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略述禅宗的弘传史

《六祖坛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6-7-1 21:16

  

   “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六祖大师我们称之为第二释迦,所以六祖所说的这个妙法我们也尊称为经。历代祖师的开示称之为经的唯有《六祖坛经》。我们看印度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他们所说的都是称为论,《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中观论》都称为论,唯有六祖惠能大师的开示,我们尊称为经,所以说《六祖坛经》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佛经,我们学起来觉得特别地亲切。

  六祖大师原来是砍柴的,不认识字。他能够直了成佛,见性成佛,而且距离我们的时间只有一千三百年,所以我们学起来非常亲切。言简义丰,言辞很简要,而义理非常地深广,可以说是一大宝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得法、弘扬禅宗的事迹和启发门人的言教。由于《坛经》的影响非常深广,所以历代传抄也非常多,版本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是分为五类,第一类就是敦煌的手抄本。第二类是北宋惠昕整理的一个本子。第三类是高丽,现在的朝鲜和韩国有一个流传的本子。第四类就是流通本,金陵刻经处的本子,分为十品。第五类是明朝南藏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丁福保笺注的这个本子是根据曹溪原本,应该还是比较完整的。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所谓的“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也就是指佛性,一切众生本具成佛的可能性,也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第一次在韶州大梵寺升座说法,开口就把总纲提出来了,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事实上也是如此,一切法门都离不开心地法门,所以禅宗是最直捷的法门,也就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个性,这个思想与《大般涅槃经》中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六祖大师的本体论。

  《大乘起信论》中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佛性,正因为是本有的,所以我们可以显发。“不觉本无”,本觉是主人;不觉,那些妄想、无明是客尘,所以我们可以去掉——其实透彻地说应该就是转化。六祖大师引导弟子修禅实践的具体方法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禅宗的心法。

  《六祖坛经》的思想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对于中国禅宗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六祖以后所有开悟的祖师,都应该说受到了《六祖坛经》的启发。

  今天第一讲我主要讲禅宗与六祖得法偈。前天晚上我简要介绍一下五讲的提纲。第二讲就是讲开悟的法门,也就是开智慧的法门。第三讲就是实修的方法。第四讲讲明心见性的典范。第五讲禅与净土。

  第一讲主要讲《行由品》;第二讲主要讲《般若品第二》、《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第三讲主要是讲《忏悔品第六》。第四讲主要讲两个内容,一个是六祖大师当年接引学人,六祖门下有四十三位大善知识,《坛经》里面重点提到了十三位,他们是如何开悟的。二个讲在家如何修行,我们重点讲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总共有十五首《无相颂》,这里面把整个的修行方法都给我们归纳起来了。最后讲第五讲禅与净土,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

  我只能够提纲挈要地把它抽出来讲,原文大家可以自己熟读。

  六祖惠能大师,俗姓卢,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二月初八。他生下来以后,有两位法师突然到他家里面来拜访,(我们看《坛经》序里面法海法师有提到),到他家里拜访之后,他就说专门来给这个刚刚生下的小孩取名字的,就取名叫惠能。惠能的父亲是位被贬的官员,就问他说:“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

  法师说:“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事实也如此,六祖大师出现于世之后,中国佛教的禅宗特别兴盛。可以说发展到后来,尤其是三武一宗的法难之后,其他的宗派都衰微了,唯有禅宗非常兴盛,一花开五叶。

  二十四岁的时候,在黄梅东山寺接受五祖的衣钵。此衣钵是达摩祖师由印度带过来,代代相传的,表示印心,表示祖师位。后来在四会,就是我们现在的四会六祖寺这个地方,在猎人队伍里面隐居了十五年。当时这个地方都是森林,六祖大师和光同尘,隐居在猎人队伍里面,但吃肉边菜,隐居十五年。三十九岁的时候来到广州的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在菩提树下由印宗法师为他剃度出家。然后来到韶关的曹溪宝林寺,即现在的南华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涅槃的时候七十六岁。

  他这一生的教诲,由他的门徒,其中主要是曲江的法海记录整理,编为《六祖法宝坛经》。六祖大师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八月初三。

