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八讲

《楞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6:2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何处生。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转变自己闻法的动机,刚才我们所念的是东土禅宗的第四代祖师道信禅师传法给牛头山法融禅师的时候所说的,所教导他的一个面对外境的时候如何修行的偈子。

有一次道信禅师经过牛头山,就看到山上面有紫云盖覆,吉祥的云彩盖在一个地方不动,他就知道那个地方一定有真正的修行人。

他一路找过去,果然看到法融禅师搭个小茅棚,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打坐。法融禅师的定功非常深,有很多瑞相:百鸟衔花,很多鸟都被他的修行所感动,衔一些花来献给他;青猿献果,猿猴摘一些果子来献给他;还有深山里有老虎像很乖顺的猫一样趴在禅师打坐的旁边。

法融禅师见到道信禅师过来,就与之交谈佛法。交谈佛法这个时候老虎就起来走动,并且吼叫,这时候道信禅师就做一个害怕的样子,法融禅师就问他:“你是禅宗的祖师了,犹有这个在?”为什么还要有害怕老虎这个在?道信禅师笑一笑。

等到法融禅师进入茅棚以后,道信禅师就在他打坐的大石头上写一个大大的“佛”字。法融禅师出来一看,原来打坐的石头上面有个“佛”字,他就不敢坐上去了。

祖师又说:“原来你还有这个在。”

法融禅师根机很利,马上就悟入了,悟入之后就请道信禅师给他传法。

道信禅师就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这是告诉我们如何修行,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一切都是佛的妙用,一切都是我们真如自性,自性佛的妙用,“快乐无忧是名为佛”。然后就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是生活的环境,缘是人事的环境、缘分,这些本身没有好丑,只是因为我们的心起分别、起执著,所以就流转生死。

因此“诸佛号为正遍知,众生号为性颠倒”,正知是心包万法,遍知是万法唯心;性颠倒是因为我们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外在的是我所有,所以就流转生死。昨天我们讲到了“显见不动,动乃客尘。”我们把“客”字的意思讲了,阿若多x陈那就因为悟入“客尘”两个字断尽见惑和思惑。

又如新霁,清D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这个“尘”是指我们的思惑,“客”是见惑,分别外境,缘了这个境,缘了这个事情,分别了这件事情又去分别下一件事情。尘,是动摇的,这里如来说了一个比方,“新霁”,好像雨过初晴,清新的阳光升起来,“清D升天”。

“光入隙中”,光透过缝隙射进来,就能够看到光中有灰尘。我们都有这个体验,一道光线的时候,阳光中间看到很多的灰尘,如果是一整片的光就看不到。虽然灰尘在摇动不停,但是虚空是湛寂不动的。同样的,虽然我们的思惑(贪、_、痴、慢、疑)俱生我执在不断地摇动,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来不动,所以说“虚空寂然”,真心是湛寂。

佛言:如是。

佛陀给x陈那印可:是这样,你说得很对。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释迦牟尼佛在大众之中把手弯曲起来做一个拳头,又伸开来做一个手掌,这样“屈已复开,开已又屈”,再问阿难陀:“你看到什么了?”这一段是表示“显见不动”,我们对外境的时候真心不动。

底下如来放光,阿难的头就左右摇摆,那是表示对内身也是显真心不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我看到如来的手在大众之中,有时候握为拳头,有时候又伸为手掌。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是我的手在开合呢?在动呢?还是你那个能见的本性在开合、在动呢?阿难现在就开悟了,悟到一点点了,前面总是答错,这里开始他答对了。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不是我能见的本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佛陀说:“你说的对。”阿难就回答佛陀的问题,是谁在动?

阿难回答,是佛的手在动,我能见的本性“尚无有静”,“尚无有静”是什么?就是说,这个静是相对于动而成立的,先动了,现在停下来,这我们称之为静,所以这个见性本来不动,也就没有所谓的静。

谁为无住?静相尚不可得,哪会有动相?本来不动。佛言:“如是。”佛陀给他印可说,你前面说你能见的本性连静相都没有,哪里有动?这说得很对。真心无始以来从来就没有动过,能见的本性是不动的。这个其实就是开示我们,修行应该是借在境界中间修。这里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你看,我们一直讲,一再强调说,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用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修行。但是如何去修?我们的心是生灭心,我们凡夫的心都是妄心,虽然道理上明白了我们如何去修啊?你打坐,压住念头,那肯定不对,那是执著于一个静相,法尘分别影事。如何修?在境界中间修。

有一个同修,他提了一个《金刚经》上面的问题,明天我们会详细给大家讲,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那个偈子。那个偈子其实开示我们如何实际修行,在境界之中修,在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这样幻化的、变动的境界之中,悟不生不灭的本性,见到、契入不生不灭的本性。

《圆觉经》上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照清净觉相,这是直接在本体上修,直接在不生不灭的真心上修,才能“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对于我们说实际如何修呢?就在这个境界之中去观它是幻化的,不起分别执著。明天我们会详细地讲解《金刚经》这个偈子,以及实修方法。

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变动的世界之中、境界之中悟到不生不灭、本来不动的本性,就能够不为境界所转,就能够悟入。

