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六讲

《占察善恶业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4 16:26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

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

因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愿无量劫中,常修多供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

南无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诸位大德,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出离六道轮回,能够毕竟证得一实境界,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占察善恶业报经》。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三组木轮相的用法,也学了地藏法门的十种妙,以及观心十妙,又说了下卷,进入大乘佛法的方便,就是依止一实境界,修信解,能够入菩萨种性,接下来就是解说一实境界的体、相、用。

一实境界的体是正因佛性,一实境界的相是了因佛性,一实境界的用是缘因佛性。

体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真如门,相和用就是《起信论》的心生灭门。

一实境界的体又可以分为显真和会妄,显真就是真心的体大、相大、用大,用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就法尔具足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昨天我们就说到百界千如和一念三千,这样就把显真说圆满了。

接下来就是会妄,一个是正面说,一个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这里面就是我们来讲一实境界的会妄即真。这段经文就是讲我们能分别的心空,会妄即真其实就是讲一切的境界即是空、假、中。

所以我们先看空谛,先讲能分别的心空,再接下来讲所分别的境界空。一切诸法都是由心妄动起分别而显现的,都是幻化没有实体的,因此修行其实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执著就能超出六道轮回,不分别就能超出十法界,进入一真法界。

我们分别外境的心理活动有受、想、行、识,这些心王法、心所法,它只有觉知之名,而没有觉知之相,我们能够了别外境的这个识心,种种的心理活动,受、想、行、识蕴,你说还有什么相可得吗?觅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它的相,但是它有这种功能,不是显色,所以经文上说“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

也不是形色,所以“无有长短方圆”,并且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诸处,所以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要想求心的形状是了不可得,无一区分可得。

﹝无明痴闇熏习因缘﹞

为什么会现起这些境界呢?这个就讲得很明白了,“但以众生无明痴闇熏习因缘”,因为众生心一动,心怎么会动呢?因为本觉,所以生不觉,为什么这样说?

《首楞严经》上有四个字:“觉明为咎。”就是我们的真心本体本来就是明,是本明,也可以称为本觉、本明,但是你想去了解、你想去知道这个本明,那就分能所了,就有了能所的对立,那就变成无明了,变成无明就是不觉了,所以觉明为咎。你想觉这个本明,所以就有了能所,就有了无明,心一念妄动,因此就是无明熏真如,就是六道众生,真如熏无明就是四圣解脱。可见妄心无体本空,可见我们能够分别的心空啊!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这里面就讲了所分别的境界空,以及一切万法都是依他起性。首先是我们所分别的境界也是空,也就是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这是所觉知的境界空。

前面我们的经文讲到了无明痴闇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这个是妄心熏习,所以心生故种种法生。因为无明熏真如,所以有了能所,有了能所就十法界都显现出来了,一切境界种种差别都显现出来了,这个是心生故种种法生。令生念著,就是法生故种种心生。

可见,妄心是贪著于前境界,就是凡夫众生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种种的境界去追忆它、回忆它、了别它,所以虚妄名为心,这个是夺心不夺境,觅心了不可得,不是显色、不是形色、没有相状。

这段经文就讲,既然没有能分别的觉知,所分别的境界当然也就没有了,因为能所是相对的,就可见境界空,这个是心境俱夺;能分别的妄心空,所分别的境界空,那就是会妄即空地。因为是空,她就没有障碍,所以真心的相就能够无所不至,圆满十方。

接下来就是讲境界依妄心而有、依妄心为本,这个是讲虽然法性上是空,但是因为一念妄动以后就因缘显现,当然就有万法的境界相,但是都是依妄心而有、依妄心为本的,这就是从法相上来说因缘显现,就是假谛。

一切万法都是依他起性,依种种的因缘和合而起,依妄心的分别执著而有的。凡夫众生由于心迷,所以错误地执著于少分的四大——地、水、火、风,认为这个就是自己的身体;妄认六尘缘影的妄心为自心相,因此就妄分内与外、自与他、彼与此,就有了心与境界的对立,我与我所的对立;由此而生起了爱、憎、好、恶,种种的分别心,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于妄生无量无边的种种法,所以说“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

可见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内在有妄心,外在就显现一切万法了,如果没有妄心,哪里会有种种的境界相?可见依妄心故,现起种种境界。

马鸣菩萨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如果能够离妄念,就无一切境界之相。可见依他起性的万法之中,诸佛菩萨能够由依他起性而显发圆成实性,就是全妄即真;而众生在依他起性之中普遍地生起计较、执著,就变成了遍计执性,所以就全真成妄。

这个其实就是说唯心识观的修法,唯心识观的本质、精要、心要就是在法相上来修。一切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起,这叫依他起性。同样的是依他起性,众生和诸佛有什么差别呢?

