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四讲

《楞严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6:24

佛出世时我沉沦,今我出生佛灭度。

忏悔此身业障重,不见如来金色身。

暇满身如摩尼宝,多生累劫难一遇。

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宜修学。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慈母众生速速从生死流转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成佛,唯有成佛才有这种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为了成佛,我们现在来学习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精髓《大佛顶首楞严经》。

昨天我们讲到了七番破处。阿难陀尊者最初发心出家是因为见佛的相好,心生爱乐随佛出家。这个最初的因地发心就是妄心,所以如来就问他:“你的心在哪里?”阿难陀开始说:“心在身体里面。”佛陀就以“心在身体里面,为什么不能够见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而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呢?”这样来破斥他。阿难尊者转过来执著于心在身外,佛以“身心相知不相离”来破斥他。

阿难尊者转计,心潜伏在眼根里面,佛以“心能见外在的山河大地,不能够看见自己的眼睛”来破斥他。好像我们戴上眼镜能够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同时也能看到我们所戴的眼镜。你阿难陀说心潜伏在眼根里面,那么也应该能够看到山河的同时能够看到你的眼,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外面的景色,看不到自己的眼睛,所以心也不是潜伏在眼根里面。

第四个方面,阿难陀尊者给如来一再地破斥,就认为心存在于“开眼见明,闭眼见暗”的作用,所以说执心分明暗。

那么如来从八个方面来破斥他:

第一个方面,眼要与境界相对才能见。底下我们会讲到“九缘七八好相邻”,我们的心透过眼睛见外在的万物要九个条件。要相对才能见,你说闭眼所见的黑暗的现象要相对,对立在眼前,那就不是在内,就破掉了。

第二个方面,如果你一定硬说,一定要坚持黑暗的现象就名之为见内,那么你在一个黑房子里面,那个黑房子里面黑暗的现象,难道都是你的五脏六腑吗?肯定不是了。

第三个方面,不相对立的现象,眼是看不见的。

第四个方面,如果闭眼是见内,开目见光明是因为直接向外面看,闭眼见黑暗是因为回头反观,那么你见的功能是一,不管你开眼闭眼,你开眼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反观看到自己的脸?

第五个方面的破斥,假如心真的可以看到自己的脸,这个心就应该在虚空之中,而不是在眼根里面。

第六个方面,如果你能见的心真的在虚空中,所以能够见到你的脸,那么现在我(释迦牟尼佛)坐在你阿难尊者的对面,我能够看到你的脸,那么是否我(释迦牟尼佛)也是你阿难的身心呢?肯定不是的。

第七个方面,你的心已经通过你的眼到达了我的身上,同时你的身上仍然存在一个你自己的知觉,这个知觉的作用与你看到外界的知觉作用,是否都是你的心呢?

第八个方面,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说,身体和眼睛都有各自独立的知觉,那么是不是你阿难陀一个身体能够成两尊佛呢?肯定不是的。

综合以上的八点理由,释迦牟尼佛就说:你阿难陀说,闭上眼睛看到暗昧的景象就叫做见内,那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你阿难陀说,你的心就存在于“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这个作用之中,也是错误的。

然后阿难陀尊者从世间法这个角度想了四个方面都给如来破斥了,他又由他以前所听闻的佛法来说。

第一个是说随合。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大乘小乘都这么说,如来也经常这么开示,所以阿难陀把它拿出来,但是他没有真正理解,他只是多闻。

心生故种种法生。小乘教以第六意识为心,以六尘为法,因为内心攀缘外境,境随心起,所以说,心生故种种法生;因为外境激发内心,心随境现,因此说法生故种种心生。

大乘佛法,唯识宗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心,根身器界种子为法,因为业识动了,所谓“无明为缘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上详细地讲解了。最初的无明妄念一动,心动念变境,无明妄念一动就变现出境界来了,所以说,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可以考虑一下,你想一想,我们会说无始无明,因为无始无明的一念妄动,所以本觉就迷失掉了;我们有本觉,我们有佛性,本来是觉悟的,既然我们本来觉悟,为什么现在这个本觉的功能显不出来呢?为什么现在不觉呢?现在迷失了呢?因为无始无明的妄动,那这无始无明怎么动起来的呢?可以思考一下。

