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禅宗智慧与企业发展战略

《禅宗智慧与企业发展》 by 大愿法师

2017-5-6 10:36

我们有了目的了,也懂得企业为什么要发展了,接下来当然是要考虑:我们如何去实现这种发展呢?当然就需要战略。

我们也从一个公案来领悟好了。

我们讲南岳南台寺的公案,也就是石头希迁禅师教化灵默禅师的公案。

我们都知道,唐朝时候湖南和江西的丛林,禅法都非常兴盛,龙象辈出,群星灿烂。《释教三字经》有一句话:“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也就是说六祖惠能大师度了千千万万的人开悟,最优秀的是四十三位彻悟的大善知识,而这四十三位善知识之中,最卓越的就是两位,一位是南岳的怀让祖师,一位是江西青原山的行思禅师。

在南岳怀让祖师会下就出了一个很优秀的开悟的弟子,也就是“南岳下,一马驹”,马祖道一禅师。“踏杀人,遍寰区”,能够斩断很多众生的生死轮回的这种命根,也就是说永断无明,永断轮回,能够开悟,这个公案我们已经讲过了。

“青原下,一石头”,江西的青原行思禅师,他的会下度化了一个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也很了不起,正如马祖道一禅师能够丕振宗风、广度众生一样,希迁禅师的禅法也是非常高明的。

希迁禅师其实是见过六祖惠能的,不过惠能大师将要入涅槃的时候,希迁年纪还很小。他是广东高要人,在我们六祖寺附近。他年纪很小,当然对禅还没有真正领悟了。他看到师父要入涅槃了,就请教,说:“师父呀,您老人家百年之后弟子怎么办呢?”六祖大师就回答说:“寻思去。”石头希迁就没听懂,以为“寻思”就是打坐,天天就思考,一直就没有入道。

后来有一个师兄提醒他:“你搞错了,师父是叫你去寻访行思禅师,寻访你的师兄,青原山的行思禅师,所以叫你寻思去。”石头希迁就去见自己的师兄,到了江西,果然就豁然大悟。他开悟以后离开江西来到湖南弘法,就常住在南岳南台寺弘法,当然度了很多众生。

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两位大德,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江西弘法,他们互相之间都派遣学生去交流、去学习。比方说马祖道一禅师会下有一个邓隐峰禅师,他也跑到湖南来参访石头希迁。

马祖道一禅师座下还有一个弟子叫做灵默,这个灵默禅师原来是一个读书人,在世间也曾经得过功名,后来他醒悟了,就随着马祖道一祖师来出家来参禅,但是三年时间,都没有相应。师徒之间要有缘分,你跟这个师父有缘分,他一句话就把你点醒了,不然再高明的善知识,机缘不契也是很难。

所以马祖道一就推荐说:“灵默,你还是到湖南南岳南台寺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吧,你的法缘在他那里呀,他能够启发你,能够教化你。”灵默因为生死大事未明,所以很精进,二话不说拿着一根柱杖子,一路就从江西行脚走到湖南,到了南岳。

灵默拿着柱杖子,来到南台寺在石头希迁祖师面前往地上把柱杖子一顿,然后说:“一言相契,便留参学,若言不契,马上就走。”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机缘契合,你能够启发我内在的智慧,我就留下来跟你学,否则的话,我马上就走。古人说,直心是道场,唯道是亲,所以都是很直截了当的,没有什么客套。

希迁祖师就在禅凳上端坐,一言不发。灵默等了老半天,看到希迁祖师没有什么教化(其实是有教化他没有醒悟),看到石头希迁一言不发,他就打退堂鼓了。果然,他就拿着柱杖子掉头就走,刚刚走到门口,希迁祖师叫住他说:“教授师!”教授师是对法师、禅师的一种尊称。灵默马上就回头一看,就看了希迁祖师一眼,希迁祖师马上就启发他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作什么?”这个就是直指人心。

首先我们来看,“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就是说,在生生死死的这个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在有限的肉身的生命之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法身,所以我们要能够在每一个有限之中见到无限,那就是见性。

