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礼敬诸佛愿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5 21:41

  底下是礼敬诸佛愿。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一段的经文就是普贤菩萨开示“礼敬诸佛”。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告诉我们如何拜佛。那我们学佛皈依了,个个都会。无论是显宗的小礼拜也好,还是金刚乘的大礼拜也好。有一些人说十万加行我也修满了。那是不是我们真的就完全会了呢?不是。

  那么礼佛呢,祖师开示说有十种礼。

  第一是我慢礼。没有恭敬心,内心怀一个我慢,这样子的礼拜,好像那个跷跷板一样的一上一下;好像以前那个舂米一样的一上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是不如法的。

  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上说呢:“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那么我们外表上的拜佛,学会很容易;但是我们内在真正的保持恭敬心、清净心,是很难的。如果我们的意不虔诚,只是身体在拜呢,那就是“骷髅磕破也徒然”。

  所以礼敬,身,礼是指我们的身。敬,是意。“礼敬诸佛”。

  《六祖坛经》上面,有一位法达法师,他七岁就出家。出家以后就学会诵《妙法莲华经》,一生诵了三千多部。他以为自己功德很大,所以拜见六祖惠能大师的时候就怀着一个贡高我慢的心,虽然是顶礼祖师,但是头就不着地。

  所以六祖大师就教诲他:“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礼拜本来是折服我们的贡高我慢心的方法,为什么你的头不落地呢?那就说明你内在还是怀有我慢,我执。那么这个我执,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那么就是罪。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所以我们礼佛,本来是折服我慢的法幢。如果怀有一个我慢之心,没有恭敬,头不点地,那么依此我慢,反而成为罪过。所以如果能够不执着于功德之相,才能够获得无量的福德。以前法达法师是口念心不行,被经所转。现在经过六祖大师的开示以后,才真正了解了,通达了《妙法莲华经》的深意,口念心行能转经。

  所以法达法师很感激地就说了一个偈子说:“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以前执着于诵了三千部法华的功德,现在曹溪六祖大师为我开示,把我这个执着心,我慢心消除了,让我能够真正的心与法相应,能够真正的知道如何如法地持诵《妙法莲华经》。

  第二种礼是唱和礼。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恭敬心,只是一个求名闻利养的心,礼拜的时候高声喧哗,为了求得名闻利养,故意显露,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惊扰同修的观想修行。这样子表面上很大声的唱念和拜,但是事实上,内心没有至诚恭敬心,没有清净心,这个两种都是应该要戒除的。

  第三种是恭敬礼。能够五体投地,彻底地降伏我慢我执,运心观想。以我最尊贵的头来礼佛最下的足,身、语、意三业虔诚,那么这样子是恭敬礼。是属于贤首五教里面的小教,小、始、终、顿、圆,小教之礼。

  有一本《离垢慧经》上介绍礼佛的方法,我们可以共同地行持。经上说:“我今五体对佛礼拜,为断五道,远离五盖。”断五道呢,断五道流转的因,就是去掉了那个修罗道,因为修罗道有天中的修罗,人中的修罗,乃至于饿鬼中的修罗,畜生中的修罗,散在诸趣。所以只说五道。“令诸众生常得具五种神通,具足五眼。愿我右膝着地时,令诸众生常得正觉道。左膝着地时,令诸众生虽入外道法中,不起邪见。右手着地,如世尊坐金刚座。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金刚座上,将要成佛的时候,魔来干扰,世尊以右手指地。这时候,大地六种震动,地神就出来为世尊作证,多生累劫,三大阿僧衹劫以来,广修六度万行的、无量的福慧资粮,所以魔惊怖而退,那么世尊现种种瑞相,证大菩提。

  那我们右手着地时,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如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右手指地之时,都能够早成佛道。

  “左手着地时,愿以四摄法,摄受外道进入正法。”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帮助一切的外道,能够进入佛陀的智慧海。“愿我头着地时,令诸众生远离骄慢心,悉得佛的无见顶相。”那么我们礼佛的时候,能够这样子的来发愿。

