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解惑篇

《六祖坛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6-7-1 21:16

  2002年11月,大愿法师在香港开设《六祖坛经》讲座。

  我们通过大愿法师的讲座去认识《六祖坛经》,认识到禅宗从上古至六祖时候的承传,也可知悉六祖惠能大师的得法因缘。六祖惠能大师的开示,给我们展现了开悟的法门;并清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入手及实修的方法;给我们展现了接引学人、开示弟子并明心见性的典型例子;最后还给我们解释了禅与净土的关系,解开了我们以前对禅净之间的矛盾及疑问,使我们认识到应“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

  在五次专题讲座之后,法师又组织学员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同学们在畅谈闻思《六祖坛经》心得的同时,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问。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学员:有师父对我说:“修行不是留在家里诵经、拜佛,而是应走进社会里参与慈善事业,救助苦难的众生。”但我光是看经念佛,一天的时间已不够用,我应如何抉择?

  法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说我们修行不在于说,你留在家里面诵经才是修行吗?也不是。也并不是说你去参与慈善事业才是修行吗?也不是。不要从相上去看到底什么是修行,而要从心上去看到底什么是修行。

  如果我觉得我心还没有清净,对于佛法的教理,我还想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和学习的时候,我应该多一点留在家里面学习,诵经、拜佛、研究教理。但是我的心里面还是要保持对众生的慈悲心。我现在的诵经、修行、拜佛、研究教理是在养精蓄锐,我在做准备,我将来有能力了,有这个实力了,我再出去度众生,再出去广泛地参与慈善的事业。好像小鸟翅膀没有长硬的时候,它不能够跳出这个窝,跳出这个窝它肯定摔死掉,飞不起来的;翅膀长硬以后还是留在窝里面就太懒了,它应该飞出去。同样的,就是说我们现前也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前侧重于修慧,侧重于修慧是为了我将来能够更好地修福,更好地去帮助众生,去弘扬佛法。

  

  学员:所谓直心是道场,何谓直心?吃饭是吃饭,穿衣是穿衣,是否指此而言?

  法师:是。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好像黄檗禅师一样?吃饭就真的只是吃饭,吃饭的时候你能不能一心一意就是感受这个饭的香甜?但是我不会妄念,不会起“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少吃一点”……不会起那些妄念。这也就是觉悟的一个起步了。你不要认为那不是修行,那还是修行。为什么还是修行?大家明白吗?

  我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想第二样。我前面说尽我的全身心活在眼前这一刻,活在当下这一念,不念过去、不念未来。过去已去,不去追忆;未来我不要去设想,那些都是妄念。我现在这一念,我现在在吃饭,我就好好吃饭,我老老实实吃饭,我就只管吃饭。这就是正念,你不要认为这不是修行,这是保持正念。你好好地去吃饭,我饭吃得很香甜,我身体也很健康,我没有那么多多余的妄想,那些多余的妄想都是你的闲家具、无用的家具,要扔出去。我现在就是保持这一念的正念,我就是在这一念中好好吃饭就行了,我不用去打那么多妄想。

  

  学员:如果吃饭是吃饭,穿衣是穿衣,那又如何行住坐卧都念佛?

  法师:这也是一个问题,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去了,那如何念佛呢?如果你真能做到你吃饭就只是吃饭,不会去想这个多吃、那个少吃,保持正念,好好地去受,去感觉。就是一个感觉,没有爱、没有取,就只是一个受,这时候你保持正念就是自性弥陀。一念弥陀一念觉,念念弥陀念念觉,声声唤醒本来人。我念阿弥陀佛就是要唤醒我的自性弥陀。六祖大师对于弥陀有什么开示?平直就是弥陀,就是说唤醒我们的自性弥陀。

  

