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七讲

《楞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6:24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的慈母众生速速从生死流转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来听闻《大佛顶首楞严经》。

我们东土禅宗的三祖僧璨法师的《信心铭》,我们念了一部分,这对我们实修是非常的重要!见、行、果都在其中。此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所说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也都在其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实际上成就佛道,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如果你用一个生灭心去求,你得到一个什么,后来生起一个什么,这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说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虽然本自具足,但是她的妙用显发不出来,所以我们要起始觉的智慧来照本觉的理体,真如妙理。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只要我们没有爱憎分别取舍的心,当下就是全体显露真心。

大家可以去体会,因为《信心铭》比较长,我们只是印了一部分,将来有机会,我们详细地一句一句地讲解《信心铭》,以及如何去实修,学习任何佛法,我们一再地讲,都要能够用来实修,用来断烦恼。

这几天有三位同修先后提了一些问题,有一个居士提的问题是跟我们现在讲的相关,所以我们先讲一讲。另一个居士提了两个问题,还有一个居士提了菩提心方面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放在最后一天来讲。先说一说直接跟我们现在所讲所学的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请师父把“七处征心”再概要地归纳总述一下。

这其实很简单,“七处征心”是古人的说法,《首楞严经》旧疏一般都称之为七处征心,圆瑛法师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见地,他把这个称之为“七番破处”,但是都对。

七处征心也对,七处征心说什么?我们征这个妄心,阿难陀示现跟我们凡夫一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一般完全不懂佛法的人,他认为肉团心这个心脏就是我们的心,但是学了一点佛法就知道那个不是。

心是什么呢?他就会执著于六尘缘影心,我们能够分别了知万物,随万物起分别的这个心,我们认为这个就是真心,其实错了。我们一般会执著于它具体在哪一个地方,一般凡夫的见地,他执著的认为在身体里面,所以说“七处征心”是征这个妄心,妄心哪里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全部把它破斥掉了。“七番破处”就说得更透彻、更精辟、更明了。

第一个方面是破我们执著于心在身体里面。怎么破呢?比方说你们在大殿里面先看到我,看到与会的大众,因为我们这扇门打开了,你可以看到外面的香炉,对不对?可见你坐在里面,一定是先看到里面的东西,再看到外面的东西。以此类推,如果你的心在里面的话,应该是先看到你的五脏六腑,再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但是事实上你不能够看到你的五脏六腑,所以可见心不在身体里面,对不对?这个道理很简单的。

第二个方面是阿难陀听到佛破斥心不在里面以后,他转过来就执著,心是在身体的外面,好像一盏灯点在外面就只能照亮外面,照不亮里面。这是很容易破的,一定是身心相知的,身体痛,身体受伤害,心马上知痛。你没有可能说,噢,身体受了伤,你心不知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心在外面,这个是很错误的。

第三个方面是阿难陀运用他的聪明,世智辩聪,妄心去想,他又想:这心是潜伏在眼根里面的,他还讲了一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戴了副眼镜,这眼睛就比喻是心,眼镜比喻是眼睛,经文上说的是琉璃碗。

因为是心潜伏在根里面,所以看不到里面,又因为它这个根是向外的,是透明的,好像眼镜一样,这个眼根睁开的,所以不会障碍它向外面看,他以为这样就说对了,既看不到里面,又能够看外面,所以一定是潜伏在眼根里面。如来就把他破掉了,怎么破呢?很简单,我们眼睛戴上眼镜,看到外面这个香炉,我同时还能够看到眼镜,对不对?但是如果你说你的心潜伏在眼根里面,你能够看到外物,同时也应该能够看到你的眼睛,但是你自己能够看到你自己的眼睛吗?看不到,一定要是相对待的,相对立的才能够看得到,所以这个说执著于心潜伏在眼根里面也错了。

第四个方面,阿难陀又执著,我们的心存在于哪里?存在于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这个作用里面。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山河大地,闭上眼睛看到一片黑暗,以为就存在这个作用里面,其实这个也是错误的。为什么?

你如果执著于这个闭眼见暗是向里面看,见的功能是一,那么你开眼闭眼功能都应该是一,你闭眼能够向里面看,开眼也应该能够回头看,也就是说你开眼的时候应该能够回头看到你的脸,但是你看不到,所以也是错误的。

这四个方面是阿难陀从世间法来执著于心在哪里,其实都是说妄心,如来一一地就把他破掉了。

第五个方面,之后他又执著于在哪里呢?心随境界合而有,就是随合而有。随合而有什么意思?我们的分别心,遇到这个境界才会去分别它,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就没有了,这个是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这个法本来是对,阿难陀多闻,他经常听佛所说,但是他没有正确理解,只求多闻没有实修,所以他理解偏差了。

他就说:“哦,那我的心存在于哪里呢?存在于与境界合就有,离开境界就无,存在这个里面。”我眼睛看到这个玫瑰花是红色的,我分别它,分辨它,我的心就有了,这个还是妄心。

第六个方面,阿难陀又执著于心是存在于哪里?存在于六根,根对尘(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存在于这个相结合的中间,这个也是错误的,前面六个都是执著于有。

第七个方面,阿难陀是执著于空,说一切不著就是我的心,这还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是断灭见。也就是我们前面所破斥的卧轮禅师的那首偈子:“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能断百思想,你执著于在顽空、偏空里面,执空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简要地这么说一说。

还有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想可能有好多同修都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你没有搞清楚,要树立正知正见就很难。

第二个问题,请问《楞严经》是属于真常唯心系吗?

