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② 释真如实观

《占察善恶业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4 16:32

接下来就是讲真如实观,真如实观也分为三部分:第一是正示观门,第二是观成胜进,第三是结观功能。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这段经文就是讲第一正示观门,说真如实观的修法。我们如果根器利,如果你修过禅,你修这个真如实观就非常相应,就非常非常妙,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先说真如实观的修法。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思惟心性无生无灭”,凡夫由于不了法界一相,好像有妄心生起来;但是正生心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可见生即无生;从本以来没有生起,当然也就无灭了,可见心性无生无灭。

“不住见闻觉知”,其实这个句是要这么说大家就容易明白,不住见闻觉知的意思就是说,不离见闻觉知,不住见闻觉知。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就犹如水,原本是不动的,无明就犹如风,风吹水就起波澜,但是真如和无明这两者都是无形相的,体空的。前面那个比喻是勉强说,因为水还是有一个物质的,是勉强说。

其实真如和无明这两者都是体空的,都是没有形相的。但是从法相上来说,无明动,那么自性清净心就生粗细的种种杂染心,乃至于万劫千生真妄和合,就生一切法,生种种的境界,所以就看到种种的境界相。

但是如果你从法性上来说,真如如如不动;你领悟了这个一实境界,前念跟后念相续不断的相续心就灭了;相续心灭了,法身就显现了。但是一定要知道,前面讲的相续心灭了,法身显现了,那个还是唯心识观的修法。

真如实观就更进一步,就是知道,相续心可灭,但是智性不坏,灭相续心,显现法身。所以如果你住见闻觉知,你遇到境界就执著境界,你看到色法你就分别色法,听到声音你就分别这个声音是悦耳还是刺耳等等,这个都是住见闻觉知,那就是相续心相。

如果你不住见闻觉知,就是灭相续心相而显现法身。可见就在万法的生灭里面证得不生不灭,不是离开生灭法而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可得,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不离见闻缘,不住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修真如实观就能够超然登佛地,修真如实观就是不离见闻觉知,不住见闻觉知。这些都是禅的无上心法,根器好的人一闻千悟。

“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就是禅宗所说的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能所未分以前的那种空觉澄明的状态,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教导惠明禅师“不思善不思恶”,善恶念头还没有生起,善恶还未分以前的那个状态,“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就是离一切分别之想,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你在分别邪和正之前的那个就是菩提性宛然,那就是我们要修的真如实观。

第二个要点就是,真如实观非常妙,修真如实观就能够迅速地超过四空定的境界,得到相似的空三昧,所以经文上说:“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修真如实观,直观心性,永离分别——不是去灭分别,而是在分别没有起之前的那个状态。虽然你没有学过四禅八定,但是你能够迅速地超过四空定,超过四禅八定。

怎样能够生无色界天呢?你要修空无边处地定、识无边处地定、无所有处地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地定,这个叫四空定。因为四空定,都不能离分别想。比如说空无边处地定是由于行者厌恶色界犹如牢笼,缘无边空而入于定,这个缘无边空还是一个分别想,所以四空定其实都不离分别想。

因此乃至于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住世八万四千大劫,因为你没有证得心性本体,所以报尽还堕,因为你不证真常,没有证得你的真如妙心,不懂得修真如实观。可见修真如实观就能超越无色界的四空定,修真如实观就能够迅速地超出三界,得到相似的空三昧门。

第三个要点就是说,修真如实观,观修成就以后,能够入心寂三昧。你得到相似的空三昧的时候,一切的受、想、行、识的粗分别相都不现前了,这个时候十方诸佛菩萨、诸大善知识都来护念他。为什么?因为他的心与诸佛、与诸大善知识的心是相通的,他已经证得法界心了,所以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他,他就能够离障碍,就能够证入心寂三昧。

我们前面讲了修唯心识观是成就色寂三昧,成就以后你就不被一切境界干扰了;你修真如实观就能够成就心寂三昧,你的心就是法界心。

我们中国的祖师有很多修成就心寂三昧,我们都知道一个公案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道生法师就证得心寂三昧,他证得了法界心,所以他讲经的时候就说:“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很多大德就反对他,说:“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佛经上没有这种说法,你说错了。”然后把他摈出僧团,他就来到苏州的虎丘,没有人听他说法,他就把石头摆起来,给它们说法,这个石头都点头。

后来《涅槃经》更进一步地翻译过来,大家才能够领悟他,才能够知道道生法师所说的,其实道生法师就是因为证得了心寂三昧,所以有这样的大智慧力。

第四个要点就是,可见唯心识观是在法相上来修,证入色寂三昧,不受一切境界干扰;真如实观是在法性上来修,证入心寂三昧。得了心寂三昧才能进入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修一行即是一切行,你在佛前上一炷香,就具足了一切修行。为什么?因为一行三昧是称性而起修,与一实境界相应而起修,所以能够遍满法界,在华严来说,就叫做“法界行”,以法界心修法界行,就是普贤菩萨事事无碍的不可思议的法门之海。入了一行三昧就是真正地登圆教初信位,叫做坚信位,圆满信;圆满信了,六根清净了,决定向佛果,再没有退转了。

【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这一段就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这段经文就讲真如实观的第二部分观成胜进。

你真如实观修好了,进一步怎么修呢?这段经文就告诉我们了,你得到心寂三昧以后就能够进入一行三昧,能够见佛无数,因为你与佛相应,与佛心相应。因为称性起修,所以名为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能够决定信解奢摩他、毘婆舍那。

因为圆教的初住位以上才能够真正地修,名为真实地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所以这里面就叫做决定信解二种观道,能够决定地趋向一佛乘。

