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七讲

《八识规矩颂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5 19:58

  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

  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南无大唐三藏玄奘法师!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

  今天是我们《八识规矩颂》的学习圆满的一讲。昨天下午已经讲到了第七识颂的第一个偈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偈颂就包括了四个主题:讲第七末那识所缘的境是真带质境,它的三性中间的性别是属于有覆无记性,三量之中它属于非量,与它相应的心所法有十八个。我们再看第二个偈颂: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四句就包括了三个内容,也就是第七末那识的行相、业用和作依。

  第一行相来说,是“恒审思量我相随”。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藏识、根本识,第七末那识也名为思量识,第六意识名为了别识,这都是从它们的特质上面来立名的。

  第七末那识主要的是思量,恒审思量,末那识又名为思量识,以思量为行相。“恒审思量”:“恒”是恒时不断,“审”是决定不惑,“思量”是五个遍行心所法里面的“思”和别境心所法里面的“慧”,和合起来而形成的。

  第八识是恒而不审,第六识是审而不恒,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唯有第七末那识是既恒又审,一切时它都会要执著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认为那个就是我。第七识见分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己的相分,一味地执取我相,从不暂舍,所以名为“恒审思量我相随”。一味地执取我相,从不暂舍,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的原因。第七末那识是导致到我们有自私自利心的一个罪魁祸首!

  第二个部分,业用就是“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识虽然它只是简单地、一味执著于有我,但是对于有情的影响非常大!使有情日夜永久地在昏迷之中,在六道生死轮回之中长久地漂泊。因为一切众生都各有八识,各以末那识执著于自我,就有了我相、有了我相就会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末那识执著于有我,就有我见、然后就会产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为了自我的生存、享受,就会贪得无厌、起种种的烦恼、受无量的痛苦。

  美国有一个生理学家叫做艾尔玛,他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他做了很简单的一个实验:收集人在不同的情绪下呼出来的气体,将这种气体融入到冰水里面。然后他就发现心平气和的人呼出来的气变成水,就是澄清透明的、没有杂质的;悲痛的时候,水中间就有白色的沉淀;生气的时候就会有紫色的沉淀。然后将生气时候的这种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去做实验,几分钟以后,大白鼠就死掉了。所以对人体的伤害可见是非常大!而且会熏习我们恶的种子。

  第三个部分就是作依:第七末那识能够作为前六转识的染净依。唯识学上把第八阿赖耶识作为根本识,前七识就通称为转识,称为七转识,因为前七识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变生起的,前七识彼此之间又有相生为依的关系:比方说第六意识会以第七末那识为依、作为依靠,第六意识才得以生起来,所以前六识对于末那识而言,它就称为六转识;同样的,前五识也以第六意识为依。这个是讲作依。

  还有就是“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四惑八大相应起”,因为末那识与四根本烦恼心所:我贪、我痴、我见、我慢,以及昏沉、掉举等等八大随烦恼相应而起,所以前六转识虽然是修善法,但是由于第七识执我的关系,也就成了有漏的善。

  有时候我们的意识想着我们要修善法,但是为什么清净不了?因为它的根源没有净。意根是末那识,它是执我的、是染污的,所以变成了我们想修一切善法,它都会变成有漏的善。第七末那识如果转为清净的话,前六识所作的善法,也就能够成为无漏善法,所以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转识将第七识作为染净依,第七识清净了,前六转识也就清净了。

  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明白了,人心的自私自利、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根本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第七识执著有我在作怪。

  有一些人思想很简单,是个唯物论者,他就认为说:只要衣、食、住丰富了,就能够解决人生的痛苦、就会天下太平。这是不懂得人生真相的人。如果说物质享受很丰富,人就会幸福的话,你看原来那个报道上说,香港的歌星张国荣、从上海那个几十层高的楼上面跳下来。他物质生活很丰富了,为什么还会自杀?所以不是说外在的环境好了,人就幸福了,不是那种唯物论。只有摆平我们的内心,才能够真正地安祥、才能够天下太平。所以我们要能够断除四惑,这是修行的根本。

  我贪、我痴、我见、我慢,这个四根本烦恼,它一直会在我们内心里面作怪。

  我贪就是私心。私心使我们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沉迷在自己的成就之中而沾沾自喜。而且这种我贪,这种私心,它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身份认同:我认为如果我有成就、我事业很好、我住的房子也是非常高档,我以这个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样还是增益我们的我执。所以世间人有这个我执的话,他的那种所谓的快乐,其实都是以他自己的某种需求作为一个前提。

  比方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我觉得很快乐,但是前提是什么?我好久以前,我就很渴望、很希望跟他见面,然后见面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很快乐;如果是你的仇人出现在你的面前,那就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而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你看,同样是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心态却是不相同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种成见在。这种成见是什么作怪呢?我执习气。可见世间所谓的快乐都是虚幻不实的,本质上都是苦的。所以要能够断除我贪。

  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是讲清朝时候桐城出了一位宰相叫张商英,他在京师里面做官,邻居建房子占过来他家里面的一点地。管家就很生气,就写一封信到京师里面去告状,张商英就回一封信,就是四句话:

  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需要去占那个心外的空间,心量要广大。这个管家就很惭愧,马上就真的退后三尺;对方知道原委以后起惭愧心,也往后退三尺,就形成一个六尺巷。

  所以要能够断我贪,不要有贪嗔的分别,要敢于承担;要爱你当下所做的事,不要只选择你所喜欢做的事情去做,那样就会有分别心,就会有烦恼产生。

  然后是断我痴,我痴就是没有智慧、不能够主宰生命。没有智慧的人他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活得很困扰;修行人他不需要其他人的肯定,所以他也就不会觉得委屈,他不需要外来的赞叹,他也不会因为外在的毁谤而动心,他只会管好自己的因果。他时刻都会思维: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仍然还是对你好。因为你对我的好与坏,那是你的因果;我对你的好与坏,那是我的因果,管好我自己就好了。所以不单单是外显的这些现象界的因果,更重要的是心灵中的心灵因果。

  第三是要能够断我见。我们要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来和人相处、冷静地听其他人的意见,不要老是执著于我见;我见很重的人,从来听不进人家意见的人,是心理不成熟的人。唯识学上说,人的心理成熟有三个时期:

  第一种是任性期: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很自私自利,只会顾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顾人家,然后就会很失败,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各方面都难以相处。

  第二种状态是率性期:“率性之谓道,为道之谓教”,心态很稳健,能够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够做好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还会有烦恼。

  所以要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要进入到见性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好像曾国藩所讲的:这个世间四种人,最上等的人是本事很大,没有脾气;中等的人是有本事,也有脾气;再次一等,是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脾气;最糟糕是一点本事都没有,脾气很大的人、任性期的人。所以我们要能够断我见,要能够从提高自己的修养开始学佛。

  第四种是断我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我慢就接近于专制,我慢就是很狂妄的人,不容许其他人对他提出意见,所以他自己也就会丧失掉进步的机会。

  智力、转依和果德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偈颂是讲第七识依无漏种子转末那识为无漏的平等性智。包括了三个主题:也就是智力、转依和果德。

  一、智力就是“极喜初心平等性”:“极喜”就是欢喜地,初地了。我们的第七末那识无始以来都是妄执我法,一直到初地入心的时候,分别的我执、法执断了,第六意识转为下品妙观察智,相应的第七识也同时转为平等性智,这个时候它不但是不执著于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反而能够遍观一切法平等性。

  末那识在修行位之中有三个位次:

  第一个位次是“人我见相应位”,也称为“身我见相应位”:就是指在一切有漏心时,一切的凡夫、二乘的有学,七地以前的菩萨,都是在这个人我见相应位之中,都是有漏心。

  第二个位次是“法我见相应位”,是指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第一种是有烦恼、也有染污;第二种是没有烦恼、恶心,但是还是有染污。

  第三位次是“平等性智相应位”,就是见道位、修道位以上,能够成就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至于证得佛果时,都名为“平等性智相应位”。

  二、转依。“无功用行我恒摧”:这句话是讲中品、乃至于上品平等性智的修行方法。初地乃至于七地的菩萨,他仍然是属于有功用行,行者由第六意识转为下品的妙观察智,在这种妙观察智的推动力之下,继续去修我空、法空,二空观。然后入观的时候,无漏智慧能够现前,使俱生我执受到压制,暂时伏住俱生我执;但是出观以后,无漏智慧不能相续,我执又生起来。所以这个俱生我执是很顽强的。

  到第八地的时候,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成就了中品妙观察智,所以它能够绵密地观察,能够任运地起观行,所以无漏的生空观智,能够恒时无间断现行,“我空观智”,能够一直起现行……那么这个俱生我执就没有机会,就永伏不起,所以这种叫做“无功用行我恒摧”,因为他已经是能够任运地起观行,所以叫做“无功用行”。

  而这个“无功用行”,事实上是借助第六识所转的中品妙观察智的力量,来使俱生我执永伏不起,所以能够将第七识转为中品的平等性智;成就中品平等性智以后,仍然还是需要妙观察智的绵密观察,再来伏灭俱生法执,进而断所知障,一直到究竟位,才能够转为上品的平等性智,这个是“无功用行我恒摧”。

  所以我们学习这个第七识,就知道这个是让我们生死轮回的根。同样的,我们也就知道,超出轮回的锐利的武器就是摧毁我执。我执是生死轮回之根,“我执”,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以为这个假我,这个小我就是我,然后执著于少分的四大为自身相,执著于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迷失了尽虚空、遍法界的法身真我,所以我们要摧毁我们的我执。怎么摧毁呢?最基本的下手的方法,就是从检查和反省自己的观念开始,保持平等心,消除观念的对立。

  我们说意识只占了1%; 99%都是潜意识,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要选择,或者要挑剔很多的东西,比方说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还有用的物品,我们总会要去选各种牌子,有很多的挑剔;但是我们有没有挑剔过、有没有选择过我们脑袋里面的观念?我们总会选择外在的,我的朋友、或者我要报考的学校,但是我们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的观念,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有谁曾经想过自己的这些观念可能会伤害我们?有谁曾经想过,自己的这些脑海里面的观念只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的投影?我们的这些观念其实是我执的一种表现。它是远离事实真相的偏见,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检查过,我们脑海里面的观念的真伪、好坏,所以它能够欺骗我们,使我们一直信以为真,使我们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疑,让它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表面上我们认为我们很有自由,其实我们的心灵一点都不自由,我们受制于我们的观念,好像牛鼻子给缰绳穿住了一样,同样的,我们也被我们的我执牵制住了。

  昨天有位法师画了一幅画,你看到这幅画就能够看到你的我执,知道它对你有什么障碍。我看昨天大家听不懂,今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让大家容易明白。

  这画上面就能够很明显把我们的我执呈现出来:这个人头里面有很多的观念,我们脑海里面有很多的观念,什么观念?你看,聪明、能干、勇敢、谦虚、听话、懂事、温柔、还有出人头地……我们从小在脑海里面灌输了很多的观念,这些观念从哪里来?小时候从父母而来。父母亲老是给我们说:“你长大了!你要聪明,你要能干!”然后我就接受了,我有这种观念,“我要能干、我要聪明!”有一些父母说:“你要勇敢,你要独立,你要有志气,你要能够出人头地!”然后我也接受了,我脑海里面就充满了这些观念。

  还有学校的教育,老师也给我们说,你要怎么样……讲很多的这些观念,全部就填到我们脑海里面去了,我们这个大脑就变成一个充满了负担的脑袋!