  学员:何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法师:如果你单单是分别这些名相,就会成为戏论。我们可以简略地表述一下,不过这位同修是很用功,看了很多的经教,但是你要知道,你不能够单单地去追求这些名相。追求名相的话就会怎么样?永嘉大师有一个开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你不断地分别名相,我可以说你一辈子也是钻不出来的,而且自己困死自己了,“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可以简要说一下,所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其实是说如来藏性,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从一个层面上来说她是空的。为什么说她是空的?因为这是从体上面来讲她是空的。但是这是真空。

  不空如来藏是从她的用上面来讲,她是妙有。为什么?自性能生万法。

  我们勉强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说空如来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说不空如来藏。当然接下去空不空如来藏就好理解了,我们自性、佛性、真如本性,非空,非不空;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其实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

  

  学员:业性本空寂,众生所依止,既然众生所依止的业性为空寂,是否表示众生可不受业的控制。

  法师:众生肯定受业的控制,业性是本空寂,为什么?我前面讲了:“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的一切的妄想,一切的业障都是怎么样?所谓“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这是《普贤观经》上面所说的。我们能够“端坐念实相”的时候,自然地就能够一切都消除。

  我们看《证道歌》上面有一句话就说得很透彻:“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其实我很主张大家能够背一点什么东西,非常有用,不是说著这个文字相,而是说你遇到环境的时候,你就能够起作用,就能够解决你自己的烦恼和问题。如《证道歌》背下来是非常好的,土美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这些背起来是非常有受用的。

  就是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你了了之后,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业障本来空,是不是没有相了?不是的,还是有这个受报的相,但是受报的人心里面没有痛苦了,没有执著了,这就是“了即业障本来空。”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也是《证道歌》上的话,开悟的人,你拿刀割他,犹如你割这个虚空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如何能够证得初地菩萨呢?初地菩萨就是布施度圆满了。布施度圆满了之后,他是什么样子的证量呢?他舍弃自己的身体,好像我们到菜园里面去摘一棵菜这么容易。他对身体没有一点点执著,而且他能够生死自在,这个时候就是布施度圆满,这是初地菩萨。

  第二地就是持戒度圆满,这么渐次地来。

  所以我们要明白的,就是那些真正彻悟的人一样,你如果刀割身体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而是好像割春风一样,好像斩在虚空一样,没有一点点痛苦了。但是这个受报的相有没有呢?有。正因为有受报的相,所以才会有释迦牟尼佛三个月吃马麦。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说要请佛去应供。但是因为业障干扰,这位婆罗门后来忘记掉了,三个月时间没有给佛供养。佛吃马麦,就是马吃的那个粮食,佛和弟子们都吃。

  就是说这个受报的相还在。但是痛苦没了,内心没有执著,这是“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就是说,众生业障本来空寂,但是你说众生是不是不受业的控制呢?还是受业的控制。而且他还会有痛苦。因为痛苦他还会再去造业,再去轮回。众生就是这样缘木求鱼。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做梦,梦见一只老虎追我,你说我在梦中间怕不怕?我真的怕,不是假的怕。梦醒来之后,原来知道是一场梦,这时候恐惧有没有?恐惧没有了,这时候就是“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众生就在生死的大梦之中的时候,这个老虎来追他,虽然是虚幻的相,但是他看作是真实的,就认假为真。

  

  学员:在买物放生时,如有动物在面前挣扎得特别痛苦,或作喷水、摆动等,会特别指定要买它们下来放生。如此放生是否有分别心?

  法师:这个很简单,放生的话,你肯定要买有活力的那些动物。这个动物本来差不多要死了,你买来放它有什么大作用?肯定是要买那些很有活力的动物了。本来是差不多要死了,意义不是很大了。

  

  学员:在一次剧痛之中,我告诉自己,色身是幻,痛苦是幻,实无一真实之我在受真实之痛,但仍剧痛如旧,想的是平时定的功夫太浅薄,如何可促进定力?

