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显经胜德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5 21:41

  底下就是长行文的第二大部分内容,显经胜德,显示这个《普贤行愿品》,依此修学,受持读诵的无量功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校量闻经功德与财供养功德,第二是显余众行德,第三是劝嘱受持,就是流通分了。

  一、校量闻经德

  我们先看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这里面普贤菩萨的法门,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是净业三福的十一条通通圆满做到了。也就是说人天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大乘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圆满做到了,才能够当得起《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十一句,要圆满具足地都做得到,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

  这一段是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来修财布施,财供养,第一个是他修的范围很广大,他的供品非常多。以十方无量世界,多到不可说不可说,这样子的无量无量的世界的上妙的七宝(金银、珊瑚、砗磲、玛瑙、赤珠、摩尼)这样子的外财、内财(也就是说人天的五欲之乐,最胜安乐,以这个内财)和外财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样广大的供品,这是供品非常多。

  然后,受供的对象也非常广大,是布施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众生,是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诸佛,这是受供的对象广大。

  还有,供养的时间很漫长。前面呢,空间也很广大,受供的对象也很广大,供的时间也很漫长。也就是说“相续不断”,“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无量无边的佛刹,每一粒微尘,都作一个大劫,经过了这样子漫长的无数的大劫来献供养,并且相续不断。可见,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因为第一个供品广大;第二个是空间广大,遍满十方法界;第三个是受供的对象是无量众生,无量诸佛,也很广大;第四个是献供的时间很漫长,日日不空过。

  但是就是这样子的,浩瀚广大无边的功德,比起听闻《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乃至于一四句偈,一经于耳的功德,百分之一也比不上。

  所以我们看经文

  【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个就是比较了,校量闻经功德。

  前面的种种广大的财供养的功德比起这个闻法的功德来,听闻到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乃至于只是一经于耳,前面的财施功德比这个闻经功德,百分之一也比不上,千分之一也比不上,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邻虚分,很少很少极微细的,邻虚分之一也没有。

  为什么?你看这个闻经,第一个量不多,只是十大愿王;听闻的时间又很短暂,只是一经于耳;反而功德是非常大呢?因为第一个财布施虽然量很多,时间很长,接受的圣贤和凡夫众生也都非常多,但是是有为法;虽然多,虽然功德很大,但是仍然有穷尽的一天。

  法布施,闻法功德,虽然量很少,但是是契入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而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法尔如是,是具足一切功德,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都是由她而生起的,所以是浩瀚无穷的,无穷无尽的。所以很多的经典上面都有这样子的财施、法施的校量功德。那么就可见法施无穷无尽,因为它是无为法。

  并且在有为法之中,经上也说,“摩尼一粒压倒海宝千般。”一颗摩尼宝珠,这个是有为法了,同样的有为法比起来,摩尼宝它就一粒就能够胜过海里面的宝贝千般;何况是世间的财物七宝与出世间的令众生得解脱的法宝比较,比较起来当然财物七宝是有为法是低劣的,而解脱的法宝是殊胜的,是让众生证入、契入不生不灭的本性,证无为法,所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显余众行德

  底下是显余众行德,第一是总说法行,第二是广显众德。

  总说法行就是说,我们如何来修普贤行愿法门,有十种法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这个总说法行里面,法行有十种。一个是书写。以前这个印刷没有这么发达,都是抄经。那现在来说的话,我们也可以发心说助印法宝。第二是供养,第三是转施,第四是听闻,第五是批读,第六是受持,第七是开示,第八是讽诵,第九是思惟,第十是修习。

  “以深信心”,深信心呢,具有三信就称为深信心:第一是信自,自性本具理体三宝为因;信他,是以事相上的外三宝为缘;第三是信此十大行愿之法宝,受持不忘,“乃至书写”,功德超过其他的修行。

  这里面以四种法行来概括、包含十种,“受持”是一种,“读”这是批读,“诵”就是讽诵,三种了;乃至于书写,书写就是第四种;包括前面的听闻,听闻到普贤行愿法门都功德无量,那么就举出了五种法行;乃至就含摄另外的五种法行。

