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讲

《八识规矩颂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5 19:58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南无大唐三藏玄奘法师!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众生速速地转迷成悟,证入圆成实性,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八识规矩颂》。昨天我们已经讲了唯识宗的种子论,也详细地阐释了八识。种子论非常重要!我们昨天最后有拿出一幅马车图,我们要知道这个马车图,其实也是我们的人生命运图,你要看懂了、学会了,你就能够把握改造命运的方法。

  把握改造命运的方法

  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心想事成,往往还是事与愿违?你看,我们的意识也很努力,我们一直想,比方说我希望考出好的成绩、或者我希望事业成就、婚姻美满,但是为什么偏偏可能千挑万选,成就的那个婚姻,往往可能还是比较差的,然后最后也走向失败,原因是什么?我们意识不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去选择,为什么总会选一个比较差的?当时自己会很欢喜,最后才会后悔,然后离婚。

  我们的工作也是这样。我们找种种的工作,我们认为这种是最好的,然后也很努力去做了,为什么最后往往也会失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总是会事与愿违?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个图应该就可以明白了。

  我们昨天拿的这个马车图上面,其实就告诉我们这个答案是什么?因为我们一直以为,通过意识的努力,我们就会成功。但是你错掉了!为什么?我问你:你说这匹马能够决定前进的方向吗?不能啊!最终是谁决定?坐在最后面的那个乘客决定。同样的,也就是说,我们阿赖耶识之中含藏什么样的种子,它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命运,决定了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成与败。

  所以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你看,世间人他有种种的一些方法,但是那个都不究竟。现在不是有一种叫什么成功学,他们就把那些学员召集起来,每一个人都大喊:“我要成功!”最后你看看有没有一个成功的?一百个里面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就好像这个马,大喊说:“我要去北京!”能够听这个马的吗?如果这个乘客要去福州的话,这个马喊着要去北京,有可能去到吗?不可能的!

  同样的,也就是说,不管你的意识怎么主观地认为你要成就事业,你要儿子读书成绩好,这个都是你的主观愿望,但是客观事实你能达得到吗?达不到。为什么?因为你的意识仅仅是这匹马而已,它不能做主,马是被马车夫控制的,马车夫要听乘客的。

  同样的,你要知道我们在意识层面,对于自己的身心状态的认知和了解,只是占到我们身心状态全貌的1%。这个冰山的理论:露出来给我们看到的只有1%,海面以下的有99%。同样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心理学,一百多年以前,心理学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跟唯识学比较起来,那还差得很远!

  有一些东西,这个缘起的秘密,用心理学是不能够完全解释通的,但是唯识能够解释得很圆满、很透彻。心理学不了解我们唯学上所讲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所以他就笼统地把它称之为潜意识,其它的99%都是潜意识。那么你就知道了,这个潜意识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模式、心智模式,以及对人、事、物的看法和反应。

  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最根本的是要能够在我们阿赖耶识之中去熏习无漏法的种子、解脱法的种子。对于世间来说,要熏习善法的种子。这样,它会有一种自动化的运作模式,那你人生轨迹就自动往善的方面、往解脱的方向走了,所以这是我们要把握的。

  这张图能够给我们哪一些启示?我们在后续还会要继续用到。

  第一个启示,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依靠马,是不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同样的,我们要心想事成,也不可以单单依靠意识。因为意识主观地认为说,是自主选择的、自主决定的、自主思考判断的;而其实,它这个判断的模式、它的价值观,都取决于潜意识,取决于阿赖耶识之中含藏的种子。

  第二个启示,就是世间的人,他不懂得唯识的道理,他往往认为凭我个人的小聪明,我拼命去钻营,我就会成功,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如果你没有改善你的种子,不管你怎么钻营、不管你怎么努力,你求到的,仍然还是你命里面本来就有的;命里面没有的,你照样求不到,不过是把你后续的生命之中,该要得到的福报提前拿过来透支了,所以这个不是好方法。而且如果你用不正当的手段的话,你一直用贪嗔痴的心态,去追求世间的名与利,就算你得到名利,也是你命里面应该有的;而且还有一个负面的作用,是什么?你种下了贪嗔痴的恶种子,让你八识田中的恶种子更加有力量,你说你的命运会好得起来吗?所以“小人冤枉做小人”。

  第三个启示,就是我们一定要在阿赖耶识的种子上去下功夫,要去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改善我们的这个自动化运作模式。

  第四个启示,就是要能够消除障碍,要知道一切的念头都是有能量的。你那个负面的念头,你把它压抑在里面的话,它并不会因此而消除,照样还会不停地在增长,这个唯识学上,叫做“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今天马上就会讲到这个熏习,能熏四义、所熏四义,学懂以后你就知道,原来我们这个缘起法的秘密在这里。所以我们如果是有负面的情绪、或者念头产生的时候,不可以用压抑的方法,而应该是直接面对,然后消除它。要消除障碍,要把我们八识田中,阿赖耶识之中含藏的恶种子都清除。阿赖耶识之中含藏的恶种子,它怎么体现出来,你怎么找得到它?从三个层面,我们后续的课程会一层一层把它解析。

  最浅的一个层面是身体上的障碍。我们除了这个身体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痛苦之身。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你这个身体里面,你如果曾经有某一种情绪,这个情绪没有发泄出来,它还是有一种能量;这个能量并不会马上就消掉,它没有释放,它没有起现行,它就会藏在你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比方说如果一个人,他心里面很不高兴,又不敢发出来,他就压抑着,那就会怎么样?就会有胃溃疡,当时他就会感觉,这个胃好痛,甚至于胃痉挛;还有一些,他情绪一直波动,容易发脾气,但是他也不敢发出来,那这个痛苦之身,这个能量会藏在哪里呢?对于女众来说,它就会藏在乳腺、或者子宫,然后久了,就会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等的问题都会出现。这种能量体它自成一个体系,心理学上给它一个名词,叫做“痛苦之身”。你这个身体的障碍,怎么清除它?怎么消除它?我们今天就会讲到了。

  第二种障碍是什么?情绪上的障碍。

  第三种障碍,是思想上的障碍。

  你要把这些障碍一层一层清除了,最后这个心性的真如自性的本体,就彻底显发出来了。佛陀说过,这个世间有四种人:

  第一种人,是由痛苦走向痛苦的人。他过去种的因也不太好,今生命很苦,我们昨天说的是什么?两个小轮子,一辆破车子,也要走一辈子。这样的人,前生种下的因也就不太好,所以这个是在黑暗之中;然后他又不知道去忏悔,不知道去改善自己的命运,一直去怨天尤人,不会在自己这边找责任,一直到外面去找原因,一直生活在负面情绪里面,每一天都很焦虑、很悲伤、或者很愤怒、很具有攻击性。这个是由痛苦走向痛苦,由黑暗走向黑暗的人,今生也痛苦,来生更痛苦。

  第二种人,是由光明走向黑暗的人。他过去生种的因很好,也比较有福报,但是他今生很傲慢,一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一直种下一些不好的因,在阿赖耶识之中,一直去熏习那个恶法的种子,那当然他是由光明走向黑暗。

  第三种人,是由黑暗走向光明的人。虽然过去种的因不好,今生遭遇不好,但是他会很幸运地遇到佛法,并且学习,在阿赖耶识之中种下善法的种子、解脱的种子,忏悔业障、忏罪积福,所以他这种受苦是值得的。

  这个世间有两种受苦:一种受苦是无明的受苦,一种受苦是觉知的受苦。无明的受苦是什么?就完全活在无明系统里面,一直去起习性反应,遇到外境不顺心了,起嗔恨心,这样呢,这种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模式,一直在运作,一直让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个是无明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值得!因为他痛苦会越来越加深,根据业的法则,它会不断地增长。还有一种是觉知的痛苦:他已经知道这是宿业,那么现在受苦是了苦,自己不再去造恶因缘,一直去熏习无漏法的种子,那么他就能够由黑暗走向光明。

  第四种人,是由光明走向光明的人。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所以愿我们大家都能够做由光明走向光明、由快乐走向快乐的人,如果我过去的因不太好,我也要做一个由黑暗走向光明的人。

  熏习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熏习。昨天讲了种子论,这个种子是储藏在我们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能够生起自果的一种功能,也就是说它能够起现行的一种功能。而且它是善种子,就起善法的现行,不会混乱的!恶种子起恶法的现行。

  有所谓的三法二重因果。种子生种子,也就是说,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它没有遇到外界的缘的时候,它是前念种子生后念种子。我们昨天讲到了种子六义,刹那灭,一直在前念灭,后念生,前念种子生后念种子。前灭后生,自类相续,有如瀑流,好像瀑布一样,这个叫做种子生种子。

  种子生现行,就是某一些的种子,它在众缘和合、因缘具备的时候,能够生起各自的果法,善种子生善法,这个叫做种子生现行。

  还有是现行熏种子,当种子生起现行的同时,生起现行的这一刹那,它会有强盛的势用,有很大的力量,刹那之间又再熏习为各自的新种子,这个叫做现行熏种子。你明白这个理论以后,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善种子,然后我们让它尽快地起善的现行,那我们一直努力修善,一直努力修解脱法的时候,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它又会再熏成新的善法种子、解脱种子,这个力量会越来越大;反过来如果你造恶的话,你去引发那个恶的种子的时候,它也会让我们越来越堕落。

  归纳起来是三法二重因果。“三法”就是能生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和受熏的新种子。“二重因果”就是种子生现行,这个时候种子是因,现行是果,过去的种子是因,当下的现行是果,这个是一重因果;然后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的一刹那,马上这个现行有强大的势用,所以它也马上又熏成新的种子,现行是因,种子是果,这是又一重因果。

  所熏四义

  在熏习的过程之中,前七识是能熏,前七转识是能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所熏,所熏就是被熏习的识体。在八识之中,只有阿赖耶识才是被熏,因为阿赖耶识是万法的根源,是根本识,它能够含藏万法的种子,所以它的自体要具备四个条件。在无著菩萨所造的《摄大乘论》之中,有说到所熏四义。也就是说,这个所熏,阿赖耶识有四个条件:

  第一个是坚住性。坚住性就是从始至终,它的性质是一类相续不断,没有变异。第八识是一类相续,而不间断,它是无覆无记性,所以它可以受熏;前六识有变易,第七识是我执识、染污识,所以不能受熏。

  第二个是无记性。必须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为什么?因为这个所熏,是个仓库。如果是善性的,当然就不能容恶;如果是恶性的,当然就不能容善。第八识的体性是无记性,无覆无记性,无覆,“覆”就是污染的意思,没有污染,无记性。末那识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它是有污染的我执识,有污染的无记性。第八识的识性唯无记,无覆无记,所以法体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所以可以受一切的善恶现行的熏习。

  第三个是可熏性。就是说,本身是自在,然后它又不是一个常住坚密的实体。这里面就包括了两重内容:一个是要自在,再一个,它不是一个坚密的实体。如果是没有自在,你看那个依他起的心所法,它就不能受熏了,因为心所法是随心王而起的,没有自在,色法和坚密常住的无为法,也不能受熏。

  第四个是与能熏和合而转。第八识阿赖耶识,唯受本身的前七识所熏,不受他人的前七识所熏,这个是所熏四义。

  能熏四义

  能受熏者,受熏者是阿赖耶识,能熏的就是前七转识。在《成唯识论》中立有能熏四义,这个对我们来说更重要,因为我们要实修,就依靠这个能熏四义,这个能熏四义,就是它运作的规律。

  第一个是有生灭。能熏者必须是有为生灭法,刹那刹那的转变,如果没有生灭转变,就不能产生现行果报。

  第二个有胜用。有能缘而又强盛的作用,能缘的作用就是什么?就是心王法、心所法了。心王、心所它能缘,能缘外境;强盛的胜用,就是心王法和心所法的善性、恶性,恶性就是染污性,这样它才有熏种子的能力。譬如说我们用香料去熏衣服,香料要有很强烈的气味,才能够熏。第八识是性唯无记,所以它不能熏。物质法、色法,它没有能缘的作用,所以也不能熏,唯有前七识为能熏。

  第三是有增减。熏善法,恶法就会减;熏恶法,善法就会减;熏无漏法,有漏法就会减;熏有漏法,无漏法就会减;无增无减,就不能够成为能熏,比方说佛果,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能熏。所以我们就明白,我们要能够多熏习善法的种子,就能够张扬善的力量,那么恶的种子就会萎缩。正如说,你如果是保持在一种很喜悦的心态之中的话,那么它不可能同时就容纳一种愤怒的情绪,两种情绪是相反的,不能并存。