无始无明怎么动起来的?怎么产生出来的?因为无始无明的妄动,就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所谓的无明为缘生三细: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无明业相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自证分;能见相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妄见,这个妄见产生了,这是能见;有能见就有与它相对的所见,那就是境界相。因为无明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都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微细难知,所以说“无明为缘生三细”,称为三细相。

后面是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

依能见故妄现境界,有能见就有所见的境界,所以这个就是相分,就是法随心生,心妄动,这个无明为缘,妄心妄动就法随心生,产生了境界,产生了种种法。

复有境界为缘故,起自分别,觉心相续,执取计名,生后七转识,此则心随法生。产生了境界之后,这本来是一重颠倒了,我们的颠倒心产生了境界,我们又执著于这个境界是真实的,而且给它安立名字,然后有取有舍造业,所以就受苦。迷惑了,造业;造业了,感苦。所以就有了六粗相。这就是心随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我阿难陀听到如来您过去的开示,所以我现在就思考,我能思惟的体就是我的心。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随所合处。我的心合到境界上就有了,看到玫瑰花,我的心就有了,心就生了,这就是我心的所在,所以说“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不是固定说在什么身内、身外和中间,不是在这三处。

所以这是阿难陀第五个方面的执著,执著于心是随境而有,还是妄心。由于我们心念动的缘故,就产生了种种的现象,这是心生故种种法生;又由于种种现象的产生而使我们产生了种种的心,产生种种的心是妄心、分别心、执著心,使我们流转生死,六道受苦的都是这个妄心。所以众生是两重颠倒啊!因为无明的熏染,真心之中生出妄心,妄心就变现境界;对于境界认为它是真实的,我们的妄心再去分别和执著,反过来又熏无明,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这样阿赖耶识以无明为缘就生三细相。

第一个是无明业相,就是我们的心动,这个是见分;心动以后就产生能所,我们能够见的这个功能,我们执著于它,就有一个能见相,就变念了,心动念变境了。有能就有所,就会产生所见的境界相。实际上我们知道了,真正悟入以后说的境界相是什么?确实是唯识所变。

打个比方,好像我们有黄疸肝炎,看到一切都是黄色的;好像有些人,他眼睛有飞蚊症,眼睛耷拉,视神经痿缩,就看到空中有很多蚊子飞来飞去,其实是没有蚊子的。那怎么办?你把眼睛治好,这个蚊子都没有了。同样的,我们不要执著于这个境界,所以修行的人,所谓的“妄念消尽幻身融”,这是禅宗祖师大德的经验,妄念消尽的时候幻身融,内无身心,外无世界。

有些人念佛也有这个体会,但是他很可惜,不知道回光反照,不知道当下契入。有些人念佛他很精进,念念念念……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了。他就很害怕,哎呀!我求生极乐世界,我这个佛号没有了不行啊!又马上现起来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怎么样?他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没有的时候,你还是能够了了分明,灵明不昧,那个就是你的真如本体,你回光反照,即同本德;还有一种是昏沉状态,他不是真正地能够契入,他是昏沉。

这个境界相是在成佛的道路上,菩萨的第八地不动地才能断;能见相是在第九地才能断,所以说心生故种种法生。

境界为缘长六粗。境界生起来了,我们又执著于这个境界是实有的,由于境界的助缘,所以生出六种粗相来,这六种粗相显露,容易知道,所以叫做六粗相。

第一粗相是智相。智慧的智,但它不是指智慧,而是指分别。我们执著分别,对于顺逆好丑的境界,妄心生起了就去分别,顺境生贪爱,逆境生厌恶,起了迷惑了。

第二粗相是相续相。妄心一起分别就念念相续,智相和相续相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智相是俱生法执,相续相是分别法执。

