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

《入中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4 09:06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这其实就是简略的解释,为什么初地叫做欢喜地,或叫做极喜地;初地的体性是什么。整个第一品菩提心欢喜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略释地的体性;第二是广释地的功德,初地有哪些功德;第三是结说地功德。

  

  

  

  一、略释地体性

  

  

  

  〔佛子此心于众生〕“佛子”是指初地菩萨,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具足;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也功德圆满了,经过资粮道位、加行道位的修证,而入于见道位;真正地明心见性、开悟了,真正的是圣人,超凡入圣了。

  

  要知道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是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修行,此时称为远波罗蜜;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称为近波罗蜜;八地到十地是第三大阿僧祇劫,这称为大波罗蜜;后面十地满心,入金刚喻定。就是还缺百劫修相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成佛道。

  还有一个五道,五道,第一是资粮道位,大乘来说,他的标准是坚固的出离心、广大的菩提心、业果如理取舍的世俗正见,这三个条件具足了,就是资粮道位的菩萨。

  

  第二加行道位就是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在唯识来说,弥勒菩萨开示的唯识的四加行,在修证上面的这种加行是出自于《辨法法性论》;小乘的加行法主要就是修四谛十六行相。然后是见道位,其后是修道位,二地乃至于十地,这都是修道位。

  

  第三无学道,无学道位就是佛果位。“佛子”是指初地菩萨;“此心”就是指证,已经证悟了,证真见道,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之心,叫做“此心”,他已经证得真如妙理。

  

  这里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他已经见众生性空,他就知道他前面一大阿僧祇劫去度化众生,修种种难行苦行,而实际上是实无一众生可度,那他会不会退失利益众生之心呢?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性空。

  

  其实不会!因为菩萨虽然见众生的性空,但是因为众生执迷不悟,仍然还有无量有生死流转的众生极可悲悯,所以于实无众生可度之中仍然还会随大悲心而转,度生不息。

  

  〔为度彼故随悲转〕此句是回答前面这个问题的。初地菩萨已经见道,有胜义菩提心了,随大菩提心而转,所以对一切众生,都能帮助他们得到暂时的人天之乐和究竟解脱之乐的利益。

  

  所以《中观四百论》上圣天菩萨就开示:“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菩萨在初地真正发起了胜义菩提心,因此他所招感的这种福德及福报,就是即便大地上一切的众生都成为转轮圣王累积起来这种福报,都比不上这一位初地菩萨的福德。

  

  〔由普贤行善回向〕初地菩萨在出定时,是由普贤行愿来回向善根。这时空性智慧已经证入,行菩萨道的能力已经得到,能舍一切头目髓脑来修布施度圆满,由普贤行愿能够来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所以由普贤行善回向。

  

  因为普贤行不容易,“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为什么说他不容易?他不是在某个有局限的范围之内,不是在一尊佛一个众生面前来修;而是遍缘法界一切境,虚空无尽,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他是缘整个法界的一切众生。

  

  这就一定要有大智慧,有开悟的智慧,才能真正地修普贤行愿。所以在出定位时去累积福慧资粮,初地菩萨是真正能够由普贤行愿来回向善根,由普贤行愿来修积福慧资粮,由普贤行愿来依法界缘起,以甚深缘起而遍缘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善回向”。

  

  〔安住极喜此名初〕初地菩萨见道以无漏的入定智慧安住于法界本性。这时候他对三宝生起了不共的欢喜心,因为离成佛很近了,所以极喜;因为彻底远离了凡夫位而极喜;因为真正有大能力,明心见性,能做一切众生的导师,所以极喜。

  

  因此在出定位时内心就禁不住数数地欢喜,生大乐,名为极喜地。要知道初地乃至于十地,为什么会有地的差别呢?是因为在出定位上主修的法门不同而安立的。

  

