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造论分支:序分分二

《入中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4 09:06

  一、总赞菩提之因

  .

  

  二、分别礼赞大悲

  

  造论的分支也可以像我们的经一样(经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本论也是如此,前面的“声闻中佛能王生”,一直到“见其摇动与性空”,等等整个长段的颂都属于序分的内容,也就是礼赞或顶礼三宝,这边特别地顶礼菩提三因和大悲心。

  此序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总赞菩提三因。成为大乘的菩萨,还要具备三个条件,就是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合称菩提三因;第二部分有两个半的颂是分别礼赞大悲心。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声闻,听闻佛陀的教法音声而悟道,听闻四圣谛而悟道成就的,我们称之为声闻;中佛是指辟支佛,声闻与缘觉;能王生,就是二乘的声闻与缘觉都是依能王,是依佛陀的教化而生的。

  

  “诸佛复从菩萨生”。诸佛是从菩萨而生,菩萨又由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这三种根本正因而出生的。

  

  一般的论典在造论时,都要先归敬三宝,但月称论师在此地是先总赞菩提三因,因为在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过程之中,菩提三因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行菩萨道的三个根本条件,好像鼎的三足一样,缺一不可,所以要特别地礼赞菩提三因。

  

  特别是归敬大悲心,因大悲心是自利利他的功德之源,无尽的善根、功德、智慧、福德、神通、三昧、辩才,都从大悲心之中流露出来的。佛心者,大慈悲心是,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觉。

  我们先说第一句,“声闻中佛能王生”。闻声而悟道,听闻佛陀的声教,悟证四圣谛的真理,入于涅槃寂静,名之为声闻。

  

  他具体修法也有小乘的五道:加行道时,主要就修四谛、十六行相;之后入见道位,须陀洹向,这是属于小乘第八圣位,渐次往上直到阿罗汉果,这属于第一圣位,所以有四果四向。

  《妙法莲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这是闻声而悟道,依佛陀的教化而生。

  

  中佛就是辟支佛,也分为缘觉和独觉。在有佛出世时,观佛所说的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样顺观生死,逆观还灭而悟道,称之为缘觉。

  

  在无佛出世时,有一类智慧根器很猛利的众生,他们自己观察,“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这样能体认无常而悟道,名之为独觉。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缘觉是因为听佛陀说十二因缘而悟道,说他从佛所生没有问题;独觉行者是生在无佛出世时,他没听到佛陀说法,为什么说独觉也是从佛而生呢?

  

  我们要知道,独觉今生之所以觉悟是因为他过去生中曾见佛闻法,闻佛说过甚深的缘起法,虽然没有现生证果,但由于修了佛陀所说的法,以此缘起力故,在他生后世,在无佛出世时,能定得缘觉的涅槃果位,因此也说他是从佛生。

  

  圣天(提婆菩萨)在他所造的《中观四百论》上有个偈颂解释此事。论说:“设已知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他已经闻佛说十二因缘法,已经听佛说甚深缘起法,但现生没有证得涅槃,他生决定能够得证,好像已造业一样,将来一定得果,不过时间有迟有疾。

  

  那缘觉为何称为中佛呢?要知道缘觉的这种福报比声闻要累积得多。经论上说:声闻阿罗汉,如果根器极利的众生,三辈子累积,最快三生就可以成阿罗汉果,时间很短;缘觉要经过百劫的修行来累积福慧才能证果位。

  

  那我们知道由菩萨到成佛就更漫长——三大阿僧祇劫,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就要一大阿僧祇劫;由初地到七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用这样极其漫长的时间去修福慧。

  二乘是从佛语教化而生,佛又从何处生呢?论师说:“诸佛复从菩萨生。”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化,理应是菩萨从佛所生,怎么可以说佛从菩萨生呢?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

  

  第一是从修行的因果来说。佛陀是因地广修菩萨行而成佛的,所以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因能生果,果从因出,故说诸佛复从菩萨生。

  

  第二是从菩萨教化的缘,发心的因缘来说。比如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都是因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发菩提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妙慧童女经》中佛陀也说:妙慧菩萨行菩萨行,经过了三十劫的时间,以后释迦牟尼佛才因为得到妙慧的教化而发菩提心。