第三粗相就是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对于境界上面的苦和乐,心里面生起了执著。执著然后取,有取有舍。

第四粗相是计名字相。执取以后就给它安立名字:执取这个花,然后给它安立名字是玫瑰花,就有了计名字相,就是分别假名安立的名字。

第五粗相就是起业相。取著不休,就造种种业。这个执取相、计名字相和起业相就是第六意识。

第六粗相是业系苦相,依业感果,所以不得自在,就是前五识。因此境界为缘长六粗。

总而言之怎么修啊?我们学教理,你不要单单听教理,要知道怎么去下手修。觉则不动,动则有苦,要保持一心,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能够保持一心,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任何时候都不动心,这时候是真正地下手修,但是我们还是容易起分别、起执著。

有些人为什么修来修去难以成就呢?没有成就,你就没有跳出魔掌,出不了魔掌,为什么?因为他喜欢魔。你说:“没有啊,我就是最怕魔啊,而且说我修行就是为了要消除魔障,怎么会喜欢魔呢?”你以为魔是什么?诱惑你的人、事、物是魔,让你动心的人、事、物,这个就是魔。

我们在境界里面能够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定。不动心,心中间又样样都明明了了,就是慧。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阿难陀尊者就说,我曾经听佛说法,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所以我现在就思考:能够思考的这个思惟体就是我的心。随着境界现前,这个思惟体就与境界相合,我的心就产生了。所以它是无所不在的,不是在内,也不是在外,也不是在中间。阿难陀不知道,其实他所说的这个思惟体还是妄心,还是缘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起分别的妄想心,还是第六意识。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我们现在是什么状态?人逐法,迷时不断地向外去求法,这里求那里求,就不知道怎样?“悟时法逐人”,悟时法随顺人,随拈一个皆是法,所以我们要知道。

佛陀就来破斥他:你认为你的心是与各种境界相合才产生的,也就是说由于有种种境界的存在,所以才生出了种种心,因境而有,离境则无。有境界就有心,没境界就无体,就等于是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其实就不能相合。你不是说你的心与境界合,你这个能思惟的体与境界相合,你就有了心。但是你这个能思惟的体,因境有,离境就无,那是没有自体的,是水中之月,空中之花,所以没有自体就不能相合。

相合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要有自体;第二个,属性要相同。六根合六尘生六识界,我们的眼根与色尘相合,就生眼识界;耳根与声尘相合,就生耳识界;鼻根与香尘相合,就生鼻识界;舌根与味尘相合,就有舌识界;身根与触尘相合,就有身识界;意根与法尘相合,就生意识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产生了。

现在如果你说有这么一个思惟体,这无体的根与一个无体的第七尘去合,那就成了十九界了,因七尘合,则十九界因七尘合,这个不对的,无自体,无体。

如果你说这思惟体是有体,那如来怎么破斥呢?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如果你说你的心有体,你的思惟体是有体,你用左手掐你的右手,掐的时候你能够知痛,那个知痛的心是从身体里面出来的,还是从外面进来的呢?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如果是从身体里面出来的,应该看到你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但是你看不到,所以不是从身体里面出来的。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如果你这个能够知痛的心是从外面来的,应该先看到你的脸,但是你看不到你的脸,所以也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个就破斥掉了。阿难就反驳了: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就说:“能够见的是我的眼睛,不是我的心,所以您那个说法不成立。”佛陀怎么答他呢?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这个比方打得很好!我们住在这个房子里面,我能看到外面这个香炉,什么意思?住在房子里面这个你就代表心;这个门打开,门代表你的眼睛。如果你说是你的眼睛看见,不是你的心看见,那么你说这个门能够看到这个香炉吗?不可能的,门是不可能看到香炉的,也就是说你这个眼根,眼也是地水火风粗浊四大合的浮尘根。所以不能以境去知境,而是你的心能够看到外面的香炉,不是你的眼睛看到外面的香炉。还有一点就是什么?如果你一定要执著说是你的眼睛看到外面的香炉,不是你的心,那么你死了以后,你刚刚死,你这个眼根没有坏,为什么看不见?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那么那些已经死了的人,眼根还在,应该也能够看到东西?当然不可能了。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如果你说人死了眼睛能看东西,那他怎么是死了?没有死嘛!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

