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事业成功的三项法则(一、创造法则)

《药师法门今生成就法》 by 大愿法师

2017-5-13 22:16

事业成功的三项法则,也就是创造法则、利他法则,还有行动法则。

事实上事业要成功,一定首要的就离不开创造法则,尤其是当今这么一个时代,一定要能够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智慧,然后我们的事业才会容易成功。时代不同,事实上智慧比以往人类的任何时代都要更殊胜、更重要。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来说:以前这个工业社会的时候,一个最熟练的工人,他比一般工人一天下来可以多生产20%到30%的产品,这个就非常不错了;那么,现在这么一个信息社会的时代,一个智慧型的员工,他能够创造的价值,是普通员工的500%、1000%,能够做出这样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注重于那种物质产品的增长,而关键是他的内在价值、智慧价值。因此这个创造法则是很重要的。

运用创造法则,取得事业成功的人,我们最熟悉的都知道是乔布斯。苹果产品的开发改变了整个人类的沟通方式。创新智慧其实是体现在选择――你能否作出高明的选择这个上面来的。

事实上,所谓的命运,它就是由一连串的我们自己作出的选择串起来的。能够作出高明的选择,这个就是创造法则的呈现、体现。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创造法则就是选择法则。因为选择就决定了格局,格局就决定了布局,布局就决定了结局。最后你的事业成与败,在你最初的选择上可以看出来。

事业要成功,先要选对的事情来做,这个是经营;然后再把事情做对,这个是管理。做企业来说,经营管理也都在其中了。格局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呀,格局大的人成就就会大。

我们举一些出世间的例子,比如说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初次见他的师父五祖弘忍大师的时候,师父就问他:“你来东山寺的目的是什么?你来求什么?”这个时候,六祖惠能大师就作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回答,八个字: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从他这个回答你可以看出来他的这个选择,他的这个格局有多么大!我们见师父的时候,师父问你来求什么,一定说,哎呀!我这里不舒服那里痛啦,我的事业遇到什么问题啦,能不能给我想想办法啦,或者加持加持啦,这个格局就会很小。六祖大师你看他直接就作狮子吼:惟求作佛!来的目的就是求作佛。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格局,这就是真正用好了创造法则。

还举一个例子,就是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福州底下龙泉县的一个人,他七岁的时候就第一次随他的母亲到家乡附近的一座寺院去礼佛,他也是第一次见到佛像,看到大雄宝殿里面庄严的释迦牟尼佛,他就问他的母亲:“此为谁?”这个坐在中间这么庄严的这是谁呢?她的母亲就回答说:“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呀。小孩子那时候只有七岁,但是你看他的心胸,他的格局就非常大,他马上就说了一句话形容与人无异,我后亦当作佛。看起来释迦牟尼佛的形貌,他的这个样式呀,相貌呀,各方面也跟人差不多,因此,我后亦当作佛。你看,七岁的少年,就能够作大狮子吼,就能够确定当生成佛作祖的自信。我们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怀海禅师七岁就能够有这样大的心胸和格局。

可见,事业成功的背后是人生的大格局,格局的背后是选择,正确选择的背后是心智模式的不断超越,不断提升,这个就是创造法则。

不懂得药师法门的人,没有开启禅智慧的人,往往都是活在套子里面,很多人其实都是活在很多无形的框子、套子里面,人生何处不套牢啊!到处都被套住了,所以就活得很烦恼很辛苦。你看有些人说,哎呀!我炒股这个钱在股市里面又被套牢了,这是被套住了,但是这个还是有形的呀,更严重的其实就是被自己内在的思维定势所套牢。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伽锁之中。”表面看起来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也能够自由地作选择,但是其实,你是被你的思维定势套住了。

比如说有一个女子,她一遇到挫折,她就开始生病。很小的时候,如果她觉得父母亲忽略她了,她就会开始生病;读书以后,小考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一遇到大考呢,考前一天她就一定会腹泻拉肚子、头痛、发烧,但是考试一结束又好了;然后工作以后也是如此,一遇到人生的挫折,她就会生病。为什么一遇到挫折就会有那些生病的症状:发烧、呕吐、腹泻等等呢?其实是因为说她内在有一个思维定势,她的心理影响了她的生理。她很小的时候一生病父母亲就会更加地关心她、爱护她、呵护她,然后给她买好吃的东西,她就从童年时候她的潜意识里面就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就是用生病来获取别人更加地关心她、帮助她,她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心智模式。

那么心智模式,如果你不主动向内去照亮它、穿透它,你不知不觉就会被它套牢,被它控制。这个才是我们内心的魔障,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你看我们一直都是用同一种心智模式,但是我们希望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是不可能的嘛;外在的事相变化了,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依赖没有改变,因此一直就会在失败里面循环,这个就是佛法所说的轮回呀。有些人第一次事业失败了,他不从内在的心智模式找原因,以为说是有小人啦,以为说是资金不足啦,然后又借钱又东山再起,三五年之后又失败,这样一直一直在循环,这个就是轮回呀。

