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七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10 15:31

  

  《西方发愿文》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的如母众生速速从六道流转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习观佛、念佛,往生成佛方法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上午讲到了第十观,观世音菩萨真身观。讲了观世音菩萨的真身观的六个层次,还讲到了度六道观音。

  在大圆满普施要门里面,说到几种观修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普施、普救、普度六道一切众生,先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并且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种种的缘,就可以成为法缘,偿还我们多生的冤债,而得自在解脱。

  首先是依据《观经》所讲的方法,我们观想对生本尊和自生本尊观世音菩萨,然后自成本尊观世音菩萨,安住在这种观音禅定之中。自成本尊观世音菩萨心中,心轮中间的“舍”字放光,上供十方一切上师本尊、三宝、空行、护法,下施六道一切慈母众生。

  我们这个观想中所讲的,观世音菩萨身光之中显出五道众生的一切情况。我们也是下施六道一切众生。然后就可以观修破六道的种子字,知道我们念“嗡嘛呢呗美吽”,也已经在度六道。破六道的种子字,可以用我们以前发的资料,这上面有一个转五蕴成五佛,配合一起看就比较明白。

  首先是破地狱道,我们可以观想一个黑色的“都”(藏文)字,然后观世音菩萨头顶庄严是阿閦佛。灌顶的法器是以宝瓶为众生灌顶,能够灭瞋恨的烦恼,能够摧毁有情世间的一切地狱种和器世间的一切地狱道。有情世间一切地狱种,他将来感生地狱那种恶业都摧灭了;器世间的一切地狱道也能够度空。然后转水大、转识蕴、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饿鬼道可以观修一个红色的“遮”(藏文)字,观世音菩萨顶严阿弥陀佛,以金刚杵为众生灌顶,灭贪烦恼,度有情界的一切饿鬼种和器世间的饿鬼道,摧灭有情世间的饿鬼种和器世间的饿鬼道。是转火大、转想蕴为妙观察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

  此观修与我们平时所拜的《大悲忏》,就刚才这个来观修:“我若向地狱,地狱自超脱;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离苦得自在;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回头登觉岸”。

  那么救度修罗道,可以观想一个黄绿色的一个“苏”(藏文)字,观世音菩萨顶严不空成就如来。大家听一下就好,我看修是没有那个必要,了解这个就好。这个普施要门,要求能够救度六道众生,他这个禅定力的要求,还是需要的。那么不空成就如来,左手托十字杵,右手说法印,以等舍铃为修罗道的众生灌顶、加持、超度,消灭嫉妒的障碍。转化风大、行蕴和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然后畜生道。就一个红黑色的“支”(藏文)字,顶严毗卢遮那佛以金刚法轮为众生灌顶,灭愚痴业。度有情界的畜生种和器世间的畜生道。转空大、色蕴和阿末罗识为法界体性智。“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离苦到彼岸”。

  就天道是一个白色的“阿”字,这个阿字用途很大的。事实上它是“阿字本不生”,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大成就者,他们任运安住于这个法尔如是的自性心中,可以与这个“阿”字相应。观世音菩萨顶严宝生佛,以五佛冠为众生灌顶;转地大、受蕴和前五识为平等性智。“我若向天道,回头自性觉,超然出三界”。

  人道是一个“呢”字,“嗡嘛呢呗美吽”,“呢”浅蓝色,观世音菩萨顶严深蓝色的金刚持,结铃杵交抱印,能够破碎众生的自心识大的五利使。

  

  第十一观大势至菩萨真身观

  

  下面讲大势至菩萨的身观,第十一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阿僧祇”,无央数,无央数劫,身死之罪。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这是第十一观大势至菩萨的真身观。我们知道《首楞严经》上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东土的净土宗初祖是东林慧远法师。那么从整个法界来说,法界净土宗的初祖是大势至菩萨。菩萨的这个观修的方法,也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个先观肉髻,肉髻上面有宝瓶。我们怎么判断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顶上肉髻上面有化身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的顶上肉髻有宝瓶。天冠有五百花,一一花有五百宝台,一一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都在天冠的这些宝台上显现出来。

  第二个号为大势至,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无量的化无量寿佛,化观世音、大势至,云集极乐世界,演说妙法。

  钵头摩花是指红莲花(赤色的)。青色莲花,名为优波罗花;黄色的莲花,名为拘某陀花;白色的名为芬陀利花。大势至菩萨头上的肉髻如红莲花,这样的微妙。

  那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协助阿弥陀佛利益教化众生,等觉位的大菩萨,候补成佛。我们知道化身的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但是这种无量寿,仍然还是有量的无量。不同于法身、报身,是无量的无量,那个寿命是无量的无量,那化身阿弥陀佛还是有量的无量,虽然无量阿僧祇劫,但是仍然还有入涅槃的时候。

  那化身阿弥陀佛入涅槃以后,他的正法住世亦复无量,还有无量劫。在他的正法上半夜灭时,那么下半夜,观世音菩萨就补佛位,示现成佛,号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那时候的国土的名称叫做“众宝普集庄严世界”。现在阿弥陀佛的国土的名称叫做极乐世界。

  那么众宝普集庄严世界,这种庄严殊胜,胜过于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的寿命也是无量寿,也是无央数劫,但是还是有量的无量。他示现入涅槃以后,正法住世还是无量劫。上半夜正法灭,下半夜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示现成佛,号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我们看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在十劫这样非常漫长的光阴之中,那我们在哪里流转?在哪里流浪?在哪里飘泊呢?一直是舍父逃逝。如《妙法莲华经》上的“穷子喻”,舍离大慈悲父虚生浪死。舍离我们自性的这种灵明觉心,背觉合尘,虚生浪死。

  现前能够明白,要至诚恳切念阿弥陀佛,“子若忆母,如母忆子,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我们能够以始觉来念本觉,就成就究竟觉,“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不假方便,不需要你去好像参究话头,那些方便,乃至于《大势菩萨至念佛圆通章》,乃至于说,你心力不够,你不需要作观想,只要至诚恳切老老实实念下去自得心开。踏踏实实,妄心息灭,烦恼转化,万缘放下,单提洪名,只管念下去,自得心开,功夫一到,自然如来藏心开显,见本性佛,见自性阿弥陀佛。

  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平时多作十六观,我们打精进念佛七、绕佛就至诚恳切念弥陀;静坐就作这十六观。这样就非常好了。多作十六观,临命终时,西方圣境依正庄严现前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欢喜。为什么?因为我们平时已经忆念,并且观修这个净土的依正庄严,已经观修得很熟悉了。那么就好像见到自己的故乡,见到自己的家园这样,非常的熟悉,非常的亲切,极乐世界的一花一木,我们都觉得非常的亲切和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上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回归到自性的故乡,无不还归此法界。