  所以不应该认为菩萨一定是修证的果位比较低,有很多菩萨其实都是倒驾慈航来示现、来协助佛陀教化众生。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所以在《宝积经》之中,佛陀就对大迦叶尊者说:我们要礼敬菩萨过于如来。因为“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是从诸菩萨而生如来,因此从这两重原因我们来说“诸佛复从菩萨生。”

  

  菩萨又如何出生的呢?底下两句是讲菩提三因,菩萨三种正因。既然佛是从菩萨而生的,那能生菩萨的因是什么?那也就是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

  

  在《中观宝鬘论》上面,龙树菩萨开示:“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不依二边的空性智慧,离四句,绝百非,离四边八戏的智慧,我们称为之无二慧。

  

  我们先来解释大悲心。大,就是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时、一切处;悲,能拔苦,慈能予乐,也可分为生缘悲、法缘悲和无缘大悲。

  

  无二慧,是指远离断边和常边。许多众生的知见很容易不是落在断灭见里面,就是落在常见里面。比如落在常见里最易听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说,有人会承认灵魂,其实佛教里是否定灵魂这个说法的。

  

  有人认为好像有一种东西,就是灵魂,他今生今世做人,下辈子做天人;他离开这个人的躯壳,又进入到天人的躯壳;再下辈子堕落做一条狗,又进入到狗的躯壳。好像有个什么东西,他们叫做灵魂,但其实这是错误的。一说灵魂,就会产生一种常见,有个什么东西,他离开这个进入那个,又离开那个进入下一个等等,一直在流转,这其实是很错误的,很容易落入到一种常见外道。

  

  好像我们的肉体一直刹那刹那地在生灭,今天我的身体不同于昨天的,它有很多的细胞已经死掉,又有很多的生出来等等,天天不同。

  

  同样,我们神识里面的业识种子也是一直在迁流不住,所以从唯识界的角度说神识是比较正确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种常见。

  

  还有及时行乐,说人死如灯灭等等,这就变成一种断见。要远离这些断见、常见,尽灭能取所取等等一切的执著。

  

  我们修行,比如说我在念阿弥陀佛,有个能念阿弥陀佛的我,有个所念的阿弥陀佛,这就有了能取、所取,所以有二取执著,这还是难以解脱。

  所以要证达远离断常二边,然后灭尽能取所取的二取执著,证达如是的甚深空性智慧,我们称之为无二慧。所谓了义中观见,就是圆满的无二慧。

  

  菩提心是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疲厌。”这样称之为菩提心,但如何去实修?还要有实际的观修次第。

  

  简单地说菩提心可分为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见道以前、初地以前的菩萨。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样的大心,所以说菩提心不同于世间的善心。你不要说:噢,菩提心就好像雷锋一样,一直去帮助众生,去无我助人就好了,那只是一种利他心;要有利他心和成佛心两个条件具足,才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单有成佛心就会退堕到二乘,单有利他心就是世间的好人、世间的善心。发了愿以后去相似地修六度万行,这是行菩提心。要知道他没有真正地明心见性,所以所修的那些是相似的六度菩萨行。

  

  然后到了初地菩萨明心见性了,那种菩提心称之为胜义菩提心。也可以说有五种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和滚打菩提心。那是属于最上乘的,这六大明点观修,滚打菩提心。

  

  有人提问:菩萨应该从佛陀的教化而出生,为什么说从菩提三因而出生呢?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受佛陀教化,这是三乘佛子的共因。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接受佛陀的教化,这是共因;在此处是就大乘佛子他的不共因来说是菩提三因出生菩萨。

  二、月称菩萨造《入中论》,不是从果上来赞叹,而是从大乘得果的因方面来赞叹,你要具足这三因,才能称之为菩萨。从这个因方面来说为菩提三因。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就说菩萨是真正得到佛陀的意,大慈悲、大智慧的意功德。罗睺罗是佛陀的身(生)子,即血脉之子;声闻、缘觉是佛陀的语子,即从佛口生,也就是闻佛说法而生;菩萨是佛陀的意子。

  

  同时声闻、缘觉二乘的果位,都只是暂时证果,只是止于化城,还没有究竟,还要进一步前行,最终都需要行持这菩提三因(三种菩提正因)来趣入大乘的五道十地,才能获得圆满的佛果。

  

