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常随佛学愿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5 21:41

  第八是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清凉澄观国师说,“前面的七愿都只是行愿,后面的三愿,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个三愿,是既是行愿又是回向。”所以我们金刚乘里面说普贤七支供,普贤七支供他是把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就并起来,第七就加一个回向。

  那么第八常随佛学愿,是发愿同时也是回向,回向成办自利的佛陀果位,偏重于自利,常随佛学是偏重于“速成佛道”。第九恒顺众生愿,是发愿也是回向,令众生离苦得乐,广大的利他事业,所以“恒顺众生”就是修广大的利他事业。“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的正体。

  所以我们说,我们学佛关键的是三个部分:前行、正行和结行。前行的发愿、正行的空性、结行的回向,三者都很重要,如果有缺的话,功德就没有那么圆满。好像我们建造大殿,首先要绘好图纸,这个如发愿;然后是正式地建造,这是正行;结行就是说已经造好了,回向就是说,我们造好了,我们要先做检查验收才能用。同样的我们修行用功也需要有这个三部分。

  那么回向和发愿,看起来好像差不多,有什么不同呢?你看我们发愿也是说,我们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到回向,也是回向给一切众生早成佛道,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差别是,第一个回向一定包含了发愿,但是发愿不一定包含回向。第二个,回向之前,它的前面一定要有所修的善根,所修的善法,然后再引导这个善根,让它成熟增长广大;发愿不一定要有善根,不一定它前面有善根,它前面没有什么内容,他也可以直接马上自己发愿,发菩提誓愿。

  那么回向的三大部分,那个《行愿品》上面,告诉我们的法门就是,“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法界。

  这里面我们“常随佛学”,首先是学佛陀在因地修行的六度万行的妙行;然后也是学佛成佛以后,在果地上所起的妙用,广度众生的妙用,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随本师学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这是我们“常随佛学”举个例子,我们这个堪忍世界,普贤菩萨说,我们在堪忍世界要学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译为中文就是光明遍照,遍一切时处。有些经典上面是指法身佛,有些经典上面是指报身佛,在此地是指报身佛,也就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

  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劝导善财童子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举阿弥陀佛为例,而要举毗卢遮那佛为例呢?因为毗卢遮那佛是本师,不可以忘本。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那我们“常随佛学”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常随佛学”,学佛的什么?第二个是如何学?

  第一个问题,我们学佛的什么呢?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是无量无边,值得我们学习的法门是浩瀚广大。但是总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向佛学习:第一是学佛的发心;第二是学佛的智慧;第三是学佛的行为,六度万行;第四是学佛的事业,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四个方面来“常随佛学”。

  第一,学佛的发心是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就是觉悟,菩提就是觉,觉悟心。觉,觉什么?觉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因是不生不灭的真心,菩提心;果就是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佛果。因果一定要相同,你要以生灭的心为因,要求不生不灭的果,这个是不可能的,这个是很难的,这个是已经走偏了。所以“从初发心”,就是指我们要学佛,最初发心,发菩提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初发心,真正的发起菩提心,就可以称为什么?称为信相菩萨。十信位,初信位的那个信相菩萨。

  信心之相,依《起信论》有三种信心之相。我们看我们是不是信相菩萨了,你按那个标准衡量一下就知道了。

  第一个信自心本觉,这个是信佛宝;

  第二是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宝;

  第三是信自心本觉和自性真如二者和合,即是信僧宝。这个是“理体三宝,一心圆具。”但是仍然还要透过,我们仍然还要礼拜事相上的三宝,透过事相上的三宝,来启发我们自性的三宝。

  依据《菩萨缨络经》上面讲到十种信心之相。

  第一是亲近善友,能够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第二是供养诸佛。

  第三是修习善根。信仰三宝以后,要能够“众善奉行”。

  第四是志求胜法。也就是说能够求证自性真如。

  第五是心常柔和。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第六是遭苦能忍。因为他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遇到苦的时候,遇到不顺的环境的时候,知道它都是生灭变异,都是虚幻的,所以逢苦不忧,因为他已经没有实执了。

  第七是慈悲深厚。信真如体同故,慈悲深厚,利益众生。为什么能够慈悲深厚呢?因为他已经知道,我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我要按这个来修;我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真心内的众生,所以说度众生就是度自己;所以说只有度众生,才能够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所以以同体大悲来帮助众生,所以慈悲深厚。