  我们已经让阿弥陀佛大慈悲父等待了十劫,我们舍离阿弥陀佛,贫穷孤露在六道中间流浪,而我们这个五蕴色身之中有无价的摩尼宝珠,我们自己却都不知道。那现在,听到阿弥陀佛的慈悲的呼唤,让我们忆佛、念佛,回到真如自性的故乡来。所以有一个赞偈说:“佛垂金手放毫光,接引往西方”。佛垂金手放毫光,佛长垂金手,那我们要能够真正地具足信愿,舍离内心的贪欲,舍离内心种种的贪瞋痴慢疑的污秽,每一天都欢喜自在,每一天都活在极乐世界的光明之中。这是大势至菩萨的真身观。

  

  第十二观普观当生观

  

  看第十二观是普观当生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事实上十二部经就是指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长段的经文,以后用一个颂来归纳一遍,“重颂”。“并孤起”,有时候单单就是一个颂,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本生是指佛陀因地的故事,本事是指那些上首弟子大阿罗汉过去生的经历。未曾有法。“方广论议及授记”。我们能够成就这个普观当生观,能够见到一切的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与佛经的教导相应。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能够“出定之时,忆持不失。”也就是说你出定入定,都能够心与法相应,这个就很关键了。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上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飘泊。”如果你不能够了解心的奥秘,不能够修心的话,那么你外在很勤苦地去造善事,求乐,人天善道,或者避苦,避免堕三恶道,仍然还是无义终飘泊。关键是要在心地上下功夫。

  我们有时候,没有了解佛法,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所作所为和佛法有关,比方说诵经、供佛,认为他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佛法。其实要看发心。如果是出于世俗的追求,这并不是佛法。比方说他诵经,他为了求今生今世,虽然他所诵的经是佛法,但是他的行为是世俗法,因为他感得的还是轮回的因,虽然是善因。所以一定要是对治今生今世的烦恼的行为,才称得上是佛法。

  其实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不管你做什么事情,行、住、坐、卧,日用云为,只要是为了对治烦恼都是佛法。如果你是出于贪恋今生今世的行为,哪怕诵经也是世俗法,也是轮回的因,你以轮回心来念佛,还是轮回的因。

  慈云灌顶法师解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种果报就是怎么样?念佛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呢?他口里面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所想的都是今生今世的贪瞋痴,而且破坏念佛人的形象,让一切人,让其他的众生没有信心,在无量无边众生这里结罪,所以他的恶业就很重了。

  从早到晚,我们的所作所为,为什么没有变成佛法?我们前面讲过了“蛇饮水成毒,牛饮水成乳;愚学增生死,智学证涅槃。”因为我们被八风所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贪执今生今世,让欲望所驱使,贪执今生的欲望,让我们一切的行为都称为是“业”,都成为轮回的因。

  祖师对恶业有一个定义,凡是出于贪恋今世而造的业都是恶业。所以我们一定要警醒无常,事实上我们一直在逼近死亡;比那个更加严重的是,如果我们的心与法不相应,那么我们其实正在不断地走向三恶道。我们要真正醒悟,事实上我们都明白,有一天我肯定会死,那希望在我死亡之前,能够得到心灵的自由,能够让我的心解脱,心无挂碍。

  有四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能够心无挂碍,能够体验到心灵的自由,能够“出定之时,忆持不失。”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够忆持佛法,能够不退失正念。

  第一种方法,是不要执著于自己的观点,承认同一件事情,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要执著地认为说,你错了,我对了。不要这样。

  有一个小故事,大家可能听过了。一个老和尚带了三个徒弟,而是最小的这个徒弟在身边照料师父,另外两弟子在外面学习经文。师兄弟两个讨论意见不同,都认为自己对,就争吵起来了。

  大师兄怒气冲冲跑来找师父:“师父啊,我们学一本经,这一句经文,我的理解是这样……对吗?”

  师父说:“对啊,对啊。”

  大弟子很开心走了。

  过一下,第二个徒弟又跑过来:“师父啊,我刚刚跟大师兄讨论,其实我认为他错了。我的认识是这样……对吗?”

  师父也说:“你对。”

  第二个弟子又很高兴走了。

  两个都对,小徒弟就不高兴了,不买账了,说:“师父,您怎么这么糊涂?如果大师兄对,二师兄就错了;二师兄对,大师兄就错了。”

  师父回头看看他说:“你也对啊。”(众笑)

  每个人都会执著于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对了,人家错了。这是让你烦恼的因素,你为什么那么执著你的观点?为什么不能够承认,同一件事情有无量的无量的观点?

  第二种方法是要能够承当。要能够承当眼前的一刻,要能够活在当下,我们心无挂碍。不要老是想过去的事情,或者希冀未来的事情,而要活在当下。如果你还有哀伤和恐惧,那就表明你活在过去和未来。你活在过去,你觉得过去,哎呀,我哪件事情做得不圆满,所以后悔,如果现在让我从头来过就好了,你觉得很哀伤。

  其实这个生死是没有办法重复的考试。你现在当下不把握,能够让你马上要再考一遍吗?恐怕你再从头来,已经过了好多劫了。今生今世不把握好,你能够保证你将来能够再得人身吗?如果你心与法不相应就很难说了。

  也不要老是想着未来,然后心里面有恐惧,要能够活在当下,活在眼前这一刻。我们生命的际遇无论是什么,都能够承担它。

  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观照烦恼,在悲哀中超越悲哀。这样,你的心就在生命的每一刻,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刹那之中,都能够任运地唤醒我们的真心,都能够与佛法相应;在生活的每一个片断之中,都能够巩固正见,都能够培养坚固的出离心和广大的菩提心;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够增长智慧与慈悲。

  这样让我们成为一个不会浪费生命,不会光阴虚掷、岁月空抛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在人世间走一趟的时候,能够散发出芬陀利花(白莲花)芬芳的人。这样地来利益自他,来成就慈悲与智慧。

  第三种方法就是转化。就是说不要让环境影响到你的情绪,不要让外在的人和事主宰你的心,要能够自主地转换你的心。事实上你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外在的一切都难以伤害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现状我们想改变,但是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我们要做到境不转心转,不要受这个环境的支配,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的如如不动的清净心。这个世间可能有人曾经伤害过我,但是只要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转念,这一切都不会再令我不开心。