  所以如法修普贤行的功德,是离恶业以显现报。

  离恶业就是,第一个是灭五无间罪,第二个是病苦恶业消除。显现报是一切的魔鬼远离,第二就是“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这些乐善法之鬼,他们来护持。

  所以我们乃至于受持读诵,乃至于只是写一四句偈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样子的堕无间地狱的业,以修习普贤行门,乃至于书写一四句偈,都能够“速能除灭”。为什么?因为前面的造五无间业,是因为完全的违背了我们的性德,所以业极重;那现在我们修学普贤行门,就能够与自己的性德相应,所以能够灭罪。“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的病苦、恶业都能消除,这个是离恶业。

  灭五无间业呢,五无间:第一是受生无间,死后如射箭一样迅速地进入无间地狱;第二是寿命无间,如果他在地狱里面受苦的时间,是一劫的话,“无中夭者”,不会中途夭折;第三是身形无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一身遍满整个的无间地狱,受种种苦楚;第四是受苦无间,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第五是受报无间,死已复生,生已复死。这样子的无量的五无间的业,能够修学普贤行愿法门,都能够消除。

  所以我们应该很幸运,很庆幸,如果我们宿世无量劫之中,曾经造过这样子的恶业的话,我们诵《普贤行愿品》,乃至于书写一四句偈,重业都可以消除,因为她能够彻底显发我们的性德。

  然后是魔鬼远离,现报来说,现在的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现在得到的功德利益,第一个是魔鬼远离。魔罗译为杀者,杀者就是能杀修行人的慧命。有四种魔,烦恼魔、天魔、五蕴魔、死魔,这个四大魔军,都能够让它们远离。那么烦恼魔是生死之因,天魔是生死之缘,五蕴魔和死魔是生死之果。

  众生因为烦恼、迷惑,所以造业,这是生死的因;造业就受苦果,天魔能够干扰修行人,让他退堕,是生死的缘;五蕴,五蕴魔,五蕴色身迁流不住,五蕴色身障碍我们用功办道;死魔就是生、老、病、死,它是生死的果。

  夜叉就是捷疾鬼,罗刹是食人鬼,鸠槃荼是雍形鬼,毗舍阇是啖精气鬼,部多译为中文就是大身鬼,或者是自生鬼。这个是因为他化生出来的鬼道众生,不从父母,化生出来的。这些“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我们一诵《普贤行愿品》,按普贤行愿法门一修,他们都不能干扰我们,都会远离。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或者他们喜乐善法来亲近你、来守护你、来帮助你。所以我们能够修学《普贤行愿品》,这些诸善鬼神都能守护,就胜过请保镖了,也胜过买保险了。你要是买保险没有什么用处,你坐飞机先买个保险,那飞机要出事呢,保险公司最多就是赔一点钱了,人都死了,保险还有什么用啊?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受持《普贤行愿品》的话,是最有效的保险,能够让我们超出生死轮回,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底下是偏举一种,就是: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前面的法行十种这里面偏举讽诵,只是讽诵《普贤行愿品》,这一种法行,这一种修行方法的殊胜功德。讽诵《行愿品》的殊胜功德有五果:增上果、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离系果。

  我们先看增上果。

  【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这个是诵《普贤行愿品》的增上果。

  能够诵持《普贤行愿品》,“行于世间无有障碍”,为什么无有障碍?因为他已经体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心了,所以在世间修行的时候,就能够不为惑、业、苦三障所障,不被烦恼障、业障、报障所障碍。因为他已经体悟了,所以能够以八苦为八师,能够转境,心能转境,能够转烦恼为菩提;能够转业障为修行境界;能够转报障受苦果将它转为代受一切众生苦,发菩提心修福慧二资粮,所以“行于世间无有障碍”。

  底下是以比喻来说明,“如空中月,出于云翳。”好像晚上一轮明月,她从这个云翳乌云的覆盖下,透出光明来了。也就是比喻,我们真心本性这个本体,因为修行普贤行愿法门,她的清净光明的智慧相显出来了,出于烦恼的云翳,出于惑、业、苦的云翳,所以无有障碍。这个是不障增上果。