可见,问题其实常常是我们心智模式僵化而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够用同样的心智模式去解决问题。你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照亮你的心,要穿透你原来那个固化的心智模式。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那么智者,你看他说的话都是非常透彻的。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例子就会明白,其实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内在心智模式的不断超越。首先是心智模式改变了,然后才能够从失败走向成功。比如说飞机,飞机的发明就与心智模式的不断超越、不断提升有关。人类很早很早以前就有飞行的梦想,尤其是很早期的时候人们看到那个鸟,你看,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他们就观察,哦,这个鸟怎么能飞翔呢?它不停地在扇动翅膀,他就以为,人也要能飞的话,我们也要造一个飞机的话,这个机翼也要不停地扇动,像鸟的翅膀一样,因此有人就用这样的心智模式去尝试造飞机,当然他们就失败了。

还有更搞笑的是欧洲,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他们有人看到鸟这么飞行,他们也想飞,然后用木棍子把两个手伸得很长,然后搞了很多很多的鸟的羽毛,从大教堂的屋顶上跳下来,然后不停地把两个手像翅膀一样扇动,以为这样可以飞起来,当然我们可以知道,肯定“哗”掉下去了,因为这个原理不是这样的。

然后又有人以为飞机的翅膀就相当于船的那个桨,你看,桨就在水里面划,然后船就往前走,按照这样的心智模式他们去设计飞机,当然也失败了。

再后来的时候,瑞士有一个荷兰裔的瑞士籍的数学家叫做丹尼尔・伯努利,这位伯努利就观察帆船,把帆船这个帆升起来,然后风就吹着船在走,他研究发现这个是因为压力差,因为这个帆遇到风以后,帆的两面空气的压力是不同的。因此在1738年的时候,伯努利就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水动力学》,《水动力学》研宄的就是流体力学,流体力学里面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理,就是压力差原理,叫做伯努利原理。

后来美国的莱特兄弟就受到伯努利原理的启发,就跳出了以前的心智模式。实际上飞机的机翼,它不是翅膀也不是桨,而是什么?而是帆,像帆一样。你看飞机要一个很长时间的滑行,当这个滑行、飞行达到一定的速度以后,在机翼的上下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压力差,形成一个巨大的压力差就相当于从下面把飞机顶上去,从上面把飞机吸上去,这样就是上升力,这才有了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我们看到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的进步其实首先都是心智模式的不断超越。

可见,飞机的发明过程就是一个心智模式局限不断被打破被超越的过程。

孔恩在《科学革命结构》这本书里面就说过“每一项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打破传统,打破旧有的心智模式,而后才成功的。”

我们看善名称吉样王如来因地第四大愿:“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其实佛就是我们生命的觉性,我们称念佛名就是唤醒觉性,照亮心智模式的盲点。不断地改进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改变了,提升了,必定就能够开创出成功的事业、不寻常的人生。当然能够实现“所乏资生,皆得充足”,首先是你内在智慧充盈了,外在物质成功也就皆得充足,而这种觉察力其实是我们人人本具的能力。在生活的每一个象限每一个层面都去开显觉察力,昨天我们说人生有五大象限,在每一个象限都要去开显觉察力,就能够明心见性乃至菩提。

药师七佛因地四十四愿其中与人生健康法相关的有六愿,与事业成功法相关的也有六愿。

事业成功法六愿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第四愿;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第一愿――资生充足愿;第五尊药师佛法海雷音如来的第三愿――资生所需随念皆得;第六尊药师佛第一愿;第七尊药师佛第二愿――开晓事业愿,第三愿――无尽资生愿。

可见,药师七佛是很注重在现实生活实践之中来解脱、来成就的,甚至于把这个人生事业成功法放在第一愿,帮助众生实现事业成功,所以非常关注现实生活的实践。其实修行也是如此,如果修行要解脱,你在现实生活中间修比你在山洞里面闭关修其实还更难。

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书叫做《雪洞》,这本书出了很多年了。《雪洞》讲什么内容呢?它讲的内容就是:有一位21岁的英国女子,英国的年轻女孩21岁就剃度出家了,出家以后在她师父的指导下,她就一个人来到喜马拉雅山,在一万三千两百尺那么高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雪洞里面独自一人去闭关修行12年。一万三千两百尺就是四千多米高的山洞,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丹津・巴默,她在里面一直闭关了12年,当然能够见性了。所以这个书的名字就叫做《雪洞》。在四千多米高的喜马拉雅山的一个雪洞里面修行12年,所以副标题就是: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应该出很多年了,前两年丹津・巴默又出了一本书就是《心湖上的倒影一一给实修者的指导》。第一本书是讲她怎么闭关修的,第二本书就是她在各地指导大家修行,在生活中间修的方法。她就很明确地讲了,其实她在山洞里面修的时候觉得很容易,但是在红尘中间来修,在生活中间来修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要能够真正地不迷失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当然,如果我们真正地开显我们内在的觉性,然后在生活中间修也可以说是很容易的,在饮食、呼吸、睡眠里面就可以修行成就。因为每个人不管你修行不修行,信佛不信佛,你都离不开这个三要素――你要呼吸,你要睡觉,你要吃饭,药师法门就告诉我们怎么吃好不好吃,怎么睡好不贪睡,怎样做到吃好睡好心情好,然后能够实现觉悟人生。这个是讲在生活中间修行,可见《药师经》主要不是拿来读诵的,不是拿来念的,当然我们念也是一直在提醒自己照亮自己的心。主要不是拿来读诵,而是拿来在生活中间指导实践的,用来使我们的心智模式不断超越、不断提升的。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七佛,他们所展现的人类的圆满进化,去到极致那么不仅仅是外在的三十二相的圆满,更是内在心灵的圆满。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