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普皆回向愿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5 21:41

  底下是第十种行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普皆回向”,普皆,就是把前面的九门的功德,从最初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乃至于“恒顺众生”,这个九门功德,我们都作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把这个功德回转过来,趣向哪里呢?趣向三个地方。趣向众生,是回自向他,所以就说回向众生。所以回向一定要包括三个方面,这个是很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你这个回向就是圆满的回向文。

  第一个是回向众生,是回自向他。

  第二个是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了,回向成佛,菩提就是觉,觉就是佛了,回向成佛是回因向果。

  第三个是回向真如实际,这个就是回事向理。

  这个三个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只有有了这个三个我们才能够圆满成佛。为什么?第一个,我们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要发菩提心呢,就要上求佛道,这个是回因向果;就要下度众生,这个是回自向他。我们要度众生,要成佛道,但是不要执着于度众生成佛道的相,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何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度众生而无度众生的相,成佛而无成佛的相呢?就必须要回事向理。我们做每一件修行,虽然修,我们的心不要执着于它这个事相上的功德,而要回事向理,回这个度众生的妙行,回这个成佛道的修行。这个事回到哪里?回向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性海里面去,这个是回事向理。

  所以这个三个是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分离的,是至关重要的。回向如果能够包括三方面,这个回向是最圆满的回向。并且来说,回向的功用是什么?通过回向,我们的功德不会被破坏。凡夫众生的功德如果不作回向呢?“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恨心一起来,以前修行辛辛苦苦啊,累劫勤苦所修的功德,给这个嗔恚火烧坏了。好像有种子,你没有把它保存起来,收藏起来,一旦一起大火种子就烧焦了,种子烧焦以后,就不能发芽,不能成长结果了。所以要回向。

  再一个,要回向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透过回向,可以将功德扩到无量无边。就好像一滴水,你要想让它不干的话呢?放到大海里面,这滴水永远都不会干涸。同样的我们修行,乃至于一毫之善,如果能够回向的话,都能够变成尽虚空、遍法界,就成为广大的善,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一定要作回向。

  好像我们吹那个法螺,小小的,小小的声音,小小的气流,进入这个法螺里面的话,它能够声音传到很远很远。我们作回向也是如此,我们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就都能够成为我们圆满成佛的资粮。

  我们第十愿“普皆回向”,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什么?破除法我执。前面的第九“恒顺众生”是破除人我执,“普皆回向”是破除法我执。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九愿,所有的功德我统统回向,我心里面一丝一毫,我都不执着,我都不沾染,我的心才真正清净,我的心才真正断尽法我执,断人我执,断法我执,肯定成就。

  有些人他没有了解,他没有理解这个“普皆回向”这个愿力,没有明白所以他不敢回向,他要老是诵完经以后,他只是回向自己,回向我身体健康,回向我儿子考上大学,他不敢说回向给一切众生。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认为说,如果我回向了的话,我自己功德就白白地送给人家了,我自己没有了。所以不敢作大回向,只敢作小回向。其实就错掉了,你知道吗?错掉了。

  这个回向要心量广大,要具足这个三个方面。功德回向很重要,你不要错误地认为,这个功德回向给人家了,我自己没有了,你搞错掉,不是的。不是说好像分苹果一样,你只有三个苹果,你分了两个给人家,自己只有一个了,不是那一回事。不是说你给人家一个,你就少一个,不是的。

  功德它是透过回向就更加增长,更加广大,为什么?因为功,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德是收获。我透过自己的戒定慧的修行,所得到的收获,所得到的成就,是人家拿不去的;你送给人家,人家也收不到的。这是功德。

  那么福德呢?它可以送人。打个比方,你有一百万存款,你送五十万给另外一个人,这个是可以的。你有两套房子,你送一套给人家住,那么你给他受用,他也是可以受用的。

  但是功德呢?你没有办法送人。因为功德就是戒定慧。但是功德它可以回向,透过回向可以拓宽我们的心量;透过回向,回自向他,好像人家在那个黑暗的房子里面,我在阳光底下,他无法出来的话,我拿一个镜子照着他,把这个阳光折射过去,反射过去,那么他也能够得到这个光明的加被。