  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世俗的世间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你有聪明的一面,你就会有愚笨的一面;你有能干的一面,你就会有笨拙的一面;你有优秀的一面,你就会有丑陋的一面;你有勇敢的一面,你一定会有懦弱的一面。

  不管外表看起来是多么完美、多么能力强的人,他一定有他的不足之处。那么另一面的那些特质:我们不够聪明、我们不够能干、我们很懦弱、我们很软弱……那一些都是父母不认同的,学校里面老师不认同的,社会上其他人不认同的,但是它是我们实际存在的,那怎么办?压抑!我们一直否定它,然后一直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去了。

  你要知道,这些被你压到潜意识里面去的观念,照样是有能量的。那些能量在你潜意识里面,会一直蠢蠢欲动,就会让我们不由自主,莫名其妙地难过、悲伤、让我们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乃至于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个原因都是什么?都是我们一直在否定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然后把它压下去,你没有平等心,因为你有我执、你有分别,无非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和第七识的我执在作怪而已。

  所以你一直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去的时候,这种能量不会因为我们不承认它,它就会消失。它并不会消失,这些被我们否定,被压抑、被抗拒的特质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我们心理上的阴影。

  这些阴影,还有我们从小到大不被父母和老师所认同的各种情绪,都是没有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储存在我们的细胞记忆里面,都存在痛苦之身里面,所以它们会经常、时不时地就浮到我们的意识层面来,造成我们的困扰。所以我们会无缘无故地不安和浮躁,我们会莫名其妙地忧伤,我们会突如其来地暴怒。

  还有比方说,我们脑海里面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的一个指责自己的紧箍咒,你脑海里面有没有念过这个紧箍咒?不是你想的,它自己浮出来的。什么紧箍咒?就是:“啊!我不够好”“我不如别人”,“我不够优秀”,“我很笨”……种种,不由自主它就会浮现出来。

  这个紧箍咒,就是因为你一直压抑,这种能量要释放出来、它要冒出头来。但是我们并不想面对自己的心,浮现出这些负面的状态以后,我们就用种种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来逃避面对我们的心。有一些人会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拼命地工作;有一些人会沉迷于看电视、上网;有一些人会去开Party(派对狂欢),大吃大喝等等,总而言之,不肯面对自己的心。

  看到这张图,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观念一转,万法皆转。我们要能够随时随地向内去观照。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要在外面找原因,要从内在的观念里面去看,向内观照,检查自己的观念。我们外在总是要选择很多的吃、穿、住、用,为什么不会检查我们的观念呢?应该要检查!我们外在经常会去锻炼身体,但是我们什么时候锻炼过我们的心?心更加需要锻炼。

  如果你学通了《八识规矩颂》,你就会明白一个真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我们心理上、心灵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你自找的,这种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来自于你的观念不够好。

  我们继续看这个图就知道了,A是事情、事件,B是想法、观念,C就是结果。这个A B C中,取决定因素的是B观念。同一件事情(同一个A),观念不同,结果就不同,有多少种观念就有多少种结果。

  所以不是事情有问题,是你的观念有问题。任何事情都没问题,问题在于你的观念!问题在于——你说,“这个事情如果成不了,我活不了了!我很难受了!”但是是那样的吗?不会了!你的观念问题。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儿媳妇去看望婆婆,这个经常要的啦,一进门发现婆婆脸色不太好,然后怎么样?这个儿媳妇的观念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如果儿媳妇想着:“哎呀……婆婆肯定讨厌我,肯定对我有意见!”结果会是什么?结果是她自己很难过。

  如果这个儿媳妇的观念是:“可能我婆婆现在心情不好吧。”这个是一种中立的观念,是看对方的心情不好,所以她就会用中立的态度、去注意自己和婆婆的这种互动、沟通。

  第三种观念:如果这个儿媳妇觉得:“哎呀!可能是我婆婆身体不舒服吧。”她就会同情她,她就会很心疼地去体贴、关心自己的婆婆,对她格外好一些。

  你看,这个结果是不是不同?所以说事实是不变的,事实是她婆婆脸色不太好,但是因为有三种观念,所以就会有三种结果。

  不同的观念造成不同的结果,当然也就影响到婆媳关系了!为什么媳妇老是说婆婆不好?婆婆老是抱怨儿媳不孝顺?都是观念问题。所以其实一切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外在的事情,而是来自于我们的观念。事情永远是中立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因为有不同的观念,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第二个启示,就是告诉我们要能够转“我爱执”为“他爱执”,不要指责、不要抱怨。有些人经常会抱怨和指责别人,比方说,经常会听到的,有一些妻子会抱怨:“我的丈夫很自我中心、很大男子主义、很自私、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觉得很委屈,然后就导致夫妻吵架,乃至于离婚,其实这还是末那识的我执在作怪。怎么解决呢?解决之道是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要能够观察当下我们的身心状态。要能够觉知,觉知我们身心的感受,当我们产生这个念头:“我的丈夫很自我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产生这样观念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丈夫心里面就会不舒服,然后身体上就会有紧张、心灵上就会有压力;但是你没有这种观念的时候,心里面会很平静,身体会很舒服,所以要能够转变观念。

  第二个方面,转变的方法是什么?很简单:你只要把肯定句改为一个否定句就好了,你把前面那个话改为否定句,你来念念、听听看,你来思考一下,“我的丈夫不是很自我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然后你想一想,也是事实,差不多,他没有可能从来都没关心过我嘛!所以说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这样想就能够减轻这种执著,认真地想一想,这句话还是同样地真实。

  第三个方面——再进一步,把那个“丈夫”就改为“自己”,就是说:“我很自我中心,我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的丈夫。”然后你想一想这个话也对,为什么?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亲人关心的方式,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的,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对方可能也是对自己有同样的抱怨,因为他不理解,他不知道你那种方式。

  所以学佛应该从最基本的周围开始,转变自己的心,然后让一切都变得和谐。要从平等心开始,要从转我爱执为他爱执开始,所以你能够真正这样想的时候,你的心就能够平静,就不会指责或者抱怨其他人,那么一切问题都化解了。所以要发菩提心,要按照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上的教诲来行持:

  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

  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

  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所以愿我们的佛弟子、都能够转我爱执为他爱执,不要唱高调,不要天天说广度众生,自己都没有度好,自己的我执那么重!先从从来不抱怨、不指责人家开始。

  推而广之,有一些子女老是抱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乃至于有些弟子也会抱怨师父,有些弟子说:“哎呀……师父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们的解脱,从来没有单独给我指导过要怎么修行,甚至于我打电话、他也不愿意听,很不耐烦……”那么现在师父就告诉你一个摧毁轮回的秘密武器:就是从摧毁我执开始,这个才是真正修行!不从此地下功夫,你的心永远都是凡夫心。

  第三个启示,就是要抓住负面情绪后面的小偷。在每一个负面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支持它的观念和思想,因为情绪是意识被我们的观念刺激之后、所产生的身心反应。我们很悲痛,我们痛哭流涕,我们泪水涟涟……这种情绪怎么来的?因为你那种意识被自己的观念刺激以后所产生的身心反应。

