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入中论》的殊胜,为什么要学《入中论》

《入中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4 09:06

  

  

  

  第一种殊胜:《入中论》是斩断轮回之根的智慧宝剑。

  

  学佛归根结蒂是为了帮助自他一切有情超出轮回的苦海。要怎样才能超出轮回的苦海?好像一棵树,如果你把它枝条砍掉,根没有断,砍掉以后又会再生出来。同样的,我们修行如果不把生死轮回的根斩断,无论怎样勤苦修行,也只是在人天善道之中难出轮回。所以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上有个开示:“不具通达真实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就这很重要!是说如果你没有通达真实的智慧,尤其是没有中观正见,你一定难以破掉实执,难以破除我、法二执。哪怕你去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但若不能断除三有轮回的根,不能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轮回的根,你还是难以成就,所以“应勤通达缘起法”。也就是说,如果不具有甚深的中观正见,无我空慧,就不能斩断轮回的根本,也就是我执;若不能斩断我执,任凭你再怎么努力精勤去修出离心,修世俗菩提心,它们也不会成为我执的直接对治。所以你仅有出离心和世俗菩提心,最多只能成就大乘资粮道以下的果位。

  

  那我们说五道菩提,五道十地。

  

  五道:资粮道,入资粮道的标准是坚固的出离心、广大的菩提心、业果如理取舍的世俗正见,这三个条件是资粮道的标准;加行道要修暖、顶、忍、世第一法;之然后是见道,初地菩萨入见道;二地一直到十地,这都属于修道;无学道为十地后心,入金刚喻定,成无学位佛果。

  

  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位,这五道之中,你最多只能去到大乘资粮道,再往上就无法上进了。可见这个论非常重要!你没有通达的话,就无法通达中观正见,修行最多去到资粮道你就无法往上进。所以我们要能通达缘起法。这里宗大师讲了个非常重要的窍诀就是,为什么宗喀巴大师不说“应勤通达空性慧”而说“通达缘起法”呢?

  

  这其实是告诉我们,“以有破有,以空破空。”你直接从性上修是不可能的,凡夫位一开始,一定是用识心来修,一定是识境,不可能是智境;真正见道以后,初地菩萨才能真正有智境。

  

  达摩祖师当年航海西来,他就讲了“吾观此土,唯以四卷《楞伽》印心。”也就是说,印证你开悟了没有,印证你有正见没有,要用什么?要用《楞伽经》,你拿起《楞伽经》看得懂,就是印心,就是看自己这个心理状态在哪一个层次。

  

  上面也讲到如来藏藏心、如来藏藏识。如来藏藏识,这里其实就包括了什么?如来藏有空如来藏,有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指佛的境界,法尔如是的本性光明;你不要执实,不要认为她是个什么东西,她只是一种境界、一种功能。

  

  有些人不懂,他就认为这个“如来藏”不对。“如来藏”这个说法引起过很大的诤论,最初是由日本佛教界搞出来的。

  

  日本佛教界的学者专门做学问,没有修证、没有观修,就认为如来藏是一个什么东西,他就执实了。认为“如来藏”这个说法、思想与缘起法相违背,所以不是佛法。他们由此推论,《首楞严经》也是伪经,《大乘起信论》也是中国人伪造的。中国支那内学院,欧阳竞无也跟着那么说,所以在教界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其实这是没有修证的缘故。没有传承,没有修证,用凡夫心来谤法。一定要知道“如来藏”只是一种功能,佛陀这种法身功德的光明、法身功德的功能法尔如是,叫做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是菩萨的境界。就是他能透过修行,以智境,以见道的智慧来破俱生我法二执。空是空掉杂染,空掉障碍。

  

  藏识,就是凡夫的状态——阿赖耶识。

  

  如来藏藏识其实就包括了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和凡夫的状态。

  

  我们怎样去证入空性智慧呢?要通达缘起法,宗喀巴大师作过一个《中论》的解释,我们这次讲《入中论》,为什么要选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因为宗大师是圣者,他这个正见的抉择一丝一毫的错误都不会有。所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而且来说《善显密意疏》在很多实际观修的窍诀里都点破了。我们以前在清定上师和多识佛爷面前听闻《入中论》时,虽然很快速,但也是依据《善显密意疏》来作的一个说明。

  

  宗大师有个《中论广释·正理海》是专门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汉地叫做《中观论》,藏地叫做《中观根本慧论》,是龙树六论之一,龙树六论的根本,这个正理海,宗大师在里面讲了很多实修的关要,比方说相连缘起、相依缘起、相对缘起、甚深缘起。

  

  相连缘起是指什么?是讲业果,业果是相连的。然后相依缘起、相对缘起和甚深缘起。所以“应勤通达缘起法”,不是简单地说说理论,而是有一步一步的、一个层级一个层级的窍诀。

  