昨天我们说那个俱胝禅师和他的弟子,那个小沙弥怎么悟入的呢?都是因为悟到“显见不动”,能见的本性不动。俱胝禅师因为见到天龙竖一个手指,他悟入了,悟入什么?境界在动,竖手指和放下这个境界在动,但是我这个能见的本性是本来不动的。这个沙弥被砍掉一个手指,他再竖起来是怎么样?手指的相有变,(前面有竖起来),现在竖起来手指没有了,相在变,相在动,我们能见的见性不动。

因为禅不可以用语言来真正地表述,所谓报身佛说真不说假,化身佛说假不说真,都是因指而见月,因为真如实相用语言无法透彻地表达,绝待圆融的,不是相对的,语言都是相对的。我们说“无明为缘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些是计名字相,妄执。但是也因为禅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有时候用一个动作他就开悟了。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禅师怎么开悟的?他跟随他的师父在外经行,看到野鸭子飞过去,他的师父就问他:“你刚才看到什么了?”

他说:“看到一群野鸭子。”

师父再问他:“现在在哪里?”

他说:“飞过去了。”

其实是什么?其实是要透过外相这个野鸭子见到你这个能见的本性是本自具足,是无始就不动的,你要说飞过去了,这个肯定是答得不契机了。所以他的师父就扭住他的鼻子,扭得他很痛,通过一些动作,突然他就悟入了,因此说竖拂、拈椎,一切扬眉瞬目都是道,都能令我们悟入。

但因为这样,有时也有搞误会,也有一些搞笑的。《笑禅录》上面就讲了一个,福建有位禅师真正开悟了,所以来他那个寺院参学的人就很多。这位禅师有个师弟,一只眼睛是好的,一只眼睛是瞎掉的。有一次,禅师因为出去办事离开了,正好来了个参学的比丘,禅师的弟子们就让他去拜见师叔。

禅师的师弟就坐在法座上,参学的人来了,向他开具,然后顶礼。顶礼之后,参学的人就向禅师的师弟竖一个手指,禅师的师弟就马上竖两个手指(好像打哑谜一样,不是真正的开悟);然后那个参学的人就又竖三个手指,禅师的师弟就握一个拳头;参学的人马上顶礼三拜,很感谢,就退出去了。退出去以后,途中遇到回来的那个禅师,参学的人说:“哎呀,禅师,恭喜,你的师弟也开悟了。”

禅师就问他:“这个因缘是怎样的呢?”

参学的人就说:“最初我顶礼你的师弟,就问他什么是第一义谛?我竖一个手指;你的师弟就开示我‘悟入第一义谛,要由理入和行入’,所以他就竖两个手指。”这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由理入藉教悟宗,直接地修圆照清净觉相,这是理入;有一些是行入,随缘行、报怨行、称法行、无所求行。所以他就开示竖两个手指,由理入和行入可以悟入第一义谛。

然后我再问他:“如何去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我就竖三个手指。他给我开示,就握一个拳头告诉我‘戒、定、慧三无漏学,一切法门都在一心中修’,所以我认为你那个师弟是开悟了,我问的问题不要开口,他都给我答得很圆满,所以我就向他顶礼感谢,退出来了。”(其实是搞误会了)!

这个禅师跑回寺院,一进山门,师弟就拉着他告状,说:“哎呀!师兄,你看这个参学的好可恶,我今天被他们欺负了。”禅师问:“怎么啦?”

师弟说:“我坐在这里,他一进来就嘲笑我,竖一个手指,说我只有一只眼睛;我想起你平时的教诲,出家人还是要有点修养,就没有生气,就竖两个手指头答他,就告诉他,你有两个眼睛,要恭喜你了,你很正常。哪里知道这个人得寸进尺,马上竖三个手指,就说我们两个加起来三只眼睛,那我怎么答他呢?我就拿起拳头来,他莫名其妙顶礼就跑掉了。”

这个是《笑禅录》,《笑禅录》上很多这样的笑话。

底下我们看经文。

阿难陀回答佛,说他能见的本性是没有开合的,佛陀就给他印证说:“如是。”这是从外境来显我们的心,我们能见的本性是不动的。底下是说身体在动,能见的本性也是不动的。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如来为了启发他,千辐轮掌之中放一道光明,射到阿难的右边,阿难回头向右看;又射到左边,阿难又回头向左看。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

你的头今天为什么摇来摆去呢?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因为我看到如来有两道光明射过来,所以我的头左右来看。

阿难!汝盼佛光。

“盼”是看的意思。

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能见的本性在动?阿难陀还是有点开悟了,所以回答得比较正确。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是我的头在动,我能见的本性没有动。

佛言:如是。

“尚无有止,谁为摇动?”能见的本性也没有一个静止相,也没有一个动摇的相。所以前面如来的掌在众中开合,这个能见的性是不动的,这是主客义。这个掌在开合,比喻客在动,在来来去去,也比喻我们的见惑去分别外境,分别了这个事物、分别那个事物在来来去去,但是我们能见的本性如主人,安稳不动,没有动的,这是主客义。

