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八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10 15:31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来闻法。今天晚上所讲的,希望大家能够专注地听。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也可能是我们这一期生命之中,能否真正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极大的关系。

  我们先看这个偈颂,偈颂概括上品上生的观法,“若有众生欲往生,应当发具三种心;至诚、深心、回向心,具此三心即往生。复有三种之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读诵大乘方等经,修行六念愿往生。”这是条件,能够具备上品上生的条件、根器和因缘,愿往生,自己要有信解行,还要发愿。

  底下就是往生的瑞相和往生以后的获益,往生以后迅速证得八地。“此人精进勇猛故,西方三圣现其前;化佛比丘诸天众,放大光明照其身。授手接以金刚台,一弹指顷生彼国;见佛相好悟无生,即得无量总持门。”即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这九品总图有一个概括是:“一者进道有迟疾”,去以后,证得无生法忍了,有早和晚。“二者所乘有殊异”,那临命终时来接的有不同,上品上生是金刚台,上品中生是紫金台,上品下生是金莲花,种种不同。“三者华开有早晚,四者见佛有明昧。”所以说有九品。

  我们把上品的三辈学完了以后,再一起归纳来说,看经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

  上品中生的人,他的条件就降低了一些,不需要去广学大乘方等经典,但是要能够善解义趣。就是说对于大乘的深法,要心不惊动,要深信,要理解,善解义趣,对于大乘的真谛,第一义谛要能够深信。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闻甚深法,生欢喜心,不会生惊怖的心。深信因果,深信念佛观佛是因,成佛是果。不诽谤大乘法。

  你看,本经发起的因缘是怎么样?是王舍城王宫的悲剧。阿阇世王子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了。那阿阇世王后面怎么样?我们看《阿阇世王经》讲到阿阇世王子后来悔悟了,忏悔念佛,他品位很高,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这个不可思议了,因为他虽然有害父害母那些,但是不谤大乘。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前面是信解行,这里面是愿,发愿很重要,自己有切愿,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这是来迎的瑞相,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和一千化佛来迎,“一时授手”。底下是往生的瑞相。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这个“经宿则开”,这是得益了。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他得的那些成就。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

  佛光加持,所以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因为他前面的宿习是喜乐大乘法,所以一去到以后,听到的都是甚深的第一义谛。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第七天,于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经过一小劫,成就无生法忍;经过一小劫登八地。前面那个上品上生很快,你看,一去到以后,就花开见佛悟无生,立登八地。“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底下这首偈颂是一个概括,

  “不必持诵方等经,善解义趣心不动;

  深信因果不谤法,以此回向而求生。

  临终三圣来接引,持紫金台至其前;

  一千化佛俱授手,即见身坐宝莲台。

  合掌叉手赞诸佛,如一念顷生池中;

  宝华经宿方乃开,即见其身真金色。

  足蹈莲花佛放光,普闻众声说妙法;

  七日於道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

  那么“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是说解。法有教、理、行、证,那修行人修行的次第,也就有信、解、行、证。首先我们要深信,其次要理解,还有行持,闻思修三慧,之后证入。所以“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就是说对于法的理解。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是说信。深信因果是从事相上来说信,事相上面,就是指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业果如理取舍。不谤大乘,是从理体上来说信。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面说:“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信很决定,深信,产生胜解,坚忍不动;愿是切愿,非常至诚恳切地愿离娑婆,愿生极乐,“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如果你单单就只是念佛,你信不真,愿不猛,你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进,那么你没有真信切愿,“亦不得生”。

  所以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那这个信从哪里得来呢?就是本经上所说的“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信解都有,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第一义说什么?蕅益大师就说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信他,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真实不虚,信佛语。也信阿弥陀佛愿力宏深,誓愿广大;也信我们信愿念佛、观佛,必定蒙阿弥陀佛接引;同时也信《弥陀经》上所说的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法门,这是信他佛。

  信自?就相信什么?相信我理体,从正因佛性来说,自性清净法身来说,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个极乐的净土,事实上也在我一心中具。“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我现在虽然昏迷倒惑,迷惑颠倒,颠颠倒倒,是一个苦恼凡夫,如果能够一念回心,真正深信切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我决定得生。为什么?因为自心本具极乐。那是我们本具的佛性、我们的自性彻底究竟的显发,这样就知道,其实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也是不从外得,也是我一心中具,就回到我的故乡,回到我的老家了,所以更无疑虑。

  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从事相上来说,也是信我现在持名念佛,信愿持名,将来决定得生净土;所以信自是信自性弥陀,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生在这个娑婆秽土,所以我们一切多所欠缺,几乎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欠缺的圆满境界。事实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我们一生西方极乐净土,依报、正报殊胜庄严,那就正是显示我们本来毫无欠缺的圆满境界。我们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一去,马上就显示出来,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正是显示我们本具的这种圆满境界。那么就打破我们现在多所欠缺的业力境。业力蒙蔽一切,所以我们现在好像对一切多所欠缺,其实本来具足。