  所以释迦如来打个比方,说你不要受第二支箭。那什么意思?你第一次受了一支箭,你受伤了,人家伤害你了,你以后别老是想他,你想他你又受第二箭了。

  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能够转念。不能转就是烦恼,能转就是智慧。能转念头,那么就能够让我欢喜自在活在现前的每一刻。而且事实上只要能够转念,一切都是好的。外在的环境并不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所以虽然我们不能够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包容一切。

  我们不知道,这一期的寿命有多长,但是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刹那,都应该去拓宽我们的心量,欢喜自在,念阿弥陀佛;见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唯有我自己是凡夫。

  虽然我们不能够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你看宋人蒋捷,听到下雨的声音,他想人一辈子年龄不同,心境也就不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鸿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你看他几句话,就把人的一生都概括了。少年时候听雨,是什么心情?壮年的时候忙忙碌碌,听雨又是什么心情?现在年纪大了,体悟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能够有这样一种超越的心,能够转变自己的心,任何时候都要能够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在这样一个相对的世界中,有善人、有恶人,有顺境、有逆境,保持我们绝对的欢喜的心,保持我们绝对的包容的心,这是喜无量心。

  虽然我们不能够选择容貌,但是我们可以展现笑容;虽然我们不能够影响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降伏自心。不要改变他人,不要老是想着,你希望你儿子怎么样,你希望谁谁谁怎么样,你那样希望,你就受你的希望所控制。达不到的时候,你就有烦恼和痛苦了。应该随时随地降伏自己的心。然后我们就可以欢喜自在。

  我们虽然不能够预知明天,但是可以欢喜自在地活在当下。把每一种因缘,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看作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在每一个因缘之中,舍离贪瞋痴的烦恼,不起分别和执著;在每一个因缘之中,唤醒我们真心自性的慈悲与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放不下自己的观点,执著它,就是没智慧;放不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是没有慈悲。

  所以归根结蒂,还是那几个字——空、放下、无所得、保持安祥、见性成佛道、照见五蕴皆空。事实上都是一回事。放下,放下自己的观点,不要执著于它;也不要执著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是以一个真心,至诚心来帮助和劝导一切众生,同念阿弥陀佛超出轮回。

  如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我们都能够舍离内心的贪瞋痴,都能够看作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那么这个因缘就是佛法,这个因缘就是我们学习修行的机会,就是回头是岸,就是回归自性。那我们当下就能够生活在极乐世界的清净光明之中,当下就能够心无挂碍。

  所以在每一个因缘之中,断恶修善,以至诚心、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中国人说危机,要知道,“危机”两个字,你这个心有分别、有执著,起贪瞋痴,那就确实是危险,“世上无如人欲险”,那就确实是危险。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态没有调好。如果你心态调好了,那是怎么样?就是机遇。在这个中间每一个都是机遇,唤醒我们自性的慈悲与智慧;每一个都是机遇,让我们善巧方便教化众生。这是第三种转化。

  第四种方法就是融合。包容一切,对一切众生都好,就是对自己好。所以要能够永远地宽容一切众生。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尽量地设身处地,尽量地去了解别人;不要批评和指责,责怪,或者老是怨天尤人,抱怨别人。

  那我们对其他人都常时赞美,“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称赞如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都称赞。尤其是学佛,首先要家庭要搞好,家里的人要能够度化,那就应该每一天念这个真言,就是两个字——赞美。不要老是指责,你这样做错了,那样不对,这样就肯定不好了。每天都赞美是很好的,每天口出莲花香。前面讲了我们佛弟子,应该成为一个欢喜自在地游戏人间,散发出白莲花(芬陀利花)芳香的人。那你应该口吐莲花香,就是多赞美,就好了。

  但是可能很少会做,比方说三天我们不给家里人吃饭的话,那我们有一种犯罪感,觉得于心不忍。但是我们常常对周围,对身边的人,可能三个月,甚至于三年,从来没有赞美一句,只是指责的。事实上是没有学好,基础都没有学好。

  永远都不要去排斥众生,不要起瞋恨心。你要起瞋恨心的时候,对方可能还不知道,但是你的内心,你的心相续,就已经受到染污了。因为已经伤害到你自己的慈悲心了,你已经失去了安祥和快乐了。其实生活中一切的苦与乐都在一念之间。

  所以我们要在念头上去下功夫,即念而转念,即念而离念,念念消归自性,念念念阿弥陀佛,念念安住在佛法界之中。我们就可以人人都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要过那种烦恼、痛苦、抱怨的生活,而能够欢喜自在,念阿弥陀佛。

  禅宗六祖大师说:“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但是要起净用,不要起染用,我们念念念阿弥陀佛,就是回归到真如自性的本体上去。而且我们要能够用上品上生里面所讲的,“发三心者,即得往生,上品上生。”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真诚心、真心;深心是自受用,真心是本体,自受用就是深心,就是清净心;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利他心。

  所以以至诚心对待众生。就算是这个众生,以前曾经伤害过你,你也要宽恕他,不要起怨恨心。那么你自己就不会再一次去输入那个负面的信息了,就不会让他现在伤害你,将来也还伤害你了,有的只是对他的悲愍和关心。这样就无往而不利,这样就是仁者无敌。开开心心地过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学佛一定要欢喜自在。

  开心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内在智慧的流露。如果你内在没有佛法的般若智慧,你在任何地方都有障碍,都不顺心,都有烦恼。你真正有智慧了,去到任何地方都欢喜自在。我们受到这种内在的佛法般若智慧的指引,让我们不会迷失生命发展的方向,并且开心让我们的身与心和谐、平衡,让我们人的身体与大自然和谐,让人与人和谐,让人与天地鬼神和谐,所以我们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灵性健康。一个人的疾病,其实来自于长时间的、长期的、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的不和谐、不平衡,内在很忧郁,很不开心。我们要能够不分别,不分别外境,不执著自己的观点,成就平等心。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在因地之中,就把执著心转变为平等性智,把分别转变为妙观察智。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欢喜自在地念阿弥陀佛。一定要在生活中间成就平等性智,这才能够心无挂碍。你心有挂碍,因为你不平等。

  我们去五台山朝拜过,那个塔院寺,有文殊菩萨头发的故事,有一些同修应该知道。有一次,塔院寺做无遮法会,所有的人来都可以吃一顿斋饭,不管你贫富贵贱,大家也可以随缘随力地供养布施。

  正在设无遮大会的时候,有一个妇女来了。这个妇女怀里面抱一个小孩,手上牵一个小孩,还有一条狗跟着来了。首先这个知客就给她两份斋饭,手上牵着的那小孩一份,这个妇女一份。

  这个女的说:“我怀里还抱了一个哪?”

