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二讲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by 大愿法师

2016-5-21 13:02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昨天我们已经学到了大势至法王子说,他回忆往昔恒河沙数劫前有古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在恒河沙数劫前教大势至菩萨怎样来修念佛三昧,而在首楞严法会上,大势至菩萨第二十四个站起来,向大众宣说他修证念佛三昧的修行心要、心得。我们继续看底下的经文,这一段都是大势至菩萨引述超日月光佛对他的教导,一开始是说两个比喻。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从念他佛、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个角度来说,“一专为忆”是指十方如来常念众生;“一人专忘”是比喻迷惑颠倒的众生不念佛。“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佛常逢众生,众生常不逢见诸佛,因为众生迷惑颠倒了不念佛,佛虽然示现在众生面前,也往往会当面错过,所以说佛常逢常见众生,而众生常不逢见诸佛。

   从念自佛的角度来说,从念我们人人本具的法身天真佛来说,“一专为忆”是比喻本觉的性德随众生流转六道,从不暂离。我们的如来藏性是从不暂离的,我们在六道里面轮转,但是不管在哪一道她都是不暂离,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自具足的。

   “一人专忘”是比喻众生在无明时,念念背觉合尘,忘失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始觉本觉不离,所以说“若逢”;始觉本觉不合,在迷不觉,与本觉理体不合,所以说“不逢”。本即在始,故或见;始恒迷本,故非见。众生不悟,所以不能够真正体悟到在我们这个生灭的身中有不生不灭之性,我们的相虽然是有生有灭,但是在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性在,众生不能够体悟,所以说非见。

   这一段经文是譬喻众生在惑、业、苦障碍之中迷而不觉,下一段是譬喻觉而不迷。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二人相忆”是比喻众生诸佛同相忆念,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众生能够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二忆念深”就比喻久忆不忘,就能够决定时时相见,众生时时能够见佛闻法,明心见性证菩提。

   当然佛是恒忆众生的,众生能不能够觉醒,能不能够忆念佛呢?这个是关键,所以我们能够听闻到净土法门,能够时时忆佛念佛,就能够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常以大悲愍念众生,在《净土圣贤录》上面有一个公案说阿弥陀佛化现为一只鹦鹉来度化众生的公案。

   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这一带,当时没有佛法流布,阿弥陀佛为了度化那一方的众生就变化作一只鹦鹉(这只鸟很奇特,它能够说人的语言),然后就示现在安息国。

   那个国家的国王、大臣、人民都很喜欢这只鹦鹉,这只鸟身金黄色,非常的肥壮。有人就问它:“你到底是吃什么吃的这么肥呀?”鸟就说:“我以念阿弥陀佛为食。”我就念阿弥陀佛作为食物

   “你们如果要喂养我,就请念阿弥陀佛。”于是举国人民看到这只鹦鹉飞过来,都竞相地大声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度化了很多众生,很快安息国的佛法就兴盛起来了。

   有一天这只鹦鹉就飞到人很多的一个地方——一个集镇上,然后对大众说:“你们有谁愿意去见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庄严吗?”

   很多人就回答说:“愿意。”也有一些人不出声。

   然后鹦鹉就说:“愿意的话就请坐到我的背上来。”当然很多人争相跨到这只鹦鹉的背上去了,这只鸟就飞起来了,很多人,包括翅膀上面都有一些人,抱着它的翅膀这样坐着。

   鸟飞起来以后就好像力量不够一样,那鸟就说:“你们要快点念阿弥陀佛佛号来帮助我,我的力量就大了。”于是鸟背上的人都大声地念阿弥陀佛,底下看的人也都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鸟就一下子飞腾起来,腾空向西而去。

   这个是很特殊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啊。

   安息国的国王就写了一首偈子来赞叹说:“弥陀化鸟身,接引边地众。现身往生去,花开悟无生。”国王下令在鹦鹉起飞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就命名为鹦鹉寺,接引众生念佛,启发众生能够对于西方净土生起信心,具足愿力,执持名号。这个是从念他佛的角度来说佛念众生,众生念佛。

   如果从念自佛的角度来说,“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就是指以始觉来念本觉,始觉本觉不离,就是“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二人就是指始觉本觉,始觉本觉能够相应不离。正如龙树菩萨所开示的,在明觉状态下自觉地利益自他就名为智者。我们时时刻刻能够执持名号,与我们的真如自性相应,这样就是智者。

   前面是二人喻,接下来第二个譬喻就用母子喻来进一步深入说明。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从念他佛的角度来说。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是比喻众生不念佛而堕在恶道中受苦,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在这十劫的漫漫光阴之中我们在哪里流浪?在哪里漂泊呢?我们因为心迷惑颠倒的缘故,一直都舍离阿弥陀佛大慈悲父,在六道里面虚生浪死、轮回流转,所以要能够归心净土念阿弥陀佛。我们舍离了自性的灵明觉心,背觉合尘,虚生浪死,因此能够念阿弥陀佛实际上就是与自己的真如妙心相应。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在《观无量寿佛经》上面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观佛三昧经》上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佛的心是大慈悲心,看到众生受苦“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所以阿弥陀佛就以一句万德洪名作为无上的方便来含摄他所有修行的功德,将他成佛所成就的所有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都凝聚在一句佛号之中,以这个无上方便来接引众生。

   因此我们求生西方净土的人不可以说因为以前造过恶业所以就疑虑、怀疑阿弥陀佛到时候会不会来接引?事实上要具足信心,因为十方如来,怜念众生,无时暂舍,一直在忆念护持我们,我们只要一念回心能够转迷成悟,念阿弥陀佛就具足信愿行,必定蒙佛接引。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比喻六道众生如果能够慕念如来,能够契入阿弥陀佛的功德,能够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儿子忆念母亲,就好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这样来念佛,才能够感应道交,生佛不二。

   正如很多的古大德念佛写了很多的净土诗,启发我们要能够看破放下,念佛号。比如清朝时候的彻悟梦东禅师,他是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就作一个偈子:“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间出世间我都思惟遍了,唯有念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法门,所以说“不念弥陀更念谁?”