  同样的,他没有信佛法,我回向给他,也给他种一个种子,渐渐地能成熟,他也能够尝到佛法的甘露法乳,所以可以回向。那么尝到佛法的甘露法乳,我自己的功德有没有减少呢?没有减少,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而且更加扩大了,更加增长了,广大了。

  所以透过回向,可以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执着分别的习气扫干净。不执着于功德,功德就更大。所以这个功德,你如法修它是不会失去的。

  不单单是功德不会失去,其实福德它也是不会失去的。你这个命里面有一千万的福德,福报,你拿这一千万全部都去做善事,去供养布施,统统都做掉了。你的心是至诚清净的,那么过一段时间,因为你的福德在,它仍然还是会回来,一千万还是会回来,并且还会加多一些,还会增长一些。

  你看那个范蠡,那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要打败吴国,那么他就找了一个范蠡,一个文种,两个比较有智慧的人帮助他,然后成功了。成功以后,范蠡就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能够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他马上就离开了。并且写一封信给文种说,你也赶快离开,为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你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你赶快避开。文种不听,他说我那么大的功劳,总不至于吧,不至于对我怎么样,他就不听。

  果然隔了没多久,这个越王勾践就跟他说,“文种大夫,你以前跟我献了十个计策,让我能够打败吴国,但是我现在,只用了三个,我就打败了,可见你这个人智慧很大。那么你那个七个呢,我这里用不了了。不如你这样了,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你就去到我父亲那边,把你的那个剩下的计策给他去用吧。”然后赐一把剑给他,叫他自杀了。

  所以范蠡这个人就很聪明了,他就预先就走了。然后隐居起来,改名为陶朱公,自己去做生意了。因为他比较有福德,所以很快就很有财富。他心量也很宽广,三聚三散,有了以后就布施给那些贫困的人。然后又开始从头做,又很快又有了,这样子三聚三散,福德越来越大。

  所以说你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你保也保不住。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你看福德尚且如此,何况是功德呢?功德我们一定要作回向,我们的心量广大,那么福德、功德,就会更加辗转增上。

  一、回向法界众生

  那么底下首先讲,回向法界众生。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那么这个是指回向众生,并且范围很广大,是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种种差别的一切众生。

  二、回向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安乐,所以我们要能够“慈能予乐”。那么这个就是《楞伽经》上所讲的,“菩萨以大悲故,不忍食众生肉”,既然你都愿众生得安乐了,你为什么还忍心去吃众生的肉呢?所以要吃素。“无诸病苦”,无诸病苦就是身、心、灵都健康,就能够消病苦、转烦恼、就能够消业障。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那么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教化他们,所以自然就不敢作恶,所以说“欲行恶法,皆悉不成。”第二是因为有不可思议的菩萨暗中加被,让他恶业不成,他起了一个恶念,想做坏事,那菩萨和护法神就拦住他,使他做不成,这个是“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动一个念头去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就宽广,就容易与佛心与菩萨心相应,就能够感应道交,所以说所修的一切善业都能够迅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修习普贤行愿法门,能够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能够修习“普皆回向”,就能够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这里面所指的恶趣,范围很广大,一方面是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同时也会指三善道,也是恶趣,为什么?因为还有六道轮回。乃至于阿罗汉、辟支佛,虽然他们已经断尽了见惑、思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虽然有甚深的禅定,还没有见性;虽然已经断了人我执,还有法我执,我空法有,没有彻底见性,所以是恶趣。

  菩萨虽然见性,还没有圆满,所以也可以说十地以下的菩萨都可以称为恶趣。为什么?因为这个《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对于等觉菩萨所说的,告诉他们最后圆满成佛的法门,甚深的法门,所以说这个以下的都可以说是恶趣。所以我们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当然了,我们现在修学,不能把标准定得这么高,只要知道三途六道真的是恶趣,我们一心一意要在这一生之中就超出轮回,就是“关闭一切诸恶趣门”。那最好的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求生极乐。

