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①释唯心识观

《占察善恶业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4 16:30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这一长段是说唯心识观,可以分为三部分,也就是第一正示观门;第二观成胜进;第三结观功能。

正示观门就是说唯心识观的修的具体方法,这个很重要,根器非常好的人就可以直接修真如实观,根器差一点的人,要先修唯心识观,再修真如实观。

唯心识观怎么修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就是观境唯心;第二善知心相;第三观门成就。

这一段经文就是说观境唯心,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就是唯心识观的所观境。唯心识观在哪些地方修呢?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修。所以经文说“学唯心识观者,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这个就是修唯心识观的地方,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间来修唯心识观。

一切时也就是行住坐卧时、说话时、做任何事情时、起心动念时。一切处就是指见色、听闻到声音、嗅到香气、尝到味道、感觉到触,以及知法等等的一切处所,其实就是在一切时空里面都要修唯心识观。

第二个要点就是,唯心识观的能观之观怎么观呢?

第一,开始做一个总说: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

这是总说。

﹝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唯心识观是在法相上来修,由相而见性,在依他起的相上面见到圆成实性的性,这样是修唯心识观;真如实观是在性上来修,是在法性上来修,所以她就是顿悟法门。

真如实观跟禅宗的祖师禅有相通的地方,我们的心念住于境界,执著于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心住于念就是什么?就是心对境界起执著了,那就是什么?就是遍计所执性,普遍地计较,执著于境界,错误地认为它是心外实有,因此而生攀缘心,而生取舍心。

这个时候就要以智慧观察了,知道它其实唯是心的相分,其实没有实体可得,都是我们识心的相分;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观门,就是以智慧观照遍计所执性,来破掉这个遍计所执。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

这个就讲了一个妙法了,就是告诉你,你怎样去破掉心念上对境界的执著呢?你要以楔破楔,原来做木匠活,你有个楔子在里面,要把它打出来,另外用一个楔子去敲,就能够把那个敲出来。意思就是说,你要以后念来破前念,后念来觉照前念。

后念觉照前念,心念一起,你就能够觉照前念是即生即灭的,心念一起即生即灭。所以可见前念非实有,它没有实体,是即生即灭的,是虚妄起灭的;后念也非实有,为什么?因为后后念也是觉照后念,也是即生即灭的,这样观察,你对一切境界的计较执著都能破除。

所以地藏菩萨教的这个法门是非常实用,又非常方便,马上可以起修的。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止门,就能够止息我们对外境的实执,能够息灭攀缘心;同时也能够知道我们能够观察的这个见分也是虚妄的,迁流不住的,每一念都是即生即灭的,所以总是以后念破前念。

接下来就是依他起性的观门:

﹝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境界本身是没有分别的,境界它都是自心的相分,是我们的妄心对这个境界起了分别,境界本身没有那些长、短、好、恶、得、失这些分别;没有哪一个境界自己认为自己好,而是我们的妄心给它贴了一个标签,认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你这个妄心就给境界贴上种种的标签了,贴上标签以后,你就由依他起性变成了遍计执性了,就是妄上加妄了,所以要正观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起的。

境界离一切相,这个是依他起性的止门。一切法唯是自心的相分,所以生即无生,有即非有,灭即非灭,所以可见诸法本来寂灭,常自寂灭相,寂灭相就是它的法性。

第三个要点就是,可见一切诸法,唯依妄心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名修学唯心识观。如果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失去了观照的正念,我们的妄心还在攀缘境界,不过这妄心很微细,你自己不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念头,但是你这样修就不能够名为唯心识观了。

简单地来说,唯心识观就是在依他起性上面来修。众生在依他起性上面普遍地计较、执著,就变成遍计执性,就轮回受苦了,就妄上加妄了;诸佛在依他起性里面能够显现圆成实性,所以能够即相而见性,全妄即真。

因此禅宗的祖师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一切境界都是真如,当然就“不落别处”。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这个是善知心相,能够修唯心识观,知道一切境界唯心,心就不会再向外去攀缘了,不会去追逐了,不会驰散了,所以念头一起就能知道,不随妄念流转。