  我们要多熏习无漏法,对于世间的名和利要能够看淡、要能够放下,所以这些能熏四义,对我们去修持,去让善的种子、无漏的种子起现行,让恶的种子能够萎缩,这个都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它是有生灭,所以我们就才能够有办法,去让恶种子尽快能够报掉,让善法的种子能够增盛;因为它有胜用,所以我们就能够为善法,它能够更加增长善的力量;因为它有增减,所以我们熏无漏法的时候,有漏法就会减少。

  但是世间的人,他终日忙忙碌碌,从来没有去想过,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终日烦烦恼恼,或者为物所累、或者为情所困,每一天都是迷迷糊糊。要了解了《八识规矩颂》,就知道对于世间的名利的追逐,要能够看破放下,要能够让恶种子、不良的情绪都清除,都能够起现行清除掉。世间的人也都知道,但是很难做到。

  你看,陶渊明就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闲适,是要能够舍弃世间的名利和尘世的繁华;李白也说:“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这样的清幽,也要能够不会那么热衷于在世间营营苟苟,能够放下对名利富贵的追逐;王维就吟出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杜甫吟出了:“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洒脱。

  所以事实上,智慧就是懂得放下的艺术。我们在世间法的追逐之中退步的话,在出世间法之中就能前进。所以有位禅师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世间法退步,在出世间法就是向前;在有漏法退步,在无漏法就是前进。

  第四是与所熏和合而转。能熏与所熏是同时同处、不即不离的,和合而转的,所以本身的前七转识,唯能熏本身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能够熏他人的第八识。

  我们可以总结起来,对于种子有个认识了:

  第一点种子是非色非心,不是色法、不是心法,只是一种功能。

  第二点因为功能遍宇宙,所以种子也遍宇宙,种子无尽,宇宙无尽。

  第三点就是种子起现行时,相分不离见分,见分就代表了我们的能认识的这个八识心王,代表了这个识心分别,所以识心分别的发生就摄尽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万法唯识,因此而建立。

  所以说种子没有大小之分,小可入大、大可摄小,无一处不是法界。这个其实就与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理论相通,你起一个念头,就可以含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含摄一切的圣凡诸法。

  第四点我们要能够真正了解种子的真谛,必须要依靠止观,要能够入见道位、开悟;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真正地契证、真正地了解种子的真谛。后续我们就要学到识变论和识体四分论,宇宙万法,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的,这个我们已经透过以上的学习都明白了。但是它到底是如何变出来的呢?唯识学上就有很精微、很浩瀚广博的一个讲说,那是我们后续将来要学到《成唯识论》的时候,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明了,但是我们此地只是略讲。

  识变论和四分论

  识变,大体来说分为两种,就是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它生起现行,以种子为因,生现行之果,就是生第八阿赖耶识。有些人有个疑问:种子不是含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吗?种子又怎样去生出第八识来呢?事实上就是,无始以来第八识与它所藏的种子是同时而有的,没有什么第一因;万事万物没有第一因,所以能生的种子,所生的第八识,是因果同时,念念相续,有如瀑流;因此种子生出第八识,而第八识同时也含藏种子,以种子为因,生出第八识,这个叫做因能变。

  第二类是果能变。就是指在种子生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同时,第八识的种子生出前七识,并且八个识包括前七识、包括第八阿赖耶识,这八个识在识体上面,都各各生出相分和见分。简单地说,相分就是被认识的,见分就是能认识的主观。

  识体四分,就是八识的识体,在果能变的时候,它生起的四种功能,四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

  相分是外境的影相,是我们通俗所讲的,被认识的客观世界。但是你要知道,事实上我们真正通达唯识,就知道这个客观世界其实只是一种影相,它是第八识色法种子变现出来的。见分是心识的认识作用,是能认识的主观的心识。见分是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客观的、被认识的对象。

  自证分是心识的验证作用。你看,我们有相分、有见分,这个见、相二分从哪里来呢?它的体就是自证分,识体上变现出相分、见分,这个时候这个识体本身,就叫做自证分。

  证自证分是心识再度证知的作用。我们用一些比方就比较容易明白:比方说一个镜子,相分就好像镜子中间所呈现出来的影像,见分就好像是镜子能照的作用。当然这个比喻不完整,或者说不圆满,为什么?因为这个能认识的,它不是一种实体的东西,我们用镜子来作比方是迫不得已的。

  自证分就好比是镜子的本体,证自证分就好像是镜子的架子,一个架子把这个镜子镶起来。还有如果我们用一个尺子来量那个布匹,来量一块布有多长、有多宽的话,这个布就好像是相分,尺子就是见分,我如果用尺子把这个布的长度、宽度都量出来了,这个结果叫做量果。量果就是能量量所量,所得到的一个量果,也就是一种知识,这个结果,这个就是自证分;那么我再一次去检查,这样是证自证分,我们去检验所量的这个结果是不是正确,这是证自证分。

  八个识每一个都有四分,我们说相分好了。前五识的相分,就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感觉的对象,被我们所感知的对象,也就是说色、声、香、味、触,这个是相分。我看这个花,我的眼识的相分是什么?我现在所缘的这个花;耳朵听声音,这个声音也是相分,是耳识的相分。但是我们要知道,前五识所看到的都是影相相分,也就是说凡夫看到的只是无明的影相而已。

  第六意识的相分是六尘。前五尘,色、声、香、味、触,加上一个法尘。

  第七末那识的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以心缘心真带质”,那个叫带质境,就是说它有质,有实质,但是这个认识错了。同样的,就是我们第七识末那识,它的这个能缘的作用,这个见分,去缘第八识的见分,它就误认为第八识的见分是常、是恒、是一,是有主宰义的我,然后执第八识的见分,认为那个就是我,这样,这个就是第七末那识的相分。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相分是什么?就是根身、器界、种子。“受熏持种根身器”,后面讲到第八识,就会要讲到。第八识的这个五种作用,根身、器界、种子,都是第八识的作用,都是它的相分。

  唯识师对四分论的不同主张

  事实上唯识师对四分论还有不同的主张。安慧论师主张一分,他只承认这个自证分,他认为一切都是识体,也就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难陀论师主张两分——见分和相分;陈那论师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护法论师在这个三分的基础上,再主张一个证自证分,并且证自证分与自证分能够互为证明,所以就不需要再去立第五分了。

  前五识颂

  后续我们来学习本文,就是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这是第一首偈子。《八识规矩颂》虽然只有十二首偈颂,但是可以含摄唯识宗的深奥的教理。十二首颂文又可以分为四章,就是前五识颂,第六意识颂、第七末那识颂、第八阿赖耶识颂,每一章有三个颂,前面的八句是讲凡夫位,后面的四句是颂圣贤位。