  第二个方面,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切多所染著,几乎就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染著的大智慧境界,正智境界。净土法门正是显示我们本具的本来毫无染著的大智慧,打破染著的恶习,成就清净心。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切多所障碍,很多事情不如意,几乎就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障碍的神通境界。那净土法门,正是显现我们本来毫无障碍的神通境界,打破我们愚痴的凡夫的情见。

  第四个方面,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切多有苦厄,有种种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几乎就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苦乐的安乐境界。净土法门正是显示我们毫无苦乐的安乐境界,来打破我们生死的迷梦。

  蕅益大师的弟子成时法师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如久习六字大明咒,自做恶梦时”,我们平时就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晚上睡觉,在做恶梦,突然在梦中间,一个大石头压下来,我很惊慌。马上就持诵,梦中间还能够记得持诵六字大明咒,“自心神咒,唤醒自心迷梦”。

  所以说“自心起念,还念自心。”这是净土法门的妙处,我们自心起念,念弥陀,还念自心,还念真心。我们要知道,其实西方极乐世界胜妙的净土,就是我们最彻底的清净的本来面目。我们真正能够深解义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我们对于净土法门,就真正地深信,真正的毫无动摇的胜解产生了,我们就真正地深信了。就不会今天说跑去,哎呀,禅堂里打打坐,参参话头;明天又跑去,跟一个上师学学密,做做手印;后天又去,哎呀,我还是去五台山去学戒律;以后又跑去哪里读佛学院去,去学教。这都是没有真正地“善解义趣”。

  蕅益大师说:“念得阿弥陀佛成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三藏十二部最甚深的法,第一义谛,都在里面了。“千七百则公案,向上机关,亦全在里许。”禅宗里面参禅,参公案,历来祖师大德一千七百则公案,向上的机关,初参、重关、牢关,也都全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全在里许。”

  所以说,律是佛身,教是佛语,禅是佛意,唯有净土法门是圆修佛的身、语、意功德,圆修圆证如来身语意功德。《观经》就更微妙了,你看,前面的十三观,观依报庄严,观正报庄严。观正报庄严成就佛身;观依报庄严成就佛的净土,那就是成佛。后三观九品往生,就是度种种根性的众生,遇大乘佛法的众生,遇小乘佛法的众生,平时造恶业的众生,都可以九品往生,都可以以净土法门来摄受,帮助他们超出轮回。所以说九界同遵,十方共赞,十方诸佛都要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如是甚深不可思议的法门。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度。”你真能念佛,六度都在其中。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慢,即大持戒度。真能念佛,不计人我是非,即大忍辱度。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度。”什么是精进?心清净是真精进。不是你外在的身体的勤苦。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度。”不会打妄想,妄想纷飞,这是大禅定度。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般若度。”真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如此了解净土法门的妙处,这是真正的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

  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他人行”。当然,我们一定要透过,了解教理,不是说你三藏十二部,那就不用了,不是这个意思。随份随力,随自己的力量与根性和智慧,多了解,多闻法,破执著,这样大开圆解。开圆解人修行一天,等于着相修行的人修行一个大劫。所以这个“善解义趣”非常重要。

  愿是切愿,要能够真正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而且愿将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我们每一次,所有的佛事也好,功课也好,都会作“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愿一切六道中间,沉溺流转受苦的如母众生,都能够快速地往生到无量光佛的刹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刹土,也能够显现自性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临命终时,心生颠倒,往往都是因为愿不深不切。如果你愿力非常强大,平时没有怎么念佛,临命终时,你凭这个愿力很强大,临命终时真正地切愿,真正地一切放下,就愿求生极乐世界,马上就可以去。但是这个世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修。”真正地放下的人很少。这里跑跑、那里跑跑,这样念念、那样念念,都是很多了。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深信切愿,要深解义趣。愿呢,非常重要,愿非常恳切,一刹那中都能往生。

  有一个故事,说北宋时候,开封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有一个沙弥,在客堂里面做招客。常住很大,所以有很多招客。这个招客就专门负责客人来了,拿毛巾给大家擦擦脸、洗洗手,他就专门掌管这个。

  有一天,一清早就来了一个卖花的人,当时拜佛的人多,有的向他买花,他挑一担子花,两手都是污泥,就跑到客堂来,向招客借个盆子洗手。这个沙弥就很不情愿,觉得这个人脏死了,但还是勉强地给他了。

  买花的人就好像自己家里一样,马上拿一个盆子,舀一盆水来洗。哎呀,一盆都是污水。洗完以后,这个手还是很脏,又拿他那个新毛巾去擦。

  这个沙弥一下子就火冒三丈,拿起那个卖花人的扁担,一扁担就敲下去。当时心里面有气,一失手就把那个人打死了。

  糟糕了,闯了祸了,马上就跑。跑到五台山的总持寺去了,在总持寺很忏悔修行,后面就有一个悟处,明心见性了。

  二十年以后,他做了总持寺的住持。有一天很奇怪,他突然就命令,鸣槌集众,让大家到法堂来,大众僧问:“哎,今天没有人请法,为什么要到法堂集中呢?”