  入根本定时,都是以无漏的智慧安住于法界本性,所以菩萨没有地道的分别,在入定阶段没有初地乃至于十地的差别;但出定时候有不同,出定的时候以四门差别,别立为极喜地等十地。

  

  第一门差别是由功德数量增长之差别。初地有十二类百功德,第二地离垢地有十二类千功德,越往上功德越殊胜。比方初地菩萨就能到百世界示现成佛,他就能够一刹那中见百佛,他就能够一刹那中悟百种禅定,功德非常殊胜,十二类百功德;第二地就更殊胜了,十二类千功德。

  第二门差别是由殊胜神力增长之差别。各地清净、净化障垢,就是清净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的种子,能够摧破它,这种力量越来越强、越来越增长,进道力增长,这是第二类差别。

  

  第三门差别就是波罗蜜多增上差别,其实就是十度。在初地就是修布施度圆满,离垢地就是修持戒度圆满,发光地就是修忍辱度圆满,乃至于焰慧地就是修精进度圆满,难胜地修禅定度圆满,现前地修般若度圆满,都是渐次地圆满。

  

  要注意,这里面不是在他只修这一度,而是一度为主,兼修其余九度。比方说初地就以修布施度为主,兼修其余的九种波罗蜜;二地布施度圆满了,持戒度也圆满,就以修持戒度为主,也兼修后面的八度。

  

  所以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这十度就有十地来相配,每一地越往上所断的烦恼就越深入,证悟的智慧越广大。

  第四门差别就是受异熟生增长之差别。初地菩萨若是在家菩萨的话,就会示现做南瞻部洲之王;二地菩萨若在家,就可以示现为统领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所以越往上示现这种广的世界,利益教化的众生越广大。

  

  这就是讲每一地的不同。由这四门差别安立初地乃至于十地,每一地有不同的功德,不同的修法,有不同的证量等等来安立。

  

  所以中国人很多词汇都从佛教里来。比如说地位,地、位就从这地方来的。“地”是指初地乃至于十地,“位”是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位,合起来叫地位。

  

  还有说:“你是哪个单位的?你现在在哪里工作?”这个“单”和“位”也是从佛教禅宗里来的。原来的出家人,不像现在这样,每人住一间房子,关起门来自己搞,统一住在禅堂里。

  除非是你要管事,怕你干扰大家,到外边去找个房子住;其他人统一在禅堂里用功,大家都睡在一起。禅堂两边就是炕一样的东西,每个人就一条,刚好够你睡下去,这一条就是你所睡的地方,这叫位。

  

  这一条前面有张凳子给你打坐,凳子和这张床之间拉一根竹杆,是你挂袈裟的地方,这叫单,安单的地方,你要放被子,放袈裟,这叫单,前面打坐的那个凳子叫单,睡觉的地方叫位,所以叫单位。

  不是你在什么地方工作的意思,而是用久了就变了。这个词汇的源流最早都是从禅堂里出来的。这地、位也是如此。

  

  

  广释地功德分三

  

  

  

  接下来是广释初地的功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庄严自身德,第二就是胜过他身德,第三就是初地增胜德。

  

  

  

  1、庄严自身德分三

  

  

  

  先说庄严自身德,也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得真义名初功德,这时得真义名,他是菩萨的名位决定。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这是菩萨的名位决定。

  

  二是生佛家等四功德。

  

  三是趣上地三功德。先看第一部分。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这两句是赞菩萨名位决定。“彼心”是指胜义菩提心;“地前”,在初地以前。虽然他也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但仍然还是凡夫,到了初地就超凡入圣,是胜义菩萨了。所以“彼心”就是胜义菩提心。由于得到了胜义菩提心,因此他称之为菩萨,是真菩萨。

  

  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真是菩萨”,是要通达无我法,才能叫真是菩萨,就是初地以上。

  

  接下来讲“生于如来家族中”这四功德。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这偈子是讲庄严自身德的四种功德,也就是生佛种姓的功德、所断的功德——就是断三种结、所证的功德和能力功德。