  开示人天涅槃正道,为众生开示涅槃,就是得到常乐我净,得到解脱,到达清净庄严的彼岸,这样子的正道,正路。也就是说,体悟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来圆满成佛;也可以说,就是劝众生念佛求往生,这个也就是“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能够不退,通过念佛往生,能够不退成佛,因为,你看我们能念的心是观照般若、是始觉,所念的佛和所愿生的净土是实相般若、是本觉,以始觉念本觉圆成究竟觉,那么以修德显发性德,然后究竟圆成佛果。

  发心代众生受苦来成就菩提

  底下就是回向菩提,发心代众生受苦来成就菩提,这是回向。前面是回自向他,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里面就是回因向果,将因地的行持的功德,回向给果地的佛陀的果位,是回因向果,回向成就无上菩提。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所以就造恶业,造了恶业就一定感苦果。那现在我修习普贤行愿法门,愿意代他受苦果,帮助他得解脱,以至于究竟成佛。

  “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为什么会积集诸恶业呢?这里面包括了惑业苦了。积集就是惑,因为他迷惑了,因为他起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烦恼了,所以他才会积集。积集什么呢?积集诸恶业。就是说累积了、造了一切的恶业。因为惑,所以造业,因为造业就一定会感一切极重的苦果,乃至于堕到地狱之中。这一些苦果菩萨发心“皆代受”,代他受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让他们都能够圆成佛道,乃至于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是回因向果。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都知道了苦由业生,那么菩萨他没有造那个感苦的那个业因,为什么他能够去代众生受苦呢?是不是?你吃饭你饱,他不能饱。那为什么说,这个苦,众生的苦菩萨能够代受?是为什么?什么理由?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为什么我们修学普贤法门,能够代众生苦呢?

  可以从七个层面来解说菩萨代众生苦。

  第一个是起悲心。也就是说,明明知道自己是凡夫,实际上不能够代他受苦。但是因为同体大悲,所以至诚恳切地、真心地愿意代受他的苦,这个是一种愿望、一种理想,实际上是不能够代受他的苦的。

  比方说,我们前面说的那个例子,一个老母亲,他儿子开刀,她说,“我愿意代我儿子受这个苦。”代得了吗?代不了。但是这个母亲的心是真诚的,是真心想代众生苦的,她真的是宁愿替他的儿子去受这份苦的。

  但是凡夫众生很遗憾,他只会对自己的至亲有这种慈悲。学佛的人要能够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众生的苦,我都发愿代他们受。

  第二是修行。从修行这个层面来说代众生苦,也就是什么呢?就是说,菩萨会示现去修行,修苦行,让众生对于解脱,心里面生起喜乐来,生起欢喜来,作为他将来得解脱的一个增上缘。众生受苦果是因为他不觉悟,他不觉悟,他就会受苦果的时候他就会更迷惑,更迷惑以后他的业就会造得越来越重。就好像一个旋涡一样,水里面的旋涡,旋涡是一定转、转、转,一直就转下去了,很难说会旋上来,这个水的旋涡,一定会一直往下转下去的。就比喻什么?众生如果没有增上缘,没有得到启发,没有缘因佛性,没有菩萨去启发他,他造恶业他很难自拔,他很难拔出来,只会越来越苦。

  打一个比方,那个杀生的业很重的人,他一定会受地狱报。那么地狱的苦,苦报受尽以后,他生到人中来还有余报。余报是什么?是多病、是短命。但是,因为没有善知识开导他的缘故,他就会邪知邪见,他身体多病了,他就认为说,“我多杀几只鸡,我吃下去后,我身体就会好。”拿众生的血肉来滋养我的身体,我的病苦就会好,这个是他的邪知邪见。

