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楞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6:24

一、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阿难陀见到佛陀,顶礼,痛哭流涕。为什么?无始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只是求多闻,没有真正地去实修。

《大智度论》上面说,如果单单是多闻,你没有去实修,心中间没有生智慧,往往就成为所知障。“学而不修增长邪见,修而不学增长无明。”这是通病。学而不修增长邪见,往往成为一个障碍。修而不学增长无明,你修修修,以为我念头没有了,念头不起了,我成就了,我入定了……就算你入定又怎样?你能够入定几个月、入定几年,你又能怎么样?你能够成就吗?

石霜禅师圆寂以后,大众推举首座来继任方丈,石霜禅师的侍者不同意。那位首座还是很有功夫的,很有定功,不过是压住这个识心。他马上就说:“我可以坐脱立亡,你点一支香,这支香没有点尽,我都可以走了,可以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这个侍者还是不印可,他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犹未梦见在。”你坐脱立亡的功夫是有了,你那种大智慧没有开。你要以为你没有什么念头起来,实际上还是在无明之中,还是无明。

所以龙树菩萨开示我们说,心中要有智慧,并且要有多闻。如果你只是修,没有去多闻,就好像你有眼睛,但是你去到一个黑暗的房子,也是看不到什么,所以既要修,又要多闻。

这个是阿难陀先向佛忏悔。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这句话很重要。整个的《大佛顶首楞严经》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阿难陀忏悔只求多闻,所以就向佛请法成佛的大定,这说了三个,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

妙奢摩他:我们学菩提道次都知道,“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但是你一定不要由止观那个角度去理解。三摩波提,妙奢摩他和妙三摩、妙禅那,这里面是称性极谈,是圆顿教法。如来密因是悟理,悟理体是妙奢摩他;修证了义是起修,悟理以后才起修是真修,是从根解结,这是妙三摩;诸菩萨万行是得证果位,这是妙禅那。

本经上所说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合起来就是首楞严,首楞严大定,究竟果觉。首楞严定是妙定、大定、圆定,也可以说是自性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妙定是众生本具的,大定是迷悟不动的,圆定是法法皆是。所以你要说入定,修禅定,乃至于四禅八定,有入定、有住定、有出定,这样子都不是大定,首楞严大定是性定,所以她实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是两个方面。

修证了义,了义教的修证方法,第一个是用根不用识。用六根的根性去修,不要用六识的妄心去修,用识修就是用生灭心修。第二个是称性不著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遇到任何的环境都可以修一切善。

所以《大佛顶首楞严经》是对治修行人的四种重病。

第一种重病是认“识”为心。后面的释迦如来问阿难陀说:“你当初为什么出家?”阿难陀说:“我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我心生喜乐,心生欢喜,所以随佛出家。”

你心生喜乐的心是什么心?妄心、攀缘心,所以以攀缘心为自性,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所以有轮回。很多的人走入修行的误区,都是因为认“识”为心,将第六意识这个心认为是自己的真心。所以说凡夫是什么?凡夫是“三心二意”。三心:心、意、识;二意: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称为意根,意根识)。圣贤是一心不乱,一心是真如,如来藏性;不乱,遇到环境本不动摇,如如不动。

第二种重病是恃闻忽定。依靠自己听闻到很多法,他轻视去实修。本经上面,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x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

第三种重病是求他加被。“恃佛威神,常自思惟,勿劳我修。”经常就想了,我依靠佛陀的加持就好,我不用自己修了。

第四种重病是恃性忘修。这是对于一些了解了一点心法,了解了一点了义教,“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但是他就忘修。我们证真,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终不能见;断妄,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终不能觉。妄虽然本空,但是你不用方便破它,你不能觉悟,不能起妙用,“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所以本经的宗趣是“圆定为宗,极果为趣”。圆定:自性本具的圆融的大定。阿难所请的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如来所开示的是三如来藏心: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极果为趣:阿难陀所请问的是“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世尊所开示的是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十方佛的究竟极果了。所以这个法确实是如来的一代时教的精髓,以修自性本具的圆融大定为修行的宗要,以究竟成佛为果位。

妙奢摩他是悟圆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三个名词,妙奢摩他和妙三摩、妙禅那。其实简单说,妙奢摩他就是悟理,悟圆理;妙三摩就是起圆修;妙禅那就是得圆证。