   从念自佛的角度说,本觉能够生始觉,所以比喻为母亲。始觉在无明时,全体从本觉起而违背本觉,比喻为“如子逃逝”。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个就是比喻觉悟了,用始觉光明来引发本自具足的、本来具在的、离一切相对法的本觉。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就是本觉如母,始觉如子,始觉的光明现起就能够与本觉相应,所以说“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如果从念他佛的角度,是说十方诸佛慈悲哀愍众生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如果子女迷真背觉,逃离母亲,母亲虽然想念儿女也无可奈何;如果儿女一念回心,忆念母亲,母子之间心心相印、心心相契,就不会违背远离,所以说“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在《净土圣贤录》上面也说了一个造圣像、见净土、往生极乐世界的公案。

   唐朝时候有一位惠镜法师住在长安的悟真寺,他很会雕刻佛像,他就亲手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和一尊阿弥陀佛圣像,日夜供养礼拜,这样修行了几十年。

   到惠镜法师六十七岁那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他梦中就见到一个沙门,身金黄色,对他说:“你要看净土的庄严吗?”惠镜法师在梦中就很欢喜地回答说:“我很希望能够见到佛的净土。”沙门就拿了一个钵给他看,他一看到钵里面重重无尽,宫殿楼阁庄严美妙。惠镜法师突然就感觉到好像就进入到那个钵中一样,沙门在前面引路去到了净土,见到了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开示惠镜法师说:“接引你的就是你亲手所雕刻并且日夜礼拜的释迦牟尼佛,以你的至诚心感应到释迦牟尼佛显现来接引你游历西方极乐净土。”

   阿弥陀佛又开示说:“释迦如父我如母,娑婆众生如赤子。”

   这是个比方,娑婆世界的众生好像小孩子一样幼稚无知,因为他不能够开发心地,所以迷惑颠倒,陷在六道轮回的淤泥里面难以出离。父亲就跳到淤泥之中将儿子抱起来,释迦牟尼佛就像父亲一样跳入到五浊恶世之中示现成佛,教导我们出离六道轮回的法门。

   父亲在淤泥之中把儿子抱起来然后递到岸上,母亲就在岸上接着,然后养育他、教化他,让他有好的成长环境。阿弥陀佛就像母亲一样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个非常好的修学环境就能够一生成佛。

   惠镜法师在梦中听到阿弥陀佛的开示非常欢喜,喜心一动就醒过来了。醒来以后身心非常安乐,如入禅定,在三日三夜之中都好像在禅定境界之中那样,那种法喜妙乐是难以言表的。

   从此以后他就更加至诚恳切地礼拜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持念佛名。有一天晚上在睡光明之中又见到那位沙门来对他说:“你十二年之后当生净土。”

   惠镜法师就更加昼夜精勤念阿弥陀佛名号,到七十九岁的一天晚上,整个寺院的法师都闻到妙香,看到阿弥陀佛与百千圣众现身虚空之中接引惠镜法师往生极乐。

   《净土圣贤录》上有很多这些往生的公案,我有时候就想,我们其实可以将鹦鹉寺,还有惠镜法师往生极乐的故事都制作成动漫,在公交车上、地铁上来放一定能够接引到很多善男子善女人学佛念佛,因为这样会比较很生动。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众生心。这个特别强调就是要用心来忆佛、念佛,如果只是散乱持名,口念心不念就不能相应。

   我们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忆佛、念佛;第二个是怎样忆佛念佛才能相应;第三个就是忆佛念佛有哪些方法。

   先说第一个,为什么要忆佛、念佛。有四个理由所以要忆佛、念佛:

   第一个是因为有心就必入十法界,不入佛法界就入九法界。九法界众生心体不能离念,唯有佛才能够真正心体离念,才能够真正安住一真法界,完全与一真法界相应,其他的乃至于菩萨、缘觉、声闻和六道凡夫,心体都不能离念。有心就必入十法界,不入佛法界就入九法界,不入菩萨、缘觉、声闻法界就必定入六凡法界。

   佛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圣所现的境界都是享受法乐;三界诸天所现的境界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的境界是苦乐交参;鬼道、畜生道的境界是苦多乐少;而地狱道众生是纯一极苦。

   因为心境不二,所以我们要心上努力,境上随缘。修行上面一定是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能上努力,所上随缘。要使我们的心念念与佛法界相应,所以要忆佛念佛。

   第二点理由是不负己灵,所以要忆佛念佛。

   我们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要辜负自己本有的灵明不昧的自性真如妙心,所以要忆佛念佛来开显自性的功德宝藏。我们所忆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始觉,所念的阿弥陀佛和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本质上都是我们的本觉,要开发我们本觉自性的德能,所以要忆佛念佛。

   可见,忆佛念佛是横超三界最殊胜的法门,忆佛念佛是明心见性,彻证现前一念心性最殊胜的法门。释迦牟尼佛说,佛说三藏十二部都是说现前一念心。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要能够明心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忆佛念佛是最殊胜的法门。

   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上面说:“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

   这个就是蕅益大师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我们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阿弥陀佛彻证了,凝聚为一句佛号,所以念这句佛号就是念我们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我们可以从阿弥陀佛名号的体、相、用三方面来说。

   从体上来说,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们的真心,弥陀名号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是同构对应的,离却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就不会有阿弥陀佛名号的安立,而离开阿弥陀佛的名号也难以显发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能够明白这一层道理就能够消除疑惑。