  他门下弟子,悟道超凡者不计其数,非常之多,大彻大悟的有四十三位善知识。你看六祖以前的祖师,接引的开悟的弟子都比较少,只有几个;到后来其他宗派的祖师,接引的真正彻悟的弟子也很少;唯有六祖大师门下大彻大悟的有四十三人,最著名的就是南岳怀让禅师和江西青原山的行思禅师。

  《释教三字经》上说:

  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

  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

  南宗的惠能大师,他的门下最著名的南岳怀让祖师,怀让祖师度化马祖道一,道一禅师就传给百丈怀海祖师,百丈山的怀海禅师门下弟子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湖南宁乡大沩山的灵佑禅师,灵佑禅师传给仰山慧寂禅师。这就形成了一个沩仰宗。

  怀海禅师另一系传给黄檗希运禅师,希运禅师传给临济义玄,形成了临济宗。

  青原行思禅师传给石头希迁,石头希迁他当时住在湖南南岳的南台寺,希迁禅师传给湖南的药山惟俨禅师,惟俨禅师传给云岩昙晟,昙晟禅师传给洞山良价禅师,良价禅师就传给曹山本寂禅师。这就形成了曹洞宗。

  另一系石头希迁传给天皇道悟禅师,道悟禅师传给龙潭崇信禅师,崇信禅师传给德山宣鉴禅师,我们说德山棒,德山宣鉴禅师传给雪峰义存禅师,雪峰义存传给云门文偃禅师。乳源县的云门寺的开山祖师就是文偃禅师,就形成了云门宗。

  义存禅师又传给玄沙师备,玄沙师备传给地藏桂琛禅师,桂琛禅师传给法眼文益禅师,形成了法眼宗。

  你看,在六祖大师之后,他的子孙在一百年以内逐步逐步地就发展成为五大宗派。而且在临济义玄禅师之后,一路传下来,传到宋朝的时候又形成了两个支派,杨岐方会禅师创杨岐派,还有黄龙慧南禅师就创黄龙派,这是禅宗史上的五宗七派。

  可见六祖大师这部《坛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我们有一句话说:“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边。”现在汉地的寺院,基本上是禅宗的寺院,而禅宗的寺院临济宗是最广泛,故有“临济临天下”之说。曹洞宗的力量也很大,寺院也很多,故有“曹半边”之说。发展非常广泛。

  《六祖坛经》分为十品:《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付嘱品第十》。我简要把这十品的内容作一个概括,让大家了解一个全貌。

  《行由品第一》主要是讲六祖大师的经历,他得到祖师衣钵的经过。六祖大师于广州剃度以后,回到韶州宝林寺住的时候,最先是向当时的地主乞地,因为当时跟他学法的人很多,寺院又太小,就向当地的长者求一块地建寺院,这个姓陈的施主就问他:“你要多大的地方。”六祖说:“我只要一袈裟之地。”袈裟一展出去之后,把这几个山头全部盖住了。而且有四大天王坐镇,所以扩建了这座宝林寺。

  当时韶州的刺史,请六祖大师到韶州城里面的大梵寺升座说法。法会举行了两天,第一天六祖大师主要是开示他得法的经过,第二天就是讲《般若品》,这个法会就圆满了。所以我们详细地看就会很明白。

  《疑问品第三》是另外一次,韦刺史另一次请法,设了一个大斋会,斋会圆满之后又请师说法,六祖大师又讲一天的法,就是《疑问品第三》,这都是当时讲法的记录。

  后面的《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这些都是由这位门人汇集的,并不是一次说的,而是六祖三十七年所说的,弟子们整理编成的,不是当时说法的记录。

  第一天的时候,祖师介绍他的简历。而且介绍当时他在五祖弘忍门下如何去呈上一首偈子,得到祖师的印可,传下衣钵。第二天升座说法主要是讲般若三昧,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什么是见性呢?就是说我们的自心能够常起正见,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污,就是见性。

  《疑问品第三》主要是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这个问题是韦刺史提出来的。

  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如何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关于西方净土的问难。大家不要产生误会,你看,六祖大师说:“东方人心恶,求生西方;西方人心恶,求生何国?”如果我们粗粗一看,觉得六祖是不是否定有西方净土啊?不是的。六祖大师他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他只是要我们去掉修净土法门的那些错误知见,所谓要除去十恶八邪。

