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本经从孝顺出发,具足禅净律密一切行门殊胜

《佛说盂兰盆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6 14:56

这个就很了不起了,你看看短短的这一部《盂兰盆经》只有两张纸,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中国大乘佛法一切的实修方法——禅、净、律、密都包含在其中了,她的心要、精髓都包含在《盂兰盆经》里面。

律的修法

佛门戒律虽然无量,但都是以孝为宗,以孝为根本;菩萨行的六度万行虽然非常深广,但是也是以孝为首。

《梵网经》菩萨戒上说“孝名为戒”,为什么孝名为戒?孝就是顺的意思,顺什么?顺我们的法身德,顺我们生命本具的佛性,这个才是真正的、最内核的孝。通过“顺”我们这个法身德,事实上这是最究竟的报恩。所以“孝名为戒”,能够这样来顺自己的佛性,当然外在的行为一定会对肉身的父母最恭敬,孝行能够非常如法。为什么呀?因为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我们与父母最深的连接是什么呀?就是法身,是同共一法身,这个是最究竟义的孝顺。

因此,佛陀初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就为菩萨们先结菩萨戒,先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就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特别值得关注的这句经文就是“孝顺至道之法”。什么是道?道就是我们的法身德,儒家称为明德,佛法称为佛性、法性、如来藏藏识、真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指我们的本体,指心的体。法身德是心体,般若德是心相,解脱德是心用。所以,你看这个孝的深义,不是这么简单说:哦,我们对于我们肉身的父母恭敬一下,献上一点好饮食,然后言语恭敬等等。不单单是这样,真正最内核的孝就是法身德。

可见,本经其实也就是律宗修法的精华。所以说这部经非常了不起,她有很多深义是没有说出来的。律宗那么浩瀚的《四分律》《五分律》《十分律》,包括四十诵律等等,但是她的最内核、最精华就在《盂兰盆经》里面这一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禅的修法

孝就是顺,也就是顺应我们本具的觉性,时刻保持觉知,明明了了,不被环境所诱惑,能够成就明白心,成就明白心就是禅的修法,明心见性。所以,要知道孝的深义就是顺应本具的觉性,这个就是孝顺法身父母。能够真正地孝顺法身父母了,那么外化为行动就是对于生身父母的孝顺行为,这个就是顺应我们本具的觉性,自然就身语意三业清净了。

净土的修法

通过孝成就明白心,就是禅的修法;通过孝成就清净心,就是净土宗的修法。因为我们能够顺应本具的觉性,自然我们就能够身语意都清净了;能够念佛,自然能够唤醒我们的佛性,就能够转贪爱心为清净心。

凡夫在心迷的时候,是无明以为父,贪爱以为母。你内在的无明是你的父亲,你的贪婪心、你的贪爱心就是你的母亲,所以我们就会轮回受苦。我们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轮回?我们为什么会在人道里面投生?父母亲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缘,父精、母血,受精卵,这是物质的缘。但是,这个阿赖耶识为什么会投进来,原因是什么?因为无明以为父,贪爱以为母,这是心迷的时候。当心觉悟了以后,就转成为“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方便为父,以善巧方便来帮助众生,这是我们的父亲,这是我们智慧的父亲,般若德的父亲;智度以为母,内在有智慧,外现为菩萨行,这个内在的智慧就是智度以为母。我们读《维摩诘经》就可以看到这两句话“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成就解脱,这就是实相念佛。然后理事不二,能够具足信愿行,能够在觉悟心中提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净土宗的修法。

你看,《盂兰盆经》里面就已经包含了净土宗修法的精华,而且是最内核、最本质的,告诉你怎样念佛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对我们来说都是最需要的。我们大家都以净土法门为主修方法,但是你有把握生净土吗?有把握生极乐吗?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真正很有把握能够生极乐呢?哦,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真正的方法就在《盂兰盆经》里面讲得很透彻了。

密的修法

然后,我们要知道《盂兰盆经》也具足密的一切修法。我们的心地是最大的秘密,心地具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这是解脱的根本。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面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如果你不能够让心觉醒,让生命觉醒,无论你怎么修,你都还是在六道里面轮回。你做善业生天道、生人道;你造恶业就是三恶道,所以“无义终漂泊”。一定要首先知道心的秘密,首先要开启心的秘密,这样才能解脱。