  这个住持和尚就回答:“且看老僧了却二十年前一段公案。”

  北宋,张浚的部队驻在五台山。那天大众集中以后,果然在那个部队里面的有个小兵,他到寺院里来,东张西望,来到法堂。很奇怪,他来到法堂看到那个住持,坐在那里面,他以前从来没见过。

  那个小兵刚刚十八九岁,他一见到这个住持,他就很奇怪,马上张弓搭箭,要射死他。这个师父说:“请你射我。”

  和尚说请射他,这个小兵又觉得很奇怪,他就不射了。他就说:“哎呀,好奇怪,我们本来今生都素不相识。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什么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射杀你。”

  这个住持就告诉他,这个因缘是怎么样的。原来这个小兵当时是给那个沙弥失手打死了,其实他这个人道的业没有受尽,马上又投胎做人了。然后十九岁了,又再见面了,所以一见到他,就很仇视他。

  因此在这个世间,其实没有什么偶然的事情,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都有因果在其中。我们说飞来横祸,那是因为不懂因果,不能够了解这个因果。没有什么飞来的横祸,还是你宿世有这个因。也没有什么横财就手,没有什么意外之财,还是你宿世有这个因;又不用去贪,贪来贪去还是你命里面有的。

  所以要精进修行,命里面没有的,你通过修行得到了,那是你真正地了解佛法。

  这个住持就跟这个小兵,把他们在开封大相国寺的那段公案讲出来了。这个小兵马上就悟到了,悟到了以后,他也觉得,哎呀,这个人世间没有什么意思。

  他手里面拿着弓箭,站在那里就说了一个偈子,“冤冤相报何时了,累劫纠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上西天。”

  他就很厉声,很高声地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句,站在那里面就立化,走了。

  这个愿很切,觉得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什么意思,这个愿力很恳切。他以前没有怎么闻过佛法,你看,这个愿很切,马上站在那里面就走了,这还是很厉害。

  法师也坐在那个法座上面了了这个公案,也就念佛圆寂了。

  你看这个小兵,他为什么走得这样干净利落?完全凭他的愿力。凭他这个非常强的求生净土这么一个愿力。所以深信切愿很重要,那么愿还有信,你没有真正地信,你对于净土法门,这个了解不透彻,你对世间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还有留恋,那你这个愿就不会很切。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地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深解义趣,要能够理解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当体就是一真法界,当体就是我们的佛性,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诸法实相,都是圆觉妙心,都是真如佛性。要知道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所说的净土法门;能度众生的佛和所度的众生,都是诸法实相。能信的心和所信的法(净土法门);能愿我们欣求极乐,厌离娑婆,这是能愿,我们所愿的极乐世界;我们能持念佛、观佛的身语意三业,所持的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能往生的信愿行三资粮和所往生的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都是诸法实相。能赞的释迦牟尼佛和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所赞的阿弥陀佛依报正报的万德庄严,都是诸法实相,都是我一心本具。所以一定要敢于承担,敢于承担是“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这样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能所双亡,心佛一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决定能够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达到理持,念而无念是不着相,三轮体空,没有能念的我,我执破了;没有所念的佛号,法执破了。无念而念,事相上面,又依然在不断地念,我法了不可得;而这一句佛号又净念相继,历历分明,一天到晚从来不夹杂,不间断。

  妙行圣果,不可思议。妙行就是信愿持名、观佛、念佛,圣果就是临终佛现,接引往生。根据持名功夫的深浅,所感得的接引的佛和所生的净土不同。虽然是所生的净土不同,而又一生一切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你能够伏住见惑和思惑,没有断,能伏住,那么念佛成片,应身佛来迎,生凡圣同居净土;断见思惑,就能够事一心不乱,能够生方便有余净土。“不为二边”,不为有边、空边乱故,“感受用身佛”,报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往生实报无障碍净土和常寂光净土。

  所以所持的名号真实不可思议。所持的名号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佛性。能持的心性,亦不可思议。能持的心性是什么?自性佛,自性阿弥陀佛。所以所持的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因为即心;能持的心性,也是真实不可思议,因为即是佛。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

  这个上品中生,最关键是要能够,“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虽然没有广学多闻,对于大乘方等经典,没有学那么多,但是还是对于大乘法,非常好乐,非常欢喜,这是上品中生。