  我们先要树立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然后以业因有来破掉凡夫的实执有,这是二乘的见地——声闻、缘觉的见地;进一步,要树立唯识见来破二乘见;树立中观见来破唯识见;更进一步以大手印见来超越中观他空见;最后一步就是了义大中观见。

  

  所以要通达缘起法,要成就无我的空性智慧,如果没有学习《入中论》是很困难的。月称菩萨造《入中论》是一切大德公认的,没有丝毫错乱之垢,阐释了中观正见。

  

  《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上说:“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就很直接、很明显地讲,如果我们离开龙树菩萨的中观正见,就没有寂灭正方便,所以要学《入中论》。阿底峡尊者也说过:“龙猛弟子是月称,由彼传来之教授,能令通达法性谛。”我们在《入中论》的学习之中讲到实修的时候,就会讲到阿底峡尊者的中观口诀,讲到莲花生大师的中观口诀,这都与月称菩萨的见地完全一致的,都是中观正见。我们要深入地学习。

  

  那对一般的众生来说,《入中论》也能使我们树立以智慧为本的新人生观。一般人的人生观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如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就提倡及时行乐,其实还是一种断见。

  

  还有一些提倡克己复礼,提倡苦行。比方说印度六师外道之一有位叫做富兰那迦叶师的,他就主张纵欲而为,这属于断见外道;还有一位珊耆耶毗罗胝师,属于苦行外道。现在还有修苦行,我们去印度、尼泊尔都可以看到他们。耆那教的教主,他们也会有出家,他们出家也像我们出家人,但他不是拿刀来剃头,是一根一根把头发拔掉,修这种没有意义的苦行。

  

  其实纵我的乐行也好,克己的苦行也好,都是什么?根本上来说都是愚痴,没有智慧,都是以情为本的人生观。所以我们现在要转过来,通过学《入中论》要树立以智慧为本的人生观。纵我的乐行就像火上加油一样,私我的扩张,自私自利心的膨胀,必然引起纷争和动乱,世间一切的苦难、战争都是由此而起。有些人见到此路不通,于是反过来,转向苦行,但他也不知道以苦行来折伏情欲也是不究竟,只是以石头压草的办法而已。

  

  还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就说:“佛教的中观,佛教的中道,就是既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度的苦行,在苦和乐之间取一个折中的态度,这样子就是中道。”这很错误了,当然不是这样子的了,这个有根本的不同。很多人没有通达佛法,就这么讲:“你不要过分地去放纵自己,也不要过度地苦行,苦乐适中,这就是行中道,这就是修佛法了。”错了!这是似是而非的佛法,是不懂的人乱说的。不是在苦和乐之间取一个折中,而是从根本上就不同,无论是乐行,还是苦行,二者的根源都是愚痴,都是以情为本(一个是放纵情,一个压制情)的人生观,都是根源于情识的妄执。因此佛陀就否认苦乐二边开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等等。这八正道就是告诉我们,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之中,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来转以情为本的人生观为以智慧为本的新的人生观。

  

  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学习《入中论》的过程,就是从如实认识我们的生命状态,净化我们的心,由识境起观修,由净化识开始,由识境契入到智境,如实认识生命到改造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入中论》的过程。也就是使我们的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入中论》。

  

  第二种殊胜:《入中论》是汇通大小乘,树立出世正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心见性的钥匙。

  

  你要进入到佛陀的智慧宝藏库,你要有钥匙,月称菩萨就在《入中论》里面把钥匙交给了我们。

  

  明朝有位高僧说过:“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糠秕书。”读了《首楞严经》才觉得这才是最珍贵的。原来世间的《论语》、《中庸 》、《孟子》、《道德经》、《南华经》等等,都好像把大米打出来以后,剩下的那个表皮,糠一样。同样,即使我们博通古今所有的世间知识,比方说印度当时的四吠陀、薄伽梵歌;中国也有诸子百家等等古今中外的一切世间知识你都精通了,也不如你只精通《入中论》的一个偈子。为什么?因为就算你世间的知识再精通,也不能解决生死大事,不能了生脱死,而学习《入中论》能使我们种下证悟空性的种子,我们如实地去修习就能断绝生死的流转而获解脱。所以见和修两者,见特别重要,当然见也要依靠观修才能逐步地、深入地树立中观正见。所以我们学《入中论》才能够真正地证悟空性。

  

  《般若经》云:“学般若者,从生至生,受用无尽,生生得生有大般若之处,得遇善知识为说般若法门,具足一切学般若的增上缘,如法修持深观慧和广大行,乃至究竟成佛。”现在大家有这样甚深奇妙的因缘,乃至于就听一堂的《入中论》,都已经种下了般若的种子,生生世世都受用无尽。

  

  其次,阿罗汉、缘觉、菩萨、佛都依般若才能获得相应的成就,般若是四圣之母,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由般若而得成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有个概括:“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就是说,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他的一切智就是般若法,由其一切智而成就涅槃;诸乐饶益有情者是指菩萨,菩萨由道种智而成世间利,能利益教化世间无量众生。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这四圣的母亲就是般若法,所以我弥勒菩萨向般若法顶礼,这是赞叹般若。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就是解说般若的一部分,上面就说到:“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故为一切,众生之祖母。”佛陀是众生的大慈悲父,佛都是由般若而生,所以般若是佛母,般若法是一切众生的祖母。

