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二菩提心离垢地

《入中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4 09:06

  

  

  

  科判上来说,离垢地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明此地戒清净,第二部分是明戒之功德,第三部分是明不与破戒杂住,第四部分是明戒度之差别,第五部分是总结明此地功德。

  

  

  一、明此地戒清净分四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先看第一部分明此地戒清净,也可以分为三个颂,四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明此地戒圆满,即“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第二项内容:明依此故功德清净,也是半偈,“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第三项内容:明戒比初地增胜。

    第四项内容:明戒清净之余因。

  

  先看离垢地,菩萨的第二地立名的缘由。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分三方面解说。第一个方面就是二地菩萨修持戒度圆满了,在初地时还没能完全断离极微细犯戒的垢污,到此地也彻底能够断尽了,所以称之为离垢地。

  

  “戒圆满德净”,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戒圆满即德净,即戒圆满之功德清净;第二种解释:戒圆满与德净,指戒圆满,其余德也清净了;第三种:戒圆满故德净,宗喀巴大师主张此种解说,就是“由尸罗清净故,一切功德皆得清净。”

  

  第二方面就是,戒:梵语“多尸罗底”,“多尸”是清净,“罗底”是得,简称尸罗。由持戒故,能寂灭热恼火,获清凉之乐。律:梵语称为“毘奈耶”,或毘尼,意为调伏或息灭。

  

  戒也可分为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可以说是五篇:他胜罪、僧残、堕罪、向彼悔、恶作,这五大类的戒法。

  

  我们的身语意都断除对众生不利的各种不善业,这是称为摄律仪戒。

  

  《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比方有位由印度到藏地弘法的圣者阿底峡尊者,给我们示现作一个榜样。他随身会带一个曼札,如果觉得身语意处有微细的地方有违犯,马上会就地坐下来修曼札忏罪。

  

  摄善法戒,就是尽力成办乃至于极微的所有善业,广修六度万行一切善法。

  

  饶益有情戒,就是依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此来成办广大的利生事业。

  

  第三个方面就是讲已登离垢地的菩萨,由于他持戒功德最胜圆满清净故,不单单在醒觉时能非常清净,而且在睡梦之中,也都能远离毁犯戒行的一切垢染。在初地的时候还没有清净的极微细戒垢,到二地也都悉皆清净,所以称之为戒波罗蜜多,净戒波罗蜜多增上殊胜。在《佛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上说:“乃至梦中亦行十善,而不暂起十不善行,是为不退转菩萨。”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因为二地菩萨身语意行都已醒梦无间,一切时中都没有任何微细犯戒罪垢,最极清净,所以能够修集十善业道圆满无乏,身语意行咸清净,故十善业道都能修集圆满。

  

  并且二地菩萨由于持戒圆满故,刹那亦不会造作少分违逆伤害众生之业。阿罗汉他虽然已经断尽烦恼障,但因习气未尽,所以于微细的戒行,如果要持好不犯,必须要善加防护,否则仍然不免偶尔有少许的误犯。

  

  戒度圆满的体相还是依于心,断尽恶心时,就是戒圆满时。《入菩萨行》上说:“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为什么要用十善业道来作为守护戒行的标准呢?

  

  《大智度论》上说:“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所以十种善业为一切尸罗的根本。《摄波罗蜜多论》上也说:“不应失此善业道,是生善趣解脱路,住此思惟利众生,意乐殊胜定有果。”

  

  第三部分是明戒比初地殊胜。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而端严。】

  

  假如有人问:“难道初地菩萨没有圆满地修集十善业道吗?”当然不是!初地菩萨也能够圆满地修积十种善业道,能够身语意三业清净。我们觉得似乎这很简单,人天乘都已经在讲了: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不贪、不瞋、不痴。好像是很容易,但是其实要做到最极清净是不容易的。因为一直要到二地,十善业道皆能集;从最究竟意义上来讲,乃至于圆满成佛才是最极究竟。

  

  所以虽说初地菩萨也是圆满地修,但他不如二地菩萨所修的最胜清净。因为初地是布施度圆满,其余的九度是兼修;二地不单单是布施度圆满,而且持戒度圆满,所以说“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

  