禅宗特别强调要有绝对的主体性,不被外在的环境所迷,不被别人的舌头和语言所转,所以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只是这个”就是你在生生灭灭的相中其实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

其次就是“你回头转脑作什么?”这个就是一针见血地痛砭灵默的痛处,你不能够随处作主,被我的舌头所转了,所以你不能够与禅相应了,我一叫你,你马上回头,这个就是你失去了主体性,你被我的舌头所转,不能够与禅相应。

灵默马上言下大悟,他当着希迁祖师的面就把柱杖子折断了,就表示我的心安下来了,我真正愿意死心塌地、老老实实地跟随师父用功参禅。

这一则公案其实就是启发我们要有扭转乾坤、反客为主、超越逆境的智慧。

我们看,灵默一来就先问希迁祖师,这一问他就掌握了主动权,因为禅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想一想,像石头希迁禅师那样明心见性的大德,当然不会掉到这个陷阱里去了,所以他就以默然不言来启发灵默,好像武林高手过招一样,每一招都在电光石火之间见胜负、见分晓,这个是第一个回合。

但是灵默没有领悟,机缘不契,他反而掉头就走。希迁祖师马上就扭转乾坤,突然叫住他,灵默马上就一回头,这个是第二个回合。灵默没有体悟到绝对的主体性,所以他就被境所转了,被语言所转了,他就回头。

在这个电光石火的刹那间,希迁祖师马上就启发他:“从生至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作什么?”灵默就言下大悟,马上折断柱杖子,这个就是心安下来了,这是第三个回合。

可见,不怕逆境,就怕没有智慧。我们的企业发展之中规模越来越大,遇到逆境的风险越来越大,但是其实不怕逆境,就怕没有智慧。佛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不是坏人,不是小人,而是无明的人。

第二点我们看这个公案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点启示就是,企业发展战略是可做、能做、想做三个环中一个很小的交集。

我们看那三个圆圈,我们怎么样去决定我们的企业发展战略呢?哪一些是我们真正能够做的呢?你怎样在很多很多的机会之中选出那些我们真正能够做的?真正能够做的是哪一些?它要满足三个条件,也就是说,你自己想做,而且社会大环境可做,而且你的企业有实力、你的团队有实力能够做。如果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这才是真正值得做的。

所以你不能够遇到一个机会,看起来好像能够有机遇,你就扑进去,往往会变成飞蛾扑火,往往是陷阱。所以真正的机会,是要满足这三个条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才是真正的发展机遇,才是真正的馅饼,其他的都是陷阱。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公案的智慧之中体悟到企业发展战略。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之中,我们要作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要有石头希迁禅师那样的能够扭转乾坤、超越逆境的大智慧,要能够迅速地在想做、可做、能做这三个环之中找出三个圆圈的交会点。你看三个圆圈的交会点只有一点点,也就是说,真正的机会、精华的机会只有一点点,其他的都不是,这才是企业发展真正要选择的机遇,真正要做的。这样作出决策才能避开陷阱、把握机遇,选择馅饼。

我们来看这三个环。

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环是“可做”,可做就是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我们善于敏锐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然后顺势而为,这是很多企业家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可以不信邪,但是不能不信势。社会发展大势如果你不能把握,你再辛苦都不会成功。所以企业家不要做低头拉车的人,要做抬头看路的人,你看好路而且选的是最好的路,大家跟着你走越走越开心;你只会埋头苦干,不知不觉就陷到淤泥里去了。所以第一个环节是要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能够把握的人,往往就能够事半而功倍,因为时势造英雄,顺着势来就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我们看当下的社会发展大势是什么呢?中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全球化。这四个阶段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多的机遇,并且我们当下的中国也正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所以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是外部的大势,把握住大势很重要。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毛泽东曾经多次叫四川省委书记要留心,并且学习领悟这副对联,这副对联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是称赞诸葛亮的:上联是讲他七擒七纵孟获,这样就使孟获能够心悦诚服,所以保障了大后方的稳定;下联就讲诸葛亮能够审时度势,他鉴于当时的蜀汉国小兵弱,因此诸葛亮就选择了以攻为守,主动出击。这副对联其实就点出了治国的两个关键,要攻心才能够治太平,要把握社会发展大势,顺应民意、顺从民心才不会误国。