  法师:这位同学有个误解,误解了什么是定力,他认为这个定力就是不痛了。定力是什么?能够明白吗?对于地上菩萨来说,他受伤害的时候,真的不痛。

  印度禅宗第二十四代祖师师子尊者。有一次,他国家的国王受到外道邪说的影响,就把师子尊者抓起来了,而且要砍他的头。但是师子尊者怎么样?解脱的圣人,他一点都没有痛苦,所谓“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用刀砍在头上,仿佛砍在虚空里面一样,他不会痛苦的。那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确实如此,师子尊者这个头砍下来之后流出来的不是血,是白色的乳浆。国王就知道确实他杀了圣人了,马上就忏悔。而且他和所有的大臣都皈依师子尊者。那种状况是圣人的境界。

  作为我们来说,定力,不是说你想一想我的身体是虚幻的,受伤害的时候,受剧痛的时候我不痛了,不是你想了它就不痛了,肯定还是痛的。如何去培养定力呢?

  我们要明白,真正地在我们这个阶段来说,我们培养的定力是什么?其实前面也讲了,就是说转变我们的心,境不转心转。

  这个境已经是这样的,我的定业到我身上来了,你恐惧有用吗?还是痛。越恐惧越痛,是不是?情绪很重要。不是有一个试验吗?说一个囚犯,预先就拿刀划他一点点皮,让他流一点血,他就很害怕。然后把他关在一个黑房子里面,拿刀背在他手上重重地划一下,那边把水龙头打开,滴答滴答。等于是误导他血管割破了,血在不断地流下来,滴答滴答这么响。

  关了一夜,第二天那个人死掉了。并不是流血死的,他是自己吓自己,吓死的。刀背划在手上怎么会流血呢?情绪很重要的。

  所以说境不转心转,这时候要转变我们的心,首先是作消业想,我前生肯定造了恶业,所以我现在受这个苦痛的果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就是说业障消了,智慧就显发了;障碍尽了,福德就深厚了。消业想,不会排斥这种痛苦的感受了。

  而且我欢喜承受它。因为我知道我在消旧业。我不要再去造新的轮回六道的业。你起愤怒心,就又造了轮回六道的业。这是第一种心的转化的方法。

  第二种心的转化的方法,就是代众生受苦,修菩提心,这是最好的修菩提心的机会。比方说我给开水烫一下,“哎呀,好痛。”你说我能不能够想一想这个身体是虚幻的,就不痛了呢?不可能的。还是要痛。那怎么办?我就想:不单单是我的手可能给开水烫伤,很多的众生都可能给这个开水烫伤。我愿代众生受苦,在他们还没有受报之前,我就观想把一切众生的这种痛苦的业都吸过来,化为黑气我吸进来,我代众生受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一切痛苦我承担,一切快乐给众生。

  这样就真发菩提心,这个时候很好修菩提心。你能够这样子地去代众生受苦的时候,菩提心就能够修。这时候这个痛苦能不能够障碍你?不能障碍你,而且还增长了功德。你有了菩提心的功德,你的心更加柔软了、更加慈悲了、更加有智慧了,这就是修定力。我们在这个阶段来修定力用这两种方法修就好了。

  

  学员:读经时有很多不明白之处,这样诵经是否比较难开悟?

  法师:心迷就法华转,心悟就转法华。佛经中间我们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没有关系。我能够理解多少,就去实践多少,这最重要。比方说,我现在学《六祖坛经》,我的实践的体会就是这样的,我这几天已经跟大家讲了,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用得上,我学多少就用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不要想着我这么诵会不会难开悟。哪里有一个开悟之相在那里?你想开悟怎么会开得了悟呢?开什么悟?学习见到我的心,就是觉悟,就是开悟。说透了就很简单。学习见到我的心,你真正见到你的心的时候你就开悟了。见到你的真如本性的时候,你就开悟了。哪里有个什么开悟之相?哪里有什么东西给你去开悟?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学经,要启发我们的智慧,这最重要。不要执著于文字相,不要执著于语言相,不要执著于心缘相,不著这三相。这样你心在渐渐地悟入,心里面的觉悟心,这种悟性提升起来。