﹝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

对一切的贪瞋痴,一起就知道,知道当然就能断了,一知就能断。

﹝知善、知不善、知无记﹞

这个是知道善、不善、无记三性的差别,知道三性差别当然能够断不善、断无记,而能够保持善,保持善念和正念。

﹝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知道自己的心在劳劳虑虑地去攀缘外境,知道以后就能够止息尘劳,就能够知道一切境界唯是法界一相,证入一相三昧,就能够止息尘劳。

【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这一段就是讲观门成就以后,能够得到色寂三昧。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修唯心识观是通于一切时一切处的,这里面就讲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特别地来强调坐,禅坐的时候成就,禅坐修唯心识观的时候能够成就色寂三昧。

﹝念念观知,唯心生灭﹞

因为我们的妄心在刹那生、刹那灭,所以你就虚妄地看到这个境界。其实你妄心不起,能够离念的时候,一切都是法界一相,就能够知道万法唯心生,则色本无生,万法唯心灭,则色本无灭,当然是指法性上的,就能够成就色寂三昧;成就色寂三昧以后就再不受境界干扰了,心不随境转了。

【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毘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习信毘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前面正示观门讲圆满了,就告诉我们怎样来修唯心识观。接下来就是讲观成胜进,你修唯心识观修成就了,能够证得色寂三昧,更进一步要怎么办呢?就是讲观成胜进了,就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是:

﹝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毘婆舍那观心。﹞

已经成就色寂三昧了,再也不会受境界干扰了,就成就了圆教的五品外凡位,要进一步地来修信奢摩他和信毘婆舍那。奢摩他就是止,毘婆舍那就是观,止观双运就证入圆教的十信内凡位。

奢摩他能够止息妄念,从事入理,所以名为止。奢摩他的后面加有“观心”两个字,是指它有智慧照了的作用;奢摩他的前面加了一个“信”字就表示它是圆十信内凡位中的不二妙止,同时也是指奢摩他其实是在十住位才能修的。现在你是刚刚成就五品外凡位,然后准备进入十信位,所以你还不能够真正地修奢摩他,不能真正地修毘婆舍那,所以前面加一个“信”字,就是说在十信位修的,刚刚开始进入到初信位的时候修的。毘婆舍那名为观,也就是观相契理,从体而起用的观法。

第二个要点就是: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这里是说妙止,是说信奢摩他观心的方法。

要能够“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前面我们修了唯心识观,已经能够了达万法唯心,而觅心了不可得。你的心是什么形状呢?什么相状呢?尽十方法界推求,觅心了不可得,这个就是不可见相,也就是因缘即空谛。

“圆满不动”就是指此心虽然觅之了不可得而能够遍满十方,所以圆满不动。

“无来无去”是指此心虽然觅之了不可得,而能够竖穷三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法尔如是,圆满不动,无来无去,就是因缘即假谛。

“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这个就是因缘即中谛。

能够止息三惑,我们修圆教初信位就能够断见惑,圆教的七信位就能够断无明惑,圆教的八九十信位就能够断尘沙惑,所以就名之为修信奢摩他观心,就是这样修。

第三个要点就是,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信奢摩他观心的修法,接着就要讲信毘婆舍那观心的修法:

﹝习信毘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

内色就是指你所执受的那个境界,你执著的境界不断地会在你的六尘缘影里面、攀缘心里面、意识里面不断地去追忆,这就是内色,你所执受的境界;外色就是指你不执受的境界,已经知道了一切万法唯心建立,唯是妄念无实境界,又知道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够事即是理,理而能成事。信奢摩他观心就是事即是理,信毘婆舍那观心就是理能成事。

如果你想见内色生,内色就随心而生,你内心里面意识心攀缘种种的境界,它就现起来了;想见内色灭,那么内色随心而灭。外色也是如此。可见六尘缘影心中所有的色相和境界所有的色相都是随心生灭的。