  第八是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宝,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觉自他平等。也因为自己有自信了,信自己本具佛性了,有成佛的可能性了,所以也就能够有平等心对他,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能够透过相见到性,所以有平等心,自他平等。

  第九是爱乐大乘。

  第十是求佛智慧。

  这个是十种信心之相。这是我们学佛的发心,初发心。

  第二是学佛的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能够有智慧,就能够不被外境所迷惑,就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就能够在一切外境万物上都见自本性。

  第三是学佛的行为。智慧开启了自己的正见之眼以后,才能够明见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进一步就要实践,就要付诸于实践,就要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这样子精进地以这个种种的修行六度万行,来修积福慧二种资粮。

  第四就是学佛的事业。成就自利利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自觉觉他的事业。

  这是说我们学佛的什么?从这个四个方面可以包括。

  如何学呢?就是我们要把佛从因地,直到果地觉悟的行为和所作的事业,作为所缘的对境。我们多闻思经典,看经典上面开示我们,佛陀因地怎么发心的?中间怎么行菩萨道,怎么修行的?然后怎么圆成佛道的?我们作为所缘对境,以智慧来观照,并且融入自心,这样子就可以渐次地放下自心的,放下我们对于外境的执着;放下我们对于身心的执着;就能够远离贪、嗔、痴;就能够内不受欲望所驱使,外不受六尘所诱惑;就能够逢苦不忧,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这个是开示我们如何学。那我们遇到那些顺的境界,我们也就能够学佛的方法,我们就能够不被顺境所染污,不会被它所迷惑。我们遇到逆境,我们也能够逢苦不忧了。

  “精进不退”精进修行,能够进入四种不退位。

  第一是信不退。菩萨修行到十信位的第六信的时候,就不会退入外道之中,这是信不退。所以说,表面上我们说我们都信佛,但是问自己,我们是真的信佛吗?是真正的彻底的信佛吗?恐怕不是。这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去到什么时候?要去到十信位的第六位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有把握了,不会退入外道之中。所以现在的,一般的如果对佛法没有很甚深的体悟,这种信还是浅层的信,没有真正的深信。这是从教理闻思上面有一个理解。

  第二是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为不退住,不会退入小乘道中。

  第三是证不退,也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他已经超越凡夫了,超越了外凡和内凡了;他已经证得了胜义法,不会再退转到外凡和内凡位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入圣了,他已经不在三贤位了,这个是证不退。

  第四是行不退。也就是指八地菩萨,已经得到无生法忍了,必当作佛,更不退转。

  一)明因中妙行

  底下就是很详细地说毗卢遮那如来,因地如何修布施度,如何修内财施,“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那么以这个布施度就可以含摄六度,“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可以包含六度。并且内财施,身体头目髓脑,能够施出来,这个是很难修的“难行苦行”,所以特别地列出来。诸佛因地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了求法不惜身命,听闻到一句以前没有听过的法,都是这个欢喜心胜过得到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这样子的重法。

  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上面就说了佛陀的这个本生。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剥皮为纸,析骨为笔”是真实的,不是比喻。

  释迦牟尼佛他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是做最胜仙人。最胜仙人他就修慈悲观,修慈悲心,帮助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但是呢?“但悲无智”,智慧不够,“无以度生”。所以就到处去求佛法,就发愿说,“如果谁能够给我说法,我愿意以身命来供养。”以我的身体,以我的命根来作供养。

  这时候来了一个天魔来干扰他,他就假装说,“我能够跟你说佛法,我曾经听过佛说法。但是有条件,你要把你的皮剥下来作为纸张,把你的骨头砍下来作为笔,让你的血都流出来作为墨水,来书写我所说的经典。这样子呢,我才给你说法。”

  那么最胜仙人听了以后毫无畏惧,并且还欢喜不已。为什么呢?他就思惟说,我过去无量生都已经毫无意义地浪费了很多的身体,浪费了很多次的身命,去追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追求世间的名与利,毫无意义,还让我堕落了。为那些虚幻的东西,舍去了我的身命,浪费了我的时间。现在我能够为佛法,多听闻到佛法,而舍弃身命,我是“固所愿也”,我是很愿意的。

