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坛经》十品的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6-7-1 21:16

  

  第一品《行由品》,是六祖讲他得法的因缘。

  第二品《般若品》,是六祖大师开示我们如何开智慧。

  第三品《疑问品》,是主要讲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讲什么是功德。

  六祖大师因为韦刺史提问说:当年达摩祖师来东土的时候,梁武帝问他,“我建寺度僧,有没有功德?”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梁武帝一辈子建了很多的寺院。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而是福德。

  六祖就开示我们: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所以我们要能够透过六祖大师的开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功德。内在,我们能够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功夫。外在,我们能够利济众生,这个是德。

  第二个方面就是回答韦刺史的提问,“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大家要能够正确理解,有些人读《坛经》不理解,看到六祖说:“东方人心恶,求生西方;西方人心恶,求生何国?”认为可能没有净土法门,产生怀疑。大家不要那样,我这次也会详细地讲。

  其实禅与净土并不矛盾,六祖大师也并没有否定净土法门,没有否定西方极乐世界,而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消除我们众生对于净土法门的误解,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真正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祖师开示我们要除十恶八邪来念阿弥陀佛,才能真正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祖师开示我们实际上就是教我们要持戒念佛。十恶就是十善业的反面,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我们要以修十善业、修八正道为基础来即今始觉,念我本觉,而证得究竟觉,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显发我们自心的自性弥陀,所谓“念念弥陀念念觉,声声唤醒本来人”。

  第三个方面就是六祖开示我们在家如何修行:“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有十五首《无相颂》,六祖大师把我们在家学佛的纲要都概括在其中了。

  第四品《定慧品》,是禅宗的核心,六祖大师在里面告诉我们如何能开悟,如何能真正地开智慧。你看,六祖见五祖的时候,一开始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们只能说:“弟子自心,常生烦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六祖大师他开智慧的心法是什么?在《定慧品》里面讲得非常透彻,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就非常透彻地告诉我们如何能够开智慧,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整个《坛经》我们要把握住三个核心。

  第一个核心,六祖大师他以真如自性为本体论,就是说:我们皆具有佛性,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条件。你想我们如果没有佛性,要修也难以修成就。正是因为佛性是我们本具的,所以我们可以成佛。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上面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 “本觉本有”,我们的佛性是本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来具足的。释迦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此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就是圆觉妙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这是本体论。

  你看中国的哲学,关于人性,历来有性善、性恶的说法。荀子说:“人性本恶。”后天受到教育就会变善。孟子就说:“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受到后天环境的污染就会变恶。但是佛法超越于性善性恶之说,而直接说我们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具佛性。非常、非无常是不二法门,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这是本体论。

  第二个核心就是说实践方法。实践的、实修的要领就是顿悟,六祖大师高唱顿悟成佛之说,使我们整个中国的佛教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个核心就是他的认识论,是以无念、无相、无住,作为禅宗的认识论。我在后面会详细地讲解如何开悟,如何显发我们本具的智慧德相。

  第五品是《坐禅品》,我们知道如何开智慧了,知道了禅宗的心法,如何实修呢?就是《坐禅品第五》。六祖也破除了我们一些迷执,不是说我们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这就是坐禅,不是的。六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破除我们认为把腿子盘起来就是坐禅了,破除这个迷执。破除我们要使这颗心清净,所谓住心观净,破除这些迷执,而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但是就要明白,对《坛经》大家一定要正确地理解,否则又会偏到另一边去,不要认为说六祖大师就反对打坐,不是这样的。他只是要求我们破掉那些迷执,所谓“外不著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这是真正的禅定。

  《忏悔品第六》,我们已经知道实修,然而实修的下手方便是什么?最初从什么地方下手?就是《忏悔品第六》。六祖从五个方面来开示我们。

  第一个是传香,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前面三者是因地的修行,后面二者是果地解脱、解脱知见。所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直指心地。

  第二个就是传无相忏悔。

  第三个就是发愿,发自性四弘誓愿。

  第四个就授无相三皈依: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六祖开示我们要由外在的住持三宝,启发我们自性本具的自性三宝——觉、正、净。

  第五个就是自性一体三身,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在我们一身之中圆满具足,在我们自性之中圆满具足。

  《坛经》主要的开示到第六品就圆满了。后面的《机缘品第七》是讲六祖大师如何应机说法,善巧方便接引学人开悟,有些人根机很利,六祖大师几句话他就能够于言下大悟。在《机缘品第七》和《顿渐品第八》里面,列举了十三位善知识。