  这首偈子是总赞三因,接下来是总赞大悲心。

  

  

  

  总赞大悲心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大悲心在菩提三因之中是主要的因,也是菩提心和无二慧的根本。因为在行菩萨道的最初、中间和最后,大悲心都是极为重要。

  

  最初的时候大悲心好像种子一样。菩萨是因菩提心而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的因就是大悲心。《普贤行愿品》上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

  所以说“初犹种子”,最初是成佛的种子。佛陀能成就广大圆满的福德智慧,究竟圆满的果位,大悲心是种子、是基础。

  我们能闻到教法的因是什么?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他因为大悲心舍转轮王位——如果佛陀不出家,再过七天就可以做转轮圣王,那他舍转轮王位出家,示现成佛,才有我们这一期教法的流传。所以“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中间大悲心就犹如水。菩提种子要依大悲心的滋润才能生长。所以发心以后,中间修菩萨的六度万行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调伏无数刚强众生,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果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有可能会退失,好像种子没有水和土,也不能生长一样。

  

  所以《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华果。”所以中间是如水来令菩萨中间行菩萨道不会退失、退转。

  最后大悲心犹如果实,常时受用若成熟。大悲心好像果实一样,能给一切众生常时的享用、受用。即成佛果时,他已经圆具了断证功德,断德、智德、悲德,一切功德都圆满具足,成就了四身五智,福慧两足,而任运地利益众生,尽未来际度生,也都由大悲心。若无大悲心,就会应入涅槃,所以能任运利生,也因为大悲心。所以月称说:“故我先赞大悲心。”

  在《正摄法经》上说:“菩萨不须学习很多法门,只要善能具足一法,其他一切佛法自然都来到菩萨手中。”这一法就是什么?就是大悲心,以大悲心为基点,所有的六度万行都可以顺利完成。

  更重要的是《入中论》中有个特见。我们前面的那些见解我们听多了,我们都知道,《入中论》中有个特见是说什么呢?就是说从修行实证上来讲,大悲心的实质就是如来藏,大悲心就是如来的法身功德,依止大悲心就是依止如来法身功德。

  

  萨婆多部和经量部,即有部和经部。他们都只是在识境上去观修,当六识更不转起时,也就是寂灭了,所以他们不能成就佛果。

  

  中观应成派就说基道果的中道,基之中道是缘二谛,即缘胜义谛、缘世俗谛;道之中道是缘二资粮,福慧;果之中道是缘法身和色身,法身、色身二身双运,即住于真实中而不离世俗谛与大悲心双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这无所住是层层地来推论,由相连缘起到相依缘起,到相对缘起,到法界缘起,层层地推论,再来论证到极无住。所以中观派里有个极无所住派,极无所住派就是了义中观见。接着一直推到极无所住,推到无碍,之后同时生心利众生,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这样也是住于真实中不离世俗谛,与大悲双运,不偏于智边,才能修积智慧资粮。

  

  后得定之中,前面是在座上修为主,出定时,能如实地见情器世间。要知道唯有佛陀才能真正安住在自性定之中,出定入定没有分别。菩萨在修道的果位上,在入定时候,当然是见真实了;他出定时候,仍然还有能取所取相,但没有执著,叫有相无执。

  

  因为他第六意识已经彻底转为真实智慧,所以再不会起执著,是有相无执。如实地见情器世间,以大悲心来修积功德事业,虽然作无量利众生的功德事业,而视一切法如梦如幻,才能修积福德的资粮。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大悲心在修行的最初、中间和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初要树立中观正见,要有大悲心;中间我们要在出定位中要利益众生,也需要依靠大悲心和智慧双运。

  

  接下来是说悲心的差别,生缘悲、法缘悲和无缘大悲。

  

  

  

  生缘悲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这是说生缘悲。“最初说我而执我”,菩萨是以拔众生苦为己任,所以看到各类的无量众生在三界里流转生死受苦,就好像自己受苦一样,生起大悲心为其拔苦,这是生缘悲。

  

  由此菩萨就会思考:众生为何会受种种的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本颂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众生的痛苦是因为我法二执而来的,并不是外在什么原因使他痛苦,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有我法二执。因为实执分别心,执著于有我和我所,无尽的苦痛才会滚滚而来。

  

