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菩提心发光地

《入中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4 09:06

  

  

  发光地的科判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释地名义。有一个颂:“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入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初。”

  

  第二部分是释三地的功德,分为四个部分。

  

  第三部分是明初三度之别。前面的三度其实是“善逝多为在家说,如是斯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也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在家人修起来要容易一点;精进通于五度,另外禅定度和般若度,出家人修起来也比较容易一点。

  

  第四部分是结明此地功德。也就是“发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诸冥暗。复欲催灭众生暗,此地极利而不瞋。”以此作为一个总结。

  

  

  一、释地名义

  

  

  大家先看第一部分释地名义这个偈颂:

  

  【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三地菩萨依离垢地的净戒功德生起了一心不乱稳固如山王一般的三摩地,由戒生定,由定而发慧。三地菩萨所发的智慧火光能烧尽于所知境所起的法爱和定爱。

  你修行修到任何一个境界都不要执著,你要于修行上所成就的境界生起定爱和法爱,就会障碍你,就不能继续往前进了。

  

  “故此三地名发光。”因为三地菩萨已经有很大的智慧,能焚尽所知薪,放赤金光,所以名为发光地。《瑜伽师地论》上说:“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这是指三地菩萨。我们知道三地发光地菩萨是忍辱波罗蜜多修得最极圆满,但他不单单忍辱度很殊胜,而且还更有二种殊胜——一种是殊胜的禅定,二种是有殊胜的闻持陀罗尼。

  

  首先三地菩萨已经成就了更殊胜的三摩地。《华严经·十地品》上说:“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等等,这样一直说菩萨能成就殊胜的这种禅定。

  

  佛教里对于世间共通的四禅八定也是要修习的,但在四禅八定之中比较注重于色界的四禅,不太注重于无色界的四禅。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把定看做是手段,目标是开启智慧。色界的四禅定有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和舍念清净地定,是定慧均等的,所以比较注重,尤其是第三禅。大家如果一直参加内观禅,修这个次第至抉择禅支以后,你就会知道,在第三禅之中如何起妙用,如何破无明,所以很注重于色界的禅定。

  

  但无色界的四定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是定多而慧少的,因此就不需要刻意去入那种定。

  

  第二种特别的法是三地菩萨获得了不共殊胜的闻持陀罗尼,已闻法义永持不忘。三地菩萨因为定力深,并且闻思功德殊胜,所以趣入三地时,在入定位安住无生无灭的法性本体,出定位时就能见赤色的彩虹光遍一切处,能放出赤金色的光辉,好像早晨日出,太阳刚刚出来时这种兆相,显示菩萨智慧更加殊胜,显示三地菩萨安忍度修得最增胜圆满。

  

  

  

  二、释地功德分四

  

  

  

  第二部分,就是解释三地的功德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项是明此地忍增胜:“设有非处起瞋恚,将此身肉并骨节,分分割截经久时,于彼割者忍更增。”等等,有两个颂。

  

  第二项是明其余修忍方便。

  

  第三项是明忍度之差别,“纵回等觉大菩提”等等一颂。

  

  第四项是明此地余净德,其余的清净功德。

  

  先看第一项的两个偈颂。

  

  【设有非处起嗔恚,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于彼割者忍更增。

  

   已见无我诸菩萨,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第一个偈是讲由悲故忍,第二个偈是讲由智故忍。

  

  〔设有非处起瞋恚〕初地、二地菩萨布施持戒功德殊胜,三地菩萨不单单是布施度、持戒度圆满,修忍辱度也圆满了。

  

  一切菩萨对于众生有大恩德,不应该对菩萨起瞋恚,所以菩萨是不应起瞋恚之处,所以说为“非处”。假设有人于非可瞋处之菩萨妄起瞋恚损害之心,并且来伤害菩萨,就是“将此身肉并骨节,分分割截经久时。”

  

  〔将此身肉并骨节,分分割截经久时。〕假使有人对菩萨起瞋恚,割截菩萨的身体,不单单是割他的肉,还要砍其骨节;不是大块大块地去割,而是一条一条、一分一分地割……那当然就更痛苦了;并且不是一次割,而是数数割;不是短时间割,而是长久时割。凡夫肯定是无法忍受的,凡夫受这样的折磨和伤害,一定会起大瞋恚心。

