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二、无相为体

《六祖坛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6-7-1 21:16

  

  第二个方面是“无相为体。”我们看六祖大师的原话,六祖说: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要搞清楚,这个“无相”并不是说对于外在的相不知道,而是“于相而离相”。好像《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上面所说的:“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念是很容易,能不能够离相,能不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呢?很难,不要说初初学佛的人难,修行很久的人都很难。

  说一则公案,叫做枯木禅。这位禅师修了二十年,还是不能够于相而离相,不能够知道诸相非相,还是有相。

  有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给他建一个茅棚,让他天天在里面打坐参禅。她小女儿当时很小,老太太专门叫她女儿给禅师送饭,连续送了二十年,供养这位禅师,一边打坐参禅,修了二十年。后来老太太要试一试禅师的功夫怎么样了,就跟她女儿说:“你今天送完饭以后,抱住师父,你看师父怎么说。”

  她女儿就听话了,送完饭以后,一把抱住师父。这个师父怎么说呢?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明白这二句话吗?“枯木倚寒岩”,就是一根枯死的木头,在石头边上,你抱上三个冬天,它都不会暖和起来。意思就是说他持戒很好,你不管怎么样,他不会受你干扰,但是实际上怎么样?

  这个女儿回去就把师父的话告诉她妈妈。老太太听了以后就很生气,马上就跑过来骂师父,“你赶快给我走出去,不要在这里了,原来我二十年功夫,就只是养了一个俗汉。”把这位师父赶跑了,还一把火把茅棚烧掉了。

  在我们看起来这位禅师的修行功夫很高了,定力很高了,“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不管你怎么样对他,他的心里面不会动,他都能够清净持戒。但是你要知道,这个老太太其实她是一个开悟的人。禅宗说有很多老太婆都是开悟的。

  上次说到的德山棒,德山宣鉴禅师见到卖点心的老太太也是位开悟的人,这里面的老太太还是个开悟的人。

  她叫她女儿抱住禅师,并不是说看禅师到底有没有定力,也并不是说考一考禅师到底持戒清净不清净,并不是这个意思。她是考一考禅师到底开悟没有,如果这位禅师是开悟的话,他就不会著相,就不会有男女之相。现在来说这位禅师他还是有男女之相,还是有一个分别心在这里面。

  所以我们要明白,老太太是考他的自性显发没有,考他明心见性没有。我们的自性呢?是非男女之相,也不是死水顽空。所以禅师他还是没有明心见性,心里面还是有一个男女之见,男女之相,作寡欲之言,所以给这个老太太骂为一个俗汉,其实就是说他还是不能够“于相而离相”。

  当然这个禅师的境界应该说已经很高了,起码不是我们能够比拟的,但是还是不究竟,还是没有明心见性。所以我们说无相,就是要知道我们的自性,显发我们的真如本性,要“于相而离相”。

  《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就是禅,就是智慧;“如如不动”就是定,就是福德。所以六祖大师悟道以后,连续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我们看这个灰尘,一擦它就没有了,所以可见那个染污它也是假的,清净是真的,而我们的本体是本觉本有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生灭的是什么东西?是妄念。妄念就是前念灭,后念生,这个妄念在不断地生灭。自性清净心何尝有生灭呢?所以说本不生灭,这都是从自性的体上来讲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自性本来具足。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够信得过,能不能够体认得到,能不能够真正证悟到。所以迷人就求得、求证。求得菩提,得觉悟;求证佛果。悟人是无得无求。《心经》上面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我们自性本来清净的,一切都是现成的,不用求了,其实意思就是说没有我们的妄心用事的地方。你要去用心,起心去求,那就是远之又远,所以当下一念休歇便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这个向外攀缘的心、追求的心停止下来,休歇下来,不向一切法求,不向一切心求,心法双忘。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我们看《证道歌》,彻悟的禅师说出话来就是不同,“不求真,不断妄”,做一个无心道人,自然就能够契入。你要求的话,反而越求越远了。本自具足,你说本自具足我们求什么?正是因为我们觉得有缺陷,缺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没有福德,求什么物质也求不到,所以我们要求福德;我们智慧不够,所以烦恼常有;我们觉得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不断地去求,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希求。其实这都是妄念。

  大家不要理解错了,现在虽然是妄念,但是我们没有悟之前,还是要以妄除妄。我们念阿弥陀佛,以这个一念制万念,这也是一个以妄息妄的方法。我们真正能够真正悟入的时候,顿除妄念,就能够真正悟到,悟无所得,所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本无动摇”哪里有来去呢?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是从性德、从自性上面来讲的,所以就没有来去之相。所以说“本自具足”和“本无动摇”是说自性的相。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说自性的用。自性的用是什么?我们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万法其实都是自性,都是自性所生的。禅师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任何一点他都能够契入。看到桃花开了,他能够开悟,知道一切都不假外求。看到梅花开了,也能够开悟。

  宋朝有位比丘尼,后来的人都称她为梅花尼,就是因为看到梅花开了,突然她就开悟了。所谓:

  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比丘尼法师开悟的时候说的偈子。“竟日寻春不见春”,表示她一生,前面都在追求开悟,追求成佛,追求悟道,追求明心见性,但是愈求愈远,“竟日寻春不见春”,反而求不到。“芒鞋踏破岭头云”,到处参学,很辛苦。但是真正一下悟入的时候就能够怎么样?就路还家,显发自己的本性。“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噢,知道原来一切现成,我的自性本自具足,不需要外求。