  又给她一份。

  给她一份以后,她还是说:“那我还有一条狗?”

  狗也给一份,总共就给了她四份。

  这个妇女说:“我比较困难,我没什么东西可以供养。”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献给这个寺院。

  给完她狗一份,她还在说:“我肚子里还怀了一个小孩,还要一份。”

  这个知客师忍不住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贪得无厌。”

  在一刹那之中,这个妇女就升到空中,这只狗也显现为狮子,这个妇女就成为文殊菩萨,她事实上是文殊菩萨化现的。那两个小孩子成为两个天童子。

  文殊菩萨在虚空之中说了一首偈子: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尽,其如爱憎何?”

  你每天很辛苦,很忙碌去修行,外在身体都很辛苦。但是怎么样?你内心的这种爱憎分别心,没有舍离,没有平等心,那你要成就都还很难。所以大众顶礼。

  这个知客师说:“哎呀,我有眼不识泰山,很惭悔。”想挖掉自己的眼睛。

  大家跟他说:“那个没有什么用,你挖掉自己眼睛也不能够消你的罪业。”

  那怎么办?文殊菩萨前面把头发剪下来了,就发起大家建一个塔——文殊菩萨的发塔。以后维修的时候,有人说看到这个头发是金黄色。

  所以这样地来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出定之时,忆持不失。”心与法相应,心依于法,心不起贪瞋痴。

  六祖惠能大师说:“但于自性中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我们自性之中念念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不能够染污就是见性。对于修净土宗来说就很容易了,你看,我们自性中间常念阿弥陀佛,由自性真心之中至诚恳切发起这句万德洪名,即是见性。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平等正直是真正地会念阿弥陀佛,以平等心,正直心来念阿弥陀佛,这样是“出定之时,忆持不舍。”我们这样来观修,观修自己普观当生,观一切众生,都当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情景,这是第十二观。

  

  第十三观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这是告诉我们善巧方便了,阿弥陀佛的身像不可思议。我们没有方法,凡夫心力没有办法去观。所以教我们一个善巧方便,先当观于一丈六像。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我们凡夫的心力难以达到,难以观出来。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这是杂观三圣观。知道我们众生的心性很劣,没有办法去观得那么大的化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画的杂观三圣的像也很如法。普遍观这就很如法了。阿弥陀佛这是九品印里面的来迎印,就是下品的三辈往生的印。我们所看到的来迎印,一般来说的话,他左手是这样,现在这个像是这样的,右手下垂,接引众生。有一种是右手安慰众生,加持众生,左手接引,这都是来迎印。事实上九品印里面,这个来迎印三辈都是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不同,体现出来。

  蕅益大师会集了一个《净土十要》,十要中间,是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在蕅益大师往生以后所印行的。第一要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后面成时法师自己作了一个《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他在这个大作里面就说到:“《观经》境胜,卒难受持。”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观这个一丈六尺的阿弥陀佛像,在七宝莲池,八功德水上,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凡夫心力所及。

  身量无边,我们凡夫的心要观出来很难。所以可以先观这个丈六金身,“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则知舍胜观劣,正是佛力所加。纵根钝,修必成。像观若成,具相亦现。”我们能够成就这个丈六金身的观想,那么无量的妙好的阿弥陀佛的殊胜胜应身,也能够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平时要多作这些观想。

  由第八观三圣像观,一直到第十三观杂观三圣观,总共六观,这是观佛的正报的庄严。前面的总共十三观都是定善门;底下的三观还是正报,三辈九品往生是散善门。前面的定善门是韦提希夫人所请法的;散善门是佛自说的。

  所以最关键,我们一方面要修这个观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能够成就清净心,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印光法师说:“若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要能够常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这是修行的基本功,记功过格,学《了凡四训》,这个学好了,上面你修法才有基础。“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短命为长寿……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所以一定要注重于业果如理取舍,如莲师所说的,见解如虚空一样高远,行持比面粉还要细。

  净土宗的祖师彻悟禅师也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深信因果,然后业果如理取舍,非常清净,你终有一天会明心见性。否则你行持不如法,不清净,除非你是示现,你那个都是狂禅,野狐禅。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注重因果,业果如理取舍,行持很清净,要很微细的地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很谨慎,这非常重要。

  四川有这么一个故事,新都县宝光寺很著名,宝光寺有五百阿罗汉,那些很著名的。民国时候,新都县的县长,他有一天起心动念,要到宝光寺去进香。预先就派手下去通知这个寺院的住持。所以他去这一天,寺院常住的法师们,两序大众,在大殿前面排队来迎接他。然后他就很高兴,这么多法师迎接他,他就进到大殿去礼佛。一看,大殿的那个香灯师就没有出来迎接他,正在搞卫生。

  他心里面就不高兴了。他就去上香,叫那个香灯师拿一点檀香来。那个香灯师站得比较远,在搞卫生,没听到。他火冒三丈,马上吩咐手下,把香灯师拖下去打三十大板。他突然一下子就是无名火起。

  进香以后回到家里去,晚上想想,不对!我去拜佛进香,我去拜佛是为了求福。人家他没有接待我,他正在忙,搞卫生。他是香灯,侍奉佛菩萨。我怎么可以无缘无故,无名火起打他三十大板?愈想愈后悔了,怎么办?作为县长,跑去道个歉,觉得也不好意思。

  他想个什么方法?说不如这样,我腾一套大房子做一个精舍,供养这个香灯师,请他来供养三年,我全部负责。于是觉得自己这是个好主意。

  醒了以后,一清早又派手下到寺院去,跟那个住持说,我现在决定请你们大殿的香灯师到我的精舍来,我供养他修行三年。

  这个住持把香灯叫过来,告诉他,让他去。这个香灯师不愿意了,说:“哎呀,师父,你看,我都没招惹他,他无缘无故就打我三十大板。我去住三年,那不给他打死才怪呢。”(众笑)

  这位师父说:“哎呀,你去吧,不要操心。你只管去,没关系。保证这个县长会非常恭敬供养你三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三年以后你再回来,没关系。”

  这位香灯师想想很奇怪,我会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给他打了三十大板。到底是什么因果呢?