  

  菩萨是〔于彼割者忍更增〕虽然受如此的伤害,但悲智双运的菩萨,于彼割者所修的忍辱,只会更加增上坚定。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忍辱仙人一样,歌利王去割截他的身体,他能够成就忍辱波罗蜜多。

  

  为什么三地菩萨被辱不起瞋恚,反而能增上安忍之力呢?我们如何能像菩萨一样来修安忍?要有修安忍四法:观众生苦、观众生愚、知根性差别、知诸法如幻性。

  

  首先是观众生苦。如果用菩萨的智慧眼来看,轮回之中的一切众生非常苦啊!不单单是现在苦,而且将来更苦。

  

  现在苦是什么?凡夫众生障深慧浅,被烦恼所系缚,身心毫无自在。烦恼是他的主宰,他自己没有主宰自己的能力,没有自制力,烦恼一生起来什么都不顾了。所以烦恼习气是他的主人,他受烦恼和习气的驱使,所以很苦。就像被鬼魅附身的病人,每天所作的都是疯狂的行为。病人去看医生时,因为疯狂的缘故打伤了医生,你说医生会对他起瞋恨心吗?医生只会更怜悯他,觉得他太疯狂、太可怜了。

  

  所以菩萨不单单不会瞋恨那些作害者,反而会生起难忍的大悲心来。所以在《中观四百论》上圣天菩萨开示:“如鬼执虽瞋,医者不生恼。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烦恼迷惑捆绑住众生,这是现在苦,将来更苦,同时菩萨又观见众生由此造罪因缘,必定会堕到恶道之中感受长劫的剧苦。因而生起更大的安忍,油然增上悲忍之力,并将自己的功德回向彼诸众生,愿他们能免离、脱离伤害菩萨之罪,能免遭恶报。

  

  如《中观四百论》上所说:“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对于恶劣的人更加怜悯,更加关心他。

  

  就像父母亲对儿女一样,有些儿子很健康很顺利成长,所以投入的关注就会少一点;对于生病的儿女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关爱。同样的,菩萨是特意愍恶者,所以能修忍辱,受伤害不单单是不瞋恨,反而能特意愍恶者。这是第一种观众生苦。

  

  第二种是观众生愚。比方一个无知的小孩子,无论跟大人怎样无理取闹,大人也会慈悲原谅他。同样,菩萨观一切众生也好像孩童一般愚昧无知,不明善恶是非,不辨邪正真伪,很可怜,所以菩萨能够安忍而来教化他们。

  

  第三种是观根性差别。众生的根性有高下胜劣的种种差别,因此习性恶劣的众生对菩萨作有违害,菩萨对之反更怜悯。“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我们要修布施,这些因缘容易遇到;但要修忍辱,这个因缘不容易遇到。一般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去伤害我们,所以要修忍辱波罗蜜多,这个因缘难以遇到。那些秉性邪恶的有情来作无理伤害时,应该不单单是不起瞋恨,而且要像遇到大宝藏一样。

  

  遇到大宝藏要赶快挖掘财宝,同样,我们遇到这么难遭遇修忍辱的对境,要好好珍惜,好好修忍辱,成就忍辱波罗蜜多。

  

  第四种是观幻化性,这就要有空性智慧了。下一偈就是讲由智故忍。

  

  〔已见无我诸菩萨〕“已见”不是凡夫的看见,而是现观的大智慧,知道一切法无我。

  

  〔能所何时何相割〕能就是能割的人,指烦恼所缠缚、秉性邪恶的有情;所就是所割的菩萨身体;何时就是在什么时候割、伤害;何相割就是用什么东西来割,比如刀等等。

  

  〔彼见诸法如影像〕好像人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如果有人认为那个影子是个实在的人,那么那个人一定是错乱颠倒的;又好像镜中之像,因为人在镜子面前影像就显现出来,并非镜中常实有一个像在里面,不是这个样子的。

  