诸佛是在依他起性里面显发圆成实性,所以就能够由事而会理,由相而见性,因此就能够全妄即真;而众生在依他起性里面不知道他是虚妄显现的,反而普遍地计较、分别、执著,就变成遍计执性了,因此就有了内和外、能和所、我和我所、心和境界种种的对立,所以就有了障碍,所以就变成无明,就起种种烦恼、分别、执著、取舍,都生起来了。有取有舍就有生死轮回,这样就颠倒轮回,在六道里面不能出离,这个就是妄上加妄,全真即妄,差别就在于此。

【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这一段是说因境界故,心、心所法假名安立。前面是说依心故种种的境界现起了,这里面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依境界故,心王法、心所法种种假名安立,所以“妄心无自相”。

你说妄心你能够了别,了别种种境界,但是你的心是什么形状呢?不是显色、不是形色、也不是杂色,种种种种都不是,觅心了不可得。你怎么可以知道你的心是依境界而有?由于你能够了别境界,就这种了别的功能,你把它称之为心,这个当然就是凡夫的妄心;依境界而现起的,把这种能够分别境界的功能,假名安立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假名安立为心王法、心所法,把能够缘念觉知境界的这种功能,就说名为心。

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能够生起苦乐忧喜舍种种的感受,就名为受蕴;有了种种感受以后就给境界作种种的价值判断,这个就名之为想蕴,就是分别心,我们就会给万事万物贴上很多标签;有了这种价值判断以后就会考虑如何去谋划、如何去行动、如何去取舍,这种心理活动就称之为行蕴。

受、想、行这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依八识心王而有的,眼耳鼻舌身识,然后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意识又有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对境界起种种的分别;末那识有坚固的我执;阿赖耶识能够含藏善恶业的种子。然后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以及一切的善恶业虽然是刹那生、刹那灭、即生即灭,但是熏在阿赖耶识里面善恶业的种子是不失不坏的;这个种子逢缘对境,因缘成熟又会起现行,所以众生流转生死就不能出离,因此六道轮回就不停息了,这一些都名为识蕴。

可见心法(心王法)、心所法都没有实质的本体,只是把这种能分别境界的功能我们安立名为心,所以说它是妄心,它没有体,所以称为妄心。这样就是说依境界故而有种种的心王法、心所法的假名安立,这个是说假谛,是说显现。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这是我们说唯心。一切的万法其实都是唯识所变才显现出来的,所以说是依心为本的。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前面的经文说了,依妄心故现起种种的境界,这个就是心生故种种法生;依境界故能够了别境界的这种功能,我们就假名安立为心,这个就是说法生故种种心生。

妄心与境界虽然是互相依存,起无先后的,但还是以心为主,所以经文上面说“能为一切境界原主”,妄心能够为一切境界的境界之原,为一切境界之主;因为妄心,所以我们不了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指一相三昧,我们不能够领悟法界一相,所以就称之为无明。

法界一相其实就是无相,就是指我们的真如本体遍满法界,一切万法都是以它作为本体,所以这种法界一相就是无相。这样是从见地上面来说,从见地上面能够领悟到一实境界,我们称之为一相三昧。

﹝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

也就是境界是依妄心而有的,就是以自证分为增上缘,转成相分,一切境界其实都只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妄心依境界而有,这个就是指以相分为所缘缘来显示见分。你寻觅你的心了不可得,它没有任何的相状,你怎么知道你的心呢?就是依能见的功能、能够了别的功能,我们能够了别种种相分、了别种种境界的这种功能,透过这种功能就知道有见分,显示见分,所以见分和相分起必同时,一定是同时现起的,所以说起无先后。