所以我们前面讲了,能够见的是心,不是眼。我们念佛修行,应该是怎么样?不是用嘴念,而是要用心念。心中间很散乱,那难以相应,那只是嘴上念阿弥陀佛,心里面妄念纷飞就难以成就。

底下如来又从四个方面来破这个能知之心,你阿难一定要执著说这个思惟体是有体,那它是一体还是多体呢?是周遍全身,还是非周遍全身?如来从四个方面来破它:

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你这个思惟体是一体还是多体?是普遍到你的身体,还是不普遍到你的身体?

若一体者。

如果是一体,如来怎么破呢?

则汝以手一支时,四支应觉。

一句话就破掉了。你要说你的思惟体,能觉之心是一体的,充满这个身体,是一体的话怎么样?你用左手掐你的右手,是一体的了,所以就应该怎么样?应该是你的右手知道痛,左手也知道痛,两只脚也知道痛,那不可能的。我用左手掐右手,只是右手知道痛,其它不知道痛的,所以就破掉了。“四支应觉”,四肢应该要知道痛。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此就破掉了。

若咸觉者,应无在。

如果你是全部都知道痛,你到底手是掐在哪里?你也不知道,“应无在”啊。

若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如果你说这个能知之心是多体,那就变成很多个人,“何体为汝”,你有很多个能知之心,那么这到底哪一个体才是你阿难陀呢?这个多体也破掉了。

然后遍体也破掉了:

若遍体者,同前所。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如果你说你能知之心是周遍全身,那你掐你一只手,应该全身都知道痛。但是事实上不是,事实上你掐右手就只是右手知道痛,全身其它地方不知道痛,所以不是周遍全身。如果你说你这个知痛的心,能觉之心,不是周遍全身也不对,为什么也不对呢?如果我两只手拿两根棍子,一根棍子打你的头,一根棍子打你的脚,如果你知道它没有周遍全身,只在一个地方,那同时打你的头和脚的时候,你头痛的时候,脚就应该不知道痛。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头也知道痛,脚也知道痛;你说你能够知痛的心只能够在一个地方,它不是周遍全身,那么同时打你的头和脚的时候,头知痛,脚就应该不知痛,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所以也就可见,你这个能知之心也不是不遍全身,所以我们这个能知之心不是一体,也不是多体,不是周遍全身,也不是不周遍全身,从四个方面都破掉了。

这个就说明,你阿难陀前面说,能知之心是随着境界现前,这个思惟体与这个境界相合,心就产生了,这个心是在境界随合中间,这个还是错误的。

我们如何去实修?破掉执著,告诉我们怎么样?不要执在一处。阿难的错误在哪里?总是执著于这个心在一处,前面说执著于心就在身内,后面如来破掉了,就说心在身外,又说心潜伏在眼根,又说心在明暗开合,这里面又说心是随境合则有,执著啊,这就破执著,执在一处的就是妄心。

那么一栋房子,我眼睛执著在一处,我就只看到这一个,其它就看不到了。我眼执著这朵玫瑰花,就只看到这朵玫瑰花;我不执著,整栋房子都看得了了分明了。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放下一切,心无所住,所以说无住为本。

第六个方面,阿难就执著于心在中间,心在根与尘相合的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这句话本来对啊,但是阿难的理解,因为没有实修,单单求多闻,反而成为一个所知障。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这个我们讲过了,因为看不到内,看不到身体里面,所以不在内;因为身心相知,所以也不在外。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前面就讲到佛陀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诸法实相,如何去证诸法实相呢?《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实相无相无不相,真正见到实相就是息下狂心,妄心、狂心,向外攀缘的心息灭了,这时候所有的相就消失了。