  前五识凡夫位八句之中,前四句可以分为五个主题,也就是缘境、识量、性别、界地、相应的心所法;后面的四句可以分为依缘和业用,两个主题。圣贤位的四句颂文之中,包括了智力、转依、果德,三个主题。我们先学第一首颂的第一句。

  “性境现量通三性”,你看只有七个字,但是它就包含了缘境、识量、性别三个主题。前五识在三境之中,只能够缘性境;在三量之中,只是属于现量;如果讲三性的话,那么它是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俱通。我们先说缘境。

  所缘的境是性境,性境就是“实境”,我们的心识要生起来,它要因缘具足,境就是四缘之中的所缘缘,所缘的对象。因为前五识只是感觉作用,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个五种感官的作用,所以它只能够缘色法,不能缘心法。

  色法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所含藏的色法种子所生的,所以是性境。好像镜子照物体一样,这个是有一个实在的物,叫做性境。这里面就牵涉到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境: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六识所缘虑了别的六尘,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我们称之为境。但是唯识学上所讲的境,这个境界,他不认为这个客观世界,是识外而有的境;而是认为客观世界,其实是八识变现的相分。我们一直在强调相分,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将各种境就归纳为三类境,也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

  我们要明白三类境,首先要能够明白“因缘变”和“分别变”。“因缘变”就是指能缘的心,任运而起,依因缘而起,任由因缘而起,它所变现的相分,是实种所生,不同于见分的种,不是与见分同一个种子生,而是色法的种子所生,不同种,这个是因缘变;因缘变所变出来的相分是性境,那么前五识、第八阿赖耶识,它们的相分都是因缘变。

  第二是“分别变”。分别变是随着心识分别势力而变现,那么它变现的相分,是随见分种子生起的,这种相分是带质境,或者是独影境。一切的有情都有八识,那么一切的识皆为能变,那么我们的心识变现的方式,就是这两种——因缘变和分别变。

  玄奘法师作了一首偈子,来深入地阐释这个三境,这首偈子可能是出在法师在印度的时候,所造的《会宗论》。玄奘法师在印度造的这个三论都没有流传下来:《会宗论》是调和中观宗和唯识宗的矛盾;《制恶见论》是树立大乘是佛说,破小乘的恶见;还有一个《三身论》是赞佛德。这首偈子说: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

  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四句话就把三类境都表述清楚了。我们先说“性境”:性境就是现前的实境。我们凡夫认为的真实境界了,当然它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这个色法的种子所变现出来的相分。但是因为唯识宗很平实,就从凡夫位起修,所以她会让凡夫比较容易理解。

  性境

  现前的实境,我们称之为“性境”,是色法种子所生,是以因缘变而变现的——不是随第七识的非量认知,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幻化假设,不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脑海里面所想出来的,而是色法种子所生。也不是那个已经落谢的六尘的影子,不是六尘缘影。

  性境有三个条件,我们才能够确定它是性境:

  第一种是是实种所生:前五识的相分、第六意识之中五俱意识的相分,应该来说是五俱意识刚刚生起的、第一刹那的率尔心,这个是比较准确的说法,都是属于这个性境。第八识的相分,所缘的全都是色法,都是色法种子所生,叫做实种所生。

  第二种是有实体之用:色法有质碍性,有其实用,好像这个花摆在这里,它要占一定的空间。

  第三种是现量所证:包含了是现前显现,非构思所成,不是在精神错乱的、异常情形下所见的,这样的是现量所证的。

  根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和《成唯识论了义灯》的阐述,性境主要有五种:

  第一类是前五识的相分,也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

  第二类就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相分,也就是根身、器界、种子。我们这个身体是怎么来的?第八识的相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也是第八识的相分;含藏的万法种子,也是它的相分。

  第三类就是五俱意识,与前五识缘五尘的时候,最初的率尔心中也是性境。五俱意识刚刚跟随前五识,刚刚接触外境,第一个念头,它没有分别的,它是一种直觉,这样也是性境;第二个念头就不是了,第二个念头马上一生起来,它就开始、跟其它以前储存的这些比较了,看到这个花是红色,马上就想起来,原来看到菊花是黄色,就有一个比较了。那样的比较,后面的这个念头,它就不是性境。

  第四类就是有漏和无漏的定心所。在禅定之中,这种定心所缘的相分。

  第五类就是无分别智所缘的真如。

  我们来看第一句,玄奘法师这首偈子的第一句:“性境不随心”。对于性境我们已经明白了,它有五类,它要有三个条件才叫做性境。比方说是有漏、无漏的、定心所缘的相分,这些都是性境,但是它不随心,什么是不随心?具体来讲有四个不随,所以叫做“性境不随心”。

  第一个是性不随。性不随就是性质不随。能缘的见分通于三性:通于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但是所缘的相分,所缘的这个境界是唯有无记性。我们这个身体,你说她是善性、恶性?都不是,她是无记性。所以这是不随心,不随这个心法。能缘的见分是心法,它通于三性;所缘的相分只有无记性。

  第二个是种不随。所生起的种子不同:见分从见分的种子所生,相分从相分的种子所生。

  第三个不同是界系不随。比方说五俱意识,我们第六意识里面的五俱意识,缘香境、缘味境的时候,它所缘的香和味,这个两境都是属于欲界。为什么?欲界众生才需要段食,你要吃食物,每一天吃几顿饭,叫段食;那么你有段食,当然就要有香境和味境;那就要有鼻识和舌识,它是属于欲界的,那是能缘的这个意识,它不单单是属于欲界,它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通,所以是界系不同,不随,就是范围宽狭不同。

  第四个是三科不随。三科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永明延寿禅师所著的《宗镜录》,第六十八卷里面有说到:“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由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种生故。”

  五蕴不随者,即如前五识见分是识种收,五尘相分是色蕴,是蕴科不随。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从五蕴来说,能缘的见分,它是属于识蕴;所缘的相分,所缘的境界,是属于色蕴。蕴不相同,这个是蕴科不随。

  十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我们前五识能缘的见分,是属于十二处里面的意处——眼、耳、鼻、舌、身、意;它被缘的那个相分,那个境界,它是属于境处所摄的五尘境——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境所摄的,所以说处科不随。佛陀对于迷心法的众生说五蕴,对于物质法就说一个色法,对于心法详细地开演为受、想、行、识;对于迷色法的人说十二处;对于心法、色法俱迷的众生说十八界。