  你觉得不如意,对这个我执有了一个撼动。比方说我在工作单位上,我工作很用功,成绩也很优秀很出色,但是领导不满意,诸多的挑剔,有些同事又会在旁边冷言冷语,随时等着看我的笑话,我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很生气、很伤心,我觉得自己心力交瘁,怎么办呢?解决之道照样是要从修心开始。

  第一个解决之道,是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会生起这些负面的情绪呢?因为我觉得不公平,因为我觉得在单位上不被肯定。但是我们再深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需要外在的肯定呢?因为我执、我执使我们不知道从内在的心灵去汲取力量,所以要依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我们才会暂时心安。所以可见负面情绪背后的小偷就是“我爱执”。《入菩萨行·不放逸品》上寂天菩萨开示我们说:

  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就是说我执是让我们生起负面情绪、盗走我们功德法财的小偷,我执是把我们牵引到六道轮回牢狱的狱卒,是把我们推入地狱的刽子手,所以要断我执。“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这些我执在我心里面,我哪里会有安乐呢?我爱执——我贪、我痴、我见、我慢,住在我心里面,我怎么会有安乐呢?

  第二个解决之道,就是要想一想:我很生气、我很伤心,但是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吗?无补于事,问题依然存在。

  第三个解决之道,是我们要想一想:单位的领导对我不满意、挑剔我,还有同事就等着看我的笑话、诽谤我……但是那个是我的事,还是人家的事?是人家的事。那么是人家的事的话,我有资格去干涉吗?没有。所以只要管好我的因果,不要管人家的因果;不单单是要管理自己的现象因果,还要管好心灵因果。这个是我们说怎样摧毁轮回之根,断我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这个是讲平等性智的妙用。菩萨证得平等性智以后,了解自他不二,为大悲心所驱使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度化众生,乃至于成佛以后都能够随顺所应度化的众生的根机,示现各种不同的身相和国土,为十地菩萨众、现大神通、演说妙法。

  要注意,这里面所说的十地菩萨所被机,不是说第十地菩萨,不是说他受用报身只能够教化第十地菩萨,不是这样子的,而是说他受用报身都能够教化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佛陀现起他受用报身。

  佛陀三身我们知道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又分为“自性清净法身”和“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又分为“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自受用报身是佛陀自己的这种智慧,这种受用身是佛陀的自证境界,连十地菩萨都不能见。

  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如来为了使初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能够受用法乐,所以现起他受用报身;“十地菩萨所被机”,初地到十地的菩萨是被教化的、适合根机的众生——九法界众生,都是众生。化身又有应生化身和随类化身,乃至于技艺化身等等,种种的说法。

  总而言之,法身是从本性上说,报身是从智慧上说,化身是从利益众生这个功德积聚上说,所以六祖大师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为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些地前菩萨不能够见到他受用报身?因为他们没有证得真如,仍然还有我相在,所以是如来变化身(化身)所教化的对象。他受用报身为初地到十地的菩萨说法:为初地的菩萨所显的佛、是坐百莲花佛座的佛;为第二地的菩萨所现的佛、是以千莲花为佛座的佛。

  第八识颂

  接下来我们看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第八识是八个识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是宇宙万法的本源。第八识摄持万法的种子,在因能变的时候,种子生起第八识。第八识的见分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对象就是相分,而第八识所缘的相分就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身,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果不持这个肉身,这个人才是彻底地死掉了,“去后来先作主公”,它摄持这个根身为相分,第八识摄持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众生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纳以为境界,“领以为境”;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是指一种能量),第八识会持令不失。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

  这四句颂包含了四个内容,也就是第八识的性别、相应心所、界地定位、以及它的理证。

  性别来说,“性唯无覆”,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性质是无覆无记,没有染污的无记,“覆”就是染污。

  相应的心所,就是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

  三受之中也只有舍受与第八识相应,而苦受、乐受都与第八识不相应,为什么?因为苦受、乐受是容易转变的,而舍受是性不变迁,相续不断的,所以才会与第八识相应;而且第八识的活动是一类相续的,行相微细非常难以了知,而苦受、乐受行相粗显,所以不相应。

  界地:“界地随他业力生”,这个“他”就是指第六意识。第八识随第六意识所造的引业的力量,我们说“引满能招业力牵”,第六意识所造的引业,它会牵引我们生到哪一道去;第八识是随第六意识所造引业的力量的支配,在三界九地里面生生死死,头出头没,相续不断,所以就有了有情的生死流转。

  第四就是理证,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因为第八识的行相,是相似相续的,很微细难知,就是声闻、独觉圣者,都不能够明了,所以他们也会生起迷执来。

  迷执有两种。第一种是增益执,比方说“执无为有”,凡夫众生他执著于有实我实法,但是其实这个是没有的,执无为有。第二种是损减执,就是“执有为无”,比方说第八识的心王法、心所法,是幻有非无的,但是二乘人声闻、独觉他们不明了,就生起迷执来,拨无第八识,认为没有第八识。

  所以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护法菩萨,这些大乘的论主都引经据典与二乘来辩论,来证明唯识的真理,以破除他们的迷执。我们看《成唯识论》、看《摄大乘论》上都有这个辨析,成立第七识的理由、成立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理由,都有很详细的解说。

  玄奘法师为什么在偈颂里面会有这一句:“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因为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时候,他亲自写过一篇著作,就是来辨析这个问题的。

  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时候造了三部著作:第一部著作是《会宗论》。他在跟随戒贤论师学习的时候,当时另外有一位是叫做师子光,这师子光论师执持的是中观见,而且他认为唯识见不了义、不究竟,他要破;所以在那烂陀寺里面,就讲《中论》、《中观四百论》等等,然后来广破唯识。玄奘法师就作了一个《会宗论》,来融汇两宗的观点。如果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事实上都只是次第的安排而已了。

  第二部著作就是《制恶见论》。造的缘由是当时有一位小乘正量部的论师,叫做般若毱多,他写了一部《破大乘论》,有七百个颂;然后东印度乌荼国,也就是乌仗那国的那些小乘的佛教徒,就将《破大乘论》呈献给中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戒日王。