  底下是上品下生。你看《阿阇世王经》,阿阇世王的业那么重,到临终后悔,忏悔念佛,一心求生净土,他都真能往生,而且品位还相当高,是上品中生。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求上品生,对于佛法真正地信入了,真正地透彻理解了,一定要求上品上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你看,这个条件又降低了。“亦信因果”,也深信观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而且世间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不会诽谤大乘。但是他对于“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对于大乘佛法的那些理解,那些就达不到了。也没有提出那个要求了,只是“但发无上道心”,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来迎接,以及五百化佛来迎接,他所乘的是金莲花。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那五百化佛都来迎接。前面的上品中生,是“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这个放光加持消业障,也是非常殊胜的。《无量寿经》光明遍照第十二愿、寿众无量第十三愿,都是介绍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佛光照,佛光让我们现在能够闻到这个法,我们心开意解,很欢喜,就是阿弥陀佛光明加持我们。

  “无量光佛”是光中含有真实智慧。日月的光明虽然有亮光,但是没有智慧。佛放出来的光充满智慧。佛把他自己所修行的,所修得的称性的般若智慧,用光明播散到十方。那众生蒙到佛光的照耀,就能够得到佛的本愿智慧的加持,也能够即念他佛成我自佛,显发自性本具的光明。

  “无边光佛”是表示解脱平等,万法一如。

  “无碍光佛”是表示无有障碍,因为本体清净寂灭,妙用自在,所以无有障碍。慈悲无障碍,所以佛光注照,就能够让众生身心自在,入解脱之门。佛光照很妙,既能够让我们增长智慧,又能够让我们欢喜自在。日月的光明,不管你怎么照,照不出自在来。这是佛光善好之处,善妙之处,非常殊胜之处。

  “无等光佛”,因为殊胜到极处,佛陀的这种自性智慧光明,加持众生,殊胜到极处,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所以称之为无等光佛。

  “亦号智慧光”,智慧光明破烦恼。

  亦号“常照光”,寂而常照,有如如不动的本体,而又能够寂而常照。

  “清净光”是能够加持众生舍离贪瞋痴,成就清净心。

  “欢喜光”,令一切众生心开意解,得大安乐。

  “解脱光”,让众生能够得解脱,能够离相修善,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安隐光”,安稳光加持众生,离生灭心,离生灭相。

  “超日月光”,超过一切有相的物质的光明,超过日月的光明。

  “不思议光”,不思议光是作一个总结了。

  这十二种德号,以不思议光作一个总结,圆满包含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

  这里面是五百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称赞行者,接引往生。“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他这个又差了一点了,一天一夜莲花才开,而且七天才见佛。

  【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虽然见佛身,但是对于相好,还不明了。这个是智慧功德,比前面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都差了。

  我们娑婆世界,那些殊胜的所依,众生的业重,他就渐渐地都隐没了。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加持力非常大,殊胜所依。他是有一个说法,在药王山上有一个天然石头上面,生出了一个佛像,一年一年生出来一点点。那个像完全生出来,大昭寺的佛像,他就隐没了。

  这里面讲到了,“于众相好,心不明了。”

  【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要经过闻法修行,三七二十一天以后,才能够了了见佛,相好庄严。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

  对一切法能够通达。世亲菩萨作了一个《百法明门论》,心王法有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色法十一个,无为法六个,共成五位百法。事实上是概括一切法了,把《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浓缩为百法了。这个我们不多讲,这里面的“百法明门”是说明对于一切法都能够通达了。

  【住欢喜地。】

  要经过三小劫,他才能够证得初地。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

  上辈的三品。

  【名第十四观。】

  上辈三品要知道,都是因为遇缘好。他这个因缘好,他遇到大乘佛法,而且他又能够信乐,所以往生品位比较高。善导大师之前那些大德的判教,认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乃至于中品上生,凡夫都没份。善导大师就告诉我们,其实如来心常愍念常没众生,上品上生凡夫都有份,不过是大乘极善的凡夫。

  以前的诸师他们判教就说,上品上生是指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他们为什么这么判呢?什么理由呢?根据这段经文来看,“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你看上品上生的条件、根器、因缘,来迎和往生得益。你看往生得益,“生彼国已,即时见佛,自闻妙法,立登八地”。所以他们根据这个就判,起码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才能上品上生。

  为什么?根据那个忍。忍位呢?《仁王护国般若经》上面就说了忍法,初地、二地、三地得音声忍;四地、五地、六地得柔顺忍;七、八、九地得无生法忍;十地,等觉,妙觉佛果位是寂灭忍。所以他们根据这个忍位来判断,你看,一生到马上就成就无生法忍了,那么起码也是四地菩萨,乃至于是七地菩萨。所以四到七地才能够上品上生。他们是这么来判教的。

  上品中生,他们就判为初地到四地的菩萨。为什么?因为也是看经文说,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中生去到以后,七日得不退转,应时飞行十方,历事诸佛,经一小劫,登八地。所以他们也根据这个来判,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才能上品中生。

  这里面几个名相,大家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要知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位,这个次第要经过第一大阿僧祇劫。我们经常说成佛,显教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你以为你现在皈依,就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你学这个显教,学这个普通的教理,你就可以成佛吗?不是的。如果你没有殊胜的加持,没有修净土,你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你就尘点劫,都不一定成佛。为什么?