   有一些人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生起了一个疑惑,当然了,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生起疑惑说明他在思考。他就说,大势至菩萨是在过去恒河沙数劫前的古十二如来面前学的念佛三昧,现在在接引众生的阿弥陀佛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成佛,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才刚刚十劫,大势至菩萨学念佛三昧是恒河沙数劫前的古十二如来面前所学的,那么大势至菩萨忆佛念佛应该是忆念古佛,忆念古十二如来无量光佛,乃至于超日月光佛,这跟我们现在修的净土法门是相同的吗?他生起了这样一种疑惑。

   现在我们能够明白真心的体相用就可以知道,无论是古十二如来,还是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众生的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这样就没有疑惑了。

   从相上来说,阿弥陀佛名号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此我们忆佛念佛就是总持修一切法门,就是具足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莲宗九祖蕅益大师有非常透彻的开示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能够具足信愿行来念阿弥陀佛,实际上就是圆满地修,具足地修如来的一切法门。教理所研究的三藏十二部也包含在其中,禅宗所参的一千七百则公案也在其中,律宗所讲的行持、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都具足在其中。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大般若。”

   这个就可见,真能念佛就是具足修菩萨的六度。

   蕅益大师说:“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看自己,我们是真能念佛吗?能够这样来反省、来领悟,修念佛法门就是具足地修如来一切法门,具足地修菩萨的六度万行,当然就能够万缘放下念阿弥陀佛。

   从用上来说,念佛名号有三种妙用。

   第一种妙用是阿弥陀佛名号能够灭重罪。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忆佛念佛能够除灭种种烦恼,灭种种重罪,所以又称之为宝王三昧。念佛三昧跟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所讲的金刚三昧其实都是属于首楞严三昧,都是属于首楞严定,都是自性定,自性本自具足的。

   第二种妙用是阿弥陀佛名号能够救拔地狱众生。《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果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但是他临命终时能够得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国土。

   一个从来没有听闻过佛名的人,而且他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本来是要堕地狱长劫受苦,但是他临终能够头脑清醒,能够值遇善知识教诲而生起信心,十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犹如活命神丹,入口即活,能够救拔临入地狱的众生。

   第三种妙用是阿弥陀佛名号能够开发智慧。忆佛念佛就是全体摄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为自己的智慧德能,就是以彼果觉做我因心,转生灭妄心为无生智,就能由有念而入无念,暗合道妙,因往生而证无生,巧入无生法忍,所以要能够忆佛念佛。

   第三个理由就是为了速证菩提而忆佛念佛。我们已经深信净土妙理,就更加要厌离娑婆求生极乐,因为净土成佛道、证菩提容易,而在五浊恶世之中要证菩提、成佛道很困难,所以为了速证菩提而忆佛念佛,求生净土。慈云忏主作了一本《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上面就以十种比较来说明在娑婆世界成佛难,在极乐世界成佛易,从十个方面来比较为什么净土成菩提容易,而娑婆世界成佛道很困难。

   第一个是净土常见佛,故易;娑婆五浊恶世不常见佛,故难。

   第二净土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

   第三净土诸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

   这三条就是说,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常得亲近佛法僧三宝,常能见佛闻法,所以易证菩提;而我们在娑婆世界要见佛是不容易,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也只有八十年,已经涅槃了,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人间的世间来计算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会下生成佛,所以处在佛前佛后难中,见佛为难,也难闻正法。

   第四是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扰乱,故难。

   第五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

   第六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

   西方极乐净土修学环境非常好,没有魔障干扰,而且寿命永劫,不受轮回之苦,也没有三恶道,所以容易成佛。

   第七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

   西方极乐净土之中听到一切音声都是启发我们的真如自性。听闻到阿弥陀佛所变现的那些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是在演说佛法,念佛、念法、念僧;听到风吹树动的声音,听到水流的声音都是在引导我们忆佛念佛;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八功德水,水从摩尼宝珠之中流出来分为十四支,十四支也是表法的,这就可见各种殊胜因缘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明心见性成佛道。

   第八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

   第九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

   第十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多劫难成,故难。

   这是从十个方面来比较,我们就能够知道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速证菩提,所以要忆佛念佛。

   第四个理由是为了报恩而忆佛念佛。我们为了报佛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最好的报恩方法就是忆佛、念佛、成佛,也引导一切众生都忆佛、念佛求生极乐。

   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忆佛念佛才能相应呢?甚至于我们扩大一点说,我们要修行成就,修任何法门都好,怎样才能够心与法相应呢?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来就开示得非常透彻,如来说,在修行道路上有两个重要问题一定先要理清,也就是二种根本和二决定义。明白了二种根本和二决定义,修行的因地才会真,才不会果招迂曲,才能够速证菩提。

   在《首楞严经》第一卷上,佛陀开示了两种根本,佛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成饭,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就是说这两种根本很重要,如果不懂得两种根本就是错乱修习,就是盲修瞎炼。就好像你放很多沙子想去把它煮成饭那永远不可能。

   “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缘所遗者”很重要,以这个“缘所遗者”也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修才是本修因。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错认妄心为自性,我们错认第六意识的攀缘心为我。

   我们学了《心经》上面讲到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要照见五蕴皆空。色蕴当然是指物质,我们这个肉体,照见色蕴空,这个肉身不是我,后面的四蕴都是指精神,这个也不是真正的我,要照见皆空。