  第四种是无相礼。安住般若本性之中,泯灭能礼、所礼之相,属于始教之礼。

  我们能够在礼佛的时候,能够知道能礼、所礼性空寂,那么不会执着于外相。我们能礼的、能够起用来礼佛的,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真心;那所礼的佛,也是圆满成就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心的圣人。所以能礼的是真心,所礼的也是真心,这样子不会执着于外相。我们平时礼佛的时候,是以生灭心,执着于外相来礼佛,所以功德就小。我执着于我今天拜一百零八拜,然后我执着于我如何观想佛陀的像。当然这是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要真正体悟到能礼、所礼都是真如自性。

  第五种是起用礼。虽能礼、所礼之相空寂,而又能够普运身心,随法性身普遍起用。那么这个就更进一步了,也就是说,我们所礼称性起用的,圆满成就的佛多,能礼称性起用的身也多,这个属于终教之礼。

  古德有一个偈颂说:“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在礼佛的时候,心中可以默诵,并且观想。我们真正地知道“能礼所礼性空寂”,我们能礼的、能够起用来礼拜的,是什么?是我的真心,是由我的不生不灭的真心,它所起的妙用。这时候呢,我所用的不是妄心,而是真心;所礼的也是本来空寂、不生不灭的真心,佛陀已经圆满地显发了这个真心。所以能礼、所礼都是性空寂,这样子呢,感应道交难思议,能够迅速地显发我的真心。

  并且“我此道场如帝珠”,好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帝释天的宝珠,重重无尽,中间显现无量无边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在中间,我也显现千百亿的身,在一一释迦如来面前,“头面接足皈命顶礼”。

  所以礼佛的法门不要轻视,要重视。事实上,真正透彻证悟空性,了解如来空性智慧的人,他的行持会更踏实,他对于微细因果会更注重。所以能海上师说他修行的经验,就有一个偈颂,当年是写给隆莲法师的,就说,“解上士道,行下士行;不空不著,悲心内蕴。”在见地上面要高远,要能够解上士的修行道,菩提道;行持上面要脚踏实地,从礼佛,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从这些最平实的地方下手,从暇满难得,念死无常上起修,不落入偏空,也不执着于功德,这样子的修行是能够迅速地成就的。

  有些人,他听了一点中观,以后就开口闭口,都是讲缘起性空,讲诸法空相。然后他就认为这个礼拜、供养,这些都是有为功德,他就舍弃一切的礼佛、诵经、绕塔、经行、布施、持戒,这些事相的修行。事实上,他就堕入到断见的深渊里面去,还是不觉不知。这一类的人,经常就说要不分别、不执着,以这个作为借口,来放弃修行善法,事实上就已经走偏掉了。他对于般若的空性,影子都没有梦见,还要去高谈顿悟成佛,事实上就已经落入断见的深渊,已经堕入魔界了。如果不能够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身心,树立正知见的话,他就事实上秉持那个邪知邪见呢,就已经是办好了一个直入地狱的通行证。

  所以我们古德经常会开示说,“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著空如芥子。”就是为了防止产生这一类的毛病。所以在佛经上说,“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功德亦为魔业。”

  所以我们要精进礼佛,但是要不著相,不著能礼、所礼之相。那些彻悟心源、证等诸佛的祖师都是如此做的。百丈怀海禅师说,“行道礼拜,慈悲喜舍,是沙门本分事,宛然依佛教敕,只是不许执著。”

  有一个公案说:唐朝的唐宣宗,他曾经出过家。他做小沙弥的时候,有一天就看到黄檗禅师在大雄宝殿礼佛,他就跑过去卖弄口舌。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如此辛苦礼佛求什么?”

  禅师马上就开示他,回答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但是唐宣宗还是没有领悟,他不理解禅师这个深刻的开示,还是不知深浅高低的继续问说,“那禅师礼拜什么?”

  黄檗禅师回手,啪的,就给他一个巴掌,给他一个耳光,“你不是已经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了,你不是已经证入空性了吗?”