我们看目连之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都是因为心迷而起了悭贪,对其他人悭吝不舍,对自己很贪婪,这个就是罪根深结召感的果报。所以,修行就是要开启心地的三德秘藏,这个就是密的修法。这样我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哦,原来这部《盂兰盆经》只有短短的两页纸,非常短小,但是不可轻视。

我们刚刚已经说了,就知道本经具足了律、禅、净和密一切实修法的精要,所以说本经是万法之总持,一点都不过分。很多人一说《盂兰盆经》,说哎呀,这太简单了,谁不会讲啊,谁不懂啊,就是讲要孝顺嘛,孝道文化嘛,都会讲两句。但是《盂兰盆经》岂是这么浅呢?佛陀说法,佛陀是怎么——三觉圆、万德具呀!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任何一法都可以含摄三藏十二部,所以说《盂兰盆经》是万法之总持。为什么?因为汉传佛教,我们都知道的大乘八宗“性、相、天、贤、禅、净、律、密”,要知道前四宗是讲理论的,后四宗是讲实修方法的,前四宗是理法,后四宗是行法。修行怎么可以解脱呢?要教理行果都具足,要信解行证都具足。那么有理法,有行法,具足教理行果。

性、相、天、贤,就是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天台宗、贤首宗都是侧重于理法。三论宗依托的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个《百论》只翻译了一半,真正的完整的一本应该是《中观四百论》,《四百论》里面就把实修的方法和理论讲得很透彻了,中、百、十二门是侧重于讲空性智慧的,然后是让我们能够建立中观正见的。法相唯识宗,就是讲转八识成四智,证四智菩提。天台宗就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盂兰盆经》讲业报的时候,也讲到了《法华经》的精髓“十如是”。天台宗主要是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贤首宗主要是讲华严佛境界。所以,性、相、天、贤四宗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解决“怎么看,什么叫开悟”。

什么叫开悟?就是你的看法完全从凡夫状态转过来了。你的知见,你的认知提升了,你的知见由凡夫的无明系统转入了圣者的明觉系统,所以你就把生死之流逆转过来,逆转为涅槃之流,涅槃之流启动了,这个叫开悟了,心不再外求了,你真正的生命觉醒了,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价值,生命就是最大的价值!不要以为说:哦,我的生命怎样才有意义呢?我要赚很多钱,我要有很高地位,然后我的生命才有意义。不是这样的,那样是心迷呀。你的心觉醒了,知道生命就是价值,当然能够这样的人在世间做事业,当然能够,也一定会做得更大、更成功。所以,性、相、天、贤解决的就是“怎么看”。

禅、净、律、密解决的就是“怎么干”。你懂得理论了,怎么实修,这个实践的路线图在哪儿呢?你知道了,但是看得到,做不到,你没有实际修行功夫还是不行,你还是不能到解脱彼岸。那怎么干呢?怎么干那就需要禅、净、律、密这四宗的法门了。怎样实修可以成佛,所以禅、净、律、密四宗是侧重于行法。你看看《盂兰盆经》是不是很殊胜?她把所有的行法都概括起来了。《佛说盂兰盆经》从孝顺出发,是禅、净、律、密一切行法的总持,具体来说当然本经之中有很多殊胜的法门,比如说:

①“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这个是佛教法门里面的孝顺法门。

②“报乳哺之恩”这个是报恩法门,四恩总报啊。

③“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这个是忏悔法门。要具足四力忏悔,依止力、破恶力、对治力、还净力,要具足四力来修忏悔,然后我们才能够成为堪受正法的法器,《盂兰盆经》里面也具足。

④“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这个是供养法门。供养法门很重要,你看,佛教的所有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佛教的所有修行方法也是四个字“上供下施”,最通俗地说就是吃,怎么吃好。你看,早上斋天,是请天神吃;中午佛前上供,是请佛吃;做晚课施食,是请鬼吃;晚上放焰口,是请地狱道众生吃等等。所有的修法都是请吃,上供下施。所以这个供养法门,我们说有所谓的四种食、七种食、九种食,段食、触食、思食等等,这个其实都是说供养法门,说食。

⑤“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行禅定意,然后受食”这个是禅净双修法门。

⑥“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这个是讲发菩提心法门。所以说,《盂兰盆经》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实修法门。

好,我们基本上把这个法门殊胜略讲了。我们对于《佛说盂兰盆经》的殊胜作一个总结,请大家看图表1:

[attach]17522[/attach]