  

  《大智度论》上又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因地修行位上称为般若,在无学果位、佛果位上就称为萨婆若,如来的一切种智。因此,雪域的大德说:“佛法三种最重要:佛法的基础是戒法,佛法的精华是般若,佛法的心髓是金刚乘,三者皆应善学。”都要善巧地去通达,我们才能真正地学通,才能真正地有证量。

  

  在见和修上来说,我们要解行并重,教观双行,要能够大开圆解。见地透彻大开圆解的人和未开圆解的人同样地修,但是他的功德是天壤之别,差别是日劫相倍。就是说开了圆解的人、有中观正见的人,修一天的功德就等于没有树立中观正见、没有空性慧的人修一个大劫的功德。所以一定要在见地上面下功夫。

  

  我们说见有七种:凡夫是凡庸见,外道是邪见,第三就是二乘见即业力,第四就是唯识见,第五就是中观见,第六就是俱生智见,第七也就是了义中观见,或者说大圆满见。所以我们要由《入中论》来让自己有正见,来指导实修,不然就会堕入盲修瞎炼而不自知,并且《入中论》是会通大小乘。

  

  第三种殊胜:《入中论》是救度众生的根本方法。我们由甚深、广大二门来引导众生契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的智慧大海,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舟航。

  

  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入中论》的殊胜是什么?是智慧宝剑,是树立正见、见自本性的钥匙,是救度众生的舟航。

  

  我们经常说发菩提心,要发愿度众生,但如果没有究竟的救度众生的方法,不过是徒具善心而已!而《入中论》就能够使众生通达人无我、法无我,是让一切众生通达无我正见的津梁。

  

  从广大门来说,《入中论》以十波罗蜜来配菩萨的十地,每一地都说明这一地的体性、增胜功德和修习方便。

  

  由甚深门来说,《入中论》在第六现前地之中,以破四生明法无我。凡夫众生执著于这个法有,怎么来破它呢?就破四生——破自生、破他生、破自他共生、破无因生,有具体推论的方法,让我们豁然大悟。以七相推求破人我执,七相推求就是一性、异性、能依性、所依性、具有性、积聚性、形相性,其实都是我们重重地来善用缘起法,随立一法,随破一法,然后让我们破除实执,就能破人我执。因此《中论》里的“八不中道”是特别重要的,通达了“八不”,对以七相推求破人我执就很容易听明白。《入中论》上用比喻的方式,以此七相理论来观察推究车和车支都是毫无自性的。

  

  《入中论》中广破唯识宗所讲的阿赖耶识,破自证分,唯识宗说阿赖耶识、自证分、识外无境等等,《入中论》月称菩萨都广泛地来破唯识见;同时也破中观自续派所讲的“名言中许有自性”。这“名言有自性”,我们经常会看到,但很多人不知道,因为看每一部论,每一部书上面都这样讲:名言有、业因有,他搞不懂名言是什么东西。其实是什么?我们心里面有个概念,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然后我们执著于此。比方我们说这是房子,我们心里先有房子这么一个概念,又用语言给它安立一个名字,然后对它起实执等等。

  

  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重点是破外道见,有很多的辩论,有很多的辨析;然后破小乘见,没有广破唯识见。而《入中论》里广破唯识见,也破中观自续派的见解,并且开显不共的宗旨。比如月称菩萨认为小乘也通达法无我义。我们一般以前所学的总是认为小乘是“我空法有”,人我执已经破掉了,已经断了,但还执著于有所修的法——四谛十二因缘,四谛十六行相等等,这是一般的说法。但月称论师有不共的宗旨,他说小乘不单单通达人无我,也通达法无我;不单单破人我执,也破了法我执。为什么呢?我们在第六现前地就可以深入地分析。并且如何安立二地,如何安立业果,如何区分俱生我执、分别我执,如何界定烦恼障和所知障等等,都有很多不共的窍诀所以非常殊胜!

  

  这个都是我们实际修行之中需要面对、需要遇到的问题,《入中论》之中都有细致入微、条分缕析的解说,使众生能豁破无明,抉择中观正见,所以确实是入涅槃城的津梁、桥梁,渡般若智慧海的舟航。所以说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了《入中论》非常殊胜!

  

  《入中论》上说:“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趣圣果。”有智慧的人能够趣向圣果,走向解脱,正如眼睛明亮的人能够带领无量的盲人走到安全的地方一样。同样,《入中论》解说佛陀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的甚深密意,并且圆具深观、广行两派的法义,所以说非常殊胜,因此我们要以大欢喜心、精进心来闻思修。

  

  今天就讲到此地,明天继续讲作者。接下来用三分钟,大家一起来念般若佛母的心咒: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