  接下来用比方来说明持戒度有二胜法,犹如秋月能息众生的热恼,并且银光皎洁,能光照众生。正如秋月能够息灭热恼一样,二地菩萨守护根门威仪寂静,能获得清凉安乐;犹如秋月光明皎洁,他因为持戒功德故,能容光焕发,容色光严,受人天景仰。

  

  有些人以为,戒法是比丘所当重,菩萨是以利生为主,是否可以不拘小节呢?这知见当然是错误的!在《摄波罗蜜多论》上说:“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勤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所以在二地菩萨时,持戒,净戒波罗蜜多也是具足圆满了。

  

  第四部分是明戒清净之余因。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为什么说二地菩萨才具有不共净戒功德呢?这要从行戒和见戒来分析:

  

  行戒是对大小乘别解脱戒所摄持的居士戒法、沙弥戒法、比丘戒法等等,一切的戒行都清净,根本与支分戒也都严持不犯,这样名之为行清净戒。

  

  见清净戒是指见性智慧生起了,已经通达了缘起性空,在中观正见的基础之上,远离人我执、法我执,远离二取执著是本净无漏的自性戒,名之为见清净戒。

  

  异生凡夫持戒没有离开三轮的执著,即使能做到根本和支分戒都严持不犯,也只能属于行清净戒。唯有到达二地的菩萨,因证悟诸法实相,于三轮的有无二边心行都远离了,所以才真正圆满具有见清净戒。因此是以“见清净戒”来作为圆满净戒功德的标准。通俗地说,就是有相地持戒和无相地持戒。神秀法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指戒清净;“心如明镜台”指定,修定无漏学;“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修慧增上学。

  

  惠能大师那首偈子是在更高层面上来说三无漏学。“菩提本无树”,是无相地持戒;“明镜亦非台”,已不单单指这种有入有出的世间定,而且是更胜妙的禅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更殊胜的慧无漏学。

  

  由此可见,虽然持得很清净,但还有相,这名之为行清净戒;已经无相,通达空性智慧,是见清净戒。但还可以分为道共戒和定共戒等等。

  

  持戒的三轮是指能持戒者和所持的戒法及持戒的对象。比方持不杀生戒,一定要有个生命为我们所不杀,才能完成持不杀生戒的功德。如现在一只蚊子在吸我的血,这只蚊子就是我持戒的对象。

  持戒的行人,在三轮上面不生实有的妄执,就能远离若断若常若有若无的二边心行。有些凡夫总以为自己是持戒清净者,执有自我,总以为别人所守持的戒法不如自己的清净,这样就会在团体中格格不入。但二地菩萨已经了达三轮体空,二边不着,所以戒度圆满。

  

  《大集经》上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欺骗佛陀啊!所以《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开示:“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上等的人不单单行清净戒,而且见清净戒。

  

  《宝积经》上说:“若有比丘具足十二杜多功德”,杜多就是头陀,修头陀行,具有十二头陀行的功德,“而彼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住我、我所,不能够用萨迦耶见去解释它,而应该是在此地所讲的是没有断除执我和我所有自性,没有断除有自性的这种实执。

  

  

  二、明戒之功德分五

  

  第一部分:明于善趣受用施果必依于尸罗。我们前面说初地以修布施度为主,但是如果你单单修布施度,没有持戒行——当然布施度能够感得财富、能够感得身体健康、长寿、有威势等等,但是他没有戒行的话是只能够到恶道里面享受福报。所以“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道受布施果。”

  第二部分:明生生辗转受用施果必依于尸罗,这都是比较。如果你单单修布施,没有戒法及戒行,那布施所感得的福报一次就享受尽了,若你还有戒法就能辗转受用,“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第三部分:明无尸罗难出恶趣,这里就有“若时自在住顺处”等等一颂。

  

  第四部分:明施后说戒之理。为什么在布施度以后接着要说持戒度呢?“是故胜者说施后”等等,只有一颂。

  

  第五部分:赞尸罗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诸异生及佛语生”等等一颂。

  

  先看第一部分。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是讲若单修布施,不持戒法的过失。众生虽然有布施,但若不持戒,会在恶道中去享用那些福报。一般来说众生有一点福报,自己生活有保障,你叫他修布施会较容易,他会有善心,但要他持净戒就有一定的困难。