《盂兰盆经》三殊胜,我们先看第一栏。第一殊胜就是具足世出世间圆融殊胜:世间以孝文化为本,出世间以菩提心为本;第二殊胜是深入民心,住持正法,建设社会道德殊胜;第三殊胜是从孝顺出发,具足禅、净、律、密一切行门殊胜。再看第二栏,《大日经》成佛三根本。很多内容不需要讲太多,因为讲了你记不住,给你一个表,你自己去悟,就能悟出无量无边的妙义,在甚深的佛法中间融会贯通;悟出甚深的法义,就能越来越觉得法喜充满,妙义无穷。你通过这样相互一贯通,就知道,哦,这《盂兰盆经》真是越学越深入,越学越欢喜。不是简单说,我去做个盂兰盆供,讲孝道文化就好了。你看,更具足了《大日经》的成佛三根本: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第三栏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第四栏是永嘉禅师解释涅槃三德的: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第五栏是修行三要:自在、看破、放下。

我们看了图表1,我们就深信《盂兰盆经》的殊胜是真实不虚的。我们看《大日经》成佛三根本,要知道《大日经》是唐密根本三经之一,唐密三经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日本空海禅师到大唐来学唐密,他只学了一半回去了,开创了东密。还有一位最澄法师,比空海法师早十几年来,他只学了四分之一,然后到天台山又学了一点点天台宗,然后回去以比睿山为中心,又开创了一个“台密”。但是其实跟中国的唐密比起来,就很少的内容,都没有学完整,我们这个唐密传承在中国才是最完整的。《大日经》是唐密三根本经典之一,唐密的所有理论核心就是这三句话。

然后你看第三栏“涅槃三德”。法身德就是指不生不灭的本性;般若德就是指转迷成悟的般若无漏智慧,般若德是在念头上面来修,念念不执著,不执著于观念,不执著于种种修行之相,一切不执著,念念入真如自性之海,这个是般若德;然后就是解脱德,解脱德就是指转染成净的真修实证。所以很简单一句话,法身德是心的本体,般若德是心的相,解脱德是真心的妙用。那什么意思?你看我们修内观禅,就有用到这个真心的妙用,真心的妙用是什么呀?我们本具的觉知力呀,我们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觉知呼吸、觉知感受,这个觉知来自于哪儿?她是本自具足的,就是真心的妙用——觉知力。所以,你要修行,要开悟,要解脱,只有两条路,因为这个心的本体是很难证得的。有哪两条路能够开悟呢?一条是从相入,一条是从用入(从觉知力而入,这个是从用而入),所以有两条路能够让我们明心见性。般若德就是转迷成悟,解脱德就是转染成净。比如说我们具足信愿来持念佛名,比如说我们修禅观,这些真修实证都能够让我们转染成净;比如说我们持清净戒、定共戒、道共戒,都能够让我们转染成净;乃至于身语意三密相应等等的一切行门,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心转染成净,豁破无明。

第四栏,永嘉玄觉禅师解释“涅槃三德”就说: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涅槃,解脱寂灭即法身。永嘉就是指我们现在浙江温州,永嘉玄觉禅师,他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他专门去曹溪,得到六祖的印可了,在南华寺住了一个晚上,号称为“一宿觉”。他的《证道歌》《永嘉禅宗集》都是非常妙,非常殊胜,直指心性,让人顿悟见性的名篇。对佛法有个入处以后,应该说是越学越欢喜,越看内在的智慧开启越多。比如说,《证道歌》一开始就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第五栏就是修行三要:自在、看破、放下。很多人有一个惯性,要说就是说看破、放下、自在,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在放在前面,知道吗?这里面就有一个奥秘在呀,第四栏、第五栏其实就说破了一个修行者能否解脱的秘密。修行能不能解脱呢?开始下手对不对很重要,开始对了后面就很顺,你越来越明了,越来越断烦恼,越来越欢喜、开智慧。如果一开始第一步没有正确,你学到后面就觉得很无助,不知道怎么办,觉得修行使不上力呀。那是个什么秘密呢?就是你先要心自在,然后才能真看破,才能真放下。如果你直接修看破,你是看不破的。你心没有自在,你是看不破的,为什么呀?你站的地方错了,你没有站在一个坚实的地上,你站在一块浮冰上,所以这块浮冰一融化你就失去立足点了,你的修行就不得力了。所以,这个坚实的修行的立足点在哪儿?心自在!自在是第一呀,如果你首先心没有得自在,心不能安,直接去修看破,你是不可能真正看破的。你那个是修养,不是修行。

