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突破思惟定势、改写默认的未来,播洒第三颗财富种子

《禅与慈善》 by 大愿法师

2016-5-22 10:30

  我们每个人都在迈向未来,但是要知道人们所迈向的是他们所预见的未来,而不是某一天他们会实际得到的未来。心理学家把这叫做默认的未来。我们对未来有某一种期许,而事实上这种期许会受你的心智模式所局限,它会让你自己限制自己,让你自己画地为牢,这种默认的未来就使大家都陷在僵化的片断式的思惟定势里。我们习惯的养成就犹如以前纺纱一样,一开始只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最后它就成了一条很粗的绳子,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被缠得死死的,就被绑架了。

  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的思惟定势绑架了我们的生命的活力,绑架了我们创新的能力,让我们自己划地为牢,让我们自己不能达至财富自在,不能成就幸福,所以要打破这种思惟定势。

  我们平时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惟,要运用灵性生命思惟,才容易成就幸福。凡夫的大脑思惟是什么?就是用记忆和解读,而灵性生命思惟是运用觉照和欣赏。夫妻关系为什么不能和谐?因为总是用大脑思惟。你所看到的你先生不是他本身,而只是你心里对他的解读,你看到他的行为,就调动你以前对他的行为的这种记忆,再运用这种记忆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所以你并没有看到他本身,而只是看到你对他的印象,所以夫妻之间的隔阂产生了、矛盾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要能够运用灵性生命思惟,要超越大脑思惟,因为我们运用大脑思惟所看到的只是人家在我们心里的一个印象、一个投影,并不是这个人本身,因此我们就不能够进入到别人的心,就不能够真正地了解对方。正如佛说:“能够进入别人的心这是慈悲;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心就是智慧。”所以我们要少用记忆力,而多用欣赏去看待自己的子女、看待自己的配偶、看待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人际关系就会更和谐,我们的人生就能更幸福。

  底下有一张态度与思惟取向关系图,图中讲到,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这五类是根据主动、被动和乐观、悲观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来的,这个不同态度的组合就产生了五大思惟取向。

  态度与思惟取向关系图1

  批判者 主动 策划者

  悲观 乐观

  守业者 被动 推广者

  第一就是主动加乐观就等于策划者。这一类人总是认为前途是美好的,很乐观,自己也很主动去做计划,这类人是策划者。

  第二类就是被动加乐观,就等于推广者。这些人也会认为前途是美好的,很乐观,但是他自己不懂得出主意,只愿意为某个领导人去效劳,去推动他的思想、推动他的策略、去执行。这是推动者。

第三类就是主动加悲观,等于批判者。这一类人会认为前面充满了危险,充满了不公平和错误,所以他很悲观,但同时他又很主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拨乱反正。这类人属于批判者。

  第四类就是被动加悲观,就等于守业者。他能够守成,他认为做事情不出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能够做一个守成者、守业者的心态,他经常的想法想法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就会认为服从命令是美德。这类人是守业者。

  第五类就是适应者。这一类是个多面人,或者是没有一个基本态度的人,有些时侯他很主动,有些时候又很被动;有一些时候他悲观,有一些时候他乐观。所以这种人叫做适应者。比如说,当有人问他:“你想吃什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随便,或者说不知道。这类人对自己不抱很大的期望,没有固定的大的目标,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突破自己的思惟定势,要懂得运用这五种思惟取向,才算是精通了多角度思惟,但是这类人是很少的,其实每一个团体之中都需要有策划者、推广者、批判者、守业者、适应者这五种思惟取向的人,这个团体才能够正常运作。一般的人总是偏向于某一类思惟取向,所以我们彼此都互相需要,也因此才组成了这个社会。

  第二张图就是五种思惟取向互相帮助、推动的关系。策划者能够推动推广者;推广者能够帮助守业者;而守业者他会召感批判者;批判者能够召感适应者。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

  五种思惟取向互相帮助/推动的关系图2

   策划者

  适应者 帮助/推动 推广者

   批判者 守业者

  第三张图就是五种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关系。策划者会抑制守业者;守业者会抑制适应者;适应者会抑制推广者;推广者会抑制批判者;批判者会抑制策划者。都有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种思惟取向互相抑制的关系图3

