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弥陀要解第一讲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从今天开始,很高兴在释迦佛、阿弥陀佛慈光的加被之下,我们能有殊胜的因缘来共同在永宁寺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地从生死轮回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圆满成佛,唯有成佛才真正地有大能力、大智慧、大福德,帮助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轮回。而在这末法时期真正能让我们横超三界,顿出轮回,一生成佛的最殊胜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在净土法门之中讲四种念佛下手最方便且真正三根普被的是持名念佛。

我们此次所学习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专讲信愿持名,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圆满的典籍;并且这部经非常精要,是释迦牟尼佛的心髓法要,可以说一部《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这部《弥陀经》,再进一步浓缩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

怎么可以知道呢?我们看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弥陀经》总共只有1857个字,但在这部经典之中,释迦牟尼佛一直叫声闻弟子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名号总共就叫了36次。经里总会出现:“舍利弗,又舍利弗”。而在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里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那里释迦佛叫舍利弗的名字总共出现了54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悲心殷切,也可以知道此部经典里所讲的法门特别殊胜。

我们想想作为父母,如果特别希望子女要明白某件事情,要引起重视,就会一直重复地叫着他的名字。如果作为父母对子女讲话,一两千个字的话也就十来分钟,在十几分钟之内重复地叫名字会叫到36次,可见是多么重视。所以不要认为《弥陀经》每天都念,我都会背,每一天都要念,这应该很容易。但其实看看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就可以知道,整个三藏十二部几乎都包容在其中。如果展开来说,是义理浩瀚,所以净空法师说要懂得《阿弥陀经》起码要能懂得半部《大藏经》,不然难以真正通达。

在净土宗的典籍五经一论之中,流通最广泛的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的注解从古至今也非常多,单单说古代关于《阿弥陀经》的注解,比较著名并且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就超过48种。

其中有天台宗智者大师所作的《阿弥陀经义记》一卷;法相唯识宗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法师作有《阿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朝时新罗国元晓法师作的《阿弥陀经疏》一卷;唐朝时新罗国一位太贤法师作的《阿弥陀经古迹记》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古迹记》一卷。

太贤法师是一位很有成就并示现很多神通的大德。他本来是新罗国(现在的韩国)的王孙,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然后来到大唐求法,之后隐居终南山修行。

终南山里面有一尊三丈高的石雕弥勒佛像,太贤法师去绕佛。很奇特的是,太贤法师绕到哪个方向,这尊石雕弥勒佛像的头就会转到哪个方向,所以这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法师。他为鸠摩罗什法师、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两种《弥陀经》译本各作了一种注解。

在这些无量的《阿弥陀经》注解之中,最权威的注解出自明末清初两位大德。大家都知道明末四大高僧是莲池大师、q益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尊者。

莲池大师作的《阿弥陀经疏钞》非常广博浩瀚,他是在禅宗里面开悟之后回过头来归心净土,也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还有一部是净土宗的九祖q益大师所作的《阿弥陀经要解》,印光法师对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推崇备至。

印光法师赞叹说:“即使阿弥陀佛亲自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也就是说这部要解就等于阿弥陀佛亲自为《阿弥陀经》来作注解。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q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示现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不然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

所以此次我们选定《阿弥陀经要解》作为学习的法本。

在净土的五经一论之中,这些注疏特别值得学习的还有唐朝时善导大师为《观无量寿经》所作的《观经四帖疏》。

善导大师以前的大德往往解释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而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再来,他就在《四帖疏》里特别地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而且来说“佛心偏怜,常没众生”。也就是佛陀说此净土法门,虽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其实特别是为末法时期经常淹没、沉沦在六道轮回里,用其他法门难以超出轮回的凡夫众生而说。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我们学了以后对于往生就更加充满信心。

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来弘扬天台教法,他都有示现念佛求生西方。他有作一部《净土十疑论》,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容易产生的十大问题作了很透彻的阐述。还有昙鸾法师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作一个注解叫《往生论注》。

