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四)安般念中心念处四胜行

《南传佛教禅修导师与禅法》 by 大愿法师

2017-4-28 14:38

心念处四胜行是觉知心、令心喜悦、令心等持、令心解脱。我们先说第一个练习。

1.心念处的第一胜行是觉知心

我们第一届大学堂学过了《大念处经》,讲到八对十六种心。第一对是贪欲心、无贪欲心;第二对是瞋心、无瞋心;第三对是痴心、无痴心;第四对是收缩心、涣散心;第五对是广大心、不广大心;第六对是有上心、无上心;第七对是专注心、不专注心;第八对是解脱心、未解脱心。

心念处中的觉知心特别指觉知禅修过程之中心的状态。心念处的“心”其实是指五蕴里面的识蕴,八识心王和随之而生的心所法。我们要知道八识心王和心所法是同时生起同时灭去的。欲界的心与四种禅定心的状态是不同的,禅修的时候觉知各种心的生灭现象,了知“心”只是一连串的生灭过程,所以就能够真正现量地证得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缘起的,只是一连串的生灭过程,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心念处的觉知心修法特别强调观心无常,用来破除凡夫执著于精神法为我,执著于“心”为我的这种妄见,破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错误妄见。

2.心念处的第二胜行是令心喜悦

“令心喜悦,我出息、入息”。禅那之中都有喜悦。所以初禅名为离生喜乐,二禅名为定生喜乐,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四禅之中虽然没有喜受、乐受,但是还是能够感知到那种舍乐,能够舍一切的那种乐,这是最高的清净的乐。可以观五蕴的无常,由此而感受到舍乐,宁静的喜悦,禅悦。令心喜悦,同样地有止禅和观禅,先入禅定令心喜悦,再出定观心的无常。

3.心念处的第三胜行是令心等持

“令心等持,我出息、入息”。等持是精神统一,心就不会散乱,完全清净,心一境性称为等持。因为初禅有寻、伺、喜、乐;二禅还有喜、乐,三禅还有乐,只有四禅是舍、心一境性,舍弃了寻、伺、喜、乐,那么心就完全清净了。所以从四禅中出定了最适合修观,能够看清楚令心等持的过程。

当然,我不认为现在的人能够像帕奥禅师那样,用几十年去修止禅,然后再来修观,为什么?现在的人资讯太发达了,绝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到四禅,你能够由近行定然后来修观,学习焦谛卡禅师的禅法,那已经非常不错了。当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你了解这个禅修的次第,在修行道路上就不会有疑惑,而且也能够指导更多的人。

我们能够看清楚令心等持的过程,就能够看清楚禅定心。禅定心跟我们那个散乱心是不同的状态,你能够看清楚禅定心其实也是无常的,因此也不会执著;如果我们连禅定的心都不执著,当然就不会执著于其他的心。

4.心念处的第四胜行是令心解脱

“令心解脱,我出息、入息”。要修行令心解脱,必须要先经过令心等持,因为心念变化是最快的。太快了就不容易觉知。在等持之中你才能够觉知,才容易生起观智。令心解脱的过程也有止禅和观禅。

第一是属于止禅的解脱,在初禅的时候能够令心解脱于五蕴,能够入初禅,那么对于禅修障碍的五盖——贪欲、瞋恚、昏眠、掉悔、疑惑就能够解脱了,就能够不再受五盖的盖覆障碍了;在二禅的时候,能够令心解脱于寻、伺;在三禅的时候能够令心解脱于喜;在四禅的时候能够令心解脱于乐。这个是属于止禅的解脱,主要是以定的功德来令心解脱。

第二是属于观禅的解脱,主要是以观的智慧来令心解脱。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受念处和心念处的修法,要知道你的感受和心念都不会单独生起,必须要有依处,有所缘,有触才能生起。

但是受念处好修,心念处难修,因为受的生起很明显,尤其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的生起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心的生灭,因为太快了是不容易觉知的。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禅修者要真正去实修,要有足够平静、敏锐的心,才能够如实觉知心的无常、苦、无我,才能够证得涅槃寂静。

我们生生世世都习惯于向外看,很难耐下性子往内心来省察、来内观、来修观智,是很难的,就算愿意静下来也是妄念纷飞。

我们一直讲觉知呼吸十六胜行,如果没有禅修经验,要么听着要打瞌睡,要么听着就不耐烦了。因为这个只对实修者才有用,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新的见闻来听,就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们还是说一个故事吧!

两件袈裟的故事

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一位老比丘,他妹妹生了一个儿子,长到18岁也来出家修行,很快受大戒成为一位年轻的比丘。有一天,这位年轻比丘得到了两件袈裟的供养,他很欢喜,拿了其中一件袈裟去供养舅舅,但是老比丘少欲知足,他说自己有一件袈裟就够了,不肯接受外甥的供养。

这年轻比丘就很伤心,于是一边拿扇子给舅舅扇风(南传地方很热),一边心里就闹情绪打妄想既然舅舅你不肯收我这件袈裟供养,师父都不喜欢我了,我出家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干脆还俗算了,还俗以后把这两件袈裟都卖了,用这个钱去买一只母羊,这只母羊肯定会生很多很多的小羊,卖掉一些小羊,再养一些羊又去卖掉,我就会赚很多很多的钱,我有了足够的收入就可以娶老婆生儿子,到时候我带着老婆孩子再来看望舅舅。

在我驾着车载着全家人来看舅舅的路上,我很想抱抱儿子,想让妻子来驾车,但是妻子不答应,两个人一路驾车就一路吵闹,争执不休。不小心妻子一失手,小孩子掉下去被滚动的车轮碾死了,我非常气愤,就用棍棒狠狠地使劲地打妻子。

这年轻比丘一边用扇子给舅舅扇风,一边想得入神了,内心一直妄想,一直攀缘,就把这个扇子当作棍棒一下子狠狠地打下去,就打到他舅舅的头上。这个有他心通的老比丘就开玩笑说“哎呀!你没有打到你老婆,怎么反过来打你舅舅呢?”

他领略了舅舅的他心通,生起更大的信心。看到自己的妄想、妄念被舅舅识破了,又很惭愧,很不好意思,想立刻跑掉还俗。老比丘就拦住他,劝他一起去拜见佛陀。

佛陀就开示说“凡夫的心如果没有禅修,没有获得自在,一直在外境之中散乱攀缘,即使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也会去胡思乱想。”然后就教年轻比丘修四念处,很快他就证得解脱了。

这是讲心念处的四胜行。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