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 布吒婆楼向佛请教人类精神修炼的高境界

《南传佛教禅修导师与禅法》 by 大愿法师

2017-4-28 14:53

(一)布吒婆楼向佛请教人类精神修炼的高境界——想知灭定是什么状态,如何才能达到?

我们有了这个生命,我们从母亲的肚子里面生下来,渐渐地长大了,我们能够思考,我们能够感受,为什么?我们能够判断,我们能够作逻辑推理,我们能够作行动计划,这个生命从哪里来?这个能够思考的精神体从哪里来?我们这个生命很奇特,对不对?那布吒婆楼见到释迦牟尼佛就是问了这个很重大的哲学问题。

而且这个精神修炼、精神净化,一直到想知灭定,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受想灭尽定,精神修炼的一个很高境界。这种状态怎么可以达到呢?分三点来讲述。

1.佛陀作不请之友

我们看经文。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七第三分布吒婆楼经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清旦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世尊念言。今日乞食。于时为早。今我宁可往至布吒婆楼梵志林中观看。

须时至当乞食。尔时。世尊即诣梵志林中。时布吒婆楼梵志遥见佛来。即起迎言。善来。沙门瞿昙。久不来此。今以何缘而能屈顾。可前就座。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告布吒婆楼曰。汝等集此。何所作为。为何讲说。】

这一段经文就是描述释迦牟尼佛作不请之友。一般讲经用的那些六种成就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就只讲实修的内容好了。

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住的时候,有一天早上,他准备到舍卫城去托钵乞食。看看时间还很早,就先来到了知识分子布吒婆楼他们的修行团体来看望,并且开门见山就问他们“汝等集此,何所作为,为何讲说?”你们平时讨论什么问题?修什么法门?怎么修行呢?修行人见面不要讲客套,就是开门见山,直接交流法。

这部经很殊胜。一个殊胜是这部经出自于《长阿含经》第十七卷第三分。我们要知道汉传佛教讲“阿含”,有四部“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南传佛教讲佛经有五部经——长部、中部、增支部、相应部、小部。

其实长部就是我们的《长阿含》,中部就是《中阿含》,增支部就是《增一阿含》,相应部就是《杂阿含》。南传的这个小部,我们汉传佛教的佛经里面是没有的。

再一个殊胜就是你看布吒婆楼,刚开始他称呼释迦牟尼佛不是叫世尊的,他叫沙门瞿昙。这就表示他对释迦牟尼佛没有完全的信心,但是,越往后他改口称呼释迦牟尼佛为“世尊”了,就是对佛完全有信心了,完全信受了。

2.对于“人类的精神是从哪里来?”这一根本问题,布吒婆楼转述了三种人的观点,并且请教佛陀我们看底下的经文,就可以看到第二点的解说。

【梵志白佛言。世尊。昨日多有梵志。沙门。婆罗门。集此婆罗门堂。说如是事。相违逆论。】

前面释迦牟尼佛开门见山直接问他们你们在修什么法?你们在讨论什么?那么这个布吒婆楼也是直心而言,说昨天来了很多各种门派、各种法门的修行人,有梵志、沙门、婆罗门等,他们在这里各说各的,各种各样的观点。相违逆论——互相矛盾,互相争吵。

【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言。人无因无缘而想生。无因无缘而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由命有想生。由命有想灭。彼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瞿昙。或有梵志作是说。如先所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有大威力。彼持想去。彼持想来。彼持想去则想灭。彼持想来则想生。我因是故生念。念沙门瞿昙先知此义。必能善知想知灭定。】

这一段就是布吒婆楼回答佛陀的问题,说他们在讨论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人的生命我们为什么一生下来,就会有精神,这个精神是怎么来的?我们从母亲肚子里面生出来,我们能够思考,我们能够判断,我们能够作逻辑推理,我们能够接受教育,这很神奇。我们不单单是一个肉体,还有精神,这个精神从哪里来的呢?布吒婆楼转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主张无因无缘;第二种是主张灵魂;第三种是主张有大力鬼神。

我们知道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我能够思考、能够判断、能够逻辑推理,那个精神生命彰显了我生命的存在,那就是我。这个能思考、能判断、能感受、能作行动计划的精神体就是“我”。

其实笛卡尔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晚了,2000多年以前,中国古圣先贤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印度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代,古印度也有很多的知识分子离开家庭,到森林中去修行、去思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他们不注重向外追求物质享受的幸福,而是注重向内探寻精神的幸福、生命的提升。并且探讨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这个能感受、能思考、能判断的精神生命是怎么来的。怎么可以达到精神修炼的高境界——想知灭定。

布吒婆楼转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就是有人认为“想”这个精神体,“想”的产生和消灭是没有原因和条件的,无因无缘。当“想”生起的时候,他就有知觉;当“想”散灭的时候,人就失去意识了,所以是无因无缘的。这个当然是邪见了。这是个严重的误解,误解在哪里呢?

如果知见不正确的话,很多人误以为受想灭尽定,就是那种没有知觉的状态。不是这样。一入禅定不是没有知觉的状态,而是你的受蕴和想蕴止息了,停止妄动了。这个经文很精要,所以一般的人只是这么看一下,看不到她内在表达的是什么,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误解。

就像一堆烦恼的火,你是凡夫状态,就不断地往里面加柴火,而现在你不再往里面加柴火了,那个木头全部烧光了,所以火就熄灭了。同样的,那种烦恼火彻底止息的状态,就是你能够证入涅槃的状态。是你的受蕴和想蕴的止息状态,叫受想灭尽定,不是没有知觉哦!

第二种是有人认为“由命有想生”,由于有灵魂,灵魂来投生了,所以感知力、判断力就来了,以为有个东西、有个灵魂进入到人的身体里,人死以后离开又进入到狗的身体,这就是常我外道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佛教主张的是神识。“去后来先作主翁”就是指第八阿赖耶识——神识。

第三种是另外还有人认为,有一种大力鬼神,他有很大的神通和力量,他们将精神注入的时候,人就有了知觉;他们将精神抽走的时候,人就失去了知觉,这个更是错误的了。

3.精神生命是缘生无性,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接下来的第三小节,释迦牟尼佛就开示了,精神生命是缘生无性啊!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彼诸论者皆有过咎。言无因无缘而有想生。无因无缘而有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或言因命想生。因命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

或有言。无有是处。有大鬼神。彼持想来。彼持想去。持来则想生。持去则想灭。如此言者。皆有过咎。所以者何。梵志。

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这是释迦牟尼佛强调前面三种观点都有过失、都有错误,精神生命不是有一个固定的、你能够执著的所谓的精神本体的“我”,不是这样子的。只是像河流一样,刹那刹那在生灭的心念、心识之流而已。所以精神生命也是缘生无自性的,“有因缘而想生,有因缘而想灭”。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