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安般念中受念处四胜行

《南传佛教禅修导师与禅法》 by 大愿法师

2017-4-28 14:37

安般念中受念处四胜行,就是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和觉知安息心行。众所周知,受——我们的感受,有苦、乐、忧、喜、舍。苦和乐是侧重于身,忧和喜是侧重于心,还有一个舍受。

安般念中受念处四胜行就包含了觉知喜、觉知乐。一切众生的本能都会去趋乐避苦,因此总喜欢去追求感官娱乐。但是世间那些喜乐,一个是你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感官刺激,再一个就是都有行苦和坏苦,而且它很粗。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通过禅修就可以启动人体内在的喜乐系统,这种喜悦、这种快乐是比世间的乐要超胜过很多倍。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就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你怎么样能够成就禅定,不是你苦修就能够成就,不是你很苦地苦捱就能够成就,没有喜乐就不能够入禅定。当然这种喜乐是那种精微的、很殊胜的喜乐。所以一定要知道禅修道路上的那种喜悦、那种喜乐是你继续往上修的动力。

比如说我们一旦进入初禅,那种喜悦难以形容,超出了欲界众生满足一切欲望的那种乐、那种喜悦无量千万亿倍呀!那样殊胜的感受,所以称之为离生喜乐地定。

其次我们要能够明了禅支,这个都是我们要修觉知喜首先要明白的基本条件。明白禅支,比如说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就有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支。三禅,喜舍弃掉了,还有两禅支就是乐和心一境性。四禅舍掉一切,所以是舍和心一境性。

1.觉知喜受

我们来看受念处的第一个练习就是觉知喜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觉知喜受第一是从所缘,第二是从不痴,有智慧不愚痴。从所缘来觉知喜,就是缘禅修,缘禅定。你修出入息念来入于初禅、二禅;初禅五禅支,二禅三禅支这个中间都有喜,这就是觉知喜,这是止禅的修法。

如何从不痴而觉知喜呢?就是你修观禅的时候,从初禅到二禅,你能够觉知到喜的改变是无常的,是越来越精微的。

2.觉知乐受

受念处的第二个练习就是觉知乐受。修止禅的时候不改变所缘,觉知出入息,入于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乐受。

修观禅的时候,就是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再从三禅到二禅,从二禅到初禅,从初禅到欲界。再从欲界到初禅、到二禅、到三禅,这个中间的所缘改变得很快。

一定要知道止禅所缘是稳定的,所以能够成就禅定。而观禅是改变得很快的,所以你能够觉知无常,你能够现证无常、无我,所以观禅的时候这个中间的所缘改变得很快,改变得越快就越能够看清楚乐受的无常,就不会执著于乐受。能够用禅定敏锐的心去观乐受的无常,所以虽然乐受非常明显,比世间种种的欲乐都要超胜过千万亿倍,但是你不会生执著心。

3.觉知心行

受念处的第三个练习就是觉知心行,心行通常是指受和想,是受蕴和想蕴,就是感受你的心能够产生的感受。然后对这个感受去贴个标签,去判断。受念处里面特别是指受蕴,怎样修呢?就是你从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再从四禅到初禅,改变所缘越快越好。每一个禅定的受都不同,你就可以看到这个受,在受念处里面能够看到你心行的无常生灭。

4.觉知安息心行

受念处的第四个练习是觉知安息心行。如果你的身体不敏锐就无法了解身体的无常和苦。如果身心不敏锐也就无法了解受的无常变化和苦,可见要安息心行才能够彻底地了解受的无常和苦。如果了解微细的受,就不会执著于粗的喜受、乐受,进而能够觉知到受的无常、苦、无我。凡夫很执著欲界的受,也就是那种喜受、乐受,但是对于禅修的人来说,他不会执著欲界的受,为什么?因为欲界的受比初禅的受要粗很多,而初禅的受比二禅的受要粗很多,二禅的受比三禅的受要粗很多,乃至于四禅的受最微细,禅那越高心行越平静。这个是觉知安息心行。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