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学佛的人有三个毛病

《楞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6:24

第一个就是佛呆子,在生活中间不知道运用佛陀的智慧,不知道转烦恼,不知道转念头,他就是读死书,反正拿着书念一遍就好了。

还有一种人,他学佛因地开始就不真,他一开始见地就不对,就不真,所以他老是求神通、求感应,他求久了,也是有一点怪事,他老是听到空中有个声音跟他说,怎么怎么……有时候也会对,有时候看到光、看到佛,这样子,他就以为怎么样?他以为他有神通,其实神通没有,神经可能就有份。

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特别了解如来这个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你了解了,就不会迷了,否则的话,你搞来搞去都是在走弯路,这种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他脑筋就短路了,一天到晚神神道道,神秘兮兮的,看到这个,看到那个,这个就麻烦了,这种人叫什么?叫做装神弄鬼,这种人就是“佛癫子”。

还有一种人,他是看了很多书,但是没有真正修行,也是多闻,跟阿难一样,看很多书,也听了法,就不肯实修,不肯下功夫。这个因地,见地也不正。因地,见地最重要!所以我跟大家说,见地最重要,一定要大开圆解。

我们唐朝时候的禅师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只要你见地正确了,你的行持自然就跟上来,一定要透彻,有好见地,透彻的见地,知道我们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这个真如理体我们都具有,佛性都有。

那种人你看,他如果是多闻,但是不肯修,见地也不正,时间久了,说起来他什么都懂,然后他就贡高我慢,“哎呀!你说什么法喽!我皈依的时候你还没出生……”贡高我慢,油腔滑调。这种人只会口头禅,这个叫“佛油子”。真正的佛呆子、佛癫子、佛油子。

那个佛呆子也是很麻烦,他老是怎么样?他不开圆解,不知道真正的修行方法,他以为怎么样?就是跟那个卧轮禅师一模一样,能断百思想。他以为把这个念头压住了就好了,他修行打坐,就是要求把这个念头压住,不懂修行,盲修瞎炼。他经常压压压……所以他越学就越死板,反应迟钝,看起来就木木呆呆的,他自己还以为:“啊!我很有定力。”其实他不知道,他那是个无记业,这个无记业将来是堕畜生道。所以如果你没有基础,你去盲修,修什么大手印、大圆满,成就是很难的了!你堕畜生就很有可能,这个就很麻烦。这种人你看他木木呆呆,他认为他很有定力,这种人叫装模作样。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了解,要开圆解,要知道真正的修行方法,要用真心来修行。真正了解以后,知道怎么样?就可以把我们凡夫的生活转变为佛菩萨的生活。

凡夫的生活是什么?搞六道轮回。佛菩萨的生活是什么?游戏神通。用功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不断百思想。”“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是惠能大师的开示,《坛经》上面的有记载。“用自真如性”,用自性的真如妙心来修行,这个是什么?“用自真如性”就是《首楞严经》上面所说的妙奢摩他,理体,悟到理体;“以智慧观照”是什么?就是妙三摩,以般若智慧来保持观照;所以用自真如性是妙奢摩他,是开圆解;以智慧观照就是妙三摩,就是修圆行。

修行就修圆行,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这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一切法不取不舍,为什么?自性本具,要取什么?染法也是我们这个真如妙心所出生的,你要舍什么?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即是见性成佛道就是妙禅那,就是圆证。我们真正了解了,心就不会向外求,就是不取;不说断灭相,就是不舍。“能断百思想”,这个是舍。我们不取不舍,自性就起活泼的妙用。

你看那个卧轮禅师,他能断百思想,就是他的心有执著,住在那个静相之上,厌动求静,讨厌动,希望安静,他就不知道他那个是沉空滞寂,“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以如果你住在那个静相之上,你就不是真定。

我们很多人有这个误解,认为说我念头不起了,我有修行了!你错了。所以你看,“卧轮有伎俩”,这个有伎俩一开口就知道他见地不正。为什么?头上安头。本性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你有什么伎俩?有什么本事?