  这个师父就告诉他,以前有位法师,这个法师道心还好,也很用功,但是没有什么福报。虽然饿着肚子,他也还是修行。有一次,饿了好几天,没东西吃,就喝水,也没有人来供养,他还是坚持打坐、修行。

  好不容易,有一个人来供养他一个饼子,很高兴。拿起饼来正准备吃,一条狗跑过来了,见着他摇尾巴,围着他转。狗也肚子饿了,想吃。这个法师无缘无故,一时就心头火起,一脚把这条狗踢开。“哎呀,你这个死狗真是,我的肚子饿了没东西吃,你又跑过来了”。这个狗很痛,就大叫,跑掉了。

  这个法师还是比较有道心,他马上就醒悟过来,这个不对,它也饿,我也饿,它也是众生,我还是要有慈悲心。又叫这条狗,“你过来”,把这个饼子分了一半,先给这条狗吃,自己吃一半。

  师父就说,“你知道吗,过去修行的这个法师,就是现在的你。吃过你半个饼子的那条狗,就是现在的县长。你前世踢了他一脚,所以他现在无缘无故打你三十大板。但是因果不错乱,你给他半个饼子吃,所以他要供你三年”。

  我们在成都住,那个老和尚都说,“一脚三十板,半饼供三年。”

  所以广结善缘,还是很重要。事实上,如果你不好好修行,不念佛超出轮回,你没有能力超出业力的圈子,你就是凡夫。我们在境界里面要能够作得主,要能够改变命运,要能够改造命运,要能够在生活之中保持正知正见,保持正念。

  为了顺利成就此观法,我们可以有一些方便。大家发下去的那个像和资料,我们看光明真言——大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大日如来的大灌顶真言),她的功德利益:

  第一个利益,众生造五逆、十恶、四重罪,咒三七遍已,除灭一切罪障。念三七二十一遍,都能够除灭一切罪障。

  第二个利益,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沙土,一百零八遍,散坟墓上,亡者即得超生。对这个今生后世都有极大的利益。

  我们看一看光明真言,跟着念——“嗡阿摩嘎贝鲁佳拿嘛哈母德喇嘛尼贝玛及乏拉钵拉乏打牙吽”。要观一个“阿”字,(梵文)。东密里面有一个阿字观,开智慧观一个“阿”字,我们这里面就是观一个“阿”字,这三张图片,这个种子字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佛顶首楞严王那个真言,上面那个种子字勃鲁m,这个勃鲁m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我们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的一个加持力种子字。

  

  

  毗卢遮那佛灌顶光明真言

  这个手印,大家看这张图片也应该明白了,左手是金刚拳,右手是放光印(施无畏印)。金刚拳是这样,大指先按着这个无名指,然后三个指弯过来。轻轻地放在这个腰间,这个掌面是朝上的。这个手就是放光印(施无畏印),安慰众生,不要畏惧。

  你如果加持那个沙土,就是观想这个施无畏印放光,然后观修这个“阿”字。有一个调子,可以按照那个调子慢慢念,慢慢唱也是可以的。这是我们作加持的一个善巧方便。

  这是杂观三圣。

  归根结蒂,一定要注重业果取舍。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都要能够保持正念,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忧伤和恐惧。

  底下就是一个九品总图,我们进入上品上生之前,先讲一讲九品总图。

  

  “初教日观除昏暗”,这是第一观日想观。

  “想水成冰净内心,地下金幢相映发”这两句是第二观水想观。

  第三观是宝地观:“地上庄严亿万重,宝云宝盖临空转,人天音乐互相寻。”

  第四观是宝树观,“宝树垂璎间杂果”。

  第五观是八功德水观,“池流德水注华中”。

  第六观是总观依报观,“宝楼宝阁皆相接,光光相照等无荫。”

  第七观是莲花宝座观,“三华独回超众座,四幢承缦网珠罗。”

  第八观是三圣像观,前面的七观都是依报庄严。第八观开始就是正报庄严,先观三圣的像,“禀识心迷由未晓,住心观像静坐彼。”

  第九观是阿弥陀佛身像观,“一念心开见真佛,身光相好转弥多。”

  第十观是观音身像观,“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

  第十一观是大势至菩萨身像观,“势至威光能震动,随缘照摄会弥陀。”

  第十二观是普观当生观,“归去来,极乐安身实是精。正念西归华含想,见佛庄严说法声。”

  第十三观就是杂观三圣观,这是一个善巧方便了。“复有众生心带惑,缘真上境恐难成,致使如来开渐观。华池丈六等金形,变现灵仪虽大小,应物时宜度有情。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普劝一切众生,念佛同生极乐。这是九品总图。

  我们概括前面的十三观,底下的第十四观、十五观、十六观就是上辈三品、中辈三品和下辈的三品了。这样可以往生。

  往生九品印

  

  我们先说一下九品印,九品印大家还是要明白就比较好。上辈的三品,我们讲过了。上品上生,这个食指,右压左,食指弯屈,这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那就是中指相扣,其他的相合,这是上品中生;上品下生是无名指,这样无名指,这是上品下生。其实上品上生印,就是我们一般常规说的弥陀定印。

  还有中品,实际就是一个说法印的变化。我们平时的说法印是这样,他现在是这样,这是中品上生印。中品中生印,唐朝净土宗的祖师教导大家的九品观佛,九品往生,这样就是中品下生印,这是九品印。

  下辈的三品是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又称为来迎印。左手向上,右手向下这样,这是下品上生。这是下品下生,这样子。我们平时见到的阿弥陀佛的接引像,他都是这样的,你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普遍都是这样的。也就称为来迎印,来迎接往生的众生。阿弥陀佛站立的像,普遍都是一个来迎印。但也有反过来的这样画的,也是有这么一个作法的(法师示范来迎印与上图片左右手相反)。这是说九品印。

  

  第十四观上辈三品

  

  我们看上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个很重要,你要知道,所以特别地给大家发了一个资料,这个资料大家都有了。这个资料告诉你们上辈三品、中辈三品、下辈三品,你对照一下,你看你符合哪一个条件,你就心里面就有把握了。

  上品三辈往生

  品位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根

  器

  信:有大乘信,至诚心。

  解:有大乘解、深心(自受用)。

  行:有大乘行①利他回向发愿心;②具戒;③读经;④修六念。

  信: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行:少分大乘行。

  信: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解:有少分大乘解。

  行:但发道心。

  因

  缘

  平时自心发愿往生,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平时自心发愿往生。

  平时自心发愿。

  来

  迎

  临终,弥陀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来迎。

  临终,弥陀与二菩萨,1000化佛无量大众迎。

  临终,弥陀与二菩萨,500化佛及诸菩萨来迎。

  往

  生

  行者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行者坐紫金台,如大宝花坐已自合,如一念顷,往生彼国七宝池中。

