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养天地正气,提升正能量

《禅与和谐居住环境》 by 大愿法师

2016-6-2 15:18

  我们先说第一段,养天地正气,提升正能量。

  讲到此地,其实我们大家已经都明白了,风水学本质上就是人与环境和谐之道,一句话就可以归纳起来。

  人与环境,当然这个环境是讲天地大环境,还有也包括住宅具体的微观环境和谐之道,人与时空相应之道,所以获得吉宅的关键就是要把正气贯穿于生活之中,提升正能量,也就是说,风水为次,人心为本。

  你看我们生活之中,其实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易经》上面叫做“数”,即气、象、数,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刺激我们。那么它们的能量都是有低的,有高的,有一些信息是能量低的,有些信息是能量高的。你如果长时间去接受和关注低能量的信息,你就会构建一个只会胡思乱想的垃圾脑袋,因为你总关注那些垃圾信息,那么你就会降低心灵能量,你就会喜欢去做那些低级趣味的事情。因此,生活之中要能够主动地选择高级的能量场,高级的能量场也就是吉宅,也就是好的房子。高级的能量场,就是我们关注善的、向上的、有智慧的这样的一些信息,而不是与人的动物性相应的一些信息。能够关注那种帮助人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信息,这样就是高级能量场。

  我们也讲一个例子好了。也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小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先后搬了三次家,这个我们都知道。所以这个故事对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已经为人父母了,那么怎样让儿女成材,能够成为像孟子这么优秀的人?你要给他提供好环境。

  所以民生幸福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和谐居住环境。你看我们魏董,做房地产开发,给大家提供好的居住环境,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这个环境很重要。一开始孟子家是住在一个墓地附近,小孟子看到什么都好奇就去学,去学那些办丧事的礼仪,长辈走了,怎么来哭孝,怎么主持丧事,这些种种的礼仪。孟母一发现,这个不好,对小孩子成长不利,马上就搬家,就搬到一个商场附近。于是小孟子就去学习商人做生意、做买卖的样子。孟母一发现又不对,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小就开始有铜臭味,眼睛只盯着钱。所以她又搬到一个学校附近,小孟子就变得爱好学习,热爱读书了,孟母心就安了。所以这个环境很重要,孟母三迁,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巨大的影响力。

  要能够养天地正气,首先要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怎么去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我们来看提纲,《观易吟》。

  邵雍是北宋学者之首,可以说宋代,有宋一代,南宋、北宋出了很多的著名学者。你看最著名的就是两位,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位是邵雍,一位是周敦颐。

  邵雍的长处在哪里?他自称为安乐先生。他有一部著作《皇极经世》,把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人类的发展、运行规律都讲通透了。他还有《梅花易数》等等,有很多关于他神机妙算的故事。

  比如说有个冬天的晚上,邵雍(邵康节先生)跟他儿子两个人正在烤火,北方的冬天冷。有个邻居就来敲门。开始敲一下,咚,再连着敲三下,咚咚咚,他儿子就问:“什么人?”

  邻居就回答说:“我是邻居某某某。”

  他儿子就再问他:“你敲门做什么?”

  邻居说:“我想到你家里来借一点东西。”

  邵雍马上就开口了:“你先不要说借什么东西,让我们父子两个来算一算,我看我儿子怎么样了,看他学习学问到了没有,有没有学通。他说准了,就说明我儿子学到我的真本事了;他没说对,那就说明什么?说明他没学会。”

  马上就根据这个邻居敲门的信息来起卦,来算这个邻居借什么。

  儿子就说:“我算到了,这个邻居肯定到我们家里来借锄头。为什么借锄头?咚就是一下,就是乾,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是一,乾是金,所以咚敲一下,这个就是一,就是乾,就属金;连着又敲三下,咚、咚、咚,那一加三就是四,离三震四,震属木,那木头插在金里面是什么东西?锄头嘛,对不对?所以邻居肯定跑我家里来借锄头来了。”

  邵雍就很失望,说:“糟糕了,你没学会,这位邻居肯定不是到我家里来借锄头。我算他,你先不要说,等到邻居进来,你问他,看我说对没有?我算他是到我们家里面来借斧头,借斧子来劈木头。”

  儿子就半信半疑,不知道是老子厉害,还是儿子厉害,看谁说准了,算准了。果然儿子也不说话,就打开门听邻居怎么说。

  就问他:“你借什么?”