这位昙鸾法师也非常神奇,他原来想学长生不老,想成仙,而且也到南朝来找当时著名的陶弘景,求了很多修仙的典籍。但后来遇到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师就劝他:“你与其去修长生不老、去修仙,不如念阿弥陀佛,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正的无量光明无量寿。”他听后大喜,就把那些修仙的典籍通通烧掉,专修净土。

还有道绰法师编撰的《安乐集》,里面也有很重要的开示,尤其重要的就是“凡夫入报土”。我们虽然是业重的凡夫,没断一丝毫的见惑和思惑,但只要伏住见思惑,不让它起现行,就能到达念佛成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都能入实报庄严净土。所以“凡夫入报”是个非常透彻的见地。

还有唐朝时飞锡法师所作的《念佛三昧宝王论》,还有明朝时传灯法师(天台宗的大德)所作的《净土生无生论》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重要的净土宗经典注疏。

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之法,要真正生起信心,一定要能够像q益大师所开示的:“要具足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具足六信,这要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大家如果能对以上所说的这些典籍深入地闻思,就一定能破除凡夫的愚痴无明,开大智慧,生大信心,将来决定往生西方。

当然,当代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所作的注解也非常值得我们赞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q益智旭解

《序》【原夫诸佛愍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内容是总序多门。

第二个内容是别显净土横超殊胜。

第三个内容是特显信愿持名殊胜。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愍念九法界众生:愍念六道凡夫众生并帮助他们离分段生死;愍念二乘声闻、缘觉众生,帮助他们离方便变易生死;愍念菩萨,帮助他们离实报变易生死。所以说“愍念群迷,随机施化”。

〔随机施化〕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以教化。教是由因上来说,化是由果上来说。佛陀教导我们,使我们在身心气质上有变化、提升,这样是教化。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示现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种法。此为“随机施化”――随他的根器而施以不同的教化。

对于善知识来说应机说法,观察众生得度的根机而说法很重要。他的意乐及兴趣在哪方面,哪个法门能让他迅速解脱,就应该为他说哪个法门。对于修学者来说,择法觉支很重要。要选择适合于自己修的法门,所以在七菩提分(也就是七觉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里,择法觉支排在第一,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选择的不是适合于自己修的法,要成就相当困难。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两个人来求出家。一个在家是打铁的,一个出家以前是看公墓的――专门帮人守坟墓的。佛陀的弟子就教打铁的人修不净观,教看公墓的修数息观。两个人修了很久都不能成就,觉得自己业障重,反正修行也难以上进,就一起准备还俗。佛陀知道了就把他们叫过来问是什么原由,这两个人一五一十都说了。佛陀就说:“哦,你们择法觉支没修好,是因为没有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法门”。

佛陀的阿罗汉弟子来教他们,当时也没有特别地观察根机,佛陀就教两个人把所修的法门换过来再修――打铁的人修数息观就很容易相应,看公墓的修不净观也很容易相应,不久以后两个人都成就道果。所以随机施化特别重要,容易得到利益。只有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法门才容易成就。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归元就是令一切众生都能就路还家,复本心性;归元也就是归到我们的真如自性,圆觉妙心。一切法都依心而建立,“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一切依正因果无不从心建立。但迷昧的人就执著于诸法为心外实有,而妄生爱、憎、取、舍,所以就迷惑颠倒、造业受报、流转生死。诸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帮助众生从错觉的世界里解脱出来,把凡夫的实执转过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错觉的世界里、在无明系统里转过来进入到明觉系统。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因此佛陀应众生的根器而广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比如《大佛顶首楞严经》里就讲到二十五圣修证圆通,门门皆可成佛。但在无量的修心法门之中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两大类:一类是凭自力截断妄识流注,比方修禅宗,修天台宗的止观,都要凭自力来断八十八使见惑、断八十一品思惑,这个就很困难;还有一类修心的法门就是凭佛力转得凡心即佛心。我们透过念阿弥陀佛,执持万德洪名就能由有念而入无念。一开始是有念,念念都是在念阿弥陀佛,念念都是在入佛法界;功夫深了就能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因为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全体就是本觉,全体就是实相般若;我们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全体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方便,能让我们迅速地明心见性,花开见佛悟无生。

