绪里面要能作主。

  就是不要活在情绪里面,而要活在觉照的智慧之中。我们很少能够不活在情绪里面,情绪总会困扰我们,我们总有种种的抱怨、不满、愤怒、生气。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愤怒、生气?不要在表面上找原因。而且有些人说:“我正是因为有很多烦恼,觉得我经常起了种种贪瞋痴的烦恼,所以我才来学佛,我学了佛法以后,看了很多佛经,我也老是读《金刚经》,但是逢缘对境我还是会生气,还是会愤怒。”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你学的只是佛法的知识、佛法的表相。因此我们要知道,其实真正地探究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一种期待、某一种观点,每当遇到这个环境不符合我这个期待,不符合我这个观点,我就很生气了。

  最简单例子,比方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不由自主很快这个情绪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不顺我的意。那是什么?就是我的情绪的背后隐藏着我的一种观点、我的一种期待,我对他,尤其是我最亲近的人有某一种期待。我主观地认为我不用说、不用表达,他应该能够理解我,但是不是这样的。于是逢缘对境就生气了,就吵架了,这都是活在情绪里面。

  那么,做一个修行人、做一个参禅的人,做一个学习禅的智慧的人,是不是修到高的地方以后,修到高明、修到开悟以后,这个人没有情绪了?他也从来不发脾气,从来不骂人了?他也从来不会哭,从来不会笑了?当然不是了。如果说修行人修成这样就是开悟的话,那不就是木头人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修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不是放纵自己的情绪,而是去觉照它,觉照我这个情绪的背后是什么,真正要解决的不是这个情绪,真正要解决的是情绪背后隐藏的观点和期待。我真正这样去修的话,当然就不容易老是情绪波动,不容易老是生气,不容易老是生烦恼了。为什么?你这是擒贼先擒王,你从根源上去断除它。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不产生情绪,而是要做情绪的主人。凡夫是情绪的奴隶,情绪来的时候就失去理智了,暴跳如雷,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成了情绪的奴隶;修行人是情绪的主人,情绪浮现出来的时候只是去觉照它,并不会压抑它。真正要处理的就是隐藏在我们情绪背后的那些期待和观点,这才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去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解决之道。

  凡夫众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向外面去寻找答案,那个答案不是究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去探究,深入地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当然你就能够活得很快乐了,不容易生烦恼了。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呢?勉强来说的话,可以有四个步骤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个步骤是要接受它。我全然地接受它,明确地告诉自己,我可以生气,我也可以愤怒,我可以起种种的情绪——不要排斥,不要认为说我生气、愤怒这是不好的,这是没有修养的,是会碰壁的,不要恐惧、不要害怕这样,全然地去接受它。

  第二个步骤,接受它以后,就应该是要面对它,看看我这个情绪的背后是什么?是有哪一些期待?比如说生气,生气背后一定隐藏的就是失望。

  第三个步骤就是看看,如果我这个情绪是因为失望,那么,我是对别人失望还是对自己失望?那你在外边去找,你对别人失望,那你永远都会超越不出来。我对自己失望是我怎么智慧没有真正开启出来呢?我怎么还是跟着情绪走呢?要跟着智慧走,这个时候,到了这个环节,你的心中早已经平静下来了,所以要做情绪的主人。

  第四个步骤就是要放下对别人的期待,对自己负责,这样当然就能做情绪的主人。在一切情绪之中作主的方法就是收回对他人的期待而对自己负责,这样任何人不能够影响你的心境,任何事情不会破坏你的快乐,那当然就是当下解脱,当下开启禅的智慧。