  〔最初说我而执我〕圣者也会说“我”,但是这是假名安立我,为了让众生能够听得明白,所以顺世俗谛假名安立我,不会起我执。

  凡夫口中一说出我字,立刻就泛起一种实有感,任何时候首先关注的是我。好像学生考试,成绩贴出来,首先看过去找自己的名字。

  

  任何时候这种我执都是非常坚固的,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对躯体生起一种坚固的执著,认为这个就是独立的自我。

  

  所以就会有担心,担心影响到自我的利益,担心对自我构成威胁。所以不单单是种种的痛苦都会随之而生,由我执而生,而且引起人类极大的纷争。

  

  〔次言我所则著法〕这是显示众生的法执。有了自我,就一定会有了与自我相对立的我所,好像我所有、我所知、我所依。世间来说,我的财产、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所生活的社会、我所在的社区等等,这些通通都属于我所。众生生起了一种法执,并在这上面生起诸法实有的妄执,这也就是法执;因为有法执而生贪瞋。

  

  唯识里就讲到所谓的五法,即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名、分别,这三者属于染污法。所谓相就比方我们的身体,给它安一个名字,然后对它起妄想分别,凡夫的实执就从此而起。

  

  所以首要就是要破相、名、分别,之后产生的智慧才是正智。虽然是正智,没有染污,但还要有功用行,到了如如才是无功用行。众生因为有了我执和法执,所以就有了痛苦;因为有了法执,所以就会妄求,就会痴心妄想:属于我的不要让它失去,未属于我的能不断地到来,能为我所有。欲壑难填,痛苦无边,这样子就有了流转生死,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说英雄多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庸人事多,钱事、情事、儿女事,事事闹心。每天都觉得很苦恼,都是这么些事情。

  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不管你英雄也好,普通人也好,不知断我执和法执,都是烦恼痛苦的。所以我法二执是众生痛苦的根源,是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根本。修学佛法有八万四千无量的法门,但根本来说,都是以破我执和法执为主。

  

  〔如水车转无自在〕无明众生因为不知道轮回的根源是我法二执,所以菩萨悯念众生,以悯念众生之心,将轮回比喻为水车来开示众生,如水车转无自在。

  

  宗喀巴大师在《善显密意疏》里从六个方面来剖析水车喻。以前用人工来灌溉田,所以在有水流的地方就会做一个水车。水上绑很多竹筒,水力冲动车在转,竹筒里的水就冲上去倒到田里,这叫水车。

  第一个方面说,水车是由绳子捆紧的,就是比喻众生因为惑业苦,绳索绑在生死轮回里。惑,其实就是烦恼,迷惑了,而烦恼迷惑的根源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然后造种种业,所以受生死苦。

  

  第二个方面说,水车依靠人力和水力推动而旋转,众生是依实执分别心推动而轮回不息。

  

  第三个方面说,水车上的竹筒上下旋转,就比喻众生在轮回里,上至天界、下至地狱,也是流转不停。最上去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最下去到金刚地狱,这样上下旋转不得自在。

  

  第四个方面说,那竹筒里面装满了水,水车将水引上来要有很大的动力。下去时因为水已经倒掉,所以空车落下去不费力。同样,众生要生善趣,也需要精勤地修善法,如果懈怠或者造恶业就堕恶道;所以生恶趣的众生多,生善趣的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

  第五个方面说,水车上的竹筒或上或下,都是不得自主地由水力来推动。同样,众生在三界之中或上或下,也是不得自在,由业力所牵引,“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个方面说,推动水车的流水力不止息,水车就不停;同样,众生也是恒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实执分别心不止息,轮回就不能止息。

  

  我们由水车喻可以明白什么?可以明白没有自相不空的轮回法,可以明白也没有实在外境形成的轮回,是因为众生的实执分别心才有了流转。

  

  〔缘生兴悲我敬礼〕因此月称论师说,对那些缘众生苦而生大悲心,来成办令众生离苦得乐,广大利益众生事业的菩萨,我月称向他们顶礼。这是生缘悲,因为缘众生苦而生悲心。

  

  一定要知道,菩萨的生缘悲不同于凡夫的同情心。是什么呢?有什么差别呢?比方说我们凡夫看到众生受苦,也会起同情心,也会怜悯他,也会去帮助他,但那是不是就是生缘悲呢?