在唯识四分里面——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都名为心,就是妄心或者称为识心。见分就是见相分,妄执相分是被认识、被分别的境界,其实见分、相分都是依自证分而起的,可见一切诸法都是依心为本的。这个心是指唯识宗的识心。

识心以自证分、证自证分为体,以相分、见分为识的功用,依识心而有相分、见分,种种的相分、见分,其实全体都是心,种种的境界也是心,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可见一切诸法都是依心为本。

第二个要点就是,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不是境界因生无明,而是无明力因,现妄境界,也就是《首楞严经》上面所说的“觉明为咎”。法界本体原是一相,没有能觉知、所觉知,就是法尔如是的心性光明,这种法尔如是的心性光明,我们称之为本明;但是一念妄动想觉知这个本明,那就有了能所对立,就变成无明了;而且由这种无明的力因而现起种种的境界,有了能和所,所以一直攀缘,就现种种的境界相。

可见无明是在内心,不在外境;是无明力因而生种种境界相,而不是境界让你生烦恼,而是你内心的无明让你痛苦,因此不是境界因生无明。一切诸佛对于一切境界都能照了,所以不生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这个是重显唯心。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前面已经讲过了,妄心妄境即是空谛、即是假谛;这里面就讲,妄心妄境即是中谛,一切万法都名为心,为什么都能够称为心呢?因为万法无论是从义理上来说也好,还是从本体上来说也好,都是法界一相,没有差别的。详细来说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就是义不异。就是同是因缘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那么妄心妄境一切万法都是虚妄显现的,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

心被一切法、被一切境界所转动,就是众生,就是心迷;心不被一切境界所转,知道这一切境界都是虚妄显现的。你只是知道它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依他起性;进一步由依他起性而显发他的圆成实性,这样你就不会起烦恼,不会起妄心、起妄想,这样子你就能够渐渐地入圣贤之道;所以就能够了别一切万法都是虚妄显现的,就不会被一切境界所转动,这样就是心悟,心悟了就心无挂碍,就能够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这是义不异。

第二是体不异。就是一切万法同以三德秘藏为体,万法都有体、相、用,体本身空,这个就是具有法身德;相是假有,就是具有般若德;用离空有而即空即有,这个就是解脱德。

所以其实一切万法、一切境界乃至于一香一花都是以三德秘藏为本,它的体本空,就是法身德;它的相是假有,就是般若德;用离空有而即空即有,就是解脱德。

第三就是为心所摄,见分、相分都是依自证分而起的,见分是见相分,了别相分的境界,无论是见分还是相分都是心里自证,都是自己觉得,所以说这个见分、相分同依自证分而起。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这一段是从缘起来说一切法即是中谛。前面说从义、从理,义不异、体不异,所以说一切万法都是中谛,这里面就是从缘起来说一切法即是中谛。

﹝一切诸法从心所起﹞

就是依自证分而起相分。

﹝与心作相﹞

就是与见分作所缘缘,见分要去缘外境,缘的对象是什么?就是相分,所以与心作相,就是给见分作为所缘缘。

﹝和合而有﹞

就是心与境界各自的界限不可分别,所以称为和合而有。

﹝共生共灭﹞

就是妄心的了别功能和境界的现起没有前后,是共生共灭的,刹那刹那在生灭,即生即灭的。

﹝同无有住﹞

妄心与妄境都是初生即灭、即生即灭,不会滞留到第二念。

﹝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第二念的妄心、妄境只是与前念相似的延续,并不是同一个。心迷的时候,我们就错误地执著它是常、是一,实际上心与境都是刹那刹那不停地共生共灭,不过因为有一个相似的延续,所以暂时显现为有。

这样我们就把一实境界的体说圆满了。接下来就是说一实境界的相。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地藏菩萨开示说,一实境界的相有两种:一是心内相,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因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微妙幽密不可见,所以名为心内相;二是心外相,就是指见分和相分,作用显然,所以名为心外相。其实内相、外相都同名为心,可见心外更无他物。