  事实上怎么样?就病苦越来越重。而且造了杀业就越来越重。并且因为他宿世的杀生的习气,这个等流,习气等流,所以他也会愿意去杀生。所以这样子的话,他会越来越堕落。因为他以前是杀业很重,到地狱里面长劫受苦。偶然得到人身,又是多病,又是短命,因为多病,他又去杀生,又造更重的业。所以很难很难有机会生到人中来,总是在三恶道里面受苦了。所以说是从苦入苦,从暗入暗。

  所以我们这一生,如果不精进修行,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的生命的前途,也是很值得忧虑的了。为什么?很有可能是一生不如一生,一世不如一世。因为凡夫众生起心动念都是恶多善少,那就会好像那个旋涡一样,越转就越下了,越来越往下沉了。所以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超出轮回。

  那么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菩萨,他就会在这些业重的众生面前,去示现修种种苦行。让众生,让那些业重的众生,一看到以后,心里面生起欢喜心来,受到启发,欣求解脱。这个就是代众生苦,就是说成为众生愿求解脱的一个增上缘。从这个层面来说代众生苦。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在雪山六年苦行,为什么要示现六年苦行?就是为了示现给众生看。佛陀你看已经成佛八千次了,哪里还需要去苦行呢?这个是为了示现给众生看,这个也是代众生苦。示现给众生,让他们对于解脱,生起欢喜心来,看到释迦牟尼佛修苦行的榜样,知道我们向佛陀学习,我们也要能够捍劳忍苦,这个是代众生苦。

  第三个层面的说代众生苦是留惑,留惑润生是代众生苦。就是说菩萨本来就能够彻底地了生脱死,但是他自己会留一点点微细的惑。为什么?留惑润生。因为有微细的一点点惑才能够润生,来受这个有苦的身,受这个凡夫的身,示现跟凡夫一样,也得到这个生、老、病、死的色身。

  只有这样子,菩萨才能够以同事摄,因为菩萨示现跟凡夫一样,就可以身是凡夫相,内是菩萨心。所以这样子的话,来为众生说法;为众生说法就是为他断惑,令不造恶;令不造恶就是让他断恶业,告诉他不要再造恶业了;这样子的话,不造恶业才能够脱苦。否则的话,是从苦入苦,此苦绵绵无绝期,一直受苦下去,越造越重。只有透过菩萨以同事摄来为他说法,他才能够不迷惑、不颠倒、不造恶业,所以才能脱苦。

  但是这一种菩萨示现的这种凡夫身,他与众生的凡夫身是不同的。众生的凡夫身是业力身,菩萨的凡夫身是愿力身。众生的凡夫身是业力驱使你来的,你自己不能做主,你不能选择到哪里去投胎,业力驱使你去。菩萨呢?生死自在,他想到哪里示现,他就可以到哪里示现;他想示现什么身,他就可以示现什么身;想示现哪一道,他就可以示现到哪一道。这样子在那一道之中,去以同事摄为众生说法。这个是愿力身。业力身被系缚不自在,愿力身生死自在,游戏人间。

  所以我们可以说,第一种起悲心,这个是一种理想。第二种、第三种,第二种的修行,第三种的留惑,这个是作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增上缘,从这个层面来说代众生苦。

  第四是舍命,杀恶众生代众生苦。也就是说,这个众生他想造一个很大的恶事,那么菩萨为了制止他去造这个恶业。因为造了恶业,造大恶业,一定要受大痛苦,所以菩萨就会制止他。但是其他方法没有办法制止的话,菩萨就会杀掉他。杀掉他以后的话,菩萨的发心就是什么?宁愿我因为杀掉他的缘故,我堕地狱去受苦,让他不要堕落。因为他没有造,他动了这个念头还没有造,因为没有造那个恶业,所以不会感受那个苦果。这个是代众生苦。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做一个菩萨商主,商人的首领,带领五百商人到海里面去采珍宝。满载而归以后,有一个强盗上船了,他就起了一个恶心,要杀掉五百商人,夺取他们的珠宝。那菩萨商主有他心通,马上就知道了。