  所以我们应该要能够解上士道,行下士行。

  第六种是内观礼。内观自己自性天真佛,离言绝相,离念平等,犹如虚空,心不攀缘外境,心能够契合本觉妙心,这个也可以称为皈依礼敬,属于终教之礼。也就是说,心与我们的本觉妙心相应,这样子也就是在礼佛,礼自性天真佛。

  第七种是实相礼。实相无相,内外一如,内观自佛,外观他佛,同一实相,即能所无能所,是顿教之礼。事实上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在礼佛,但是能礼、所礼都不执着于这个相,而是知道都是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能够彻悟心源。

  第八种是大悲礼。能够观大地一切苦恼众生,皆在我心之中,那么我们礼佛的时候,就代一切众生忏悔,代一切众生消灾祈福。所以我们在修那个三十五佛大礼拜的时候,一定要先发菩提心,要观想左父右母,无量的众生围绕着共同礼拜。

  第九种是总摄礼。除了前面的两种不如法之外,由第三种礼到第八种的大悲礼都共为一观,摄为一体。

  第十种是无尽礼。我此一拜,即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乃至极小一毛孔一微尘之中,悉皆现身,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亦无尽,那么这个是普贤菩萨的礼佛方法,念劫圆融,无有穷尽。

释所礼果境

  那么我们先看所礼的果境,就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法界是法,虚空界是比喻。普贤菩萨的修行方法不像我们,比方说我们只是拜一尊释迦牟尼佛,乃至于我们拜三十五佛。那么普贤菩萨,他是示现为等觉位的大菩萨,事实上,他是早已成佛,示现为等觉位的大菩萨。他的这种修行境界,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可以了知,也可以向这个方面努力。为什么?因为从真如本性上来说,我与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那么礼拜的时候,这个对境是非常广大的,是遍十方法界的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刹,每一粒微尘里面都有佛和诸大菩萨海会围绕。那么这个对境非常广大。

  释能礼因心

  能礼的因心,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我能礼是依靠,我能够对这么广大的境界,礼无量的诸佛,是依靠三种力量:第一是普贤的行愿力的加持;第二是我自心的信解力;第三种是法性的不思议力。这样子都能够如对目前。

  释能礼心相

  能礼的心相,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以清净的三业来礼敬,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是为一切诸法之所依。

  一切的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由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而显现的。它在有情众生分上叫佛性,在无情万物分上称为法性。所以有些人不理解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事实上有情成佛这个好理解,无情怎么能够成佛呢?事实上我们要知道,依报随着正报转。

  事实上我们凡夫众生因为无始的迷执,他就会执取非常少分的四大,执着为“我”,执着于这个身体,是非常少分的四大。而对于外在广大的四大,都舍弃掉,认为是身外,认为是外物。这样子就有了能所的对立。事实上,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众生因为心迷,所以不隔而隔,所以需要借助于普贤行愿的法力,和自身的,和自己对于普贤行愿的修行法门,内心所起的深信力、胜解力,所以能够明明了了,如对目前。

  所以大经上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妙法莲华经》上有一句经文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相为什么会常住呢?世间相,你看,都有生住异灭,有成住坏空,怎么会常住呢?事实上都是从本体上来说的。为什么?世间的森罗万象,它的本体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如来藏性。所以我们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世间相常住”。

  南北朝时候有一个傅大士,他作了一个偈颂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一般我们不理解,觉得这个很奇怪,莫名其妙。除了第三句人从桥上过好理解以外,其它的三句都是不知所云。事实上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真心本性主人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好理解了。

  “空手把锄头”,是说什么?既然是空手,为什么会把个锄头呢?事实上说什么?这个锄头是比方,是比方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躯壳,我们这个真心就蕴藏在这个身体里面。这个身体是有生灭的,但是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既然是步行走路,又怎么会是骑水牛呢?还是这个比方,步行还是指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她借助于这个生灭的这个身体,所以说,要透过这个生灭的身体,来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的身体她有生灭,有生老病死,但是我们的真心不生不灭。