很多人就是这样,他学佛好久了,但是没有懂得真正的学佛方法,老是把修养当修行,把贪心当信心,很糟糕!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他老是跟人家宣传:哎呀,你看那个师父好厉害,某某人有什么病,他头摸了一下就好了;某位仁波切好厉害,你看我求他一个什么事,果然就成了。老是宣传这个,你这个是真信心吗?不是啦,这是把贪心当信心,其实你是在增长贪瞋痴,不是在消除贪瞋痴。信心建立在哪儿?信心建立在你对法的正见上。你看到这位法师真正有修行,对法有证量,然后这样来清净地随喜赞叹,而不是用在求世间事情上。当然会有很多的感应,但是这个是副产品,最关键的是正见。

[attach]17525[/attach]

所以,我们来看图表2就能够明白,怎样首先实现心自在,怎样站在一个坚实的地上,让我们立定根基来修行,而不是站在一块浮冰上。

图表2是“让心回家”。其实就是什么呀?就是出自于《永嘉证道歌》的那四句话“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让心回家”。

我们看图表2,最里面这个圆圈写的是什么呀?是“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生命本然纯净状态就是法身;这种本然纯净状态,智慧光明显出来就是报身;他显一个具体的物质的相就是化身。所以,越往后(外层)就是由心到物,越往后(外层)越来越具相化。你要解脱,你就要反过来,你要由物到心,而且你要直接抓住根本,就是你要直接开始领悟和深信生命本然纯净状态。你能够深信这一点,从这里开始起修,有一天你就会证到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就是你见性开悟的时候了。所以,最内核就是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然后外一圈就是识蕴,再外一圈就是行蕴,再外一圈就是想蕴,再外一圈就是受蕴,最外层的就是色蕴。

我们看到的只有这个色蕴。我们每个人,男女老少,胖瘦等等种种的相都是色蕴的相。所以,如果你的心放在这个上面,每一天关注:哎呀,我今天头上又长了一根白头发了,你的心就动起来了。你是被什么动了?被色蕴的变化搞动了,对不对?然后,你跟着你的感觉感受跑。哎呀,我今天上坐呀好舒服,我今天修行蛮好;明天哎呀,我一上坐怎么这个脚也疼,肩膀也疼,哎呀今天打坐没打好。你这个样子的修行是站在哪里?站在受蕴上。你要知道受蕴是无常的、色蕴是无常的,一直在变,所以你的心就跟着一直在变。你看你的心哪里安得下来呀,心不能安怎么修呢!

还有一些人心放在想蕴上。想蕴是什么呀?种种的想法,种种的念头。看到这个马上就知道:哦,这个就是八吉祥嘛。你的心一直在向外攀缘!然后再看,哦,那个是在供药师灯,等等。你一直在看到一个东西,就贴个标签,然后心又跑到下一个目标去了。有没有看到你的心一直在跑,一直没有停呀?这个就是凡夫的生灭心、妄心。你一直满足于给外在的事物贴标签,你的心就停在想蕴上。

还有就是行蕴,就是你有了想法以后,要准备怎么取舍,你就有计划呀。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什么呀?都是识蕴。都是出自于什么呀?出自于阿赖耶识这个八识心田。

所以,你要穿透什么呀?穿透这些浮云,像天空之中漂浮的这些云,你要穿透过去,看到那个湛蓝湛蓝的空,当然这是个比方。“五阴浮云空去来”,祖师其实说得很明白了,五阴就是五蕴,我们就在这个五阴五蕴里面被它所转。我们的心放在五蕴里面,口里面在念阿弥陀佛,没有用啊。你这个房子建在浮冰上,不管你建多高,这个浮冰会有垮塌、会有融化的一天,所以你这个房子要建在坚实的地上。同样地,你的修行要建立在哪儿?建立在真实心地上,建立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上。所以要“让心回家”呀!