  十八界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五尘境的界所摄的,所以是十八界不随,这是讲三科不随。

  总而言之,我们通俗地讲,性境就是它的种子不相同,它缘的境界是实境,我们眼根看到这个花,这个是性境,真实的,凡夫认为这个是实在的境界——听到声音,这些色、声、香、味、触,是实在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它的根身、器界、种子,它的相分是性境,性境不随心,性境不会随这个心法,不会随这个见分。见分由见分的种子生,境界是由色法的种子生。

  四、独影境

  我们阐释独影境。“独影唯从见”,这个就刚刚相反了。也就是说性境是真,独影境就是假,带质境就是半真半假。“独影唯从见”,独影境与性境完全相反,独影境是能缘的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我们的第六意识,独头意识——我们坐在那里胡思乱想,脑海里面想,想我一个亲人,某某人,我一想到他,我脑海里面就浮出那个人的样子出来了,你说那个是实法,还是假法呢?假法,独影境。

  独影境不是色法实种所生,而是第六识见分的一部分,跟随见分同一种而生,所以它是叫做“独影唯从见”,它是随第六意识的见分,而同时生起的,所以叫做“独影唯从见”。因为独影境的相分,本身没有自己的种子,所以只能够从属于见分,独影境的性质、界系、种子等等,都与见分完全相同,而且独影境又包括了“有质独影境”和“无质独影境”。

  “有质独影境”就是说,它虽然是独头意识,脑海里面想出来的,但是现实之中存在那样的人、事、物。比方说你想起你某一个亲人,是在你脑海里面映现出来的,这是独影境,但是现实之中仍然还是存在这么一个人。或者还有一重,从法上来说,是意识缘真如,真如是我们要显发的。

  “无质独影境”就是独头意识。它去缘那些现实之中不存在的龟毛、兔角这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五、阐释带质境

  接下来我们讲带质境,带质境是介于性境和独影境之间的一种境,半真半假。带质境是指能缘和所缘都有实质,但是这个中间产生了错觉,见分不能够如实地认知而产生的错觉,叫做带质境。那就是后两句:

  【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这个要稍微用一点心思就可以明白 。“情”、“本”,是什么意思?“情”是指能缘的心,“本”是所缘的境。你把这个听明白了,后面就容易懂了。“带质通情本”,这个带质境是通于能缘心和所缘境,在这个中间产生错觉了,又包括了真带质和似带质。真带质就是末那识的见分去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似带质是第六意识:比如晚上走路看到一条草绳子在路上,这个第六意识是实种,草绳子也是一个实在的色法,但是它产生了错觉,它把草绳子当做是一条蛇,然后生起害怕的感觉,这样,所认为的那条蛇是似带质境。也是有个偈子可以阐述真带质和似带质:

  “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我们略说一下。“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是说什么?“以心缘心”,就是以第七识末那识的见分,这个心法,去缘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也是心法,“以心缘心真带质”;但是它产生了错误的执着,它就认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我”;所以就产生错觉了,误认为阿赖耶识是常、是一、是主宰义的我,然后执着为我,恒审思量,把阿赖耶识的见分当做是末那识自己的相分。我们要知道阿赖耶识的见分,它不是自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所以称之为真带质境。

  “中间相分两头生”,那就要讲这个相分的性质了。这个相分的性质是怎么来的?相分的一半与所缘的阿赖耶识同种生。阿赖耶识是属于无覆无记性,所以这个真带质境一半的性质也是属于无覆无记;真带质境的另一半是从末那识的见分而生。末那识是属于有覆无记,有染污的无记,所以这个真带质境的另一半,它的性质是属于有覆无记。这个叫做“中间相分两头生”,也叫做“性种等随应”。也就是说产生的这个错觉,这种相分。真带质境的性质既有有覆无记、也有无覆无记,所以叫“中间相分两头生”。

  “以心缘色似带质 中间相分一头生”,好像我们前面讲的例子,第六意识:晚上走路看到一条草绳子,它去缘这个草绳子,误认为是一条蛇,然后生起害怕的情绪。这个能缘、所缘,都是有实质的——能缘的第六意识、所缘的草绳子,它都是有本质的,实法;但是这个草绳子并不是一条蛇,所以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个叫做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这个蛇从哪里来?当然不是从草绳子来,而是从他第六意识的见分而来,产生的这种错觉,所以叫做“中间相分一头生”——从第六意识的见分那“一头”,同一个种子生起来的。

  这样,我们对于三境基本上比较清晰一点了。性境、独影境、带质境都清楚了。前五识是在三境之中只能够缘性境。

  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我们再来看性境现量。就讲到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前五识它缘境是根尘相对而生识,这是一种直接的感觉,所以它不带名言、没有计较分别心,所以是现量,而不是比量;同时会有五俱意识跟着来缘外境:五俱意识,它第一念还是率尔心,还是没有分别的,但是第二念就生起种种的分别了,那么就是有比量和非量了。

  第一类现量。三量之中,现量的意思,就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不起分别计度所获得的量果——量果,就是一种知识了。但是这个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就是现在、现行、现有。

  第一个条件是现在:所缘之境必须是现在的境,不是过去、未来。第二个条件是现行:所缘之境必须要是当下显现出来的,是现行位的法,不是在种子位。在种子位就不能够成为现量。第三个条件是现有:就是能量之心与所量之境,两者俱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能缘之心,好像我的眼识;所缘之境,好像这个花。它都是两者,明白当下现前,和合俱有,根尘相对,就产生了,叫做现量。

  第二类比量。就是心识所量度的对象,它没有呈现在目前,但是可以依靠以前所学的知识、所累积的经验来推测、来比度而获得的量果。我们说量果,就是以能量量所量所产生的、所得的果就是量果——就是知识了。比方说好远我们看到那个山上有烟,我们推知那个地方可能有火,这是比量。这个比量的推理很重要!在因明学上很重要。我们后续如果有机会讲到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对比量就会比较清晰。

  第三类就是非量,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所缘的境界,以错觉之心分别所产生的错误认识,这是属于非量。比方说我看到一条绳子,以为那是一条蛇,这是非量。