治理企业其实也是如此,很多企业把握了全球化的发展大势,顺势而为。比如说青岛海尔,它几乎占领了美国小冰箱和酒柜的一半以上的市场,并且它在南加州办有厂。深圳华为的技术出口额达到了自身营业额的超过百分之五十,并且和微软、松下等公司结盟,所以实现了企业的大发展。

这是“可做”这个环节。

战略的第二个环就是“能做”。能做与否就是对自身能力和资源配置是否足以完成战略目标的准确判断。我想做什么,但是我的能力能不能做呢?我能不能配置那么多资源呢?这个也很重要。“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也就说我们要有能力,战略是容易模仿的,但是支持战略实现的能力却非一日之功,是难以模仿的。

战略的第三环就是“想做”。我们的企业上下是否有共同的愿景,是否大家都有真想做的这种激情,也是很关键的。真想做就能够在实践之中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就能成功。

所以发展战略其实就是找出我们既想做、又可做、又能做的那个部分,这个就需要企业家有超凡的见识和胆略。

我们有了战略,还要有好的流程来确保战略的实现,我们也说个小故事好了。

除夕之夜,有一个贫困的母亲只能够提供仅有的食物,就是一块面饼,作为两个儿子的年夜饭。但是年幼而不懂事的两个儿子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无论母亲打算怎样分这块面饼,总有一个儿子会抱怨:母亲偏心,我得到的半块饼小了。不管你怎么分,他总是觉得不公平,那怎么办呢?

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就想出一个办法,就跟大儿子说:“你是家里的老大,你来切饼,但是切好以后,你要让弟弟先挑半个饼。”

这样兄弟两个都没有话说了,都不再抗议了。大儿子就只有尽量地把饼切到一般大小,为什么?否则自己只能够得到比较小的部分。小儿子就睁大眼睛尽力挑选出稍微大一点点的半块饼。当然不管你怎么切,饼肯定会有大小的差异,会有微小的不同。但是两兄弟都无法抱怨,因为在既定的流程规则之中,无论是谁吃了亏,能怪的只有自己。

这则故事其实就告诉我们,为了实现“新年快乐”的目的,母亲就采取了“平分面饼”的战略,但是仅仅有战略还是不够的,还是会导致到大家有怨言,所以她就只有在规定“大儿子切饼、小儿子先挑”这样的流程以后,目标才能够圆满实现,大家都没有怨言。可见,目的、战略、流程,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第二点启示就是,企业发展智慧的四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企业家具有很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能够掌握比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有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是第一重境界的智慧。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我们都熟悉:“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第二是崇尚权谋和技巧的智慧,这是第二重境界。中国古代的兵家、军事家、权谋家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以知识为手段,以战胜对方为目的,有一些企业家就停留在这一层境界之中。

第三就是崇尚道德正义的智慧,这个是第三重境界。企业家能够知权谋而不用,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仁爱他人,伸张正义,以德服众。

第四是崇尚本真和超越的大智慧,这个是第四重境界。前面的三重境界都是人间的智慧,都是凡夫可以达到的智慧。第四重境界是超越人间的智慧,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局限,已经达到了与天地万物合一体、与宇宙本体同永恒的大觉悟境界。

企业家如果停留在第一层境界,就会因为执著于所学的知识而失败。为什么我们学了知识,如果执著它就会导致企业后来发展会失败呢?因为你用静态的知识来判断动态的世界就会产生刻舟求剑的误区,就会导致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误。