  第三个方面我们要知道,一切的经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的,一经通时一切经通。乃至于如同六祖大师一样,他就因为听了我们五祖弘忍法师给他讲《金刚经》,他就开悟了,他就悟入了。而且他不认识字,但是所有的经,你给他念一遍,他就会讲。这就说明佛经是佛真如本性的流露,是引导我们如何走向觉悟,如何如实知自心。

  所以你不要刻意地去学那些名词、名相,你要想到我怎么能够用,怎么能够实践,这个最重要。你能够豁然大悟的时候,就能够像六祖一样的,所有的经典你不会不明白的,都会明白,非常透彻,因为它是真如自性的流露。不像现在的人用第六意识的思维去抄抄写写,拼出一本书,印出来,那个差得太远了。所以不要着急,心悟转法华,能够懂多少,你就实践多少,你就开发你的智慧就好了。

  

  学员:菩萨发愿,代众生受苦。但苦由恶业所召,怎么可能有人能代受?

  法师: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不是很矛盾?苦就是你有这个恶业就要召感这个苦果。那菩萨要发愿代你受苦,怎么可能代得到呢?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缘起的世界来理解,我们就知道并不矛盾。这个世界是互相互为缘起的,说一个很容易懂的话,有一个人在纽约感冒了,打一个喷嚏,我这里的风就动起来了。当然我们体会不到。而这个缘起的世界,其实就是说一切都是互为影响的,整个法界好像一张网一样,互相影响。这样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我们从缘起这个角度来理解,多一个人觉悟,多一个人发愿代众生受苦。我现在是凡夫,但是我发了菩提心,代众生受苦,我这个菩提心真实生起来的时候,我的智慧就生起来了,我的慈悲心就生起来了。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智慧的光明,多一份慈悲的安祥,整个的众生就都会受到你的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觉悟,这个世界越来越光明;越来越多的人有慈悲的话,这个世界就越来越祥和。

  你说,众生的苦是不是代受了?就是说转变过来了,受到你的无形的影响了。我们要理解菩萨发愿代众生受苦,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苦和乐真的是那么不可转变的吗?并不是。在于你的心,打个比方,你喜欢吃薯片,总是要买薯片来吃。但是如果给你一个规定:三天之内你不准吃饭,叫你光吃薯片。你当时觉得很快乐,到第三天你觉得很苦了,太苦了,“我只能够吃这一样”,是不是苦啊?就苦了。为什么你当时会觉得乐呢?其实这个苦和乐是由你的心,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你的心变了,苦和乐就变了,就这么简单。

  菩萨他如何去代众生受苦呢?菩萨他能够启发众生,开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的智慧显发起来。众生的心有智慧的时候,有觉悟的时候,有慈悲的时候,众生心同于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他心转变过来了,哪怕他身体受苦都好了,但是他的心不苦,所以他不以为苦,因为苦和乐是跟着你的心情在变。

  有一首诗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般的人到秋天的时候,万物萧瑟,很凄凉,心情很不好了,刘禹锡他到秋天很舒服了,感觉这个秋天更凉爽了,而且更有诗意了。实际上都在于你的心,有的人看到下雨天,很伤心,见下雨天就好像我心里面在流泪一样的。有些人看到下雨,很舒服、很欢喜、很清净。全都在你的心,心转了苦乐就转了。

  

  学员:如何可令慈悲心疾得增长?