  八识都缘境,前五识量度之境是现量。好像我们眼识缘色尘、色境,只能够缘青、黄、赤、白四种实色;不能够缘长短方圆等等的假色,也不能够缘取舍伸屈的形色——或者称为表色。就是说我们眼识缘青、黄、赤、白四种实色,它是可以缘的——直觉,这个花红色、白色,当下眼识能缘;但是这个花是圆的、而这个桌子是长的,这是五俱意识的判断作用,那个是假色;然后我们的手举起来、或者弯曲,这些都是属于表色、或者属于形色。人类的知识、概念,都是五俱意识才能了别的。

  意识通于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前五识,性境现量,只是现量。五俱意识刚刚生起的最初第一刹那,率尔心,也是现量;第二念就有了了别,就是比量;如果错误地认识是非量。第七识缘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于是自我,那个唯是非量。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所以也唯是现量。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前五识、第八阿赖耶识都是现量;第六意识通于三量;第七末那识只是非量——这个我执整个都是错误的,这个执着——俱生我执、俱生法执、分别我执、分别法执都是错误的。当然这个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是末那识所产生的错误的执着;分别我执、分别法执是第六意识所产生的。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要先从第六意识开始起修,把这个分别心转化过来。

  我们已经明白了性境和现量。然后我们要讲到通三性。前五识是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俱通。善、恶、无记,我们听过好多了。我们一直说要行善、要持戒。善的定义是什么?心王法生起,与善心所相应,就是善;与烦恼心所相应,就是恶;与善心所、烦恼心所都不相应,就是无记。前五识是感觉器官的认知作用,本来就没有善恶;但是因为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五俱意识随着前五识缘境而去了解分别,所以善心所、烦恼心所都与五俱意识相应;因为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所以前五识就有了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所以说前五识是通三性的。

  我们来讲说一下善和恶。

  善:理善、事善

  在《俱舍论》之中讲述得很透彻:善包括了理善和事善。

  事善好理解,我们学了《十善业道经》,知道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 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是十善法,龙王十善法,这是事善,事相上的善。事善是说明善的行为,理善是分析善的性质。

  《俱舍论》之中讲理善包括四种: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和等起善。所谓“善”就是能够在此世和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者,这个是称为善。《俱舍论》第四品分别业品上面说:“解脱即是胜义善,根本惭愧本性善,相应彼等相应善,所作等为等起善。”这里面就讲了四种善——理善。

  第一种胜义善,解脱就是胜义善。因为解脱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而且是一得永得,究竟安乐!我们在六道之中轮回,感官的刺激的快乐都曾经经历过了,我们曾经贵为帝王、也曾经富有四海、乃至于做过天王,什么快乐都享受过;但是有一种快乐没有得到,是什么?解脱之乐。而解脱之乐,你得到以后它是不会失去;其它的乐你得到以后,都是无常法,都会失去掉。解脱之乐是一得永得,所以这是胜义善。

  第二种是本性善,也称为自性善。也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以及知惭有愧,这个叫本性善。它们不观待他法,本身就是善法。

  第三种是相应善。能够与胜义善和本性善相应的所有的心王法和心所法,都是相应善。

  第四种就是等起善。我们已经有了相应善的心王心所法,这些善法、由这个善的发心引发出来的身语,这些举止、言谈,都是属于等起善。等起善又有两种:也就是因时等起和彼时等起。因时等起就是最初的发心,第一刹那的发心;彼时等起,就是正在行善事的时候的善心。前五识的等起善只有彼时等起善,它没有什么最初的发心,它就是一种无分别的直观;第六意识的等起善,是既有因时等起善、又有彼时等起善。

  这是讲善。

  恶:理恶、事恶

  恶也包括了理恶和事恶。

  《成唯识论》上说:“违损此世他世为恶”。对于此世和来生后世都会造成损害,让我们堕落,这样是恶。事相上的恶,当然就是十恶了,这我们知道了。

  理恶就是与理上相反的四种。

  第一种是胜义不善,轮回是胜义不善,因为轮回被痛苦所系缚,是最不快乐,我们要超出轮回得解脱。

  第二种是本性不善,是贪、嗔、痴和无惭、无愧。

  第三种是相应不善,是与胜义不善和本性不善这些相应的、所有的不善的心和心所法,是相应不善。

  第四种是等起不善,由于这些不善的发心,心王心所,所引起的身业和语业,是等起不善。

  理论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我们要知道运用。运用起来你就知道它的妙处。日本有一位心理医生,他就治疗过一个女性的患者。这个女的很奇怪:她两个腮好像两个乒乓球一样鼓起来,这很难看!她没办法,每天拿个口罩把脸罩住。为什么?人家看到好奇怪,鼓出两堆来了。她看了好多医生,什么方法都用尽了,最高明的西医、汉医(日本也有中医,他们叫汉医)都用过了;针灸、按摩……什么东西都用尽了,总而言之就是搞了几年,一点效果都没有。她看起来,这两个腮越来越鼓了。

  后来找到这位心理医生。他有他的方法,就让这个女子把真相说出来。你知道原因是什么?这个女子她很嫉妒,心胸很狭窄,她每一次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看的女人,心里面就恨得咬牙切齿。久而久之,这两个腮就变形鼓起来了。医生把这个病根找出来,就告诉她:你只要修一个字就好了。哪个字?善。具体做法是什么?“你从我的诊所走出去以后,看到任何一个女人,心里面都要真正地、真诚地祝愿她长得更加漂亮,就这样祝愿就好了,久而久之就会有疗效。”

  这个女的因为搞了好长时间,没有其它办法了,她也只有谨遵医嘱。半年以后,她这两腮就恢复正常了,脸上的横肉消失了。

  学唯识,你不要单单听这些理论。你记住这没有用!要知道用,要知道怎样去改变我们的身心气质。《八识规矩颂》我们好多年前就讲过了,九二年我在南华寺的僧伽培训班,也就开讲《八识规矩颂》,一弹指就十六年了。最重要的是能够用,如果你只是拿了应付考试,一点用都没有;你要真正地能够运用,要能够解行相应,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学了前五识颂,要能够善于运用,就能够使我们身体病苦消除,就能够使我们消除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就能够倾听来自于我们的身体所传达给我们的内心的信息。我们这个身体能够把我们潜意识,把我们阿赖耶识之中含藏的种子,那个信息传递给我们。问题是你有没有接收到?具体的方法是什么?