这里面是尘空义。我们能见的本性如虚空,对境生烦恼,生思惑,贪、_、痴、慢、疑,摇动不停,就好像阿难的头在这里摇动不停一样。虽然头摇动不停,但是能见之性不动,它尚没有静止相,哪里有摇动相?也就是说本来不动。佛言:“如是。”佛说:“对,你说得对。”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个把我们迷惑颠倒的本质说透了。

为什么你要以动的为你的身体呢?以这个动的为境呢?都是颠倒。我们这个身体,《圆觉经》上说,众生因为迷执,背觉合尘,所以执著于四大假合之体为我的身体,身见,见惑。实际上这四大假合的是真正的我吗?它不过是妄心执取少分的地、水、火、风,想相为身,色法就是地、水、火、风这些物质,妄想就是妄心,就是受、想、行、识,合起来形成五蕴众生。

所以阿难陀能够在这个摇动的身境之中了知不动的见性,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根之中了知到还有一个不动摇的定体,那就是妙奢摩他微密观照,最初方便。你看到我的手在开合,你的见,你能见我这个手在开合的,这个本性是没有开合、没有舒卷的。

为什么你要认这个生灭无常的身体为“我”呢?为什么要认不断地在攀缘外境的六尘缘影心为“我的心”?为什么要认妄心为真心呢?“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因为认这个生生灭灭的妄心为真心,所以就遗失真性,认妄遗真;这个遗失也不是真正遗失,只是说它的用显不出来了,所以“颠倒行事”。

因为执著于四大假合之体为我,外在的环境是我所、我所生存的世界、我所有的物品,这就有了分别、计较、执著,就不断地向外去攀缘、去追寻,所以就会分别执著、迷惑颠倒,就会造恶业、感恶果。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凡夫因为以妄著这个色身就是主人,就是我,其实错了,色身是幻身,好像客人一样,在不断地生生灭灭。人在一刹那一刹那地衰老,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五千人,今天晚上睡着了,明天也没有醒来。终有一天我们也是这五千人之一,走得脱吗?无常啊,能够在这个无常之中悟到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如妙心,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这个幻身,这个色身是客人,你不要认取这个幻身做你的真身。大概一个月,人全身的血就已经换一遍了,所以它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你不要执著于它,“以动为境”,执著于身体是实我,执著于变化不停的境界是我所,我所生存的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所有的财产。

不能够了解万法唯心,就有了法执,执著于身体是我,这是身见,所以就颠倒行事。颠倒是惑,行事是业,因为颠倒、因为迷惑,所以就造恶业,就会感苦果。

“认物为己”,这四个字就是我们的病根,把外物认为是自己;因为迷失,就错认内在的四大――地水火风,这个躯壳认为是我,错认外在的四大所形成的环境是我所,所以是认物为己。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轮回在客尘、烦恼、妄想当中,轮回在六道当中,自取流转,是咎由自取,不是谁在决定,是自己迷惑颠倒了,造恶业感苦果,自己认物为己,所以流转生死,这就将“显见不动”显发出来了。

大家不要好像《笑禅录》上所讲的那个师弟,认为人家是在嘲笑他,竖三个手指是两个人加起来三个眼睛,那样就是很迷惑,完全都没有悟入。

底下是第三番显见“显见不灭”,这里面是讲“童耄观河,显见不灭。”

这里波斯匿王起来请法,释迦牟尼佛就问他:你的身体是无常的,是生灭的,你十岁的身体不同于二十岁的身体,你六十岁的身体比五十岁的身体又衰老了。它是在不断地生灭之中,身体在刹那地灭,一天天走向死亡,所以会灭,但是你这个能见的本性会灭吗?不会灭的,显见不灭。怎么可以证明不灭呢?你三岁的时候所看到的恒河(这是讲波斯匿王),跟你现在六十二岁所看到的恒河有没有不同?没有不同。就是说能见的本性没有变化,是不灭的,你三岁的身体跟六十二岁的身体相差太远了,它不断地在走向灭亡。

所以前面的显见是心,表示我们真心是离缘独立的;第二个显见不动是真心离境,离身而不动,境界在动、身在动,但是能见的本性不动。

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听到如来的开示,都欢喜自在、身心安乐。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阿难陀与会的大众听闻到佛陀这样的妙法开示,身心泰然。好像二祖慧可求初祖安心,初祖问他:“你将心拿出来,我给你安。”他就思惟,觅心了不可得,七番破处,就怎么样?破妄显真,这个了不可得的,无法指明在哪一个地方的就是真心,所以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给你把心安好了。

这里面大众也是闻如来说法,所以也就身心泰然。因此就忏悔:“无始以来,失却本心。”“失却”是方便说,本心、真如妙心是不可能失的。但是因为我们迷惑颠倒,她的妙用显发不出来,所以我们就不失而说她失却了;本自具足的智慧福德、神通、三昧、辩才都不能显发出来了,性德显发不出来,所以无失而说失。

其实我们本具真心不离当念,终日行而不自觉,日用云为都是真心的妙用,我们不能觉悟,因此使这个真心不失而失。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母”比喻佛陀,“乳”比喻佛所说的妙法。佛陀以说妙法来滋长我们的法身慧命,令我们开示悟入,就好像小孩子吃到母亲的乳汁可以长大。