如果停留在第二重境界就会导致冷酷无情,以谋略代替战略。

有些企业家虽然是企业管理者,但是他没有真正现代化的管理思维,他还是习惯用战争式的消灭对手,而不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以这个为基准来展开的竞争与合作,这种思维本质上还是谋略,而不是发展战略。

有一些企业家内心深处、骨子里面还是有很深的帝王情节,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去研究驭人之术,喜欢去看那些兵家的书,以权术来代替服务,他们还不习惯于通过服务员工进而服务社会来获得尊重。

因此停留在第二重境界也是不够的,他会使企业难以真正实现管理现代化,企业家也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所以我们要达到第三重境界,领悟企业管理战略的第四重智慧境界。

第三点启示就是四摄法,企业家管人的艺术。

做企业无非就是管人管事,企业家怎样来赢得大众的心,从而成为企业的领袖呢?我们要运用四摄法。

首先是布施摄,就是为大众服务的奉献精神,也就是能够破除我相,放下架子,尊重别人。

我们也来说一个乞丐买饼的禅门小故事好了。

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他很精通做大饼的技巧,因此他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的香客们都非常喜欢,纷纷都购买品尝,因此寺院也就香火鼎盛。

有一天,有一位从远方来的落魄乞丐也跑到寺院来了,吵吵嚷嚷也要品尝大饼,小和尚们看到他脏兮兮的邋遢样子,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就僵持不下,这个时候长老出现了,他就训斥弟子们说:“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

因此长老就亲自为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而且恭恭敬敬送给他品尝,令乞丐非常感动,他吃完以后就从怀里面掏出仅有的、唯一的三文钱,递给长老说:“这个是我乞讨来的全部收入,请求长老您能够收下。”长老居然就真收下了,然后双手合十说:“施主一路走好,阿弥陀佛。”

弟子们觉得很纳闷,就问长老:“你既然要施舍一个大饼给乞丐,怎么又要收他的钱呢?”长老回答说:“你看他不远千里而来,只是为了品尝大饼,所以我们要免费给他品尝。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能够有这种自尊自重之心,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所以要收下他三文钱,有了这种尊重的激励,将来他一定会有成就。”弟子们都不以为然,心里面暗想:“师父这是老糊涂了,大概是在说梦话吧。”

二十年以后,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程上山来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大家大吃一惊的是,这个人竟然就是当年花了三文钱吃大饼的乞丐。施舍大饼能够使乞丐免于挨饿之苦,收乞丐的饼钱,却是能够满足他人格上的自尊。吃饱肚子只能够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够激励人的一生,这个就是长老的高明之处,懂得从精神上去激励他、鼓舞他。

企业家其实在企业之中要修布施摄来管人、来凝聚人心,就是要在企业之中营造更多的人际关系网。为什么很多企业员工不负责任?因为这个企业的人际关系网不多,不多以后就是一个垂直架构,所以就变成怎么样?很多员工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既然自己被边缘化,他当然就没有责任心。

所以真正的解决之道就是企业家要有意识地去在企业之中用种种的方法来编织不同的人际关系网,而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网之中有不同的主角,这样就能够使企业人人成为主角。可见要管好一个人就是要重视他,才能够激发他的活力和责任心。

美国有一个“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1914年创办的时候就提出了三条简洁的行为准则,并且后来成为它独特的企业文化。三条准则第一条就是必须尊重个人;第二条是必须尽可能地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第三条就是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

我们看,尊重个人、给顾客服务等等,其实这三条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布施摄。这个公司的创办人老沃森就说,企业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并且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勇气,这个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三条原则的力量比技术革新、比市场销售技巧、比雄厚的资金所贡献的力量都要大。

其实布施摄的本质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很多企业家习惯于运用权力去控制,而不懂得用布施摄。如果我们试图以控制来管人,那么管和被管双方都会很痛苦;因为被控制的人生活在压抑之中,所以不快乐,而控制人的人生活在焦虑之中,生活在担心失控的恐惧之中,也不可能真正快乐。所以企业家和管理层和员工大家都觉得有压力,原因是方法用错了,不懂得用布施摄。