相是我们的妄心蕴集而成的,是我们的坚固妄想执著,执心为金形成的,妄心息下的时候,妄念也就消失了。我们妄心消失的时候,外在的妄相也就消失了。“妄念消尽幻身融”,幻身,虚幻的四大假合的身体也就大地平沉,这个时候就可以亲证诸法实相。

《金刚经》上也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现前的时候,就证诸法实相。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为什么往生的条件要念佛成片,要一心不乱?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实相般若,托彼依正,显我自心。所以阿难陀就执著于说,我推断心在中间,不在内,不在外。如来就先破这个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你说中间,中间到底是指哪里呢?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是在外面哪一个地方?还是在你身体里面呢?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

“在边非中”,如果你说在身的话,你表面的皮肤,这个是边不是中。

在中同内。

你说在身体的中间,这就如同在身内一样。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

你如果在外面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就等于同无。

表则无定。

如果是表的话,如果是你有一个参照物的话也是无定。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比方说我们这个佛像,但是怎么样?东边的人看起来他在西边,南边的人看起来他在北边,所以参照物就很混乱,很混乱以后,你的心就应该是杂乱的了,他说在中间,就先破这个中间。阿难陀就辩解了,他辩解什么?我的心不是在那个中,而是在于根与尘相合这个中。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这心在哪里呢?比方用看东西来说,我的眼根对色尘,心就生在这个中间。我们讲一点《八识规矩颂》大家比较更容易透彻明白。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回来以后就综合唯识的要义作了一个简要的《八识规矩颂》,前五识颂就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_痴。”

略说一下:前五识它所缘的境界是什么境界?是性境,它只能缘性境。性境就是现前真实的境界,这个现前真实的境界其实是什么?是在凡夫位这么假名安立方便说的,其实哪是什么真实的了,唯有一真实,一真法界。还有什么境?还有带质境,还有独影境,“以心缘心真带质”,“以心缘色似带质”,大家有兴趣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唯识学。

带质境,什么是真带质?与这个无明本体相靠近是真带质,以心缘心,它能缘的在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只能够缘现量(现量的境界,现前的境界;比量是通过类比而知道的,见烟知有火,这是类比知道的;非量)。通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二地是指什么?大家要搞清楚,不是说菩萨的二地,是三界九有,三界九地的二地,欲界属于五趣杂居地,色界的初禅就是二地了。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个三界九地。二地是指这个初禅,初禅的天人只有眼、耳、身三识,只有眼识、耳识、身识,没有鼻识、没有舌识。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离开了段食。

我们要分段地吃东西,一段一段的,吃早餐、吃中午饭、吃晚饭,是段食。他这个是定,依靠定力,禅悦食,他没有食物,所以闻香的鼻识和尝味的舌识就没有了,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然后到三地,也就是二禅以后,眼识、耳识、身识都没有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虽然是二地这个初禅没有鼻识和舌识,但五根还是具足的。色界天的天人,身体还是有的,而且他庄严身相,五根还是在,并且比欲界的根更加殊胜,身体更加庄严。

底下的两句是讲他的心所法,只有三十四个:“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都依靠净色根。我们昨天讲了净色根和浮尘根,这个见的功能,听的功能,闻的功能,鼻子嗅,这个嗅的功能,舌头尝的功能,身体接触的功能,这些种种都是依靠一个而起的,功能就是我们这个真心妄动,然后“无明为缘生三细”这样产生的。

“九缘七八好相邻”,九缘七八就是说我们的眼识,眼根对外面的色尘要依靠九个缘才能生起眼识;耳识要依靠八个缘才能生起;鼻识、舌识、身识要依靠七个缘才能生起。

第一个缘是根缘。要有根,要有眼根。

第二个是境缘,要有境界,有外面的色尘。我眼睛看到玫瑰花,我的眼睛要好(眼根),要有这朵玫瑰花存在。

第三个要有空缘,空缘是什么?要有一定的空间,玫瑰花跟我的眼睛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我才能看得见。