心内相又可以分为两种,也就是真和妄。

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唯识四分所依的理体,所依的性体、法性,也称之为一实境界,也称之为诸法实相。四分当然我们知道了,就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真心虽然遍满于心内相、心外相,但是由于她微密难知,所以假名安立为心内相。

心内相的妄相,就是指识心之体,也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都是迷真而起的,即以真如为体,无别自体,它自己没有自体,所以名为妄相。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这段经文是说心内相的真相,心内真相。

﹝心体本相,如如不异﹞

就是说,真心实相的体,其实我们简单地说,大家容易明白地来说,就是说真如心是诸佛和众生都有的,而生灭心众生独有;真如心是众生、诸佛都有的,但是凡夫就多了一点点,就是妄上加妄,在依他起性上起遍计执,就有了种种的生灭心。本觉本有,真如心是本有的,所以说是如如不异,也就是指我们没有起心动念之前的本来心体。

有些人学禅宗,口里面也都会说活在当下,但是你晓得活在当下怎么修吗?什么是活在当下?其实活在当下就是在我们能所未分以前的空灵寂静的状态,这样能所未分以前的状态才是真正地活在当下,你念头一起就已经不是活在当下了。

﹝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

这个是真心实相,也就是一实境界的相。一实境界的相就是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的。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其实就在生灭之中,不是生灭之外另外有一个真如。因此我们看《首楞严经》二十五圣修证圆通都是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个中间觉悟的,我们的禅宗祖师很多都是在六根门头悟道的,都是即生灭处见真如。

怎样能够即生灭处见真如?两个方法,一个是唯心识观,第二个就是真如实观。可见凡夫,相虽然有不清净、不圆满、有障碍,但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清净圆满、无障无碍的真如,但是因为他妄心用事,他的心有执著分别,因此有障碍。

我们的心念这个茶杯,我们的心就只有茶杯这么大;我们的心念这个殿堂,我们的心就只有这个殿堂这么大。所以我们的心如果能够离念,那当然就尽虚空遍法界了,诸佛就是心体离念。我们能够不执著于一切事物的时候,就能够量等虚空,遍一切处,无障无碍。这种我们就称之为法界一相,这种也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一相三昧,在《大乘起信论》上面就称之为如来平等法身。可见离念即觉,起念即迷;离念即是佛心,起念就是众生心。

﹝建立生长一切法﹞

这个是真心实相的用。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这一段就是讲心内妄相,前面讲了心内真相,这里面就讲心内妄相。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

妄其实就是《大乘起信论》上面所说的“无明不觉生三细”,也就是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起念就是无明业相,我们看“所言妄者,谓起念”,这个起念就是无明业相;心一动就是由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中间的无明部分生起了念头,生起时就名之为业,所以叫无明业相。要知道这个业相是属于心念方面的,不是行为方面的;不是你的行为造的业,而是心念方面的无明业相。觉即不动,动即有苦,心动就种下了受苦之因,所以起念你就种下了受苦之因。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这个分别、觉知、缘虑、忆想,就是能见相,能见相也就是见分,能够分别、缘虑、忆想种种的境界。依动故见,不动则无见,因为你心妄动了,所以想去攀缘,就会同时有一个境界现起来,见分、相分都有了,心一动就有能见相;可见心动就入众生位,就是众祸之门;心如如不动则入佛位,就是众善之基。见分是能见之相,能见就必定会有所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就是境界相。当然四圣六凡十法界的种种境界都是境界相,就是所见,就是相分。

﹝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这个是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因为众生不懂得法界一相,原本无心可起,因此一念妄动就将本觉沦落为不觉,将不生灭变作生灭,就犹如水生波浪而现起了种种的境界相,但是离水无波,所以虽然不觉,而不离本觉。可见无明没有真实,它没有体,因此生即无生,所以说不离本觉。

这里面我们要明白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如果你在依他起性上面去生起遍计所执,那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无明部分就生起念头了,这样子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都生起来了;如果你能够以真如熏无明,就能够由依他起性显发圆成实性,就能够与法门相应。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这段经文是说心外相,心外相就是识心的功用,就是相分和见分。