这个问题我们都讲过了,《楞严经》属于真常唯心系,这个说法不准确,我们前面第一堂课就已经特别强调了。如果你执著于有一个常的东西,那是什么?很多人有这么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佛教里面从来不讲,佛教里面反对“灵魂”这个说法,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佛教里面不承认“灵魂”这个说法。一般的世俗人认为有一个灵魂。一般世俗人不是常见就是断见,断见是什么?断见就是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人死如灯灭,没有什么,也没有因果,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种是常见,执著于有一个常的东西,世俗人就说灵魂,灵魂怎么样?我现在做人,这个灵魂在我这个人的身体里面,比方说下辈子我还是做人,还是存在那个人的身体里面;再下辈子比方说做一条狗,这个灵魂跑到狗的那个身体里面去了……一个东西出了这个身体进入那个身体,再进入那个身体,这样不断地进进出出,这是很错误的,这是常见,这是所谓的印度九十六师外道的一种――神我外道,这个非常的错误。真常唯心系,如果你执著于这个“常”,这个是错误的,不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太虚法师判教,判摄大乘佛法说:“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分这三个宗,把所有的大乘佛法概括为这三宗,这个说法非常精辟,非常准确!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这一类都属于法界圆觉宗殊胜的经典。而且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特别地希有难得,可以说无论你修哪一个宗派,如果你不通达《大佛顶首楞严经》,你要成就是很难的。为什么?

你看净土宗,你说我是念佛的,要不要学《大佛顶首楞严》?西方三圣里面,阿弥陀佛两边,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如何修行的,如何成就的你知道吗?就在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你不是专修净土吗?你修净土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跟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学,那你现在为什么不学他的法门?不了解他的法门呢?二十五圣修证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排在二十四,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排在二十五,文殊师利菩萨选择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最契机。我们已经讲过了,为什么没有选念佛法门?因为耳根圆通是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一方世界的众生根机,念佛圆通是十方法界,十方世界众生都可以契机。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她非常殊胜!学禅宗的人,宗门下说,道属悟,不属修,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见地一定要先树立起来,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佛性,成佛的可能性,我们说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佛性是绝待圆融,没有相对待的,所以她是不生不灭的,无始以来就存在,你一定要直接修这个,才是真正地修行,用真心修,否则都是用妄心修。

你打坐,我观想什么什么,观想我心轮中间有一朵莲花,莲花上面有什么有什么,怎么出来的?你还是第六意识分别,所以真正根机特别利的人,宗门下最上乘的根机直接修佛乘。如来在《妙法莲华经》上面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就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第三个问题,此经之意旨又与中观所宣弘之空性是否有异?

我们学什么就执著于什么,这个真法就变成假法了,“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这部经就是人逐法了。

这部经的意旨与中观所宣弘的空性是不是有异?不一不异。是不是有不同?其实很简单,我们说法界圆觉宗,清净法界是我们的真心,这是一个本体。法界有所谓的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又有觉和不觉,觉就是佛性,不觉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阿赖耶识是什么?可以说一切所见的境界都是阿赖耶识的相分;一切能见的心都是它的见分。

实际上一般的人没有真正透彻了解佛法以前会执著于一个法,比方说他执著于中观,中观破斥法相唯识,什么都给它破掉,连这个破掉也破掉,他就认为这是最究竟的见地了,然后他执著于这个见地,一执著于这个见地你就错了,心不生法,法不生心才是对的。

因此透彻地来说,性相融通,我们真正悟道的人就知道性相融通。你不要认为我学了中观就看不起那个唯识,法相唯识宗对于众生的起心动念分析得非常透彻。实际上法界圆觉宗,《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一个根本,如果从现象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法相唯识,如果从本性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法性空慧,也就是中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我们说法相唯识是从“妄”这角度来说的,正如《圆觉经》上所说的:“诸幻灭尽,非幻不灭。”从妄这角度来学,你也能够契入无为。

大家学过《百法明门论》会知道,五位百法上面说怎么样?十一个色法,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还有六个无为法,最后契入到真如无为。所以他从妄那个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界本来是虚幻的,境界本来是虚幻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瑜伽师地论》上面就说六百六十法,浓缩归纳就说一百法,《俱舍论》、小乘只有七十五法,这个我们不用多说了。总而言之这是从“妄”那个角度来说的,而中观正见是偏向于真这个角度来说,所以一定要明白。

法相唯识从“妄”那个角度来分析,让我们也能够证入圣道。法性空慧,中观正见是单单从“真”这个角度来说的,破相显性,显露你的本性,破一切,连这个破也破。但是你不要认为她所说那个空是什么都没有,全部都破掉了,连这个破掉也破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是那样的。空不是空掉世界的万物,而是空掉对于一切世界境界万物的错误的认识、分别和执著。

我们说,《大佛顶首楞严》是根本法,其实是真妄不二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你即这个玫瑰花,你能够见到本性。你看,如来握一个拳头,问阿难陀“你看到什么了?”阿难陀著相,他说:“我看到如来举起一个屈五轮指(握一个拳头)。”这是著相,他不知道透过这个相见到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她这个是根本,是真妄不二的,所以她与中观的义趣是不一不异的。

第四个问题,因为这几天总听到师父讲真心,而中观里又讲一切皆是幻化不实的,又哪来一个常字呢?

你执著于这个常你就错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说要销归自性,你不要跟着师父这个舌头转,你还是执著于声尘。这个“常”是没有办法才安立的一个,我们说“真心”也是没有办法才假名安立的一个方便说,说真以显妄,真妄同二妄。我们一开始就讲了,这部经不属于什么“真常唯心”,不属于这个说法,而是法界圆觉,如果你是执著于有一个常的东西,那就是神我外道,就是常见。

所以我们说这个常是“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你不可以说“实相”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无不相”,一切东西能够起作用,都是因为这个本体,它的根都是这个本体,而这个本体不是个固定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佛法反对“灵魂”这种说法,她会说什么?“神识”。为什么?你说灵魂,他执著于一个东西进入人的身体,这世是人就进入人的身体,下世是狗就进入狗的身体,这是错误的,这是个常见。

说神识是什么?说神识还是从妄这一边,从法相唯识这一边来说的,也就是说怎么样?我们打个比方可能比较容易明白,好像一条河很远很远流过来,流到干净的地方,这河水干净;再往下流,流到脏的地方,这河水就脏;再往下又是清净的,这河水又清净了……这样子的。

