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历史上中印文化交流和两种文化的比较

《中印文化交流开示》 by 大愿法师

2017-4-29 09:16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长达五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们都创造出了令世人敬仰和赞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根据考古发现,南亚印巴次大陆的第一个文明是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而中华文明如果从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算起应有7000~8000念的文明史。并且,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之间,在其他很多民族或部落还处在人类蒙昧状态时,中国有圣人出即孔子和老子,印度有圣人出即释迦牟尼佛,在向内开发生命潜能,不但向外认识和开发世界,而且向内认识自心,实现内圣外王或觉悟成佛等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人类文明史上奇特的文化早熟现象。

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比如,据中国《史记》中的《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于公元前135年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国即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是从古印度贩卖过来的。在中印交流的过程中,印度的宗教、医学、天文学、数学、音乐、绘画、舞蹈以及炼糖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丝绸、印刷术、瓷器、音乐、茶叶等也传入印度。比如三国时代东吴的画家曹不兴的画风就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被称为“曹衣山水”。

中印文化各有所长,两国人民互为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印度也向中国学习了许多东西,比如植桑养蚕法,造纸术等等。并且中国隋唐时期,双方官方交流也增多了。比如《隋书?西域志》载,隋炀帝曾派遣侍御史韦节和杜行满等出使西域诸国,他们到达印度,得到佛经和玛瑙杯等。按《旧唐书·西域传》记载,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印度,第二次出使时遇到戒日王的大臣阿罗那顺的伏击,王玄策得到吐蕃和尼泊尔的支持打败阿罗那顺并把他捉回长安。中国明成祖时期,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马欢和巩珍三人回国后分别写出《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三部书,为研究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乃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柯棣华大夫等成为中印人民友谊的象征。总之,两千多年来,中印双方以各种方式开展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了对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相互影响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佛教文化的交流,我们将在第二节中讨论。

当然,中印文化略作比较来说也是各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伦理型文化。印度文化是宗教型文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形态都可以在印度找到。其次中国文化是数千年来延续不断的,而印度文化经常出现断裂。再次,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一元文化,而印度文化是由众多境外迁徙来的民族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多元文化。历史上,印度在其几千年文明史中不断遭到外部的侵略。如雅利安人入侵,马其顿---希腊人、大夏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不断入侵。还有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也来到印度。多元文化使印度文化呈现较大的脆弱性、离散性,以至于有些学者被论断,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以前,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印度人现在的民族意识正在增强,正在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的多元和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位置,又使印度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也将在第二节中略作讨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