  

  〔生于如来家族中〕就是真正生在佛家,成真佛子,决不退转,能够成佛了,这是种姓功德。为什么说他是生到佛家族里来了呢?因为他所证的与佛所证的都是证入到了缘起空寂性,只是分证圆证的不同。佛陀是圆证,他才是分证。

  

  〔断除一切三种结〕初地菩萨能断除萨迦耶见、疑见和戒禁取见,这称之为三种结。汉传佛教都知道,我们要断五恶见,哪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身见,这翻译其实是不准确的,准确的应该叫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五恶见之首。有的人把萨迦耶见翻译为“有见”(执著于一切为有),但众生执为自我的这个“我”义就不能明显表达出来,所以这翻译不能明显表达出来。

  

  或者就翻译为“身见”,执著于这个身体就是我。这也不圆满、不完整。为什么?众生是一个身心的和合体,你单单说身见也不完整。

  

  其实萨迦耶见指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于五蕴身心妄执为我;或好像外道一样认为有神我等,由此而生我执,这样叫做萨迦耶见。那你单单翻译为身见,对于五蕴之中,它就只讲了色蕴;受想行识蕴就漏掉了,所以也是不圆满。

  

  所以翻译为萨迦耶见是最正确的。萨迦耶的意思翻译过来是 “坏聚见”。“坏”就破其执常,“聚”就破其执一,执著于是一个整体,你要说是“聚”就把它破掉了,是哪五聚呢?色、受、想、行、识五蕴聚。所以把执著于是一个整体,这个执为一就破掉了;因为它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把它译为坏,把常执也破掉了,不然,我们执著于这是常的。所以坏聚见,萨迦耶见,这翻译是比较恰当、比较准确的。

  疑见就是对佛所说的妙法犹疑不信,不能依教如理修学。这个疑是什么?不是说对佛不可以起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疑的是指你在实际观修用功的过程之中产生的疑惑,之后你进一步去求法,把疑惑解除掉,你这种见地就越来越深入,智慧越来越广,这样是正确的。这个疑是指对于基本的因果都不信,自己也不去实修,这样就是障碍自己,不能解脱。

  

  戒禁取见,是指对那些不符合于佛法的、非佛所制的戒,执著执取,以为是正确的,而去受持,这样是受无益的苦。

  

  萨迦耶见能障碍解脱的欲乐,疑见是障碍解脱行的发起,戒禁取见是令趣解脱者不能得到正顺解脱道,所以都是解脱见性的障碍。萨迦耶见——坏聚见,因为你有这种执著,就难以领悟佛陀的教诲,难以发起求解脱的心,难以真正地去求解脱,所以特别地说初地菩萨断此三结。

  

  初地菩萨是断萨迦耶见、断疑见、断戒禁取见。但实际上,见道的时候他已经断了分别的烦恼障、分别的所知障,已经断了,所以才能见道。他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只是伏住了,没有断,还要继续修。

  

  所以见道的时候,他就已经断除了二障的分别,也有的称为二障的遍计种子,俱生的种子还要在修道位之中来断,但是特别把这三种结提出来。

  

  〔此菩萨持胜欢喜〕初地菩萨已经生起了很多出世的、不共的无漏功德,所以能有最胜欢喜。胜喜功德有四种:

  第一种就是得出世心。菩萨已经登地了,虽有种种的道行,他所依的已经是入见道位,已经了生脱死,不再受轮回的逼迫了,所以他能成就无量广大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因此生欢喜心。地前菩萨依据的还是世间的有漏善心,现在不是世间的善心,而是出世的无漏善心,所以生大欢喜。

  

  第二种就是破人我相。

  

  第三种就是法喜充满,身心上已经实际体证佛法了。

  