实际上就是说,这条河始终还是在这里流,但是它里面的东西不断地在变,我们的阿赖耶识第八识里面,含藏识,能藏、所藏、执藏,它里面的东西在不断不断地换,你起心动念,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不断不断地在造因,因又不断地在感果,这样反复反复地六道轮转。

但实际上阿赖耶识也是从妄这一边来说的,它的根本是因为什么?因为一个不可言说的,一个无始存在的,一个绝对的,一个绝待圆融的,我们假名安立叫做真心,叫做如来藏,叫做圆觉妙心,叫做妙明觉心,叫做一真法界,也叫做佛性,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东西。在有情边上叫做佛性,在万物边上叫做法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是讲这么一个无法言说,绝对的、绝待圆融的、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但又是无相的。“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宗门下他要悟,悟什么?他要见,见什么?明心见性见什么?见道见什么?见这个,显露。我们现在是依他起性,听到这么说了,心里面好像知道了,但是你没有真正契入。有一些根机还可以,我看有一些他达到那种乐明无念的状态,但还是不透彻。如果是这种状态,应该还要更进一步,更进一步怎么样?月明帘下转身难,曹洞宗的洞山禅师,有个学人说“朗月当空时如何?”这是宗门下修行的境界,他就进入了这个乐明无念的状态了。

因此《大佛顶首楞严》的见地是最透彻、最圆融的见地。我们的大圆满见、大手印见与《大佛顶首楞严》上面的见地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真正地把《大佛顶首楞严》学通了,你根机够了,可以说你不需要修“那诺六法”,可以直接契入修大手印法,顿悟成佛。

我们一定要能够明白,这个“常”是假名安立的,我们这么说,但实际上它是无法言说的,但是它是无始以来又存在的,无相,但是又无不相,一切万物都是它的妙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见性就是见这个,又哪来一常字。

第五个问题,何为心?那心是否还有个对立的东西?因为法界有相对故。

妄心肯定有相对,妄心就与境界相对,不断地去追逐它、攀缘它,真心无始以来就存在。

我已经问过大家一个问题了,无始无明怎么来的?就因为你现在这个念头来的,可以明白吗?“觉上生明”,这个明就是无明。你这个觉不可以言说,唯证方知,你只能够去体会,无法去用语言来说,你用语言来说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了。第一义谛,绝待圆融,你要说的话早已经是落二落三了,已经相隔很远了,所以“觉上生明”,就因为你想明白你这个觉性。

我们现在都是心外求法,不客气地讲,老是以为要学一个什么东西,执著,因为执著、妄想、分别,所以才有六道轮回,才有四圣法界,你能够契入,当下就是一真法界。

心是否还有个相对的东西?(法师竖一个手指)根机够的人就知道,不够的我说也没有用,说一万遍,不管你怎么说也没用。心是否还有个相对的东西?妄心一定有相对的,你攀缘它,你不断地去攀缘它,所以这个是无法言说,但是也不能够怎么样?也不得不说。

释迦牟尼佛禅宗怎么传下来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我们很多禅师他是偶然的一个契机,比方说俱胝禅师就因为天龙禅师启发他,启发他很简单,怎么启发?俱胝禅师出家以后专门修禅,很精进,但是没有明师指点,还没有悟入,就自己一个人去住一座小寺院,专门打坐、参禅。有位比丘尼有一个入处,比丘尼法名叫“实际”,实际尼师有一天就戴个斗笠来到他的小寺院,围绕他打坐的子转了三圈,就说:“道得即下笠。”你能够给我开示祖师西来意,我就把斗笠取下来顶礼你,不能说我就走了。

连续说了三遍,他也不敢,因为他没有真正悟入,他无法说,无言对。俱胝禅师就很惭愧,实际尼师就走了。俱胝禅师就想:我形体上是男子汉大丈夫,但我的行为没有丈夫气概,一个实际尼师都把我卡住了。他又想:还是要出去参学。俱胝禅师修行很好,当天晚上山神就托梦给他,跟他说:“法师,你不要走了,明天会有一位肉身菩萨来给你说法,来启发你,来开示你。”他就没走。

第二天果然有一个天龙禅师来了。俱胝禅师就顶礼天龙禅师,然后向禅师请法,就把昨天那个经过说了。天龙禅师说:“这样,你就扮那位实际尼师来问我。”

俱胝禅师也是绕禅床三匝,就问:“道得即下笠”。你能够说,我就把斗笠取下来顶礼,天龙禅师怎么答他?竖一个手指,他马上豁然大悟。你知道他悟个什么?谁知道他悟个什么?以后,因为他真正开悟了,声名远播,禅风大振,所以十面八方很多的学人都来参学。不管什么人,他都是竖一个手指头,不管什么人来问他,都是祖师西来意,这不是我们随便能够学的,你知道吗?你没有悟入,你学这个形式,那没有什么用。

后来他带了一个小徒弟,一个小沙弥。有一天,俱胝禅师出去了,就小沙弥一个人在寺院里,其他的学人又来学习,来参究,来参访,师父不在,就问徒弟了。这小沙弥也是依葫芦画瓢,不管你问什么祖师西来意也好,他就是竖一个指头,其实他没开悟,他不知道,只是学师父这个模样,学人也是顶礼他就走了。

走了以后,半路上就撞到俱胝禅师回来,他就向禅师说:哎呀,禅师恭喜你,不单单是禅师你大彻大悟,你那个小沙弥,小徒弟都开悟了。其实是没有的,俱胝禅师就知道徒弟学他,不管人问什么,就竖一个手指。

禅师回去了,就预先拿一把刀藏在背后,再叫小沙弥过来。小沙弥过来了,禅师就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小沙弥又竖一个指头,这师父把刀抽出来,咔,就把小沙弥的食指给他砍掉了。