  他就思惟了,如果我不制止这个强盗,那么五百商人就会被杀,那强盗以杀五百商人的罪业,他会累生累劫堕大地狱。另一个方面,如果我说穿这个强盗要杀五百商人,那么五百商人也就回过头来,会以嗔恨心杀这个强盗,这样子的话,也会让五百商人造恶业。与其让这些众生都去造恶业,不如宁愿我去杀掉他,哪怕我以杀这个强盗的罪业,堕地狱都好了,免他们去堕地狱。所以菩萨商主以这样子的心,就杀掉那个强盗。

  所以事实上,他这个是一种大悲心,他这是代众生苦,代那个强盗去到恶道里面,愿意代那个强盗到恶道里面去受苦。这个是舍命杀恶众生,代众生苦。

  第五种是由初,因为最初发心的时候,有菩提誓愿在先,所以菩萨愿意处在三恶道里面,处在恶趣里面去代众生受苦。

  比方说《菩萨本生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无量劫前,也曾经有一生做一个国王。做国王的时候,有一年他们国家大旱,一年多都没有下一滴雨,所以没有任何收成,那人民都非常饥饿。非常饥饿,所有的余粮也都用尽了,草根树皮也都吃尽了,怎么办呢?菩萨国王他就发心代众生苦,愿意以自己身体的肉来布施给众生,然后他就发一个愿说,愿一切众生吃到我的身体的肉,都能够种下解脱的种子,都能够得解脱。

  所以菩萨国王就跳到大河里面死掉了。因为他的愿力的缘故,他就受生为一条很大的鱼,摩竭大鱼,这个身体有几里路那么长。然后这个摩竭大鱼,就故意游到那个浅滩上来就死掉了,然后让那些老百姓去挖取他的肉充饥。这个样子以自己的身肉来施众生,这是代众生苦。

  所以说第四舍命、第五由初,这个都是真实的代众生苦。所以那个四世班禅的修菩提心的口诀说,“苦愿自受,乐愿他取。”

  第六是同真,以称真之愿代众生苦。因为这个愿是一真法界,是不生不灭真心发起的,而这个苦其实它的本体也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以称真之愿,潜至称真之苦就是代苦。

  第七就是指体,指体就是指本体。本体来说,自他无异,自他不二,所以是代众生苦。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众生受苦,就是菩萨受苦,所以代苦。

  那么第六、第七这是观行,是圆妙的理观。

  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从这七个层面来理解,我皆代受众生的极重苦果。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跟着又发生了。什么问题呢?前面讲了,第四和第五这个两重意思里面,菩萨能够真实的代众生苦。你看那个菩萨,你看释迦牟尼佛他因地做国王,他代众生苦。既然菩萨能够代众生苦的话,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圆满成佛了,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大菩萨,都是真实发菩提心的,他们都愿代众生苦,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面还有众生在受苦呢?为什么?有两重原因。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众生在受苦。所以虽然诸佛代众生苦的愿力,已经圆满了,诸佛已经圆满成佛了,并且菩萨也真正有大菩提心,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能够代众生苦,但是仍然还有无量众生在受苦,为什么呢?因为有两重原因。

  第一个是缘不足。第二个是可转之业就可以代;不可转之业,受苦,受苦果了,还不知道忏悔,就不能够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不是菩萨不去代众生苦,而是他无法与诸佛感应道交。因为这个两个原因,所以还有众生在受苦。

  我们先说第一个是缘不足,也就是说不是菩萨他不愿代众生苦,而是众生与菩萨的缘份不够。所以说与菩萨缘份很深的就能够得到菩萨代受苦,代受众生苦。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之前,在那个尼连禅河里面沐浴,这个浴身的水,旁边的鱼,河里面的鱼吃了以后就能够受三天的大乐,然后升天,然后迅速地成就解脱。

  还有比方说,印度的那个大成就者谛洛巴。谛洛巴他就示现为一个渔夫,专门在河边去钓鱼。那个那洛巴去拜见谛洛巴的时候,就看到谛洛巴正在钓鱼,把鱼钓起来以后,就放在火堆里面烤焦,烤焦以后又再扔到水里面去,很奇怪。但是那洛巴他仔细一观察就发现那些烤焦的鱼,扔到河里面去又活了,并且还依依不舍地向谛洛巴礼敬以后才走。