“儿”表示阿难,指阿难和与会的大众,也是指我们。失去乳汁的小孩子,生命危在旦夕,我们一切众生因为认妄心为真心,所以颠倒执著,流浪生死,枉受轮回,虚生浪死,慧命将亡,慧命也是危在旦夕。现在能够遇到如来所说的妙法,能够悟入,能够见自本性,识自本心,所以法身慧命能够得以延续。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就希望听到如来更进一步的开示,身心之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妄的?哪些是虚的?哪些是实的?阿难陀已经悟到我们的身心之中有真有妄、有虚有实。

肉身是虚幻的,能见的本性、真心是真的。我们这个躯壳,四大假合的幻身有生灭,真如本性不生不灭。所以说“现前生灭,与不生灭”,肉身有生灭,法身不生不灭。不可以离开现前的境去修证、去悟入、去显发不生不灭的本性,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真心,在诸佛就是神通妙用,在众生就是妄想尘劳。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妄想尘劳实际上还是真如本性的用,你说你断掉烦恼,怎么可能?只能转,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这是真实说。好像水与波的关系一样,真如本体如水,妄想尘劳烦恼如波,你把波去掉,水还有吗?所以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悟入,在这个生灭的世界之中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在虚幻的肉身之中显发真实的如来藏性。

“二发明性”就是说不动的、能见的本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她不离开这个不断生灭变化动摇的、四大假合的色身。

所以阿难陀请求佛陀能够开示、能够指明,以免颠倒行事,认物为己,与会的大众虽然没有开口,但心中大家都是这么想的,都希望如来能够进一步地开示。

《大佛顶首楞严经》,其实大家要明白,特别重要的是前面四卷。前面三卷到四卷的内容都是令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树立我们的见地,这个最重要。你见地没有树立好,不管你怎么修,都是用生灭心去修,不可能有大成就。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

波斯匿王也是大权示现的菩萨,他与佛同时出生。

“起立白佛”,向佛来请法了。

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陈揠兆樱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波斯匿王前面没有在佛这边皈依,没有遇到佛之前见过两个外道:一个是迦旃延,另一个是陈揠兆印U饬礁龆际嵌霞外道。

迦旃延是姓,迦罗鸠驮是名,是外道六师之一。

这个迦旃延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佛的弟子里面那个迦旃延,是个外道来的,他的名叫做迦罗鸠驮。他的邪见就是执著于认为众生都是自在天、都是摩醯首罗天所创造出来的,就好像有些宗教说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一样,这样一个邪计、邪执、邪见。

陈揠兆樱“陈揠铡笔撬母亲的名字,从母立名。他就邪见认为苦乐的一切果报,现在受果,过去没有因,未来也没有果,所以说现在无因,未来无果,这两种外道的说法都是断见。

这两个外道告诉波斯匿王说:“此生死后断灭,名为涅。”跟有些人一样,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是涅了,断见外道。

波斯匿王就有个疑问:我现在虽然遇到了佛陀您,但还是有个疑虑,请佛陀能够给我开示,证明此心不生灭地。就是说我这个身体会死掉,对不对?一天天在衰老,但是请佛陀给我开示,我这个真心不会灭。所以现在与会的大众有漏、有烦恼、没有悟入圣道的,都愿意听闻佛陀的开示。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说:“你的身体现在还在,还活着,现在我问你,你的肉身好像金刚石一样的常住不朽,还是肯定有一天会变坏、死亡?这个躯壳会死掉呢?”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肯定有一天会变坏。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你现在还没有死,怎么知道你将来会死?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波斯匿王就说:怎么知道我将来一定会死呢?有三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推理,一个是通过比量类比,第三个就是经验。

推理是怎么样?“念念迁谢,新新不住。”我看我的念头我就知道了,我这个念头,后一个念头生,前一个念头灭,在不断地生灭,“新新不住”,没有哪个念头能长期住在这里不动,所以我知道我有一天会死掉。

还有就是“如火成灰”,这是通过推理,通过类比来知道,好像一块木头在烧,它不断地化为灰,所以肯定会有烧掉的一天。同样的,我这个身体也是一样,好像燃烧的木头,一根点燃的蜡烛一样,肯定会有灭的一天。

经验上面也可以知道,我看周围的人,年纪老的,一个一个都去了,“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每个人都走不脱的,所以我知道,我这个身体肯定会灭掉。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你现在已经老了,你的相貌跟童年时候是不是相同?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波斯匿王就回答说:“我年轻时候跟现在老了相差很远了,怎么会相同呢?这里面有几个字,就是说,我年轻时候肌肤有光泽,气血方刚,现在老了,“迫于衰耄”,七十岁就称为“衰”,八十岁称为“耋”(dié),九十岁就称为“耄”(mào),耄耋之年,八十、九十岁了,“形色枯悴”,没有什么光泽了,人就昏昏沉沉的,头发也白了,皱纹也起了,所以不能够跟以前相比。

善导大师所说的:“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入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这是告诉我们念死无常,精进修行。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你的容貌不是一下子老的吧?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波斯匿王回答说,变化是“密移”,在刹那刹那地灭,不是一下子,我都不觉得,寒来暑往,渐渐地这个人就老了。