  戒日王看到以后,马上就请戒贤论师选派高僧去辩论。戒贤论师就选中了四个人,就是玄奘法师、海慧、智光和师子光。但是另外三名印度的法师,他们不敢去,因为般若毱多是南印度国王的国师,而且很有威望。

  玄奘法师就说:“奘虽学浅智微,当之必了,愿诸德不烦忧。……”就是说玄奘虽然是学识很浅薄、智力很微小,但是我愿意去承担,愿你们不要担心!“……若其有负,自是支那国僧,无关此事。”如果万一我辩论失败了,我是一个外国的、我是大唐支那国来的僧人,对于那烂陀寺、对于印度僧人的声誉没有影响,“无关此事”。所以他就造了一部《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制恶见论》不单单是去破除《破大乘论》,而且她是对于九十五种外道,还有十八部小乘那些观点的一个总的答辩。上面也有牵涉到,我们刚刚讲的“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这个问题。般若毱多在《破大乘论》上面,他否定阿赖耶识的存在,他就批判《解深密经》上面所说的“阿陀那识甚深细”,最后一句是“我于凡愚不开演”,他就说既然是佛陀没有开演,这个肯定阿赖耶识不存在。

  玄奘法师就在论典上面分析,用比量来辩论、来辨析,说:这个俱生我执,对于见道、对于破我执,对于小乘的果位,或者是大乘的初地的见道位,这些是没有妨碍、没有影响的;要破的是什么?是由第六意识生的分别我执,这样地用种种的比量来推论。所以他能够非常有威望,被整个印度的佛弟子都尊敬,原因也是因为玄奘法师的智慧非常深远。我们对于《制恶见论》和真唯识量,在后续的课程之中,将来有机会再深入讲。

  第八识的体相、依缘和业用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首颂就包含了第八识的体相、依缘和业用三个内容。

  第一个是体相:就是“浩浩三藏不可穷”。阿赖耶识译为藏识,包含了能藏、所藏、执藏。对一切种子而言,阿赖耶识名为“能藏”,能够含藏,因为一切种子都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对于一切现行的杂染诸法而言,阿赖耶识名为“所藏”,就是因为一切根身、器界,一切杂染现起以后,阿赖耶识反而被一切杂染法所覆盖、覆藏,所以叫做所藏;对于第七识末那识而言,阿赖耶识名为“我爱执藏”,简称为“执藏”——第七识恒时有我爱执,而被执为“我”的就是阿赖耶识现行的见分,所以就成了第七识所爱执的处所,所以名为我爱执藏。藏就是“处所”,这个三藏的意义都是甚深难知、无有边际的,所以叫做“浩浩三藏不可穷”,能藏、所藏、执藏,都是浩瀚无边的、不可穷尽的、甚深难知的。

  “渊深七浪境为风”,是讲依缘:前面的那个三藏义,都甚深难知、无有边际,是因为阿赖耶识它所含藏的一切无漏法、有漏法、色法、心法,所含的一切种子是不可穷尽的,所以说能藏不可穷;因为阿赖耶识的一切杂染法,被一切的现行杂染法所覆盖,不可穷尽,所以能藏不可穷。因为第七识的我爱执很不容易觉察,就是睡眠的时候,乃至于一切时都在相续,但是我们很难觉察到。我们睡眠之中做得了主吗?其实哪怕你平时一直都惺惺寂寂、灵明不昧,但是如果你在睡眠之中不能够做主,被这个第七识,仍然还是起我爱执的话,照样还是会修行上面成就有障碍。因为它在一切时都会不断地执着于有我,所以从我爱执藏上面说,也是甚深难知不可穷尽的。

  “渊深七浪境为风”,“渊深”是指非常渊深的大海,是比喻第八识,前七转识就比喻为波浪。波浪依大海而起,同样的,前七转识也是要依阿赖耶识(根本识)而起。

  “境为风”,前七转识都要有境为增上缘才能生起,好像海上有风才能起波浪,但是这中间最需要外境的是前五识;因为第六意识有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可以自己妄现出境界来源,来产生意识活动,比方说我们做白日梦,这个是独头意识缘自己妄现的境;第七末那识是缘第八识的见分为境,所以这个境是常有,不需要借助其它的境才生起来;所以外境对于前五识最重要,因为前五识离境就不能发识。总而言之,都需要境,不管是外境、还是内境,所以叫做“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三个内容是业用:阿赖耶识的作用有五种,也就是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以及“去后来先作主公”。

  第一个是受熏(接受熏习)。前七转识是能熏,第八识是所熏,我们在第三讲里面已经讲过所熏四义、能熏四义。所熏四义是指:一是坚住性: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二是无记性;三是可熏性;四是与能熏和合而转,其实这个所熏就是指第八识了。

  能熏四义是:第一有生灭;第二有胜用,有胜用是作用力很强;第三有增减;第四与所熏和合而转。

  第二个是持种,就是摄持种子。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所以它受熏,它被熏之后,就将染净种子执持不舍。好像我们在房间里面点了一盘香,这个香全部都烧完了,这个香的体没有了,但是这个香气还存在;同样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期的业报已经尽了,阿赖耶识仍然还是会——因为它持续的一种执着作用(习气作用),它就会成为我们生死轮回的一个主体。

  第三个是内变根身。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身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色法种子所变现的。

  第四个是外变器界。物质世界(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是第八识色法种子所变现的,这个要讲就讲述很多内容,后续我们学《唯识三十颂》就会很清楚。我们的根身、外在的器界,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不过有亲所缘缘、有疏所缘缘等等。

  第五个作用就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第八识无始以来一直存在,但是它是相续生灭的,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你听说它是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就认为是一个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你就搞错了!它是有一个相续相,而且是无始无终的,无始以来就有,成佛以后照样还有阿陀那识,所以叫无始无终。但是它是一直刹那刹那生灭,一直相续。因为它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我们才有机会成佛;如果它一成不变,我们怎么成佛?所以这个是我们生死轮回的主体。你千万不要听到这个“主体”,就认为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你这个见地就搞错了。

  如果这一期的业报已经尽了,我们的阿赖耶识对这个根身,就不持为自体了,就名为死了。这是叫“去后”,它去到最后;“来先”,最初来受胎的那一刹那,阿赖耶识先来,所以就名为生。人死的时候全身都冷了,最后还有一个地方,还有一点暖气,它最后冷,这个表示什么?表示“去后来先作主公”,那个时候前六识都没有功能了,只有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去,要等到暖气完全没有了,才算是已经真正地阿赖耶识也离开了,才能够名之为“死人”。