  事实上也就说,谛洛巴他以他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把那些有缘的那些鱼,透过这个方法,已经把他们度到菩萨的彼岸去了。那么透过谛洛巴的加持,这个鱼的这个神识已经转变,整个转变过来,转变为菩萨的神识,那已经是示现在鱼里面的菩萨了。

  所以你看看,我们就想,如果我们是释迦牟尼佛沐浴时候的一条鱼,或者是谛洛巴正在钓鱼时候的一条鱼,那我们该多好啊!啊,是不是啊?马上,你看钓起来烤焦以后,扔下去就成菩萨了,那是不是很好啊!(众笑)可惜怎么样?可惜我们的缘份不足,是不是?所以这样子我们可以理解,不是说菩萨的这个代众生苦的这个愿力不圆满,是很圆满的。也不是说诸佛他们,这个代众生苦的这个愿力没有成就,已经成就了。但是还有无量的众生怎么样?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虚空无尽,众生界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所以还有众生与菩萨的缘份不足,所以就很难了。

  第二是可转之业可以代;不可转之业,受苦,已经受了苦果了,然后还不知道悔改,就不能够与佛菩萨感应道交,没有办法与佛菩萨去感应道交,没有办法与菩萨的那个代众生苦的愿力相应。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不是佛菩萨他不代众生苦。我们要知道,佛菩萨那个愿力是非常真实的,不是菩萨不代众生苦。

  打个比方,你看那个琉璃王。我们《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了,讲到这个公案。这个琉璃王他攻打佛陀的故乡,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杀了释迦种族,造了很大的恶业。造了很大的恶业以后,在回兵的路上,释迦牟尼佛在弟子大众之中,就以大悲心怜悯这个琉璃王,就预言说,“琉璃王如果不忏悔的话,他只有七天的寿命,七天之内,他一定会给大火烧死。”

  事实上,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如果琉璃王能够知道忏悔,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还是有办法,帮助他转业的。

  但是可惜这个琉璃王业深障重,死到临头,还不觉悟。听信那个大臣的谗言,以为说,释迦牟尼佛,他哪里是什么预言,他那个预言不准的,因为我杀掉他的亲族,消灭他的祖国,所以他不高兴了,所以就吓唬我,说我只有七天命了,我就偏不信。

  然后他就听信大臣的谗言,就造了一个大船,躲到,避到那个大海里面去。他就想着,你看大海里面四周都是水,我在海上漂七天。你不是说我七天就会给火烧死吗?我在海里漂七天,我如果不死的话,我回头再来嘲笑你。这样子他就以为他能够免被火烧死。

  死到临头还不知忏悔,怎么样?最后结果还是给火烧死了。到第六天已经过了,第六天晚上的时候,那个大臣又洋洋得意站起来说,“哈,我们已经过了六天了,我们也还没有死。可见释迦牟尼佛说的那个可能还不准吧。”

  这个琉璃王就得意忘形,乐极生悲。马上宴请群臣,点了很多的蜡烛,连夜就大家大吃大喝,一直喝酒喝醉了,喝得迷迷糊糊,都还在继续喝。有一个人喝醉了,这个人往桌子上一倒,一推,桌子上的大蜡烛就倒在那个船上。船板上刚好有那些布堆在那里,马上就烧起来,整船的人都给火烧死了。

  所以如果他能够知道忏悔的话,释迦如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佛陀他的大慈悲心,是绝对没有分别的。极恶众生,佛陀更加怜悯他,绝对不会去起分别的了。但是不知忏悔。