   我们接触外在的世界有种种的感受,这个就是受蕴;然后对感受有种种的价值判断,有种种的想法,这就是想蕴;有了想法以后就会考虑怎么取舍,怎么去采取行动,这些就是行蕴。

   还有受、想、行这三蕴能够生起,它依托的就是识蕴。识蕴有八识:前五识;然后有意识,意识又可以分为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第七末那识是我执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含藏识。如果以识心认为这个就是我,就是以生灭心来修行,就是错误的,因地就错了,下手就错了。有一句俗话就是说从初一错到十五,一开始错了,后面就步步都错了,所以开始修行这个本修因就不能够用生灭心来修。

   无始菩提涅槃的根本是真心本觉,我们的真如自性,要与真心本觉相应来念阿弥陀佛,来忆佛、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修行窍诀就告诉我们:怎样来以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作为本修因来忆佛念佛?那就是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这八个字很重要,要证得念佛三昧一定要能够实践这八个字。

   下手的功夫就是先把妄想歇下来,不要动念,这个是我们先讲念自佛的方法,后讲念他佛的方法。

   念自佛来证念佛三昧的方法是先把自己的妄心、妄想全歇下来,不要动念,眼睛闭上不看外境,鼻子也不嗅味,口不开,身不动,眼、鼻、舌、身四根就都收摄了,再收摄耳根。

   收摄耳根是不听外面的声音,反闻闻自性——不是用耳根的浮尘根去闻,也不是用耳根的胜义根去闻,而是用耳根的闻性,不生不灭的能闻的自性去闻。文殊菩萨说,听到声音的时候并不是心生起,因为闻性本来就在那里,就没有心生起;声音没有的时候也不代表闻性消失了,因为闻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我们这样向内反闻的时候,渐渐就会感觉到我们的身心都空了,身体不存在,世界也空了,只有这个明明了了的觉知还是灵明不昧的。这个时候就会听到妙音,这个妙音就好像夏夜的虫鸣,也好像夜空的天籁一样,非有声,非无声,经上面称之为如幻妙音,“妙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如幻妙音是非有非无的,非有声非无声,它不是依托缘而起的,是如幻的音声。这个时候眼、耳、鼻、舌、身五根就都收摄了,因为五根收摄了,所以跟这个五根随起的五俱意识也就不生起了;五俱意识不生起以后,独头意识也因为失去了所依之处,也不得现起,渐渐地它也不能现起了,这样意根也收摄了;更进一步就能够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所以我们看六祖大师有个开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是在修行的因中就转过来了,转第六意识的分别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的执著为平等性智,所以说六七因中转。我们念自佛来证念佛三昧就是这样来修,这个就是都摄六根。

   六用不行,惟余一觉。因为他的用不再去起作用了,所以惟余一觉,六根都收摄了,这时候惟余一觉。一觉就是我们的清净心,这个就是显出净念来了,这个净念就是《首楞严经》上所说的“缘所遗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清净心,就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都摄六根”以后为什么要继续修“净念相继”呢?因为都摄六根以后虽然一时显出清净来了,但是不能够恒清净,因为六根里面的习气随时会攀缘生起,这样的话净念就会被染污,所以要用第六意识收摄以后所转过来的妙观察智来觉照,使净念相继;净念相继、相续不断就能够证入念佛三昧,所以念自佛证念佛三昧的次第就是这样修行的,就是这样修证的。

   而净念相继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保、任、住。保持阶段、任持阶段和安住阶段。

   首先是妄念一起就用妙观察智的观照般若来照住,妄念自然消失,这个就是保持阶段;功夫纯熟以后能够任由净念发生而相续不断,这个是任持阶段;任持阶段成熟以后,进一步就是安住在依本觉不生不灭的理体而起始觉回光返照的观智,用绵密的观照来融合不生不灭如幻妙音的状态,就由此而证入三摩地,就是在念佛三昧之中,这个是保、任、住来使我们净念相继。

   这样我们就能够领悟佛在《首楞严经》第四卷所说的修行上的第二个问题(二决定义):要依不生不灭之性来作为本修因。在《首楞严经》第四卷,佛说:“汝等决定发心,于妙三摩地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第一义,尔等若欲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就是说我们如果在因地以生灭心作为本修因来求证得不生不灭的佛果那是不可能的。

   “佛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以无生灭性,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性作为因地心才能够圆成佛道,这个是我们修行的二决定义里面的第一决定义。

   第二决定义就是,前面已经教了我们以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为本修因,也就是涅槃的根本,这里面就是教导我们要能够审观烦恼根本。

   佛说:“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审观烦恼根本。众生迷惑颠倒是由于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因为有根本无明,所以妄起见分和相分,能所对立,引生六根;因为有枝末无明,所以六根取六尘,引生六识,分别取舍,就烦恼现起了。所以要懂得用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修,要懂得烦恼现起的根本是什么,这样来修持,我们就能够懂得修行路上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二种根本和二决定义。

   第三就是忆佛念佛有哪些方法?

   方法当然很多,有一些大德把她归纳为四种念佛,这个是我们所熟悉的,也就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智者大师说有五门念佛:

   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

   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这个其实就是指持名念佛。

   第二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

   行者想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这个其实就是观想念佛。

   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

   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

   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又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

   第五就是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这是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师所开示的五种忆佛念佛的方法。

   贤首宗四祖清凉澄观国师也开示了五种念佛方法:

   第一是缘想境界念佛门。一心观念阿弥陀佛。这是忆想外境念佛,将来能够生到变化土。

   第二是摄境唯心念佛门。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能够这样来念,当来生劣受用土。

   第三是心境无碍念佛门。观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心境互融念佛法门,当来能够生到胜受用土,殊胜的受用土。

   第四是心境俱泯念佛门,就是是心是佛。佛相泯绝,心和境都泯灭了来念佛,将来能够生到法性土。我们能念的心、所念的境、所念的佛号都能够俱泯,所以能够惟是一心,悟入我们的真如妙心,能够生到法性土。