小沙弥被砍断一个指头,痛死了,大叫转身就逃跑,这师父就说:“站住。”小沙弥没办法,站住了,站住转过身来,禅师再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又习惯性地再一举,这指头没有了,这一下真正豁然大悟了。你要知道小沙弥悟到什么吗?还是不知道,要不要我跟大家说啊?等一下我会跟大家说,但是大家要知道,“一句合头语,万古系驴橛”。明白什么意思吗?其实我不可以跟大家说。

沩山禅师就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我的口绝对不跟你说,为什么?跟你说,堵塞你自己开悟的门。所以“一句合头语,万古系驴橛。”他悟一个什么我给你说透了,你就执著于它。我给你说了这个理由,你就相信了它,执著于它。执著它这个是什么?这是个什么你知道吗?还是“知见立知”,还是“觉上生明”,明白吗?我跟你说,这个道理说得再透彻,只要你执著于,这就是立了一个知见,这个就是觉上生明,你立了一个知见,就把你开悟的门路堵住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所以大手笔的那些禅师绝对不说的,香严禅师开悟的公案就这么来的。

香严禅师与沩山禅师都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百丈禅师圆寂以后,因为沩山禅师已经开悟了,他就到宁乡的大沩山建密印寺,接引学人。

师弟香严禅师还没有悟,他就依止师兄修行。师兄很慈悲,要启发师弟让他开悟,就跟他说:“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我听说你很聪明,你在百丈先师那个会上,问你一句你可以答十句,但是“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你那都是依他起性的东西,都是你学习经典学来的,不是你自己真心中显发出来的。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不是本有家珍,你从外面来的,是后生的,有生就会有灭,它不是无始就有的,无始就有的才是不生不灭的,这才是我们禅宗见性所要见的。

这时沩山禅师很有善巧,就给他出一个题目:“我现在问你,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香严禅师哑口无言,回去马上就翻经论,三藏十二部都搬出来,这里翻那里翻,找不到答案,这个答案不可能在经典里面有。

香严禅师就去顶礼师兄:“请师兄慈悲给我开示。”师兄就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我绝对不跟你说,不是不慈悲,跟你说了,把你开悟的门堵住了。

香严禅师就回到河南住一个小庙种地。有一天挖菜地,瓦片捡起来扔出去,敲在竹子上,豁然大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坠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你知道香严禅师悟个什么吗?

我看很多人不是那种根机,我还是跟大家说了,堵不堵你的悟门?我还是跟大家说了,前面俱胝禅师悟一个什么?后面的小沙弥悟一个什么?我只给大家点一点点,希望大家能够“良马见鞭影而驰”,能够知道一点点,能够方便透个消息。

你想想,俱胝禅师他悟个什么?他在问天龙禅师,祖师西来意,明心见性,见个什么?天龙禅师没给他说什么,就马上竖一个指头,什么意思?外在的相有动、有来去。我指头没有竖,前面没有,现在有,这有来和去,有变动;现在竖起来了,前面没有。这是我见到的外境在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是我能见他竖起这个指头的本性是不动的、是无始就有的、是不生不灭的,显见不动,显见是真心。他见什么?见显见不动,真正的真如本性是不动的,不管你用什么动作来启发,当然这要有功夫。

昨天不是说了庞蕴居士一家子,庞蕴居士说:“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那是破初关,破初关的境界是很难的;他的妻子所说的:“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这是大道堂堂显露,这是破重关;“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灵照女所说的,这是破牢关的境界。真正契入以后知道,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如果你执著于什么神通,这样那样,那都是拨弄精魂,禅宗的祖师骂人就说“拨弄精魂”,不管你怎么搞,都是拨弄精魂。

所以我们说参禅,前面也是方便说,跟大家露一个消息,就说得个入处,有个出处,知个用处,明个了处,初关、重关、牢关和本地风光。我们看《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藏文是“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娑瓦诃。”

“揭谛揭谛”是破初关,“波罗揭谛”是破重关,“波罗僧揭谛”是破牢关,“菩提萨婆诃”是本地风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其实你真正了解以后,一切法是融会贯通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小沙弥在悟个什么了?我前面竖一个手指,后面手指被师父砍掉了,但是我这个性还是不动的,还是没有来去的,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无来去,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悟什么?悟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正法灭尽经》上面就说到了,因为《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脉络分明,可以说你真正透彻以后,修行任何的疑问,遇到任何的境界,这里面都可以得到非常圆满的解答,而且她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直接教我们修佛乘。所以这些魔子魔孙,照妖镜一样,把它全部都照出来,全部都说透彻了。所以这些妖魔鬼怪就会附在譬如梁启超那些学者身上说:“哦,这部《首楞严经》是伪经。”我们没有智慧眼,也就跟着他转,那就很糟糕了,是断掉你的法身慧命。这个“断法身慧命”也是方便说,因为她不能起用,实际上是没有断的。

所以那个小沙弥就悟这个,这只是简单透一个消息,他前面的手竖起来是一个相,现在指头砍掉了,相变掉了,但是能见的本性从来就不动,无始以来就是本不动摇,本无生灭,不生不灭,真心本性,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历代祖师这么多开悟的大圣者都是悟这个,悟自性。

因此我们说心,说真心,现在落于言词,落于语言,这个还是落二落三,实际上它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

我们以前也讲过,我们的认识,有所谓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悟性认识和自性认识。感性认识很简单,缘现量的境界,我眼睛看到眼前这个玫瑰花,花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这是感性认识。然后理性认识,第六意识怎么样?去分析、归纳、判断、运用逻辑推理,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通过类比可以知道。还有悟性认识,还有自性认识,这个自性认识你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们看,不管你表达什么东西,不管你判断一个什么东西,你要给它判断的话,无非就是四个方面:增益谤、减损谤、戏论谤和相违谤。

增益谤是什么?我说这是茶杯,给它安个名字叫茶杯,在这个东西上面加了个名字叫茶杯,这是增益谤。

减损谤,我说这不是茶杯,那错了,你把世间的名言破坏掉了。

戏论谤,就好像开玩笑一样,你要回答这是什么,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这个是开玩笑、戏论、不定。

