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 无念为宗

《六祖禅法精髓——无念 无相 无住》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23:26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相;念者,念真如自性。”这个就是无念为宗。实际上要修,当然我们知道,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我们在凡夫位来说肯定要像神秀禅师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一开始是要能够以正念来转邪念、转妄念;接下来当我们将邪念、妄念连根拔起的时候,正念和妄念是相对而存在的,只要我们将妄念连根拔起,那么我们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能够常在正念之中,也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是修无念为宗。

  我们也可以举《坛经》里面的一个公案来说明怎样来修无念为宗。我们听很多的知识没有用,关键是要懂得怎么去行。我们这个七天也希望大家真正能够明白怎样来行《六祖坛经》,不是说我们来探讨,来作为一种学问的研究,这个没有什么益处。

  怎么来行呢?实践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说,我懂得很多理论,但是为什么我仍然不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放下呢?其实原因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懂得禅的精髓,如果我们真正懂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的话,一定能够让生命力的能量开发出来,灵性的能量一旦焕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真正能够放下。这不是口头说,而是能够真实地行啊,我们也举卧轮禅师和他的偈子来说好了。

  《坛经》里面有讲到说,曾经有一个卧轮禅师是跟六祖惠能大师同时代的人。他就曾经作一个偈子来描述他修行的境界,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惠能大师听了这个偈子以后马上就说,你看明心见性的人,他不是刻意要跟你说什么,而是人家说了以后,他不究竟,他会堵塞我们的心,然后祖师马上就来导正他说,你哪里哪里还不圆满,所以不是说刻意要批评你,不是刻意要批判你,不是为了要争强好胜,而是真实的大悲心,要怜悯众生苦啊,知道你这样修不究竟,你这样修会要很漫长的大劫还不能解脱啊。

  所以惠能大师马上就说了:“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个偈子很重要,你要真正想修行,真正要求解脱,不是去做一个学问家,那么这个偈子就很重要。如果你就是想做做学问,然后茶余饭后能够来吹吹牛,那这个偈子就不重要。

  很多人学佛也是这样的,他学的佛法没有深入到内心深处,没有跟生命融为一体,他只是做一个样子,作为一个票友,京剧的票友,有空上去喊两嗓子唱一唱,表达表达,这个没有用。也有些人把学佛看做好像一件衣服一样,喜欢的时候就穿一穿,我是个佛教徒;不喜欢就取下来原形毕露,贪瞋痴就冒出来了,他原来的状态就冒出来了,这样不究竟。如果你把学佛当做穿和脱一件衣服一样,那很糟糕,你学到的只是佛法的知识。

  所以要知道,惠能大师这个偈子是指导我们如何实际地修,也能够导正我们很多的误区。很多人参禅打坐,他以为我一个念头都不起了,就是禅的境界了,我在这里打坐我就是在修禅了,不是这样啊。禅,不是一种特定的状态,如果是特定的状态你难以保持,你在家里面,你在世俗生活之中是一种状态,你到禅堂里面,腿子盘起来又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能够叫禅吗?不是了,这个可以作为禅的前行方便,但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禅,那你就错得十万八千里了,禅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开启内在的智慧,开启见性的智慧,摆脱一切的束缚,一切的桎梏而成就自由,这个才是真正的禅。

  所以说,我们看第一句:惠能没伎俩。很重要啊。我们修行是什么?我们修行是有伎俩,惠能大师是无伎俩。你不要以为无伎俩不好,我们是四依道人,佛是无依道人,惠能大师也是无依道人。能够听得懂吗?我们是四依道人,我们依什么?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依靠这个来修,因为我们还在修行道路上,我们一定要依。

  打个比方,我们从广州去武汉,买一个高铁票,我们在路上,这个票我要保留,为什么?防止他查票,我到站了要这个票干嘛?我就不需要这个票了对不对?就这个意思。你到站以后留这个票也好,不留这个票也好。同样的,你开悟以后,你说有菩提涅槃也好,你说没菩提涅槃也好,你在修行道路上的时候,你还需要有一张票,但是你不要执著于这张票,关键是要让你前进,不是说你抓住这张票,不是要你死死地执著这张票,关键是我们要能够真正成就解脱,不断地向内开发自己心的智慧。所以“惠能没伎俩”就是惠能大师是无依道人,是像佛一样的境界,无伎俩。