   第五是重重无尽念佛门。诸佛如来是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将来能够归到法界无障碍土。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无论是天台宗还是贤首宗的祖师都非常重视念佛法门,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当然最简捷、摄机最广的是持名念佛,我们乃至于只是散心念佛都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净土圣贤录》上也说了一则往生的故事。

   有一位女居士深信净土法门,天天都念阿弥陀佛名号,礼拜阿弥陀佛,她也很想劝她的丈夫、度化她的丈夫能够念佛,但是她的丈夫不相信,然后说:“我没有你那个闲工夫,你去念吧。”怎么劝他都不肯念。

   这个女居士后来想了一个方法,就让她丈夫能够念佛。想了一个什么方法呢?她有一天偶然就看到邻居的小孩子在玩铜铃铛,她就心生一计,在自家的大门口挂了一个铜铃铛,等到她先生回来的时候就说:“夫君啊,最近这段时间社会治安非常不好,小偷也多、恶人也多,我不敢随便开门,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就不开门,我平时把门关起来,如果你回来就请你摇一下这个门楣上挂的铃铛,同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这个作为暗号,我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不然我就不开门。”

   她丈夫就想:是呀,你这个方法好,并且你一个人在家里面我也不放心。所以她丈夫就说:“可以,以后我回来就摇一下铃铛,然后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赶快来给我开门。”夫妻两个就配合得非常默契。

   三年以后丈夫生病死了,但是虽然死了,没有气了,但是胸口还是热的,所以就不敢下葬。五天以后她丈夫就复活过来了,悲欣交集,一边哭一边就跟他老婆说,他死以后去到镬汤地狱,非常痛苦,在镬汤地狱的油锅之中非常痛苦的时候他突然就回忆起三年以来每天都在摇铃念佛,他就不知不觉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时油锅里面充满莲花,热油变成清凉池。

   阎罗王觉得很奇怪了,然后就知道他也曾经有念佛号,所以就说:“那好,你回去好好念佛。”就放他回来了。

   我们看看随口散心念佛尚且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力、加持力,何况是我们能够深信切愿来念佛名号呢?何况是我们能够至诚恳切、万缘放下来念佛名号呢?当然是能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了。更何况是我们现在学了大势至菩萨教导的见性念佛的法门,大势至菩萨教我们的迅速证得念佛三昧的方法,我们将来临命终时决定能够上品上生。

   蕅益大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上面就有开示,把忆佛念佛的方法归纳为三种,也就是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就是念自他佛这三种,并且他还将这三种念佛方法与首楞严会上其他的二十四圣修证圆通来作了一个比较,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

   蕅益大师说:“若惟念自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是同,惟须一重能所,所谓:以六根为所观,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如此赅摄一切诸教,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也。”

   念自佛就是念我们的真如自性,念我们的法身天真佛。念自佛而证得念佛三昧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就是先把眼、鼻、舌、身四根收摄,然后再来收摄耳根,不听外面声音而反闻闻自性,反闻我们这个能闻的自性,那就会听到如幻妙音。

   如幻妙音怎么体会?大家听到头脑里面嗡嗡嗡这样的声音,或者你用手插到耳朵里面,就会听到里面嗡嗡这样的声音,但是当然这个是虚劳相,不是自性音,但是你可以体会在你身心世界都消陨的时候,唯有灵明不昧的觉知明明了了的时候,会听到似有似无的声音,妙音,好像夏天的虫鸣、好像夜空的天籁、好像海潮音,这个就是自性妙音。

   这样去反闻闻自性,这个非有非无不是藉缘而起的妙音,这样去反闻闻自性的时候就能够收摄耳根;眼、耳、鼻、舌、身都收摄了,五俱意识不起了,当然独头意识也不能现起,六根都收摄了;六根一收摄,第六意识的分别、向外攀缘就转过来转为妙观察智了,所以这个法门是非常迅速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方法。这个法门其实就是跟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同一个方法,所以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其实就可以包含《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以她非常殊胜。这是念自佛而证三昧的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闻如幻妙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证得念佛三昧的方法。

   蕅益大师又说:“若惟念他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有别。”

   前面讲了,如果惟念自佛,就跟其他的二十四圣修证圆通是相同,但是她非常殊胜,因为她不需要去观六尘、六根、六识,只需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个法门就把一切禅宗的直指法门都包含在其中了,所以说念自佛而证圆通就是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全部包含了,这是念自佛。

   念他佛,如果由念他佛、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证圆通,证得念佛三昧,就跟其他的二十四圣圆通所修证的圆通是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因为念他佛就会有两重能所,前面的只有一重能所,就是以六根为所观,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一定首先把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然后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来作为能观,这样的修行才是真修,如果不是这样修,都是以生灭心修,都是盲修瞎炼。

   

所以现在如果念他佛来证念佛三昧就是要有两重能所。

   “须知两重能所。所谓:妙观察智为能观,六根为所观;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由第六识夹持六根,专注佛境,俾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无非佛声,鼻所嗅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对无非佛境,意所缘无非佛法。此则赅摄弥陀、药师、上生等经,及莲社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

   这一段开示就告诉我们怎样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证念佛三昧。也是都摄六根,但是它有两重能所,还有一重能所就是以第六识来夹持六根,就是我们眼根所见,唯见阿弥陀佛,我们不止一个念佛堂,开眼闭眼所见到的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三圣、都是极乐依正庄严,不见其他的色法,这个是开始收摄眼根的方法。

   耳所闻都是自己所念的佛号——阿弥陀佛名号;鼻所嗅都是供佛的妙香;舌所宣,舌根都是在念阿弥陀佛;身就专礼阿弥陀佛;意专缘佛号,也是收摄身语意,也是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样依靠两重能所来证念佛三昧。