  行者坐金莲花,坐已花合,随于佛后,即得往生彼国七宝池中。

  得

  益

  生彼国已,即时见佛,自闻妙法,立登八地,须臾遍至十方。历事诸佛,次第授记还国,即得无量总持。

  金台经宿乃开,因佛放光而见佛。自闻妙法,七日得不退转。应时飞行十方,历事诸佛,经一小劫登八地。

  莲花一日一夜乃开,七日乃见佛。三七日后乃了了见,自闻妙法。游十方,历事诸佛,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始登初地。中品三辈往生

  品位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根

  器

  有久修小乘善,五戒八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就在家而言。

  暂修小乘善,一日一夜持戒,以在家为主,附说临终出家者。

  有世间善,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因

  缘平时自心发愿。平时或临终自心发愿。

  命欲终,遇知识,广说净土,因信乐而往生。

  来

  迎

  临终,弥陀与诸比丘眷属来迎。

  临终,自见弥陀与诸眷属来迎。

  

  往

  生

  行者坐莲花台,坐已即合,未举头顷往生彼国。

  行者坐七宝莲花上,莲花即合,往生彼国七宝池中。

  行者不见莲花,但如壮士屈伸臂,顷往生彼国。

  得

  益莲花寻开,自闻妙法,即得阿罗汉。

  七日莲花乃开,从佛闻法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经七日已,遇观音势至而闻法,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三辈往生

  品位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根

  器

  有世间恶(作众恶业,无有渐愧,惟未谤法),指在家者。

  有出世间恶(毁犯戒律,不净说法,无有渐愧),兼指在家出家。

  有出世间恶(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兼指在家出家。

  因

  缘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经名,又教称佛名,因得除罪。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具至,遇善知识,为赞弥陀威德并赞五分法身除罪。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之念佛不能,乃教称名除罪。

  来

  迎

  尔时弥陀遣化佛、化观音、化势至来迎。

  尔时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花,花上有化佛菩萨迎。

  尔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往其人前。

  往

  生

  行者乘宝莲花,坐已花合,随化佛后,往生彼国七宝池中。

  行者如一念顷,即得往生彼国七宝池中莲花之内。

  行者一念顷,往生彼国七宝池。

  得

  益

  经七七日,莲花乃开。观音势至二菩萨为说妙法,闻已即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始登初地。

  经于六劫,莲花乃开。观音势至为说妙法,闻已发无上道心。

  满十二大劫,莲花乃开,观音势至为说妙法闻已,发菩提心。

  而且我们特别感恩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上品上生都是凡夫带业往生。换句话就是说我们都有份。善导法师之前,很多的法师判教,认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凡夫没份。善导大师给我们分析得非常明白,让我们非常有信心,所以这“三心”非常重要。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上品上生里面的至诚心,这一点很重要。你学佛一定要用一个至诚恳切的心。每一个上品上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用真心,都是用至诚心。也就是说,你对一切人,对一切事,你都用真心,用至诚心去对待。

  有一些人就担心:我用真心对别人,别人用虚情假意来对我,那我岂不是要上当?岂不是要给人害了?其实真修行人,决定用真心,用至诚心,不怕上当,不怕给人家害。为什么?因为你的冤家,或者其他的人,他诽谤你,障碍你,正是让我们能够增长出离心和成就菩提心,修习安忍,修习忍辱波罗蜜和忏悔业障的时候。所以也要能够视他们为善知识。

  善人是善知识,恶人也是善知识。没有这些人我们难以成就,不磨不成佛。

  大乘的八相成道里面就没有降魔相,她加了一个住胎相。小乘的八相成道是降兜率、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正觉(成佛道)、转法轮、入涅槃。大乘把降魔相去掉了,就加了一个住胎:降兜率、入胎、住胎(住胎为菩萨说法),出生、出家、成正觉(成佛)、转法轮、入涅槃。

  大乘为什么没有降魔相呢?因为大乘佛法智慧广大,认为没有魔。为什么?因为大乘修行人遇到魔的时候,马上就将他转变过来了。大乘人智慧大,我们都说自已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你老是抱怨,“哎呀,我很多魔障干扰。”那说明你智慧不够。大乘的人智慧广大,他转境界就转得很快,能够把逆境转成自己修行的增上缘。

  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不管遇到什么人,通通对自己有帮助,决定没有障碍。有障碍是你智慧不够,是你转不过来。什么叫魔成就佛呢?你用智慧心去看外在的境界,魔都变成佛了。你用妄想心分别执著外面的境界,佛的化现也被你看成魔了。所以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眼中看佛也是众生、也是凡夫,佛的化身他也看不出来,他也看成是凡夫。你看,寒山、拾得、丰干禅师,他们是文殊、普贤、阿弥陀佛的化身,当年谁看出来了?

  境由心现,境随心转,转境先转心。所以没有降魔相,只有成就智慧相。你成就智慧了,这一切都对你有帮助,对你修行有帮助,所以说慈眼视众生,慧眼看世界。修行人哪,对待那些好像对我们不好的人,或者冤家,或者冤敌,你不要用那种好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用那种态度,那样的话,你自己智慧没有圆满。应该以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一种心态,感恩他们,感谢他们提供了一个给我修安忍、消业障的机会。

  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遇到损害,你能够心里面有痛苦,能够归心佛法,这是你成佛的增上缘。“痛苦忧伤遇正法,获永乐故苦恩大。非人损恼遇正法,得无畏故魔恩大。”魔障干扰促使你精进修行,都对你有恩。所以要用一种真心,你不要怕,用真心来用事就对了,用真心来修行。

  “至诚心”,诚到极处,真诚心到了极点,我们称之为至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是曾国潘的解释了。“一念不生是谓诚”,看你做到没有,你为什么那么多妄念?因为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因为智慧不够,没有用真心,都在用妄心,用攀缘心,一天到晚打妄想,这就不是诚心,就不是至诚心。

  至诚心是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尘劳妄想。所以这三心里面,至诚心是体;后面的深心、回向发愿心是用。至诚心是心的本体,我们真心起作用,就分为两个方面:对自己是深心;对外面境界、对众生,是回向发愿心。

  我们一定要用至诚心来用事,要离念,离一切妄念,真心离念。《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人四相,无我人四见,这些四相、四见,都是妄念。所以叫我们无四相,都是叫我们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无我人四相,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生心无住,所以念念不执著、不分别,“如日月不住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这样生心而无住,无住而生心,这都是告诉我们要用真心。

  如何去修?“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你念念想的自己的利益,就是迷而不觉,就增长我执,就是六道凡夫。想我房子大一点,你需要求吗?你看极乐世界,最小的莲花都有方圆四十里,一由旬。你哪个房子有那么大?不需要贪求。念念想着利益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在这个中间去成就真心,不要怕好像我用真心对他,会伤害我,不要担心那些,你那都是生死妄想。这是至诚心。