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我现在六十二岁了,回头想我五十岁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壮,很健康。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纪”,一纪就是十二年,也就是说,这个变化哪里能够用十二年来看呢?应该是年变,连年变都不是,而是怎么样?而是月化,每个月都不同,一个月一个月在衰老,而且每一天都在衰老。再细细看,一刹那一刹那都在衰老,每一个念头都在走向衰老。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我知道我肯定有一天会死亡。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这个就很直接地给我们指示出来:在你这个生灭的身体中间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心,你知道吗?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我确实不知道。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我现在给你开示不生不灭的本性真心。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

你最早什么时候看到恒河的水呢?波斯匿王说:“我只有三岁的时候,母亲抱着我去拜耆婆天,以求长寿,就渡过了这条恒河。

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我能够见恒河水的本性,三岁时是这样,十三岁也是这样,我现在六十二岁了还是这样,本性是没有生灭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你现在年纪大了,有皱纹了,头发也白了,你能够见恒河水的这个能见的本性有童年和老年的不同吗?王言:“不也,世尊。”波斯匿王说:没有不同,是一样的。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童年没有皱纹,现在你六十二岁有了,所以它在变,有生有变就有灭,这个从来就没有变的哪里有生和灭呢?它是无始就有,没有生、没有变、没有灭,所以它不会跟随你的身体去变化。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末伽梨”是一种外道,这种末伽梨外道认为众生的罪是无因无缘的,这是一种邪见。你为什么还要去相信那些外道的那些邪见,那些断见呢?认为说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样的,透过能见的本性没有变化,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能见的本性是不灭的。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波斯匿王听到如来开示就知道了,现在悟到了,虽然这个身体会死亡,我们真心是不生、不变、不灭的,所以他就知道“信知身后,舍生趣生。”死后还是有轮回,消除掉了断见,所以他能够悟到了生灭的身体中间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佛性。正如南北朝时候傅大士所说的:“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我们不知道了悟不到了,我们自性的佛在这个生灭的身体之中我们没有悟到,我们是著相地修行,著相地修行就怎么样?转求转远。

南岳的慧思祖师就开示:“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但向己求,在这个身体之中就有不生不灭的佛性在;莫从他觅,不要到外面去求,觅亦不得,得亦非真,转求转远,枉受轮回。

有个人还是比较虔诚,但也比较著相。他身上经常会带着一尊佛像,他去到哪个寺院烧香,他也会随身带着,但他很著相,他点起香来一看,这个香怎么跑到其他佛像面前去了?我自己供的这个佛像面前没有受到这个香呢?他就很执著,他就想了一个自己认为是好方法,什么方法呢?拿个铁钩子,在佛像鼻子上钻一个洞,把香挂在钩子上,说:“我的香只有我的佛闻得到。”时间久了怎么样?佛像的鼻子就熏得黑黑的,成了黑鼻子佛像。

你那个著相的修行,著相的生灭心,把你生灭的身体之中不生灭的自性佛的鼻子都熏黑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悟到。因为我们这个时间短,不然的话我们把这个第二卷讲完,应该对于这个见性、显见就比较透彻的了。

所以波斯匿王和与会大众都非常高兴,得未曾有。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阿难陀这时候就起了一个疑问:前面如来说,你用妄心,用生灭心去修就“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你说你把真性、真心遗失了,所以就颠倒迷惑,迷惑就颠倒了,行事就造恶业了。现在又说这个真性本来就不会灭,既然我这个真性不会灭,那怎么可能会遗失呢?

如来就给他开示,怎么开示呢?先是把这个手竖起来,就问他:“你看我这个手是正的还是倒的?”一般世间人认为这个手竖起来是正的,放下去是倒的,如来这个手向下指,你认为是正是倒?

阿难陀就说:“世间人认为这是倒的。”什么是正呢?竖起来才是正。实际上有竖有倒,这手是本来存在的,竖和倒只是一个幻相,因为世间人名为这个是倒,所以你那个遗失也不是真正的灭,不是那个意思,不是真正遗失了,而是说,这个真如的、自性中间本来具足的一切神通妙用显发不出来,所以假名说为遗失。

阿难陀在这里就请问佛陀:“愿兴慈悲,洗我尘垢。”请求佛陀能够兴慈运悲,消除我心地上的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

如来将手向下指。

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

母陀罗是印,手印的印,你见我的这只手。

为正为倒?

“是正还是倒呢?”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

世间的人认为这就是手向下,是倒。

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我没有执著,所以我不知道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世间人认为什么是正的呢?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把手举起来,这个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此时阿难请法这一段就是第四番显见“颠倒名失,显见不失。”显见,我们说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就是因为这个妙用显不出来,所以不失而说失。实际上“见”是不失的,能见的本性是不会失的,只是因为你迷惑颠倒了,假名说是失去了,为什么妙用显不出来,跟失去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假名说是失,实际上是不会失去的。

第三番显见不灭,第四番显见不失,都是说明常住真心,真心在哪里?真心不会另外存在,真心就在你这个妄心之中,你现在能够听我提问的就是你的真心。你这个生灭心分别心这个妄心,分别生灭的妄心之中,就有不生不灭的真心在,你不要认为它离开这个另外有个什么真心,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说,环境干扰我,我离开环境,我关起门来打坐闭关,我就能够见到真心,那你错得很远。在一切日用之中都是真心在起妙用,所以我们要能够真正明白,这个是寂常,常住真心。