能断百思想。这个压住第六识的妄心,好像石头压草一样,哪怕你能够入定也是不能成就,也是难以成就。“对境心不起”,是执著于静相。

菩提日日长。菩提是什么?觉。觉什么?觉我们本有的佛性,真如妙心。本有,本来具足。你长什么?你日日长什么?日日增长什么?你这个就有那个能所的对立,本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这个能够日日长的绝对不是我们的本性,绝对不是真菩提。

所以我们就知道卧轮禅师是错用心,也是我们的通病。你看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三种人,三种修行的通病都是这个原因,一开始因地不真,所以后面果招迂曲,才会出现问题。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无影无边,或者说化为云烟,为什么?你学佛第一年很精进,为什么?你有个有所求的心去求,去修,很精进,但是你因地不真,见地不对。所以第二年就懒惰了,佛在西天,佛到西天去了。第三年就化为云烟,你挂个名学佛。第一年是钢条,很精进、很坚定去修;第二年是面条,就软下来了;第三年就是油条了。因此希望我们要真正地了解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

q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缘无好丑,这开示很重要!“境”是什么?物质环境,山河大地;“缘”是什么?人事环境,我们跟众生的缘分,“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你用妄心用事,用妄心去分别,就造颠倒轮回的业。你舍识用根,用六根的根性,就契入真如性海,契入菩提。所以如来穿衣吃饭都是修行,我们穿衣吃饭都是烦恼。为什么?如来用真心,我们用妄心,我们用分别心。

“至人除心不除境”,除心怎么除?不是把你的心压住,那是个妄心,而是怎么样?开圆解,见地要正,然后一切环境都不能障碍你。心解脱了,一切境界都会解脱,当下解脱,所以就能够不取不舍,不迎不拒,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我们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我们用功,千万就不要取那个死定,不要执著于枯木死火定,往往都是造一些无记业,造一些堕落畜生的业,成为呆子,所以要活泼,要一切无碍,一切都没有障碍。有个禅师说他到牛粪里面去度众生,一切无碍。

懒融禅师就说过一个偈子:“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总是听到“恰恰”,其实就是开示我们怎么样?“恰恰用心时”,意思就是正在做事的时候,正在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还是无所染著;“恰恰无心用”,也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二句是生心无住,侧重般若道,侧重于自利。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此二句是无住而生心,侧重于方便道,侧重于利他。如果你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认为你有定,事情一来你就手忙脚乱了,你那个不是真定,你那个是压住了你这个第六意识的妄心,要动静一如才是真定,所以“菩提作么长?”

“菩提作么长”就是妙禅那,也就是圆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我们口能说话,眼能看,耳能闻,脚能走,这种种的都是我们六根根性的妙用,我们能言、能行、能看的性能就是佛,叫我们当下开悟成佛。

所以说“惠能没伎俩”,这是妙奢摩他,开圆解。“不断百思想”,这是妙三摩;“对境心数起”,也是妙三摩,就是起圆修,“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这是妙三摩。“菩提作么长”,本来现成,不增不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是妙禅那。

我们透过这个偈子,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看,阿难启请的题目很大,“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十方佛,他们成佛的大定、大法是什么?他最初的方便怎么修?成佛的法,所以“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菩提就是觉悟。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上面是个“学”,下面一个“见”,学习看见;“悟”,竖心旁,右边一个“吾”,“吾”就是“我”的意思,我的心;觉悟的意思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学习看见我们的真心,真如本性,明心见性。明真心,见本性,这是觉悟,是菩提。

菩提有三种:第一个是真性菩提,第二个是实智菩提,第三个是方便菩提。

真性菩提是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证及此理,法身显现,成就法身德,真性菩提。

实智菩提,是真实的智慧,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智有根本智和后得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这是般若德。

方便菩提是权巧方便。自觉已满,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我们学《八识规矩颂》看第七识末那识,转识成智颂就说:“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极喜初心平等性:第七识末那识这个执著什么时候转呢?什么时候真正转得过来呢?我们现在就要转,要把这个执著转变为不执著,修平等。什么时候真正转?初地的时候,极喜地、欢喜地,初地菩萨。初心,每一地都有入、住、出三心。初心就是入心,在初地极喜地入心的时候才转为平等性智。