  哪十恶呢?十善业的反面就是十恶。如果我们有十恶八邪,我们就难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那只是口念,心不相应,心没有清净。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其实也就是教我们要以修十善业和修八正道为基础,持戒念佛。这是六祖大师对我们的开示。而且在此前四祖道信就根据《文殊问般若经》开示我们,学禅的人也要念佛。到后来,你看我们很多净土宗的祖师早年都是参禅,而且开悟的。比方说,永明延寿禅师、蕅益智旭大师、莲池大师,这些祖师都是早年修禅,开悟之后修净土。所以我们第五讲会讲禅与净土。

  如果真正了解《坛经》的人,修净土一定可以以清净心来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面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如何能够净念相继呢?如何能够念而无念,藉念他佛,成我自佛呢?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坛经》,那我们可以学习,乃至于修实相念佛,将来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所以说我们如果念佛不相应的人,最好能够了解一点《坛经》,能够使我们的心清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上也说:“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我们这个狂心歇下来,我们这个攀缘心歇下来,当下就可以见性。

  凡夫众生正如《圆觉经》上佛所说的:一切凡夫众生都是以四大五蕴假合之体,为自身相;以六尘缘影这个攀缘心,为自心相。不能够背尘合觉,所以就枉受轮回。

  第三个问题就是六祖告诉我们在家如何修行。六祖指导我们不要执著于有相有为的功德,要修自性功德,所谓“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不离自性,这是功;应用无染,这是德。

  梁武帝当年以权力建了很多的寺院。杜牧有首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达摩祖师见他的时候说:“并无功德”。事实上也不是功德,这是福德。你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间寺院都没有功德,我们建一间小寺院,更加是没有什么功德可言,所以最主要的要能够明心见性,要能够证入无生法忍。

  第四品以下不是一天所说的,都是弟子们把祖师平时的开示汇集起来编成的。

  《定慧品第四》是禅宗根本的心法。我明天主要讲的也就是这个开悟的法门。

  《坐禅品第五》就是具体教授我们如何去实修,是我们宗门修行方法的总纲领。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真正的坐禅,不是说我们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这就是坐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说:内心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外在于相而离相,这是禅。

  《忏悔品第六》就是讲我们下手的方便。最初我们要先忏悔,令我们身心清净,堪为法器。好像一个杯子,如果它里面本身就有毒药,你倒再多的甘露进去都会成为毒药。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杯子洗干净,才堪容纳甘露妙法。

  《忏悔品第六》主要是讲五个内容:

  第一个是传香,好像我们现在开始讲经,先唱《炉香赞》,然后法师上香,这是传香。其实还有使我们的心静下来,祈请诸佛加持,这些意思在里面。而六祖大师直接从心地上,自性上讲,传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第二个是无相忏悔。《普贤观经》上说:如何忏悔呢?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通过忏悔灭三世罪,使我们三业清净。

  第三个是教发四弘誓愿。

  第四个是传授无相三皈依,皈依觉、正、净,这是我们自性本具的。

  第五个是讲证果。前面的四个是因,第五个就是果,我们证自性一体三身佛,我们自性中间就圆满具足法身、报身、化身。

  这五个内容,我打个比方来说,好像我们要航海去采宝,第一个就是要确定航海的目标,目标我们准备去哪里?我们现在确定目标就是成佛,这五分法身香就是好像确定航海目标一样。

  第二个忏悔,就好像我们修补船只一样,我们要先准备一下,检查我们的船有没有漏,这是做准备。那我们现在要先忏悔。

  第三个就是确定航线,具体来说我们怎么走,怎么航行才能够到达这个宝所呢?这个确定航线就是教发四弘誓愿,这是我们修行的动力,愿力是我们修行的动力。

  第四个就是出发了,我们船也修好了,航线也确定了,就正式出发了,出发就是这里讲的传授无相三皈依。

  第五个就是到达宝所,也是我们成就,证悟,证得自性一体三身佛。

  其实整部《坛经》重要的开示到第六品应该就圆满了。下面的《机缘品第七》是举出那些明心见性的人来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这等于什么?等于《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圣圆通章,二十五圣修证圆通。也等于《圆觉经》上面的十二位圆觉菩萨,讲他们如何成菩萨。也等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上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学的经过。《机缘品第七》就列举了十三位六祖大师的弟子,他们如何向六祖大师请教?六祖大师又是如何回答他们,指教他们?他们如何当下就豁然大悟?希望我们通过看这些典范,看他们这些示范,我们不要说明心见性,起码能够开智慧。