  一、活在当下

  第一个方法是要活在当下。学了这个,运用前五识,你就一定要知道,要活在当下。我们的身体只能活在当下,对不对?我们的第六意识就不一定。你看,我一边走路一边想:明年我要干什么?你的身体在当下走路,你的意识跑到明年去了、跑到未来去了。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就能够身心相应;如果身心分离,那个叫行尸走肉。

  怎样去活在当下?要花一点注意力在身体的感觉上。比方说:我现在正在跟人交谈的时候、正在做事的时候,我有没有注意到我的身体语言?这个很简单的,对不对?你稍微用一点心就注意到了。你就能够知道你的身体语言是什么。比方说,我的眉头有没有紧皱?我的肩膀是不是因为紧张而高耸起来了?我的胃是不是因为焦虑而正在打结?这都是身体语言。

  第一个方法,如果我们习惯于去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并且时时去安抚她,很多疾病就不会产生。你要知道很多的慢性病、癌症、肿瘤,都是因为你不知道去注意身体的感觉,日积月累就产生了。癌症也是,心上面有一个死结,久了它就形成一种癌,这个结是什么?不同的结就有不同的癌。后续我们会讲到,为什么会有肝癌?为什么会有肺癌?为什么会有淋巴癌?癌症好像越来越多了。你看,医学越来越发达了,这病反而越治越多了。他们有个笑话:“食物基本有毒,医生基本没用。”这样就很糟糕了。

  其实你只要稍微用一点注意力,接受一下你身体的信号,这个病就不会产生,这是最简单的!

  第二个方法,我们是要能够透过觉知身体的反应,我们要接收到潜意识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因为潜意识占了我们身心状态的99%,意识只有1%,所以你要能够接收到它,要能够接收到阿赖耶识之中种子所发出的信息,然后让它浮出来、让它起现行,就能够清除不善种子的障碍。

  所以说要禅心三无:我们的心不活在过去,就没有后悔;不活在未来,就没有恐惧;不执着于当下,就没有担忧。无悔、无惧、无忧,这是禅心三无。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样的一种不执着的状态之下,你就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身体所传递给我们的内心深处的信息,阿赖耶识之中种子想向我们表达的信息。

  第三个方法,就是我们要懂得转化负面情绪。注意是转化,而不是压抑,压抑这个问题更大!我们面对一些不如意的境界的时候,一般是三种反应:一种是放纵它,一种是压抑它,一种就是直接地面对。

  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一定会在身体相应的部位产生不舒服:经常生闷气的人会有胃病,他生闷气的时候,也会觉得胃这个地方打结,好痛;经常焦虑的人容易有咽喉炎;经常很紧张或者很容易失望的人,他容易有肩周炎;经常情绪波动的人,就容易有乳腺增生。

  我们要知道负面情绪也是一种能量。负面情绪生起来以后,你去压抑它,它就滞留在我们身体里面,所以不是把这个负面一压住就完事了。有些人是习惯于压抑它,负面情绪生起来了,怎么办?压住它。怎么压?转移,不想它,或者跑出去喝酒、或者跑去唱卡拉OK、或者去上网……。还有一些佛弟子也是这个样的:负面情绪生起来,他不知道怎么去化解,不知道怎么去转化它,让它消除;而是怎样?压抑它、转移,就是干什么?不想它,马上就去诵经,这照样是一种转移,都不是真正彻底的解决方法。

  你要知道这些负面情绪它也是一种能量,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负面情绪它都有一种能量,你一直压抑它,它就滞留在我们身体里面,它会在相应的部位,就会留在那个地方,那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了这些负面情绪的能量,这些能量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痛苦之身”。中医上面,你看《黄帝内经》说:“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你有这些七情六欲的波动,五脏六腑就会受影响。这个痛苦之身在我们身体里面,它是自成一格的一个能量场,它有它自己的生命力。你知道这个生命力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种子生种子。它以什么为食?痛苦之身就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痛苦的情绪来维生。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胜肽的需要,那种氨基酸的需求。如果你需求悲伤的胜肽,它就会启动我们这个潜意识里面的自动反应程序,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容易起悲伤,所以这个神经元之间,这个网络已经早就熟练地搭建起来了、架构好了;因为你一直起同一种情绪,所以我们会在众多的现象和信息之中去筛选、去过滤出能够产生我们需要的这种胜肽的想法。

  现在的生理学家有个研究,说:人每一秒钟大脑接收的信息是四千亿位,很浩瀚,但是我们的意识能够处理的只有两千位。这个不成比例。那么你从四千亿位之中怎么去选这个两千位?根据你的价值观、你的人生观、你的心智模式、思考方式。你这个心智模式从哪里来?从潜意识而来、从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而来,它有一种自动反应程序建立在那个地方。

  所以一个经常容易悲观的人,他已经习惯了、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也都习惯了去接收悲伤的那种胜肽,所以他总是能够发现到让他悲伤的事情。说白了,要悲伤他自己找来的,要高兴也是自己找来的。

  所以为什么不高兴?高兴也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修行、修无漏法也是一天,造恶业、将来堕恶道也是一天,那你为什么不走解脱道?这个程序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你不要以为说:哦!这是人家让我悲伤,而我不得不难过。其实不是!是你自己选的,还有那么多让你高兴的事情,你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你专门选那些让你悲伤的事情,好像鸡毛蒜皮的一件小事都会让你难过,为什么?因为你的身体中毒了,是一个痛苦之身,痛苦之身它要吃痛苦,才能维持,所以你就悲伤起来了。

  这个道理你学了唯识就懂得了,这样子我们就明白了,所以我们为什么会在众多的现象和信息之中,去过滤出那种产生胜肽的事件?然后又不假思索地去作出反应来?因为我们有这个痛苦之身,并且我们的意识还误认为这是我自己自主做出的选择,没有意识到背后其实潜伏着一个自动反应模式。所以这是第三个方法。

  第四个方法,就是要修内观禅,我们初级班就已经有了。为什么要修内观禅,你知道吗?就是在身体的当下修,我们要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窍诀说白了,就是这三句话,但是它的作用很大、很殊胜,为什么?因为它就能够把我们那些潜伏的恶种子,逼迫它不停地浮出来,然后把它清掉。一浮出来,它起现行了,就消掉了;不起现行,它一直在里面增长。所以学了唯识,你更加明白了内观禅的妙处。

  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给几十个人,一起让他们来放映一部,能够引起同情心的影片;看完以后,马上就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什么?发现所有人的免疫功能都急剧上升了!也就是说,每一个人身体的抵抗力都增强了。为什么?因为他有同情心,他生起了善心,所以要知道,善的心态就好像甘露水一样,能够滋养人的五脏六腑,能够使五脏六腑平衡畅通。有一个理论说,心轮以上的脉是菩萨脉,心轮以下的脉是众生脉,所以我们要经常地开发菩萨脉。