第四个是明缘,要有光明。日光、月光、灯光等等,反正要有光明,否则的话,在黑暗的房子里面,你就是摆满了玫瑰花,你进去你也不知道。

第五个要有作意缘,我要作意,这作意就最坏了,一作意就起心动念了,作意你才能去缘它。

第六个要有分别依缘,分别依就是指第六意识,我们对它起分别,知道这花是红色的。

第七个要有染净依缘,染净依是第七识,“六转呼为染净依”,一切染法净法都是依第七末那识。

第八个要有根本依缘,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九个要有种子依缘,整个七识的一切作用都叫做种子。要依靠这九种缘,我们的眼根对色尘才能产生眼识,那是九缘。

耳朵呢?我们听东西,在黑暗的房子里照样能听得到,所以不需要明缘,只要八个缘就可以了。然后鼻、舌、身,黑暗的房子里面有香气,我们也嗅得到;我们身体接触也是有这个身识,所以它不需要明缘,而且它还要接触到,一点香,这个香尘要进入到你的鼻子,这样就不需要空缘,所以它只有七个缘,底下一句就好容易理解了。

“合三离二观尘世”。合三离二是说鼻识、舌识、身识要合,才能观尘世。离二,眼识、耳识要离,我们敲钟,钟与我要有一定的距离,我会听到这个声音。

“愚者难分识与根”,愚法声闻都难以分清楚识与根。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刚刚说的,“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如来怎么破斥他呢?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什么意思呢?你说你的心存在于根与尘相接触的中间,这个中间就是你的心,那么它是兼有两者的体性,还是不兼两者的体性?为什么?我们根的特性是什么?我们的根的特性是有知、有情,眼根是有知,有知觉的,有情。尘的特性是,这个环境,色声香味,这些尘的特性是无知,是属于无情,无情万物。这个有情是有情众生,那个是无情的万物。这两者本来是相对立的,怎么可能兼容成为一体呢?所以说你是兼二吗?还是不兼二呢?如果是兼二的话,它们本来体性就相对立,怎么可能兼呢?如果不相对的话,那就不可能,不存在的。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如果你说这个心是在根与尘之间产生的,那么根的特性就是有知有情,尘的特性就是无知无情,那你的心,现在你是说存在这个中间,它到底属于有知还是无知呢?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呢?这样就很杂乱了。

所以它的相用就不可能是兼有根和尘的特性,因为这个本来就是对立的。如果你说它的相用不是兼有根与尘的特性,那这个心既然不具有根的知的特性,也不具有尘的不知的特性,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一个知一个不知,它就无法表现,无法表达,没有相用就没有体性,所以你说你的心存在于根与尘相对的中间,也是不对的。

所以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真正有体性的东西,一定是有相、有用,体、相、用三者是不分离的。真正有体性的东西一定是有相有用,没有相用就不能说明它有体。因此我们说真如佛性,不是像卧轮禅师说的:“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那个不是真如佛性,为什么?能断百思想,这个是说诸法断灭相。我们的真如佛性不是断灭的,而是有无穷的妙用,有种种的境界,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我们本体上面,十法界都是我们这个真心所现出来的,所以破掉了。

底下是第七个方面

前面的六个方面,阿难陀都是执著,执有,底下第七个方面就是执空,他就是一切无著,执心是一切无著。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

阿难陀说:我曾经看到佛陀与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共同说法,一起讨论法义。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那我一切不著,是不是我的心呢?这个说明他著空了,著偏空了。要知道,一切无著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阿难陀就执著于什么都没有这个“空”,就是卧轮禅师那个“能断百思想”,那个“空”其实还是法尘分别影事,偏空。其实应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空不是空掉这个世界的万物,而是空掉我们对万物的错误认识,我们的妄心对世界万物种种的分别执著,空掉这个,空掉错误的认识。“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息掉你这个妄见,一切时一切处都是真心的显现。