  这十三个人之中,无尽藏比丘尼、志道比丘、志彻比丘,他们都是因为请教《大般涅槃经》而开悟的。法达法师是因为请教《妙法莲华经》而开悟的,所谓“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这法达禅师开始很傲慢,认为我诵了三千部法华,功德很大,拜六祖大师的时候,拜是拜,头就不落地,心里有个傲慢心。其实是他没有真正地悟入。所以六祖大师就提醒他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他是给经所转了。我们闻法的时候要能够销归自性,想一想,我们是能够转经,还是被经所转呢?我们如果能够转经,那就了不起了。能够按照佛陀的教导,在日常生活中间去应用,不是口头上去念。你只是念,那你是著于文字相。《大乘起信论》上说,我们修行要不著文字相、不著语言相、不著心缘相。我们只是念,只是念,心里面没有受到启发,只是记得,我今天念了多少佛,我今天诵了几本经,到晚上的时候就跟释迦牟尼佛算账了,你要给我多少功德。如此就是给经所转了,被经所转是心迷。我们看法达禅师就要能够受到启发。

  还有一个就是智通禅师,智通禅师他是因为六祖大师开示《楞伽经》而悟道,而开悟的。《楞伽经》很重要,在我们禅宗初祖达摩开始,一直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所谓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到了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以《金刚经》来印心。所以《楞伽经》对禅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典籍。

  有一本书叫做《楞伽师资记》,讲《楞伽经》的历代相传祖师的这个传承,而且对于唯识宗来说也很重要。她里面讲了如何转八识成四智,讲到唯识的三性三无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这些都有,所以非常重要。

  智通禅师他学了很久,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疑问。“什么是三身四智呢?”向我们六祖大师请教,六祖大师都是从心地上面给他启发,使他当下就豁然大悟。

  比方说,青原行思禅师,他说圣谛亦不为,不落阶级。不落阶级是顿悟的法门。一般的教下是渐修的法门,你看小乘有八个阶级,四果四向有八个阶级;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这都是渐修的。行思禅师一见六祖就问:“怎样修行才能够不落阶级呢?”就是说能够一超直入如来地,能够顿悟成佛呢?他受到六祖大师的启发,几句话就证悟了,就成为首座。

  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大师时说的:“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还有永嘉玄觉禅师的一宿觉,永嘉即现在的浙江温州。玄觉禅师他是因为学《维摩经》开悟的,开悟以后没有人给他印可,后来遇到六祖的弟子,就告诉他,说:“威音王佛以前自悟就可以了;威音王佛是古佛,以后都需要祖师印证。”他听了以后,马上来拜见六祖大师,住了一个晚上,号称为一宿觉。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大家如果能够背的话是非常好,你一定能够深受启发。

  这本书的后面有《证道歌》的附录,还有包括《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都非常好,都是指导我们实修的法门。《机缘品》是非常生动活泼的,透过六祖大师对弟子们的这些教导,我们可以看到六祖是非常善巧方便来指导弟子们,往往在一句话之中就令弟子能够言下大悟。

  下面的《顿渐品第八》开始,基本都是讲佛教史。《顿渐品第八》是讲南顿北渐,北渐神秀禅师的法门。等于说是禅宗史。

  《护法品第九》是讲唐朝的武则天和唐中宗听了神秀禅师的推荐以后,征召六祖入京说法,祖师能够远离名闻利养,给我们后人做榜样,他没有去,以病推辞了。六祖这个示现就是护法,护什么法?护我们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不给世法所染污。如果我们希望世间人都能够了解,都能够知道,能够声名远播,这都是染污心。

  《付嘱品第十》,这是讲六祖临入涅槃的时候对门人的开示,开示弟子们弘法的时候要先举三科法门:五蕴、十二入和十八界,都是从自性起用,动用三十六对。后面又讲禅宗的传承史,过去的七佛,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师,东土的六代祖师,这都是讲禅宗传承的历史。