  然后“深心”。真心的本体起作用,对自己就是深心,深心就是自受用,就是清净心。我们要成就至诚心,它两个条件就是要断烦恼障、断所知障。要断见思惑,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至诚心显露了。显露以后,这个本体上面,对于自受用的妙用,就是深心,就是清净心。

  其实我们追求的快乐、幸福、美满,都在清净心里面,心地清净就能够知足常乐。功名富贵其实并不能够令人快乐。一个人心无挂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执著,非常满足,打开满足之门,降伏自心,成就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在清净心里面,这就是深心。

  至诚心的他受用,就是“回向发愿心”。把自己所修的所积累的这些功德,自己不享受,回向贡献给一切众生。因为他不受福德,所以福德才无穷无尽。显发自性真如性海之中,无穷无尽的福德。

  发愿是发四弘誓愿:愿度众生,愿断烦恼,愿学法门,愿成佛道。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八万四千法门,不是叫我们今天学禅,明天学密,后天学观想,然后又学念佛,不是这样。八万四千法门是我们每一天有八万四千念头,每一个念头都能够转念,都能够成就清净心,这是圆满具足的“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做阿弥陀佛的使者,劝导众生念佛求生极乐。这样一切的功德都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自受用就是清净心,就是深心;他受用就是尽心尽力地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这个“三心”是一体二用,三而一,一而三,这样地来修行,决定上品上生。三心合起来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无量寿经》上面所讲的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如何发菩提心?你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你是真发菩提心来念佛。“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我们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来念佛,来求生净土。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去,但是心里面都很有把握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你用真心,所以这个真心就与你的本具的佛性相应,就显发;你用深心是清净心,心水清净佛月现;用回向发愿心帮助众生。

  所以要知道,度众生才能够真正地度自己,自己这时候,心里面很有信心,知道我决定往生。为什么?因为我三心圆发,我与极乐世界相应,我与阿弥陀佛相应,我在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报到注册了。我现在暂时在这个娑婆世界作客。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五欲六尘跟我毫不相干,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随缘度众生。所以才能够真正做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在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不能够影响到你心的清净,不能够影响你的心灵自由自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说:“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为什么?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随缘利物,“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随拈一法,都成为教化众生的方便,这样是先放光明。这是讲三心。看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有慈悲心,不杀生,“具诸戒行”。事实上也就归纳了三福。“慈心不杀”,不杀生,就是说要持到严格的地方,乃至于你起一念的瞋恨心都有犯。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何为方等?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称之为方等。四教:藏、通、别、圆并谈。三根:上、中、下根普被。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告诉我们,以一个凡夫身份,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八地菩萨。为什么?因为这个“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一去就花开见佛,闻法就悟无生忍。所以说一去就是八地菩萨。这个不可思议。

  唐朝善导大师以前的那些大德,他们往往认为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上品中生是初地(欢喜地)到四地的菩萨;乃至于上品下生也是圣贤;乃至于中品上生,凡夫都没份。

  但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给我们开示得很明白。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了解,九品往生的条件,你心里有疑惑,你将来往生品位就不会高。这是修学净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特别赞叹《观无量寿经》的一个殊胜之处。因为让我们了悟以后,知道现在精进用功,将来上品上生都有份。我们将来上品上生,一去到就是八地菩萨。你想想八地菩萨在娑婆世界,要修多少个大劫。

  所以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开示我们说:“如来说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如来说十六观法,你不要认为这十六观很难。我有一个观点跟大家讲过,你不要认为持名念佛很容易,其实那个很难。为什么?你只是修心的转化,你难以成就清净心,而这个观法,他一边教你观,你看起来观十六观很难,其实很容易。为什么?十六观有心的转化,也有身的转化。

  你单单强调持名念佛念久了,这个人就懈怠了;念久了,“口念弥陀心散乱”,妄念纷飞,往生就没有把握。越念越没有信心,越念就越怀疑,你说怎么去得了?

  所以学好这个观法很重要。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顶礼长安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他怎么涅槃的?他是在那个树上跳下来走的。他很奇特,故意示现给大家看。

  善导大师临入涅槃时,他跟弟子们说:“哎呀,这个娑婆世界很苦。我不想在这里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就念佛了。他们寺院前面种了一棵柳树,他就一直走上去,再从树上跳下来就走了。他在树上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念一句佛,都有一道光明出来,光中有佛,光中有阿弥陀佛。所以一句佛号,一念一道光明。

  当时的皇帝唐高宗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说:“我老人家还有一点福报,我们国家还有圣人住世。”马上就赐了一个匾额——光明寺。善导大师住的寺院叫光明寺,所以我们说“光明善导大师”。

  所以“如来说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不是说,那个是为大菩萨叫他们观,或者是为那些声闻、缘觉叫他们观,不是这样的。告诉我们,就是叫我们凡夫来观的,就是让我们凡夫能够成就的。

  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就很重要,你看,这就说得非常透彻。五浊恶世的凡夫,遇到的缘分不同,就有九品差别。所以这个缘很重要,“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要多善根,福德要多福德;因缘呢?要因缘好。

  你遇到大乘法,乃至于怎么样?你以前没有什么修行,遇到大乘法,你都可能去到上品下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个遇大乘法,遇大则大,遇大乘法品位就高;遇小则小,遇到小乘法,他就是中辈,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那些下品的人是怎么样?是遇恶的众生,他以前造恶业,他后面缘分好了,遇到善知识教导他了。

  乃至于怎么样?你看,下品中生,那个地狱相现前了——地狱的火车来了,不是我们现在跑的这个火车,地狱的猛火,关闭你的那个铁车,铁磨子,地狱相现前,一念回心,有善知识教你念阿弥陀佛,马上就化为清凉风,清凉风中有宝莲花来迎接你。

  这个缘分就很重要了。在此生死关头,遇到这个缘分好了,那就很好。你没有遇到怎么样?没遇到就到地狱去了,遇到就超生极乐了,此法门确实是非常不可思议。善导大师说得非常透彻,我们要特别特别地感恩善导大师。“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你遇到这个缘分好,有人给你把大乘的教理讲透了,把《观无量寿经》学通了,凡夫都可以上品上生。遇到好的老师和净土法门的理论,求往生的方法,往生的品位,往生的条件,讲得非常透彻。你就是凡夫,你都可以上品上生。