  第二是与力增上果。也就是说我们诵普贤行愿法门,功德善法都能增上,都能增加,这个是与力增上果。

  那么“诸佛菩萨之所称赞”,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因为我们是按照真本,本修因来修,诸佛也是以本修因,真本来修的,所以诸佛菩萨很赞叹。

  “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也受到众生的供养。诸佛菩萨看到我们按照普贤十愿去修,会称赞我们有智慧,称赞我们是真修,是真正了解了修行方法;不是以前以生灭心去妄修,现在知道以不生不灭的真心来称性而修,所以诸佛菩萨都为我们高兴。按照普贤行愿去修学的人,他遵循崇高的道德规范,因为他能够有平等心,破除我执法执,所以一切人天都礼敬他们,因为他道德情操很高尚。“一切众生悉应供养”,能够成为一切众生的福田。

  第二是等流果,以上是增上果,这个是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那么我们先要说一说这个五果。等流果,唯识上面说,“六因五果四缘”,从唯识的角度来说的话,四缘是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比方说,我要由方广寺去南岳,那么我要去南岳这个念头是亲因缘,是我的目标,是我的动机,是我的一个想法,一个启动的动机,这个是亲因缘。所缘缘呢,南岳这是我所缘的对象。等无间缘呢,是我一直要念念相续,我一直要想去南岳去办个什么事。然后,如果我走到中途,我这个念头转变了,我走到一半,我不想去了,那我就回来,那这个事情就去不了了,所以等无间缘是一直在缘。然后增上缘就是要有一定的善巧方便,比方说有车那就比较快。

  五果来说,有士用果,士用果也称为现法果。好像农民种庄稼,春种秋收,这个是士用果。

  有异熟果,异熟果,就是今生造业,来生受报,异时而熟。因为是异时而熟,所以我们称之为异熟果。

  还有就是等流果,等流果就包括了造作等流和习气等流。造作等流也就是说领受,你这个正报已经受了。异熟果,正报已经受了,在以后还要受余报;还有一种习气等流,就是说他前面造的那个业,他会有一种习气种子熏习。比方说杀生业重的人,他的异熟果是堕地狱,他的那个习气等流果是地狱里面出来到人间,还喜欢杀生,有那个习气。

  还有增上果,增上果又包括了增上果和与他增上果,那就是说对于依报的影响。比方说,那个妄语习气重的人,他的对依报的影响的增上果就是稻谷成熟的时候有很多的空壳;那个犯邪淫业的人,他的增上果是处在污秽的环境里面,或者是荆棘丛中,这样子的不悦意果报。

  还有就是离系果,离系果是圣人的果,超出六道轮回的圣人的果。

  这个是普通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五果。

  本经里面的,《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五果比唯识上的五果要更加的高妙。

  第二的等流果是“善得人身”,那我们诵这个《普贤行愿品》就能够如普贤菩萨,同等之流类,所以称为等流果。第一是善得人身;第二是圆满普贤功德;第三是迅速成就如普贤菩萨的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善得人身,“此善男子,善得人身”,这是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是诵持《普贤行愿品》,能够招感殊胜的果报,殊胜的等流果。那么将来你出生的家庭就非常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相貌也长得很庄严,能够生在一个有佛法的社会里面,能够从小遇到很多善知识跟你在一起,善知识愿意将佛法传授给你,这个都是“善得人身”。所以我们通过学佛,我们要能够深信因果,要能够业果如理取舍,我们现在的行为要对未来的生命负责,所以未来的生命生生世世都能“善得人身”,这个就是诵《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

  如果没有修学普贤行愿法门,没有深信因果,做了错事也毫无惭愧,造很多罪业,那就是对自己将来的生命不负责任,在将来的生命里面就“不善得人身”。

  “善得人身”很重要,在《菩提道次第》里面,这个“善得人身”就称为八福德人身,宗喀巴大师把它归纳为,我们要修行就要具足这个八福德人身,我们修行才会没有障碍,才会容易成就,所以要“善得人身”。如果你没有具足这个八福德人身,修行就容易遇到很多的障碍。