  第五讲是讲述禅与净土,主要的内容其实就是概括《疑问品第三》和《附嘱品第十》的内容来讲。

  其实整个佛教所有的教义都是围绕两个字来开展,哪两个字?迷与悟。

  我们的人生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是个迷惑的人生,充满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因为无始无明,所以我们起烦恼,迷惑了。迷惑了之后我们就会去造种种的业:善业、恶业、无记业,种种的行为,种种的业。因为业就会招感六道轮回的苦果,所以我们的生命在没有解脱之前,总是处在惑、业、苦,这个循环之中,不得自由,不得自在,感受到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释迦佛觉悟证道的时候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因为妄想就会有烦恼障,因为执著就会有所知障;因为有烦恼障和所知障,我们就迷惑了;迷惑了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有业障;造业以后就要感苦果,就要受报,那就有报障,也就是苦障,受苦了,所以我们说愿消三障诸烦恼。

  我们迷惑的时候,处在迷的时候,我们人生的现实就是苦。所以释迦佛成道以后,初转四谛法轮的时候就从苦谛讲起。所以佛教是最现实的,并不是逃避现实;它敢于直面、敢于正视人生的痛苦、无常和虚幻,敢于直面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且它也是最彻底的,为什么?因为它直接从我们生命的当下来解决问题,“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凡与圣只在迷悟一念之间,并不是要心外去求法。所以佛法是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的,教我们直接在生命的当下,修行落实于当下,修行在当下就要修,来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断尽烦恼的门径和方法。

  禅师开示学人,总是说要我们直下承当,照顾脚下。禅堂里面,我们参加禅七,禅师的开示总是这样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照顾当下,修行落实于当下。“当下”它有三重含义:

  第一个就是现在就要修,当下就要修。为什么?人命无常,犹如朝露,所以我们当下就要修。

  第二个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我们应该在当下的念头上面去修。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一切时、一切处,做一切事情的时候,我们当下就要“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观照般若的法门,就是《圆觉经》上面所开示的圆照清净觉相的法门。

  《圆觉经》上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在生命的当下,在念头上面下功夫,能够回光返照,见自本性,这是落实于当下。

  第三个修行落实于当下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在一切的处所都要提起正念。我们如果能够直接从我们生命的当下来体悟福德智慧,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连续讲了五个。本自清净和本不生灭是讲自性的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个是讲自性的相。“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讲自性的用。自性的体、相、用都圆满具足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福德智慧我们自性中间就有,我们为什么还要向外去求呢?

  我们看《坛经》上面,六祖度惠明禅师的时候,惠明禅师已经有一点点悟入了,但是还是不放心,他就问六祖,说:“是不是还有密意在呢?”

  六祖马上告诉他:“密在汝边!”

  是不是?我们都可以看得到。

  说什么?我简化来说,什么是道呢?“道在汝心!”我们的心自己能够做主就是道。否则都是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

  所以在我们当下的念头上去下功夫,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你看这个宇宙都是由极微小的原子、电子、质子所组成的,一切万物都是这样,我们的生命是由无量无量的细胞组成的,同样的,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维活动它是由无量的念头组成的。你看我们从最小的地方去下手是最容易的。就是说禅宗的方法非常巧妙,就教我们由最小的单位上面,由念头上去下功夫。所以它非常巧妙,非常直接,它不要你学很多东西。

  你看六祖大师他没有学什么,他在黄梅东山寺的厨房里面做事情做了八个月,能够当下契悟。他也不认识文字,但是他能够讲经。无尽藏比丘尼请他讲《涅槃经》,这个比丘尼听了六祖大师的开示之后很高兴。她有些字不认识,就拿经书来问六祖:“这是什么字啊?”

  六祖说:“我不认识。”

  她很奇怪地说:“啊!您不认识,为什么能够给我讲《涅槃经》呢?”