妙奢摩他,悟圆理就是令悟妙心,真如妙心,本具圆定,本来具足。依正因佛性,如来藏性,也略兼了因佛性,要开圆解。

妙三摩是起圆修。依正因佛性,六根的根性来修,略兼缘因佛性是称性起修,令依妙心,一门深入,选定一个圆通,耳根圆通或者其他圆通,一门深入去修。

妙禅那是依正因佛性证得圆通的本体,兼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起智运悲,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底下有三卷半的经文是开示妙奢摩他的修法,也有三卷和一小半的经文是开示妙三摩的修法。后面第八卷有半卷是开示妙禅那。可以说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把本经就概括在里面来了。

我们悟圆理、开圆解,首先见地就要正。下手的时候要知道用真心来修,要知道我们的真心和本性,真心本性和佛是一样的,知道在不生灭的真如本体上去熏修,把颠倒妄想转化,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不懂得真正的修行,就会在色相上面去修,色身上面去修,向外去求,在外相上面去求。我能够入定,你有入、有住、有出,这样的定不是大定,为什么?你就能够入这样的定,你再出头来还是会迷惑,要对境不迷惑才是真定。“外不著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有些同修听过那个三车和尚的故事就知道了。

我们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经过一个深山,到一个洞里面发现有位修行人在那里修行入定,定功很深,入定不知道多少年了,衣服全部都成灰,一碰好像灰尘要落下来了,头发上面已经长草了,你看那个定功是不是很深了?

玄奘法师随行的人就以为这位修行的人可能死了吧?法师说:“没有,他入定了。”拿个引磬在耳朵边上敲一下,他出定了。出定了他就说他是在释迦如来那个时候就已经入定了,等待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来协助弥勒菩萨转法轮。

玄奘法师就跟他说:“你不要等那么久了,我去印度求法,你的身体这么久了,也没有什么用了,不好用了,你再去投胎,得一个好一点的身体,到时候你来帮助我弘法。”

这位修行人说:“好啊,那怎么去呢?”玄奘法师就想,最好他将来能够做太子,继皇帝位,就能够帮助我弘法了。玄奘法师就跟他说:“这样好了,你这个神识舍去这个躯壳,一路往东方走,看到最高的房子,你去投胎就好了。”

果然,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十七年回来以后,他就观察,我以前跟那个修行人约定,让他第二生做我的弟子,他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太子呢?一观察,不是。再观察,到哪里?原来做了尉迟敬德的儿子。

为什么?因为当时这个修行人由西往东来,最早看到的就是尉迟敬德的将军府,他就认为那是最高的,没有看到更高的皇宫,他就进去投胎了,所以他就做了尉迟敬德(尉迟恭)的儿子。

当玄奘法师要翻译经典时,就跟唐太宗说,我需要助手。太宗说:“可以,你随便找哪个,我都可以让他出家。”

法师说:“我什么人都不要,我就要尉迟恭的儿子。”

那尉迟恭圣旨难违,但是这个尉迟恭的儿子不愿意,他就故意刁难说:“可以,我跟法师出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法师要答应我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呢?“我要有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才跟你去出家。”

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师也答应了,说:“可以。”

尉迟恭给他准备好了,就送到大慈恩寺去,玄奘法师就命令人敲钟,钟声一响,这个修行人马上觉悟过来,知道他前生是个修行的人,马上打发这三辆车子原路返回,正式地剃度出家了,就是后来唯识宗的窥基法师。

你想想,这个修行人入定那么长时间,他第二生都会迷惑,那个定,所以说那个是怎么样?压住你的识心,不是真正地用真心修。所以我们要知道,修行人对境不迷惑。“外不著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这才是真定,所以真正的真定是能够起种种的妙用。

你不要认为说定是什么?你以为定是什么?我坐在这里,眼睛闭起来,这样就入定了,不是那回事。我在禅堂里看到过很多个人,还是有一点点功夫,他坐在那里睡觉,他身体不会歪的。我们睡着了,这个头在钓鱼了。有些人功夫很深,他这么坐着,实际上他是睡觉,你也不知道,那个就很麻烦,昏沉。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所谓真定、大定,不是枯木死火定,而是非常活泼的,有种种妙用。我们说话是定吗?是定,做事、说话、穿衣、吃饭都是定,只要你真正地开圆解,能够不被境界所迷。