  八福德第一个是寿命福德,长寿就有很多时间去修行。

  第二是相好庄严的福德,众生见而生欢喜,愿意亲近和帮助,愿意亲近你,愿意帮助你。

  第三是生于富贵之家,就不用为衣食操心,就有很多的时间,能够安闲地学修佛法,不会为衣食而奔波,不会沦为奴隶,失去修法的自由。

  第四是财富、人缘具足,那么就可以救济和摄持一切众生,这个是利他的,利于度化。财富具足,人缘具足,能够从物质上、从法义上都度化他们,都摄受他们,以财施、法施帮助他们。

  这个就是第四和第五的“善得人身”。

  第六的“善得人身”是具权威,就能够在利益摄受众生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就是地位很崇高,那么他的影响力很大。

  第七是具男子身,有很多修法的方便,可以自主自身,就避免他人的威胁干扰。当然最关键还是指我们的心,心呢,要是志求胜法,超出轮回,要是“大方广”,体悟真心“大方广”,虽然外相是女人相,也可以说心是大丈夫。

  第八是身体强壮,得此福德,可以精力充沛地修行,利众,完成自利利他的事业。

  所以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诵持行愿品就能够“善得人身”,并且圆满普贤所有功德,就能够圆满成就普贤菩萨的所有功德。等到修学功德完全圆满了,我们就能够像普贤菩萨一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成就微妙庄严的色身,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的庄严圆满清净,一切众生见之生欢喜的妙相,这个是等流果。

  第三是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如果是生到人道和天道来,他所在之处都能够常居胜族,胜族就是说贵族。应该有两层的解说,第一层是外层的,就是说我们修学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人,如果这一世,还没有圆满成就上面所说的那个等流果,那些种种的殊胜的果报,到了下一世,无论是生在天道,还是生在人道,都会常居胜族。在人道之中,他会投生到大富大贵的人家里面去,不会生在贫穷困苦之中。这个是外层的说法。

  内层的说法应该是,常居胜族是常居有正法住世的地方,这个是胜族,是生在佛的家族。也就是说,他能够因为宿世诵持的缘故,虽然没有圆满成就,但是他的异熟果是第二生之中能够迅速地体悟佛性,能够迅速地圆成佛道,能够成为佛的家族,佛的种姓。这是常居胜族。

  第四是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人,永远都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这是“悉能破坏一切恶趣”,并且能够破坏一切恶道,使三恶道里面的众生越来越少,直到恶道彻底消除。为什么能够破坏一切恶趣呢?恶趣的因都是因为贪嗔痴,贪嗔痴的原因是因为实执,执着于实有;现在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就能够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就能够以“忏悔业障”、“随喜功德”,乃至于“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样子种种的功德,帮助一切众生“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所以“悉能破坏一切恶趣”。

  “悉能远离一切恶友”,能够远离一切不善的朋友。自己因为诵持《普贤行愿品》,在此生此世,自己就能够保持正知正见,就能够不被其他的邪知见、邪说所迷惑。这个是此生此世的士用果,现在就能够得到的现法果。一切恶友都会不被他所迷惑。

  这个恶友,你不要以为就是说,现一个凶猛相来伤害你,这个才是恶友;还有一种是软的绳索的恶友,他对你很好,然后对你有一个情执,老是要绑住你,老是要把你拉到这个六道轮回里面去,老是要诱惑你,让你起贪嗔痴,这个也是恶友。所以,硬的、软的都有。

  我们如果没有修学普贤行愿法门,我们就会被众生所转。众生对我们不好,我们生嗔心;众生对我们好,我们生贪心。然后你就不能够远离一切恶友了,你就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了。

  现在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知道“恒顺众生”,恒顺一切众生,因地发心,发菩提心,是因众生而发;然后知道我与众生皆有真如自性,所以在广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就不会被众生所转,最后能够圆成佛道。这个是远离一切恶友。