  《杂宝藏经》上面有说到:神识从哪里出去,就可以判断你生到哪一道去了。这个我们都知道:“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全身都冷了,就是这个脚板还是滚烫的,这个人堕地狱了;全身都冷了,头顶上面很温暖,这个人是成圣人,往生极乐世界了。当然这个有很具体的详细的分法,不是这个偈颂这么简单。

  “来先”,阿赖耶识离身的时候,前六识不起现行了,它不起现行它跑到哪里去了?它会以种子的方式,会以潜能的方式,住在阿赖耶识里面。事实上阿赖耶识是非色非心,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观点,不然你会想不透的。所以它是微细的风心,它这里面有持命气,它也有极微细的风,风是物质。有些人认为:“哦!这个是精神法,是心法,心法也有载体、也有物质。”物质在哪里?那你会说不通的!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一点。

  前六识不起现行以后,就会以潜能的方式住在阿赖耶识里面。第七识末那识是一直恒执着有我、内执我,所以跟业报没有直接的关系。唯有阿赖耶识是随引业,先来受生,然后前六识的功能才随之而生起,所以说“去后来先作主公”。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假名说为主公,但是不能够执着以为有我,不能够称之为灵魂,不要认为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因为它也是刹那生灭,而又相续不断的,随业牵引无力作主宰,它没有力量作主宰,是不是?那个力量从哪里来,它投生到哪一道,是第六意识所造的引业和满业决定的。引业决定他生到哪一道,满业就决定他生到那一道以后的状况:他是头脑聪明、还是愚笨、还是相好庄严呢?还是很普通呢?等等,都是满业所决定的,所以他没有主宰义。

  三位转舍、智力断障、转依和果德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个颂分为四个内容,也就是三位转舍、智力断障、转依和果德。

  三位转舍:我们在第二讲之中已经阐释过了,也就是“我爱执藏现行位”,在这一位名为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名为善恶业果位,也有一些写做异熟业果位,这个时候名为异熟识;第三位是相续执持位,在这一位称之为阿陀那识。

  凡夫、二乘的有学位,以及大乘七地菩萨以前,都是三名具备: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三名具备。到了二乘的无学位,大乘菩萨的八地以上,就已经能够舍去阿赖耶识之名,叫做“不动地前才舍藏”,这时候只剩下异熟识和阿陀那识两个名字了。到了究竟的佛果位,异熟识这个名字也可以舍去了,所以只称为阿陀那识,这个叫做“金刚道后异熟空”。

  我们来看“不动地前才舍藏”:第八识被第七末那识恒执为我,所以名为藏识,将要到不动地前我执永伏,才舍了藏识——能藏、所藏、执藏,这个名称。

  “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就是指菩萨的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之际,刹那之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都断尽无余,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舍去异熟识之名,名为“金刚道后异熟空”。

  转依:就是转舍去第八识中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转得大菩提、大涅槃,这个二转依果。但是要知道,它所转舍的二藏种子与所转得的大菩提、大涅槃,都是以第八识为所依,所以称之为转依。转依是唯识法门里面一个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修行方法,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都是这个转依法的皮毛的修行方法。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无垢”就是指无垢识,因为这个第八识已经转为大圆镜智了,所以说这个识不再受熏了,一切有漏杂染种子永断了、不再受熏了,所以名之为无垢识;“大圆”就是指大圆镜智,因为它只与清净善无漏慧相应,所以名为大圆镜智。到佛果位的时候,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无垢净识同时发起,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因果性相、本末究竟等,无不朗照于大圆镜中,所以说“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我们对于这个偈颂的学习就基本上是圆满了。

  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的方法

  我们可以来归纳一下整个的《八识规矩颂》,实修的方法是十个,我们讲了七次,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十个实修的方法,愿大家能够实际去用。就是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的十个善巧胜妙的方法。我们说一个真实的事情,就比较容易知道这十个方法怎么用。

  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遇到过,或者有没有周围的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个人很有智慧,他很年轻,事业如日中天,婚姻也很美满,也很受大家的尊重,很多的头衔,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之一;但是突然之间就遭遇变故,而且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他三十多岁的时候,突然之间夫人就过世了,而且就在那一年之内,他的事业也就面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公司做得很大,但是差不多要濒临破产了;屋漏偏逢连夜雨,他自己的健康也亮起了红灯。你看,这三个问题都来了,怎么办呢?

  解决之道:

  第一个要能够接受事实,并且要接受由事实而衍生出来的情绪。我们如果生起了悲伤、或者低沉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想着赶快从这个悲伤的情绪里面逃离出来,或者转移出来,所以我们会去喝酒,醉醺醺地忘记了。这样不对!你要知道,如果我们抗拒某一种情绪,想从这种负面情绪的泥沼里面挣扎出来、逃离出来,它反而会更为强大!为什么?因为唯识学上有个定律:凡是抗拒的都会持续。为什么?因为当我们抗拒某一种情绪的时候,就会聚焦在那种情绪上,这样我们就给这种情绪更多的能量,我们就让它更为强大了。

  所以说负面情绪就好像黑暗一样,我们是驱散不走它们的。

  唯一可以做的方法就是带进光明,“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光明出现了,黑暗就没有了;智慧光明现起了,我们就善于觉知自心,负面情绪它也会来,它也会自己走。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有的情绪都是一些能量而已;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能量而已。它们会来就一定会走的,我们只是任由它来来去去,不加干涉就好了。

  第二个方法是突破身份认同的我执。这个很重要!以前这个人他一直会执着:我的事业如日中天、我的家庭很美满、我的成就很高。但是现在能够让他想一想:那些是我吗?那些是我的,那都失去了,那我岂不是不在了?不是的啦!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所谓的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成就,都不是真正的我,我是谁呢?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我。但是凡夫众生,他会如此地认同于它们,认为“我拥有它”。你是真的拥有它吗?你真的对它有支配权吗?世间人不理解,他就说:“啊!老天爷一瞬间就把它们全部夺去了,席卷一空了!”可见你不是真正拥有它,你拥有它,你有支配权,所以你没有支配权。这个世间你能够拥有什么?什么都不是你的!所谓的“我拥有”,那只是一种执着而已。所以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样想就对了。这样想哪里会有资源障碍呢?没有。