第二就是爱语摄,就是管人要懂得说话的艺术,给人信心、给人方便、给人希望。

我们也先说一个笑话好了。

《世说新语》上面有一个记载说,晋元帝司马睿诞生了皇子,当然很开心了,所以就大宴群臣,摆宴席来庆祝。而且在宴席上给每个官员都有很多的赏赐,其中有一位官员叫殷羡,站起来向皇帝上奏说:“陛下诞生皇子,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臣等深感喜悦。不过陛下赏赐这么多,臣等无功受禄,真的是很惭愧。”晋元帝就很幽默,他就说:“哎呀,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情,难道还能有你的功劳吗?”这个人是不是很不会说话呀?说话很重要,同样一个意思,你表达方式不同就差很远,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有一个国王有一次梦到自己的牙齿全部掉了,第二天上早朝,就叫两个大臣给他圆梦。一个大臣说:“哎呀,大王呀,这个梦不太好,这个表示你的亲人都会在您之前一个一个死去。”国王就很生气,把这个人推出去,关到监狱去。

另一个人就说了:“哎呀,大王呀,这个梦很吉祥,它会预兆国王您能够健康长寿,比所有的亲人都要长寿。”是同一个意思,但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那当然就差很远了。所以要用爱语摄,要懂得说话的艺术。

我们也说一个禅宗公案好了。

有一位仙崖禅师,他很会教化弟子,所以年轻的弟子们很多。当然年轻人出家,心还是好玩的,很多时候有几个小和尚晚上关门了就翻围墙跑出去玩。围墙比较高,房子里面搭一个凳子放在围墙底下,然后踩着凳子跑出去玩,半夜又偷偷溜回来,踩着凳子回房间。

禅师发觉了,他有一天巡寮,就在围墙旁边发现了凳子。那是一个初二初三的晚上,天很黑,没有月亮,他就把凳子搬开了,自己就站在那个地方一直等着。

玩到半夜弟子回来了,在原来的这个位置上(因为看不到,没有月亮)按照原来的地方想踩着凳子下来,哎?这个凳子怎么变成软绵绵的了?跳下来一看,哎吆,踩在师父的肩膀上,他想:糟糕了,闯祸了,肯定给师父臭骂了。但是仙崖禅师并没有骂他,就说了一句话:“夜深露重,赶快回寮房休息吧。”那么这个弟子以后就再也不出去玩了,因为他的内心被转化了。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建多。”不是“僧占多”是“僧建多”,那么多名胜古迹,出家人建了那么多寺院都为祖国的山河添色,增加文化底蕴。我们南岳是一个出祖师的地方,佛教和道教能够和平共存,都有很多的祖师大德出现,这个是很难得的。愿我们诸位通过此次的讲座能够领悟禅的智慧,能够明心见性。

《妙法莲华经》上称赞佛陀说:“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我们也应该这样,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第三就是利行摄,也就是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我们说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叫什么?热心肠。为什么叫热心肠呢?因为人的心脏和小肠一定要热才行。我们的能量从哪里来?是我们的心脏。心脏一直在跳动,然后就产生能量,这个能量产生热能就往上升。一直往上升当然不行了,那怎么办?我们的肺就吸入空气,吸入空气后,空气是凉的,把热压到小肠去,心和小肠的温度应该比较高才对,所以叫做热心肠。

所以正常如果一个健康人,他的头和全身的皮肤应该是凉的,因为那个跟肺有关系,我们的手和脚应该是温暖的,因为手与心脏有关系,脚与小肠有关系。如果一个人说,我手温暖,但是我的脚很冷,那是你小肠的温度不够,在佛教里面的药师法门是这样说。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的企业家要修利行摄的话,就是要帮助其他人成长。一个企业是好学校,不但是生产好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人的观念被提升以后,企业家要通过利行来帮助他养成好习惯,督促他做好事情,改变工作之中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坏习惯,这个是利行。