  法师:第一个就是要由自苦去体会众生苦,我要能够对众生的苦感同身受。有位祖师有一句开示说:愿我读破万卷书,行遍天下路,历尽人间苦,使我们觉悟,猛然觉悟。

  第二个就是要开智慧。我真正有了智慧,就会有慈悲。如果你没有智慧,那个慈悲不叫慈悲,那叫做感情用事,还会有分别。慈悲和智慧是一体的,有智慧才能真正有慈悲,有慈悲才能真正有智慧。你没有慈悲心,只顾自己,你的智慧不圆满,或者是罗汉的智慧、小乘的智慧。

  

  学员:佛菩萨既不能坏众生因果,为何我等受苦恼时,求佛力加佑,佛菩萨又能令我等化险为夷,是否矛盾?

  法师:众生的因果又不能破坏,但是我们求佛,我们的那些痛苦又能够改变,那些恶业又能够化险为夷,是不是很矛盾?一点都不矛盾。我们觉悟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统一的世界、祥和的世界,都是自性流露的,没有矛盾和对立。

  如何理解呢?我还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方面,我从业力和信心这两个方面来说。打个比方,我这辆车子,由这里面跑,它有一个动力在推。什么动力在推动我们人生的车轮?我们有时候很快乐,有时候又很悲伤,有时候环境又好,有时候环境又差,一种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他?一只什么无形的手在控制这一切?业力。我们过去造什么因,现在就感什么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业力它在决定你的一切。我的业力本来不太好,我一步一步地在走向痛苦。但是我的善根启发了,我信佛了,我一心一意念观音菩萨,一心一意念佛菩萨,这时候又来了一种力量,信力。就是说你对佛菩萨非常虔诚,有信心,诸佛菩萨的加持就体现在你的心里面。而且你的心在走向觉悟,走向清净。你非常虔诚的时候,你的心就很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加了一种新的力量来了,这时候我前进的方向不会按照原来的轨道走了,它是按照两种力量的合力所使的方向前进。这个物理学上面就是这么讲的。然后我一步一步走向好了。不奇怪,很自然。

  第二个方面,遇到违缘时,至诚恳切地求诸佛菩萨的加持,还作消业想,并且也是最好的修菩提心时机,这样在你受苦的时候,只是

身体受一点小苦,但是你的心不苦,心很自在,相应的是对于这个苦的感受就很轻微了,你更虔诚,更相应的话,甚至于恶业没有成熟,还可以转变过来。当然定业的话,就只能够说是重报轻受。所以说其实并不矛盾。

  学员:师父,六字大明咒我要明白根本。

  法师:六字大明咒的来由,是观世音菩萨他因地就发过一个誓愿说:我要以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众生没有度尽,我都不退心。如果我退了菩提心的话,我的头就裂为千瓣。

  他发了此大菩提誓愿以后,努力地去度众生,后来度了很久很久,久远劫都在度众生。但是怎么样?他看,“我度了这么多人,但是还是有无量的众生在。哎呀,太麻烦了。”

  他生起了一念退心。他前面发这个誓愿就应验了,马上这个头就炸为一千瓣。从这个炸开的头里面就出现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这一千瓣头全部合拢来,就成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阿弥陀佛对他说:“你想要能够迅速地救度众生,我告诉你一个善巧方便的法门,就是六字大明咒——嗡 嘛呢呗美吽。”

  此咒我这里没有时间讲,大家可以看《大乘庄严宝王经》,那上面有详细的解说。六字能够消除六道的业障,能够度六道的众生皆成佛,有无量无量的解说,她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这是六字大明咒的缘起。在我们现前来说,每一次讲法之前,是能够令大家身心清净,收摄身心。

  

  学员:每当静坐之时,很快便入睡,应如何对治,或是修其他法门?