  “悉能制伏一切外道”,一切外道的邪知邪见,我们都能够摧灭它,我们都能够看破它,我们能够降伏一切的妖魔鬼怪。这样子是现在的现法果、士用果。

  底下第五是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诵经的功德,能够任运地破除烦恼的系缚,所以说这个是离系果,能够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好像狮子一吼,百兽降伏。同样的,《普贤行愿品》这个正见的正法幢一树立,一切的邪知见都破除了。所以我们修学普贤十大行愿的修行人,能够破除一切烦恼,能够得到大自在,能够转化烦恼,能够从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下手。

  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十大愿里面核心的是两大愿,就是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八“常随佛学”是上求佛道,第九“恒顺众生”是下化众生,所以这个两愿是核心。那在这个两愿之中,核心的核心就是“恒顺众生”,以众生为中心,转以自我为中心转过来要以众生为中心。

  所以我们能够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修的话,那么我们能够破除一切烦恼。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我执、法我执都破掉了,我们现在以众生为中心了,“恒顺众生”了,所以破人我执;我们现在,一切修行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所以就破了法我执了,法我执破掉了,所以一切烦恼都破掉了。

  所以修学普贤行愿,你就真正智慧广大,你就真正有贤良的、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所以你就有资格接受一切人对你的恭敬、礼拜、供养,所以“堪受一切众生供养”,这个是讲五果的离系果。

  所以我们单单是诵持《行愿品》,就能够得到这个五种殊胜的果报。

  以下的经文是别显净土殊胜果,显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显普贤行愿的功能,第二是明殊胜的果报。

  显普贤行愿的功能

  我们先看显普贤行愿的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就是讲两句话,哪两句呢?“万般将不去,唯有愿随身。”普贤行愿的愿随身。

  我们先说“万般将不去”。

  第一,诸根散坏,那就是自己的身体带不去。要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身体,你生前怎么爱惜她,怎么保护她,怎么做美容,那你要走了,带不走,诸根散坏。所以这个是自身,身体带不去。

  第二,是他身带不去。亲属你也带不走,亲属也舍离,“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第三,是威势退失。生前你很有地位很有威势,前呼后拥,那你要走的时候,这些“威势悉皆退失”。

  第四是那些财产也带不去;“辅相大臣”不能跟你走;“宫城内外”,宫殿城市都带不走;象宝、马宝,还有交通工具,“车乘”带不走;一切“珍宝”,一切“伏藏”,财宝都带不走;“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是世间的福报带不去。

  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要能够放下,不要执着于它,不要执着于身体,不要执着于财产,不要执着于眷属。要精进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看破、放下,精进念阿弥陀佛,万缘放下,单提圣号。这样子的修行,才能成就。

  所以平常的人,虽然没有好像这个《行愿品》上面所讲的,形容这个国王的这样子的富有,虽然平常人没有国王那样子富有。但是每个人家里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财产,好像存折,金银首饰,不要生贪执,一念贪执放不下,你就会给阎罗王抓住了。好像以前我们讲的那个人抓猴子那个故事一样,猴子放不下一口食物,就给人捉住了。我们放不下这些财物,我们也就给阎罗王捉住了。所以要能够放下来,“万般将不去”。

  佛经上面有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一个富翁,这个人家里面很富有,他有四个老婆。那么有一天,他快要死了,年纪也大了。他把四个老婆都叫到自己跟前。首先就问平时最关心的这个最小这个老婆,就问她说,“我快要离开人世间了,我孤零零一个人去,感到很伤感。平时我对你是最好了,到哪里去我都带着你了,对你也是千般将就、万般爱护了。现在我要走了,你能不能够陪我去呢?”

  那这个小老婆说,“我知道你是对我很好,但是我还这么年轻,我不能跟你去了。”不能跟你走了。

  这个富翁就很失望了,再问第三这个老婆说,试一下她说,“你愿意跟我走吗?”