  所以能够这样想,就能够突破身份认同的我执,就能够让我们在无常法里面看清我们所谓的身份认同不过是我执习气的泡影而已。我们就能够学会从内在的心灵里面去汲取力量,而不是依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如果你把这种肯定建立在外在的万事万物上,你会痛不欲生的!为什么?这些本质就是无常法,你执着于感情,这个会变;你执着于财富,这个也会跑。没有用的!应该建立在哪里?建立在破除我执,内心清净。

  第三个方法是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一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事情上。你看,他妻子病故了,他自己身体不好,公司遇到危机,这个都是既成事实。你抗拒有用吗?没有用!所以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事情上,要先在我们内在的心灵层面做一个调整,做一个提升,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处理和改善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这个人他照这三个方法做,尤其是第二个方法,突破这个我执,所以他不会再用世间的这些虚幻的名和利去滋养那个小我,不会滋养那个我执,而能够契入到尽虚空遍法界的法身真我,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哪里还有障碍呢?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修心的方法。

  看大家都记得,那位法师画的马车图,马车图其实就告诉你:这十个方法都在马车图里面,这个就是你人生的轨迹。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匹马是意识;马车夫是末那识;乘客才是主人,他说了算,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个是什么?是阿赖耶识;马车是什么?是命;马车所走的路是什么?是运。这个图你看过了就知道。所以我们如果单单在意识上,想要努力地去改变现状,改变得了吗?改变不了,为什么?这个马怎么可能决定方向呢,意识只是马而已!它要听马车夫的,马车夫要听乘客的。

  所以这十个方法,我们作一个归纳:这个就告诉我们怎样去修心,怎样在生活之中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不要认为佛法很遥远,不要认为解脱很遥远,你心中间有一个执着,你放下了,你就得到一分的解脱了。解脱在当下,解脱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这样才是对的;不是说你关起门来打坐,才是解脱,不是这个样子的!这十个方法是要突破几重障碍,要突破身体的障碍,要突破情绪的障碍,尤其是要突破观念的障碍!

  突破身体的障碍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活在当下,倾听身体的讯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相联结。我们的心跟我们的身体是被我们切断了的:我们的身体肯定活在当下,但是我们的心没有,我们的心可能想过去、想未来,反正没停过,不是想去年谁对我不好、就是想明天我要去干什么……反正没有活在当下。我要把我的心和我的身重新联结起来,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我在跟人谈话的时候,我要注意一下,我的身体会不会眉头紧皱呢?我会不会因为紧张而两个肩膀高耸起来呢?我一注意到它,它就放松了;如果你不注意它,久了就会有肩周炎,所以说要重新让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联结起来。

  而且会让我们对我们身体了知得更多,一般的人对于自己的身体,他只能够了解和控制身体状况的5%,你看,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呼吸,是不是?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手行动,对不对?但是你能够控制你的胃消化吗?你能够控制你的心脏让它不跳动吗?就是说绝大部分,95%不是我们了解,也不是我们控制的。如果你能够把你的心跟你的身体重新联结起来,那么你就会扩大对于身体的了解,接收到她的信息;然后你要知道,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种子,它一直在生灭……我们的身体上面,其实一直不停地有很多的反应、很多的感受,你如果能够觉知她,就净化了你心的深处,不是表面地净化你的意识;所以我们潜意识状态下的那种自动反应,我们就能够觉察到,就能够净化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呼吸都只能够活在当下,我们的心就活在过、现、未,所以我们要能够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就能消除身体的障碍。

  第二个方法是:我们可以练瑜伽、练太极拳、静坐、经行、散步,调饮食、调睡眠,都是突破身体障碍的方法。调饮食最简单的方法,每一天我们都要吃五种颜色的食物:红色、黄色、白色、绿色、黑色。为什么?这是宇宙的颜色,这是我们五脏六腑的颜色,身体会平衡。

  突破情绪的障碍,也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保持觉醒的态度,接受一切。这个很重要!一切你都要不分别它,你接受它、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有一种觉醒的态度、觉悟的观点去看它,它就不会障碍你了,你就不会迷迷糊糊起情绪的贪嗔的习气反应。龙树菩萨说:在明觉状态下自觉地利益自他,名之为智者。方法有几个,就是超越、承担、转化和和合。要能够活在当下,保持觉醒的态度。

  日本的东密,有一位祖师叫做空海法师。空海大师跟随日本的遣唐使到大唐来求法,在大海里面遇到狂风巨浪,大船在海浪里面颠簸就要沉没了。跟随一起来的法师都赶快诵经、念佛,但是仍然还是狂风暴雨,怎么办?空海法师就走向船头,说了两句话:“不要制止风!愿我化为风;不要制止雨!愿我化为雨。”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心的力量,我不会去跟风雨对抗,我全然地接受它,我用我的菩提心全然地盛开展现,我是为求法而去的,那么怎么样?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风雨就停下来了。所以这位空海法师就说了一句话:“逃避今生就没有来生。”不珍惜当下,你就没有未来。所以说这种接受一切保持觉醒的态度,其实就是相似地把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你有觉醒的态度就是相似地妙观察智了。

  第二个方法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修六度行,这是突破情绪障碍的方法。但是有一些人不理解,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他只会背名相,不知道怎么用。我们用一个浅显的方式来讲,你要能够运用、能够实践就好了,就是分享、自律、感恩、责任、专注、觉察。

  我们一切都要跟人分享,无论是物质,还是我们修心,心灵成长的感受,我们都要跟人分享,这是布施度,凡夫位能够修到的布施度。

  自律是什么?自律,一定要能够自律,要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是什么?那是持戒度。

  感恩是什么?是忍辱度,你有感恩的心,哪里会有嗔恨?哪里需要修忍辱?事实上,如果你说忍无可忍,你那个不是真正的忍辱度,那个只是一种压制而已。所以是一种全然地感恩,无论人家对我好还是不好,我都全然地感恩他,这样是开始修忍辱度。

  责任:毫无退怯,承担一切我应尽的责任,这个是精进度。

  专注:专注地做眼前我要做的每一件事情,这个是修禅定度。

  觉察:这个是般若度,任何时候都有一种觉醒的态度,这不是般若是什么?当然就是了!