  我们知道六祖一辈子,在他门下听他说法、开示,悟入的弟子非常非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彻大悟,能够各化一方,住持一方,弘扬圣教的有四十三位。在《坛经》里面列举了十三位,比方说,无尽藏比丘尼、志彻等,这些都是因为学《涅槃经》有不理解的地方请问六祖,六祖开示之后就开悟了。再者,法达法师是诵《妙法莲华经》的,诵了三千部也还没有开悟,六祖一开示他就悟入了,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六祖开示我们:我们要能够转经,不要被经所转。我们只是念,就是被经所转,执著于文字相。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实修,这就是能够转经,转法华。

  还有一位禅师是因为学《楞伽经》,他向六祖请示什么是三身四智。六祖开示他: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把自性的三身四智开示得非常圆满,而且开示了实修的方法:“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你看,就八句把整个唯识宗的心要都概括在其中了。这个很了不起,唯识的典籍是非常多的,我们看《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非常浩瀚的。唐朝的玄奘法师把她概括起来作了一个《八识规矩颂》,但是也比较多,有三十二句。六祖大师仅仅用八句就把整个唯识的心要都归纳在其中了。而且开示我们:“五八六七果因转”,我们在因地要把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把第七末那识转变为平等性智。因地上面,第六、第七能够转了,我们能够开悟,能够成就。那么在果地上面呢?第八识阿赖耶识就能够转变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能够转变为成所作智,就是“但用名言无实性”

  智通禅师听到六祖对于《楞伽经》的解说之后豁然大悟。还有青原行思禅师、南岳怀让禅师都是因为祖师的开示而觉悟的。

  还有永嘉玄觉禅师,号称为一宿觉。就是见面了,睡了一个晚上,他就彻底觉悟了,作了一首《证道歌》,非常有名: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证道歌》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明心见性,《金刚经》、《六祖坛经》、《证道歌》,这几样一定要能够透彻地开圆解。

  这是《机缘品第七》,主要是讲六祖大师当年如何善巧方便地说法,通过这个机锋,几句话就令学人可以开悟。

  《顿渐品第八》,主要的内容就讲,在五祖弘忍法师以下,神秀法师在北方,所谓“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先后做了三位唐朝皇帝的国师,他主张渐修。

  我星期一讲第一讲,会详细地从十个方面来探讨神秀的呈心偈和惠能大师的得法偈。神秀大师主张渐修,六祖大师主张顿悟;神秀大师是讲修德,六祖大师讲性德;神秀大师主张从理性认识上去修行,六祖大师直接教我们由悟性认识上,由自性上面去修行。我们从十个方面来详细探讨,相信一定能够对大家有启发。这是南顿北渐,《顿渐品》主要的内容就讲这个。

  《护法品第九》,主要的内容就讲武则天和唐中宗迎请六祖惠能大师进皇宫去受供养,但是六祖大师谢绝了。《护法品》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这个“护法”就是护自己的佛法。六祖大师给我们后人做了一个榜样,教我们不要给这个名利所染污,要护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不要给世法、给名利所染污,要护自己的心法。

  第十品是《付嘱品》,六祖大师临入涅槃开示弟子们,讲法、接引学人的时候有所谓的三科法门:阴、界、入和三十六对法。之后就讲六祖大师示现入涅槃。

  从《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付嘱品第十》,其实我们可以把她作为佛教史来看待。

  以上整个《坛经》十品的主要内容。

  我分五个讲题,用五个晚上的时间来跟大家把整个《坛经》的要义共同学习。而且我要讲实修的方法,《心经》上面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是什么?在《六祖坛经》上面六祖大师开示我们了,我也会详细地跟大家来探讨这个实修深般若法门的方法。

  我分五个讲题:

  第一个讲题就是禅宗与六祖得法偈。

  第二个讲题就是开悟的法门。

  第三个讲题就是实修的方法。

  第一个讲题主要就是讲《行由品第一》。开悟的法门,把《般若品第二》、《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这些内容都会概括进来。实践的,实修的方法,主要是讲《忏悔品第六》。

  第四个讲题就是讲明心见性的典范,主要是讲《机缘品第七》。我们看六祖门下的弟子是如何开悟的,给我们做榜样,做示范。

  第五个讲题我会讲禅与净土。其实禅宗与净土并不矛盾,宋朝时候的永明延寿禅师有一个《禅净四料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禅净四料简》把整个的禅与净土法门概括得非常圆满。这个禅与净土主要就是把《疑问品第三》和《付嘱品第十》的内容概括进来,

从这五个题目来学习《六祖坛经》。

   总而言之,希望透过《六祖坛经》的学习,对大家的学佛能够有所启发,能够开般若智慧;能够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得实相般若,明心见性。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