  第三那个老婆也说,“你最关心那个,你最喜爱、最爱护那个,最小的那个小老婆,她都不愿意跟你去呢,我凭什么要跟你走啊?”也是不去了。

  再问第二这个,她就说,“我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去。但是,你看全家的事务,都是我在操劳,儿女也需要扶养,所以,我恐怕也不能跟你去了。但是你死以后,每一年清明的时候,我会到你坟上去拜祭一下,这个是可以的。”

  最后,他就觉得很垂头丧气,就问这个大老婆说,“你愿意跟我去吗?”

  那个大老婆就说,“我非常愿意跟你去!并且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跟你去!”

  这个是个比喻。这个比喻呢,那个小老婆是比喻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怎么样?我们到哪里呢,都是带着这个身体,对不对?所以说,对我们这个身体,是千般将就、万般爱护的了,但是你那么爱惜执着你这个身体,你走的时候带得走吗?带不走。

  你想想,说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一个人死了扔出去了,一头猪死了扔出去了,都是扔在外面,那么那个人如果要捡的话,他是捡那个死人,还是捡那个死猪?肯定是捡那个死猪肉回去吃的了。不会捡那个死人的了,人要死了,这个身体比一头死猪,还比不上了,为什么要那么执着?所以要能够放下。

  第三这个老婆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财产、名利、地位、威势,这一切也带不走。所以这个经上面所讲的,诸根散坏,我们的身体会散坏,我们带不走,这就是前面讲的那个最小那个老婆不愿意跟他走。第三个老婆也是比喻财产名誉地位,这些威势也会退失;这些珍宝财产,也不会跟他走。

  第二个老婆是比喻世间人的亲属、眷属,世间人的妻子。你要过世了,她会清明节会来拜祭一下,但是也不可能跟着走。

  最大这个老婆,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业力。“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对于凡夫来说是如此,“唯有业随身”。但是我们要知道,“唯有业随身”,这个偈子是不太准确的,随什么身,随神识不是随身,这个身也带不去的了。所以这个大老婆就会回答说,“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愿意跟你去!”那你的业力它肯定跟着你走,你的业力是要上刀山,是要下火海,肯定了,业力就跟着你去了。

  所以这个比喻,就是让我们要能够放下执着,放下实执,放下对世间的留恋。

  支配我们的生命流转的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

  业力,把众生送到六道轮回里面去接受果报,但是众生是被动的,是不能够自主选择的。

  所以我们要想改变命运的话,就要发愿,就要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发愿,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按照十种行愿来如法地修积福德智慧资粮,那么按照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行,以这个作为自己的愿力,以普贤菩萨的愿力作为自己的愿力,这个行愿就能够帮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我们真正去做都能够上辈往生。所以经上说,“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下一段就是讲“唯有愿随身”,愿王不相舍离,然后愿王随时引导,让我们得生净土,包括这个三大部分。我们的愿力跟随我们,“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一切时一切处,普贤行愿都能够引导其前,引导我们在一刹那之中,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修学《普贤行愿品》的法门的时候,我们是称性起修,普贤行愿法门很广大,她一切所修的对境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论你“礼敬诸佛”,也是礼敬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称赞如来”也是称赞尽虚空遍法界的如来;“广修供养”也是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三宝。

  尽虚空遍法界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真心。那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我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因,那我生前修行的因就是不生不灭称性来修的,尽虚空遍法界的;那么果,也就生到不生不灭的净土去了。所以修学普贤行愿法门,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能够上辈往生,品位很高呢,原因就在于此地。没有听闻过普贤行愿法门的人,没有了解的人,往生可能还不一定很有把握。但是如果真正通达普贤行愿法门的人,往生应该是非常有把握,并且还能够上辈往生。如何证明呢?我们看底下的经文。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你看这个就能够证明是上辈往生,为什么?一生去花就开了,就见阿弥陀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诸大菩萨。并且“蒙佛授记”,马上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得证无生法忍,得到佛陀的授记。

