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促进中印文化现代化

《中印文化交流开示》 by 大愿法师

2017-4-29 09:19

正如中国已故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言:“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又都名列与迅速发展着的“金砖四国”之中,更应反思传统文化,加强交流,促进中印文化现代化。我想就打破局限性和拓宽善心这两方面贡献一些看法。

打破局限性,首先应把各自的民族文化放在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去作横向的跨文化对话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中分析说:“印度宗教的性格是否构成了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值得检讨的”。他又说:“印度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历史记述绝非偶然。一个全心冥思生命及其种种过往的人,对政治—社会世态的一时的情势是不会有什么兴致瞧上一眼的。”韦伯的另外几部著作《中国的佛教——儒教与道教》、《宗教与世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确实,佛教的存在以个体内在的解脱为中心,但不能因为过度强调信仰而忽略物质文明的进步。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定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表现出来,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打破局限性可以放在处理三种关系中去考量。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放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这三种关系中去考量。人类探索物质世界,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经济活动;尝试通过种种制度去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政治活动;而开发心灵的宝藏,成就生命的大格局就是文化活动。从个体来说就是三个层次的追求,即填饱肚皮的物质追求,关注社会的责任追求,关注心灵的自由追求。过于关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我们的生活变成算术,每天都活在算计之中,活得很累。过于强调制度和观念,使我们的生活变成技术,活得很刻板,缺乏生命内在的活力。人类创造了种种知识和思想观念,但因为执着,又为知识和观念所局限而看不到自己的盲点。因此,不能把中国文化或者印度文化作为看世界的标准,也不能把西方文化作为看世界的标准,也不能以佛教文化或印度教文化或任何宗教文化作为标准,更不能以此批评或贬低其他文化。人类各种文化应该平等对话。人类创造了宗教,但却因为执着而被宗教信仰所束缚,而产生了种种文明的冲突乃至宗教战争。

应该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学习各种文化中的长处,探索适合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使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由文化的自信而提升民族自信。可见,心灵的自由追求是创造力和文化创意的源泉,是生命智慧层面的,而不是知识层面的,是生活的艺术,超越了算术和技术的层次。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这三种关系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来说,就是生产力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人心消除种种偏见和执着的解放,成就生命的自由。不管生产力进步到什么程度,无论社会制度怎样完善地保障公平与正义,只要人心没有解放,人心中的偏见和执着没有消除,人就不可能真正自由,世界就不可能真正和平。可见,人类每一个个体生命形态的进化才是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使人的生命从自私的、缺乏洞察力的、充满烦恼痛苦和种种缺陷的生命形态提升到道德高尚、智慧圆明、充满生命的喜悦和慈悲爱心的圆满生命形态,这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归宿。这也是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禅智慧所具有的普世价值。

事实上,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禅文化为主流之一的佛教文化正以其蓬勃的升级,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生根发芽,在与本土基督教文化的对话中,正逐渐走向新的融合,乃至于出现了基督禅、存在禅等。

自从美国学者亨延顿发表“文化冲突论”以来,德国学者米勒针锋相对发表了“文明共存论”,认为只有对各种文化表现宽容,全球和平共存才可能得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热点话题。事实上,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不妨看作是同一命题的合题,在智性和善性的不同层面来看文明。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佛教传入西方。”而这一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佛教为东西方文明的深层次交流融合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载体,对人类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的关系,探索新的文明发展模式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印文化的现代化也应该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但我们认为类似于“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拯救人类”或“廿一世纪是东方文明的世纪”这些论断不免带有盲点。事实上,人类的任何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只要一起执着,就不免由活的智慧降为死的知识,由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降为僵化的、静态的文化标本。同样,某些学者认为当代西方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制度会在世界各地予以复制也是带有偏见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不可信并且行不通的。

第二方面是拓宽善心,也就是西方文明所讲的博爱,佛教所讲的慈悲,儒家所讲的仁恕,道家所讲的修真履善。正如印度独立后首位总理尼赫鲁所说:“我最大的愿望,是从所有人的眼里拭去所有的眼泪。”这句话所流露的心,正是博爱、慈悲、仁恕、履善之心,这种心使我们对人类的未来抱有正面的希望。

我,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佛教比丘,对佛教的发源地抱着感恩、敬仰的心,希望沿着法显、玄奘、义净的足迹朝拜佛陀曾经生活过的圣地,感悟佛陀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实现生命的自由、生活的潇洒和思想的空灵。同时,也希望平等地与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锡克教徒、耆那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开展对话和交流。虽然我们信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谋求人类福祉和拓宽善心上是一致的。

祝愿中印人民友谊之树长青!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