  另一个方面来说,不良心态也会引起身体的变化。你一直处在一种不良心态之下,那你的身体也会有变化。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我们的下眼皮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子女。如果做父母亲的,一直去为子女操劳,一直很担忧、很紧张,就会产生变化。这个男女宫,我们刚刚讲的这个地方,会渐渐地生出一颗痣来。如果是男的左眼,女的右眼,男女宫有一颗痣,那就是表示为儿子操劳;如果是反过来,女的左眼,男的右眼,男女宫有一颗痣,他就是为女儿辛苦、为女儿担忧。这是一种很执着的状态。这样的变化就有很多,都可以体现出来。

  而且还有一点是,我们发出去的每一个念头都有一种能量,都有一种力量,这个叫做念力。这个念力必然会回归到本人的身上来。有一个叫刘逢军的中医教授,他依据《黄帝内经》,也很懂得因果的规律,所以也比较会治病。他就讲过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见到一个很著名的歌唱家,歌唱家就告诉他:文革的时候,批斗她,有一个造反派,一脚踢过来把她的腰踢伤了,就落下一个腰痛病,一直到遇到刘教授的时候都还在痛。

  刘逢军马上就说:“哦,那么应该可以断定那个造反派,他后来肯定脑袋会生病。”

  歌唱家就觉得很奇怪,说:“是啊!依我所知,那个造反派后来就是死于脑萎缩。”

  然后她又感到很奇怪,就问刘教授:“你怎么会知道这个造反派最后会有这个结果?”

  刘逢军就回答:“终点必是起点。这个是行为反作用力,你这个动作发到人家身上去,最后回到你自己身上来的。肾主智通于脑,肾水能够滋养脑袋,这个人踢伤你的肾,所以他的脑袋肯定会生病的。必然的!”

  所以你懂得唯识,你就懂得了缘起的秘密。这个世间森罗万象,互相影响。这中间的秘密巨细无遗,你都能知道。问题是你要善于运用,你也就学会了改造命运的方法。我们就把第一句粗略地讲圆满了“性境现量通三性”。

  三界九地

  再看第二句:“眼耳身三二地居”。我们先要明白“三界九地”。三界我们都知道了,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如果细分,可以分为九地;再细分可以分为二十五有。

  我们就说九地好了。九地是:

  欲界:叫做五趣杂居地。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的众生杂居在欲界,所以欲界叫做五趣杂居地。修罗跑到哪里去了?修罗没有单独地列为一道,有天中的修罗、人中的修罗、鬼中的修罗、畜生之中的修罗等等。

  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就有四地了,加上前面的五趣杂居地,就是五地了。

  无色界,又有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三界合起来就是九地,三界九地。我们就明白“眼耳身三二地居”的意思了。

  前五识是在欲界的一地——五趣杂居地,是前五识俱全的。在二地,也就是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初禅三天的天人,就只有眼识、耳识、身识,前五识只有三识,为什么?因为到了初禅以上,他就不需要段食了,他是以禅悦为食,所以就没有香和味二境的存在,所以也就用不着鼻识和舌识。所以这个叫做“眼耳身三二地居”。到了三地,也就是色界的二禅,定生喜乐地以上的天人,他连这个眼、耳、身三识都用不着了,因为他们是常在禅定之中。

  《俱舍论》之中对于世间的种种相状说得很清晰。《俱舍论》的第三品,《分别世间品》上面说到:“北俱卢洲寿千年,二洲半半而递减,此赡部洲不一定,最终十岁初无量”。意思就说,北俱卢洲的人他寿命是一千年,西牛贺洲五百年,东胜身洲是二百五十岁,我们南瞻部洲就不一定了,最少可能只有十岁,多呢?八万四千岁,乃至于无量。

  并且“人类众生五十岁,最下欲天之一日,如是自寿五百年,上天二倍二倍增。”这一段是说什么?人间的五十年,等于离我们最近的四天王天的一天。以这样的时间观念来计算,四天王天的寿命是五百岁。第二层天忉利天是以人间的一百年为一天,以这样的时间来计算,他的天寿是一千岁。你看,他一天就等于我们一百年了,我们一个人可能活一辈子,还当不了他一天,很少有人活过一百岁。这样一直二倍二倍往上增。一直到他化自在天,它一天就相当于人间一千六百年,以这样的时间来计算,他的天寿是一万六千岁。所以越往上,天人寿命越长远,这些有很详细的解说了。

  我们有一些同学喜欢学广,学一下《俱舍论》,那是很清晰的。世间、出世间都说得很透彻,虽然是小乘的论典,也是讲五位七十五法。

  《俱舍论》的作者是世亲菩萨,我们知道,他是与无著菩萨同母异父的。他后来弘扬大乘,也造了很多宣说菩提道次第窍诀的著作,比方说《大乘经庄严论释》这是部最权威的注释了,《辨中边论释》、《摄大乘论释》、《辨法法性论释》、《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释》、《唯识三十颂》等等,非常多!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住世的时候,所摄受的、教化的比丘有六万多人,常随他的通达三藏的比丘就有一千多人,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晚年的时候,他决定到尼泊尔去弘法,也度化了很多众生。尼泊尔有一个“天成佛塔”。在绕天成佛塔的时候,他就看到有一个在家人穿着出家衣服,挂着一个酒葫芦在腰上。他觉得:哎呀!这是正法将要衰败的一个征兆,他决定示现涅槃,上生到兜率内院。然后弟子们就为他建了一个塔,这个塔现在也还在。我们有机会去尼泊尔,也可以去朝拜一下世亲菩萨的塔。

  二禅天的天人,他有微妙的色身,有庄严的身相,五根都完整,但是它不起用。要知道色界天的天人,还是有一个很殊胜、很微妙的光蕴身。但是二禅天以上,他就连这个眼、耳、身三识都没有了,它不起用,但是五根还是完整的。

  如果我们完整地从八识的角度来说:欲界众生八识具备;色界初禅三天,没有鼻识和舌识,只有八识中的六个识;到了色界的二禅三天的时候,眼、耳、身三识也不起用了,所以他就只有三个识,也就是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是我们讲“眼耳身三二地居”。

  底下是: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明天我们再共同学习。大家吉祥如意!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