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示种种巧说

《占察善恶业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4 16:39

【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曀,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这一段经文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地藏菩萨善于安慰三种众生,使他们心不怯弱。

第一种就是迟钝,发心很小的众生,他们一听闻到佛道长远,就心生怯弱,观众生难度而心生疲厌。这个就是指他听闻到大乘佛法即假谛,就是听到说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不是对于佛法还没有真正起信解的人来说,如果是从别教来说他已经是初住以上了,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是第三大阿僧祇劫。如果刚刚闻佛法,都还没有理解,这样成佛是要尘点劫。

一听到这样就害怕了,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地藏菩萨对于这种众生,因为他起了一种实执,认为菩萨度众生是像凡夫这样有造作的,不是这样的,所以要破他这种实执,地藏菩萨就以大乘即空谛来安慰巧说。

第二种是对于不解如来言说旨意而生怯弱的众生。有一些众生一听到如来说了大乘即空谛,他就错误地认为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他就生断灭想,所以佛法难说。众生根器不够的话,你要跟他说假谛,说有法,他就执著于有;你要跟他说空谛,他就执著于空。所以对于那种错误地认为如来法身但唯空法,生断灭想的众生,地藏菩萨就以大乘即中谛来安慰巧说。

第三种就是还有一类众生,听闻到如来说大乘即中谛,一切众生性自涅槃,诸佛如来不曾灭度;从法性上来说,从心性本体上来说,佛与众生是平等无二的。他一听到这个中谛又错解了,而堕入到自然外道的邪倒见,他堕入到自然外道。这样地藏菩萨就为他说要修行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等,一定是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虽然你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你没有去修持,还是不能显发出来,有等于没有,所以地藏菩萨就以修德义来破除这种邪见,名为安慰巧说。

这一段经文是说地藏菩萨善于安慰第一种迟钝的、发心很小的众生。

第二个要点就是,佛陀说大乘即假谛,是为那些执性而废修的人说的称性修行之法。《华严经》上的《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就是称性起修之法。但是那些根机迟钝、发心很小的众生就生起有执来,听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他就生起怯弱心来,地藏菩萨就善巧说大乘即空谛,用第一义空破除众生的实有执,对一切认为它是实有的,对这种根器比较迟钝的人就要说第一义空,就是如来藏如实空。

其实一定要明白,我们修行一定是从如来藏如实空这里下手,空什么?我们知道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真如,也有无明。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无明是生灭的;真如是无为法,无明是有为法。所以我们空是空什么?空掉那个有为法,空掉那个因缘所生的无明烦恼,全部空了以后,本来具足的无为法、本来具足的真如就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就称为法身。真如在烦恼中就名为如来藏,真如出烦恼就名为法身;所以是空掉那个本来没有的、因缘而显的,这样是修如来藏如实空。

所以地藏菩萨的说法就包含了圆真谛、圆俗谛、圆中谛。

﹝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

这个是说,没有实质上的迷,也没有实质上的悟。说四圣法界的种种修法,是为了对治众生的迷执,实际上从性体上来说,是无有迷悟之相可得。

十八空就是指即十八种境界而显现空理。

一是内空;二是外空;三是内外空;四是空空;五是大空;六是第一义空;

我们以前念文殊五字真言“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你把这个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念熟,二十空空原不著,就能够容易起修了。

第七是有为空;第八是无为空;第九是毕竟空;第十是无始空;十一散空;十二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无法空;十七有法空;十八无法有法空。大家看《大般若经》,这个就是圆真谛。

﹝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

没有定实之相,生死之相、涅槃之相都是虚幻相,也就是性真常之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涅槃都是了不可得。

有一位秀才叫做张拙,长久参禅。有一天他就去拜见禅师,禅师就问他说:“你叫什么名字?”说:“弟子叫张拙。”然后禅师就回答他:“巧尚不可得,何拙之有?”张拙就豁然大悟,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世事尘劳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他已经对心性真常有所体悟。

接下来地藏菩萨就连续说了十四个比喻来说明非有似有,有非实有:

﹝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焰,如泡,如露,如灯,如目曀,如梦,如电,如云。﹞

这十四个比喻,有一些是好理解,阳焰就是指海市蜃楼。如目曀,目曀就是有白内障,“只缘眼中有翳,妄见空里花红”。因为他眼睛有白内障,所以他虚妄地看到虚空之中有那些黑点等等。

这十四个比喻也好,《金刚经》里面讲六如,六个比喻,还有一种版本的《金刚经》是九个比喻,都是开合不同,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金刚经》大家都很熟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六如喻其实也是为了说明非有似有,有非实有。