  同样,菩萨已经能由空性智慧了达诸法都是如幻化的影像,所以对于能割者、所割者、何时割、何相割都能观其如梦幻泡影。能割者如幻化的影像、所割者如幻化影像,这个是了达人空;何时割如幻化影像、何相割如幻化影像,这是了达法空。

  

  虽然在显现上有些众生对我们作种种违害,但诸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本性,所以都是在幻化之中来造伤害,于幻化之中受苦报,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由此就能善修安忍。

  

  〔由此亦能善安忍〕三地菩萨在出定时,仍然还有能取所取相,但属于有相无执。因为菩萨的第六意识已经转成了无漏的智慧,已灭尽了实执分别心,所以就不会生起三轮的实执,对于能割者、所割者、何时割、何相割,悉皆了达如幻化影像,以此空性智慧,故能善修安忍。

  善安忍不是世俗所说的认为这人修养好,而是真正通达诸法空性的真理而产生的极稀有的忍。不是说我们修养好,刻意去压制自己不发脾气,那个不是的;而是真正地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甚至于忍的相都没有,而又能圆满忍辱度。

  

  接下来是明余修忍方便。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明不应瞋恚,第二个部分是明理应修忍。

  

  明不应瞋恚又可以分为四项内容。第一是明无益有损故不应瞋恚,第二是不欲后苦则不应报怨,第三是能坏久修善根故不应瞋恚,第四是当思不忍多失而遮瞋恚。

  

  先看第一明无益有损,所以不应起瞋恚心。

  

  【若已作害而瞋他,瞋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瞋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这就是月称菩萨整个都在开示我们,为什么不应起瞋恨心,因为于事无补,反而增加罪业。

  

  月称菩萨接着开示,此安忍法不单单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所要修的相应之行,也是登地以前,在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行者及一切普通的修行人,为保护所修积的一切功德令不坏灭,都应修安忍。不然“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种的善根都被破坏,所以要修,最起码也要能遮止瞋恚。这首偈子就是显示瞋恚的过失无益有损。

  

  〔若已作害而瞋他,瞋他已作岂能除。〕如果他已经对我作了损害,我若不能安忍,他打我,我就打回他,我虽然能打回他,但他打我那种伤痛难道能因此而减少吗?不可能。

  

  我虽打他,岂能灭我被打之痛呢?他已经作了,不能消除,他拿刀把我砍伤了,我也砍伤他,并不是我砍伤他,我这伤口就好了,没有可能!所以对他起瞋,他对我已经作的损害不能因此而消除;不单单是不能消除,而且冤冤相报无了期。

  

  我们看那些新闻,一开始都是很小的事情,两个人起争执,但因为不能忍,就会搞成很大的事情,乃至于互相仇杀,所以要有基本的修养。有些人很着相,我慢心也很重,人家稍微有一点点,马上就起瞋恚心,这就是很愚痴。

  

  有个笑话说,在公共车上人很多,挤到一起了。街上人多,这部车突然间急刹车,人站不住,所以有个小伙子就撞到前面一个年青女子身上。这女的就骂他:“看你那个德性!”小伙子说:“不是德性,是惯性。”(众笑)其实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以为是。

  

  〔是故瞋他定无益〕所以对他起瞋恨心没什么益处,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上有个开示:若事尚可为,何须瞋恚他?意思也就是如果这个事情还可以挽回,不需要瞋恚他,赶快挽回就行了;如果已经于事无补,你瞋恚他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看到一位比丘在拜塔,就对随行的弟子说:“观此比丘,以清净心礼拜故,其所感福,如其身所按处,至金刚际所有大地极微尘数,每一极微有千世转轮王之福。”

  

  他在拜塔每一拜感得福报有多大呢?拜下去以后,他身体所占的空间,由这个空间一直到形体下的,地最底下的金刚际,这就很多的土,土中每一粒微尘都能招感到千世转轮王的福报,此福报非常殊胜,不可思议。

  

  有位邬波离尊者问佛陀:“彼福何因可尽?”佛言:但起一念瞋心,即可灭尽。虽然有这么广大的福德,但如果没有善作回向,那一念瞋心都会消除。所以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

  