  

  “戒足”,就像人有脚,能够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一样。同样,戒法是我们能通往人天善道之所依,就好像人有脚一样,失坏戒足诸众生,也就是说他已经失坏了戒法,所以第二生就会招感恶趣。

  

  但因果丝毫不爽,虽然由于失戒毁戒堕到恶道之中,但他过去布施所感得的财富自在的果,还是会在恶道之中受多财之报。什么是在恶道之中享受前生布施的福报呢?比方说象王掛璎珞,比方说现在有些人养宠物狗,给它穿绸缎做的衣服,带它到宠物医院,比照顾人还要照顾得好,这狗就是过去修这种福报;还有龙王,戒缓乘急所以为龙。有些人会在家里供奉藏巴拉,黄财神,有些人还会把黄财神放在正中间,其实你搞错了!黄财神放在边上可以,如果你跟佛平起平坐就有问题,可见是财迷心窍。他把佛像看得没那么重要,黄财神能赐我财富,这才最重要,所以把黄财神放在最高胜、最显眼的位置上。

  

  你天天在那里念“嗡。藏巴拉扎冷扎耶。梭哈。”,但是你要知道藏巴拉其实是属于药叉,其实属于鬼道众生。不过他很有福报,也就是这个原因,是有修布施没有持戒。

  

  还有鬼道之中的多财鬼,例如城隍;有些人曾经见过泰山府君(泰山的山神),很有威势,还有土地,这些都属于多财鬼。

  

  《戒经序》上说:“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人天,亦不至菩提。是故有智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要在人天善道之中,受用布施的自在果、福乐果需要依于持戒。乃至于要圆证菩提,基础也是要持戒法。若无净戒,三摩地就无从生起;没有定力来澄清妄心,就无法生起出世的无漏智慧;没有空性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不能获得小乘和大乘的解脱果位。

  

  那么怎样才能受持清净戒呢?要如理思惟来引生两种善心:一是观轮回的过患来激发出离心,因为三乘一切戒法都以出离心为基础,引生出离心的方便就是断除对轮回的执著。

  

  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上就讲到了四种前行:“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要消除对今生今世的执著,要去思惟八暇十满非常难得啊!而且寿命是无常的,人命在呼吸间,以此来消除对今生今世的贪执。

  

  有些人还会贪执于后生的人天福报,那么要思惟业果不虚和轮回是苦,哪怕你在人天善道之中也是苦的。真正生起出离心以后的证量标准就是“修己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在受戒以后,种种的学处都要能够辨析、学习,明辨取舍学处。《弥勒狮吼经》上开示我们一定要能对解脱道、对诸佛菩萨有信心。如果你还是很放逸,那说明信心不够。《弥勒狮吼经》上还说:比丘如果晚上犯戒,心里还想着诸佛菩萨不知道,那在原来犯戒的行为上又加了一个恶业。所以要能时时刻刻非常谨慎,要能护正知。

  

  就像我们要上电视节目面对采访,一举一动会很谨慎一样。同样的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是面对无量的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当然任何时候都不敢放逸、不敢轻举妄动,能够保持正念与正知。

  

  第二部分,如果布施不持戒,虽然能感果,但只感一次,一次受报,受尽就没有了;如果加上持戒就能辗转增上。

  

  【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生物总根,要使继续生东西的这个根就是种子。如果一个人有些稻谷,他一定会拿一大部分来吃,一小部分留着做种子。如果这个人把种子也吃掉就很愚痴了,因为他第二年没有种子去种,就不能再有收获。

  

  同样的有些愚痴的人想:“哦,修布施不持戒将来做城隍,在恶道里威势受用也像国王一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也不错啊!”这是愚痴的想法。

  

  要知道如果堕到恶道之中是愚痴增盛,不遇正法,不明因果,即使有财富也不能培福,在恶道中受用受尽了,就没有了。就像我们将种子播种在田里可以不断地收获,不断不断地留一点种子,如果连种子都吃掉,就不能增长,一次就用尽了。

  

  同样,如果修布施度而不持戒,在恶道中所感得的福报也是一次就用尽,其后他的受用资财不能再生。所以“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世亲菩萨有一个开示:“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

  

  第三部分,就是无戒难出恶道。

  