前面的童耄观河,显见不灭,就表示显示尽未来际,这个真心是常住不灭的;这里面颠倒名失,显见不失,能见的本性是不会失去的,是显示从无始以来虽然颠倒,但是从来没有失去。

无始以来我们颠倒,我们造恶业,我们堕过地狱,做过饿鬼,做过畜生等等,但是这个佛性会失去吗?不会,不管你怎么颠倒,都不会失去,因为颠倒而假名说遗失,不是因为断灭了说遗失,没有灭,没有失去。

如来就将手竖起来又放下去,问阿难说,如果手这样相换的话,“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什么意思?就是说,世间人是加一倍的迷执。上竖就说这个是正,下垂就说这个是倒,你上竖的时候,手臂并没有增加,你下垂的时候,手臂也没有减少,手还是手,你执著于外在相的变化就是加了一倍的迷执。

我们比佛陀是多了一点,还是少了一点?是多了一点,多了贪、_、痴,如来显发的这些智慧、神通、三昧、辩才、福德,我们本来具足,不过是因为怎么样?因为盖覆显发不出来,将多余的这些垃圾去掉就可以了。

所以手向上竖为正,世间假名说为正,这个比喻佛身;手向下垂说为倒,这是比喻众生的身。如来的身号为正遍知身,众生的身体就号为性颠倒身,为什么如来号为正遍知身?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正知就了知心包万法,这是正知;遍知就知道万法唯心。我们因为不知道万法唯心,所以就会计较外在的种种事物,外相,所以就有了尘沙惑。我们说二障所缠,愿消三障诸烦恼,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分为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分别我执,思惑是俱生我执。“见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不断地去分别外物,好像客人一样,不断地缘了这个缘那个,不断地缘,不断地在动;真心不动,这是主人。思惑如尘,贪、_、痴、慢、疑,五钝使,好像灰尘一样,不断地在摇动,俱生我执,但是我们的真心如虚空,湛寂不动。

所以声闻乘,阿罗汉断尽见惑、思惑,这样的话,证阿罗汉道。这个是断了烦恼障,还有所知障,因此就有所谓的我空法有――我执破了,法执还有,就还有所谓的尘沙惑和无明惑。尘沙惑就是因为不能遍知,(我们这里说正遍知,正知与遍知,)不能够知道万法唯心,所以就有尘沙惑,这个是分别法执。还有俱生法执,因为不了解心包万法,就有无明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合起来称为所知障。

所以如来之身是正遍知,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断尽了,了知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众生执著于心在身内,执著于法居身外,一切万法,一切境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在心外,所以号为性颠倒身。“如大海中妄认一浮沤”,好像怎么样?好像整个大海,你把它遗弃掉不要,就认取大海上面一个小水泡,你认为这个就是大海了,这就是颠倒,我们也是这样。

所以众生之身号为性颠倒身,如来之身号为正遍知身。悟的时候名为正遍知,虽然悟也是无所得;迷的时候号为性颠倒,虽然迷也是本不失的,没有失去。“真心本无迷悟”,真心本来没有迷和悟,不可言说,不可言诠,可是她能够成为众生和佛迷悟所依。众生迷真逐妄,用妄心用事,所以就流转生死,多了一份迷执,所以称为多一倍瞻视。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不知道身心颠倒所在,佛陀问阿难:你的身虽然号为性颠倒身,有名字就一定有它的相状,有它的形相,那你身上哪个地方是号为颠倒?阿难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答佛陀,“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心迷掉了,心起颠倒了,所以在身上不知道颠倒相在哪里。再一个,因为迷真心起执著,所以“号为颠倒”。虽然是号为颠倒,但是我们的真心并不会依这个执著真的变成颠倒,不会这个样子的了,这也是一个虚幻相,所以在心上也不知道颠倒相在哪里,在身上也不知道颠倒相在哪里,“非可以相见”,不可以用这个相来见。“由迷执而说颠倒”,迷执,因为迷执,所以我们说它是颠倒。

好像我们这个手,举起来你说它是正,垂下去你说它是倒,实际上这是你的迷执。哪有什么正和倒?实际上手还是手,不管你怎么放都还是手,这个迷执也是非有相之物,不能够说它的相状所在,所以阿难目瞪口呆。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兴慈运悲,为阿难陀开示。

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这里就把这个给我们说明白了:你的身体、你的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都是真心的妙用。

“色心诸缘”,“色”是指色法,“心”是指心法。

色法,我们学过百法就知道了,有十一种,五根(眼、耳、鼻、舌、身)加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色法。

心这里面有心王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

心王法,八识心王。

心所法,即心所使,五十一个心所法。遍行法五个,别境法五个,乃至于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和善心所。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六个(贪、_、痴、慢、疑、不正见),然后随烦恼,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中二大八贪_痴”,还有不定的心所法四个,五十一个心所法受八识心王的驱使,所以称为心所法。

还有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和真如无为。

这里其实给我们开示怎么样?可见我们平时起心动念都是造恶念多、善念少;自私自利的念头是多的,真正修行的念头少。为什么?你看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就二十六个,所以我们要精进学修,保持正念。不要单单学佛法的名相,你要学法相唯识宗,一定要抓住性相融通,一定要学《楞伽经》,那你可以明白,否则的话你就是“入海算沙徒自困”,只是学一些名相,不能用之于实践,那没有什么用。

南北朝以后,出家人穿的衣服就有规定:禅师穿黑衣服,义学(专门讲法)沙门穿紫衣服,专门做经忏的穿银灰色衣服。

有一次,有位禅师在外面行脚,就遇到一个讲经的法师也在那里用斋(看衣服就知道了),禅师就问:“法师,请问你讲什么经?”