  邻居一开口就说:“我到你家里来借斧头。”老子说对,儿子算错了。

  邵雍就告诉儿子,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易道是什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想一想,你前面那个大的方向没有错。乾属金,震属木,一是金,四是木,木在金中,当然你这个方向对了。但是你这个想法错了,为什么?这个晚上,大冬天的,冰天雪地,他晚上来借锄头干吗?又不能去挖地,他肯定是借斧头,斧头拿回家劈木柴烤火,是不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所以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懂得大方向这个很容易,你要准确要精准,这个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懂得易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非常掌握天时、地利、人和。

  那好了,我们来看邵雍先生的这首《观易吟》,邵雍除了《观易吟》之外,还有一首叫《观物吟》:“聪明正直男子身”,那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掌握天地运行规律,对于提高修养,对于逢凶化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也不展开来说了。

  还有一位是谁?是周敦颐,周敦颐写了一部著作《通书》。《通书》非常好,为什么?他把儒、释、道三种文化全部贯通了,全部打通了,这个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们看邵雍的《观易吟》: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玄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你要懂得这一首,可以说你就把天地的规律都懂了。你怎样去养天地正气,提升正能量,你也就都懂了,所以这一首非常重要。

  我们学东西就要这样,要把握那些原典,源头性的东西。你现在去找一些枝枝叶叶的,一大堆东说西说、众说纷纭的,根本上学不会。所以你要懂得易道,要懂得和谐居住环境,要从源头上学,这个《观易吟》就是原典。

  你看前面的两句“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一开口就很高,一物是什么东西?一物就是人人都有一个灵性之物,我们这个灵性之物是什么东西?佛家就叫做佛性,儒家孔子叫做天,易学家把它叫做玄根,道家又把它叫做玄关、玄窍。其实说起来都是指我们的灵性。我们每个人都有灵性,“一物其来有一身”,一物就是一个灵性之物,人人本具。

  《坛经》上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因地果还生。其实一物其来有一身,就是讲的有情来下种,就是讲的业感缘起。在我们这个生灭身之中具足一物,在我们这个生灭身之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在。是什么东西?就是佛性,也可以叫做天,也可以叫做玄关、玄窍,叫什么都可以,其实就是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这个就叫做一物其来有一身,业感缘起。

  “一身还有一乾坤”。你这么一个人身一百多斤,看起来就很渺小,但是其实你要知道,它与天地相应。它具足什么?具足天地乾坤。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整个天地乾坤都无不具足在人身中。

  再看第二联“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玄根”。天地万物都齐备于我身上,我们要求解脱要成佛,要明心见性,也要在当下的身心上来用功。所以天地人三才都是同一个生命本源,这个生命本源我们假名为玄根,所以说“肯把三才别玄根”,不要把天地人三才割裂来看,不要别玄根,不要遗忘你这个根本的玄根。玄是什么?玄是黑,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地方,佛魔不到之处,也就是法身向上事,那是什么?那是玄根。所以你不要忘记这个生命的本源,不要把天地人三才割裂开来。割裂开来,你就与你的生命本源,生命的根本源头割断了,割断以后你就恐慌了,就恐惧了,为什么?你这个源头活水没有了,你就害怕了。

  你传承文明,你懂得根本规律,你就知道什么?你这个肉身才一百多斤,但是其实这个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佛性。它是什么?天、地、人都是同一个生命之根,这样就对了。这样你就有自信心了,这样你就通达中国真正的智慧,儒、释、道的智慧你都通达了。

  再看第三联“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儒家讲的天,就是指本体,就是指“识得一,万事毕”。这个一,“识得一,万事毕”。你懂得本体,证得本体,这个叫明心见性,就叫做开悟。

  “识得一,万事毕”。从这个本体来起用,那就是什么?那就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在眼能看,在耳能听,在口能说,在鼻能闻、能嗅。这些妙用都从哪里来?都是从这个本体上发出来的妙用。所以你看我们举手投足,一切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都是由这个本体而起的妙用,这个叫做“天向一中分体用”。

“人从心上起经纶”,体用本来是不二的,体用不二,只是因为我们有心要去认识世界,所以就有了人于心上起经纶。人要认识世界,所以他就产生了种种的概念、种种的观念。就从心中来创造出种种的时间、空间,就立了时空经纬线;有了时空经纬,以这个来确定位置,我们每个人的位置都可以确定在时空之中。所以你看长、宽、高,还有一个什么?时间,四维,不单单是三维。

  那么确定了这个时空,就确定了你的位置,你能够认识世界,认识万物。这个其实就是人迷失的开始,也就是《首楞严经》所讲的什么?觉明为咎。你本来就是明的,但是你想明白你这个明,这个就坏了,就有了相对,就有了体和用,就有了能和所了,这个就叫做觉明为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立知,你本来是明的,却立一个知,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天人本来是一体,体用本来也是不二。有人能够体道而行,能够顺应天地规律而去做事情,这样的人就是什么?就是顺应因果规律,业果如理取舍,不敢做坏事,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起心动念都是与天地规律相应的,从来不敢起妄念,起自私自利的念头。