﹝一切诸法,种种境界,随有所念,境界现前﹞

这个是说依自证分而起相分,起相分就有了种种的境界。

﹝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就是由所缘的相分显示有能缘的见分。

用一个比方来说,这个比方不圆满,但是勉强可以知道。见分就好像有一面铜镜子,相分就是在铜镜子里面显现的种种影像,任何人也好,任何其他的飞禽走兽也好,到了铜镜子面前,镜子里面就会显现出影像来,显现的种种像就名为相分;铜镜子本身能照的功能就名为见分。所以相分、见分都名为心外相,不是说它在心的外面,而是说它能够在我们的心镜里面显现的种种像,我们能照的这种功能,这样安立为心外相。

自证分就像铜镜子的面一样,证自证分就好像铜镜子的镜背一样,所以名之为心内相。镜面也好,镜背也好,都是以铜为体,另外没有自体,所以名为心内相的妄相。

一实境界,或者我们说真心,好像这个比喻里面的铜一样,因此就名之为心内相的真相。用铜做铜镜子的面也好,镜子的镜背也好,它有了一个相,但是本体还是铜,所以我们的自证分、证自证分都是以一实境界为体,自己另外没有体,所以它是心内相的妄相。当然这个比喻不圆满,为什么?因为铜还是一个物质。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这里面就是会通心外相归于心内相。

﹝内妄相者,为因为体﹞

我们识心的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体,由体而起了见分、相分的功用,心一动就是由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中的无明部分生起了念头,所以可见内妄相为因,“为因为体”,我们识心的自证分、证自证分是本体,在这个体上面才现起了见分和相分,所以它也就是因。

﹝外妄相者,为果为用﹞

外妄相是指见分和相分,由识心之体而起用,由无明一念为因而起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这个就是果,所以外妄相是果,是用。因果体用,惟是一心,心外无法,所以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这段经文是说相分所现的种种境界,当体即是真如,实不生灭,这个就是就外相来会归理体的体大,会归一实境界的体大,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众生被种种的境界所迷惑,所以地藏菩萨就用比喻来开示我们,相分显现的种种境界相都犹如我们在睡梦之中所见的种种境界,都是唯心想作。境界是依妄念而起,你想要消除不如意的境界,一定要止息妄心。不要在那个不如意的境界里,你想去消灭它,在那个境界里面去挣扎,而要消除你的妄心,止息妄心,息心就是息灾,心灭则种种法灭。

用一个比方就可以明白了,譬如我们都看过电影,电影银幕上现起种种的境界来了,愚痴的人就徒劳无功地想把银幕上种种的境界相消除,但是那个都没有用;其实你只要关掉电影放映机就可以了,一切银幕上所现的种种境界就消灭了。同样的,这个世界是我们心的投射,所以息心就是息灾。

第二个要点就是,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可见法是随心而立的,因此说一切法的生灭只是假名,实际上她是常自寂灭相、实不生灭的。因此《妙法莲华经》上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定要明白常自寂灭相,这个寂灭相实际上就是指她的法性,不是指相,寂灭相就是法性,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叫做寂灭相。

诸法的法相虽然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是诸法的法性都是真如,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法华经》才说诸法寂灭相,就是指法性。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

这一段是说相分所现的境界是法界一相,是就外相来会理体的相大。前面是就外相来会理体的体大,也就是在一切外相里面我们能够明白、能够领悟一实境界的体大,这里面是在一切种种境界里面来体悟一实境界的相大。

法的差别都是从妄念而有的,到了我们心离念的时候万法唯是一相,没有境界的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就名之为一相三昧,就名之为无相。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无二相就是法界一相,无诸尘劳之心,就是你不在依他起性上面起遍计执性,这样就名为无诸尘劳之相;能够这样的话当然一切境界显现你都能够在法相上面领悟法性,所以对一切境界都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不取不舍不是说行动上而是说心上,你的心没有那种分别执著,这样就是见性成佛道。我们的心离念,万法唯是一相,所以说诸法当体即是真如,并非是灭了以后才是真如。

你看卧轮禅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他就以为说要灭了一切的妄念才能够显现真如,这个就错掉了;其实并非是灭了以后才是真如,而是诸法当体即是真如。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说没有一个念头生起了才是真如,其实真如即在万法之中,不可以舍万法以求真如,如果你舍万法而求真如,就变成卧轮禅师的修法了。