  杨仁山居士学《观经》还是比较透彻。他在《十宗略说》里面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前面的十三观是圆成佛道,下面的三观九品往生是广度众生。我们看怎么说,他在《十宗略说》里面说:“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以本经所强调的十六观和持名念佛兼修为最上,品位最高,最容易得到上品上生。否则,你专主持名,专念阿弥陀佛,那就要深信切愿,亦得往生。

  净土三经,也加了《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成为五经,加上一个世亲菩萨的《往生论》,称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是特别推崇本愿,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愿;《观经》就特别专注于观修十六观,后面开方便就持名;小本《阿弥陀经》就专主持名,信愿持名。

  “菩萨行门,不出二种。一者上求佛道,二者下化众生。前十三观,观净土依正,见佛闻法是上求佛道。”这种说法很透彻,前面的十三观,我们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就是上求佛道。为什么?正报庄严就成佛身,依报庄严就成佛土,那就是上成佛道。后三观观九品往生是下化众生。前十三观是全以自心投入弥陀愿海;后三观是全摄弥陀愿海,归入自心。如此周遍含容,可见极乐、华严无二致。已经告诉我们了,“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具有种种的善业和恶业无量的差别,现在在净土的十六妙观之中,九品往生而度脱。所以我们无量无量劫的这些种种的无量差别相,都能够“一往生而皆具平等,皆是阿鞞跋致,法界众生与自性众生无二无别。如此妙法,即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杨仁山居士就特别告诉我们,事实上净土十六妙观,就是华严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事事无碍法界。

  刚才我们讲到了这个条件。前面的“三心”,后面的就是说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我们心里面要保持觉照,一起妄念,一起贪瞋,我们是凡夫,无法不起妄念,一起马上忏悔,“具诸戒行”。这就可见怎么样?我们与《无量寿经》对照来看就知道,《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第二十四愿说:“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要注意这是“现在其前”,显现哪,心水清,佛月现。“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是《无量寿经》上面上辈往生,即上辈、中辈、下辈。

  这个讲得更透彻,讲了九品往生。有一些同修就怀疑了,说要怎么样?你看,要“舍家弃欲而作沙门”,那我是居士,我就上品上生没份了。不是的,这个出家,“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什么意思?佛要我们出家,不是叫我们出这个田宅的家,不是叫我们出这个家庭的家,而是要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出变易生死的家。这样是真正的出家。你单单现个出家相,心里面还是尘劳妄想,那就很惨了。

  出家在家有四等,以身心来分别。出家有四等:一个是身出。身出心不出,身出家,心追逐名利,五欲尘劳,这样就很糟糕;又心出身不出,身虽未出,心不染尘劳;还有的是身心俱不出,是普通的凡夫;最好的是身心俱出。

  所以我们要能够出烦恼的家,要断见惑,断见惑证得初果,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都能够转过来,然后出三界之家;还要进一步断八十一品思惑,成就阿罗汉道,灰身灭智,不受后有,这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家;还要出变易生死的家,虽然了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所以我们要出变易生死之家,就称为法身大士。

  沙门不单单是指好像出家人,其实能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都可以称为沙门。所以别认为上品上生,我们没份,不是的,你对于五欲尘劳不要留恋。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也很重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千万不要说,“哎呀,我什么都不要干了,我就念《无量寿经》,就念阿弥陀佛。”当然如果你根机好,你真正通达佛法,你真正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那么当然很好。否则,你还是不要将佛法简单化、形式化、神秘化、世俗化,而要读诵大乘经典,要能够了解大乘佛法,要能够增长智慧,开发智慧。

  而且还有一重意义是怎么样?还有一重意义就是说,我们有读诵大乘经典,所以大乘的法宝,都有人弘扬,就能够让正法久住。如果其他经典都没有人学了,都没有人讲了,就剩下一部《无量寿经》,那其他的法宝没人研究,久了也没人知道了。没人知道了以后,传承断掉了,怎么样?那就是好像末法提前到来一样,所以要能够读诵大乘经典,让正法久住。所谓的专修,就是在一切的因缘之中修觉悟,修平等,修清净,修智慧与慈悲。

  你不要去求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专诵一本经,或者专念一句佛号,这样是专修。你认为你是专修,其实你吃饭的时候起贪心,那你就在修饿鬼了,又变成杂修了;人家说你一句,你马上就心里不高兴,你又在修地狱了,哪里是专修?

  用大乘方等经典来开般若智慧,指导我们所念的佛和所愿生的净土,就是实相般若;我们于佛而能念,于净土而愿往生,就是观照般若;能念佛的心,愿往生净土的愿力,就是观照般若。

  其实净土法门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个是一心不乱,至少是念佛成片。你能够真正了解、会得实相般若,才能够真正的三无差别;你能够得观照般若,才能够一心不乱。可见净土法门,也是以般若为本,也需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心里面每一个念头都觉悟,都有正知正见,都身心清净,这是念佛、念法、念僧。我们在迷的时候,所见到的只是外在的色相,种种差别相。觉悟的时候,我们透过相能够见性,透过这个森罗万象见到真如自性,“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念施,外在的供养三宝和布施众生,更重要的是身心世界通通放下,这是真正的念施。念戒,戒又包括了定共戒和道共戒,小乘定共戒;大乘开发智慧,圆成佛道,道共戒。念天,是增长慈心,天有好生之德,我们成就慈悲心,修习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乃至于上品十善。

  所以修行六念,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是什么?就在修深心。这个其实就是在展开来说深心,展开来说,如何去修清净心?如何去得自受用?回向发愿是他受用,是教化众生。

  杨仁山《学佛浅说》上面说:“凡夫习气最重,若令其专念佛名,日久疲懈”,就是时间久了,疲劳了,懈怠了。“心逐境转,往往走入歧途而不自觉。”打妄想,妄念纷飞在攀缘,这个心还不知道,因为口里面熟了,熟即溜、忙即丢、死即休,这修行的通病。熟了就顺口溜了,口里面念得好好的,好像我们作早晚课一样,口里面念“如是我闻……”心里面在打妄想。熟了他就顺口溜了,不能够保持清净心。忙即丢,忙起来就丢到九宵云外去了,在打妄想。死即休,死的时候靠不住了。这九个字是修行的通病。所以,“故必以深妙经论,消去妄情,策励志气,勇锐直前,方免中途退堕也。”

  我们一定要学通《观无量寿经》,一定要志向广大,就要求上品上生。按着这个条件,你看,是什么根机,是什么因缘,我们的根机现在不够,加工运行补上来。我们现在这一刻还没有走,还有机会,还能够再往上升一点。娑婆世界修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一百年。所以抓紧修,抓紧培养成为上品上生的根器,“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好了,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大家一起回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