  这是讲在一切情绪里面作主。

  其次就是在一切境界之中要能作主。

  我们能在一切境界之中作主吗?能吗?不能,凡夫众生心迷,所以他永远活在担忧和计算里面,他永远不能够活在当下。

  我说一个例子。有一个居士,她丈夫是做培训公司的,做的很大,满世界飞来飞去。她就很苦恼,为什么?因为总是聚少离多。在一起的时候,她也老是大脑转个不停,老是在想,老是担心夫妻之间的沟通有问题、有障碍,错过了当下相处的这种感受。分开的时候当然就活在思念里面老是打电话给先生,她的先生就很烦她,觉得你怎么这样子?有事没事你不要老是打电话,浪费时间。当然也就有抱怨了,也就错过了享受分开的时候这种感受。就好像泰戈尔所说的,白天错过了太阳,晚上错过了月亮和星星,总是错过,总是认为未来的才是最好的,不知道当下就是最好的。所以在一切境界之中要能作主,方法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大脑过多地介入,只是用真心相处,你真正的这个样子,你活在当下,充分地享受当下,那夫妻之间相处,无论是分开还是在一起都很快乐、都很轻松、都很自在,不需要计算、不需要分别、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紧张,也不需要抱怨,也不需要贪恋。在任何一种环境之中都很快乐、都很自在、都很享受。在一起的时候好好地珍惜,分开的时候各做各的事情,大家都好好充电,心灵不断地开启内在的智慧,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涌现活力。这样当然每一刹那都很快乐,大家都能够互相欣赏,当然这样的婚姻就非常好,家庭就非常和美,当然也就能够没有障碍。

  所以不要永远脑子转个不停,而要真正用自己的心去体悟。佛陀说:“能够真实地觉知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够真正地觉知人家的心,进入别人的心,那是慈悲。”我们能够进入别人的心吗?同事之间我能够进入我的同事的心吗?夫妻之间我能够进入对方的心吗?不能够,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用大脑,没有用心。

  大脑怎么去做?比如说先生有一个什么行为,那这个太太怎么来看?她就会用过去对她先生的印象,她过去夫妻之间相处有很多故事,有很多行为,然后把记忆里面储存的那些故事调出来,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那问题出在哪儿?他当下的行为是由当下的心决定的,你用过去的心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当然就产生误会和隔阂。所以说有大脑介入就是算术,用真心就是艺术,就是生命大美的境界。用当下的真心,很轻松、很自在地去活,不需要有过多的计较、思量,这是在一切境界里面作主的方法。

  讲一个马祖道一启发百丈怀海开悟的公案。就是说,百丈怀海没有开悟之前,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做侍者。有一天,吃过晚饭,师徒两个人在山上经行、散步。禅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任何一个情景都能够让你开悟,只要你准备好了。刚好有一只野鸭子飞过来,马祖就问他:“那是什么”?

  百丈怀海就回答:“那是野鸭子”。

  马祖再问:“到哪里去了?”

  百丈怀海就说:“飞过去了。”

  这个师父怎么办呢?马祖道一马上就抓住百丈怀海的鼻子拼命一扭一拧,那当然非常痛。百丈怀海当然就痛得失声大叫,马祖道一就启发他说:“又说飞过去了。”百丈怀海马上豁然大悟。

  大家对禅的开悟不要认为好像是很难,或者认为要经过百千万劫修行才会开悟,如果你准备好了,悟就在当下。

  百丈怀海马上就开悟,他悟到什么?悟到真心本体。当然我这样说那就这么听,如果你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不是智慧,一定要去透过这个来启悟。

  那其实是说什么?是说外在的境界虽然在变化,这只野鸭子飞过去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能够觉知的心,它是怎么样?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是没有来去之相,没有说飞过去了这样的,它就在一切时空里面,都是具足的,开启它就好了。