  孔子他研究《易经》一辈子,越到老他越欢喜,韦编三绝。为了研究《易经》,那个抄写的竹子,线都断掉三次,垂老弥坚,越学越欢喜。为什么?因为讲的是天地大道。研究透以后,他就讲过了,什么是大仁境界,什么是君子境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

  你能够与天地合其德,怎么去合其德?天地生人,生生不息,你要有生念不要有杀念。如果一个人说他懂得天地运行规律,但每天还去钓鱼,这个就是杀念,杀心,其实就是不懂得天地规律。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所以一个人能够掌握天地运行规律,他的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这样的人是体道而行的人,这样的人叫做“道不虚行只在人”。

  能够体道而行的人,在一切环境之中都会是安祥自在的,都会是欢喜快乐的,都会是慈悲具足,乐于助人,助人为乐的。他在一切环境之中,在山水之间都能够体察到天地规律,都能够安祥自在。

  比如说唐朝时候,有一位山水诗人叫王维,王维多才多艺,文学、绘画都很好。他作过一组六言诗《田园乐》,《田园乐》总共有七首,描述那种田园之乐。这六个字的诗是很难写的,但是他写得非常好。

  比如说有一首: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表现的就是那种人与环境和谐,传递的就是那种从容悠然的心境。

  为什么?因为他顺应天地规律。因此哪怕在山里面随便搭一个茅房子,他都住得很自在、很欢喜、很安祥。因此从禅的智慧来看,对于堪舆之学,要会而不执著。

  从灵性层面来看,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和谐居住环境,就是三句话: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能上努力,所上随缘。当然你的福德智慧就会不断增长,你住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越换越好,福报越来越大了。

  中国人造园林,其实都体现了这种禅意,都体现了这种顺应天地规律。 比如说,我们苏州园林就是体现了禅意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含天趣,通于天地大道。你看苏州留园,留园里面有一个轩,名为“闻木樨香轩”。闻木樨香轩的名字就取材于北宋的黄庭坚,黄庭坚是苏轼(苏东坡)的学生,苏东坡很多学生,门下有所谓的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等等。

  黄庭坚也跟他的老师一样都很喜欢参禅,黄庭坚拜的师父叫做晦堂禅师,他去请教晦堂禅师:“什么是禅?”

  晦堂禅师就给他一个公案来参参。告诉他说:“你是大学士,那你一定懂得《四书》,对不对?”

  黄庭坚说:“是啊,我们刚开始读书就要背《四书》。”

  晦堂禅师:“你一定懂得《论语》。《论语》上面孔子讲的一句话,你一定很熟悉,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隐乎尔”,我没有向你们隐瞒什么东西。“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你们这些弟子们(学生们),二三子,跟随他身边最亲近的几个学生,你们以为我有很多的心法、很秘密的法,隐藏着没有告诉你们吗?不是了,以我为隐乎,我没有了。“吾无隐乎尔”,我从来没有隐瞒你们,天地大道就在目前,我从来没有隐瞒你们,你们要不断地向内去照亮内心,才能够明白我真正在说什么,这个就是孔子的话。

  他就说,你去参孔子这句话说什么?你真正参透了,就会开悟了,你什么时候参透了,你来讲你对禅的体会就算通达了。

  黄庭坚就开始讲,跟师父晦堂禅师讲了很多“二三子”,“吾无隐乎尔”。他讲他对孔子这话怎么怎么理解,讲了很多。

  他讲一段,晦堂禅师就摇头说:“不对,你没有领悟到孔子的意思。”讲来讲去讲了两三个小时,晦堂禅师只是摇头,都说:“你没有真正懂得孔子的心法。”

  黄庭坚就生气了说:“师父,您要知道我们那个《论语》是小学生的教材,我一个堂堂大学士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怎么可能啊!”

  晦堂禅师就笑一笑说:“我们不要讨论了,出去走一走吧。”

  那是个秋天,一走出方丈楼,外面种了很多桂花。黄庭坚很高兴,闻到桂花香,八月桂花香,赞叹寺院里面桂花好香。晦堂禅师就抓住这千钧一发的时机,马上就启发他,“吾无隐乎尔”,我没有隐瞒你,没有欺骗你。黄庭坚马上就领悟过来,有所领悟,即刻礼谢晦堂禅师。

  那这个意思是什么?天地大道只要你照亮了内心,它在一切时,一切处,任何地方都能够让你悟道,都能够让你明心见性,都能够让你悟到根本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明心见性这个性,你要怎么去明心、怎么去见性?这个性在哪里明、在哪里见?明心见性的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就在你能够见色、能够闻香的作用之中,你能够体悟,能够由用而悟体,你就明心见性了。

  并且这个留园,他造了一个轩就叫做闻木樨香轩,木樨就是桂花。大家如果去苏州旅游,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那些苏州园林它那些牌匾的名字、对联,都是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你要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很深入了解的话,你就能够时时刻刻都会会心一笑,都会启发你。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