  六祖大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这是给我们做榜样,禅宗的法门非常直接,教我们顿悟成佛,六祖大师高唱顿悟成佛。我们在念头的当下能够悟入,一念觉即是佛。所以我们在生命的当下要观照,认识自己,认识自性,那我们就可以逐步减少迷惑,增长智慧,逐步接近开悟,证得解脱。

  如何去做呢?《佛子行》上面有一首偈子说: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什么是佛弟子正确的行为呢?一开始怎么样?要“当察自心何相状”,这句话没有说之前,这件事没有做之前,我先想一想:我动机是什么,我动机是自私自利的吗?我动机是伤害他人的吗?那我不说了,我不做了。而我的动机是对自己的解脱有好处,对于众生的解脱有好处,对于佛法的兴盛有利益的话,我就努力去做。

  念头,就是指开始时的这个动机就很重要,好像树,树根有毒的话,果实也会有毒。所以一开始这个动机很正确,后面也就能够造善业,乃至于毕竟解脱。所以说“恒以正知及正念”,经常要保持正知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是为了度众生。所以四弘誓愿里面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总纲领。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总纲;那我要成佛,要度众生的话,我要先断烦恼;要断烦恼,就要学法门;学法门之后,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圆成佛道。所以“修行利他佛子行”,这是一个总的概括。

  我们无论是修净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禅宗也好,其实一个根本的题目就是围绕如何开悟。大家不要认为开悟是很高不可攀的,我会讲到解悟和证悟,解悟应该是可以得到的。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开圆解的人修行一天,等于那个盲目修行的人一劫。所以大家不要说证悟了,不要说好像六祖大师一样,言下马上就可以证悟了,但是我们要能够解悟,要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之后,我们的修行可以事半而功倍。

  无论哪个宗派,围绕的根本题目就是如何能够开悟,来共同解决我们人生的根本迷惑。我们跟其他的宗派相比的话,禅宗更直接,直截了当,不需要经过很多的阶级,很多的阶梯,一步一步修上去,好像我们当下见性,就可以成佛。

  《圆觉经》上所说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两句话很重要。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我们学教理也知道这个世界很虚幻,梦幻泡影,但是我们能不能够离开?不能离开。为什么?我们那个知是解知,不是证知。就是说:我们学佛、闻法,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世间都是因缘和合就有,因缘散灭就坏。但是我们遇到那个环境,逢缘对境的时候,还是把握不住自己,把握不住自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像诸佛菩萨那样的证悟,没有证得,我们只是解悟,所以不能够产生“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证悟,就可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所以禅宗非常直接,所谓教是佛语,律是佛身,禅是佛意。我们学教其实就是修佛的语业功德;我们学律宗,严持戒律,是修佛身的功德;我们学禅是修佛意的功德。

  六祖大师就是一个非常光辉的榜样。他距离我们只有一千三百年,而且他是一个不认识字的樵夫。当时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弟子很多,有一千多人,你看,六祖大师他什么条件都比不上神秀法师,又是从南方来(当时南方的岭南是很偏远的地方);他又不认识字;又比较矮,我们看南华寺的六祖真身就可以看到。而神秀法师当时就是很有名的讲经法师了,又是大众之中的首座。

  但是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没有传给神秀法师。为什么?因为六祖大师他是直下承当,当下明心见性。他在家里面的时候,听到湖北来做生意的商人念《金刚经》就有所悟入。后来听到五祖给他详细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就豁然大悟了。从此以后他就把握了人生最深层次的发展方向。经过苦修,而且也经过名师五祖的指点,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他能够完全领悟佛法的最深义,最根本的要义,大彻大悟,所以当生他就能够成佛作祖。是我们以自身来实践佛法,而且证入佛法,最光辉的典范,使我们感到非常地亲切。

  六祖是一位开悟的圣者。什么是开悟?其实我们说解悟,就是要使我们在一切的烦恼,一切的执著面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自己,心能够自主,心不随境转。这不容易,凡夫是心随境转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我们的心要能够把握住自己,自己的心自己能够做主,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一切外境无住,而这个无住并不是说那种枯木死火定,而是对于一切外境又能够明明了了,在五欲六尘面前能够无所染著,没有执著,无念、无相、无住,当下能够觉破一切的烦恼,这就是悟。禅宗专门强调开悟,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面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因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佛的知见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一切众生本性上面都是佛,这是佛知见。我们怎么样?理论上面肯定可以了,也听了这么多。但是实际上不会。所以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地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成佛的时候。我们现在在众生位,迷惑颠倒,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众生;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众生;乃至于佛菩萨化现、示现来度众生,我们还是把他看做是凡夫众生。