  怎么可以理解呢?比方说我们的六根根性,我们的眼,眼根,它的这个能见的功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的显现。比方说,我三岁的时候看一条河流,这个能见的功能是与我六十岁的时候看一条河流,这个能见的功能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外缘可能不同,外缘怎么不同呢?我小孩子的时候,眼根明亮,所以我看得清晰;我六十多岁了,老眼昏花了,所以看外境看得模糊了。但是能见的功能是不生不灭的,是没有变化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所以“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透过这个生灭的法,悟到它蕴藏的不生不灭的法;由外在的生灭的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那你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就是见到诸佛,所以说“诸佛常现前”。

  那么事实上普贤菩萨,他这个殊胜的礼佛法门,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般若,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礼佛的时候能够观想,我这个身体虽然没有成佛,但是我的真心佛性与诸佛一样,也是充满法界的。所以心是周遍法界的,所以我也能够显现无量的化身去礼佛,我这个一一佛刹现无量的化身去礼佛,也能够周遍法界。为什么?因为我的真心是周遍法界的。

  第二个是律仪。我们礼佛的时候,时时刻刻保持智慧观照,照察身、语、意三业离过清净。礼佛的时候,身不会犯杀、盗、淫的恶业,身业清净;意不起贪、嗔、痴,意业清净;口不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所以语业清净。这样子身、语、意三业清净。所以说,“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并且我们礼佛的时候,能够启请上师三宝,清除、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的习气种子。凡夫因为多生的习气根深蒂固,所以他投生六道的种子,都在这个身体里面,都有。以后,你平时的习气哪一种最重,它就会与这个种子相应,那么将来临命终时,就从这个地方结合起来,然后就会堕到六道中间去了。这个六道的种子是在顶、喉、心、脐、密处和足心,这么几个地方,等流而住。那么临死的时候,心气相合就随习气去投生。所以我们在礼佛的时候,应该可以先观想,然后启请三宝加持,消除这个六道的习气种子。

  六道的习气种子是什么呢?我们在这个顶上呢,凡夫众生顶轮有一个白色的阿(藏文)字,这个是将来投生天道的种子。喉间有一个绿黄色的舒(藏文)字,是投生修罗道的种子。在心,心轮有一个蓝灰色的,嗡嘛尼叭咪吽那个“尼” (藏文)字,是人道的种子。在脐轮,有一个红黑色的支(藏文)字,是将来投生畜生道的种子。那么在密处,有一个绿黑色的遮(藏文)字,是将来投生饿鬼道的种子。在两个足心各现一个烟色的,咖啡色,烟色的那个都(藏文)字,是地狱的,地狱道的种子,右脚心是八热地狱的种子,左脚心是寒冰地狱的种子。所以这个六道的种子,本来都潜伏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那么这个阿、舒、尼、支、遮、都,事实上就是七个字,因为这个两个足心嘛。

  那我们在礼佛的时候,就可以有一个善巧方便的观修方法:先把这些种子都观想清楚,然后我们三业所造的,一切的罪障习气,都收摄到里面去。然后我们礼佛的时候,就以普贤行愿力观想十方三世的无量诸佛,他们的发际现一个白色的嗡(藏文)字,喉间现红色的阿(藏文)字,心轮现蓝色的吽(藏文)字,那么在微尘刹的无量诸佛面前,我现无量身,一一身都在诸佛面前顶礼。那么诸佛都以嗡、阿、吽三字总持放光加持我,好像很大的火焰一样,把我三业所积的一切罪障与六趣的种子,迷乱的无明,一切的习气,都烧除尽无余。那么烧除尽无余以后,我的不生不灭的真心就豁然显现,圆满成就。

  心里面可以观想无量的身,每一身都礼无量的佛,无量的佛都加持我们,并且心中默诵嗡、阿、吽三字总持,一般的要求是念七十万遍,每一道是十万遍,还有补缺的十万遍。那么这样子的配合这个方便法,以普贤行愿力来修观,来礼佛,来修“礼敬诸佛”的法门,很快就会有一些觉受,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会知道自己贪、嗔的习气非常的淡薄,减轻了很多,那么身心都很轻安。乃至于在梦里面做梦的时候就会觉得,我梦中间我正在沐浴,梦到太阳,乃至于梦到呕吐一些不净物。这些都是身心转变,都是无始的业障习气忏除清净的瑞相。