法师说:“我讲法相唯识。”

禅师问:“讲了多少年了?”

法师说:“讲了二十年。”

禅师就问法师一个问题:“法师,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昨天下雨,今天天晴,这个在百法里面属于哪一法?”你们学过唯识,谁能够答是属于哪一法?

这法师把《百法明门论》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是哪一法,想《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也想不出是哪一法,他其实是怎么样?他只是学这个名相,不知道怎么去运用。

实际上是什么法?法师脸红了,哑口无言。学了二十年唯识,不知道什么法,反过来问那个禅师。禅师说:“很简单嘛!心不相应行法。”昨天下雨,今天天晴,这个能够由你的心吗?不可能的,心不相应行法。

所以我们学这个法相唯识是很必要,能够善巧方便地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学中观,性相融通,了知这个三性三无性,能真实地用之于修行。

这里面讲“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诸缘”,一般说是四种缘,我们要生心,四个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和增上缘。很简单,不用讲名相,我们打比方应该就可以明白了。

什么是亲因缘?比方说我动一个念头,今天晚上我要去广州,我这个念头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是什么呢?我这个念头不会断,我总是在想我要去广州,这就是等无间缘,如果我突然间不想去了,就没有等无间缘了,就断掉了;所缘缘是目的地,广州是所缘缘,我要去的地方;增上缘就是促成这个事情,比方说我坐火车去,就快很多,这个火车是增上缘。

所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你的真如妙心所显现出来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你的身体、你的心都是真心所显现。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为什么你们要遗失本妙呢?“本妙”,本来是妙,不假修为,是性德。“圆妙”,是离垢妙极法身,我们精进修行,能够圆满显现这个本妙。

为什么你要迷失这个真心呢?“认悟中迷”,认本悟中间的一点点迷情、迷执,就认这个是你的真心、是你的心性,其实是妄心,这个就是颠倒,所以“认悟中迷”。

底下说倍迷。为什么说是倍迷呢?你本来认这个悟中,悟,本来本悟,本来具足,你认这个本悟中间的一点点迷情,就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因为这个妄心,所以错认四大假合的躯体是我,错认外在四大假合的妄境是我所,就认物为己了,这是两重颠倒。执著于外境,外境本来是妄心显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在你执著于它实有,在那个中间去分别执著,去造恶业,所以认物为己,两重颠倒。

“迷”,迷是什么?迷就是迷一切法都在心外,一切境界也都在我的心外,其实不是,在哪里?在真心之中,都是真心的显现。“迷”就是迷法在心外,心在身内;“悟”是悟万法唯心,心包万法。

我们如果有黄疸肝炎,眼睛有病,看到空中一切东西都是黄的,你能够把这个境界上的黄色消掉吗?你消不掉,因为它本来不存在,那你怎么去消掉它?你只要把你眼睛治好,它就消掉了。所以你要让眼睛看不到虚幻的相,你只要治好你的眼睛,你要想不被境界所转,你只要反观你的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这是延寿大师《宗镜录》上的开示。

还是说个故事比较容易明白,不然不知道说什么。一切外境都是我们心的显现,你的心是清净的时候,外境也是清净的;你的心是有迷执的时候,外境就成为你的障碍。

释迦牟尼佛就说个小故事:

一条流浪的狗跑了很远的路程,很疲劳,想休息一下。突然就发现一个小房子,它就想,我在小房子里休息一下,小房子只有一个小小的门,它就跑进去了。进去一看,整个房子里面全都是狗在盯着它看,实际上是因为那间房子里都是镜子,镜子里面就有它自己狗身的相显出来了,所以看到很多的狗围着它。它就想吓唬那些狗,把那些狗赶跑,自己在那间房子里面休息。它就做一个很愤怒要咬其它狗的样子,再一看,吓坏了!所有的狗都咬牙切齿对着它看,它就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像,它就害怕了,想逃跑;因为很慌张,围着那个小房子转啊转,再一看,那些狗都在追它,就越跑越快,迷掉了,门也找不到,出不去了,直到累死倒在地上。