相违谤是互相矛盾,是茶杯,不是茶杯,这是互相矛盾。

所以我们判断无非就是“是”、“不是”、“矛盾”和“不定”,不管你判断一个什么东西,如果你用意识心去判断,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参禅绝对不是用第六意识。

因为我们同修的这些问题,我们想了这个是关系到根本的见地,所以说得比较多一点。

前面的七番破处是空如来藏,这个十番显见是不空如来藏。释迦牟尼佛开示阿难和与会的大众,也是开示我们,怎么样?妄心无体,真心有体。妄心无体,所以是生灭法,所以你不能够依着妄心去修行;真心有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要依真心来修。

因此《大佛顶首楞严》是圆顿大法,成佛的法。为什么?不管你修什么,禅、净、律、密都要通达大佛顶首楞严。修禅,这是拿来印心的;学律,这个上面讲到四种清净明诲;学净土,我们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可以说你真正通达了《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然后如法去修,往生净土那是绝对的。

我们原来说老年班有五个窍诀,今天等一下会讲一个。

你要学密宗、学金刚乘,在《楞严经》后面的方便法告诉我们如何建立楞严坛场,如何持诵“楞严咒”。

参禅,参禅的祖师如何开悟的?虽然是凭自力开悟,但是在业识种子翻腾的时候,还是密藉他力,还是持咒,基本上都是持这个“首楞严咒”。不过他是没有显说,后面到莲池大师才显说出来。莲池大师说,开悟的人,要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他以过来人的经验给大家开示说,密藉他力,建立楞严坛场,持诵“大佛顶首楞严咒”,你看我们早课晚课,早课里每天都要念“大佛顶首楞严咒”。

其实《楞严经》、“楞严咒”这种说法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是不准确的。中国人喜欢简略,什么都要简,其实“首楞严”三个字是不可以分开的,“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

所以无论你修学什么宗,如果你能够通达,一定是事半而功倍。你要学大手印,修宁玛的大圆满法,修“彻却,托嘎”,如果你通达《大佛顶首楞严》,那一定是发明心地。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直心啊。

因是什么?因是如来藏,果就是如来;因是成佛的可能性、佛性,果就是佛;因就是无始菩提涅元清净体,果就是无上菩提,大般涅。所以没有任何的弯曲,你要去学什么好像二乘声闻、缘觉,那个你已经走了弯路了。

所以这个“十番显见”是不空如来藏。大家闻法一定要能够用之于实修,你不要说依文解义,我们念过去,意思表面理解了,那个不行。

所以第一番显见是“显见是心”。阿难执著于怎么样?阿难执著于是眼睛见,这个也是我们的执著心,我们看到东西,是什么看到的?我眼睛看到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眼见还是心见?不是眼见。为什么?知道为什么吗?能见的这个见性、能见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是无始就有的,是不动的,是无始以来就在那里的,这是一个根本。能见的就是这个能见的本性,我们看到外物是能见的本性。

眼根,这个眼睛,浮尘根,它只是一个缘。“九缘七八好相邻”,眼睛,要看到外在的环境,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需要九个缘:要有明亮的眼睛,还要有空间,有距离,还要有光明,这个都是缘,如灯光、日光、月光,都是光明,都是缘;乃至于作意缘、分别依缘、染净依缘、种子缘等等,反正九种缘。耳可以少掉明缘,你眼睛看东西一定要有光明才能看得到,耳朵听东西,黑暗的房子里面也可以听到声音。

如来怎么破斥掉阿难执著于能够见的是眼呢?很简单,也是用类比的方法推出来的,来启发他,告诉他能见的是心,不是眼,眼根只是缘。好像一个瞎子,他看不到东西,他看到什么东西呢?他看到一片黑暗,看不到外在的万物。但是,你说他看到什么东西?看到黑暗对不对?你要问一个盲眼的人,你问他看到什么,他一定会回答:“我眼前唯有一片黑暗。”但是怎么样?他虽然是盲人,但是这个能见的性还是具有的,跟我们一样,没有不同。那么为什么他看不到山河大地?因为九种缘里面,他少了一种缘,少了一个“好的眼根”这个缘。

正如我们眼睛好的人去到一个很黑暗的房子里面,房子摆了很多东西,你眼睛也很明亮,你能够看到东西,但是你进到了黑暗房子里面,你还是看不到,对不对?假如我们这个大殿里面什么光明都没有,一片黑暗,那里有个钟,你看得到吗?你看不到的。但是这时候你把灯光一打开,马上看到了。能够看到的是你能见的本性,光明只是一个缘,这个缘让你这个本性起作用,所以你能够看到了,它只是一个缘,帮助你这个本性起作用。你如果说是因为这个缘,所以看到了,那你这个就不叫“眼见”,应该叫“灯见”,因为有灯你才见,就不应该叫眼见,肯定我们会否定“灯见”这个说法,对不对?同样的,眼根也只是个缘,所以不是眼见,而是心见。

如果你说眼根是缘,你在上面就认为是眼能见,那么你黑暗的房子里面,你开灯就能见,那你就应该叫灯见。灯怎么能够见?灯是一个无情的物,而且另一个方面,就算这个灯能见,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来就把阿难这个“眼见”破掉了,破掉这个妄就显真,显什么?显见是心。

我要先跟大家讲一讲,再回过头来看经文就比较容易通达。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如来就问阿难陀,说:“你前面回答我说,你看到如来屈五轮指,握光明拳,这个拳的光明因何而有?”如来是身有光明,阎浮檀金,“云何成拳?”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拳头?“汝将谁见?”