  法师:我们这颗心要修禅定它有两个毛病,一个就是容易昏沉;另一个就是掉举,就是妄念纷飞控制不了。沉下来就是打瞌睡,你打瞌睡就是心沉下来了,你就要使它升起来;你掉举的时候,妄想太多的时候,心升得太高了,你要使它沉下来。你心沉的时候,提起慧力来;心掉举的时候,提起定力来。具体怎么办呢?我说一点简单的,不要说那么多了,说很简单的两个方法,你用了就能够生效。

  第一个就是闭气。你试一下,打瞌睡时,深深吸一口气,把气闭住三分钟不呼吸,你连续做三次,如果你照样打瞌睡,那就怪事了。应该是可以的,我早期就是这样,我要是想打瞌睡就这样做。除非我是太疲劳,不然我这么闭气三次之后,不会打瞌睡的。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有效。

  第二就是一定要睁开眼睛打坐,千万不要闭上眼睛去打坐,这点很重要。垂帘呵,因为你闭上眼睛的时候,你心里面的智慧眼也都跟着闭上了。所以说要睁开眼睛。这是简要地说。

  

  学员:请法师慈悲开示几个问题:显密双修是何所指?

  法师:那些都是方便说,常有一句话叫无显不入道,无密不成就。大家首先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个“密”字,不要认为这个“密”就是神秘,不是的。“密”是什么?最秘密的是什么东西?我讲了几天了,最秘密的是我们的佛性,这是最秘密的。

  我还是说六祖大师启发惠明禅师的时候,惠明禅师说:“另外还有什么秘密没有?”

  祖师告诉他:“密在汝边。”

  秘密在哪里?秘密在你那里,在你的心里面。你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本具佛性,这是最大的秘密。不是说外表上的那些什么密,不是那样的。最大的秘密就是你的佛性。所以我们要知道,要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显密双修,我真正地能够显发我的真如妙心,任何一个法门都叫做显密双修。

  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呢?我念念都能够唤醒我的觉悟心,这时候我就是显密双修了。如果你不能够做到这样的话,不能够显发你的真如本性,你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打坐、后天做手印,修观想、灌顶,你说:“哎呀,我显密双修。”算了,你那不叫显密双修。你的真如本性不能显发出来,你心外去求法,你求再多的灌顶,你学会再多的手印,念再多的咒语,你都是叫做什么?我们说严重一点,叫做附佛外道。也就是你都是心外求法,你只是外表上面去学一些手印,学一些咒子,那有什么用处呢?简要这么说。

  

  学员:常闻一门深入,那么一门与禅净双修有抵触否?

  法师:这是个问题。我开始说禅净双修,现在又要一门深入。其实怎么样?了解《维摩经》上说的不二法门吗?归根结蒂是不二法门。你的真如本性,你的觉醒的心,能够唤醒的话,能够用这个真心去修,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叫做一门深入。否则都不叫做一门深入。

  你说我什么都不管,我关起门来念阿弥陀佛,“我这是一门深入了。”是不是一门深入?不是。你以为真的是一门深入吗?你以为真的没有其它的杂缘了吗?不可能,你是专门在念阿弥陀佛,但是还是有其它的妄缘,你还要工作,还要穿衣吃饭,还要跟其他人交往,这些都是杂缘,这些都会令你烦恼,你以烦恼心来念阿弥陀佛,怎么会能够叫做一门深入呢?那不叫一门深入。

  所以说禅净双修也是一个方便说,真正的就是不二法门,这是最重要的。不管你修什么法,你能够念念的心能自主,任何环境不能动摇你,这叫不二法门,这叫一门深入。

  

  学员:初发心者,以何衡量自己之根器而去选择一门呢?

  法师: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渐修,归根结蒂是在心地上做功夫,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一切法门离不开修心。抓住这个根本之后,一切法门都容易相应,心都会与法相应。否则修哪一个法门都不能够令你成就,你念什么经都难以得到真实利益,都是给经所转了。所以“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是修学的原则。

  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要持戒;不管你修什么法门最好能够导归净土,能够导归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清净心,生清净土,这个最重要。宗喀巴大师他是密宗的祖师,但是他也有《极乐发愿文》。

  “观心为要,善友为依”,依靠善知识的指导。

  

  学员:安乐死是否杀生?