很简单,如果那条狗一进去,看到很多狗围着它,它只要摇摇尾巴就好,然后它就会看到其它狗都会对它摇尾巴,对不对?它对其它狗表示友善,其它狗也会对它表示友善。其实就说明只要我们的心不执著,外境不会成为障碍。你的心是友善的,外境都对你很友善;你的心觉悟,一切境界都不能障碍你,当下就可以解脱;所以不是境界障碍你的心,而是心碍境,你的心障碍环境,你的心因为迷执,使环境对你产生了障碍,因为看不破、放不下,所以流转生死。所以如果我们认悟中迷就会流转生死,认悟中迷以后,认本悟中间的一点迷情,以后就会产生世界。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晦昧为空”,因为无始无明的一念妄动就迷掉了本性之明,成为无明,无明就把本来灵明洞彻的真空变为顽冥晦昧的虚空,就是无明业相,无明的执著,再依靠无明的力量将本有智慧的光明转变为能见的见分、妄见、能见相,前面是无明业相,这就是能见相。

在这个“空晦暗中”就想要有所见,因为有能见就想要有所见,所以就结暗为色,产生了地、水、火、风四大,就变现出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里的业相,转相,现相(现起的相),就是我们说的无明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这就是“无明为缘生三细”,也就是阿赖耶识的三相:业相、转相、现相。

现相就是境界相。《楞严经》后面也会详细地讲到世界是怎么来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的产生要有五个条件:

“晦昧为空”。因为无明妄动,所以就有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就会起能见相;有能见相就有能所对立,就有所见相,就产生境界了。

“无明为风”,风是什么?在动,你心动就有风。

“执心为金”,你的心有执著,世界上就有坚硬的东西存在。执心为金,地大。

“知见为火”,这是我们所有矛盾的来源,各有各的知见。夫妻为什么吵架?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两个人互不相让就吵起来了,看法相冲突就吵架,好像两块木摩擦就生火一样。

“爱心为水”。

地、水、火、风四大产生了,然后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显现出来。

底下讲我们身体怎么来的。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是我们身体怎么来的缘由。有些人说,人怎么来的?身体怎么来的?这是佛教里的世界观,也都在这里面有了,《首楞严经》后面很详细地讲了。

我们误认四大假合之身为自身相。

底下的富楼那向佛请法,就讲到三种相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我们下次会详细地讲。

“色”,色法、物质;“杂妄想”,这个结暗所成的四大的色法,也就是我们这个妄想,妄想就是妄心,能成的妄心,也就是受想行识。因为妄心,所以它取少分的地、水、火、风四大的妄色,色心相杂就变起众生。色法和心法,色蕴,受、想、行、识蕴合起来就形成了众生,所以说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想”也就是妄心,“相”就是妄色,所以色法、心法和合,色、受、想、行、识五蕴就形成了众生,这是我们执著的身体。你看,几个字就讲清楚了,“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八个字就讲透彻了。

底下是讲我们的妄心,众生因为迷执,他妄心怎么来的?我们现在这个生灭心,向外攀缘、分别、执著的心怎么来的?“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聚缘内摇”,聚缘是什么意思?聚缘内摇就是说,妄心向里面就缘法尘。法尘是什么?我们每一天,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就会落谢种子,就是在心里面落下一个印象。比方说我今天晚上想:我今天到了哪里?到了南岳,我看到方广寺,怎么样怎么样……我不需要去那个地方,我心里面可以想,这个是所谓的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和五俱意识,这个聚缘内摇就是指独头意识,你不需要去到那个环境,你心中间落下一个印象,你这个心,这个就是法尘,妄心向里面就缘法尘,就是聚缘内摇;在里面想来想去,反复思量、反复考虑、琢磨琢磨、研究研究,不管你怎么说,都是聚缘内摇。你的心在缘以前的境界相落下的影子、印象。

“趣外奔逸”,是讲五俱意识。妄心向外就奔逸。“趣”,是向外;“奔逸”是不断地去攀缘,攀缘什么?攀缘色、声、香、味、触、尘,色尘种种的事物,种种的物体,妄心就透过耳根去缘声尘。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合起来就形成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前面的四粗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和计名字相。智相就是分别它,然后这个分别念相续,是相续相;执著于它,执著以后给它取个名字,计名字相。

“想相为身”是后二粗相,取业相、业系苦相,所以三细六粗在这里就都产生了。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聚缘内摇,独头意识内缘五尘(色、声、香、味、触)落谢的影子,落下的印象去计度、去分别,摇动,就昏,“昏”,迷迷糊糊,昏沉;“扰扰”的意思就是动个不停。外趣奔逸,所以就扰扰,五俱意识不断地去缘外境,这是扰扰相。

所以我们说世间的人是“碌碌无为”,他没有明白佛法,看起来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毫无作为。“扰扰”,就是指认六尘缘影的妄心为真心,认独头意识和五俱意识,认为就是我的心,这就把我们这个妄心的来历讲清楚了。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一迷”,认为六尘缘影的心就是真心,你如果迷,认这个妄心为真心,那就决定会迷惑,就认为心是在色身之内,万法都在心外。你不能相信、不敢承认“心包万法”,不敢承认一切境界都是妙明真心中物,这时你的分别念、执著心就认为万法都是在心外,就把我们这个正遍知转变为性颠倒。正知,心包万法;遍知,万法唯心,就把我们这个正遍知转变为性颠倒,所以说是认悟中迷,认本悟中间一点迷情,认物为己。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迷执,所以不知道真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知道四大假合的身体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其实都是真心所现之物,于是就认妄遗真,就迷惑颠倒了。

底下就打了个比喻,好了,一起回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