还有,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一座禅堂,能够带领员工在工作之中禅悟人生,在生活之中觉醒,在人性之中开发佛性。

第四点是同事摄。鸠摩罗什法师就曾经开示说,同事亦有二种,同恶人则诱以善法。企业家怎么去修同事摄呢?就是怎么样跟人家去同事、去共事呢?在共事之中帮助他们提升他们呢?如果同恶人就诱以善法,就是用自身的言行去感化他;“同善人则令增善根”,工作之中和优秀的同事共同做事,就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随类而入,事与彼同,故名同事”。

可见,企业家管人的艺术就是四种:以布施摄使人接受你,以爱语摄使人喜欢你,以利行摄使人需要你,以同事摄使人离不开你。

一个企业家能够真正做到使人接受你、喜欢你、需要你、离不开你,他一定会成为这个企业的精神领袖。任何人在任何的生活坏境之中能够运用这个四点,他在哪里都与一切人有缘。

第四点启示就是四圣谛,处理事务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法根本教义有“苦集灭道”四圣谛,四圣谛不是单纯的名相,我们在企业之中怎么运用呢?

第一个是苦圣谛,苦圣谛简单说就是面对它。

很多人会误解佛法,他没有人讲解,他看名相,说:佛教有苦圣谛,那佛教很悲观,看什么都是苦的。其实错了,苦圣谛的苦不是指现象上的苦和乐,而是指凡夫的心,由于心迷,所以他的心就处在一个永不满足的波动状态,这种波动状态就是苦。

顺境的时候希望它能够长留而又担心它失去,所以就波动;逆境的时候就生起排斥的心、逃避的心,希望它迅速消失,也波动。所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都是不满足的,都是波动的,这种内心的波动状态才叫做苦。不是说现象上的苦和乐,不是这样的。苦圣谛就是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心来面对一切,不留恋,不逃避,内心不起波澜,才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

第二就是集圣谛,就是对事务充分了解它。

广州有一个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创办人是曾伟教授,他也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多次去他那里作一些交流。我就听他说了一个他的理念,他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管理方法,我认为挺好的,就是把人和事分开来,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不要人和事混在一起,那企业是没有效率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有借鉴和启迪作用的,并且他总结了流程管事的六大方法,也就是限制选择法、横向控制法、三要素法、分段控制法、数据流动法和稽核控制法。

第一个就是限制选择法。

很多人做企业的时候,员工做事情,他就图方便,这个就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次品增多,所以就要运用限制选择法,就主张按照规定的流程来做事情,不能够贪图方便。

第二个就是横向控制法。

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很多企业是依靠一种垂直的由上到下的控制,领导发号施令底下才动,领导不说就不做。这个就很糟糕,效率就很低。为什么?因为领导很忙,他管不了那么多事,他不发话底下就不敢动,这个就乱套了,所以企业的效率很低。因此这种垂直控制法、纵向控制法是没有效率的。

他就主张一种横向控制法,也就是主张按照规定的流程,一环扣一环地来推动,不能够只是靠领导来管理,要能够让每个岗位不同部门的人互相管理,少靠行政命令而靠流程来推动,把做事和管事分开来。比方说采购、生产这些是作业的部门,作业部门做事;财务部、品管部等等这些是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来管事;做事和管事分清楚,然后一环扣一环来互相推动,这个横向控制法就能够迅速地提高效率。

第三就是针对于企业的一种普遍的管理的漏洞,就是只做不管,或者管得很粗放,做了以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做得到不到位就没有人管,所以他就强调每一个有效的管理动作,都必须具备三要素,也就是标准、制约、责任。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第三点就是道圣谛,就是以智慧处理它。

第四点就是灭圣谛,就是做完以后放下它,心里面不留痕迹。

做事的智慧其实也就是这四点,面对它、充分了解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样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准确地看到真相,圆满地做好事情。

第五点启示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到底是选择多元化还是选择专业化?