  突破观念的障碍也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检视自己的观念,拥有平等的情怀。所以你要注意这两句话:“保持觉醒的态度,拥有平等的情怀。”其实是在说什么?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相似地已经在起修。不要认为说,佛法只是拿起来念的,要能够在生活之中用之于修行、用之于修心,要能够检视自己的观念。

  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世间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中立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让你的心灵受痛苦,受痛苦只是因为你对那个事情的解释,只是因为你的观念有问题,所以要检视、检察自己的观念,拥有平等的情怀。然后我们要将自己抽离出来,做一个旁观者,好像医生观察手术台上的病人一样的,同样的,我们要将自己抽离出来,不带任何先入为主观念地去觉知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观念存在,去检查它,就能够知道让我们心灵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但是现在你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抗拒就好像拿脑袋去撞墙一样,徒劳无功,反受其害。人有些时不可理喻,有些事情接受不了,他会嚎啕大哭、暴跳如雷、乃至于跳楼自杀、烧炭,有用吗?没有用,事情只会更恶化,并不会改善。不会因为你的情绪上抗拒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就不存在,不可能的!怎么会那么愚痴呢?所以说遇到逆境以及跟随逆境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你也不要抗拒这种情绪,要接受目前的现实——我遇到的这个逆境,同时也还要接受我随之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没关系,我只是客观地觉知它。它自己来,还会自己走,我不抗拒它、不排斥它,它就搞不了多久;我越排斥它,它就越久。

  第二个方法是突破身份认同的我执。这个基本上我们已经讲了,有八个方法。突破身体的障碍、情绪的障碍、观念的障碍,还有要能够突破我们种子上的障碍,这里面就有讲到了,怎样去从阿赖耶识上去修持、去用功。修持用功的方法是需要转依法:我们要能够把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的种子转过来,这里面就包括了亲所缘、疏所缘、因能变、果能变,这是比较高的法。

  还有就包括了五重唯识观,这个是转烦恼为菩提的方法:

  第一重是“遣虚存实唯识观”: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万事万物上的这种普遍的计较,这个是虚的,遍计所执是虚的;依他起性呢?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这个是幻有的。这样,不否定因果的存在,更进一步,能够成就圆成实性,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如。

  第二重是“舍滥留纯唯识观”:“滥”就是指相、境界;“纯”就是指识、舍相分。遇到境界的时候,我们要向内看,要返照自心,不要向外看。我们要锻炼身体,更要锻炼心,遇到境界的时候,要能够不执着、不分别,这个不容易!世间的人,他很难过名利的关,尤其是很顺利的时候,他很执着。

  但是有些人很优秀!你看,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那是很优秀的人,他真正地破了名利关。他自己亲手创建军队,而且领导自己的军队把英国殖民者赶跑了,是美国的缔造者。但是美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是个空架子,国库没有钱,军队的军饷都没有办法发,怎么办?因为已经不需要战争了,士兵怎么安置?全世界都看着华盛顿,看他怎么处理。他怎么样?他说:“国家已经独立了,不需要我们了,我们还是回去做一个优秀公民。我带头!”他马上回到自己的庄园去了,做一个普通的公民。三年之后再选举的时候,这个制宪会议开了一年多,所以这个宪法是非常好的啦!然后推举华盛顿作为总统,一开始大家是选他,还是搞君主立宪制,希望他做皇帝,但是他坚决推托了;后来做了一届,又留任了一届,以后他就坚决地辞掉总统的职位。所以真正地能够破名利关,他在那种位子上,只是为大众服务,这样是真正地能够舍滥留纯。

  你看,世间有些话是不通的。比方说,世间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个话其实不对,这个英雄肯定是假英雄——最基本的财、色、名、食、睡都过不了,肯定是假的!那个所谓的美人,也只是一个外表美、心灵不美的人,一个纸扎的人。我们学会了这个“舍滥留纯唯识观”以后,当然世间对我们没有障碍,一切境界对我们都没有障碍。

  第三重是“摄末归本”:“本”就是指识体,“末”就是指见分和相分。

  第四重是“隐劣显胜唯识观”:“胜”就是指心王法,“劣”就是指心所法,这个都有具体的修法。

  第五重是“遣相证性唯识观”,遣妄心显的依他起性,遣除妄心所起的、依他起的幻相的有漏法,而证入真如实性,这是最根本的。

  这个是第九种,我们说五重唯识观是我们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的第九种修法。

  第十种修法就是修五位四十一阶唯识行。这个是第十种转烦恼为菩提的方法。

  我们对于实修的方法也都简要地表述了,所以愿我们要能够知道,我们学了唯识,最根本的是要把握一个什么观点?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因缘所生。你学了唯识以后,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自己内在心灵的投影,好像镜子一样,就反映你的内在——所以要看一个人的素质怎样,你看他周围的人怎样就知道。

  当外境有任何的东西能够触动你的时候,要往内看,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往内看,看自己哪一个地方的旧伤被碰触了?看自己心中哪一些执着还没有消除?自己心中有哪一些阴影浮现出来了?现代的西方的心理学受佛教、尤其是受唯识学的影响非常大。你看,好像弗洛伊德、荣格、还有弗洛姆,基本上都有了解到佛法,但是没有学通,所以他能够用一点点。

  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每一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不管你以前认为它是好事、坏事,其实没有什么好事、坏事。每一件事情都能够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财富,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如果你不懂得修心,它会让你遭受灭顶之灾;如果你懂得修心,你就会享受到它内在底蕴的丰盛和美好,能够促使我们断我执,促使我们断分别、断执着,就会知道这个事情原来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让我们心灵成长的珍贵的礼物。世间有哪一些事情不好的呢?只有不够好的观念而已。

  所以愿大家能够真正地运用好《八识规矩颂》上面,所教导的这十个转烦恼成菩提、超生死为涅槃的善巧、胜妙的修心方法,能够“罪花凋谢,智蕊翻飞,速严万德之花,疾授一生之记”。

  愿法界众生顿出轮回,早成佛道!

  我们一起来念一遍《八识规矩颂》,做一个好的缘起: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