   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他佛而证念佛三昧的方法就能够包含《佛说阿弥陀经》、《药师经》、《佛说弥勒上生经》等等这些经典上面所开示的修行方法都包含在其中了。这个就是都摄六根,专注于佛境,持名念佛,净念相继,证得念佛三昧的方法,就圆满含摄了很多的大乘经典,《佛说阿弥陀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观弥勒下生经》,这些经典修法的精粹都包含在观他佛而证念佛三昧的方法之中。

   蕅益大师又说:“若自他俱念,则与二十四圣圆通同而复别,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托他佛处与诸圣异。《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今文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由其方便最为胜异,故更不假余方便也。”

   这一段开示就是讲念自他佛的念佛法门,通过念自他佛来证念佛三昧。其他的二十四圣证圆通都要去观察六根、六尘、六识而证圆通,或者由观察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而证圆通。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不需要依托其他的那些方便,而是都摄六根念佛,由念他佛,成我自佛,以念他佛作为证圆通的方便,以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作为证圆通的方便,“念念弥陀念念觉,声声唤醒本来人”,就以念佛作为胜异方便,所以《观无量寿经》上面称之为胜异方便,殊胜特异的方便。为什么是殊胜特异?因为她具足了自力和他力,其他的二十四圣修证圆通都只有自力,这里面具足了自力和他力,所以是胜异方便。

   我们通过这三方面就把“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这句经文解说圆满了。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一句经文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现前见佛可以分为哪几种?

   第二,当来见佛可以分为哪几种?

   第三,佛有三身,我们必定见佛,到底是见法身佛,还是见报身佛,还是见化身佛呢?并且我们见佛的时候到底是真正的阿弥陀佛来现身加持,还是其他的天魔外道变化作佛的形象来干扰我们呢?这个都很重要,不然的话,是其他的天魔外道变现为阿弥陀佛的形象,我们还以为是真佛,我们就会被他所干扰而走火入魔而着魔。

   所以这三个要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点,现前见佛有哪几种呢?可以分为见自佛和见他佛。

   见自佛就是亲见本觉法身,现前见自佛就是亲证、亲见本觉法身,实际上就是见真心自性,就是开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按照天台宗的教义,属于圆教的初住位。

   现前见他佛可以分为定中见和梦中见。定中见佛比如说《华严经》第四十六卷上面说:“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华严经》第六十二卷说:“住自在心念佛门,随自心乐,现其像故。住一切境念佛门,普于诸境,见佛现故。”

   这个都是讲定中见佛,在禅定之中现前见他佛。《观无量寿佛经》上说:“无量寿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可见,我们在禅观之中现前能够得见他佛,能够见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力,遍十方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比如说东晋时候庐山慧远大师,这个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他就会集大众在庐山六时念佛求生西方,结了一个白莲社,非常殊胜。

   他在扩建东林寺的过程之中有很多感应故事。比如说在当时没有什么施主,没有什么护法,要想造更大的大殿没有人护持,神运木啊。突然有一天狂风暴雨,等到雨停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大木头漂浮到寺院前面来了,所以当地的刺史就很赞叹,称为神运木,造的那个殿称为神运殿。

   他在庐山三十多年,“虽帝诏亦不出”,就是皇帝有诏书来请他去说法他都不出去,就在庐山东林寺带领大众专心念佛;并且他曾经在禅观之中三次见阿弥陀佛和西方圣境都默然不言,到他八十三岁的时候又见到阿弥陀佛和百千圣众现前接引,那个时候他才告诉大众,他其实之前都三次见到西方圣境,然后念佛端坐入灭。

   慧远法师所结的白莲社123人全部都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其中白莲社还有一位居士叫做刘遗民,他原来也是一个名士,后来看破放下,住在东林寺跟慧远法师一起结社念佛。有一天他正在想念佛次,在禅观之中忆佛念佛,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看到佛现身以后,刘遗民就起了一个念头,能不能够请阿弥陀佛用手来加持我,摩我的头呢?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动一个念头,阿弥陀佛能够用他的佛衣来加持我,披在我身上能够来加被我吗?佛就以衣来覆其体。所以可见佛对于众生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真的是大慈悲父母,你动一个念头,佛就会满足我们的求愿。

   我们修学净土就能够更加深信净土法门,佛既然能满一切众生的愿,当然也一定会满我所愿。我具足信愿行,一定能够生西方,只要信真愿切念佛,必定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指现前禅观之中见他佛。

   还有现前在梦中见佛。比如《妙法莲华经》上说:“若于梦中,见诸如来,坐狮子座,围绕说法。”这个就是第一个要点,现前见佛可以分为见自佛、见他佛。见他佛又可以分为定中见和梦中见。

   第二个要点就是当来见佛,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可以分为临终见佛和莲花中见佛。

临终见佛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个是《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上面所说的中阴身阶段有五方佛等等寂怒百尊显现,还有是专修净土的行者临终得佛接引。

比如《称扬诸佛功德经》上说:“若有得闻弥陀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住其人前。”

《鼓音王经》上说:“若有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这都是临终见佛。

还有当来见佛的莲花中见佛,比如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中生的经文上面就是莲花中见佛。我们知道《观无量寿佛经》主要讲净土十六观,而后面的十四、十五、十六这三观其实就是指九品往生了,第十四观是上辈三品;第十五观是中辈三品;第十六观是下辈三品。

上品上生的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乃至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马上就莲花开,然后闻佛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可见上品上生的念佛人,以凡夫身份一生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能够花开见佛,闻佛说法,证无生法忍,马上就是七地、八地、九地的大菩萨,因为无生法忍最低,下品无生法忍都已经是七地菩萨。

   得到中品中生的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这是上品中生,阿弥陀佛跟无量眷属围绕,而且与“一千化佛”,一千位化身阿弥陀佛一时来授手迎接。