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是因为凡夫的心迷,所以他就要来问: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其实如果你的心迷,多元化也会失败,专业化也会失败。如果你的心悟,内心有智慧,多元化也会成功,专业化也会成功,没有一定的规则。没有方法的方法是最高的方法,要去到那样子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而作出的判断是最高明、最准确的,这样是禅悟的智慧,所以我们不能够执著于多元化或者专业化的表相,要有无相的智慧。

我们也说一个公案好了,就是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公案。

苏东坡才华很高,但是经常被贬、被流放,这个过程之中他也去学习了很多禅。

有一天他读到一则赵州禅师的公案,是说赵州禅师年纪大的时候,赵王来拜访他,他躺在禅床上并没有下去迎接,赵王也不计较。来到以后禅师就说了:“大王呀,老僧年纪大了,身体不舒服,所以只能够躺在禅床上跟大王您相见。”赵王不单是没有责怪,反而更敬重他了,觉得这个是本色修行人,不会去趋炎附势,不会去攀缘权贵,更加敬重他了。

赵王走了以后很高兴,所以派一个手下的将军送了很多的财物来布施给寺院,来供养寺院。这个将军带了很多财物来的时候,赵州禅师听说了,马上命令弟子们搭衣持具,到山门口排班迎接。这个将军当然也很高兴了,觉得:你看,我来寺院,这个禅师这么尊重我。也很高兴回去了。

走了以后,弟子们奇怪了,就来问禅师说:“师父呀,很奇怪呀,赵王来的时候您躺在床上见,他的手下来,您反而到山门口亲自迎接,这么隆重,为什么要这样呀?”赵州禅师就说了:“你知道吗?上等的人来,我就在禅床上以本来面目跟他相见,中等的人来了我就在客堂等待他,下等的人来了我就亲自到山门口去迎接他,免得他怪我不尊重他,小人心胸狭小。”弟子们说:“哦,对。”

苏东坡看了之后,也觉得自己领悟了禅的智慧。其实没有,他领悟的只是禅的知识,并没有学到禅的智慧。所以他就专门写一封信给师父佛印禅师说:“师父,弟子某月某日会到金山江天寺来拜访师父您老人家,请求您老人家效仿赵州禅师的公案,就不要到山门口来迎接了,我们以本来面目相见好了。”

这样写了,他满心以为去到寺院就一定会跟禅师在禅床相见。哪里知道,一去到就看到佛印禅师搭衣持具站在山门口对他微笑了。他就很生气了,就说:“师父呀,你到底懂不懂禅法呀?你怎么可以跑到山门来迎接我呢?你要没有去来之相,你是本色修行人,就在禅凳上跟我相见好了呀。”

佛印禅师哈哈大笑,就说了一个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也就是说,你用凡夫的眼光看到我有去来之相,其实我哪里动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我还是坐在禅床上来跟你相见。不过你是凡夫心,你执著于赵州禅师说的那个才是对的,你有了分别心,以凡夫的相来看待动和静,所以你只学到了禅的知识,没有领悟禅的智慧呀。所以这个很重要。

兵法也是如此,你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有赵括纸上谈兵,他们饱读兵书,但是学到的只是兵法的知识,所以导致战争的惨败。而你看飞将军李广,他领悟了兵法的智慧,所以百战百胜。办企业也是如此,不要执著于企业管理的知识,要超越知识层面,要领悟企业管理的智慧,开启内在的活的智慧,不然你就会被过去成功的经验绑住。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史上一个心智早熟的时代,文明非常灿烂。其中有一个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就说过一句话:“人寡不死其所长。”很多人都死在自己的长处里面,会游水的人以为自己有所依恃,最终死在水里面;开车技术好的人,以为自己技术高明,拼命飙车,最终死在高速公路上。

同样的,企业家如果执著于过去成功的经验,他以过去的老眼光、老经验来处理当下的事情,他也一定会失败。所以不要被过去的我绊倒,不要被现在的我累倒,不要被未来的我吓倒,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要成就这种无相的智慧,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去令企业发展,到了这个境界,多元化也成功,专业化也成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