其实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不起念头,你只要在念头起的时候同时就能够觉知,实无能念的我,无可念的法啊,这样就是随顺大乘。所以念头起,当念即念,但是同时要有觉知。这样就是在言语的时候做到言语道断,在心行的时候做到心行处灭,就能够入真如境界,也就名为自性清净心,名为第一义谛。

【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这个是说相分所现的境界,是就外相会理体的用大,也就是一实境界的用大,就一切境界里面来显现一实境界的用大。法法当体都是真如,无分别相,所以无所不在,真如是一切万法建立之本,因为无所不在,所以能够依此建立一切法。

我们就可以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相分所现的一切境界实不生灭,就是因缘即中谛;境界等一切法无分别相是法界一相,就是因缘即空谛;依持建立一切诸法就是因缘即假谛。可见一切法、一切境界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就是一心三智。有这个一心三智的话,就能够了知一切境界都是即空、即假、即中,因缘即空、即假、即中都是一实境界。

这样通过地藏菩萨开示,我们已经能够明了,识心的相分全体是一实境界,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必然同是一实境界。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这段就是讲一实境界的用大,前面我们已经详细地讲了一实境界的体大和相大,这里面就开始讲一实境界的用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就佛法界来说明一实境界的妙用;第二个是不但佛法界具足一实境界的妙用,而且九法界同具;第三个部分就迷悟来说明十法界。

这里面先说第一部分,就佛法界来说明一实境界的妙用。

﹝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

彼心是什么?彼心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众生现前一念心,心体具足无漏功德之业,即是如来藏。

什么是如来藏?简单地说,真如在烦恼中就名为如来藏,真如出烦恼就名为法身。众生没有成佛的时候,如来的性德是隐覆在烦恼之中,所以名之为如来藏,也就是一切众生的性体,也名为自性、名为佛性、名为真心。

如果随染缘熏习,那么妄有力而真无力,因而变成阿赖耶识;这个时候一切的恒河沙数净妙功德都化为无量烦恼,犹如水动就变成波。如果随净法熏习,那么真有力而妄无力,因而就能够证入涅槃;这个时候无量的烦恼都化为恒河沙数净妙功德,犹如水波澄清而为水。

可见,在众生位是全真成妄,在诸佛位是全妄即真,诸佛证此以为法身。这样就能够比较明了如来藏,也就能够明了为什么这个如来藏能够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清净功德之业。

﹝无障无碍﹞

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心之相,真心的相就是无相,就是一相三昧,所以她能够无障无碍,能够遍满一切处。

﹝自在不灭﹞

是说真心的体。

﹝一切现化﹞

是说真心的用。

所以我们要修行、要解脱,一定需要什么?一个是需要内在的真如熏无明,怎样才能够真如熏无明?我们要忏悔业障,三业清净了,那我们本具的真净功德就会熏无明,内在能够激励我们念无常,能够精进修法;外在的因缘和合就是需要有清净的道场,能够有闻法的机会,这些外缘能够激发我们内在的自性清净心。

诸佛证得了真如体一,所以就能够遍一切世界度众生,就能够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

﹝种种化益﹞

种种的度化众生。

最胜的业就是什么?就是见性,所以诸佛称为最胜业遍知。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这一段就是说明,就佛界来明具九界,就是说佛法界具有真心的妙用,不但是佛法界能够具足真心的妙用,而且九法界众生同具。六凡法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法界九法界众生同具真心妙用,我们可以分为三个要点来说:

第一,众生心体即是诸佛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众生的心体也是遍一切处、圆满不动的;但是众生迷而不觉,在六道轮回里面死此生彼,虽然说在六道里面流转,但是他的如来藏性不曾失坏,恒常作为所依。

能够明白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多修行就可以很快相应,比如有人说:哎呀!原来我发了愿要念一亿文殊心咒,嗡,阿巴札那谛,我算了一下要几十年才念得完,那怎么办呢?其实你要知道,众生的心体就是如来法身,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你在一刹那间就可以念一亿遍文殊心咒,为什么?你想着一切草木、一切石头全部在念文殊心咒,你念一遍那当然已经超过一亿遍了,问题是你能够领悟吗?你能够真正领悟众生心体即是诸佛法身吗?