  

  有很多解释说,那个就是生缘悲了,但其实菩萨的生缘悲跟那个相同吗?不相同。凡夫的同情还是有一种实执在,执著于自己是真实的,执著于他也是真实的,执著于他所受的痛苦也是真实的,所以我去帮助他。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菩萨是已经看到了众生的痛苦并非外来的,不是哪一个使他受痛苦,也不是他福报不够,或谁伤害了他,所以他的遭遇很凄惨,所以他才受苦。

  一切苦的根源是什么?还是因为自己的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不正确的见解,所以说空不是空掉这个世界,而是空掉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识。对这个世界的错误认识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我执和法执,要空掉的是我法二执。

  

  所以在资粮道和加行位的菩萨,他们修生缘悲的时候,虽然还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但是他已经明白了众生苦痛的根源是由于自己错误的见解。所以我们一直说要树立正见,这是他与凡夫众生的同情心不相同的地方,更加殊胜的地方。

  

  在麦彭仁波切的《经观庄严论注释》上有说到,修大悲心的所缘境有十种,略说一下。

  

  比方第一种,是欲界众生对欲的贪执无厌足,染污之心好像烈火一样,身心无自在,而生大悲心;

  

  第二种是虽然修行善法,但遭到种种魔障而生大悲心。

  乃至于第八种是外道妄执修无义苦行,妄执那种苦行能够成就,看到他这么愚痴而生大悲心。

  第九种就是声闻、缘觉,虽然暂时入于解脱道之中,但远离菩萨道,于他生大悲心;

  

  第十种就是虽然入于大乘之中,但因为福报浅薄,受违缘的阻碍,因此而生大悲心等等。

  

  接下来还有半个偈子,但已经圆满地把法缘悲和无缘悲都讲了。

  

  

  

  法缘悲

  

  【众生犹如动水月】

  

  这是指法缘悲。天上有月亮,水中就会有月影,风吹过来时,月影刹那刹那生灭不停。

  

  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上解释:往世所造的黑白众业就像空中月一样,今生今世的有情如彼月影,有情堕在萨迦耶见的大海中,无明的大水充满着,非理作意邪分别的风鼓动不停,所以就为种种苦之所逼迫。

  

  所以用这个来比方“众生犹如动水月”,菩萨看到众生执迷不悟,不能悟到刹那生灭的无常本性,而因为实执枉受众苦,而生大悲心,这是缘法大悲。“众生犹如动水月”,其实就是表示三种大悲,就是同缘有情为境。

  

  有些人对教理没有深入地理解,没有实证,也没有传承,所以往往讲的一些内容是似是而非的。比方有些人会这么解释生缘悲、法缘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就会这么说:生缘悲是看到众生受痛苦了,所以生起来的悲心就叫做生缘悲;法缘悲是不需要众生境,只是思惟佛法而对众生生悲心就叫做法缘悲;无缘大悲是法也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思惟了,这种广大的慈悲心就叫做无缘悲。这个错了!所以法义的辨析要很准确,不然你听一些、看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就没有办法去修,你知见受染污了,还执著于它对,将来要真正闻正法,你就听不入耳,障碍就生起来了。

  

  以上三种大悲的说法都不完整,都有问题。生缘悲不是说单单看到众生痛苦你就生悲心,这跟凡夫、跟世俗人的同情心、怜悯心有什么差别?不是这么简单。当然是看到众生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众生痛苦的根源是还有我执和法执,这才是招感痛苦的根源。

  

  而法缘悲,也不是要离开有情众生境。法缘悲同样还是要缘有情,不过缘得更深入。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这三种大悲,都是缘有情众生这个对境,千万不要误解,不要自以为是去乱说。

  

  所以说“众生犹如动水月”。“众生犹如”这四个字已经表示了三种大悲,都是同缘有情众生为境,同以欲令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为行相;不单单是得暂时的人天乐,还要让他得究竟的解脱之乐。但他所缘还是有不同的。

  

  生缘悲是因为观察到众生,虽然受种种痛苦的煎熬,三界火宅,无有安乐,但是他仍然不知道痛苦的根源其实是来自于我法二执,如此愚痴,这样才生悲心。菩萨缘众生不知道痛苦的根源而生悲心,这样子叫生缘悲。