﹝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

我们从这十四个比喻就可以知道,烦恼生死等等都是非有似有,有非实有的,所以它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就是好像草上的露珠一样,太阳一出来就灭掉了,同样的,我们见性的智慧一生,烦恼就息灭了,这个是圆俗谛。

﹝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

这个是圆中谛,烦恼生死也是以一实境界为体,以法性为体,所以毕竟无有自体。

﹝自性清净,即是涅槃。﹞

因此不要听闻到佛道长远而心生退怯,要知道那些其实都是非有似有,有非实有的,所以就不必要心生退怯。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

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这是地藏菩萨善巧安慰第二种众生。以大乘即中谛来破除其断灭想。大乘佛法甚深难明,根器不够的人往往会错解佛意。我们要知道《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卷是凡夫都容易明了的,下卷其实是为菩萨说的,所以我们能够听懂更好,听不懂种下一个种子也是非常殊胜的。

根器不够的往往会错解佛意:如果为他说大乘即假谛,他就会错解而生实有执,心生退怯;如果为他说大乘即空谛,他就会错解而生断灭想;如果是为他说大乘即中谛,他也会错解而生起自然外道的邪见。

第二个要点就是:

﹝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

佛陀已经能够见一实境界,能够现证一实境界,这个就是证得真心的体大,证于中道实相之体,这个也就是证法身德。

﹝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

这个是证得如来藏如实空义,是证得真心的用大,证得解脱德。

﹝证彼无量功德聚﹞

是证得如来藏如实不空义,是显发如来藏,是证得真心的相大,证得般若德。佛陀自己已经证得了三德秘藏,了知众生也是同具如是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以就起大慈大悲,拔苦与乐。

﹝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

这一段怎么理解呢?其实在实修上面来说,通过这一段与其他的大乘经典印证就容易明了。佛陀有说过《楞伽经》,《楞伽经》的要旨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如如;在凡夫位上就是相、名、分别;在修行人就是相、正智、如如。

“相”当然就是指依他起性,一切的境界都是依他起性。凡夫就会在相上面普遍地计较、执著,然后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一念妄动就有了种种相,对这个相还要起分别,给它贴一个标签,取一个名字,所以是重重妄。有了名字以后,再又用妄心来分别、来缘虑,因此轮回不能出离。所以说佛法是在智慧层面的,不是在知识层面的。

我们如果把她作为知识,记住很多的名字相,这些都是没有用,增长所知障。但是你又不可以离开她,因为这个是一个入道的方便。修行人是相、正智、如如,看到依他起性的相不会去起名字,不会去起分别,他会用正智。

正智主要是两种正智。一个是唯心识观,也就是知道相是依他起的,不会去计较、执著,这个就是正智;再由相而见性,能够显发圆成实性,就是契入如如之法性。所以说同样是看到相,修行人是相、正智、如如;凡夫是相、名、分别。

一看到这个相,马上就会落入相对法,我看到这个相,马上就会调动自己过去学的知识来分别它,想它叫什么名字,“哦!这个是桃子,那个是葡萄”。然后你相、名、分别都起来了,心和境界就有对立了,所以生死轮回不能出离。

修行人要么就是用唯心识观,要么就是用真如实观。真如实观就是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由这种正智直接契入如如的法性,这样就是相、正智、如如。所以地藏菩萨就在这里开示说,一实境界不可依言说取,不可依心念知。不可以用你的六尘缘影心去攀缘而知道。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之中也说:“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所以禅宗的教法就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一开口就拿棒子打你。

禅宗里面临济宗的祖师临济义玄禅师,他没有开悟以前在他的师父黄檗希运禅师那个地方三次挨打,还不明白为什么一开口就挨打。禅宗的修法是非常直接的,直接痛快的。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真如这个名字,由于是真,所以她无可遣,法法皆真,见性的人法法皆真,立处皆真;由于如,所以她无可立。

万法的法相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法性都是真如,所以见法性就知道,就能够洞彻明了,法法皆真,无有可破。说要断烦恼、出轮回都是方便说,都是对众生心没有明白过来的人、在迷的人来善巧引导他,能够让他真正地真如熏无明,不再迷执;但是真正见性了,就知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同时一切法与真如无二无别,不能够在一切法之外另外去立一个真如,所以说一切法无可遣、不可立。这个是说真如之体,从一切法的法性上来说她是无有可遣的,也无可立的。

第三个要点:

﹝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

这个是指出迟钝众生的错误见解,佛陀如果是说假有谛,他就执著于有;如果是说真空谛,他就执著于空。这里面就是讲众生执著于空而生起断灭的邪见。

地藏菩萨就开示说:

【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

地藏菩萨就以大乘即中谛来善巧说法。

﹝如来法身,自性不空﹞

这个就是不空如来藏,我们说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个是甚深法义,《楞伽经》上面有深入的解说,而这个占察法门也已经圆满具足。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正是因为它无所得,所以就无所不得;无所得中无尽得,有花有月有楼台,一切自性功德宝藏都显发出来了。因为你把因缘所生的虚妄而起的种种无明烦恼都断尽了,无始以来本自具足的无量的自性功德就能够起妙用,所以就神通自在,所以就遍满法界,就具足一切的自性功德宝藏。正是因为如来藏如实空,才显发如来藏如实不空,所以说具足无量清净功业。

﹝非修非作﹞

自性功德宝藏是无为法,她不是有为法,所以说是非修非作。如来成就一切功德是开发自性宝藏,也是无为法,非修非作的。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名安慰。】

这一段就是地藏菩萨安慰第三种众生。这一类众生听闻到大乘即中谛就错解了,而堕入自然外道的邪见,地藏菩萨就善巧说法度化他们。

对于这些愚痴坚执众生听闻了义的大乘佛法以后,他一听说“生佛平等,不假修习”,一听说究竟了义的经典上说“淫怒痴性即是佛性”,他就肆意妄为,放纵贪欲,无惭愧心,无羞耻心,还要以“生佛平等,不假修习”来作为自己的借口,歪曲说无上法宝来为自己文过饰非,真是可悲悯者。

地藏菩萨就教导说:

﹝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

性德虽然本自具足,但是还要修持才能显发,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我们要能够增长对于解脱的信心。

能海上师就曾经教导过四句话:“解上士道,修下士行。不空不著,悲心内蕴。”在见地上面要能够以大乘的了义佛法来大开圆解,同时行持上面不可以空腹高心,要非常踏实,一切微细的身、语、意都要觉照,修下士行,不落空,不著有,内蕴大悲心、菩提心。

第二个要点就是,怎样修行一切善法才能够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呢?才能够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呢?下手的功夫如何做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个是凡夫没有听闻到佛法之前,是无明熏真如,就生起三细六粗。三细相: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更进一步就生六粗,就会成就世间一切染污法,就现起了六道轮回等等一切依正的境界,这个是染熏。

还有一种就是净熏,我们听闻佛法以后,能够依教奉行,能够修一切善法,就是真如熏无明,就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的修行次第,就能够成就出世间的一切清净法,就会现起四圣法界一切依正境界,这个就是净熏。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知道有净熏了,净熏怎么熏呢?净熏有两种,第一个是真心本体,我们本具的佛性时时刻刻都在由内向外熏,无有间断,这个就是真如熏无明。

第二种就是有三宝的道场,有善知识加持,能够闻经听法,这个是由外向内熏,就是现行熏种子,由现行的清净行熏清净种子到阿赖耶识里面,这是由外向内熏。

外熏内熏就能够使众生由不觉而生起始觉,再由始觉、本觉合力地护送就能够直透三贤位、四加行位,而抵达见道位,就能够明心见性。

所以我们要能够多护持正法道场,能够护持三宝的正法道场是能够让众生得到清净熏习的一个由外向内熏的缘因佛性,一个好的度化众生的缘起。像包头观音寺能够常有讲演正法等等,这个都是净熏。

第三就是要能够深信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个一定要能够洞彻明了。为什么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能够真正明了了,当然你就能够增长信心,有七个理由:

第一个是真如是无始无终的,永久性的。无明是无始有终的,成佛的时候无明就断尽了,我们能够入金刚喻定,就能够破无始无明。我们能够明白真如是无始无终的,所以我们就一定能够深信最终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不管他生死流转多长时间。

第二个理由就是从本体上来说:本觉本有,所以真如是主人;不觉本无,是有为法,因缘而现起的,妄依真起,所以无明是客;主人一定是永恒不变动的,客人迟早都是要离开的,所以不用生怯弱心,而要勇猛精进。

第三是净熏是永不间断的,内在的这种我们的本觉,我们的本具佛性,她一直由内向外熏,是永不间断的。染熏就有间断,你在染的环境不能够护持正念她就会有;你能够闻经听法,那个染熏就断了。