  我们看《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上面有说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个成佛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而且一切众生都有,与佛无二无别。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迷失之中,不能自觉,所以佛才发大慈悲心出现于世来启发我们,令我们能够破迷成悟,转识成智,证无上菩提。

  大家要明白六祖的本体论,亦即佛性论,明心见性这个宗旨,是建立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一切众生心中并无佛性,那见性的结果可能是出现邪恶也不一定;正是因为说本觉本有,本来是佛,本性是佛,皆有佛性,所以我们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中国哲学史上向来有一个性善与性恶的争辩:荀子就说性恶,人性本恶,后天受到教育以后,慢慢地他就转变过来善了。孟子就说人性本善,后天受环境的污染了,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古书大家都知道的《三字经》。

  佛法里面说佛性,佛性是不二法门,你看,六祖到广州法性寺见印宗法师,给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的时候,就开示他说:“佛性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名佛性。”说得很明白,它是超越于这二者之上的,所以《涅槃经》上面佛明确地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六祖才能够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得本,何愁末,抓住这个根本,不要去求枝末。

  《证道歌》上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直截根源佛所印”,修禅宗直接顿悟,这是佛所印可的。你要学教理,学名相,“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你如果是在教理上面去分别,去学,自己没有实践,你没有修行,不停地去分辨名相,那你是叫“入海算沙徒自困”,一辈子用几十年时间去分别那些名相,名词,好像你到大海里面去数到底有多少粒沙一样,自己困死自己。所以永嘉大师开示我们要直接见性。

  禅宗里面经常有一个比方说:因指而见月。我们学佛经,不是叫你念就可以了,佛经只是给你指一条路,你还要照着去修。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看到一个路牌,这条路有个指示了,这个路牌是到九龙的,我们不可能只守着这个路牌,就说我到了九龙。那你错了,你肯定要照着这个路牌去走。如果说你盯着这个路牌,你就说:“啊,我已经到目的地了。”那你这是愚痴。

  同样的,我们学佛经,不是说你会讲,会念、会背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佛告诉我们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做,依教奉行,每一本经后面都会有依教奉行,这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能够去实践。所以我们要能够了解佛性论,这是我们能够顿悟的一个基础。

  其实整部的《六祖坛经》不是讲别的,就是讲我们怎样才能够从迷到悟,怎样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知道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去做。佛之知见是什么?法华主要就是讲佛之知见,华严主要就是讲佛的境界。所以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能够入佛境界,能够入佛境界就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们经常说开悟,就是开示悟入。我们说开示,这都是从这里面得来的。

  所以整部《坛经》就是讲开悟以后是怎么一回事,开悟的经验是什么。整部《坛经》实际上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他本人修行开悟的经验,以及指导弟子们开悟的方法。六祖以后几乎所有的禅宗祖师都是根据六祖所说的《坛经》来开悟自性,证得法身慧命。

  禅宗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大家不要误解说,不立文字,那不要文字了。其实你看看《大藏经》里面,禅宗的典籍是最多的。他是不立文字,不离文字,要借助这个文字般若来悟入。不著文字,不舍文字,不能够执著于文字相,但是也不能够舍。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要能够正确理解。

  从唐武宗以后,经过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佛教的其他宗派都很衰微了。六祖大师那个时候其他宗派都很兴盛。华严宗,唯识宗……都非常兴盛。但是到了后来,其他宗派都衰微了,唯有禅宗非常盛行,也可以说禅宗几乎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代名词。

  说禅宗的起源,我简略介绍一下禅宗传承的历史。禅宗的起源大家都知道。《思益梵天所问经》上面有提到。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灵山会上,百万人天都到齐了,准备听释迦牟尼佛说法。释迦牟尼佛没有开口,只是拿起一个天人所献的优钵罗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能够领悟,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马上就给他印可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就把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法门传下来了。

  大迦叶尊者传给阿难陀,阿难陀尊者传给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传给优波毱多。优波毱多那时候很小,他给商那和修尊者做侍者的时候只有十七岁,但是根机很好,商那和修尊者问他:“你是身体十七岁,还是心十七岁呢?”