  【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失坏戒足以后堕落到恶道的众生,不单单受用福报难以相续地增长,只享用一次就报尽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要再出离恶道也非常困难。

  

  〔若时自在住顺处〕就是已经得到八暇十满,自己有智慧也有力量,能抉择善恶因果,自能摄持不堕三恶道。

  

  〔设此不能自摄持〕但不能把握好的因缘求取解脱,反而天天过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不能持戒法,那么人生短暂……

  

  〔堕落险处随他转〕为犯戒的绳索所捆绑,投到三恶道的险处,就只能随恶业而转、而受报。即使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到地狱中去降甘露雨,因为自己没有修行,没有与佛菩萨结过缘,没有一丝一毫的因缘,因缘未至也难以遇到。

  

  〔后以何因从彼出〕《梵网经》上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恶道易入而难出,你用什么因从里面出来呢?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位伊钵罗龙王,这位龙王化做人身来拜见佛陀,说他一直堕落为龙身受苦,问何时能脱离这种苦。

  

  迦叶佛时他是一个很精进修行的比丘,但对佛制的学处有轻毁之心,他的袈裟被伊钵罗树的树枝挂住时,起大瞋恨心,折断了伊钵罗树的树枝,就此堕落为龙身。而且龙王头上长了一棵树,就是伊钵罗树,一日三时受种种苦,苦不堪言。所以来问佛陀何时能够解除这种龙王身的痛苦。

  

  佛陀以他究竟圆满的大智慧,当然知道龙王要脱离苦报是遥遥无期的。但也没有直接去说,而是婉转地教他:你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你再去请教弥勒佛你何时能脱离龙身。

  

  《入菩萨行》上说:“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刹那犯戒,历劫(很长的时间)都会堕到无间地狱里,何况无始以来罪业造了很多,随时可能离开善道。所以要精进地修持。并且不单单在恶道里去受报。恶道里还要“复生余多罪”啊!

  

  所以南传在微细的方面就持得很严谨。我们刚刚讲的伊钵罗龙王就是因为用瞋恨心折断一根树枝感得这样的苦报。

  

  他们南传的比丘要供佛,是不能去摘寺院里种的花,沙弥可以摘,比丘就不能摘。那比丘怎么供佛呢?比丘是在地上去捡。花掉下来捡起去供。

  

  第四部分是明施后说戒之理。说了布施度以后,接下来继续说持戒。

  

  【是故胜者说施后,随即宣说尸罗教。

  

   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无竭。】

  

  “胜者”指佛陀,佛陀的智慧福德,无量功德不单单超胜人天,而且也超胜出世的三乘,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所以译为胜者。以下分两方面来解说这首偈子。

  

  第一个方面:既然只修布施不持戒,有如上所说的许多过失。比如只能在恶道里受布施福乐的果报,并且一次就受用尽了,布施所感的福乐果不能增长,并且很难再从恶道里面出离。因此佛陀就在说修布施后,随即宣说持戒度,使众生以受持清净戒行的功德来摄持所修积的一切善根,不致于退失。

  

  所以此修行次第不可违越,一定要按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样渐次修。即使是登地菩萨,也应依十度的次第增胜而修。入定时主修智慧资粮,出定时修方便福德资粮;并且在出定时,每一地所修的法都有其不共殊胜之处,比方二地持戒胜,三地忍辱度增胜圆满。

  

  第二个方面:修布施能生种种功德,但不十分坚固,遇到差别的因缘就可能会受用尽了,所以要持戒法。戒如良田,是一切功德之所依处,在尸罗良田之中能长养布施等等诸多功德。然后因果辗转增上,故受用之果报与利乐将永无穷尽,并且上进也比较容易。所以说“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无竭。”

  

  第五部分是赞尸罗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因。增上生是指暂时的人天之乐、人天福报,决定胜就是出世的涅槃之乐。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这一颂就是显示世出世一切善都是从戒而出。“诸异生”是指凡夫,“佛语生”是指声闻,“自证菩提”是指缘觉,“佛子”是佛的意子,是指菩萨。

  

  所以他们所得到一切的人天福报和出世间的解脱,他的因是什么?都是以持戒为基础。我们得到善道之身,并且在彼身长时受用布施福乐之果,固然要有赖于持戒;即使得出世的涅槃果,也要以持戒为必要的因。