第四是真如是无为法,非因缘生,因此是不生不灭的;无明是有为法,是因缘所生,是属于生灭法,所以它是可灭的,能够灭尽的。

第五是有法能破无明,无法能破真如。有法能破无明,比如说金刚喻定,它能够破无始无明,然后我们就究竟成佛;但是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破真如,因为我们的心性本体,能够被破的就不是根本了。

第六就是有几种情况,可以是真如与无明共存,那就是众生;可以是断尽无明唯有真如,那就是佛。但是绝对没有说只有无明没有真如的,一阐提人他的真如也仍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面我们才能够真正明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真正明了一阐提人亦当作佛,现在看起来是断善根,完全不信佛法而且造极重恶的人,他究竟也是亦当作佛。所以染污可以去除,而超越染和净的那种自性清净是不可去的。

第七就是,修行其实就是做一个去染的工作,染去净自圆,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根本具足,不要刻意去求真,求真就是头上安头了,反增妄念;唯须息见,只要息灭你的妄心就可以了。

从这七个理由我们就可以真正地深信,一切众生皆能作佛,皆能成佛。

【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

这是地藏菩萨说:我前面所说的这些甚深法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都是与真实义相应的,没有相违的过失。佛法是智慧圆明的,绝对不会有相违的过失,有一些宗教就难以自圆其说。

梦参老和尚也曾经说过他跟基督教辩论。

基督教徒主动跑过来挑战,说:“你们佛教是偶像崇拜,你们说的六道轮回是没有的,我们不相信。”

老和尚就回答:“我们也说六道轮回没有啊,不过我们说的没有,跟你们说的没有不一样,我们说的是六凡四圣唯是一心,所以没有六道轮回。你们说的那个没有六道轮回,还是有啊!”

那个基督徒就问:“我们怎么有了?”

老和尚就问他,说:“你们那个耶稣基督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基督徒就回答:“上帝派耶稣到人间来度众生的,来度人的。”

老和尚就问他:“到后面那个犹大跑去告密了,耶稣就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他死了去哪里了?”

那个基督徒就回答:“他死了,当然又回到天上去了。”

老和尚就说:“你看,这个就是轮回了,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这个不是轮回吗?并且你们说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又是万能的,这个也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如果你说上帝是万能的,他就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你说他是至高无上的,他就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你说他是万能的,他能够把你变成上帝吗?你如果说能,那么你也是上帝,他也是上帝,凭什么他至高无上啊?如果你说他不能,那上帝和人是不平等的,起码他就有一个不能,他就不是万能的。所以不管你怎么说,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当然这些辩论可以说很多,但是不要用那种凡夫知见,不要是维护某一种东西,而是要纯粹地用智慧,以平等心来探讨,其实任何众生都可成佛,何况是基督徒、天主教徒呢?一切众生都平等,所以要有这样的清净心。

【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即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想念则尽,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这一段就是来说如来藏空谛,是故空义决定真实,与真实相应。如来的法身是离言说境界的,真谛其实是不可说,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那种性德。所以说如来法身其实是离言境界,离言说的,但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有圆熟的智慧,也可以方便显示来说,使众生能够开圆解。

如来藏如实空是非常妙的修行法门,禅宗就是依这个来修的。我们来说一个公案好了。

有一次,洞山良价禅师生病了,有一个弟子来看望他,同时也请法、请法义,就有一个法战,好像打仗一样,看你的见地透了没有。

这个僧人跑过来就问:“和尚病中还有不病的吗?”

洞山良价说:“有。”

这个僧人就问:“他还来看和尚吗?”

洞山良价禅师就回答说:“老僧看他有份。”

僧人再进一步问,说:“那怎么看呢?”

洞山良价禅师就回答说:“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洞山良价禅师就反过来问那个僧人:“灰身灭智,脱掉这个色壳子以后,我们在什么处相见呢?”这个僧人答不出来,“僧无对”。

这里面其实有四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就是,这个僧人来问病,问他说:“和尚病中还有不病的吗?”这个其实是来问真谛了,当然就一定是回答“有”了。这个僧人再问:“他还来看和尚吗?”这个其实就是一个陷阱了,为什么?因为那个病中不病的他是绝待圆融的本体,超越了相对法,所以既然超越相对,他就不可能来看和尚了,这样的话这是一个陷阱。

洞山良价禅师是大彻大悟的祖师,当然遇到这种千钧之力,很轻松巧妙地就避过去了。所以他就回答说:“老僧看他有份。”就是说前面那个是问真谛,真谛是离言境界不可说,一定要由真谛转到俗谛才可以说,就是说我们这个因缘法而现起的俗谛是可以说的,所以说“老僧看他有份”。