  如果是你,你怎么回答?

  优波毱多很有智慧,马上就反问:“师父,您满头白发,是头发白呢?还是心白呢?”

  商那和修尊者就回答他说:“我是头发白,并不是心白。”

  他就回答说:“我是身体十七岁,并不是心十七岁。”

  之后在门下经过锤炼,他就把祖师的衣钵接下来了。后来渐次地传,传到第十二祖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这时候大乘就兴盛起来。渐次传到第十四祖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非常重要。我们这个人间的华严也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取来的。

  渐次地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是王子示现出家,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就跟他说:“东土有大乘气象,你要去度化他们。”所以他航海就到中国来,首先在广州登陆,然后见梁武帝机缘不契,就一苇渡江,来到嵩山的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达摩祖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著作《二入四行论》,我这次会讲到,如何能够悟入,有理入和行入。这个行就有四行,所谓的报冤行、随缘行、称法行、无所求行。告诉我们面对一切境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做,能够由行门而悟入。

  他在少林寺的山洞里面壁九年。有一位神光法师,当时是已经很著名的讲经法师,他一切放下来跟达摩祖师学习,做了九年的侍者。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了,简要提一下。但是祖师九年时间都没传法。

  到第九年冬天的时候,下大雪了,他跪在这个洞外求法,这个雪已经是怎么样?他跪在雪地上,这个雪已经把他的腰都埋起来了,雪下得很深了,他还跪在那里面,这个求道的信心、毅力和恒心都是不可思议的。

  达摩祖师问他:“你跪在这里干什么?”

  他说:“我要求法。”

  祖师就呵斥他了:“诸佛的妙法都是累劫勤苦而得来的。好像释迦佛因地一样,舍全身而求半偈,哪是你这么受一点点辛苦,跪一下就可以求到的,除非这个天下红雪。”

  神光法师确实很了不起,马上拿出戒刀来把自己的手砍断,血喷出来把白雪都染红了,捧着这个红雪说:“祖师,天下红雪了。”祖师才给他传法,达摩祖师认为这个神光法师智慧还可以,就给他改名慧可,是我们禅宗二祖慧可。

  慧可祖师就说:“我心不安,乞师与安。”我的心还不安,请师父你给我安心。

  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把心拿出来,我来给你安心。

  慧可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给你安心安好了。

  这则公案大家基本上都听说了。禅宗的心法就传下来了。

  然后慧可大师传给僧璨祖师。

  僧璨祖师有一篇《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又说: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其实环境并不能够阻碍我们,根本原因是我们在环境上面加上的主观的执著性。唯识里面的三性三无性讲得很好: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和圆成实性。我打个比方来说一下,不一定很恰当,这个圆成实性是本体,是本性,就好像麻一样的。这个依他起性,要用麻搓成绳子,把绳子扔在房子里的地上。而房子里面很黑暗,我们进去一看到,哎呀!吓一跳,以为是一条蛇。很恐惧,我们认这条绳子作为蛇,蛇是虚幻的,对不对?没有什么蛇,但是我们当时很害怕,心里面真的以为它就是蛇,这是遍计执性。

  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开智慧的光明,你看我们灯一拉,看清楚原来是一条绳子。一场虚惊,马上就觉悟了。同样的,我们心性的智慧光明一生起,马上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当下我们的执著心、攀缘心就停歇下来,就息灭了,当下这个妄心就消了,真心就显露了,所以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僧璨祖师传给道信祖师,四祖道信祖师传给五祖弘忍祖师(我们昨天讲了他的故事……),弘忍祖师就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之后,一花开五叶,禅宗兴盛不衰,演变为五宗七派。不单单是彻底改变了从汉朝(佛法刚刚传入中国)到唐朝以来整个中国佛教的面貌,而且也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都有极大的启发。之后禅宗也渐次地传到了日本、朝鲜,到二十世纪的时候,日本的铃木大拙把禅宗介绍到欧美。应该说在世界范围上来说,影响最广泛的就是禅宗。

  我把整个禅宗的弘传史就简要地说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