  

  法缘悲是缘什么?“犹如动水月”,摇动不停的月亮的影子,就是犹如动水月这样刹那刹那生灭的有情,其实是什么?其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且也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众生,是缘五蕴这法上假名安立的有情而生的悲心,这样叫缘法大悲。一定要听清楚,他是缘五蕴法上假名安立的有情而生悲心!差别就在此地。

  

  无缘悲是缘什么?是更深入地缘有情的对境,他是缘一切众生其实都是自性本空的有情,这个见地更高,这个见地更透彻,一切众生都是自性本空,都是缘起显现,其实是毕竟空,无自性的。缘这样子的见地,他的见地这样子的透彻,以这个见地来生大悲心,这个才叫无缘大悲。

  所以如果你解释说是不需要缘众生,也不需要缘法,这就是很广大,这叫无缘大悲,那错得太远了!因为毕竟空寂故,所以无所不缘,遍及一切,所以才叫无缘悲,也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再看无缘悲。

  

  

  

  无缘悲

  

  

  

  【见其摇动与性空】

  

  无缘不是无所缘,而是无所不缘,它是因为了知一切有情其实都是缘起显现毕竟空,所以能做到无所不缘。菩萨度众生不分怨亲,等念怨亲,遍及一切。

  

  为什么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呢?因为菩萨安住在空性之中,不仅仅知道月影是无常的,是刹那生灭的,正如众生其实是五蕴身心都在刹那生灭,好像月影一直在摇动不停一样。不仅仅知道是因缘假合无主宰的,没有一个主宰义,还透视到它是无自性空的。

  

  菩萨观见众生在生死苦海之中流转,当然是因为我法二执,我法二执的根源又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不知道性空。所以从毕竟空寂之中而生起无缘悲,遍以一切众生为所缘,而实无一众生可得;实无一众生可得,而不断地拔苦予乐;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而又终日度生不息。

  

  我们就可以知道“见其摇动与性空”,其实这个法缘悲完整地来说偈颂应该是这几个字“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这都属于法缘悲;“与性空”,这才是无缘悲,这是从究竟上来说。

  

  我们可以来辨析一下凡夫、外道、二乘、菩萨悲心的差别。

  

  第一个层面,凡夫外道偶尔也会对他人生起悲心,看到众生那种凄惨的状况也会生起同情心,但他还是会执著于自他一切众生实有,这是属于著相的缘有情的悲心,其实就是同情心,勉强说他是著相的生缘悲。

  

  第二个层面,二乘虽说有生缘悲和法缘悲,但他只是对那些感受苦苦的众生才生起;对于行苦,他就难以生起悲心来;对于坏苦,他也难以生起悲心来,所以他不是平等大悲心,“非为平等大悲心”。并且来说,二乘在入无余涅槃时,灰身灭智,不受后有,他这种悲心也就自然灭尽了,不是常有大悲心。

  

  第三个层面,菩萨的悲心是具有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于有学道之中相续地产生;乃至于直至成佛果以后仍永无间歇,任运利生,所以这是菩萨的悲心。

  

  所以我们看到二乘虽然有生缘悲、法缘悲,但他有两种缺陷:他只是缘苦苦的,唯有感受苦苦的众生才生起大悲,所以他不平等;菩萨是苦苦、坏苦、行苦,都能缘众生的这些苦,所以他是平等的大悲心,是常有的大悲心是遍一切时处、遍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颂·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上面说:一切出世的无漏功德皆源于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于轮回之中修积的一切福报皆源于对众生的大悲心。

  

  菩萨生起大悲心是由于悲悯众生不知痛苦及轮回的根源是实执分别、是无明,所以缘众生这种愚痴的苦,这种实执分别导致一切的苦,所以誓愿拔苦与乐。而拔苦的究竟方法是帮助众生从错觉的世界里走出来,树立正见。

  所以佛法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主张你要信,重在信;而佛法重在于见。首先你树立正见,若你没有正见,单单只是说信,这个信未必是正信;你对于佛法不能正确认识,要解脱就很困难;所以是智慧的信仰,一定要树立正见!