  所以修任何善法后,一定要回向无上菩提。一者是为了遮止,让邪愿回向到非处;二者是你不懂得回向无上菩提,只求那些世间果报,很快就消掉了,更重要的是瞋心起就烧掉;如果你是被外道所误导,那就更糟糕,所以要回向无上菩提,为防止瞋恚坏善根,要善作回向。

  

  〔且与后世义相违〕瞋他不单单是不能消除他对我已作的伤害,而且以此瞋心后世还要招感地狱的猛火之报。

  

  《入菩萨行》上打了个比方:“若为瞋渔夫,利钩所钩执,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就用世间人钓鱼来作比方,瞋恚心就像钓鱼的渔夫一样,不顺意的境界就像鱼钩上的鱼饵一样,如果你不安忍,就会被瞋恚的渔夫像钓鱼一样把你扯起来,扯到哪里去呢?把你扔到鱼篓里去。瞋恨心的鱼篓是什么呢?就是地狱,狱篓啊!你下辈子就要被装入地狱的鱼篓里面去,受地狱猛火的煎熬,所以说“且与后世义相违”。

  

  第二是不欲后苦则不应报怨。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瞋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此颂显示的是,如果我们深信因果也一定能修安忍,要知道明不应瞋恚,其实讲的都是适合于我们修的,不是讲的菩萨境界,菩萨已证空性,不需要闻思这些,这是月称菩萨特垂悲愍来为普通的行者所说的。如果我们深信因果也一定能修安忍。

  

  也分三个部分来说,第一个部分就是〔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如果我们能修安忍,受人家伤害就能消除我们恶业的余报。就是说那些怨敌对我作伤害不是无缘无故的。是什么?是因为往昔之中,我曾造过杀生等种种的恶业,等流果的余报。我以宿世的杀生业,曾在三恶道中受过异熟果的苦报,曾经在地狱中受过苦报,但等流果的余报还未尽,所以今生就会遇到怨敌对我们作伤害。

  

  倘若安忍我现前受损害的小苦,就能使往昔所作恶业的等流果彻底尽除,这是一个倒装句。“往昔所作恶业果,既许彼苦能永尽。”但我看宗大师《善解密意疏》的次序就是现在念的这样,但其实是个倒装句。

  

  过去造的一切恶业果,现在受这一点伤害,小苦就能消尽了,为什么我不安忍呢?我信因果的话就应该要安忍。

  

  〔云何瞋恚而害他〕这是第二部分。虽然怨敌伤害之苦能令我们罪业消尽,为什么我还要起瞋心想要报复他、伤害他?譬如有一个人得了重病,马上送到医院去急救,医生为他开刀做手术,就能让他好起来,使他病愈。

  但这个人如果康复以后跑去找医生的麻烦,说你在我肚子上砍了一刀,我要报复,那大家一定笑话这人的愚痴。人家救你,你还那么愚痴,还要去伤害他,对不对?

  

  道理一样的。要知道人家对我们的伤害,已经让我们消尽宿业了,其实就等于救我们,为什么我还要去伤害他呢?有些人可能还是不服气:这个不相同,医生是用慈悲心来开刀救我;怨敌是用仇恨心用刀来砍伤我,这怎么会相同呢?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安忍品第六》中有开示:“宿世所引发,令他损恼我,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若我伤害彼,彼反饶益我,则汝粗暴心,何故反瞋彼?”

  

  这三句偈颂就把问题回答得很清楚。就是说我宿世伤害过他,所以招感今生他损恼我的等流余报;如果我不能以智慧观照而来修安忍,反而用瞋恨心想报复,令对方更加起恶心,而招感他将来堕地狱的苦报,那难道不是我害他吗?