  他说三大阿僧祇劫,是说初信位,你起码已经达到了初信位。初信位开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位要经过第一大阿僧祇劫;由初地到七地要经过第二大阿僧祇劫;由八地到十地是第三大阿僧祇劫。再到等觉位,候补成佛。所谓的“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乃至于示现成佛了,还要经过百劫修行,来种相好的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证得妙觉佛果位。这是说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成佛。

  善导大师以前的诸师判上品中生,起码也是初地菩萨(欢喜地菩萨)到四地,才能达到上品中生。他们判上品下生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的菩萨。种性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前面讲了极乐世界的摩尼珠王,如意珠王,水流十四支。十四支,讲到了十四忍,十四忍其实也就是把《仁王经》上面的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和寂灭忍展开来讲的。

  种性,又说五种性,三乘五性,有的说六种性。这六种性是指什么?种性以上到初地以来的菩萨,才能够上品下生。这六种性是:第一习种性,习种性是指十住位;第二性种性是指十行位;第三道种性是指十回向位;第四圣种性是指初地到十地。圣种性又有前面是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后面的初地到十地,这是十圣,三贤十圣共往机。再往上第五就是等觉性,第六就是妙觉性,妙觉佛果。

  这里面的种性是指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这三种种性。以前的诸师判教认为上品下生,那是种性以上,初地以下,才能够上品下生,那是什么意思呢?凡夫没份了,是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的三贤位的菩萨才有份。如果你按照以前诸师的说法,上辈三品往生,我们凡夫就没份了。

  对这个教理的闻思,一定要非常细致,要破除疑惑。善导大师如何破斥?

  第一个破斥是初地至七地的菩萨是圣种性,是法性生身和变易生身,已出烦恼之家,已出三界之家,已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譬如说上品中生是初地到四地,上品上生四地到七地,以前的诸师这么说。但是事实上,他们哪里还需要韦提希夫人来请法?因为他们已经成就了,所以都是法性生身和变易生身。法性生身是空无自性,变易生身是妙假随缘。变易生身,还有变易生死,但是他已出烦恼之家,已出三界之家,他不受分段生死苦了。

  第二,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已经双修福德智慧,而且神通自在,可以变现十方。以神通力化现到十方,以变易生身到十方去见佛闻法,以变易生身到十方诸佛净土去闻法了。

  第三,初地到七地是实证了实报庄严净土。他们已经实证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所以他们都能够常闻报身佛说法。初地到七地的菩萨都神通自在,哪里还需要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法,来讲极乐世界求生的方法呢?

  所以善导大师说,《八十华严》上说,如《华严经》说,从初地至七地所行诸行,皆舍烦恼业。以回向无上菩提故,所以初地以上,七地已来都是法性生身和变易生身。他们已经舍离分段生死之苦,已经是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到七地,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个位次,就是第一个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是第二个阿僧祇劫。那么他到七地,两大阿僧祇劫,已经在双修福智了,人法两空了,都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游戏十方,度化众生的大菩萨。所以哪里还需要韦提希夫人来帮他们请法?

  人法两空,《大智度论》上面说,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你修众生忍,众生伤害你,你忍,安忍如如不动,可得无量福;修法忍呢?于生法心不惊动,可以得无量智慧。人空就是众生忍,法空就是法忍,所以说他们人法两空,双修福智,不可思议。而且还有一个方面是身居报土,常闻报身佛说法,能够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他们已经成就了,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由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善导大师驳斥,他们已经成就了,哪里还需要?当然示现往生极乐世界,圆满成佛,这是要的。但是这三辈九品都是为凡夫说的。

  善导大师这个说法,说得非常透彻。可见上辈三品都是大乘凡夫凭阿弥陀佛愿力得往生。

  前面那些法师的判教,为什么不圆满?他们不圆满的地方在哪里?因为他们都是以为往生西方靠自力。你看无生法忍是七、八、九地,你起码要修到四地到七地,一去到极乐世界就八地,就成无生法忍了。他们以为要靠自力,没有真正深入透彻地了解阿弥陀佛的宏深誓愿和愿力的加持。我们不要含糊笼统,这样读过去,混过去,一定要能够搞清楚九品往生的条件、理论,才能够毫无疑惑,毫无怀疑。

  我们深入地闻思以后,就能够真正地完全相信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他说得非常透彻,让我们增长信心。所以上品三辈都是为大乘凡夫善解义趣,大乘凡夫能够善解义趣,心不惊动。他遇的缘分好,遇到大乘法门,遇大则大,遇小则小。遇到大乘法,所以就上品;遇到小乘法,都是中辈三品。我们能够深解义趣,不谤大乘,听闻了这么多法,欢喜信任,深解义趣,都能上品生。所以善导大师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这个话说得很透彻,诸佛如来是特别慈悲关注那些受苦的六道凡夫。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什么意思?就好像一个人淹在水里面,差不多要淹死了,才急需要把他救拔上来。对于一个已经在岸上的人,何必需要那么急着去救拔呢?所以佛说净土法门,正是为了救拔末法时期,水深火热,业深障重的凡夫众生。我们在阿弥陀佛强大的愿力下,深入地了解净土法门的义理,善解义趣,这样子心开意解,才能够往生,才能够上辈三品生。