《证道歌》上“法身觉了无一物”你要看清楚,当我们的心安在生命本然纯净状态的时候,这个是法身觉了。《证道歌》这四句话就是启示我们:修行首先要法身觉了,也就是觉悟到生命就是价值。今天我们大家听这么久,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你就真正地相信,真正地深信生命就是价值,这个心再也不向外攀缘了,心安下来了,那你这一堂课都是值得的,这个就是法身觉了的开始。我们修行要这样,无量的法门你都接触得到,但是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抓住根本法,这样你的修行才不会走弯路。要法身觉了,这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法身觉了的本质就是你深信生命就是价值。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心安了,再也不外求了,能够觉悟到这一点,生命就开始觉醒了,心就安了,不再向外攀缘了,心就能够安在不生不灭的生命本然纯净状态了,这个就是什么呀?这个就是自在呀。

所以修行三要,自在排在第一,只有自在了你才能真看破,看破什么东西?“看破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这个是真看破呀。看破以后呢,你再也不执著了,这个就是放下呀。所以,要把握这个修行的心要,就再也不会受五蕴身心变化的影响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五蕴身心?因为是业力召感。这个没有对和错,你过去有这个业,他现在就会召感这么一个相。你不需要去评价它对和错,你只要穿透它,看到本质,看到这个“如”,如如不动。虽然这个时候,你深信生命就是价值了,但是并不表示你马上就开悟,马上就是圣人了,但是你的心安了。虽然你还会起贪瞋痴的烦恼,但是你内在有一个正知了,也就是在烦恼起的时候,在烦恼的背后,你还有一个正知在看这些烦恼,看着这些贪瞋痴烦恼像水泡泡一样在冒,它自己冒起来又自己灭掉了。这个就是什么呀?这个就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家学《首楞严经》如来开示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再被三毒困住了。一定要知道,不是你学佛以后,马上就没有贪瞋痴烦恼了,不是,而是你不会被烦恼困住。你还会冒起贪瞋痴烦恼,但是你不像以前,你不会再被它困住了,不被它绑架了,这个就对了!这也就是当年初祖达摩传给二祖慧可的安心法门。我们修行首先要安心,大家今天能够安心,那么就相应,就受益,然后你再去修任何法门都容易成就。

为什么一万个人念佛,只有两、三个人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开始起修,下手的方法不对。口念佛号,他的心在哪儿?心是在随着五蕴身心的变化而波动,念了几十年,还是不能真看破,不能真放下。不是说他不用功,有些是很用功,跑到江西庐山东林寺去参加百万洪名大闭关,一直在里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用功啊。还有一些是昼夜不眠不息,还有一些是修那个长行三昧、般舟三昧,很精进、很用功,但是还是不能相应,为什么呀?因为生命没有觉醒,因为没有安心!只有生命觉醒了,才能真正看破,念佛才会真得力。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你心里面,除了念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之外,你内在还有正知的光明,心中的烦恼冒起来的时候,正知的光明能够保护好这一句佛号。佛号一直在念,然后妄想也冒起来了,但是可贵的是什么?可贵的是在佛号的背后,你有一个正知的光明来照耀着这句佛号,来让佛号一直相应,一直不迷失,做到“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个是我们净土十三祖印光法师念佛的心要,八个字“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也就是无住而住,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

因此,修行要成功,要成就,第一步就是要让心回家。第一步如果错了,后面你就步步都错了。让心回家,就是回到了不生不灭的生命本然纯净状态,在那里安住。这个时候所有的颠倒都开始结束了,颠倒不会再增长了,虽然原来的颠倒还在,但它慢慢地就会消了,“理需顿悟,事乃渐修”。我们的生命之流就开始逆转了,在生死之流之中就启动了涅槃之流。所以,让心回家是很重要的。心没有回家,不管你念多少佛号,还是生死轮回之流,而没有开启涅槃之流。要启动涅槃之流,先要让心回家,这个时候你再来提起佛号,再来修禅观都会成就,无论你修净土、修教下、修律宗、修密宗都能够成就。这个也就是《首楞严经》所强调的“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本修因”,《首楞严经交光疏》,还有我们圆瑛法师的《首楞严经讲义》,都把这个讲得非常透彻。“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本修因”。

所以我们看第二个图表,在旁边刻意标了“生命本然纯净状态是不生不灭”,“五蕴身心是生灭变化”,所以要以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来起修。因此,对于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我们建议一定要禅净双修。

