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先看第一总持分。

《心经的人生智慧》 by 大愿法师

2016-7-4 14:19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底下智慧轮的译本就把它全部包括在里面了,他翻译为“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翻译为“观自在”是侧重于自利,侧重于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够于法自在,华严上讲十种自在——身自在、心自在、寿自在等等,我们也不展开说。翻译为“观世音”是侧重于利他,侧重于慈悲。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循声救苦度群迷。

  菩萨译为觉有情,也译为大道心众生。

  “观自在菩萨”,就是指没有执著心而有智慧观察的功能就是观自在菩萨。我们修到没有执著心而随时保持觉照,证入诸法空相,人人都是观自在菩萨。即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是执著心,心是智慧心,没有执著心而有智慧的觉照,这就是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也可以分为相似般若、浅般若、深般若、无上般若。

  凡夫众生通过修学佛法开启内心的智慧,减少烦恼,这称之为相似般若。小乘的圣人阿罗汉已经断见惑和思惑,破除人我执,成就无我的解脱,这是浅般若。大乘圣位的菩萨其智慧离开有无二边,离开色空二边,不执著于凡夫与圣人的同异,凡圣平等,有无同体,入世化世而不受世间现象的困扰,不被染污,称之为深般若。到了成佛的境界,就叫无上般若,也叫甚深般若。

  观世音菩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在一切顺逆境界之中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来行持甚深境界的般若。这时它的功用是什么?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法,百法上面讲十一种色法。色法也包括了正报——组成我们身体地水火风四大;也包括了依报——我们生存的环境。

  受想行识是心法,是精神。受是感受,苦、乐、忧、喜、舍五受;想是判断;行是判断以后如何处理;识蕴是阿赖耶识,去后来先做主翁。

  我们看植物人是不是都具足五蕴?当然他的色蕴也还在,识蕴也还在,但他丧失了受、想、行三蕴的功能,所以是植物人。

  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当然不是非常准确,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可以概括在受蕴里面,第六意识就是想蕴,第七末那识就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就是识蕴,这是一个简略的概括。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蕴。在五蕴之中求人我之相了不可得,一切众生都只是五蕴的暂时积聚而已,所以无量劫以来,虚妄之中的我执、人我执就可以破掉。

  一切的烦恼都是由我执而起,我执空了以后烦恼就断了。所以小乘四果阿罗汉就是断见惑、断思惑而超出六道轮回,分段生死就没有了。

  再观五蕴。蕴从缘生,也是因缘和合的再现,实质上是不生不灭的,因此也没有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之相也是了不可得,这样成为五蕴皆空。

  这其实有两层修法,先观每个人的身体是什么?没有凡夫无量劫以来所妄执的一个所谓的我,因为都只是五蕴而已。先观五蕴,这是第一个层次,这样就把无始劫以来一直虚妄执著的我相破掉了。

  再进一步观五蕴皆空,法执也破了、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它障碍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以后,菩提涅槃自然现前,所以变易生死也就没有了,二种生死永断,五住烦恼灭尽了,这是“照见五蕴皆空”两个层次的修法。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危险、灾难。我们进一步来说“痛苦”两个字:“痛”主要是生理上的;“苦”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痛并不一定苦,苦并不一定痛;我心里面很苦,但是我身上不一定痛。

  所以每个字都可以把它辨析得很清晰。当然苦有所谓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谓的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恨、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也可以把它归纳为三类:生理的苦,心理的苦,身心结合的苦。生理的苦是什么?生老病死;心理的苦是什么?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等。也可以说心念的生住异灭,凡夫的生灭心都是苦。

  身心结合的苦是什么?就是五阴炽盛苦。因为五阴聚合,所以生理和心理形成了我们生命的流转,一生接着一生,这是五阴炽盛苦,所以是身心结合的苦。

  以上是略讲了“度一切苦厄”。其实这句话是把《心经》的功用也包括在其中,说出来了。

  天台宗讲经喜欢讲五重玄义,我们因为不是作讲经的方式,只是讲一个晚上,所以只略略地提一下《心经》的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释名。《心经》怎么立名的?“般若波罗蜜多”这是法,“心”是喻,法喻立名。心,用凡夫知见来说心脏对一个人很重要,用这个来比方《心经》是般若法的精髓心要,好像佛法的眼睛,佛法的心脏、心髓。法喻立名。其体是以诸法空相为体。

  其宗要就是修行方法,是以无所得为修行的宗要。学般若法其实只要懂得九个字: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见地是无所求,自性本自具足一切,哪里需要向外求呢?行持就无所住。果位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接下来就是辨用,其功用是什么呢?《心经》的作用就是破三障,度一切苦厄,离苦得乐。破三障:报障,包括正报和依报的障碍都能够破,还有业障、烦恼障。百法里面把烦恼障分得很清晰,所谓的六根本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那些也只提一提。

  判教相,属于般若时,属于熟酥时。

  那么到此地就把总持分说圆满了。以下是第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