   策划者

  适应者 推广者

   抑制

  批判者 守业者

  有一个叫薛俊良的人写了两本书,大家可以看一看,对这几张图就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一本叫做《系统思惟法》,还一本叫做《思惟锻炼法》。一个健全的组织需要兼有这五种思惟在运作,如果偏向于某一种思惟取向,发展就会有障碍。比方说这个组织都只是策划者,那谁去执行呢?这个组织要发展当然就有困难;如果这个组织都是批判者,那更加没人做事;如果这个组织都是守业者,那当然也是难以守得住的。所以这五种思惟取向的人对一个组织来说都需要有,而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团队、自己的公司,能够越来越兴旺,能够越来越成就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灵性财富,又怎样来激励这五种不同思惟取向的人呢?我们要打动这五种人,让他们为团体效劳,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策划者做事的动机是愿景,他容易被价值观所激励,所以我们要有高尚的价值观。

  推广者做事的动机是被人认同,所以他会被奖励所激励。

  守业者做事的动机是安全感,所以他会被薪酬和福利待遇所鼓舞。

  批判者做事的动机是解决问题,他容易被对错辩论所引导。

  适应者做事的动机是选择变换的可能,所以他容易被趣味性所吸引。

  对这五种不同思惟取向的人,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励他们,我们这个团队才能够良性运作,才能够成就财富,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惟定势。我也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好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参选总统的时候,他竞选的宣传册子刚刚被印好,突然间发现其中有一张相片的版权不属于他们,而是为某一家照相馆所拥有,他们无权使用。美国是一个法制很健全的社会,哪怕你曾经做过总统,如果你违法,人家照样可以起诉你。

  所以大家突然一下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时间已经很短了,你如果去跟照相馆协商,或者人家会狮子开大口,或者他拒绝给你使用,那都会很麻烦。如果你把它毁掉重新印过,时间也来不及。

  但是竞选办公室他们就打破平时的思惟定势,他们运用逆向思惟想了一个方法:他们就写了一个书面的通知给这家照相馆,然后在通知上面说:我们总统竞选办公室正在印一个宣传册,这个宣传册中将要选最精美的总统的照片放在其中,贵照相馆也有一张在被选之列,但是由于有几家照相馆都同时拥有精美的总统照片,而我们只能够刊登一张,所以我们决定拍卖刊登权,价高者得。贵照相馆如果有意向,请在三天之内把你们竞拍的标书和支票寄到我们竞选办公室来。结果两天之内,竞选办公室就收到了那家照相馆的投标书和支票。

  所以只要改变思惟,突破思惟定势,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我们说一个禅宗的公案,沩仰宗有一位大德香严禅师,他开悟以后,在一次上堂的时候,为了启发大家开悟,用了一个比方来说法。

  他说:“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就是说,假设有一个人在一个悬崖边上,这悬崖边上有一棵大树,这个人用牙齿咬着这棵树的树枝,手也没有抓着树枝,脚也没有踩着树枝,就一颗牙齿咬着。这时,来了一个人,向他请教说:“请问法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那么这位牙齿咬着树枝的法师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为如果你开口回答他,马上一张口就会掉下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而如果你不回答他,你是大乘比丘,人家向你求法,你不回答就犯了菩萨戒,所以答也不对,不答也不对,那怎么办?

  禅师教人开悟的方法就是这样,他一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再让你转过身来豁然大悟。

  有一位虎头招上座,他也是一个会家,是开悟的人。他马上就回答:“请问和尚,已上树后且不问,未上树前请和尚道。”香严大笑乃罢。香严禅师哈哈大笑,知道自己遇到了对手,一笑就休了。因为香严也不能够用语言来说,因为招上座的回答同样也是一个两难境地。

  我们要知道,口咬树枝在树上这个代表什么?代表本体,代表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代表本体界,这个本体界当然不可以用语言这个相对法来表说的,所谓“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招上座所回答的“未上树前请和尚道”这个未上树前也是指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是指本体界,也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的。所以同样是一个两难境地。因此香严禅师是一笑而休。大家看禅宗的公案,如果你懂得这个,你就很容易体悟到那个禅宗的公案。

  比如说,有一位陆亘大夫去请教一位禅师如何是禅,这位禅师就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人把一只小鹅养在一个瓶子里,这个瓶子的口很小,肚子很大。鹅就一天天长大,长到它已经充满这个瓶子,禅师就问陆亘大夫:“你既不能打破这个瓶子,也不能够杀死这只鹅,瓶口那么小,鹅那么大,你怎么让它出来?”