   得到上品下生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花,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这是第十四观说上辈三品。

   再看第十五观就是中辈三品的往生。

   得到中品上生的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

   中品中生的念佛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在宝池中七日莲花乃开,闻法证小乘的初果——须陀洹果,“经半劫已,成阿罗汉”,经过半劫的修行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的行者,“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可见,中品下生以及以下的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四品往生的念佛人,他临终的时候没有什么瑞相,所以我们看念佛人是否是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能够用瑞相来判断。你不能够说,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往生了,我也没有听到天乐鸣空,我也没有闻到异香,我也没有见到阿弥陀佛和西方圣众住在虚空,这个人是不是往生了呢?不能够以这个作为判断。因为中品下生以下的这些没有什么瑞相,看不到什么瑞相,当然了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断他是否往生。要中品中生以上当然就现前大众都能够见到很多的瑞相。

   这是我们讲第十五观,中辈三品往生。

   第十六观是下辈三品往生。

   下品上生者临命终时,“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这个来迎接的就是化身阿弥陀佛了。

   下品中生者临命终时,“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下品中生临命终的时候看到的是地狱猛火转化为清凉风,然后吹诸天花,花上有化佛菩萨来迎接,所以下品中生是莲花中见佛。

   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这是我们讲第二个要点,当来见佛可以分为临终见和莲花中见。

   第三个要点就是佛有三身。我们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到底是见法身佛,还是见报身佛,还是见化身佛呢?并且见佛的时候是真正的佛来加持,还是其他天魔幻现为佛来干扰呢?

   我们如果是见自佛,现前当来见自佛,当然就是亲见本觉法身,就是见法身佛。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我们所见的阿弥陀佛按照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面所说的是报身佛,我们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到阿弥陀佛所见的是报身佛。

   善导大师特别倡导凡夫入报土论,他在《观经四帖疏》特别地倡导凡夫也能够入佛的报土,入报身佛的净土,并且认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报土,他依据的主要是两点:

   第一个是按照《大乘同性经》所说,净土得道者为报身,浊土得道者为化身。阿弥陀佛是净土得道之佛,所以阿弥陀佛是报身佛。

   第二点理由是按照《无量寿经》所说,法藏比丘于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就显现了他的愿力都成就了,这个佛身就是酬因之报身,他是酬自己因地的愿力而感得的报身。

   《观经四帖疏》上面就设有问答,问:“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乘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善道大师自己设了一个问答,先设问说,如果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净土是报身土,报法很高妙,这些垢障凡夫怎么可以生到报土呢?

   善道大师又自答说:“若论众生垢阶,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就是说如果依靠自己的修行力量当然是很难生到报土了,正是因为依托了、仗承了阿弥陀佛宏深的愿力来作为强大的增上缘,所以五乘皆能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善道大师就倡导《观经》九品往生全是对于凡夫往生而说的,与圣人全无关系。《观经》等等净土法门是为了五浊恶世的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胜异方便之门。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有信心往生极乐,更加不会自卑,说我到底能不能够生极乐呢?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净土念佛人的信心和欣求往生西方的愿力。

   但是当然现在净土法门还是有一些说得比较偏离的,比方说日本的净土真宗所讲的本愿念佛法门。后来台湾星云法师有一个弟子叫慧净法师也跑去日本学了,他又带了一个徒弟,就是中国安徽宣城敬亭山,叫做净宗法师,他们所说的就是纯粹强调他力没有讲自力,这就是比较偏离的了。

   现在有一些人,就是刚刚前面所提的那些人,歪曲了善导大师的原意,还说他们是学习善导大师的法门,其实是歪曲了善导大师的教导。片面地去强调他力,如果只讲他力,完全不讲自力、不讲持戒、不讲要修清净心,纯粹地强调他力,佛法就会衰落。那样去强调的话,阿弥陀佛跟基督教所讲的上帝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是比较错误的。

   就算是《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五逆十恶之人都能够下品下生极乐世界。五逆十恶,造了恶业重罪的人都能够下品下生,也是需要条件的,他临命终时遇到了善知识来教他念佛,然后能够具足十念,称念阿弥陀佛就得往生极乐世界;那当然了,这个首要的是仗承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加持,但是也需要行者的自力,行者临命终时头脑要清醒、神识要清明,这个不容易。你造了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头脑能够清醒的很难得,遇到善知识教导还能够信受,能够不怀疑、不排斥,这就很难得,当下就能够转过去造五逆十恶的恶心行为极善的心行,以这个极善的心行来恳切念阿弥陀佛名号,当然就能够感生到极乐世界。

   所以净土宗历代祖师所倡导的求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殊胜是自力和他力结合,以彼果觉,作我因心,是果教,不是因教,自力他力相结合来求生极乐世界,不是片面强调他力。

   民国时候有一位大德就是创办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居士,他就针对日本净土真宗所倡导的纯他力论有一个一针见血的破斥:“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所见之他力也。”

   你纯粹地强调信心,但是你要知道,信心也是你自心所起的,所以并没有离开自力。“他力者,自心所见之他力也”,你纯粹强调他力,但是他力也是自心所见的他力,也没有离开自力,所以纯粹片面地强调纯他力论是不恰当的。

   杨仁山居士又说:“用凡夫臆想捏造一法,以凌驾于佛经之上,罪过弥天。”

   这个破斥就非常有力了,这个本愿法门用凡夫的这种臆想的东西来歪曲善导大师的原意,凌驾于佛经之上,是非常错误的。如果完全不讲自力,纯讲他力,就把阿弥陀佛等同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这是非常错误的。所以我们也有要这样的正信、正见、正行,当然就能够身心清净,自他二力具足,一定得生净土。