  所以可见,普贤行愿法门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能够真正地按照普贤行愿法门来修,那我们的发心就很广大,我们的发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那我们的愿力也就尽虚空遍法界;那么我们就能够放下我执和法执,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就会很高。所以修学普贤行愿法门能够往生净土,殊胜的果报分为三种:异熟报、士用果和增上离系果;也就是说异熟果报,士用果报和离系的解脱果报。

  异熟报是“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个是因为什么?我们已经,临命终时已经离开了、脱离了这个人身,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这是异时而熟,所以称为异熟果。往生以后,能够得见圣众,得见净土的教化之主阿弥陀佛,能够得见妙吉祥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得见普贤菩萨,“行遍法界称为普,位邻极圣称为贤。”当然我们《行愿品》的普贤菩萨,其实是位后普贤,他是早就圆满了佛陀的果位功德,倒驾慈航示现为等觉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在《首楞严经》上面开示众生要修耳根圆通法门,能够解六结、越三空、获二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还有弥勒菩萨,慈无能胜,称为弥勒,阿逸多。这些大菩萨都相好庄严,端正庄严,功德具足。这些诸大菩萨都围绕着阿弥陀佛。

  我们修行愿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一去就都是上辈生,品位非常高。《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九品往生,那么我们复习一下《观无量寿经》上面所说的,九品往生的上品上生,它的生因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人,一定能够上品生呢?因为它是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上品上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一者至诚心。至诚心是什么?就是直心,直心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就是念法身佛,念法身佛就是念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那我们普贤行愿法门,念念,每一种行门,都是愿愿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就是至诚心来修。

  二者深心。深心乐集诸善法,诸善行。前面的至诚心修慧,深心就修福培福,修广大行,乐集诸善行。普贤菩萨的一一行愿法门,都是广大行门。空间广大,尽虚空遍法界。时间漫长,尽未来际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并且供品也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微尘数那么多,所以这个也是按深心在修行。

  第三是回向发愿心。也就是大悲心,发大悲心度化众生,所以要发愿,将功德回向给众生,要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所以我们可以说,普贤行愿法门的修行法门,就是按照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圆满地修。所以我们按照《普贤行愿品》修行的人,求生净土一定都能够上品上生。这个是异熟报。

  第二是士用果,士用果就是利生的大用。也就是说,前面已经得到阿弥陀佛授记了,得了授记以后,是不是就坐在极乐世界享福呢?不是。而是怎么样?而是到十方国土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这是士用果。那么我们得到阿弥陀佛的授记,就好像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进修,我们拿到了一张文凭了,我们得到无生法忍了,我们不会迷惑了。这时候还要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所以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了。

  并且度众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那样子漫长的时间,这是时间无尽。空间也是无尽,要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子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慈悲心,随顺众生的根器和心意和意乐而教化他。帮助众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给他们说法。所以也就是说,自己成佛觉悟以后,让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也成佛,走向觉悟。所以“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应机说法,这个是士用果。

  第三是离系究竟成佛果,所以说: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里面的意思就分为六个内容。

  第一个是身坐道场,不久当坐菩提道场。

  第二是降魔成佛,降伏魔军,成等正觉。

  第三是弘法利生,转妙法轮。

  第四是令众发心,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

  第五是随机成熟,随其根性教化成熟。

  第六是广益无尽,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是毕竟成佛果。

  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迅速地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不久就能够坐菩提道场,圆满成佛了。能够降伏魔军,成无上正等正觉。

  “转妙法轮”,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转动内心的智慧法轮。让一切众生,在逢缘对境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正念;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能够广泛地教化众生。

  那么到此地,我们这个正宗分,长行文的正宗分,就学习圆满了。

  三、劝嘱受持——流通分

  底下就是流通分,底下的内容,一直到那个讲偈颂之前,都是流通分。流通分就有三部分,结前胜德,正劝诵持和重举胜德。

  (一)结前胜德

  第一是结前胜德,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这个功德非常大。在流通分里面,首先开示我们,如果有众生能够听闻到普贤十大愿王,能够受持,能够批读,能够讽诵,能够广泛地为众生开示演说,这个按照十种法行来度众生,来求解脱,这样子的功德,多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是唯有佛陀才能够究竟了知。其他的乃至于大菩萨,他们都不能够究竟圆满的知道,所以这个功德是浩瀚无边的。