  第三个要点,普贤行愿的“礼敬诸佛”法门,第三个要点就是趣定,趣入自性定。已经远离了傲慢和贡高的这种执着,我执,能够谦卑自警!那么能礼的、能够起用来礼敬诸佛的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礼的也是圆满显发不生不灭真心的佛陀。所以真如自性起用礼拜还礼真如自性,这样子虽然外相是在礼佛,但是事实上,就是恒在首楞严大定之中,恒在自性定之中。

  那么这个是普贤行愿“礼敬诸佛”法门的三个要点,三个窍诀。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前面侧重于讲一身礼多佛,这里面讲一佛之前现多身。这个是广大殊胜的增进之礼,一一身礼多佛,那么在每一尊佛面前,我以普贤行愿力,修普贤“礼敬诸佛”法门,都显现无量无边的身来礼佛,每一尊佛面前,都显现无量无边的身来礼佛。经上的比方就是说,非常多,多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无量的微尘,每一粒微尘,代表我一个身来礼佛。同时,我的一一身,又能够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重重无尽。透过这样子的重重无尽的观修,摄心缘境,就可以成就深细微妙的三昧力,而能够真正通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之理。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那就是说,《普贤行愿品》的这个“礼敬诸佛”法门,是无穷无尽的,时空都是无穷无尽的。乃至于“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所以这样子是我们的凡夫,确实难思难议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来圆满的果德,一定要修普贤的十大行愿的法门,福德才能究竟圆满。因为每一种行愿法门都与自性相应,并且一一行门周遍法界,任何一种行门都能够广摄一切的行门,一切的行门也都可以含摄在一个行门里面。所以《华严》上说:“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在一个毛孔之中,都能够显现不可思议的无量的诸佛,一切的毛孔都是如此。这个是因为普贤菩萨已经证得了深妙的离戏光明的如来境界,所以才有这样子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礼敬诸佛”的法门,是八万行门之中殊胜的一种,那么不单单是凡夫要修,乃至于登地以上的诸大菩萨,他们都精勤地礼佛。乃至于释迦牟尼佛,他圆满成佛了,我们看那个《宝箧印经》,上面也说释迦如来在大众之中恭敬顶礼古塔,如来因地所修行,精进修行,过去曾经留下来的古塔。我们看地藏菩萨的化现,在九华山也有拜经台。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拜求《楞严经》十八年,风雨无阻。这个都是给我们示现,开示我们要注重“礼敬诸佛”的法门。佛法在恭敬中求,我们透过“礼敬诸佛”的法门,做到极处就可以圆成佛道。并且礼敬诸佛,不单单是礼敬过去佛、现在佛,还要包括了礼敬未来佛,礼敬自性天真佛。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一切众生,这个是“礼敬诸佛”。

  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我对于诸佛菩萨非常恭敬,但是对于别人就差一点,这个就不是普贤行。

  普贤行是平等行,我们每一天,都以最至诚恭敬的心礼佛。然后用这种心来对待一切人,无论是对待父母、亲属、朋友、同事,社会上的一切善人、恶人,全部都用平等恭敬心来对待。这个是修普贤行,修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的行愿法门。能够行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能够欢喜自在,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

  如果不能修普贤的平等行呢?我们就容易起烦恼妄念。

  有一个女居士,她学佛以后,还是很苦恼。有一次就说,“我本来就是以前有烦恼,所以希望学佛能够断烦恼。但是好像我学佛以后,觉得烦恼更多了。”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学佛以后,好像儿子也不听话,丈夫也很反对,然后她就问怎么办?

  然后我就问她说,“那你每天怎么做的呢?”

  “我每天都会早晚做功课,念《普门品》、念《弥陀经》,每天还要念一万句佛号。”然后她就觉得家里人都不理解、不支持。

  为什么呢?因为她学佛,所以她每一天都会要看那些VCD,这个电视机她就用了,这个小孩子喜欢看电视也没得看,所以慢慢地这个儿子对她也就有意见。本来以前这个小孩子早上的上学,下午的放学,都是她去接送,现在她要做功课,所以就全部推到她那个丈夫的身上去了。丈夫工作很忙,所以觉得也很苦恼,所以对她也反对。她自己觉得好像处处都有障碍,也很烦恼,也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我就问她说:“那你每一天早晚做功课,还要念佛号,那你做功课是为了什么?”