第二个要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以虚空来比喻诸佛的法身,以一切的色像种种形类来比喻众生的种种果报、种种烦恼。

第三个要点就是,“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众生种种的果报都是依法身而建立生长,所以即假谛,这个就是假谛。众生的种种果报都是依法身而建立生长而显现出来的,法身是体,在这个体上虚妄地显现建立,所以叫假谛。

而众生的种种果报也是为法身处所摄,就是空谛,回归,归到本体就还是法身,所以这个是空谛;也就是说由本体流出来,就有了众生的种种果报,这个是假谛;回归到法界本体,回归到法身处就是空谛;以法身为体就是中谛。

所以可见众生身中法身不可毁灭,所以无减;众生如法修行,在依他起性里面能够显发圆成实性,烦恼断的时候就还归法身,真如出烦恼就名为法身,因此说她无增;无增无减。

由烦恼故,妄于法身之中见有种种的果报。果报似有动,而法身不动;果报似有变化,而法身不变;所以说“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接下来是就迷悟来说明十法界。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闇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这个就是说六凡四圣迷悟的差别,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依无明熏习故而有六道众生,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而成的,众生依阿赖耶识里面的真分则悟,依妄分则迷。依真就能够觉悟而证得四圣的果位,依无明分就不觉而为六道众生。

所以说诸佛的法身“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也就是真妄和合而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生灭的,有不生灭的,不生灭的是什么?真如啊!生灭的是什么?无明啊!如果真妄和合变成了阿赖耶识,法身举体就成为业相,成为自证分、证自证分的体。由这个体上就现起自证分、证自证分,更进一步由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为体就现起了见分和相分的功用,所以说以“痴闇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就是无明熏真如,虚妄现起了见分和相分。众生有执著心,所以就难以超出六道轮回;如果破除执著,当然就能够出六道轮回。

我们也说一个公案好了:

民国的时候有一个朱镜宙居士,是浙江温州人,他曾经担任过浙江省的财政厅长。他就很重视地藏法门,曾经做过多次演讲,也写过文章,就是劝大家要读《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他曾经说过一个他亲眼所见的六道轮回的公案。

朱镜宙居士17岁的时候,那时候还是清朝末年。他的家乡浙江温州有个举人,虽然考取了功名,但是也没有出去做官。因为他家道小康,是独生子,为人也很正直,深明大义,嫉恶如仇。

有一天他中午睡午觉的时候,突然在梦里面就有一个官差来找他,然后给他一封公文。拆开一看上面就写了他的名字,这个官差就跟他说:“我们将军请你去谈一谈。”

他一听不对呀!我跟官府没有什么往来,跟军队的将军这些更加没有过往来。然后就问他:“是不是同名同姓,你搞错了?”这官差不分青红皂白,把他推上马就走,他感觉到那匹马好像不是地上跑,而是在空中飞一样。

到了以后,将军升帐,很多人,他就悄悄地问旁边的人:“大将军叫什么名字啊?”旁边的人就告诉他:“岳飞!”

他大吃一惊,想着:我是清朝人,岳飞是宋朝人,难道我是死掉了吗?

然后他就上前去请求岳飞能够放他回阳。岳飞就安抚他说:“我找你来是想请你来帮忙的,我们准备要北伐,攻打金人,请你来做幕僚,帮着来写文书。”

这个举人就说:“我家里面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我没法跟你去。”

岳飞就跟他说:“我们出发的时间还有三个月,我可以马上送你回家,你去安排好后事,到我出发的时候再派人来接你。”他考虑了一下,就想想,人反正都要死的了,能够给民族英雄去做助手也是挺光荣的,所以他也就答应了。答应了以后,岳飞就派人送他回家。

一醒来原来是个梦!然后他就告诉父母,父亲就骂他,说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虚假的梦。

