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叙分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by 大愿法师

2016-7-1 18:18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

  这个是叙启分,叙分。前面的是六种成就:“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信成就、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迦维罗卫国”是处所成就。

  “迦维罗卫”,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迦毗罗卫,译为中文就是妙德城,在现在尼泊尔的塔拉伊,是佛陀的祖国,“佛生迦毗罗,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絺那。”也表示五戒的戒法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地,是一切戒法之母。

  【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佛陀的父王(净饭王)来礼佛,求法。

  这个《五戒相经》的请法缘起是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也就表示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能够出生诸佛。

  【“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

  我向佛求法,希望能够济度自他超出轮回,请求世尊哀悯我,满我所愿。

  【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佛陀制戒,小乘的别解脱戒是渐制的,需要待缘起。虽然已经为出家众制了戒法,但是居士五戒因为无人请法,所以佛陀未制。现在父王(净饭王)来求佛开示五戒。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

  因为净饭王这个请法是上契佛意,下契群机,上契佛陀的本怀,下契众生得度的根机,所以双赞善哉。“憍昙”就是瞿昙,是释迦族的姓,在印度以称姓表示尊敬。

  【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佛陀说,我本来很早就想给男居士来解说五戒了,告诉他们这些开遮持犯。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如果能够不犯,可以“当成佛道”,如法地受持五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并且能够断贪嗔痴,乃至于能够让我们成佛道。如果是犯戒而不忏悔,就常在三恶道之中。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

  一、受持不犯就可以当成佛道,受而犯者,当成佛否?是不是也能成佛呢?

  二、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

  智旭法师开示说:“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受戒,但是后面因为业重犯了戒,也能成佛,也能成就。

  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莲花色比丘尼就是如此,她说:“我现在为什么能够随佛出家,能够证阿罗汉道呢?因为我宿世无量生中也曾经是个女身,并且很低贱。”这个莲花色比丘尼宿世无量生中曾经是做娼妓,习气很重,但是有一次要演戏,偶然把出家人的袈裟在身上披了一下,以此因缘她现在能够见佛闻法。她因为宿世习气的缘故,受了戒又犯戒,然后堕落,苦报受尽再出来的时候,受戒的善根种子成熟,能够见佛,证阿罗汉道。所以受了戒,后面又犯了戒的人,仍然还有机会成佛道。他的苦报受尽了,因缘成熟就能够成就。

  但是如果不受戒,“永无成佛因缘”。并且我们对于五戒的要求都去做到,但是不受戒法,只有在逢缘对境的时候才有功德。

  如果受戒又严持净戒,因为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缘故,所以功德日日增长。

  “犯而不悔,常在三涂”,因为常与贪、嗔、痴、放逸相应,所以贪、嗔、痴是因,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果。所以要能够犯了马上就忏悔,忏悔清净。

  忏悔法有理忏和事忏,事忏是助行,理忏是正行。

  事忏又可以分为作法忏和取相忏。

  比方说我们身礼佛、口赞佛、意思惟,依法地来披陈罪过,这样子是作法忏。乃至于在僧团羯磨的时候,在大众之中发露,这个也是作法忏。

  取相忏,是对一些比较重的犯戒,我们要求见瑞相,见好相。我们至诚恳切地忏悔,能够见佛来摩顶,或者见到光明显现,随获一种,罪即消灭,这个是取相忏。

  还有理忏,就是能够体悟诸法实相,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一切法悉皆空寂,所以罪亦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是从实相上来忏悔,是究竟的忏悔。

  有一位勇施比丘就是用理忏的方法得成就。佛陀在经典上面说,以前有一位勇施比丘,他很年轻,相好庄严,学问也很好,也很精进修行,所以大众都很赞叹他。

  有一位居士的女儿,也是因为宿世业力的缘故,她见了这位法师以后,就生起染污心来。这个居士前面一直不知道,后来居士的丈夫也过世了,有一个男子来向她的女儿求婚,她的女儿因为比较欣慕勇施比丘的缘故,就拒绝了那门亲事,也不吃不喝,然后病得很厉害。她母亲就很着急,一再地问她是怎么回事,她就把她的心事说出来了。

  这个居士也是因为没有正见的缘故,就跟女儿说:“你先去亲近这位法师,然后向他问佛法,时间久了,再看有没有缘分。”

  也确实因为交往时间长了,勇施比丘的正见也不巩固,所以就犯戒,然后还俗。还俗以后,原来向这个女子求婚的男子非常生气,就起嗔恨心,扬言要杀掉勇施比丘。而勇施比丘也生起嗔恨心来,就让他的妻子在食物里面放了一些毒药送给对方吃,对方也因此而死掉了。

  对方死掉以后,勇施比丘就很忏悔,说:“因为没有正念的缘故犯了淫戒,也犯了杀戒,我肯定就是堕地狱了,没有什么希望。”很难过,躺在床上,整个人就好像要死了一样。然后遇到一位已经通达空性的长者来为他说法,开示他要修实相忏悔。要知道我们成就功德得解脱,也是因为这个心,我们心迷的时候,造恶业,犯戒,也是因为这个心,所以要能够“罪从心起将心忏”。所以勇施比丘又再出家,精进修行,以精进力的缘故,他现在已经成佛,号为宝月如来。

  在《入菩萨行》上说: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我们要能够有正知,否则的话,哪怕你有多闻功德,信心很好,并且很精进,因为没有正知的缘故,也容易堕落。所以我们要知道忏悔法,学好这个《五戒相经》,要知道五戒极微细的开、遮、持、犯,如果有犯,如何忏悔令清净。这样子我们修行才不退转,才能够迅速成就。

  【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佛陀为净饭王种种地开示,然后净饭王听法欢喜,礼佛而退。

  【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

  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这个五戒戒法的戒相,本来是居士戒,为什么佛陀不会直接向净饭王去说,而是要等待净饭王去以后,才“以是因缘,告诸比丘”呢?

  我们要知道,七众戒法如来皆于比丘僧中结成。比丘、比丘尼戒,式叉尼戒,沙弥、沙弥尼戒,乃至于优婆塞、优婆夷戒,一切戒法,这些小乘的戒法,如来都是在比丘僧中结的,因为比丘是七众中尊,佛法藉僧宝而立。所以佛灭度以后,比丘尼应从大僧比丘学戒法,何况是居士五戒,更加要从比丘而学。所以也希望我们的法师们能够学好,虽然这部经很浅,但是希望我们要通达,要能够教化居士、信众。所以这个也就表示了优婆塞戒法应该转从比丘来学,所以佛陀“以是因缘”,来为比丘说优婆塞戒的犯罪轻重、可悔不可悔。

  【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佥”,就是都,全部。这些比丘都说:“唯然,愿乐欲闻”。好,我们都很愿意听佛说法。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愿乐(yào)欲闻”,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欲知者。如果你喜欢,这个希求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如果你“欲”,就是你非常迫切地希望听闻。

  叙分到这里就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