  (二)正劝诵持

  底下是正劝受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我们听了上面的普贤十大行愿的功德以后,不要产生怀疑,莫生疑念。不要以为,不会有这么大的功德,要深信这个是称性而修,所以我们的真性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浩瀚无边,所以这个功德也是浩瀚无边的。所以,应该深信是真实不虚的,能够接受;接受以后,能够批读;批读以后,能够背诵下来;能够行持;能够书写;能够到各个地方,为一切众生开示演说,让他们都能够修学普贤行愿法门,启发不生不灭的佛性。

  (三)重举胜德

  底下是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个是重举胜德,我们读诵演说《普贤行愿品》的人,那么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乃至于一念之中,他所有的行愿都能圆满成就。为什么?念劫圆融啊。所获得的福报,福德的集聚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是讲自利,自己自利。

  底下是利他。“拔济众生令其出离”,能够将六道一切众生,都从生死苦海里面救拔出来,让他出离,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这个是佛行事业!“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把众生度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现在呢,我们能够修学普贤行愿法门,也能够把一切众生都度到极乐世界去,那怎么样?那我们所成就的也是佛行事业,所以,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是利他究竟,这个是最究竟的利他的法门。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前面到极乐世界,“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那么长行文,流通分就圆满了。

  底下这个都是讲偈颂,大家不要轻视这个偈颂。这个偈颂的内容,把所有的长行经文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而且它还有很多长行经文里面没有说到的窍诀。

  偈颂的内容,它是略说前七愿,广说第八愿常随佛学和第九愿恒顺众生。尤其是广说第八愿、第九愿,那个里面,我们如何上求佛道,如何下化众生,如果能够闻思修学,那么乃至于修小小的善行,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都能够成为成佛的资粮。

  “尔时”,讲说长行经文圆满以后,普贤菩萨为了“重宣此义”,为了再一次总结归纳前面所说的十大愿王的甚深的法义,所以普遍的观察十方众生的根机,得度的机宜,而以偈颂的形式,作一个演说。

  重宣就是重颂,“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与授记。”这个是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那这里面这个偈颂是属于重颂。颂有多种,有一些是孤起颂,有一些是重颂,有一些是超颂,有一些是追颂,种种不同。颂一般说有八种。

  第一个是孤起颂,就是说前面没有长行经文,直接就说偈颂。

  第二是重颂,就是前面内容已经讲过了,有一些后来的人,他没有听到,那么现在再归纳,以诗偈的方式重说一遍,让后来的人得闻。

  第三是复颂,就是前面他虽然听闻过了,但是他还没有理解,现在以偈颂让他悟入。

  第四是广颂,就是前面长行的经文很简略的地方,在偈颂之中,再来详细地演说。比方说,这个本经里面对于两个核心就是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有很详尽的修法的开示。这个应该是我们明天要说的,重点说的内容。

  第五就是略颂,就是前面长行文已经说得很丰富,很圆满,很细致了,在偈颂里面,就只是略略地把它归纳一下。

  第六是结颂,结颂,把它总结起来,让受持的人容易记忆。我们朗朗上口,听了这个结颂,我们就把它全部都连贯起来了,好像花鬘一样了,把它贯串起来了。

  第七就是超颂,超颂就是这个颂在前面,然后隔了一段以后,再来说长行的经文,它超到前面去了。超颂,超过的超,超越的超。

  第八就是追颂,长行的经文在前面,然后隔了一段以后,再出现,偈颂在后面,这个是追颂,追上前面的那个长行经文。

  那普贤菩萨,把前面为大众所开示的十大愿王的内容,向大众再作一个补充说明。在没有说偈之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观察,法会的大众和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的根机,然后来对机说法。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偈、偈颂,它不是简单的重复,里面还包含了很多的新意,是长行经文里面没有讲到的。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