第二部分是别显净土横超殊胜:

〔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在这一切的方便法门之中,最方便、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土法门具足四种殊胜方便:

第一种方便是不值佛世,常得见佛方便。我们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应化身只有八十年,所以我们要亲见佛陀很困难;而弥勒菩萨要下生成佛,按人间的时间来计算还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此我们要见佛,要听佛说法非常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够常见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

而且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来成就、来庄严,所以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单单可以听阿弥陀佛说法,还可以听十方一切佛说法,因为在极乐世界的那些宝树之中有宝罗网自然映现十方佛净土。就像我们在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把电视打开,一调频道,想看哪个台就可以看哪个台。同样,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听药师佛说法,在宝树之中就会显现出来,想听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说法,一动念也能显现出来。所以这是特别的殊胜方便。

第二种方便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我们末法时期业重的众生要断见惑和思惑非常困难。经云:“如断四十里流”。一条大河流了四十里,突然要把它截断,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修净土,持名念佛,不需断惑业,只要把见思烦恼伏住,能达到念佛成片,就可以带业往生,超出轮回。

第三种方便是不修余行,具足六度方便。

第四种方便是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在一切的方便之中,可见净土法门是最方便的。十方诸佛都有种种的方便法门教众生得解脱或者教众生诵经、持咒、观想、修禅定等等,但对一般末法业重的众生来说都很困难;而阿弥陀佛的殊胜方便就是把他一切的大愿力,及修行功德都凝聚在一句万德洪名之中,众生只要执持名号就能以名召德并成就多福德、多善根,所以这是最方便、最殊胜的。

〔至直捷〕指念佛之人,横超三界,顿出轮回,就像由小学一年级直接升到博士班一样。我们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非常直捷痛快。直接就超越菩萨的五十一个阶级。念佛成佛,生净土而证佛果,所以没有一切的繁琐,是最直捷的。

〔至圆顿〕净土法门是圆教之中的圆教,念一句佛号就是圆满地具足修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圆满地修禅、教、律。昨天已经说过了:“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是修佛意功德;教下、天台、贤首是修佛语功德;律宗是成就佛身功德;而我们修净土执持一句万德洪名是圆满地具足修阿弥陀佛的身、语、意功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究竟觉悟作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可见《阿弥陀经》已经超越了《华严经》、《法华经》是极圆之教。所以在《要解》里q益大师赞叹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融摄在这一部《阿弥陀经》里面,并且净土法门又是顿悟法门里最迅速顿出轮回的方法,是顿中之顿教。

莲池大师说:禅宗里面要开悟的人须具足福德智慧,不然难以开悟。在禅堂里能打坐开悟的人,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他的福报要三辈子能做皇帝,他的智慧要能七辈子都考中状元,要有这样广大的福德和智慧才容易开悟。所以今生今世能够修禅而顿悟的人,其实是过去生之中已累劫在修行。禅宗虽说是顿悟,但如果从多生来看,是顿中之渐教,因他过去已经多生多劫都在修,所以今生今世才能开悟。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也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已经多生累劫在修了,所以今生今世才能开悟。而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往生径登不退。虽是凡夫却能顿超到一生补处,都是阿裨跋致,都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与一生补处的等觉大菩萨平起平坐,做同学了。故说光寿同佛,是顿中之顿教。可见净土法门是圆中极圆、顿中极顿之教。

因此说: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究竟果觉来作为众生的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观经》里讲的净土法门的根本理论。

“是心作佛”――我们现在能念阿弥陀佛,这个心当下就在作佛;如果不念阿弥陀佛,心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一定会起种种的烦恼妄念,那就是在念六道轮回。“是心是佛”是指我们的本觉,所以说所念的阿弥陀佛,所求生的极乐世界都是我们的本觉。其实就是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因此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部分是特显持名念佛殊胜: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佛法之妙,妙在净土;净土之妙,妙在持名;持名之妙,最妙就莫过于《佛说阿弥陀经》里所开示的信愿专持名号。