僧人再进一步追问:“怎么看呢?”良价禅师就回答说:“老僧看时不见有病。”一定要听明白,见性的人说任何话都不会落到心所法里面去。

“老僧看时”,他没有说看什么,如果说看什么那就变成相对法了;“不见有病”,他没有说见什么,而说不见,侧面绕一个圈很圆满地就回答了。

所以前面的这三个回合都显现了良价禅师这种圆熟的大智慧。

然后他反过来又来考验这个僧人,说:“离开这个色壳子,我们在什么地方相见?”僧无对,答不出来。

其实就说明这个人虽然有参禅用功,有一点功夫,但是还没有真正开悟,所以他就答不出来。其实很容易回答,你可以回答:“什么处不相见呢?”或者还可以回答:“你要相见干什么呢?”为什么?因为你从真谛上来说,法性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还要去寻那个相见干什么呢?所以不管你怎么回答,只要是与法性相应,能够展现你的证量,这样子都是没问题的。

禅宗这个法战叫机锋,机就是把你回答之中你心行上的漏洞找出来,锋就是像刀一样锋利,马上把它砍断,所以禅师的机锋,这个修行方法是非常快速明了的,就是依《占察经》上所说的“如来藏如实空”来起修。

因此洞山禅师就有一个偈子来启发这个僧人,“学者恒沙无一悟”,学禅的人像恒河沙数一样多,但是很少有开悟的;“过在寻他舌头路”,过失就在于他没有在自性智慧上来会,而是在妄心上面起计较、分别;“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就是你下手的功夫,要努力在如来藏如实空义上面下功夫。

以前禅法很兴盛的时候,很多人对禅法都有一点功夫。你随便看一个普通人,他都可能是藏龙卧虎,都可能是有功夫的。所以参禅的下手功夫就是如来藏如实空,其实要点就是不落入任何相对里面,体现你绝待圆融的本体,你当然任何时候都没有一切执著了,所以任何时候都是不落入相对。

说一个公案就是临济禅师,临济禅师的禅法是非常高峻,而且他的法脉非常广。他开悟以后有一次去拜见凤林禅师。

没有到凤林禅师的寺院,在路上就看到一个老婆婆。这个老婆婆就主动来问他:“甚处去?”我们现在也这样说,就是“你去哪里呀?”

临济禅师就回答说:“去凤林。”就是我去见凤林禅师。

老婆婆就回答说:“恰值凤林不在。”

临济禅师就问:“甚处去?”

老婆婆掉头就走,临济就叫:“阿婆!”

这个老婆婆一回头,临济拿起棒子就打。

能够听懂这个公案在说什么吗?你能够跟如来藏如实空相应,你看那些禅宗公案就觉得很开心,为什么?因为实际上你就能够心心相印,明白这公案在说什么。这里面也有几个回合的法战。

一开始前面第一个回合很平常,问他,你去哪里呀?“甚处去?”然后就说,去凤林。这个很普通。后面就开始有法战了。

第二个回合,就是说“恰值凤林不在”。这个不是说凤林禅师在不在寺院,而是说,老婆婆说“我”的境界,我没有落入到我和凤林禅师的相对,所以是“恰值凤林不在”,就表示自他不二,表示不落入相对法。

临济禅师当然也是开悟的人,所以马上就更进一步,不会放过她,马上就追问:“甚处去?”去哪里呢?当然就是诱使她又掉入到这个相对法,所以老婆婆也有功夫,她掉头就走,一方面是表达自己能够不落入相对,不掉入陷阱。

但是功夫还不够,到了第三个回合,临济还要最后再试她一下,就叫她:“阿婆!”这是最后试她一把,看她上不上当。

老婆婆果然一回头,一回头就不能够随处作主了,所以就落入相对法了,就不能够随处作主,失去绝待圆融的主体,因此就被棒喝。

这样我们要明白这个如实空义,这是我们的下手之处,说得比较多一点。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

前一段是安慰第一种众生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所以就来说如来藏如实空。这一段就为那些众生听到如来藏如实空,他又转过来执著于空,又堕到断灭邪见的人,又来跟他们说如来藏如实不空。

﹝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

如来藏如实不空,正是从如来藏如实空而显出来的。因缘生的无明都灭尽了,所以唯有无为法的真如自性功德,我们这个自性功德宝藏就圆满显发出来了,就能够起妙用了。因为她不被无明所盖覆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即为不空,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唯有真实,就是唯有无为法的真如,这个就成为法身了,转名法身,自性功德宝藏显出来了,所以即为不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种顽空,要知道功德宝藏法尔具足。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