所以其实佛陀那个问题很好答,我们讲过了,心在哪里?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但是阿难陀并不了解。所以你看,前面佛陀与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共同说法,他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这并没有错,但是阿难理解错了,“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理解偏空了,虽然他说同样一句话,他就理解错了。

禅宗史上有一个公案就说,以前有位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他没有学禅以前学教理,在四川研究《金刚经》研究很长时间,写了一部书叫《金刚经青龙疏钞》,解释《金刚经》。他自认为他对《金刚经》理解透彻了,他听说南方有那些禅宗主张说什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顿悟成佛”,他说这个不可能。他就挑着他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准备来找南方的禅师来辩论。你看他那个书写了很多,一担子挑起来。

走到湖南,走到澧州,早上就碰到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卖油饼,卖点心。他就去说化点点心,肚子饿了。老太太看到一位法师,就很恭敬说:“法师,你挑的是什么?”

这么一问,他就很高兴,说:“我挑的是我写的《金刚经》的注解《青龙疏钞》。”

这个老太太就跟他说:“噢,这样啊,那好,法师,弟子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如果您答出来,这点心我就免费供养法师,答不出来,那对不起了,您到其他地方去买吧。”

德山宣鉴禅师心想:这还不简单吗?我研究几十年,你能够问什么问题我答不出来?肯定答的出来。

他说:“没问题,你问。”

老太太就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到底要点哪一个心呢?”

这个宣鉴禅师哑口无言,答不出来。你们答的出来吗?要点哪一个心?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心已经过去,已经灭掉了;现在的心迁流不住;未来的心还没有生,你点哪一个心?(有学员答“无所住心”,“没有心”。法师说:“好,大家根机还是很好,不过我希望不是知解,要真正悟到。实际上是对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你真正做到无住吗?要真正说到,同时做到。”)

这个宣鉴禅师哑口无言,老太太很慈悲,她说:“法师你这样吧,这附近有位龙潭崇信禅师,你去向他参学。”

他就跑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去了,那他一直起了疑情,你看他研究《金刚经》几十年,一位老太太就把他给卡住了,心里面就起了疑情。

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已经是晚上。他就敲门,崇信禅师打开门,他就说:“我听闻到崇信禅师的鼎鼎大名,但是来了以后,潭亦不见,龙亦不现。”意思就是没什么奇特。

后面,那个禅师就启发他。天黑了,禅师点一根蜡烛递给他,宣鉴禅师刚刚接过来,崇信禅师马上把蜡烛吹灭。宣鉴禅师当下豁然大悟。悟到什么?明暗的相有变化,能够知道明暗的本体有没有变化,这是个初方便。宣鉴禅师大悟以后,就住在德山,所以号为德山,常德这个德山,“德山棒”。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我这个一切都不著的是不是我的心呢?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佛陀怎么破斥呢?佛陀就说:阿难,你说你这个能够觉知分别的心,它任何地方都不在,如果它是在那个根本上就没有的上面,比方说根本不存在的什么龟毛、兔角(乌龟没有毛,兔子没有角),根本上都没有了,你还说什么不著呢?有相就有东西存在,怎么能够说它不著?所以你说一切无著的就是心,也是不对的。

前面的六个方面是破执有,执在一处;第七个方面是破执空。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事物缘起性空,本体是空,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相,不是没有相,而是怎么样?而是要知道,这些相你真正了解了,都是真如佛性的妙用。

所以佛陀要破妄识,要破掉阿难陀的妄心,生分别执著的妄心,先要破他妄心所依之处。就像国王要讨贼,要消灭强盗,首先要捣毁他的老巢。这里面已经七番破处,七处皆非,妄情已尽,阿难陀所执著的七处都破掉了,正是真心现前之际,这时只要能够回光反照就可以就路还家,就可以见到本地风光。