  另外一个国王他就比较有一点智慧,他就懂得忏悔,所以都能够得到佛陀代众生苦的加持力,都能够得解脱。是谁呢?阿阇世王。

  这个阿阇世王年轻的时候,杀父、禁母,这个是《观无量寿经》的缘起。把母亲也关起来,把他父亲就活活饿死掉了。并且,那些大阿罗汉去为他父亲说法,他还要诽谤这些大阿罗汉。这些都是极重的恶业,但是他后来能够忏悔。后来身体生疮了,他很恐惧,得到善的大臣的劝导,他知道忏悔,到佛前忏悔就能够转业。为什么?佛陀真实的大悲心,代众生苦,所以就转业了。一转业,阿阇世王他当生,就在此生此世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品位还很高,还是上品中生。

  所以我们看到以后,我们就应该很有信心,对不对?你看那个阿阇世王,他那么重的业,因为能忏悔,因为能回心转意,因为能够真正地具有对佛陀的至诚无伪的信心和虔诚心,因为具足信愿行资粮,所以他能够往生,并且品位很高。何况我们此生此世没有造那种极恶的业,又能够精进修行呢?决定能够上辈往生。所以一定要学好那个《观无量寿经》。

  所以可见,释迦如来是真实地代一切众生苦。

  所以从这个两重意思,我们可以明白了,佛菩萨能代一切众生苦,为什么世间还有众生在受苦,我们可以明白了。

  经典上面说,这个是观世音菩萨请法,在经典上面说,两种不可思议,一、是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精进修行就能够迅速成佛。这是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

  二、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否则就不好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众生在受苦。所以我们这个两重不可思议都要明白。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护正知品第五》上面就说到,诸善由心生。

  第一是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施心圆满,就是布施度修圆满了。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如果布施度它的圆满是要依靠财物满足众生,要依靠去布施财物满足一切众生,才能够圆满的话,那么这个世间早就不应该有贫穷饥饿的现象了。

  但是我们在佛经里面可以看到,佛陀住世的时候,也有很多的穷人,也有很多没有什么福报的人。虽然说有六度万行已经究竟圆满的大觉佛陀出现于世,但是穷人依然存在。那么可见布施度,不是依施舍外在的财物给众生得满足,而布施度才修圆满的,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依心而圆满的。因为一切的功德都是由心而生,内心里面愿意将自己的所有的财产,将自己的身心性命,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将自己修行的善果,都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生起这种意乐,就圆满了布施度。

  所以我们才能够更深地体悟,为什么要“普皆回向”,我们要毫无保留地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财物、我们的修行功德,都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这样子的意乐真正生起来,就真正地圆满了六度万行,就真正地圆满了布施度。

  第二是净戒依心,持戒度修圆满,也是依靠心的圆满。“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我们恶心断尽,才是真正的持戒度圆满。恶心断尽怎么理解?

  外层的恶心断尽是不伤害众生。内层的恶心断尽是什么?内层的恶心断尽是我们一起妄念就要转为正念。为什么?我们有众多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能够招感一道,每一个念头,一起念头你就肯定落在十法界之中,看是哪一个法界了,所以要能够把这个念头转得过来。念念相续,念头你不转的话就有众多的生死轮回,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生起来,这个也叫众生,众多的念头生起来叫做众生。所以,我们要把它转得过来,我们要保持正念。心不染境,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这样子是断尽恶心。

  第三层,我们还要怎么样?还要能够三轮体空。我们不单单是要随时保持正念,而我要连我这个我要保持正念的这个相也不存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常在正念之中,而不需要刻意保持。不需要刻意保持而又能够常在正念之中。念念呢,每一个念头都归入真如性海,都与真心相应,都与本体自性相应,这样子的话是“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第三,安忍度,忍辱度,也是要依心而圆满。“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我们如何成就忍辱波罗蜜呢?我们的心圆满了,我们的嗔恨心断尽了,息灭了,这样子是忍辱度圆满了。不是去制伏外在的敌人。好像我们不要去挖平整个世界,我们要想保护我们的脚不受伤害,在我们的鞋里面,靴底里面垫一个软的垫子就好了,我们走到哪里都不受伤害了。同样的,我们的心圆满了,这个忍辱度就圆满了。