  她就说,“我宿世无量生有很多的业障,我通过诵经来忏悔。”

  “那么你念佛是为了什么呢?”

  “我是为了将来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念佛。”也就是说为过去忏悔而诵经,为未来往生极乐世界而念佛。

  然后我就问她,“那你有没有为现在做一些什么功课呢?”

  她就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回答。

  事实上,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作为在家的信众来说,首先应该是培养好子女,照料好家庭,让周围的人都能够生欢喜心,觉得你不单单是学一些表面的,好像修行的法门,而是整个的身心气质都改变了,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跟你在一起更欢喜、更开心。那么这样子的话,是应该为现在做的最好的功课。所以事实上我们也就是说,我们要学好了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的法门,要知道,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子女,我们的丈夫,妻子,或者其他的一切人,应该我们都以“礼敬诸佛”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未来佛,能够真正的生佛平等,众生与诸佛平等,我们对他们都有这样子的礼敬的态度,恭敬的态度,这样子的话,肯定我们不会起贡高我慢心,我们不会起分别心,我们不会去触恼他们。这样子是真正地在实践“礼敬诸佛”。

  《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位常不轻菩萨。这位菩萨,他见到人就礼拜,那时间长了,有些人看见他就觉得很讨厌;有些人不明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啊,见到每一个人都来拜,是不是精神有点问题啊?然后有些人不理解他,所以就拿石头砸他,拿脚踢他。他也不生气,还是见人就照拜不误。

  有个人实在就不忍心,就上去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

  他就说,“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汝等。”我不敢轻慢你们。

  那么这位常不轻菩萨,他为我们开示了两个道理。

  一个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常不轻菩萨这样子做是以身说法,以他的行为来说法,以他自己的行动去劝化众生,告诉一切众生都要有自信心,要自尊自重,要能够显发自己的佛性,要能够早日觉悟。

  第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有恭敬心、有尊重心。所以学修普贤行门要能够转有分别的第六意识为不分别的妙观察智;转有执着的我执识(第七末那识)为不执着的平等性智。

  所以普贤行就是平等行。为什么我们的心,会有生灭呢?有烦恼呢?为什么会是妄心用事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在这个差别的世界里面见到平等,这个是自度圆满;在平等的法性之中起妙用来广度众生,这个是利他圆满。所以,对于现在我们来说,我们一定要能够成就平等心,修平等行。能够有平等心,修平等行呢,我们的心就能够对一切众生有恭敬心,不会触恼他们。

  普贤行是平等行,那么华严上面说十种平等。

  第一是所求平等,我们现在平等地遍礼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将来我们也能够平等地证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不思议解脱境界。

  第二是所化平等,如十方诸佛教化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那么我们现在平等礼敬,将来也能够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第三是所断平等,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一切惑业断尽无余。

  第四是事行平等,日常生活之中无论大事小事,点点滴滴,都要能够称法界性,都要能够心与法相应。

  第五是理行平等,一一行都与自性相应,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能够与自性相应。

  第六是无碍行平等,是理事无碍境界。

  第七是融通行平等,是事事无碍。

  事实上也就是《华严》上所说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第八是所起大用平等,德用周遍法界。

  第九是所行处平等,横遍法界,横遍十方啊,一切诸佛的刹土与自己的身心无二无别,就是契入到一真法界,知道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自己,都是我的真心,佛外无心,心外无佛。

  第十是修行时平等,从时间上来说,是念劫圆融的。普贤菩萨的每一愿,我们看这个十大愿王,每一愿都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于众生烦恼无有穷尽,普贤菩萨的行愿也无有穷尽,不疲不厌。这个说明修行时平等,念劫圆融。