小乘就有这个修法,小乘的八背舍禅定、八胜处禅定等等这些禅定都是这样去训练,训练以后就能够去除对于色法的贪著而进入禅定。现在我们以圆解来修之,它就能够成为圆行,所以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修法,法法都是圆修。小乘的八背舍、八胜处禅定,如果你用圆解来修它,它就变成圆行。

﹝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

乃至于你要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随心生灭,从体起用,转变自在的。

﹝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

种种的显现名为幻。心是能幻,十法界的种种境界相是所幻,一切的法都是如幻如化的。心是能化,十法界的色相是所化。

此心如水,十法界的月影就能够恒于水中现而非外来,这个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心如镜,任何的形像到了镜子前面就显现出来了,任何的境界在我们心镜前面也显现而无有出入,我们在镜子前面,镜子就显现出我们的形像,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进入这个镜子,所以它没有出入之相。

﹝非心不离心﹞

心本无色,心体当然没有一切的色相,所以十法界的一切种种境界一一都是非心;由心故有色,所以十法界的色法都不离心,就是非心不离心。

﹝非来非不来﹞

心外无色,所以十法界都非来;心生色生,所以十法界的种种境界、种种色法非不来。

﹝非去非不去﹞

色只是心,境界只是心,所以十法界的种种境界都非去;心灭色灭,所以十法界的种种境界非不去,就是非去非不去。

﹝非生非不生﹞

有而非有,所以十法界种种境界即是非生;非有而有,如幻显现,所以十法界种种境界非不生。

﹝非作非不作﹞

缘起无自性,所以十法界的种种境界都即是非作;无自性而缘起宛然,所以十法界种种境界,即非不作。

你看这个句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般若慧观如果不够的话,就听得迷迷糊糊、云里雾里。但是其实你要掌握这个句式就很容易领悟。就是什么呢?不即不离,前半句是说不即,后半句又说不离,这样常在中道、恒在中道,不会落入空有两边。不即就是不一,不离就是不异,所以要明白不一不异,就容易修般若慧观。

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就是阿赖耶识。

在众生位来说,真如在烦恼中名为如来藏,我们的如来藏就有了生灭和不生灭和合,生灭和不生灭,无始俱有,真妄和合;除非你解脱了,把妄的生灭转过来了,不生不灭就显出来,你就成就了,不然的话,它永远是和合的。

所以如来藏里面就有生灭和不生灭和合,真如是不生不灭的,烦恼是生灭的。如果你说真如和烦恼它是一,你不能够说它一,为什么?因为它性质不同,真如是不生不灭的,烦恼是生灭的,性质不同,你不能够说它是一,所以说它一不对,那就非一;但是你又不能说它异,为什么?悟的时候就名为真如,没悟的时候就名为烦恼,是一物而两名。

在众生位全真如是烦恼,在佛位全烦恼即是真如,真如和烦恼都是无有实体可得,你说她异也不对,所以非异;可见非一非异,不一不异,这样你就真正懂得了信毘婆舍那观心的修法。

第四个要点就是: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地藏菩萨总结说,如果能够学习修行信奢摩他观心和信毘婆舍那观心,能够迅速地进入大乘佛法,进入到一佛乘的修法,契入一实境界。

接下来就是讲唯心识观的第三部分——结观功能。

【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这一段经文就是总结唯心识观的作用,它的功能。你修唯心识观就名为最上智慧之门,了知心外无法而修一心圆顿止观,就能够从圆教的五品外凡位进入圆教的十信位,能够增长信解力,速疾地证入第一义谛空,所以说“长信解力,疾入空义”。

进入空义就能够证得圆初住位,能够真正进入空义,也就是进入圆教的初住位。这个时候发的大菩提心跟你在圆教的五品外凡位和圆教十信内凡位的发心都更殊胜了,因为有了空性慧。前面你没有真正见性以前,你的菩提心只能够叫世俗菩提心;有了真正的见性智慧,你的菩提心叫做胜义菩提心。所以经里面就赞叹说“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无上大菩提心就是胜义菩提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