  又打个比方,好像父母亲对子女,子女平时身体好,不会那么特别关注,身体有病的时候是非常关心的。诸佛如来也是如此,说净土法门,三辈九品往生,都是“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我们就好像这个溺水的人一样,在生死苦海中挣扎,所以阿弥陀佛长垂金手接引我们。所以我们来看上辈三品的根器、条件,这个根器和因缘很重要,你的根器和因缘有了,后面的这些来迎,往生瑞相、得益都得到了。

  上品三辈往生

  品位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根

  器

  信:有大乘信,至诚心。

  解:有大乘解、深心(自受用)。

  行:有大乘行①利他回向发愿心;②具戒;③读经;④修六念。

  信: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行:少分大乘行。

  信: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解:有少分大乘解。

  行:但发道心。

  因

  缘

  平时自心发愿往生,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平时自心发愿往生。

  平时自心发愿。

  来

  迎

  临终,弥陀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来迎。

  临终,弥陀与二菩萨,1000化佛无量大众迎。

  临终,弥陀与二菩萨,500化佛及诸菩萨来迎。

  往

  生

  行者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行者坐紫金台,如大宝花坐已自合,如一念顷,往生彼国七宝池中。

  行者坐金莲花,坐已花合,随于佛后,即得往生彼国七宝池中。

  得

  益

  生彼国已,即时见佛,自闻妙法,立登八地,须臾遍至十方。历事诸佛,次第授记还国,即得无量总持。

  金台经宿乃开,因佛放光而见佛。自闻妙法,七日得不退转。应时飞行十方,历事诸佛,经一小劫登八地。

  莲花一日一夜乃开,七日乃见佛。三七日后乃了了见,自闻妙法。游十方,历事诸佛,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始登初地。上品上生的根器是怎么样?从信、解、行来说:

  信,有大乘的信,就是说至诚心、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妄念,讲实在话,上品上生还是难一点。虽然是大乘的凡夫,但是这是大乘的极善极善的最上品的凡夫。

  解,有大乘解,就是深心,就是自受用,清净心现前。因为理解佛法了,看破放下了,所以清净心现前。这个清净心,不是说你把妄念压住,那不是清净心,那是“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内守幽闲”,那个靠不住,是石头压草。心清净是因为你真正理解了佛法,你真正地知道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内不受欲望驱使,外不受六尘诱惑。为什么?因为你开了智慧,理解了佛法,所以广学多闻,读诵大乘方等经典,都是为了这个。

  行,有大乘的行。大乘行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他受用,利他心,回向发愿心。

  第二个方面是具戒;

  第三个方面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第四个方面是修行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有这么四种行,我们想想够不够,自己对照,不够就抓紧学,抓紧修。这样的话,我们成就这个根器。

  然后因缘,我们还有一个愿力,这是信,因缘是愿。我们平时也是“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一日乃至七日,这样就得上品上生。所以平时自心发愿往生,上品上生来迎的瑞相,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来迎接;往生的瑞相,是行者“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一弹指间,十万亿佛土就到了,往生极乐世界了。得益是什么?“生彼国已,即时见佛,自闻妙法,立登八地,闻妙法成就无生法忍”,所以说立登八地,“须臾遍至十方,历事诸佛,次第受记,还国即得无量百千陀罗门”。陀罗尼门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得到无量的总持。这是说上品上生。

  可见上品上生是大乘极善的上品凡夫,最上品的凡夫。要知道,九品往生都是为凡夫说,都是为了“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我们虽然是凡夫,准备好这些资粮,争取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是大乘凡夫。大乘凡夫就是说,他对于第一义谛,对于大乘法了解了、信乐了、欢喜了,但是修行力量差一点,不能够广泛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还是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上品下生是入大乘的凡夫。是说他进入大乘,虽然没有真正地透彻了解,对于第一义谛还不通达,但是“但发无上道心”,他已发菩提心,行业也不强,修行功夫也不强,所以上品下生。

  这里面就知道,我们要求上品上生“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至关重要,非常重要。所以你不要得少为足,你不要说我只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什么都不用搞,我专修。如果你真正通达,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三藏十二部都念完了,那当然好了。

  好像广钦老和尚临命终时示现,跟弟子们说,你们帮我助念。弟子们就念“阿弥陀佛……”

  他说:“不是,你们帮我诵经。”

  弟子们说:“师父,念什么经?”