  不断百思想。我们一切修法,其作用都是用一个善巧 把我们的妄心降伏下来,比方说教你数息、比方说教你观佛像、比方说教你念佛、教你诵经等等,这个都是一个巧妙的转移的方法,像念佛,是以一念而代万念,把妄念转过来。但是惠能大师更高超,他是直截地怎么样?“不断百思想”,我们不用放纵念头,也不要压抑念头,我们只要练习从念头中解脱出来,这样就对了,为什么?因为念头其实也是我们真如自性的显露。

  我们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之中会觉得总是会受到逼迫,我们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生活之中一切的逼迫都是因为我执在作怪,我们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所以就在时间、在空间上设定一个期限,你设定这个期限就被它框住了,你就被框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向外去寻找生命的价值。

  所以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听得明白吧?“圣人不仁”,圣人当然一定是很慈悲,怎么会不仁呢?“以百姓为刍狗”,为什么呢?是说因为圣人教化世间有很多知识体系,所以看起来人类文明繁荣了;但是实际上种种的规则、种种的价值观念、种种的知识体系就都把人的心框住了,让人的心内在的智慧僵化了,所以就将每一个自然人都变成社会人了。每一个人都要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都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我是什么头衔、是什么身份,一辈子忙忙碌碌都是为了这个虚名,为了在人家眼中的价值,所以其实我们的心是更加在追逐那些虚幻的东西了。

  所以我们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禅,其实也会被扭曲,你不能够真正地悟到禅的智慧。因为禅的智慧是见性的智慧,不是人的大脑思维真正能够理解的,她是要用一种悟性思维,不能够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真正来领悟禅,要用悟性思维的状态,要摆脱二元对立的状态才能够真正领悟禅。所以“不断百思想”,不是去要断,你只要在当下的念头之中练习看我们这个念头,看我们的心有被什么东西框住没有,有被我们过去的经验、过去学的知识框住没有,有被外在的物质吸附住没有?只要从种种的层层的执著和束缚里面解脱出来,这样就可以了,不是去要压住它,不是要断它。

  “对境心数起”。怎样是“对境心数起”?有些人说,修行就是遇到境界以后不起心,不是这样的,你看惠能大师就说了,“对境心数起”,怎么起?首先是要有自信,我们修习禅法首要的是要真正有大的自信。科学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肯定人的价值是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怎么说?佛性是什么?成佛的可能性,从名词上可以这么说,但是其实最究竟地说,这个佛性是什么?是我们生命力的能量,我们生命力的能量把它开发出来,不是生活力而是生命力。但是很多人的修行都在生活力上下功夫,他从来没有开发出生命力,所以就难以真正地解脱,所以要有自信。

  什么是有自信?你遇到任何一法的时候都能够完全地跟它融为一体,这个是真正的自信,也就是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当然你不是说在经论上面可以去翻到这样的话,这个没有用,而是你真正能够悟到。以全体法界来融入全体法界,这样就对了,也就是说要跳出大脑思维的模式,进入灵性生命思维的模式。怎样进入?我们的大脑怎么思维?我们的大脑是片段式的思维,灵性生命是无穷尽的思维。我们举个例子好了。

  我看到这个百合花,但实际上如果你用片段思维,你只是认识这朵花,你没有真正看到这朵花,为什么?因为你那是片段式思维,你只是给它贴一个标签,人和境界是对立的。花本来是活的,它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呼吸,而且这个花是怎么成就的?它是全体法界无穷尽的因缘成就的。我们如果分析下去,这个花是在什么土壤之中、在什么气候之下,是怎样的因缘来开,然后又经过怎样的流通到了我们手中,这个有经济学等等无量无量的学科在其中,所以展开来的话它是无穷无尽的,最后就是全体法界。

  而我也是全体法界无量因缘所成就的现前我一念心,所以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中间完全没有对立、没有距离、没有差异,这样是真正的自信;这样我们也称之为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天人合一;这样的时候,我和境界之间是完全融入的,所以我的能量没有流失。

  如果我只是用大脑思维去认识这个是什么花,然后给它贴一个标签,然后我和境界是疏离的,我和境界是对立的。我要去向外去认识这么一个境界,我的能量就在向外流失,所以我的能量一直消耗一直消耗,然后到你要走的时候你的能量消耗殆尽,那你能够去哪里?去恶道,能量水平很低的层次。