  赵州禅师也是这样,他活了一百多岁,到八十岁的时候还在外面去参学。为什么要参学呢?他说:“老僧没有什么妄念了,用功用得很好,但是只有一个地方有一点点分别念,老僧二六时中没有什么妄念,但是吃饭的时候有一点点分别想,所以还要去参学。”后来他有一首偈子说: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八十还要行脚参方,因为心头未悄然。但是真正悟入的时候,知道原来自性本自具足,而且自性能生万法。我们这个自性包含百界千如,十法界依报正报庄严都是自性所现出来的景象。

  所以我前面说面对困境的时候,面对逆境的时候,面对烦恼的时候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不对抗。第二种方法就是转毒为药。

第三种方法就是知道它是智慧的流露,是觉醒的能量。这个事实也是如此,十法界,四圣六凡,依报正报庄严,都是自性所现出来的影像,所以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就能够悟入自性。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昨天讲了开悟的法门,开智慧的妙法,讲到了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今天继续讲“无相为体”。

  《金刚经》很多的经文都是说要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身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她的核心内容就是说要离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离一切相。生其心,就是修一切善。乃至于我们度众生,也应该是不著度众生之相,如果我们著相的话,我为能度,一切众生是所度,我执、我相未破,是凡夫,不是圣人。

  乃至于我们成佛,而实无佛道可成,为什么?因为佛与众生是相对待而安立的,实际上我们真正地觉悟了,显发了我们的真如本性之后,是一个绝待圆融的,所以如果你执著于有成佛之相,还有一个我相在,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也就是说以般若来观照,对一切法无住无著,就可以直下成佛。所以《金刚经》是以慧照无住为宗,以智慧来觉照为宗,破执著。

  执著,我执是凡夫的通病。我们看到分别、执著非常深的人,一定是业深障重;业深障重一定是福轻慧浅,不能圆融;福轻慧浅就一定是苦多乐少的。所以《大乘心地观经》上面就说:

  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

  即此从缘法非真,妄想分别计为有,

  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我们这个能执之心是遍计执性,所执之事是依他起性,所依之体是圆成实性,这是唯识的三性三无性。就是如果我们情执若空的话,心就能够圆融,就可以事事无碍。

  一切的事物都是依缘而起,缘散而灭,这是依他起性。

  我们在这个无自性的、因缘聚合这么一个事物上面去产生一个执著,对这个虚妄的事物,没有常性的、无常的事物产生执着,产生虚妄的执著,就是遍计执性。

  我们前天所讲的,好像一条绳子,我们执著于它是一条蛇,就生起了恐惧。我们真正有智慧觉照的时候就照见它是一条绳子,照见它的如实相、真实相,我们当下这个恐惧就消失了。如果我们是遍计执性,对一切都产生一种妄执,就不知道这个相原来它是虚妄的。如果我们能够转识成智,则全相即性,就从事物的当下能够见到它的真如本性,就知道一切万物都是我们自性的流露,随缘起用,一切都是佛法。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上面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但是我们一般人都总会容易著相,而且以外在的相去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这个就是迷惑颠倒。

  日本的禅宗史上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德川幕府将军请一休禅师去应供。禅师开始去的时候,穿一件很破烂的衣服去,他平时就不讲究这个,看门的门卫就把他挡在门外。一休禅师说:“我是你们将军请我来应供的。”

  门卫说:“不可能,我们将军请的是大名鼎鼎的一休禅师,怎么会是你这个样子呢?破破烂烂、疯疯颠颠的。”

  禅师不说话,回去了。换一件非常庄严的法衣,然后披上袈裟走过来,门卫看到他也没有阻拦,也没有问,他就进去了。

  将军请他上座之后,说:“师父,您多吃菜呀。”

  “好。”他把所有的菜就夹到袖子里面去了,不往口里面送。

  将军觉得很奇怪,说:“师父,您要喜欢这个菜,我马上可以叫人给您送过去,您为什么放到自己衣袖里面去呢?”

  他说:“你要知道了,你今天不是请我吃饭,请我这个衣服吃饭。”

  凡夫总是这样子的,执著于外在的表相,根据外在的表相去判断一个人,就迷惑颠倒了,所以众生是于相而著相,不是离相。看物就住于物相,看心就住于心,看净就住于净,执著于这个清净相,所以就障碍住我们的自性光明,所以我们要就这个事物要悟到它的空性,心中如如不动。

  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整个《坛经》的核心。我们在修行中间遇到的一切善恶境界,心中间都要不执著,不管是好事,坏事;不管是好的境遇,还是不好的遭遇;我们都能够知道它都是缘。缘聚则有,缘散则无,缘生缘灭,我们不要为它去生烦恼。碰到所有的善恶境界,心都不要染污,不要执著。别人对我好或者诽谤我、攻击我,心都如如不动,都不计较。

  黄檗希运禅师说:“凡人多为境碍心,为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 “心空境自空”,如果我们的心不会给外境所转,这个外境是不能够伤害我们的。所以实相无相无不相,无相是性,无不相是现象。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