  老和尚说:“总念三藏十二部。”

  弟子们就忙忙碌碌,把整个大藏经全部翻出来,一起开始念,老和尚就很轻松自在地念“阿弥陀佛……”他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总念三藏十二部,全部给他念到了。

  如果你有那个本事,这个不学也可以了。否则的话,我建议你们还是一定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千万不要得少为足。你得少为足,将来往生品位就受影响。学而不修增长邪见,修而不学增长无明。我们一定要能够多祈祷,遇明师,闻正法,早成佛道。

  大乘的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不相。修净土法门,现前一念心,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所以我们念而无念;实相无不相,所以我们无念而念。你不要看不起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你能够成就,实相无相无不相,都在其中。

  禅宗是顿法,顿悟,是顿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他是偏到哪一边?就是实相无相这一边,所以这个叫顿教。如果你能够体悟到“实相无相”就是“实相无不相”,那就是圆教,那就是大开圆解。所以我们这一句佛号就达到了,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我们念佛功深,念而无念就是实相无相;无念而念就是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圆满具足,圆中极圆的妙法。

  再看上品中生的根器。信是“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虽然他不能够广泛地学习大乘的方等经典,但是他还是能够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有大乘的信,有大乘的解,还有少分大乘的行持。少分大乘的行持就是“汝行大乘,解第一义”。他不如上品上生那样的勇猛精进,他没有广泛地去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是他也能够深信观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不谤大乘,深信因果。从事相这一方面来讲,是属于世俗谛。

  那“不谤大乘”,从理体方面来讲是第一义谛,是真谛。前面是俗谛,这是真谛。大者无碍,无碍就是不二,不二法门。我们念佛也一样,就是以始觉念本觉,始觉本觉不二;以修德显发性德,性德修德不二。所以必须要对佛法通达,才能够往生上品。大乘所讲的,有即空,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种人,他可能就不能悟入,不能理解,就是凡夫。

  第一种凡夫认为有,就是实有,他执著于它实有。他不相信,不知道“色即是空”,不知道有是因缘有,不是实有,它是无自性空。空是自性空、本体空,但是它并不会妨碍妙有的显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我们要了解以后破掉实执,知道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个功夫就是由观照到照住,再到照见,“照见五蕴皆空”,见诸法实相,见真如,见圆觉妙心。

  第二种可能不了解的是二乘。二乘是知道有,三有,三界九有,是生死苦,空是涅槃乐。但是他不能够通达“烦恼即菩提”。他证得偏空涅槃,我空法有。所以二乘的人要能够回小向大,才能往生。

  我们无量劫生中,曾经毁谤过大乘,所以我们要能够体解大道,发无上的菩提心,菩萨深入甚深般若理体,圆修广大六度万行。这样来行持,上品往生。

  上品中生的条件,这个悟入就非常重要,能够“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个理解、悟入非常重要。

  世亲菩萨以前是学小乘法,他就著了很多小乘的论,比方说《俱舍论》、《阿毗达摩俱舍论》、《对法藏论》,都称为聪明论。她上面说七十五法,号为聪明论,学了以后就有智慧。他修小乘,所以他不了解大乘法,就倡言大乘非佛说。现在的南传的佛教,你看,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的那些佛教徒,那些小乘法,他不相信他方佛国,也不相信、也不承认这个大乘法。

  后来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就怕他因为诽谤大乘,造恶业,那受苦就很大了,所以就方便开示他大乘要义。于是专门来邀请世亲菩萨去无著菩萨那里。然后无著菩萨就派一个弟子在隔壁的房子,大声读诵大乘经典。世亲菩萨很有智慧,一听马上心开意解就悟入了,他就深信大乘法,很忏悔。

  他悟以后就很忏悔,跑去对哥哥说:“哎呀,我以前诽谤大乘非佛说,我忏悔。”就拿那个戒刀,说把自己舌头割掉,之前说错了。

  无著菩萨说:“你就割一千条舌头都没用,不能灭罪。”

  世亲菩萨问:“那怎么办?”

  无著菩萨说:“要弘扬大乘”。

  所以才有我们学的《百法明门论》等这些。

  我们要能够“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是上品中生。

  平时也是发愿往生,临终时,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一千化佛和无量大众来迎,行者坐紫金台,生极乐世界,然后七日得不退转,一小劫登八地。

  上品下生的条件就是“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有少分的大乘解;行就是但发道心,但发菩提心。临终也有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五百化佛来迎接。“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始登初地”,三小劫登初地。

  《净土圣贤录》上面,说了一个造圣像见净土的往生事迹。

  唐朝时候的惠镜法师,住在长安的悟真寺,他很会雕佛像,有工巧之能。心里面非常喜乐净土,所以就亲手雕刻了释迦牟尼佛圣像和阿弥陀佛的圣像,日夜供养礼拜。

  他在六十七岁那一年,正月十五,就梦见一个沙门,身黄金色,在梦里面对他说:“你要看净土吗?”