因此我们要跟大家讲一讲六祖大师那个偈子,大家就可以比较明白,什么是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当时有一个禅师叫卧轮禅师。卧轮禅师作了一个偈子,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我们想这个卧轮禅师很有修行,你看,有伎俩,就有本事、有本领、有修行。我卧轮禅师,有本领、有本事,什么本事呢?“能断百思想。”我能够怎么样?我能够断这个念头。“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菩提天天增长,我们一听,这个卧轮禅师很有修行。

六祖惠能大师就点化他,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菩提作么长,就是菩提没有什么长不长。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这首偈子我们明白了,我们对于这个性定就知道怎么修了。

惠能没伎俩,意思是说,我惠能没本事,你有本事,我没本事。现在很多的修行人,他很执著于本事、本领,执著于“我有神通,我本领很大,你没有,你一点本事都没有。”这样子,他就执著在这个神通上面。修行人心有所住,心有所执,心有所执著,你执著神通,就遮蔽了遮障了本性的光明,就不能够见性成佛。

我们说“明心见性”,明心是明真心,见性是见本性。你心有所住,有所执著就障碍了你本性的光明了,你就不可能见性成佛,所以尽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将来成魔就有份。是真的啦!你看,这个不奇怪,有些巫婆她有神通,你跑去她说:噢!你家里有什么人,你有什么病,你家里怎么怎么的……全部都说得出来,鬼通,那鬼附到她身上;还一个报通,他前生有一点禅定功夫,生下来他今生有一点报通。

湖南有一个侯希贵,可能有些人知道,那个人有一点神通,他跑到香港去,就跟李嘉诚打赌。李嘉诚家里有黄金做的桌子,他说:“我可以把你这个桌子搬动,我人不要动,坐在这里,你桌子在那里,我可以搬动。但是我如果搬动了,你就要给我一千万。”他就真的搬动了,此处我们不讲那个了。

总而言之,你不要认为你那个就是有本事。你有所执著、有所住,你就给它捆住了,你本有的心性的光明就障碍住了。

所以说,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卧轮有伎俩,你本性之法,心性之法,本来是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你现在说你有伎俩,说你有本事,你说有,这个就不是本性。为什么?因为它一法不立,不受一尘,所以你那个本事,就不是真如妙用,就已经是怎么样?已经是妄心在用事了。

惠能禅师说“不断百思想”,不把思想断灭掉,为什么?因为要起妙用度众生。诸佛都是妙用无边的、活泼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所谓妙定、自性定,不是那种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枯木死火,而是能够有无边的妙用,非常活泼的。

《金刚经》上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你“能断百思想”,这个就是断灭相。法有断灭吗?法有变化相、相续相,不说断灭相。《圆觉经》上面就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能够保持正知正念,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心本来是本体,你放下就是;你现在去息灭它,妄上加妄。

所以你不要看着入定,可以入定七天,入定一个月,如果你是压住第六意识的攀缘心,那个没有用的。因此我们要真正地成就佛道,大开圆解,一定要称性起修,否则的话就是呆坐、死坐,坐在里面把念头压住,这死坐、死定,不是性定,不是真定。

我们有些同修在日常生活中间遇到境界就不知道怎么办。平时天天说:“我早上做早课,晚上做晚课,抽点时间我打打坐,看看书。”遇到境界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照样起烦恼,起贪_痴。这个就好像什么?好像熟读兵书的人上了战场不会打仗,纸上谈兵,我们差不多都是这样。

我们看书,看佛经看得很多,生活中间怎么用?不知道。遇到环境怎么转?不知道。遇到烦恼怎么转念?也不知道,就是你上了战场不会打仗。你在战场上面不会打仗还好一点,最多就是今生的命没有了,最多就这样。遇到烦恼你不能够转,你麻烦了!你生生世世都麻烦,不是今生今世。你到战场上面不会打仗,最多你今生今世命没有了,如果你人道的福报没有享尽,过了四十九天你又去投胎,又可以做人了,还换一个好身体来了。但是如果你遇到烦恼不知道转,你造了恶业,你麻烦了,无量劫堕地狱,这个就很麻烦!

问题出现在哪里?出现在“食而不化”,吃下去不消化,我们学了、听了,不消化,不能运用。你看读死书的人是书呆子;学佛的人不知道在生活中间去运用佛法的智慧就是“佛呆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