  而百丈怀海说这只野鸭子飞过去了,当然就是怎么样?就是把外在的事物累积在记忆里面成为一种知识,成为一种印象,这就是过去心;禅就是当下心,就活在当下。所以你把它累积成为一种过去心的记忆,就错了,这就障碍你了。因此马祖道一马上就扭他的鼻子,就是怎么样?就是让他在这个痛彻心髓的感受之中回过来,把你的心由过去心拉到当下来,当下怎么样?当下你很痛,你也能够觉知到你很痛,那么你的身心都在当下。这个时侯,师父再点他一下,又说飞过去了,其实当时就是说怎么样?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作主,你的真心哪里飞过去了?如果你用妄心,你的心就跟着它飞过去了,为什么?你落到印象里面去了。所以用真心,就在当下开悟,那么他大彻大悟了。

  大彻大悟以后,师徒两个就回到寺院了。一回到方丈楼,百丈怀海就在侍者寮里面嚎啕大哭,那里有八大侍者,另外一个侍者莫名其妙说:“怀海,你怎么了?你哭什么?是不是你父母亲过世了?”

  他说:“不是。”

  侍者还问:“那么是谁欺负你了?”

  百丈怀海说:“不是。”

  侍者又问:“那怎么回事?”

  百丈怀海就回答说:“刚才师父扭我的鼻子,让我很痛啊!”

  就这么说了一句。

  但是侍者更加莫名其妙了:师父扭的鼻子很痛,那也不至于这么嚎啕大哭。所以他就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跑去问师父,问马祖道一禅师。

  师父就说:“哦,这样啊?怀海自己最清楚了。”

  这都是禅机的话,就是说,百丈怀海已经真正明心见性了。

  那么,这个侍者又跑去跟怀海说,师父刚刚怎么说怎么说。百丈怀海又哈哈大笑,这个侍者莫名其妙了,怎么刚刚一直嚎啕大哭,马上又变成哈哈大笑呢?

  百丈说:“刚才我是痛哭流涕,现在我就是哈哈大笑。”

  那是说什么?是说修行人是充分地活在当下,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在每一种情绪里面都去充分地体验,都去真正地体验这种感受,在一切感受之中、情绪之中、境界之中都能作主,所以我们要知道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的公案能够启发我们什么?

  第一个启发就是活在当下,不要用过去心。一切的思想、一切的观点都是过去经验的累积,如果你执著于它,它就会障碍你。

  第二个启发就是真正的禅修者并不是那种好像木头人一样的,而是一个非常自在的人,是一个任何时候都生命灿烂地盛开的人。我们知道一朵花,它一定是能量最充沛最旺盛的时候才盛开。同样的,开悟的禅师,他的生命就像这朵怒放的鲜花一样,充分地活在当下,而且他真正开悟以后,他的能量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会流失,为什么?

  因为他只是觉照,没有分析,没有判断,他是很轻松自在的,同时又是全然地能够觉照到整个法界的,但是他并没有紧张地分析,因为你要用凡夫大脑,它就一定很紧张地思考分析,这是要能量流失的,能量流失当然我们的生命就不可能开花,这个开花是指内心开悟。因为你的能量在不断地流失,哪怕你积累很多禅的知识那也只是你很紧张地去吸收它、思考它、判断它,那么你生命的能量在不断地流失,所以我们的生命不能开花,半死不活的就这么活着,这样一种不充分地活的状态。而禅修者、禅悟者,他是真正灿烂盛开的、生命能量不会耗散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能够轻松自在。因此禅师说:“修行人很轻松,凡夫很累;修行人很自在,凡夫很辛苦。”因为你要用大脑思惟就很辛苦了。

  这样我们来充分地活在当下,充分地最大限度地来体验自己的情感。凡夫在现实生活之中因为用大脑思惟,所以他总是分别、计较、判断、取舍,总是不敢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总是要带着假面具来活着,所以活得很累。而像百丈怀海禅师,他大彻大悟以后就会尽情地哭、尽情地笑,而真正地活在当下。这是说我们要在一切情绪之中、境界之中都要能够作主的方法。

  第三个启发,我们心的本质就是空、觉、明。我们这个心是真空妙有,它是与法界融为一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它的妙用就是觉察,所以我们做一个不断地涌现创造、创新活力的人类,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类。这样用禅来当下觉照心性的本质。