  法师:安乐死是杀生。你不要想着,如果有谁他很痛苦的时候,就对医生说,你早一点结束他的生命好了,不要让他那么痛苦了。你的心是好的,让他早一点结束痛苦。但是实际上这就是杀生,不要那样。不是说你现在提前结束他的生命,他的痛苦就没有了,那不是。他来生还要受痛苦,而且比现在痛苦还要受得要更大,那就麻烦了。因为他现在这一期的业报没有消,这个生命还没有尽,你提前给他结束了。所以他到来生的时候,业报是翻了很多倍,他要受更多的痛苦。

  打个比方,一头牛,它拉了牛车,装了很重很重的货物,走在悬崖边上。这头牛就想了:“太重了,太累了,太苦了。”它故意地往悬崖边上走,把这个货物掀到悬崖底下去。但是它的主人肯定会鞭打这头牛,而且给它加上更重的货物了。并不可能说它把货物掀掉了,它就不会再去拉货物了,不可能的。安乐死是肯定不可以的!

  

  学员:何为外道典籍?报纸是否是外道典籍?

  法师:看你用什么心去看待它,如果你的心是迷,你看什么都是外道典籍。

  一定要记住六祖大师的开示:“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正。”

  用什么心来看报纸?我看报纸好像看佛经一样,是讲真的,为什么?因为我看报纸就看到无常了,就能够观无常,观无常就是佛经,我就能够观察所谓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看报纸的时候,我就能够看到众生苦了。

  这几天我看《东方日报》,几乎没有哪一天新闻没有人死的,总是有人死,要么就是被人杀死,要么就自杀。前天的一个报纸说,父子两个用煤气自杀了。昨天的新闻说母子两个给一个男的杀死了。天天都有,众生苦啊!能够看到这个人生的真实的相。

  人心迷的时候,他比魔鬼还要厉害,比禽兽还要凶恶。要看到众生的苦,你看报纸的时候就看到了苦、集、灭、道,这就是佛经。

  看报纸的时候,就要能够生起菩提心来,众生苦,“有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能够尽量地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尽快地了解正法!不是表面上的学那些相似的佛法,不是学会表面上怎么磕头,或者说表面地念阿弥陀佛,而是真心,知道如何显发自己的心,启发自己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来转变我们生活环境之中的烦恼,把它转变为菩提,这个很重要,生起菩提心来。而且你看报纸的时候用智慧来觉照,就能够好像看佛经一样的,就能够好像看现在禅师的公案一样的。

  看你用什么心,不要看外表相。我讲这么久的无相,还是有有相。不过没关系,有问题只管问,有疑惑问是好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学员:弟子请问,有师兄讲,“菩萨只要有慈悲心就可以吃肉。”“西藏喇嘛都会吃肉。”是不是事实?

  法师:第二句是事实,西藏喇嘛是吃肉的。我们怎么办?到底是吃肉,还是吃素?我跟大家讲,大家记住,第一点,吃肉是你的福报,吃素是你的慈悲和智慧。不要那么执著了。你一定要吃肉,你忍不住你就吃了,那是你的福报,那有什么办法?

  但是吃素是你的慈悲和智慧,而且能够如法地吃素。你要知道,能够吃素,智慧就容易生起来,心容易清净,慈悲心也容易生起来。所以佛为什么在《楞伽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不食一切众生肉。佛不会无缘无故、随随便便给你制定一个戒律的,肯定是对你一定有极大极大的利益。

  第二点,但是一定注意,如法吃素,就是说你不要认为我吃素,我的功德大得不得了;他吃肉,不管怎么也修不上去。你那样就糟了。要是吃素就可以成佛的话,那牛天天吃草,成佛没有?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你的心。我吃素,但是我认为这是我的本分,人家吃肉是他的福报,我吃素是我的本分,我不会认为我的功德就很大了。生起贡高我慢心来,那你离道千万里了。

  说到此,愿大家早证菩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