   这是我们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的是什么身?如果是现前见自佛当然就是见法身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就是见报身阿弥陀佛。

   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有五方面超胜于十方一切诸佛国土,十方无量诸佛都有净土,为什么我们要倡导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极乐净土在五个方面超胜于一切佛土:

   第一种超胜是凡夫得入报土,一生一切生。

   往生的时候,行者因为带业的不同,修行功夫的深浅不同,所以在临往生的时候,刚刚往生西方往生世界的时候有三辈九品的差别,但是得往生以后,花开见佛,一切根性的众生都能够平等证入报土,能够都见报身阿弥陀佛,一生一切生。乃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净土,即是圆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和常寂光净土,所以一生一切生,这个是第一种超胜,其他任何佛世界都很难实现的。

   第二种超胜是阿弥陀佛是三身一体。

   娑婆世界这个法身、报身、化身就不是三身一体。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凡夫在娑婆世界就见不到报身佛,所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有眼也看不见报身卢舍那佛的妙好庄严的身体、佛身。凡夫和小乘都难以见到,一定要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能见、能闻报身佛卢舍那佛说法,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是报身佛、法身佛、化身佛三身一体,所以这是非常超胜的。

   第三种超胜是化身阿弥陀佛的超胜。

   化身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寿量超过诸佛,因为从法身和报身来说是佛佛道同的,法身阿弥陀佛、报身阿弥陀佛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身和报身都是佛佛道同的,光明寿量都是相同的。极乐世界的超胜就在于化身阿弥陀佛的光明寿量超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化身。比如说娑婆世界的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他示现的寿量很短暂,只有八十岁,而化身阿弥陀佛寿命是无量寿,当然这个化身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是有量的无量。其他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化身佛,化身佛的光明都是有范围的,或者是圆光一由旬,乃至于百千由旬,而化身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光明,所以这是特别超胜的地方,化身阿弥陀佛特别超胜。

   第四种超胜是度众生的方法特别超胜,信愿持名念佛就能够成就,就能够顿出轮回,横超三界。

   第五种超胜是众生得往生后的果位非常超胜,皆是阿鞞跋致,都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毕竟不退、一生补处、候补成佛。

   所以祖师就赞叹说:“万劫难逢无上宝,现前灭罪除烦恼。他年功满到莲池,与佛长生同不老。”这是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

   好,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我们所见的佛到底是法身、报身、化身。

   还有我们见佛的时候,到底是真正的佛来加持,还是其他的呢?如果行者没有具足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他也没有求生极乐世界,在禅观之中突然就出现了佛来接引,这个除了临命终时现佛是真正的佛来接引之外,如果他本来没有净土的信愿行,但是禅观之中见佛来接引,这个往往是遭受干扰,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有定力。如果行者具足信愿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身接引就必定是感应道交,是真正的阿弥陀佛来接引。

   我们看九品往生也有报身来接引,到底下的那些也有遣化身佛,你看下品上生者临命终时,“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这个就是化身佛来接引了。一定是真正的佛来接引,所以不要有疑虑,临命终时,我们在生精进,具足信愿行念佛,临命终时见佛来迎,一定是真佛来接引。但是如果你本来就是修禅的,从来没有净土的信愿行,突然见佛接引,那就是干扰。

  我们也说一个公案好了。

   有一个老禅师在茅庵里面修行几十年,有一对母女对他非常有信心,就以清净的信心供养护持他几十年。

   有一天这个禅师就想,我修了几十年还是没有明心见性,还是没有开悟,不能够再这样拖下去了,我一定要外出参学,去求见明眼善知识,得到他们的教导。所以等到有一天母女两个来礼佛的时候,禅师就告诉她们准备要离开茅棚到外面参学去了。

   母女两个就说:“师父啊,您老人家外出就很辛苦了,请您老人家多等一天,我们给您准备一点盘缠,然后您再上路吧。”禅师答应了。

   隔了一天,母女两个就为禅师送来一套僧装的棉衣(怕他外出参学,风寒露宿很辛苦,所以做了比较厚的棉衣),然后给他四锭元宝。

   当天晚上,这位禅师在禅观之中就见到阿弥陀佛现身空中,天乐鸣空,有一个青衣童子手捧一个莲花台来对禅师说:“请师上莲台。”这个禅师就想:我平常都是参禅都没有念佛,奇怪了,我也没有发过求生西方的愿,为什么会现接引相呢?所以他就犹豫不决。这个童子就在旁边不停地催促:“禅师啊,你快点上莲台呀!”这个禅师给他催急了,就随手把身边的引磬放在莲台上,这个音乐就渐渐远了,童子和那个虚空的相就消失,渐渐离开了。

   隔天早上一清早母女两个就来敲门,而且拿着一只引磬(引磬上面带有一些血迹、血丝)来见禅师,然后向禅师报告说:“我们家里面养的母马,昨天晚上产了一匹小马驹,很奇怪,一生下来就死掉了。我们就刨开这个小马驹的肚子就发现一只引磬,真是奇怪,为什么师父您的引磬会跑到小马驹的肚子里面去呢?我们来拜佛拜多了,知道您这个引磬有什么特征了,一看就认识是师父的引磬,但是怎么跑到那个小马驹肚子里去了呢?”

   这个禅师听了以后惊出一身冷汗,说了一首偈子:“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四个元宝就像马的四个蹄。“不是老僧定力深,险与汝家作马骑。”不是我有定力,随上了青衣童子的这个莲台,就肯定是生到马肚子里去了。

   可见“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如果我们不能够得解脱的话果报就很重,所以我们要能够专修净业,按照《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的修法来成就念佛三昧,并且引导

一切大众都能够求生净土,这个是最殊胜的解脱法门。

   好了,我们今天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