  

  欲界人天乐果,由十善法戒而得;并以此为基础更加修世间的禅定,就可以生为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其后修清净的十善戒法,再加修出离心和四圣谛则为声闻;以清净十善戒法为基础,慧力增胜,则为缘觉或者独觉;如果修清净十善,更修大悲心,以方便法行六度,则为菩萨。

  

  在《众经撰杂喻品》上说:“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人天乘乃至于圆满成佛都需要在净戒的基础之上闻思修行,才能生起殊胜的智慧,成就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解脱涅槃之乐。所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利乐都要有净戒的基础。

  

  龙树菩萨造的《亲友书》上说:“仁者于戒勿破羸,莫杂莫染当净修。佛说戒为众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好像有情无情都依止于大地一样,同样一切的众德之本就是戒法,所以要“勿破勿羸”,羸就是虚弱、瘦弱,不要让戒法羸弱,不要破损,这样来清净守持。

  

  阿底峡尊者也开示说,“欲求今未来世乐,严持净戒最为要。欲得功德圆满者,取舍得当持净戒。身心平和寂静者,至高无上清净戒。”

  

  

  

  三、明不与破戒杂住

  

  

  

  【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

  

  这颂是用两个比喻来说明,二地菩萨不与破戒者共住。犹如大海是龙神所居之处,如果有死尸扔到海里去,龙王就会以神力掀起海浪,将尸体推到岸边来,龙王决不与死尸共住。

  

  另一个就是吉祥天女的比方。中国人喜欢向财神求财,比方中国人说文财神、武财神、还有财帛星君。武财神是关公,这很奇怪,不晓得关羽是在什么时候送过很多钱给人家,关羽生前是个战神,很会打仗,没有听说他还能送钱,不晓得为什么做了武财神。

  

  文财神其实是中国古时候一个非常会赚钱的人叫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协助支持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就知道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他就走了。

  

  走了以后,就把财物三聚三散。(他很会做生意,所以赚了很多钱);又把钱布施给那些贫穷的人,再从头开始做;而后又赚了很多钱,又能帮助很多困难的人。这样把他供奉作为文财神还是有一点道理。

  印度人也是一样,人同此心。他们也像中国人一样要去求财,但不是中国这种财神,他们的财神是吉祥天女(也就是斋天的时候的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吉祥天女所到之处恒吉祥,都能使人增长财富、增长吉祥、威势及富贵,因此很多印度人都会向她祈祷。所以佛教里做斋天也是这缘故。

  

  但据说吉祥天女有个妹妹叫黑耳,黑耳跟她姐姐就完全相反,她所到之处就会让人破财、失去运势,到哪里都带来不吉祥。

  

  犹如吉祥天女跟黑耳彼此不能同时共存一样,同样,守持清净戒法的诸大士夫,“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不乐意与犯根本戒者杂居、共住。

  

  《大般若经》上说:“诸菩萨与破戒人、著邪见人、不律仪人、行邪命人、无义语人、住懒惰人、乐生死人、背菩提人、爱俗务人,虽常怜愍而不共住。”那缘由是什么?一个是如果彻底地违犯,又不能用种种的法、种种的方便来忏净,没有得到罪净之相的话,继续享用资财,这就会更加增长过失。所以最慈悲、最保护他的做法就是不共住,但不是因为瞋恨心不共住。

  

  

  四、明戒度之差别

  

  

  【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

  

   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者皆空乃出世。】

  

  “由谁”,指能持戒的人,是指自己;“于谁”,指对谁而持戒,即持戒的对象当然是指众生;“断何事”,指断杀生等一切不善之举。

  

  如果持不杀生戒,我是能持戒法者,彼是被杀的动物等,在被杀的对象上要除去杀的念头以及动作,这就是持戒的三轮。异生凡夫还不能通达无我空性,对三轮生起执著,所以名之为世间持戒波罗蜜多;见道以上的菩萨,就能做到三轮体空。

  

  尤其是二地菩萨在入定时,安住于本然大空性之中;出定时,虽说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还没断,能取所取之相还没灭尽,但属于有相无执。

  