  

  是我过去的恶业招感到他来损恼我,本来报掉就好了,但我偏偏还要激起他的恶心,让他因此恶心而堕地狱,那岂非我害他?所以要修安忍。并且“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我若能依怨敌而修忍辱,则能消我诸多的罪业,能成就修忍的功德。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但怨敌如果对我起瞋恨心,含恨不舍,以此恶因将招感堕地狱长久受苦的恶果,所以我不应起瞋恨心,反而对他起悲愍心、救度心。

  

  也就是说人家来帮你把恶业消除了,反而还要因此去堕恶道,你于心何忍呢?所以更加要起悲愍心、救度心,要知道如是地来观修,不应起瞋恨。

  

  第三部分就是〔更引当来苦种子〕。既然已经明白此理,深信因果了,就不应该对怨敌起报复的瞋心而应该修忍辱。如果不安忍又起瞋恨而害他人,更会招引将来堕恶趣之果,则受无尽的果报。

  

  如果你现在起瞋恨心,就种下了苦种子。因此要知道一切众生是我们应该报恩的对境,而不应对之生烦恼。因为在修行的最初、中间和最后都离不开众生。

  

  最初是因为观众生苦而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中间要依众生而修六度波罗蜜,最后成佛也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初、中、后都离不开。

  

  依靠众生的伤害,能够更好地消除我们宿世所积累的罪业;由于众生的损恼,可以让我们修习忍辱法,可增上我们修忍辱波罗蜜的殊胜功德。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觉照力,或者不能忍受现在的小苦,反而去招引将来堕恶道受无量大苦痛的种子,这实在是最愚痴的。并且经论之中开示,生一百次贪心也不如生一次瞋心的罪业大,为什么?

  

  哪怕你生一百次贪心还是没有断尽跟众生的缘分,还是能慈悲众生;但瞋心就彻底地伤害了这个菩提心。贪欲心起仍然还是救度众生愿成佛道这种菩提心,没有大的毁损,但起瞋心就直接让我们失去对众生的慈悲心。

  

  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上就有开示:“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所以愿大家都能通过闻思发光地的教理,而真正地能修安忍。

  

  接下来是明不应瞋恚之三,能坏久修善根故不应瞋恚。

  

  【若有瞋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故无他罪胜不忍”。起瞋恨心罪是最大的。瞋恚不单单是能够招引当来的苦种,也能够坏我们多生多劫所修的福德资粮之因,所以我们不应起瞋恚。我们从生瞋的对境、能毁的瞋心、所毁的善根、如何毁坏善根,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首偈子。

  

  从生瞋的对境来看,有这几个方面可以说:

  

  第一部分是见道以上的圣者已成就了法无我空慧,已经断了分别我法二执,有了殊胜的善巧方便,所以永远不会起瞋恚之心。

  

  但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因为他们第六意识还没有转为妙观察智,还在用识来修,用分别心来修。虽然已经发了菩提心,但那只是世俗菩提心,没有具备圣者的胜妙功德,不能强有力地调伏自心,所以也可能生瞋心。

  

  因此生瞋的对境简单来说有七种,谁对谁,破坏的福德就有不同,量有不同。

  

  第一种对境就是地前菩萨,上位者对下位者生瞋心,上位者是更高的,资粮道位和加行道位的菩萨,越往上都是见道以前。

  

  第二种对境就是地前菩萨,下位者对上位菩萨生瞋心。

  

  第三种对境就是地前菩萨力相等者,大家都是在同一个修行层次上。

  

  第四种对境就是地前菩萨对于授记菩萨生瞋心。

  

  第五种对境就是地前菩萨对于凡夫生瞋心。

  

  第六种对境就是凡夫对菩萨生瞋心。

  

  第七种对境就是凡夫对凡夫生瞋心。

  

  这都有不同,他们招感的恶报,破坏福德的量都有不同。第一种情况地前菩萨,上位者对下位者生瞋心,就是一刹那顷能顿坏百劫所修积的善根,月称菩萨就是按这个来讲的。

  

  “若有瞋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百个大劫所修的布施,持戒的福报,因这一念瞋心修积的善根被破坏了。这是上位对下位的。《曼殊室利游戏经》上说:“曼殊室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瞋恚。”

  

  第二种情况是地前菩萨,下位者对上位者生瞋心,那一刹那间就能坏千劫所修的善根。下位对上位,所以坏的善根更多、更大。比如《宝积经》上说:“一瞋能摧毁,千劫所集施,供佛善逝子,一切善功德。”

  