  我的能量如果很饱满的话,我能够去哪里?我一直能量没有流失过,我能够去哪里?如果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我能够超出轮回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去到一个能量充足的世界。如果我明心见性,愿意在这个世间度众生,也能够游戏人间,这样其实是因为我有真正的自信。所以禅首要的我们要有真正的自信,像六祖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要有这样完整的自信,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这样地来修持惠能大师的禅,这样地来“对境心数起”,心数起怎么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来分析一下“生其心”是一个什么?“生其心”是一个动作、是一个动词对不对?它一定要有一个主词,“谁”在生其心呢?生其心是干什么呢?但是你看“应无所住”,这个就没有主词了,有没有看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所以就没有主词,不同于凡夫境界;凡夫一定是有一个主词,然后有一个动词,但是应无所住就把主词否定掉了,为什么?因为是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你不需要有执著于某一个小点少分的四大,认为这个才是我,这个就否定掉了,应无所住啊,那就是全体法界而生其心。

  所以要知道,其他的法门是在缘起的法界里面修,禅的法门是在什么地方修?是在性起的法界里面修,这样子你能够真正地明白,他是在一个性起的法界里面来修,不是缘起的法界里面修,所以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当下顿悟。并不是说一定推高这个法门说这个法门能够顿悟,但是怎么顿悟呢?语焉不详,不是这样的。因为是在性起法界里面修,也就是华严的最高境界,事事无碍法界。所以其实你看起来这个祖师禅容易修,好像说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都是禅,但是你不懂得修你会变成事法界,不是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就是世俗的行为了,穿衣吃饭是世俗的行为而已。所以要知道这个是最高妙的法,看起来很简单,很简易,但是其实她是当下顿悟的法。“对境心数起”,是这样在全体法界里面而生其心,这个叫对境心数起,所以我们首先要有自信。

  第二个是要有警觉,对境心数起,起什么心?我们有没有情绪?你说一个开悟的人有没有喜怒哀乐啊?有啊。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喜怒哀乐甚至于比一般人还要强烈,我们也曾经讲过马祖道一是怎么开悟的?他又是怎样来教导弟子们的?教导百丈怀海禅师来开悟的?“马祖创道场,百丈立清规。”百丈禅师他开悟以后尽情地哭、尽情地笑,为什么是这样,你能够明白吗?如果你能够真正明白惠能大师所说的“对境心数起”,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些禅宗的祖师们那样子的自在。他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尽情地喜怒哀乐,他没有压抑、没有控制,好像一个赤子一样完整地展现,为什么要这样?他那种尽情的笑和哭跟凡夫的笑和哭又有什么差异呢?

  他是有一种高度的警觉,他用一种高度的警觉来清醒地照见他所处的这个环境,然后了了分明。因为他有一种高度的警觉,所以他知道自己起了生气的情绪,起了愤怒的情绪,然后并不会压抑它,让它释放出来;而同时有一种警觉,就是说我只是去觉照我这个生气和愤怒的情绪,我并不会去迁怒于引起我生气的愤怒的这个人,或者也不会执著于让我生气的这一件事;而只是去觉照我这种生气或者愤怒的情绪,让一切的喜怒哀乐都现前。因为我有高度的警觉,所以我能了了分明,能够让一切的情绪,让一切的喜怒哀乐都现前。

  这样有两个好处:因为我有一种高度的警觉心,所以我的心灵不僵化。我们一直压抑它,凡夫众生说我要有修养,或者学佛以后觉得我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所以我不可以轻易地表露情绪。你这么压抑它,然后我们心就僵化了,我们的灵性生命就沉睡了,就是这样。

  我们懂得一个成语叫什么?出生入死,有些人说,出生入死,我们这个和平年代不会的了,战场上面九死一生,那叫做出生入死。但是其实告诉大家,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出生入死,懂得为什么吗?出生地入死地啊。

  什么是生?我们灵性智慧永远都是鲜活的,它不断地在涌现出来,这个是生。什么是死?你这种灵性生命的智慧,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处理,它就变成死的知识、死的经验。你每一个灵性生命,活的都出离了,然后入到死地,离开生地入死地叫出生入死。