  这个是我们说要礼过去佛,礼现在佛,礼未来佛。

  并且还有一个层面,我们要能够礼自性天真佛,显发我们的自性。戒定慧生佛出世,贪嗔痴起佛灭度。我们要能够成就清净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在礼敬诸佛的时候,就是成就我们的清净心的时候。修学佛法不能够离开自己的清净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那样子就是缘木求鱼,就是离佛道越来越远了。我们离开自己的清净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所以要礼自性天真佛。

  六祖大师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那我们后念悟就是佛,这一个念头,事实上这个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要能够保持觉照,都要能够成就清净心,都要能够保持智慧观照,要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子就是“礼敬诸佛”。我后念悟,我后念这一个念头,就是觉悟的,就是佛。

  那每一天呢,我今天能够有一个念头成佛;明天呢,我更加保持,我能够有五个念头、十个念头成佛,渐渐地功夫成片。这样子呢,这个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在我们的这个精神的最小的一个单位,念头上下手。凡圣在一念之间,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念念觉悟就是念念“礼敬诸佛”。我们能够将每一天的八万四千念头都转为清净光明,都与不生不灭的真心、自性相应。那么这个转念的功夫,就是“礼敬诸佛”,就是念念都在“礼敬诸佛”,也就是诵经,也就等于是我们每一天,都诵了八万四千卷经。所以要礼自性天真佛。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普贤十大行愿,每一个都说“念念相续”。这个如何通呢?我“念念相续”都在礼佛,都在称赞如来,都在广修供养。这个怎么会通呢?因为我们要知道,普贤行是不可思议的圆成佛道的等觉位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微妙法门。他一行就具足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可以含摄在一行之中,所以说互摄互融,不可思议。

  那我们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的法门,是不间断,不疲厌。凡夫礼佛有间断,容易疲厌。为什么?因为凡夫他礼佛,他是以生灭心来取相而礼,所以就有间断,今天拜一百拜,明天拜两百拜,其它时间就没有“礼敬诸佛”,所以就有间断。因为他是生灭心来礼佛,并且是著相而礼,所以就容易生疲厌。所以我们要学习普贤菩萨,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不著相而“礼敬诸佛”,每一个念头,都与真心自性相应,每一个念头,就都是在“礼敬诸佛”,成就平等心。

  五台山有一个文殊发塔。这个也是文殊菩萨开示我们如何成就平等心。当时的五台山那个大显通寺原来与塔院寺是连为一体的。显通寺里面做无遮法会,十方来的一切人都可以得到供养,都可以用斋。

  那么就有一个妇女,手里面牵一个小孩子,另一手就抱着一个小孩子,并且还有一条狗跟着,也到显通寺来赶斋了。那么她没有什么供养,就拿剪刀剪下一缕头发,就供养给寺院里面。

  这个知客就给她一份斋饭,然后她就说,“我这个小孩子跟我来的,还要有一份。”然后也就给她一份。

  然后她又再说,“我抱的这个小孩子,还要有一份。”又给她一份。

  然后说,“我这个狗也要有一份。”也给她一份。

  最后她还说,“我肚子里面还怀了一个,还要一份。”

  这个知客就忍不住了,说:“你这个人这么贪啦,你就是献了一点点头发,那么贪。”然后就呵斥她。

  哪里知道这个女子马上一下子就腾空而起。那条狗就变为狮子,这个女子就转为文殊菩萨,那个两个小孩子就转为童子。

  然后就说了一个偈子说,“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爱憎何?”

  修行要成就平等心,要学习普贤菩萨。但是这个在凡夫地位是很难的,凡夫因为是生灭心用事,所以很容易就分别,就起爱憎。

  所以我们学习了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的法门,应该我们以后在礼佛的时候,都要能够按照普贤菩萨这个方法,以不生不灭的真心来礼佛。因为真心遍满法界,所以我也能够现无量无边的身,到一一佛刹土去礼无量无边的诸佛。我们修三十五佛大礼拜,也应该如此地修。

  并且经上赞叹说,我们礼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每一拜拜下去,随他这个身量的大小,由这个地面到虚空之中,每一粒微尘,都是一个转轮圣王的果报。所以我们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一定要能够按照普贤菩萨的行门。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