这里面有三个问题:问题一,如来这光明拳,这个光明是怎么来的?问题二,为什么会形成一个拳头?问题三,就是汝将谁见?这个最重要,核心就是问这个,是什么能够看见这个光明拳呢?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V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这是阿难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佛身是内空外明的光明身、智慧身,戒定慧所成就的,所以好像“阎浮檀金,V如宝山,清净所生。”不是世间的欲爱所生的,而是戒定慧无量清净功德所成就的,全身是最殊胜的赤金色,光焰好像一座宝山一样,巍巍光明,妙相庄严,所以如来的拳也放光。

“阎浮檀金”,南阎浮提有一种树,叫阎浮檀树,这个树的果实的汁液滴在沙子上,沙就会变为沙金,而这个沙金比普通的金要光亮很多,比喻如来的佛身光明赫熠,所以光明拳有光明。

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这是阿难回答第二个问题。我眼睛看到如来把这个五轮指(每一个指头有千辐轮相)弯屈起来,就握了个拳头,所以就有一个拳头的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如来现在真实地告诉你:有智慧的人要通过譬喻才能够开悟,才能够明白。如来底下就说了个譬喻: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如来这里面就问一个问题,问什么问题呢?因为有我的手,所以我的手才能够握一个拳头给你看。先有我的手,有我的手所以才能够握一个拳头,所以我的手是一个体,我的拳头是一个用。同样的,因为有你的眼睛,所以你才能看见如来这个拳头,对不对?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但是阿难他上当,他没有明白,没有用真心来契入,所以他就答: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就说:“世尊,您说的对。如果没有我的眼睛,我怎么能看得见?因为我有眼根,所以才能够看见如来的拳,来类比,来推比,如来因为有手,所以能够握拳头,这个道理相类似,差不多。

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看底下如来的开示: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为什么?没有手的人不可能握一个拳头,但是眼根坏掉的人,盲人,你说他什么都看不到吗?不是的,他还是看到黑暗,所以说“非见全无”。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你到道路上去问一个眼盲的人,问他看到什么,他一定会答你:我现在眼前就看到黑暗,“更无他瞩”,看不到其它东西。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用这个就可以知道,“前尘”,一切境界它本来是暗的,因为怎么样?因为有光明的缘,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它;也因为我眼根好,所以我能看到它。这九缘都具足,所以我就看到了,九缘你少一缘,你都看不到,你眼根不好,你看不到,你就看到一片黑暗;你没有光明,你就是眼根好,还是看不到。所以我们这个能见的本性没有亏损,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变化的。

这里面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前面如来提个问题说,如来因为有手,所以能够握一个拳头,正如你阿难因为有眼,所以能够看见,是不是一样的?阿难说一样,其实不一样。为什么?拳头它没有实体,而这个见是有实体。拳头是生灭法,我手散开了,拳头没有了;我握起来又有了一个拳头,这是生灭法,这是没有实体的。

而你能见的本性,当然不是眼见了,是心见。能见的本性是有实体的,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不动的,它是不灭的,所以能见的本性是有体的,不管你眼根好还是眼根不好,不管你是明眼人还是盲眼人,这个能见的本性都存在,只是它能否起作用,就要看它缘具不具足。因此说“见性常住,此见非眼。”这个见不是眼根的那个见,这个类比其实是不相同的,但是阿难因为迷,所以他就认为一样。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还是迷惑。盲人的眼睛就看到一片黑暗,你怎么能够说他能见的性还在这里,还是存在的呢?佛用类比来启发他。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就是说,你说这个盲眼人他眼睛看到的黑暗跟眼睛好的人在黑暗的房子里面看到的黑暗是不是一样的呢?阿难就答:“如是。”是这样的,世尊,暗中的人跟盲人所见的黑暗都一样,“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这里面如来就启发了,就直接透彻地说了,好像盲人,他因为有良好的医术,把这个眼根治好了,突然他就能够看到外界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飞禽走兽,都能够看到了,“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所以全部都看得到了,“名眼见”,你就把这个看作是眼睛看见,其实不是眼睛看见,是心看见。是因为什么?他前面这个盲人缺了一个缘,缺了眼根好这个缘,现在把这个眼根给他治好了,九个缘都具足了,他才能看见,所以你不能够因这个缘来立名。

本体是心见,能见的是真心,真心的妙用,能见的本性是真心,所以不是依缘来立名。如果你依缘来立名就麻烦了,为什么?假如你没有明缘,没有灯光的缘,突然有了灯光,你是不是也应该叫“灯见”?所以如来底下就把这个提出来了。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如果按照你那个说法,他前面那个盲人眼根坏了,现在把眼根的缘给他修好了,治疗好了,你就把这个叫作眼见,眼睛治好了,所以能够看到山河大地,就称这是眼见。

正如那个明眼人,他前面在房子里面,在暗室里面也是看不到一切事物,也看到一片黑暗,为什么?因为差一个缘,差一个明缘,一个光明的缘,一个光线的缘,突然中间灯光一打开,你能够看见了,那你也是因为这个灯光,九种缘差这个灯光,现在这个灯光的缘也具足了,你是不是应该把这个能见的叫做“灯见”呢?那肯定不对了,灯不能见,灯它只是一个缘,只是我们能够见外物的一个缘,只能够显色,就是说灯光一照,这个色、万物,境界就显出来了,这是显色。

同样,我们的眼根,也不是我们的眼根在见,也不是这个浮尘根的眼根在见,而是心在见,眼根也只是一个缘,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不是眼见。

“应名灯见”,如果按照你那个推理,具足眼根好的缘,就叫“眼见”,现在具足灯光的缘,你就应该叫“灯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灯如果能够见,就不叫灯,应该叫做你的眼。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另一方面,灯能够见,这关你什么事?灯是外物、外境,所以眼根只是照射,照这个万物上面;灯光只是显色,显出万物,都只是缘,九种缘之一。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这又是类比了。因为灯把这个色显出来,你的眼根就能够照万物,所以就见了。同样的,也是因为你九种缘中间眼根也具足了,把这盲人治好了,眼根好了,所以他能够看到万物,九种缘都具备,因此“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以我们这个能见的本性是心,不是你的眼根。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蟹鸨诲。