  

  禅师就比方说:“悟时如睹掌中珍。”开悟的时候,你手掌里拿一个东西,被你亲眼看到了,“如睹掌中珍”,所以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一般的宗教重在信,而佛法重在见,要树立正见。

  

  比方说,如果我告诉你,我手里面抓了一颗珍珠,但我手是抓起来的,因为你没有看到,这就有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那好,如果我手掌张开,你看到了我这里有一颗珍珠,这就没有问题了,就不存在信与不信的问题,而是见与不见的问题。

  

  所以佛法不是说只要你信就好,而是一定要开启智慧,要树立正见,见最重要。现在我手掌张开来,让你亲眼看到我手里有一颗珍珠,当然,你信与不信这个问题就无从产生了,因为你亲见。

  

  我们一定要强调中观这个论典的殊胜,原因也就在于此地。你树立了正见,你自然就能消除疑惑、消除无明,你自然修行就能上进,所以见很重要。

  而且科学愈昌明,佛法的正见在很多地方就更加容易理解,真理愈辩愈精彩,佛法越深入地去学习正见就越能开发自性的智慧。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法是了脱生死的无上智慧。如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是出自于《中论·观因缘品第一》。

  

  中观八不就非常精确地描述了佛陀的宇宙观,而且也非常清晰完整地告诉我们修行的次第,我们会多次地讲到,因为这就是树立正见的核心。我们要由四重缘起来现证,来渐次地深入,来破一切执著,来树立中观正见、证入中道的智慧,要知道这次第就在八不中道里面。

  

  

  

  相对论与中观八不

  

  

  

  大家有一张补充资料,上面有两行。

  第二,中观八不,描述了佛陀的宇宙观。底下的公式,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大乘经庄严论》已经听过一些。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对人类的进步有非常大的作用。

  

  公式:E=m﹒c2 能量=质量×光速2

  

  这有什么作用呢?你知道原子弹怎么造出来的吗?就依靠这个才能造出来。

  

  原来是没有什么人知道、或者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自从广岛原子弹爆炸以后,大家都知道,都相信了。那也就是质量和能量能够互相转化,转化的公式就是这个。小小的一点点质量,如果把它转化为能量,都会有非常非常巨大的能量。

  

  所以我们才能知道,太阳为什么能燃烧这么久,原因也是质能互相转换,质量能够转化为能量。如果说太阳好像我们烧煤一样,早就灭掉了。

  

  为什么说这个公式同样也能够描述中观八不?因为物质世界,物理世界,这种运作的规律跟我们意识界的规律其实都是相通的。

  

  我们先看相对论,这就是一个质能守恒定律。根据这个定律,任何一个物体的出现它必然是其它形态的物质、或者能量转化而成,宇宙之中的质能总量是不变的,所以叫做质能守恒定律。

  

  因此,一个物体的出现,必然是其它形态的物质,或者能量转化而形成的,所以说是“不生”;绝不是凭空出现的,所以叫做“不生”它是其他的物质或者能量转化过来的;而一个物体的消失,必然也就是转化成了其它形态的物质或者能量,所以说它“不灭”,并不是无端地就消失了。

  

  所以灭法是有,也是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只是由于存在的形态不同,所以凡夫在认知上就错认为这个物体出现了或者消失了;而圣者就知道不生不灭,生灭的只是形态上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月称所说的“灭法是有”,这是不生不灭。

  

  更进一步,宇宙万物是不断地互相影响与互相作用的,因此没有一件物体会永恒不变,这是不常;同时在不断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延续性,所以说不断,等等等等。我们可以一直推下来,这样都可以依据质能守恒定律,依据相对论来作广泛的阐述。

  

  二十世纪是科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分别阐述了宏观的和微观的物理世界运行的规律。

  

  我们依据相对论其实很容易能够明白中观八不,原来要讲很多,你都搞不懂的。你依靠此公式,就很容易能够听明白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然后来指导我们修习的时候,就容易受到启发。

  同样,量子物理学是讲微观世界的,我们也能明白。一般凡夫执著于物质有一定的形体、它要有一定的质碍、要占一定的空间,但如果你在极微的量子之中就会发现,它不单单有物质的特性,还会有波动的特性。

  

  打个比方,有一个杯子向我扔过来,我肯定受伤,因为这种物质有一个质碍;光照过来,也照到我身上,我有没有受伤?没有,这是一种波动。

  