  第四个启发就是信得过才是最大的秘密,真正的信——自信,这才是最大的秘密。我们总是相信不过,我们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不知道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我们这个生命的源头活水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完美的。你只要真正地信,真正地信得过,当下就能够契入,能够悟入,这是最大的秘密。所以说参禅用功要成就的话,要具足大信心、大雄力,能够精进勇猛,对于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要真正地起大疑情。

  第三就是在一切观念之中要能作主。

  凡夫众生又要运用知识,所以他总是会被种种观念所束缚,被种种观念所奴役,成为观念的奴隶,不能作主。我也说一个公案好了。

  五祖山法演禅师有一次上堂的时候说:“有一头牛在房子里面,把门关起来要从窗子里面出去,但是那扇窗子很小,这头牛的头也过了,牛的身子也过了,但是牛的尾巴过不去。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那说明什么?其实就是说,凡夫众生真正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在东西很容易放下,人生有一定阅历以后,他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就很淡薄了,不执著了,他精神提升、知识增长以后,人生社会阅历多了以后,对于外在的财产、地位、名誉都看得很淡,他修行、他修养非常好,但是他真正最难放下的是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还是会有一种执著。最难放下、最不肯割舍的,那最后的一根尾巴就是我们对自己观念的固执使我们不能够觉知到当下的真实相,因为我用一种观念、用一种观点、用一种成见、用一种知识、用一种思想去判断外物,那就怎么样?当下的真实相我就不能觉察到了,当下我的真心本体就不能开启了,就不能够接近我的真心,所以不要固执自己的观念。

  当然,这不是说没有自己的观念,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不执著于自己的观念。凡夫众生学佛,因为把它作为知识来分析,所以他总是会误解,很多人看佛经,但是真正明白的不多。比如佛经里面说要破我执,很多人说:“这个破我执,就否定自己。”错掉了。怎么是这样呢?

  破我执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指随处作主。我们说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是对身体的执著;法我执是对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的执著。破我执的人是真正最有自信的人,其实破我执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更高层次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就是具足一切的、就是完美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何期自性不动不摇;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真正破我执的人,真正具有自信的人。

  所以我们不要固执于自己的观念,这就是放下最后的一根尾巴。那么真正地能够这样地来随处作主,在一切观念之中都能作主的话,我们就能够轻松自在。要知道,身体不会障碍解脱,但是对身体的执著才会障碍解脱;观念也不会障碍解脱,而是对观念的执著才会障碍解脱;境界也不会障碍解脱,对境界的分别、执著、判断才会障碍解脱。其实佛法归根结蒂也就是三个字——不执著。

  而这个不执著不是随便,不要认为说,反正不执著就随便,不是的,这样是错误的。随处作主,任何时候都具足自信,智慧全然地盛开、全然地开放,全方位地、全圆地来觉知这个世界,不会用一个管道去看这个世界,你用某一种观点来看就是用一个管道来看这个世界。一切的你都了知,不局限于任何一个观点,这就是彻悟的智慧。这是对我们的启示,所以要能够随处作主。

  我们九月底的时候去韩国参访,此次参访了韩国佛教界五大丛林,而且很轻松、很自在地做了深入的禅的交流,包括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白羊寺、修德寺等,真正都是有真修禅的大德来接引众生。

  我们幸会了曹溪宗的社会部长弥山禅师,他很年轻,三四十岁左右。弥山禅师很小的时候就出家,然后到英国的牛津大学学习,得到博士学位以后,到哈佛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归国以后在曹溪宗做社会部长。我们在他禅房里面喝茶的时候,看到他墙壁上挂了一幅中国书法,是他的师父写给他的“随处作主”。随处作主是临济禅法的精髓,在一切境界里面、在一切观念里面、在一切情绪里面都能作主,这是承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