无功用行我恒摧:无功用行,这时候不需要刻意地去用功夫,就能够我恒摧,恒摧人我执和法我执。因为观自他平等,所以摧人我执;因为观诸法平等,所以无住涅,所以摧法我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这时候可以现他受用,是如来现起他受用的报身,为初地菩萨到十地的菩萨说法。这时候应该就是说,我们第六意识分别转为不分别,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末那识的执著转为不执著,平等性智,都是要初地以上才能够真正转得过来,这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听到如来他受用报身的说法,十地菩萨所被机,由初地到十地的菩萨都可以听到他受用报身佛的说法,那地前菩萨以及二乘,五趣的众生都不能得受用,都不能闻法。

这是我们说方便菩提,从根本智起后得智,这时候就可以种种示现自在无碍,成就解脱德。

三种菩提成就三德,成就三身。法身德是与真性菩提相应;般若德与实智菩提相应,成就自受用报身;解脱德成就他受用报身和应化身。

妙奢摩他,最重要的是破识(执著于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是自己的真心破这个识心。因为识心是首楞严大定的障碍,如果这识心不去掉,大定不能成,所以才需要我们开圆解,修圆行,得圆证,悟后起修就是妙三摩。

经上面,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这说得很明白,很透彻。这二决定义:

第一个是决定以因同果。你因地就要正,就要真,见地就要高远。所以,禅师才会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莲花生大师也说,见地好像虚空一样高远,业果取舍如理如法,要好像面粉一样细。我们昨天也说,修行人要能够顶天立地,决定以因同果。你见地没有正,没有开圆解,一切修都是盲修瞎炼,你没有懂得大佛顶首楞严法,要成就很难很难,所以我们要舍识。

第二个是决定从根解结。在六根之中,你选择一根下手,一门深入,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六解一亡。

妙禅那就是圆证。佛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示染净缘起。

妙奢摩他有三卷半的经文,这个核心就讲完了。妙奢摩他是最初方便,是悟门;妙三摩是初方便,是修门;妙禅那是方便,是证门,证入。我们说一切法门都不离觉、正、净。禅是佛心,律是成就佛身功德,教下成就佛语功德,觉、正、净。所以也可以说,妙奢摩他是悟门、觉门;妙三摩是修门,是正门;妙禅那是证道,是方便。

所以,示现种种的染净缘起。示现染缘起的时候,就从真起妄,就有十二类众生。《金刚经》上也有提到,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后面阿难就讲到十类,把无想和非无想去掉了。这是示现染缘起。

示现净缘起就是返妄归真,就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一个四加行,加上一个等觉)。经文上说,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就是妙禅那。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明白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几个字,本经全部的心要就都明白了,悟门、修门、证门,圆证佛道都得到了。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阿难请问的是成佛的大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共同敬仰的。所以常随众和云集众都同愿乐闻无上的妙法,“俱愿乐闻,退坐默然”,很欢喜,很恭敬来闻法。

《华严经》上所说,如病思良医,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我们要闻法,最重要的是依法起修、实践。好像我们有病要吃药,不是拿一个药方子天天念,你病就好,好不了。同样的,我们学佛也不是拿经书念一念,你不去实践,那你烦恼也是很难转。“愿消三障诸烦恼”,你怎么消呢?我们都有病,什么病?烦恼,无始无明,所以我们要精进学修。

好像三个人一起吃饭,有一道菜是蘑菇,当时不知道有毒,都吃下去了,有个人体质很差,吃下去马上当场死亡;另一个身体好一点点,送到医院急救去了;还有一个身体很强壮,暂时还没有事。你说这个暂时没有事的人会不会急?很急呀,很紧迫。马上到医院里去洗胃、洗肠子,希望把它呕吐出来,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治疗会死掉的。同样的,我们无量劫以来生死烦恼的病,我们为什么会无动于衷?我们眼前都看到了,很多人已经死了,很多人也都在住院,我们也走不脱的,所以要努力地、如法地学,积福忏罪。

底下就是如来开示了。这里面,圆瑛法师有个独特的见解。他把这部经里面的一段经文(在二十一面倒数第三行)抽到前面来,那是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是按照这个经来讲。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圆瑛法师把这一段抽到前面来,抽到“承受圣旨”后面接着来讲了,这是很有道理,这是总答,也就是说,如来一开始就是答诸佛修因证果这个“定”的总名。