  然后我们总是执著于这个社会规范,总是带着文化的烙印,总是执著我要这么穿,我要这么做,我要怎么样等等等等。他总是用自己的这种知识的框框去看世界,然后判断符合我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那就是不好的,心里面有种种的爱憎分别。所以你看《信心铭》上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但是凡夫因为知识教育的缘故,对知识体系执著的缘故,他的分别念更加炽盛,他是时时刻刻都在出生入死。

所以禅的智慧就告诉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真正能够保持的话,我们就能够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出死入生,为什么?你不执著于你学的知识,不执著于你的经验而时时刻刻开启鲜活的、内在的灵性智慧。但是我们总是会用自己的经验去看, 总是带着成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像墨子所说的:“人寡不死其所长。”很多人都死在自己过去的经验里面,死在自己的长处里面。我们现在学了禅的智慧,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

佛法传久了很容易产生误解,你看出生入死,它原来的词意就是指我们灵修上的词,不是战场上的那个出生入死, 只要你心一僵化就是入死地,所以我们要转过来。

  “对境心数起”就是指我们不要僵化,我们的心不要僵化;不是说你心不起了,你没有喜怒哀乐了,你的修行就到家了,其实你死得更快。出生入死,你一直在入死地,你一直在遵守外在一种规范,但是实际上你内在的活力被压抑了,心越来越僵化了,这样是错的,是偏离修行正道的。

  还有一个,比方说我们说放下,很多人以为放弃就是放下,不是,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心上不执著,事上能够提得起。

还有比如说精进,很多人以为精进就是忙碌,每一天忙忙碌碌地去烧香、去诵经、去磕头,这样就是精进了,不是这样的。精进不是忙碌而是警觉,你一直能够保持警觉。警觉是什么?就是觉照,有自信、有警觉,这个就是“对境心数起”,修行就上路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因为警觉所以我们的心灵不僵化,我们就能够出死入生;因为自信我们就能够内心平衡,修行首先要内心平衡,很多人表面是在修行,但是他内心不平衡。我们讲个例子好了。

  台湾的广钦老和尚是福建人,他小时候生活很困苦,跟随父亲到南洋去谋生,父亲就死在异国他乡。他把父亲的骨灰从南洋带回来家乡泉州,安葬好以后,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也没有什么地方好去,怎么办呢?他就投到泉州承天寺去出家,他没有什么文化,也没读过书,寺院里面就安排他在大寮里面烧火,但是这个人的好处就是什么?有信心、很老实。

  然后这个主持跟他说:“你好好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念佛,一边烧火一边念佛,你叫他干什么他都不分别,他的事情就只有一个,就是念佛,其它你叫他做什么他都不分别,马上去做,不推脱,不拖延。我们现在的出家人不是这样,你分配他做一件事他就想,这个苦差事怎么叫我做呀?好的怎么全让人家做了?有这样的妄念,你修行怎么会相应呢? 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真正内心平衡是因为什么?因为自信,他真正地有自信,知道我就是全体法界,我干任何事情都是以全体法界融入全体法界,这样来修就真正有自信,内心就有平衡了,这样来修是叫做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前面卧轮禅师是“菩提日日长”,菩提是什么?菩提是觉,我们的觉是什么?它是不生不灭的,哪里有长和灭呢?能够日日长的就不是菩提了,所以“菩提作么长?” 哪里需要日日长呢?只是一切现成本来具足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学习禅法一定要懂得,我们有了自信,所以一切现成,这个是关键。不要去讨论那些高妙的理论,不要去陷在那个里面。像那些学者在高等学府里面去做研究一样,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哲学,搞一大堆,对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帮助。

  禅的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就是开发我们内在的生命力,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你看赵州禅师号称为赵州古佛,为什么?因为你看他那些公案都很踏实,有人来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禅师说庭前柏树子。再一个人来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喝茶去。就很奇怪,这个牛头不对马嘴,但是你其实要知道,这是干什么?就是斩断你的分别心,斩断你去好像做一种研究的那种,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啊,讨论半天,那就已经不是禅了。就直接把你的心拉回到当下的现实生活,我眼前看到庭前柏树子,就告诉你这个就是祖师西来意,非常直接一切现成,不用起种种的妄念分别。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偈子就能够明白怎样来实修无念为宗。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