  第四种就是离诸怖畏。《华严经》说:“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五怖畏:第一个是不活,不活畏,就是担心生活无法维持,没有生计的来源,初地菩萨已经不担心了,他离开了不活畏。第二个是死畏,凡夫众生畏惧死亡,但见道的菩萨已经了生脱死,所以离死畏。第三个是恶名畏。第四个是恶趣畏。第五个是众威德畏。

  

  “以不贪著我,及以于我所,是诸佛子等,远离诸怖畏。”因为见道位的初地菩萨已经不贪著于我和我所,已经断分别人我执、法我执,所以他就离开五种怖畏。有些人担心自己名声不好,有些人担心堕到三恶道里面去,初地菩萨都已经永不历三恶道苦了。

  

  众威德畏就是有些人私下里能滔滔不绝、娓娓而谈,大众之中就不敢说话了。畏大众的威德,对大众威德生畏惧,所以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初地菩萨能远离这五种畏,因为这四种胜喜功德,所以名之为“此菩萨持胜欢喜”。

  

  〔亦能震动百世界〕初地菩萨依所证的功德力,能一刹那间震动百世界。一世界是一个太阳系,初地菩萨的神通妙用能震动百个太阳系,这是初地菩萨十二类百功德之一。

  

  比方出定以后,初地菩萨能一刹那之中面见百佛,能到百世界示现成佛,来教化众生,具有百种神通,度百众生,刹那之中到百佛刹土,入百种三摩地等等无量功德。

  

  接下来就是庄严自身德之中的趣上地三功德。

  

  【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

  

   此异生地悉永除。】

  

  〔从地登地善上进〕已经获证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就能从此地登上彼地,一直往上是能善妙地上进。他不像在凡夫位进进退退,容易有退转,到了初地菩萨就顺利地地地上进了。

  

  第一个原因是诸地菩萨所证的真空没有实质差别。初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他们在入定时所证悟的空性,所安住的法界本体是没有差别的。

  

  但他证的空性有圆满和不圆满之分,有分证、有圆证,到佛才是圆证,因为他所证的都是性德,所以没有实质差别。菩萨从地至地,如鸟飞空,好像小鸟飞在天空一样,无有行迹,所以说“善上进”。

  

  第二个原因是登地菩萨已经现证无我空慧了,所以他具有善巧,福德广大,精进力任运自成,地道功德能够不断地相续增长。

  

  这也有个比方,就好像老鹰一样在虚空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不需要怎么用力。同样的初地菩萨已经是登地了,他要往二地、三地、乃至于十地去增上的话,也能自在地上进,所以称之为“善上进”。

  

  〔灭彼一切恶趣道〕这是说第二种功德,初地菩萨已经是永不堕三恶道了。其实是在加行道位时就已经不入三恶道了,如《俱舍论颂》上说:“忍不堕恶趣。”但这忍位虽然没有超凡入圣,仍然还在生死里面打滚,但他总在人天路上,绝不会再堕恶道。

  但是要知道加行道位的菩萨只是伏住了恶趣的因果,所以他不堕三恶道;一定要证到初地,他才永断恶趣因果,没有堕恶趣的因。

  

  有些人说地藏菩萨怎么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不是在恶道里吗?要知道菩萨是以愿力的缘故,不是业力。初地菩萨也可能是为了度众生的缘故,示现入恶趣之中,但他是由愿力,生死自在,不是由业力。

  

  〔此异生地悉永除〕“异生地”是指凡夫。凡夫在生死里流转,有各种不同的受生形态,所以叫“异生地”。今生做人有个人的形态;下辈子也许由于恶口的缘故可能就做一条小狗,有条狗的形态;再下一生又有可能就是天人的形态了,种种不同,所以叫异生,异生地。也可以说他没有得到圣人的功德,所以名为异生性。

  

  初地菩萨已经得般若见性智慧,证得圣果了,所以“异生地悉永除”永不会退堕到凡夫的地位上。今天就学到此地,我们一起念般若佛母心咒。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