但是他觉得这个梦境很清晰,而且梦里面他跟岳飞约定的时间都记得很清楚,所以他就赶紧交代后事,把一切都安排妥帖。到了约定的那一天,他就把所有的亲友都请过来吃饭,然后跟大家告别。

朱镜宙那个时候才17岁,就是邻村的人,觉得挺好奇的,听到这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他就跑去看热闹,看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又没有什么病,怎么个死法,去看一看。

果然举人吃完饭以后就跟大众告别,回到自己的卧室里面躺在床上,然后很快就说:“接我的人就站在门口了。”他父亲就发脾气了,说:“我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他走。”这小鬼站在门口就不敢进来。

这个举人就跟他父亲说:“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总都是要死的,我死了以后能够去跟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坏事,你就让我走吧。”他父亲就哼了一声,说:“好吧。”他说了这个“好吧”,那个举人就断气了。

断气以后又过了三个月,辛亥革命就成功了,满清就被推翻了。

这是朱居士自己亲眼所见的一个公案。

这个公案能够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

第一个启示就是,有执著就难以出离六道轮回。岳飞为什么会从南宋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在鬼道之中作鬼王呢?就是因为他一直念念不忘要报仇,这种仇恨心未忘,所以从南宋到清末他一直都是做鬼王。

第二个启示就是,可见六道众生之间相互是有感应的。有一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一定会有一些预兆,有一些显示,在人道看起来好像还没有发生,但是在其他的道一定会有一些显示。

你看辛亥革命成功以前,阴间的鬼王岳飞就已经出兵了,满族人本来就是女真,也就是属于金人。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经过了一百年,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了国运昌盛、繁荣富强。我们说这个公案来作为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为佛弟子要能够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报三宝恩、报父母恩,所以我们精进地修持,弘扬佛法,能够净化世道人心,才能够感得龙天拥护,成就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六道之间互相有感应,所以我们心清净的时候,帮助众生的心清净的时候,当然天人就增胜,善神的力量就增长,对于消除违缘和灾难就能够有帮助。

我们透过这个公案就可以知道,只要你有执著心,就难以超出六道轮回;如果你有分别心,还在分别种种的境界相,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六道的境界等等,有这个分别心就难以出离十法界。

第二个要点就是,依法身熏习故有四圣。

前面讲了依无明熏习就有六道众生,如果能够依法身熏习就有四圣,以真如来熏无明就能够成就圣道。

众生的三业清净,净缘具足的时候,就能够真如熏无明。以真如熏无明的自性内熏之力就能够使他觉悟无常,能够厌生死苦,能够求出世的解脱,这个也就是《起信论》上面所说的内熏习镜。

《起信论》上面讲了四种镜,就是内熏习镜,真如自性不断地熏习无明就能够使修行人出烦恼障,出所知障,将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化为光明的大圆镜智,就能够转八识成四智而证无上菩提。唯识宗讲转依,转八识成就四智菩提。

修行人里面可以分为两类:如果无始以来法执很重的人,他就先求涅槃道,就名为声闻乘、缘觉乘;如果他无始以来法执比较轻的修行人就能够信归一实法界,信解一真法界、一实境界,由此而起修就名为菩萨。

当然如果从究竟义上来说都要归到一实境界,所以都是名为菩萨。二乘,声闻乘、缘觉乘是化城,是一个给我们暂时休息的地方,究竟还是要回小向大的,也要契入一实境界而圆满成佛的。所以说声闻乘、缘觉乘是渐修;而菩萨乘是直入一实境界,一开始就能够信解一实境界,信解我们的真心本体尽虚空遍法界,如如不动,这样名为顿悟。

所以可见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同入一实境界,同名菩萨,所以我们看经文里面没有说声闻乘、缘觉乘,而是说“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究竟从无明梦之中醒过来了,这个时候就名为佛。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这里是说十法界是依世间假名安立,而法身本体是究竟平等的。然后就总结说:善男子,明了了一实境界体大、相大以及如来藏用大这三义,就可以信解一实境界,就可以作为进入大乘佛法的最初方便,就可以进入菩萨种性。

我们说一实境界以开圆解就讲圆满了。开圆解很重要,我们虽然说得比较精要、比较略,但事实上你如果真正地能够信解一实境界,对我们的修行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