阿难现在已经开悟一点了,知道显见是心,能见非眼,不是眼见,是心见,所以“口已默然”。因为如来这个道理说得他心悦诚服,但是还没有透彻地开悟,没有真正地明白,要通过“十番显见”,还是“冀”,还是希望如来慈悲法音,来宣扬开示佛法,默默地合掌,以清净心等待佛陀慈悲的教诲。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如来就“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兜罗绵是非常细、非常白、非常柔软的那种绵。如来的佛手也是柔软、白、洁净、有光明,有种种庄严的,好像帝释的因陀罗网一样的缦网这样的佛手,开五轮指来跟阿难和大众说法。就从如来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由过去那个地方开始说起,希望透过阿若多x陈那开悟的这么一个因缘来启发阿难和与会的大众。

这里面有几个要说一下的。

“初成道时,于鹿园中。”“鹿园”指鹿野苑,大家都知道了。“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共八年。”如来一生说法五时八教就是这样的。

最初说大教,说华严。后面为了怜悯众生,隐胜现劣,去到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我们去印度朝拜,可以去朝拜转法轮塔)。最初在鹿野苑这地方为五比丘说法,五比丘之首是阿若多x陈那,前面的阿若多和后面的x陈那是同一个人,一个是姓,一个是名。

《大智度论》上面说了一个故事,鹿野苑的来历。

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是善鹿王,提婆达多是恶鹿王,两头鹿王各有五百眷属,总共就有一千头鹿一起生活在森林里面。

后面国王就围猎,把森林全部围起来打鹿。这个善鹿王(释迦的因地)就出来跟国王说:“国王,你不要杀这么多鹿,你杀了那么多鹿肉一下也吃不完,就臭掉了。还不如这样,我们每一天就自动地送一头鹿到你的王宫里面给你吃,这样你也天天有新鲜的鹿肉吃,我们也可以不断地繁衍,因为一天只有一头,总共有一千头,所以大家都好。”国王想想有道理,答应了。之后就轮流,今天是善鹿王这边有一头鹿去,明天是恶鹿王那边有一头鹿去。

有一天遇到一个问题,恶鹿王这边有条母鹿,应该是轮到它去王宫里面送死,它不肯去,它就去恳求恶鹿王:“能不能够派其它鹿先去?等我把肚子里面的小鹿生下来我就去,我不是怕死。”

恶鹿王不同意,就说:“哪个不想多活一天?不行,你还是要去。”

善鹿王就同情它,就说:“这样好了,你不要去,我代你去。”它就跑到王宫里去了。

国王偶然有事跑到厨房里来,看到鹿王来了,很奇怪,说:“你们那一群鹿都吃光了吗?怎么你鹿王都来了?”善鹿王就把经过告诉他,国王听了就很感动,就说:“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那个地方叫鹿野苑,佛陀在那个地方最早为五比丘说法。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都是因为客尘烦恼所耽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那么你们当时听到我的说法,怎么开悟的呢?

这里面开始是“显见不动”,“客”是有动的,有来去的,主人不动;“尘”是有动摇的,虚空不动。这就是动乃客尘,显见不动,显示我们真心有体,这个能见的本性、真心是不动的。所以我们的第一番显见就是显示我们的本性,能见的本性本来存在,不管眼睛好的人还是盲人,能见的本性都是本来存在的。眼根只是一个增上缘,帮助我们能见的本性去起作用,就好像这个灯光,也只是个增上缘(明缘),帮助我们来看见东西一样。所以我们能见的本性是本来就存在的,是离缘独立的,明白吗?

在前面有个同修问的那个问题就很好答了:能见的本性是离缘独立的,一切因缘和合所生的法是当体即空。为什么?有生就会有灭,凡是要依缘而起的都是生灭法;而能见的本性是离缘独立的,所以我们这个真心是本来存在,是有体的,这个整个十番显见都是说不空如来藏。真心不是因为境界才有,依缘生起的那个是妄心,我们说八识心王,就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心王都是什么?都是妄心。

眼识也是妄心,为什么?它要依九缘才能起,正如我们怎么样?你看,我们要握一个拳头,我就要先有这个手,手指弯曲我才能握一个拳头。但是这个能见的本性它不需要依赖眼根,眼根坏掉的人、盲人,能见的本性照样存在,所以它是离缘独立的。

现在如来就给我们开示:见性不动。客人是来来去去的,主人是不动的;妄心是客人,真心是主人;妄心是动摇的尘,真心如虚空不动,妄心好像灰尘有动。所以佛陀这里面就让阿若多x陈那等人用自己证圣果的经过来解开阿难的迷惑。

时x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我是如来的上首弟子,因为如来说法第一个开悟的,凭解标名,在大众中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因为悟到如来说“客尘”两个字,所以我就证罗汉了。你知道为什么?有那么简单吗?说他听到客尘两个字就证阿罗汉果,我们看他怎么成阿罗汉的?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好像出差在外面的人,他到宾馆里去,“或食或宿”,或者住的时间长一点,他要睡一晚,或者吃餐饭他又走了,比喻什么知道吗?都是比喻说法。

“行客”,出差在外面的人,旅客比喻我们的妄心。“旅亭”比喻妄心所攀缘的境界。“或食或宿”,比喻它攀缘,缘这个境界的长和短,它去分别这个外境:分别的时间长就是宿,睡一晚上;分别的时间短,就好像吃餐饭马上走了一样很短。

宿食事毕,m装前途。

或者吃饱了,或者睡醒了,马上又要提起行李继续赶路。

不遑安住。

不能够安住在宾馆里面。什么意思知道吗?我们的妄心缘这个外境,它是不断地在变化的。我现在看到一朵玫瑰花,就缘玫瑰花;等一下我看清楚了,我分别好了,我又缘下一个,我缘这个杯子,妄心又在杯子上去了;再下一个,我缘这个录音机……它不断不断地在缘。