  依量子物理学,也可以很深入地来辨析这个讲诸法空,我们后续会有引证,会以这个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也能破解到了DNA这个遗传基因,破解了它的结构也就揭开了遗传学的秘密,同时也开启了分子物理学的新领域。

  

  所以其实这些都可以,如果我们掌握这些常识的话,很多佛法的教理你就能触类旁通,并不是说不需要。所以我们就能更加明白佛陀特别强调正见,你要有正见,你容易理解了,很多的执著就破掉了。

  

  科学越昌明,对那些专重信仰的宗教,一般的人就难以生起信仰来;但是佛法重在正见的树立,所以科学越发达,我们越容易理解佛法,从而生起正信、生起净信。

  

  比方说我们用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来说明一切法本体空不可得;我们用系统科学的模型来描述修行的境界,你了解了系统科学这个模型,知道它规律是怎样的,怎样接收,怎样放大,怎样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然后你就能够明白修行境界一步步是如何走的,然后你也能以此来对照自己修行上面有没有偏差?是否非常地清晰?这些其实都可以借鉴过来,因为佛法的根本就是要树立正见。

  

  《入中论》中也讲到系统科学的这个模型,怎样来描述修行的境界;也可以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来说明开悟如何改变大脑的运作,这些开悟的圣贤,他这个大脑运作怎样去掉那些人我执、法我执。

  

  现在科学发展,很多学科上的研究把这些规律性揭示出来,我们更容易理解佛陀的开示。九九年,有一本书叫《当僧伽遇到科学家》,或《僧伽与科学家》,是讲一个法国人26岁时就已经取得了两个博士学位。一次偶然的因缘,他到印度和尼泊尔去旅行,就遇到顶果钦哲仁波切。仁波切就度化他,他毅然放下自己在世间的一切,在那个地方修了二十多年,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以后,他还有接受雪谦仁波切的教导。

  

  那本书非常好!你要是有科学常识的话,会看到上面讲到很多科学跟佛法的会通之处。有些理论上的东西,一般的说法使你难以通达,你看那个就比较容易。

  

  那本书的缘起是他在尼泊尔住了二十年,已经四十多岁了,就回到法国去看望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是当时法国科学界的领袖。两个人就有很深入的一段对话:他告诉他父亲,自己如何会信佛,如何会留在尼泊尔修行二十年,修行有怎样的境界。他的父亲因为很多科学都很精通,两个人就有很深入的一段对话。

  

  美国有个专门研究大脑运作规律的科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禅与脑》,可以找来看一看。你就可以知道怎样运用脑科学,尤其是运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怎样阐述那些开悟圣者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怎样去我法二执,开悟如何改变了大脑的运作等等。

  

  有些人说:“哎呀,末法时代,众生业障重,没有办法开悟,没有办法成就,只有念佛就好了,能不能往生还不知道。”就这样子,怎么自暴自弃呢?你要知道我们这时候的众生,对于很多甚深的空性智慧比以前的人要理解得容易多。

  

  以前科学不发达,讲来讲去你就不明白,现在如果你有科学常识,跟你一讲就听明白了。所以莲花生大师说:“当铁鸟飞空的时候,就是了义中观见得到弘扬的时候,就是大圆满法得到弘扬的时候。”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把执著去掉。

  

  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深入的研究,把很多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揭示出来。当然在人、精神这个层面还很浅,但也会逐步地深入。

  众生的生命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在物质世界、物理世界我们已经探究了很多、很深入了,但有情众生的生命是怎么运作的?尤其是我们的意识怎么运作呢?科学确实还是非常浅的,但如果懂得佛法的智慧,研究起来就会有一个方向。

  

  我们在生物的、有情众生的生命运作方面,研究得非常非常浅,不要说人的大脑,就是最简单的病毒到底怎么运作的我们也没搞清楚。这个是微生物了,对不对?我们也没有搞清楚,若搞清楚了,非典时大家就不用那么紧张了,你知道它的规律就能控制它。面对现在的甲型流感,(这个名字都安错了,叫猪流感,)你就不会那么紧张,搞得有个国家拼命杀猪,很愚痴!

  其实你要知道,如果你有科学常识的话,这个时候你来学佛法,来树立正见,能受到很多的启发。好了,我们进入到正宗分的学习。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