  所以就真的把自己这个皮剥下来;把这个骨头砍下来;然后把自己的这个血装起来,作为墨水。

  然后就请这个魔来说法。这个魔就很害怕,前面他根本上不懂佛法,是不是?他是骗这个最胜仙人的。所以马上他很恐惧,魔王就隐去了,隐没掉了。

  最胜仙人就仰祷十方诸佛,祈请十方诸佛:我是以真诚心,至诚心来求法的,十方诸佛共鉴,所以请十方诸佛为我说法。就感得东方三十二佛土之外,有一尊佛叫做净明王佛,净明王佛就现身为他说法。说什么法呢?就是说一种三昧,集一切福德三昧,所以这本经叫做《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并且因为净明王佛,佛光照耀的缘故,皮肉都完好如故。从此以后,这位最胜仙人得到大辩才,辩才无碍,在一千年之中,常行教化无量众生。一千年以后,就生到净明王佛的佛国去了。

  这是释迦牟尼佛因地所修的苦行。

  有些人不理解,有些是可能刚刚接触佛法,很短很浅的人,他想,“这个不可能吧?自己皮剥下来作为纸张,自己的骨头砍下来作为笔,这个不可能吧?”其实这个是凡夫的妄心,妄执,他执着于这个身体就是我,他不知道这个是假我。因为执着身体是我,所以就很爱惜这个身体,这个都是凡夫的人我执,是生死流转的因。

  所以我们要能够效法最胜仙人,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种种难行苦行。

  (二)辩果上胜用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这里开始,就是指已经成佛了。那么,果上的用,果上的力用,前面是讲我们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他因中所修的六度万行的妙行;这一段就是讲,我们学佛果地上的胜用、妙用。事实上也就归纳、包含了八相成道,“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这是学佛果地上的行持,果地上的胜用。最前面讲一个“成大菩提”,最后面就举一个“示现入于涅槃”,就已经含摄了八相,“八相成道”,从降兜率开始,降兜率、入胎、住胎、出生、出家、降魔、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这样子的话,全部都包含在其中了。

  大乘就有一个住胎相,没有降魔相,因为大乘教义很圆满,魔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也有佛性,不过迷失了,以前修行偏了。

  小乘,她就没有大乘的住胎,为大菩萨说法相,她就有一个降魔相。

  这里面就含摄了这个种种,“八相成道”都包含在其中了。

  “处种种众会”,以下就列举了五类的道场,都是果上利生的处所,利生的地方。或者是在大菩萨众会之中说大乘法;或者处在声闻、缘觉众会之中说小乘法;或者处在转轮圣王和小王眷属,这些国王贵族,这些众中说治理国家的善巧方便法,引导他们护持三宝,修十善业的法;或者处在刹利,刹帝利,也就是指武士、国王,婆罗门就是净裔,长者居士众会道场;或者,乃至于处在天龙八部、人非人这些众会道场。这个五类的道场,都以圆满的妙音,随他们的根性,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来善巧方便让他们成熟,启发他们本具的佛性。这一切我皆随学。

  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因地,他以前也是凡夫众生。但是现在呢?我们过去也是凡夫众生,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我们仍然还在做凡夫,所以要能够生惭愧心,是老众生了,一直在流转生死就没有成就。所以现在呢?我们要真正发菩提心,做信相菩萨,做新菩萨,不要再做老众生了!要真正地发心说,“彼既丈夫我亦然,不应自轻而退屈。”

  释迦牟尼佛也是人,他能够圆成佛道,我为什么现在还在做老众生呢?所以“不应自轻而退屈”,不要自己轻视自己,要精进修学。

  那么前面就列举了,随本师毗卢遮那如来学。底下呢,更进一步讲,我们要随一切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我不单单是随世尊毗卢遮那佛学,而且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佛我皆随学。

  事实上这里面有外层和内层的解释。外层的解释是我遍随一切诸佛学习;内层的解释就是佛就是觉,一念觉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就是诸佛出世,所以我念念思惟觉,念念保持觉,就是念念皆随诸佛学。

  结显无尽

  底下也是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要“常随佛学”。我们“请佛住世”以后,我们要随佛学,不随佛学,不接受教诲,不依教奉行,佛仍然是不会住世的。所以“请佛住世”是好的外缘,“常随佛学”是我们内在的精进,这样结合起来,内外因缘具足,我们就成就很快很迅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