  他回答:“很愿意看。”

  沙门就拿一个钵给他看,钵里面宫殿楼阁,重重无尽。然后他突然就觉得好像进入到那个钵中了。那个沙门在前面给他带路,跟随他后面,渐渐地就去到了。去到以后,就见到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开示他,引他去的那个是他所雕刻的、礼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他的至诚心感应,释迦佛显现,接引他。然后他就非常地感恩。

  阿弥陀佛就跟他说:“释迦如父我如母,娑婆众生如赤子。”

  释迦牟尼佛好像父亲一样,我好像母亲一样,那娑婆的众生好像小孩子,幼稚无知,陷在六道轮回的淤泥里面,父亲就跳到这个淤泥里面,将这个儿子抱起来。释迦牟尼佛就入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来教化我们,来接引我们,母亲于高岸迎接、养育。那父亲在淤泥里面把儿子抱起来,递到岸上,这个母亲就接着,再去教化他,去养育他,让他成长,让他成佛。所以说“释迦如父我如母”,阿弥陀佛如母亲。

  惠镜法师听了以后非常欢喜。一欢喜,这个梦就醒了。醒了以后,身心非常安乐,如入禅定。

  有一天又见到那个梦中间。他更加至诚恳切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导师阿弥陀佛。有一天他晚上做梦,在睡光明之中(我们这次也会传弥陀睡光明法)又见到那位沙门来跟他说:“你十二年以后,当生净土。”

  当时他六十七岁,有这个梦。到他七十九岁的时候,他在念佛,突然有一天晚上,整个寺院的法师们都闻到妙香。然后见百千圣众,在空中接引往生,异香天乐。这就是因为他的信非常真,这是上辈的往生。

  

  第十五观中辈三品

  

  我们看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就是遇小乘法了。遇缘之不同,众生九品往生都在于遇缘之不同。中品上生他是遇到小乘法,所以他受持五戒,受持八关斋戒,修行诸戒。没有造五逆罪,也就是没有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些罪业没有造,无众过患。以此善根,求生西方。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迎接,是与那些诸比丘眷属来迎接。为什么没有菩萨?因为他平时喜乐的听闻的是小乘法,所以来迎接的是阿弥陀佛与诸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妙法,“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中品上生的根器是有久修小乘的善,持五戒,受持八关斋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个主要是就在家佛弟子而言的。到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就“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他出烦恼家,出三界家。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善导大师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因为遇到的缘分,遇到的法缘不同,所以才有九品不同。我们现在都闻到大乘法了,一定都要求上辈三品往生。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下品三人是造了恶业的那些凡夫,临命终时,有那个善根福德因缘,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就能够往生。乃至于地狱猛火相都能往生。所以中品的三辈来说,是佛去世以后,持小乘戒的凡夫。中品上生,只要能够受持小乘的斋戒,十恶业不犯,那么以此善根福德因缘,回向发愿求生西方,就阿弥陀佛与诸比丘圣众来迎接,来放光说法。

  放光说法,是因为他以前所习的都是小乘,所以闻到的也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证阿罗汉道以后,很快地能够回小向大。

  所以我们对于善导大师,这个判教就非常赞叹。我们知道九品往生,都是为凡夫说的。所以我们更加要精进,深入地了解佛法的义理,深信阿弥陀佛愿力宏深,不可思议。这个信是很重要。

  《净土圣贤录》上面讲了一个故事。阿弥陀佛的愿力非常不可思议。你因缘具足,他这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显现出来。他说了一个鹦鹉度化安息国。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安息国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佛法。阿弥陀佛就化成一只鹦鹉,就飞到那个国家去了。

  这个鹦鹉能够说人话,那个国家的国王、大臣、人民都非常喜欢。这只鸟身是金黄色,非常令人喜欢;而这只鸟又身强力壮,非常的肥,非常大。

  有人说:“哎呀,你吃什么吃得这么肥?”

  这个鸟就说:“我念阿弥陀佛,我以念阿弥陀佛为食,所以你们要喂我,要养我,你就念阿弥陀佛。”这样来教化大家。大家很开心,国王、大臣、老百姓见到这只鸟就念“阿弥陀佛……”大家都竞相大声念佛。

  有一天,这只鸟就飞到空中,看着大家都在念佛,很多人云集,他就落下来,对大众说:“你们愿意见西方极乐世界吗?你们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吗?”

  很多人就回答:“愿意!”有些人就还没有作声。

  这只鸟就说:“愿意的话,就到我背上来,到我翅膀上来。”很多人就涌上去了,然后这个鸟就飞起来。但是飞起来这个力量好像不够。

  于是这只鸟就说:“你们都快点念佛来帮助我,我这个力量就大了。”在背上的人就都念阿弥陀佛,底下看的人也都在念阿弥陀佛。然后这只鸟一下子就腾空往西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那个国家的国王就赞叹说:“弥陀化鸟身,接引边地众;现身往生去,花开悟无生。”然后就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寺院,叫做鹦鹉寺。度化这个边地的众生念佛。

  好了,明天上午继续讲,希望大家把那些图片拿过来,会讲两个法要,阿弥陀佛睡光明法和阿弥陀佛迁识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