什么总名?“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王定是如来一切法门的总持,如果放在后面,文义上就不是很通顺了,但是我们还是照这部经文来说。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前面启请修成佛的妙法最初的方便。我们要知道最初方便,就要知道你最初的发心。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不生不灭的真心,依这个真心作为本修的因,就容易成就,所以依真心作为本修因是最初的方便。因此这里面佛陀就要探问一下,阿难陀是用真心修,还是用妄心修呢?所以就问阿难。

“汝我同气”,我们是同一个血脉,因为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释迦牟尼佛的祖父叫师子颊王,师子颊王有四个王子: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和甘露饭王。净饭王两个儿子就是悉达多太子,还有一个是难陀;白饭王也有两个儿子,就是提婆达多和多闻第一的阿难;斛饭王两个儿子就是摩诃男和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他听法打瞌睡,佛陀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尊者听了以后,很忏悔,很精进。后来眼睛瞎了,佛陀怜悯他,就给他传了一个“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法”,观阎浮提如掌中庵摩罗果,这个是阿那律。

摩诃男,因为其他的王子出家了,摩诃男就继承王位,在琉璃王进攻迦毗罗卫国时,摩诃男为了救国民,他就跟琉璃王说:“这样好了,你把我沉到池塘里面去,我没有起来之前,你命令你的军队停止杀戮,我起来以后你再去杀我也没办法了。”琉璃王想,你沉到水里去,你闭气能够闭几分钟?那没有问题,他们反正跑不脱的。他马上就答应了:“好。”这个摩诃男很有悲心,马上自己跳到池塘里面去,很久以后都没有起来,很多老百姓都趁机跑掉了。

琉璃王觉得很奇怪,命令人到池塘里去打捞,噢!才发现摩诃男下去以后就死死地抱着一块大石头,在水里面早就死了,没有浮起来。

甘露饭王有两个儿子是马胜比丘和小贤。

这是所谓的四王八子,所以说“汝我同气”,我们两个是同一血脉。

那佛陀怎么样?佛陀说法要先安慰他啊,为什么?阿难刚刚经历了一次变化,他不好意思,佛陀先安慰他:我们都同一个血脉,“情均天伦”,而且都是情如手足兄弟。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我现在问你,最初你是看到了什么殊胜的胜相超过了世间法,所以你愿意舍弃世俗深重的恩爱,来发心跟随佛陀出家呢?

“深重恩爱”,恩深莫如父母,父母恩深;爱重莫如夫妻。要能够舍弃来发心出家,你是见到了什么样的胜相呢?我们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念头不一,你要生极乐世界很难,起码要念佛成片才能生凡圣同居土,起码五根中要达到念根才能成就。所以你是什么原因,见到了什么,你来出家呢?佛陀考他,因为阿难求的是成佛法最初的方便,所以最初方便就要知道你最初发心是怎么来的。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陀就很老实回答了,我为什么会发心出家呢?因为我最初见到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胜妙庄严,世无伦比,身体莹洁,内空外明,犹如琉璃,如紫金山,紫金光聚。我经常这样想,如来这种庄严的妙相,绝对不是世间的贪欲心、欲爱所成的肉身。为什么?因为欲气污浊,父精母血,腥臊交杂,怎么能够出生这样清净庄严的胜相呢?因此非常地渴仰,所以决心跟随佛陀剃发出家修行。

这个因心就错了!还是以一个妄心。三十二相就不详细讲了,大家看一看都知道的,手过膝,手很长,超过膝盖,千辐轮相、常光一丈相、皮肤细滑相、马阴藏相种种种种。

胜妙殊绝。胜妙是赞佛的相明显;胜是奇胜;妙是微妙;殊是殊特;绝是绝伦,是称赞佛的相超越。佛陀三十二相是戒定慧熏修而成,决定不是欲爱所生,所以胜净妙明,紫金光聚,聚若金山。胜是殊胜;净是清净,称赞佛的体清净之极,叫做胜净;光明无比叫做妙明,微妙的光明,称赞佛的相,光明无比。

阿难陀不知道,见佛相好以后心生喜乐,这就是攀缘心,就是生死的根本。《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陀的三十二相虽然殊胜微妙,但是属于化身,一期教化示毕,此相也是要涅。因此阿难陀以攀缘心,缘生灭相,怎么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果位呢?

所以经的后面说,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

好了,我们明天再继续讲。一起回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