第二个要点就是,圆教坚信位的修行人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地修圆顿的观行,这个是修禅宗的大根器,顿悟的根器;第二种就是他也修其他的法门,但是恒契中道,不会偏离中道。如果他去学世间的那些诸禅三昧,学世间的十二门禅,不同于凡夫著有;如果他学出世间的菩提分法,就不同于二乘乐著于偏空涅槃,所以说“不乐二乘”。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这个是说修真如实观能够趋向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种观心,是进入修二种观心法门最妙的善巧方便。

﹝众智所依﹞

就是依真如实观能够成就一心三智,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说是众智所依。

﹝行根本故﹞

有了真如实观,你一切的修行都是一行即一切行,能够证入一相三昧,所以说它是菩萨万行的根本。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这段经文就是讲,根器好的利根之人可以直接来学修真如实观,根器比较迟钝的人要先学唯心识观。利根之人久闻正法,久开圆解了,所以他的五盖烦恼比较轻微,他知道境界唯心,所以能够直接地修真如实观,可见多闻正法,熏习般若是很重要的。在名字即佛位中只可以修唯心识观,因为他不能不起九法界心;在观行即佛位的初品就可以随意来修二观:如果起了九法界心的时候就观唯心识观,如果不起九法界心就修真如实观,就直观真如。

接下来是地藏菩萨曲为障重之人开方便,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解说。

第一是现离障缘;第二是求生净土;第三是结叹方便。

地藏菩萨的说法,说深法,看看有些障重的人他不能相应,就说得更浅,悲心切切啊。

我们这里面先说现离障缘。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

他不能够进趣大乘法,烦恼还不能降服。

【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法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这段经文就是讲地藏菩萨为障重之人说三种方便法来让我们现生能够离开一切障缘,成为堪受正法的法器。

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先说明障缘。有一些人虽然听闻了地藏菩萨的占察法门,听闻了一实境界二种观道的甚深妙理、甚深法要,但是他因为善根薄、烦恼重,所以就障碍多、疑心重,不能够起实修,因此地藏菩萨就大悲心切,对那些连唯心识观都修不起来的人再说方便法门。

听闻地藏菩萨占察法门的人,根器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久闻正法、善根深厚、烦恼微薄的人,这种人可以直接修学真如实观。

第二种人是善根深厚、烦恼也很厚也很重的人,这种人要先学唯心识观。因为是境界让他起烦恼,所以就让他在境界上、在法相上先修唯心识观。

第三种人是烦恼薄、善根也很薄的人。由于烦恼薄,所以如果有善知识指导,他也可以学真如实观;由于他善根很薄,所以如果没有善知识亲自指导的时候,他应该要先学唯心识观。

第四种人是善根很薄、烦恼很重的人。善根薄,因此他容易常生疑心、常起疑惑,对于一实境界并不能够真正地信受;他内心深处还是执著于境界是外在的、是实有的,他不能够真正了达一真法界的妙理,不能够真正地契入大乘佛法,不能够真正地领悟一实境界。因为他烦恼很重,所以不得渐伏,其心疑怯,他就畏惧三途八难,畏惧不能够见佛闻法,畏惧菩提行难成就。

第二个要点就是,地藏菩萨特别慈悲,为那些善根浅、烦恼重的人开示三种方便。

第一种方便就是至心称念地藏菩萨名号,能够对治畏惧不能见佛闻法的怯弱心。你一直担心不能见佛闻法,那么你多念地藏菩萨当然就与佛与菩萨缘分很深了,就能够对治你那种畏惧心、怯弱心。

第二是观法身。观察地藏菩萨的法身与诸佛的法身与自己的法身都是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这样来观法身就能够对治畏惧菩提行难成就的怯弱心,帮助成就将来堪能修习真如实观的根器。

第三种是修厌离观。有法身观、有厌离观,第三种方便就是修厌离,是对治畏惧三途八难的怯弱心;能够观察自己的身心都是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所以渐渐地能够伏烦恼,修唯心识观。

【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这一段经文是说,依靠我们修学法身观和厌离观,可以现生离一切障缘。能修学如是观者,这个如是观就是法身观、厌离观。

这一段经文也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

﹝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减损﹞

修学如是观就是法身观、厌离观。现前一念心,我们从相上来说是依他起性,我们作法身观就能够显出依他起性中的圆成实性;我们作厌离观就能够除灭依他起性中妄起的遍计所执性。

你看地藏菩萨这种法门是很妙的,由此而能够显出圆成实性,因此净信得增长。由于能够显圆成实性,所以就能够增长净信;由于能够除灭遍计所执性,就能够消除一切障碍,因此诸障损减。

第二个要点就是:

﹝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

地藏菩萨以及十方诸佛都是转依他起性中妄起的遍计执性,对这种遍计所执消除干净了,所以就能转显依他起性中的圆成实性,所以能够成菩萨、能够成佛。我们如是修就能够名为学习闻我名者,这样你才是真正地听到了地藏王菩萨的名号,你要懂得这个妙理才是真正地听到了地藏菩萨名号,不然你是没有听到,闻如不闻。

为什么?地是心地,藏是自性宝藏,你能够领悟这个妙理,才是真正的学习闻我名者。为什么要加“学习”这两个字?听闻地藏菩萨名号还要学习吗?真是要学习啊!

能够解说一体三宝,能够解说圆成实性,这样的经典就名为大乘深经;能够如此地来修法身观、修厌离观,念地藏菩萨名号,当然就能够不堕恶道,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而且临命终时一定能够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今天讲到此地,愿大家与法相应,念佛回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