  因为还有俱生种子,所以能取所取,二取相还有,但是因为他已经有见性智慧了,所以绝对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来对持戒的三轮生实执,绝对没有生实执。由于他已经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能做到三轮体空而持戒,成就出世净戒波罗蜜多。在《大般若经》上开示:“若菩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

  

  

  

  五、结明此地功德

  

  

  

  【佛子月放离垢光,非诸有摄有中祥,

  

   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

  

  这首偈子是对二地菩萨的功德作一个总结,分三方面来解说。第一就是菩萨于自性罪、佛制罪,恒时都能不毁犯,清净离一切垢染。二地菩萨已经做到清净离一切垢染了,如同明月般能放出清净离垢的光辉来朗照一切,这是“佛子月放离垢光”。

  

  初地二地是用月亮来比方智慧光明;到了三地、四地就用太阳来比方,说明智慧越来越增长,越来越殊胜了。

  

  第二个方面“非诸有摄有中祥。”“诸有”略指就是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等来说诸有是指九有,是五趣杂居地有、离生喜乐地有、定生喜乐地有、离喜妙乐地有和舍念清净地有、空无边处有、识无边处有、无所有处有、非想非非想处有,这样合起来称为九有,其实不过是把三界分得更细了;广泛来讲是二十五有,还是指三界,不过分得更细。

  

  二地菩萨已经超出了六道轮回故,所以“非诸有摄”。二地菩萨已经断尽了生死流转的一切业因,但由悲愿力故,以愿力回入尘劳,广利众生,他能示现做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

  《华严·十地品》上讲过,初地菩萨可以示现作阎浮提王,二地菩萨可以示现作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三地菩萨可以示现作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四地菩萨可以示现作夜摩天的天王,五地菩萨可以示现作兜率天的天王,六地菩萨可以示现作化乐天的天王,叫善化王等等。

  

  二地菩萨示现作四大部洲转轮圣王时,就能用十善法来饶益众生,以佛法的真理来教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二地菩萨是三有中的吉祥,三界中的吉祥。

  

  第三个方面,二地菩萨犹如秋季庄严皎洁的明月一样。满月的清辉能使众生身心清凉,同样,二地菩萨戒行庄严具有无漏净戒的功德力,能使众生消除由破戒等所产生的热恼,带来安乐吉祥。

  

  又如月光,不但自身光明皎洁,而且能照明世间万物;同样,二地菩萨不单单自己身心非常清净,并且能光照一切众生的心相续,使众生能够究竟离苦得乐,所以要护持净戒。

  

  这是对于二地持戒,出世净戒波罗蜜多圆满作一个解说,对于二地菩萨的功德作一个归纳,所以我们要持净戒。像大迦叶尊者一样,大迦叶尊者宿世很有善根,亲手用金箔为佛像贴金,所以感得相好庄严,并且生在非常富有的人家。手合掌时有很大的光明,光明太耀眼了,有些人眼睛都睁不开,所以佛陀就开许他可以抱拳,光明小一点。

  

  他在没有遇到佛陀以前就已经是很有善根,所以一直想出家修道,但父母亲就他一个独子,始终不同意。后来他就画了一幅非常庄严的画,并且说如果你们能给我找到一个像画上这样庄严的人,我就可以结婚。

  

  确实也找到了,然后两个人都很清净,因为宿世都很有善根,所以两个人就约定好,虽说有一个结婚的仪式,但都很清净。女的后来出家了,叫金色比丘尼,大迦叶跟这位金色比丘尼在同一个房子中共住了十二年,但无论是行为还是心念,都非常清净。

  

  有天晚上,突然爬进一条蛇,游到床边。金色比丘尼睡着了,手垂到床边上。

  

  十二年中,大迦叶都是另外睡在一个沙发上,他看见了就马上起来,怕蛇伤到人,把金色比丘尼的手拉起来放回床上。

  

  女的醒过来就责怪他:“我们不是约好了,你怎么这样呢?”大迦叶尊者就手指一指,女的看到原来是一条蛇,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后来大迦叶尊者遇到佛陀,出家后很快证阿罗汉道。因为他们两个有约定:无论是谁,如果先遇到解脱的法,一定会通知对方。之后他的妻子也出家了,就是后来的金色比丘尼。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