  第四种情况是地前菩萨对授记菩萨生瞋恨心,招的这种果是什么呢?《般若颂》上说:“若有菩萨未得记,瞋恚斗诤得记者,随彼恶心刹那数,重经尔劫披誓甲。”在《弥勒狮子吼经》上也有教证。

  

  就是说如果地前菩萨对于授记菩萨生瞋心,他起瞋维持了多长时间,那个时间段有多少刹那,每一刹那的恶心都要等于招一个劫,而恶心有多少刹那就有多少劫,他不能往上进了,他只能在原位上去忏罪,要经过那么漫长的时间才能进一步证上一级修行的位次,要长劫地修行忏罪。所以恶心要经过多少刹那,就等于要毁多少劫的善根,难以进一步地进修。

  

  第六种情况是普通凡夫对菩萨起瞋心,这个罪业如大海之水不可量!何止是摧灭百千劫的善根呢?这就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谁是菩萨,菩萨随时可能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止息瞋心,任何时候不要起瞋心,免得招恶报。

  

  有很多这个教证,菩萨什么都可以示现。晋美彭措上师就说:我这一生命尽以后,我要到兴隆去做一条狗。这条狗你不知道是菩萨化现,所以这要特别谨慎。这样的公案有很多!

  

  第七种情况是凡夫对凡夫起瞋恨心,也会毁坏善根。

  

  第二部分就是能毁的瞋心。这个瞋心当然不是一般的恼怒之心,而是极猛厉的瞋烦恼。微细的瞋恼当然也有过失,但是,不是说就是这种能毁善根功德的这种瞋心。

  

  第三部分所毁的善根是什么?是哪一些?分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方面,所毁善根就是福德资粮,不是智慧资粮。

  

  第二个方面,也不是所有的福德资粮都会被毁掉,有哪一些福德资粮不会被毁呢?比方说在十度里,施、戒、忍、进、禅,前五度都属于福德资粮;当然也有些辨析说,只是施、戒、忍才是,这有一些细致的辨析。

  

  第三个方面,不是所有的福德资粮都会被瞋火所毁,而是把修布施、持戒所积集的福德资粮容易被毁掉。因为往上就是忍辱了,忍辱度的善根就是瞋烦恼直接的对治之法,所以她的善根不会被毁。而且来说由忍辱度开始往上,所有上七度的善根都是不容易被毁的,并且在容易被毁的布施和持戒的福德资粮之中,也不会全部被毁。若能以出世的无漏智慧所摄受,善根不会被毁;以发菩提心受持,把这个善根回向,这种布施持戒的善根也不会被毁。所以有这样的种种辨析,也不用悲观。

  

  第四个方面,如何毁坏善根。瞋心毁善根,并不是说起瞋心的当下就令善根马上消失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坏掉善根招感将来福乐之果的力量,感果的力量会坏掉。所以我们可以明白,如果我们通过四力忏悔,依靠依止力、破恶力、还净力、对治力,就可以将招感恶果的力量摧毁。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哪怕有微小的瞋念,尤其是在父母、师长、三宝面前要更加谨慎,因为那种感福德,感福报也很快,也很大,感恶报也很大,也很快,所以要能非常谨慎。

  

  有这种瞋念,要能励力忏悔。如果没有忏悔,就会有两种障碍。

  

  第一种是速坏生新道之力,就是修行再难以上进了。比方上品资粮道位的菩萨,本来能迅速地入加行位,但因为瞋恨的缘故,如果是瞋恨已得授记的菩萨,就随他瞋心所维持的时间,每一刹那都会等于一个大劫,要经过如此多的大劫,都不能入加行道位,就一直要在原地上去忏罪。

  

  第二种是坏感生善果之力。我们本来因为布施、持戒要感生很大的善果,因为瞋心也会破掉。

  

  所以说“故无他罪胜不忍”,最严重的就是瞋恚的罪过无量无边。因此我们要能修慈悲心,能修安忍。因为瞋心障慈悲之力是最强的,贪心还能摄受众生,瞋心就全断菩提心根本。所以布施、持戒功德要依赖于修忍辱度才能摄持,故不失去。

  

  好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大家一起来共修般若佛母的心咒。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