  陆亘大夫说:“我没办法。”

  禅师就说:“你问我。”

  陆亘大夫果然就问他,师父马上就叫一句:“陆亘。”

  陆亘马上回答:“在。”

  那位禅师就哈哈大笑说:“你看,这不就出来了吗?”

  其实就是说他是启发我们如何能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如何能够突破凡夫的思惟定势。

  后世的禅师就颂“香严上树”这个公案说:

  狭路转身难,东西尽是山。行人不到处,风定落花闲。

  所以,禅门公案是打破一切思惟定势,经常是问在答中,答在问中。有些人说:“这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是。你懂得禅的智慧,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甚至马上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来。比如说,在有些公司里经常会听到有人问:“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还有些人会问:“顾客什么时候才能够回我电话呢?”还有一些人问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决策所需要的资讯呢?”

  要知道,只要我们问的问题里有“什么时候”这四个字,那就表示你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就表示你在向外推卸责任,好像认为我们只能够别无选择,我不晓得顾客什么时候会给我回电话,我也不晓得他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才能继续做,只能够被动地等待,因此我们的事情就越积越多,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就开始互相抱怨,公司的运作就出现了问题。

  其实,有禅的智慧,我们就知道要打破定势,要向内开发能量,任何时候都不要问“什么时候”这四个字。我们可以改过来问:“对那些问题,我能够提供什么解决方法呢?”

  或者是:“我怎样能够以更有创意的方式来接触客户呢?”

  或者是:“我该如何取得决策所需要的那些资讯呢?”

  这样我们就会马上转被动为主动,我们就启发内在的能量。禅的智慧教导我们要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要向外去找借口,那么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所以禅门公案经常是答在问中,问在答中。

  我举个更浅的例子来讲,《一美元的智慧》。众所周知,犹太人和温州人是最会做生意的,还有汕头人。有一个犹太的富豪叫做拉宾,他走进一家银行,来贷款部前,负责贷款的经理就问他:“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们效劳的?”同时一边也打量拉宾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镶嵌着宝石的领带夹子等等,通过拉宾的穿着来判断他的实力。

  拉宾说:“我想借点钱。”贷款经理马上很热情地说:“那完全可以,您到底想借多少呢?”

  拉宾回答说:“一美元。”

  经理觉得很惊奇,一个打扮这么入时的人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呢?他就说:“哦,一美元也行,我们这里只要你拿出贷款抵押物,你贷多少我们都可以考虑。”

  拉宾就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很多股票、证券、国债券等等票证来,就问:“你看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贷款经理清点了一下整整五十万美元的票证。他就马上说:“当然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只贷一美元呢?”

  拉宾说:“我就只需要一美元就好了。”那个经理说:“那好吧,请您到那边办手续,年息是6%。”

  拉宾借了一美元就走了。

  这种情形刚好被银行的行长遇到了,他很奇怪,追出门口来问拉宾:“先生,不好意思,我有个问题要向您请教,可以吗?”拉宾说:“可以呀,怎么了?”银行行长说:“我弄不懂,您拥有五十万美元的票证,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如果您用五十万美元的票证来担保来抵押,本行借给您三十万美元,乃至四十万美元都没有问题呀。”

  拉宾说:“好吧,你既然这么热情,我也不妨把实情告诉你。我要到这个地方来待一段时间,办一些事情,但是我随身带着这些票据很碍事,我也问了有一些地方银行能够保管贵重物品的金库和能够出租的那些保险柜,但是他们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向你贷款一美元,让你们给我保管一年时间,最终我只要给你六美分就好了,这个多划算。”

  所以你只要把念头转一下,很多事情就解决了。这是最浅的一个故事了。

  小富凭聪明,大富靠德行。你认为像拉宾那样的小聪明能够大富吗?那不能够的。大富靠德行。

  由此我就进入到如何来播洒财富的种子——第四方面。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