知道怎么修吗?有一个非常高的法,叫做“彻却、脱嘎”,立断、顿超。说起来很容易,有那种根机,对教理了解得比较深就很好,学会了就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呸”。不知道干什么,可以试一下,大家自己要敢于担当。

其实修法很简单,你真正见地透彻以后,可以试一下。你念一个“呸”字的时候,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中间历历孤明就是你的真心显现。维持的时间很短,半分钟,有些可能还不到,马上你念头再会生起来。这个中间你能够体认,然后信得过,一天反复做(有些根机不契,不一定能够契入的),做三十次、四十次,做更多,你去体会,这样去体认。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说断烦恼,我们经常说:“我修行,妄念那么多,烦恼那么重,烦恼断不了,怎么办?”其实大家要知道,断烦恼是方便说,应该是转烦恼,转烦恼是真实说,转念头。我们念佛念到身心俱空的时候,那个能够灵明不昧的就是你的真心。

这里面七番破处,都破掉了。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阿难陀示现的,其实怎么样?这七番破处,这个妄心、妄情都消尽了,真心正是现前之际,他能够回光反照,就能够就路还家,就能够体认本地风光。“回”,回光反照,不是“肥”光反照,那个很肥胖就是“肥”光反照。我们能够体认这个真如,这样就能够见到自己的本地风光。

但是阿难陀示现,继续向佛请法: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从座位上面站起来。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胡跪。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我是如来最小的堂弟。

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x怜。

我承蒙佛陀慈悲爱护,已经出家了,但是还是自己以为是佛陀最小的堂弟,所以佛陀特别会爱护。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所以只求多闻,没有得到无漏的道力。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不能够折伏娑毗罗,黄发外道的先梵天咒。

为彼所转。

给它控制了。

溺于淫舍。

差一点破根本戒。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就因为不知道如来真实的道理、义趣,“如来真实义”。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

“奢摩他”就是首楞严定、成佛大定、自性定所依的理体,也就是本觉的理体,天然本定,不生灭、不动摇,能够开解照了这个本觉理体就是奢摩他,奢摩他的微密观照。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这里面有几个名词。

“阐提”,一阐提,就是断善根众生,也译为“信不具众生”,完全没有信心的众生。一阐提皆可成佛,这里面道生法师就主张一阐提这些信不具的断善根众生也可以成佛,不过时间非常遥远。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公案,当时大家都不同意他的说法,所以他就只好跟石头去说了。

“隳huī”,是毁灭、摧破的意思。

“弥戾车”就是恶知见,也称为“乐垢秽”,喜乐那些邪知邪见、恶知见。

令那些信心不具的众生,也都能够听闻到如来的教化,能够毁灭恶知见、邪知邪见,能够得到正知正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小

五体投地顶礼,很多大众好像很渴的人求水一样,希望闻到如来的妙法。“倾”就是很倾心,很专心;“渴”,渴仰。

钦闻示诲。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面门放光,这是报身的说法。这个报身说法不是我们所说的“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的那个是报身佛,这个是化身佛以报身说法。为什么?法身说法是真假都不说,因为法身无相、无所说,本身即是;报身说法是说真不说假,报身是智慧身,是光明身,所以佛从面门放光是报身说法。面门放光就表示我们的真如本性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启发我们。根机利,见到这个光就悟入了;根机不够利的,还要听接下来的化身说法。

化身说法说假不说真,凡有言谈,皆无实义。为什么如来传禅宗心印,他只能够拈花?因为怎么样?我们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悟性认识和自性认识,自性认识无法用言词来说了。这里面化身说法,说假不说真,说来说去都是敲边鼓,都是烘云托月。所以让我们能够因指而见月,你不要执著于这个指头,不要执著于言说相、文字相、心缘相。同样,我们闻法也是这样,不要执著于心向外驰,心向外去追求,那样难以相应。

所以如来先从面门放光,表显六根现量真性,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的就是我们的真如妙心,破六种攀缘、妄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