很多人一听到禅净双修,我就知道他又理解错了。他会理解成什么呢?他还会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地说,永明延寿大师当年就作过一个《禅净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些人以为说,哦,这个“有禅有净土”就是禅宗也修一下,净土宗也修一下,参话头也参一下,阿弥陀佛也念一下,这样就叫做禅净双修。你错掉了,不是这样的。这个“有禅”不是禅宗,禅不是禅宗,禅是指生命觉醒,生命就是价值,也就是指的“让心回家”。先让心回家,这个就是有禅;再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有净土了。以净土为主,以让心回家作为前奏,作为基础,这样才是禅净双修,不是说叫你去参禅打坐,不是叫你去参公案,那样想就错掉了。所以真正修净土的人要禅净双修,就容易解脱,容易比较有把握生净土。那么,生命就是最大的价值,既然连这个摩尼宝珠你都得到了,你哪里还会去贪求那些小小的人天福报呢,不会再贪求了,都是随缘了,这时候心就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之中,你选择什么行门,影响并没有那么重大,倒是你用什么心态来修学这个法门,才是决定性的关键。因此,用禅的心态,用生命觉醒的心态来念佛来求生净土,就能够万修万人去,如虎添翼,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看图表3:涅槃三德。

[attach]17524[/attach]

最上面这个是法身德,右下角是般若德,左下角是解脱德。你看,由法身德到般若德,法身不痴即般若;由般若德到解脱德,般若无著即解脱;由解脱德到法身德,解脱寂灭即法身。你看这个涅槃三德,这个图也叫做涅槃三点,也叫做“伊”字,唐密里面把它叫做“伊”字。涅槃三点呐,这个就把所有的真正修行解脱的最内核的精华都融括起来了。佛为什么会有这个三德?这个图就包含在其中了。法身德是心体,是空性;般若德是心相,是明性;解脱德是心用,是觉性,觉知力呀。

一切佛法,我们知道都可以归纳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八正道里面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无漏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无漏学;正精进就是你修戒定慧都需要的,她通于三学;正念、正定就是属于定无漏学。为什么八正道里面,这个正见要排在第一,因为正见是解脱的开始。

正见是解脱的开始,而根本的正见就是“法身觉了”,就是“生命就是价值”。觉了什么呀?觉了自性清净法身,但还没有证得离垢妙极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法身觉了就是法身不痴,这个时候般若智慧才现起了。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生智慧,法身觉了能生智慧!为什么我们难以生智慧?我们学了很多佛法的知识,但是没有真正生起佛法的智慧,因为智慧不是在知识这个层面,智慧是鲜活的呀!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法身不痴即般若”。当你生命觉醒的时候,当你法身觉了的时候,你的般若智慧才现起来了,用天台宗的话来说就是空观,空观智慧。般若无著即解脱,用般若智慧来观照,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都不执著,这个就是解脱。从空出假,度如幻众生,这个就是假观。然后,解脱寂灭即法身,证得了离垢妙极法身,圆满成佛而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个就是中观。所以,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就在其中。

从本经来说,法身德就是指法身父母,只有内在的法身父母觉醒了,你才能够真正地度现世父母,才能够乃至于度七世父母,也就是度一切众生。所以最大的孝,我们都知道了,对不对?《莲池大师七笔勾》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那是讲什么呀?那是讲解脱德的父母,你怎样帮助你肉身的父母,让他们能够解脱“亲得离尘垢”,这是解脱德的父母。还有般若德的父母。什么是般若德的父母呢?你的智慧现起来了,那也就是说什么,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这是般若德的父母。最根本的源头是什么呀?是法身德的父母,就是生命觉醒。

所以,我们一直追溯,一直追溯,你就知道怎样可以解脱。《盂兰盆经》的精要在哪儿,就是从我们这个目标开始,我们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今生的父母、肉身的父母能够解脱,“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样追溯,这个就需要般若德的父母,那也就是“方便以为父,智度以为母”。般若德的父母从哪儿来?从法身德而来呀!要法身觉了,“法身不痴即般若”,所以生命就是价值。法身父母首先觉醒过来,这个是孝道的根本,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你只有明了这一点,你的心才能安。你只有明了这一点,对于一切法门,你才恍然大悟,知道怎样修,你很有把握,能成就,再也不会迷失了。所以,信心建立在哪儿?建立在理观基础之上,不是建立在感应基础之上。这世间无常变化,你今天有感应,明天没感应,那你不能够说今天有信心明天没信心,那你永远都修不上去呀,你首先理路要贯通。所以,我们对于三身父母都明白了,这个就是真正地懂得了孝顺和报恩的深义。

好,我们就把《佛说盂兰盆经》的三殊胜讲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