或者来了一个客人,很久没见面了,我好像认不太清楚;我看他时间长一点,有一些很熟悉了,看一眼就知道是谁。这妄心在不断不断地在变化,妄心攀缘外境,正如一个客人在宾馆里面住,或者吃餐饭,或者住一晚上又要继续往前走一样。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如果是主人的话,它自然就不会有来来去去的。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这样思考就明白了:这个迁流不住,不断生灭,不断变化的是客人,是妄心;这个安住如如不动的是主人,是真心。

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这里面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它里面有表法的,修法在里面。“客”,我们前面所说是妄心,“尘”也是妄心,具体是指什么,知道吗?“客”是比喻见惑,“尘”是比喻思惑。见惑去缘境界,缘境界去起分别。我分别他,他是个男的,分别她,她是个女的,这样子分别。

“旅亭”是比喻我们分别的境界,如果你背觉合尘,就好像旅客到宾馆,这个境界你已经分别好了,分别已定,就会缘下一个境界,舍此而去彼,不断不断地在变化,在生灭,好像客人不停地在赶路一样。

所以客人是比喻见惑,什么是见惑?见解上的迷惑,见解上的错误。我们说八十八使见惑,归纳起来说就是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身见,执著于这个身体就是我,是见惑。其实这个身体是什么?生灭法,你身体能够久住吗?真正的我是什么?真正的我是真心,是不生不灭的,真正明白就证入无生法忍了。你为什么执著生灭的东西,认为它是我呢?错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个称为五利使,又称为什么?分别我执。

思惑是俱生我执,见惑是粗的,是作意分别的迷惑;思惑是细的,俱生我执,任运俱生,贪、_、痴、慢、疑,五钝使,贪欲、_恚、愚痴、傲慢、怀疑,五钝使是俱生我执,所以说见惑是分别我执,思惑是俱生我执。

小乘只要把我执断掉了,他就可以成就阿罗汉果位,所以说只要把见思惑,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他就可以成阿罗汉。

这里面阿若多x陈那因为悟到“客”、“尘”两个字的意思,就把见惑和思惑都断尽了,所以成就阿罗汉的果位。知道吗?见惑、思惑合起来是什么?就是我们昨天所说的“二障所缠”里面的烦恼障,其实就是烦恼障,因为我执生烦恼。

还有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法执,见解上的错误,分别法执和俱生法执。分别法执是尘沙惑,俱生法执是无明惑;分别法执是因为分别而起的,心外取境,我的心向外缘境。“不达外境唯心”,不能通达外境都是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能通达这个,心外去取境,所以就有尘沙惑。为什么?外境形形色色,如尘如沙这么多,心外去取境,不达外境唯心的话,就有尘沙惑了。俱生法执就是无明惑,任运而起,自生法爱,不达修证性空,无明惑。

所以小乘是我空法有,因为他断了见惑、思惑,就断了烦恼障,但是法有,还有所知障,还有尘沙惑和无明惑。

烦恼障是第六意识所执著的,所知障是第七识末那识所执著的,第七识末那识,六转呼为染净依。末那识是前面的染净所依,所以所知障是根本无明,烦恼障是枝末无明。x陈那因为悟入到客义,“名为客义”,因此他就断掉了见惑。

底下是断思惑,他因为悟到了这个“尘”,悟到了如来所说的客尘烦恼,悟到尘义,所以“客尘烦恼”这四个字,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客烦恼是见惑,尘烦恼是思惑。波动,尘在动摇,我们的贪、_、痴、慢、疑在不断不断地摇动。

今天法的内容先说这个,明天再继续说悟尘义。

大家都求方便法,我们这里大家都有一张纸看一下,本来到后面才能说,现在提前说一说也没关系,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得到这个善巧方便以后如法修行。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这个是大藏经里面的。经云:“我(释迦佛)灭度之后,分布舍利已,当隐诸相好,变身为此咒。受持及供养,所得诸功德,如我身无异。若人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欲生极乐,心数散乱,佛法不现前,诵此一字咒,明王本誓故,助行者令住正念,令生彼界。”

很简单,所以号为方便法,“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部经典上面就开示我们,我(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分布舍利已,当隐诸相好,变身为此咒。”也就是说这个咒的来历,这个咒很简单了,就一个字,(勃鲁m),号为一字咒。你多观想和念这个咒就有很大的功德。当隐诸相好,变身为此咒,就是这个咒的来历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如来涅以后,分舍利已,法身变为(勃鲁m)这个字。为什么?我们说要转五蕴成三德,色蕴转为法身德;受、想、行这三蕴转为解脱德;识,因为转识成智,用戒、定、慧熏修,转八识成四智,所以就成为般若德。

也就是说如来涅以后,分舍利以后,这个法身就变为(勃鲁m),有无量的光明,如天鼓雷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受持及供养,所得诸功德,如我身无异。”如在我释迦牟尼佛真身面前亲自供养一样的。

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欲生极乐世界,但是心很散乱,临命终时,因为怎么样?业障现前,又因为宿世的业障都会现前,所以要依靠这个“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这一字心咒的加持就能够保持正念,能够一心不乱,你能够一心不乱往生品位就很高了。念佛成片,我们都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事一心不乱,生到方便有余净土;理一心不乱,生到实报无障碍净土。诵此一字咒的时候,因为明王本誓的缘故,帮助行者保持正念,往生极乐世界。

很简单,你平时就观想这个字,知道它怎么写,将来能够随时可以观得出来。我们上次讲《地藏经》的那几个字也是方便法,堵塞诸根出去的那个窍。这里面你就可以直接地观,观它在面前空中,如果你有能力就可以幻现为阿弥陀佛本尊,否则你就简单地观这个字,知道它怎么写,念这个字(勃鲁m),就可以了。

这个法在净土宗的法里面号为见解脱,闻解脱,当然还有触解脱,还有尝解脱,以后再慢慢地来讲。

行了,一起回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