  第四,精进也是依心,“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我们的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是真精进。不是外在的事相上面,我身体搞得很疲劳,我的心任何时候都不忘失正念,我的心任何时候都能够如如不动,这个是真精进,妄念不起。

  第五,静虑依心,“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要修禅定度,我们来诵经,来打坐,来修种种的苦行,但是如果只是口念心不行就是被经所转,心散乱就被经所转。

  第六是般若度也是依心而圆满。“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我们所有修行的重点都归结到观照自心、证悟自心上来。如果不依于自心,就无法证得圆满智慧,无法使自他解脱,超出轮回。所以般若度也依心而圆满。

  所以我们透过这个六度依心而圆满,我们也就更加能够明白,诸佛他们代众生苦的愿力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还有众生在受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不是根据我们的这个凡夫的,这个业惑的妄境来判断的。

  好了,下午我们继续学习。作回向。

  第七讲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 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生出离心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上午我们讲到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我们将“普皆回向”的三处,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已经讲说圆满了。

  三、回向真如实际

  接下来的经文是回向真如实际。我们看经文。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么这个是第三处的回向,真如实际。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真如实际。

  回向,为什么一定要回向三处才圆满呢?因为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以大悲心下化众生,以大智(大智慧)上求佛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念念上求佛道,即是回因向果。心心下化众生,即是回自向他。并且还要度化众生,而不著众生相,离众生相,圆成佛道,证无上菩提,而不著菩提相,所以要回事向理。因此要回向三处。

  并且三而一,一而三,举一就具三。

  第一,我们说证实相,这是回事向理;要证实相呢,要回向众生,因为度化众生才能够成就自利,化众生成自利,度化众生就是圆满自己的福慧二资粮;也需要回向菩提,因为只有速成佛道,具一切种智,才能够断烦恼障、断所知障,才能够穷尽真如实际,才能够彻底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所以我们说,要说证实相,这个就是回事向理,它就同时包含了回向众生。因为实相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那么只有回自向他,才能够究竟充分地显发诸法实相。也只有回向菩提,成佛具一切种智,才能够彻底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第二个方面我们说度众生,那么同时也就包含了要回向真如实际。因为只有回向真如实际,回事向理,我们在度众生的时候,才能够不被事相所迷惑;因为已经体悟了本具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才能够于惑自在,才能够在度众生的过程之中不迷惑。度众生而不会随众生所转,所以就同时包括了回事向理。同时度众生也要回向菩提,只有究竟圆成佛道才能广利众生。

  第三,我们说成佛道,那这个是回因向果,回向菩提,那它同时也包括了回向众生,因为不度众生不能圆满福慧资粮,不能证无上菩提,也包括了回向真如实际。不证真如实际就不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不得真果,而是停留在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那样子的阶段。

  所以我们回向,我们这个“普皆回向”,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无有间断”、“无有疲厌”的修行。

  有一些人可能也会有一个疑惑说,释迦牟尼佛他在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发愿要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他将一切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他现在已经圆满成佛了,没有得度的众生还是非常的多。那么他前面的说度一切众生,这个愿力是不是不真实呢?是不是不能够对每个众生都有利益呢?

  其实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愿力是非常真实的,并且对每个众生都有利益。《现观庄严论》上面说到,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有三种:清净、圆满、成熟。

  清净是佛陀度化那些最后清净微细无明种子的大菩萨,佛陀度化他们,使他们圆成佛道,成就佛果,这个是清净。

  圆满,是度化那些修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圆满他们的善根,而得到菩萨果。

  成熟,就是佛陀度化一般的众生,让他们在佛的教法之下成熟善根,将来在弥勒佛,或者以后的诸佛出世的时候,能够得到解脱。

  所以佛陀是适应、适合不同根基的众生,以愿力加持他们趋入解脱道,证悟暂时的或者究竟的解脱果位。这个愿力的加持一直要延续到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佛果,所以时间是无限的,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空间是广大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释迦如来他这个愿力是非常真实,并且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的。我们不能够以自己凡夫的业惑的外境,去推测佛陀的愿力与佛陀的事业。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