念佛法门虽分为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但按佛陀的本怀来说,希望众生能用最简易、最稳当的持名念佛方法。这部《阿弥陀经》是最独特的,从始至终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无问自说,(在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里属于无问自说)畅佛本怀。教人具足信愿,专持名号,在四种念佛法门里是最为简易、最为稳当的。

〔至简易〕是不必参究,不劳观想;简单易行,人人可修;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虽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但成就非常迅速。

一般的凡夫众生难以理解净土法门,他认为这太简单了,念阿弥陀佛谁不会呀,随便一个不认识字的阿婆都会念,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

如果有一个人打坐能入定三天三夜,大家一定去赞叹、去顶礼、去供养。认为这很了不起,修行功夫很深。另外一个人一心一意在念阿弥陀佛,他就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一定要知道,能入定三天三夜的人若不归心净土,他不一定能超出生死轮回,也就只是生到天道――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而已,没有超出轮回;而旁边被你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他具足信愿,执持名号,他就能顿出轮回。

凡夫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他看不清事实真相,所以此法门极为殊胜,特别简易。不要以为这个法门简单,我们也做得到,就看不起,不要去求玄妙,为什么?《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最方便而能迅速成就的法门才是最殊胜的法门。

比方有人生命垂危,你如果给他开个药方再去抓中药,还要熬,等到你搞好了,这人都可能死掉了。如果旁边另外有个人,有粒灵丹,马上给他服下去,这人马上病就好了,当然是这个方法最妙。此方法最简单、最直捷。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等于是阿伽陀药,等于是救众生法身慧命的灵丹。

〔至稳当〕其他法门是自力教,要仗自力的修持来断惑证真。要断见惑、思惑,易遭魔障,易成间断。因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断无始劫的见惑、思惑,那你还没有成就可能就命终了,所以容易有隔胎之迷。

古来历来有一句话叫:“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第二世大富大贵的人在前生是有修行的,但他如果是修禅没有开悟,只是感得第二世的大富大贵而已。而这种大富大贵会让他迷失真性,所谓:“富贵学道难,贫穷布施难”。大富大贵之中他迷失真性,不知修行就会退堕,而且在高位之中也容易造恶业,下一辈子会堕落,所以这叫三世怨。而我们持名念佛,稳当成就。为什么能稳当成就,原因略说有三种:

第一种是念佛众生,有四十里光明烛身,常得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不遭魔障。

第二种是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以免除隔胎之迷。修习其他法门,一生功行没有圆满的话,一经转胎,前生的愿力,前生求解脱的志向就会迷失。

第三种是念佛之人,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纵使他一生念佛没有明心见性,也能往生净土。

正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信愿持名是最稳当成就的法门。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是q益大师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之上特别来说《阿弥陀经》最为不可思议。佛法的最妙处在于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四种念佛里最妙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讲述得最透彻、最简捷的就是《阿弥陀经》。所以净土三经里古人最重视的是《阿弥陀经》,把她列为五堂功课之一。

因此q益大师说:“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的。”

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是详细讲说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大愿,然后摄及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殊胜,以大愿大行来成就净土、以愿力成就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往生成佛。

《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论、境界、方法、事理、因果都有圆满的解说。当然特别地强调持名念佛,所以也称为大本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说净土十六观,对于四种念佛法门都有阐述。在凡夫的眼中就会认为佛陀晚年还是遭遇了一些不如意的事:一是他两位最重要的国王护法都发生了变故,一位是x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被他的儿子琉璃王发动宫廷政变,把王位夺去,波斯匿王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琉璃王又率兵攻打释迦佛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佛陀先后在树下打坐三次,让琉璃王退兵,但后来佛陀知道定业难转,就没有再去琉璃王进军的路上打坐。

另外一位护法是中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他晚年时也给其子阿^世王子发动宫廷政变,把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不给他食物,国王最终饿死。

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觉得非常难过,就非常至诚恳切地向释迦牟尼佛祈祷,觉得人世间充满太多的苦难,父子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儿子会发动政变把父亲关起来。而且母亲韦提希夫人要给频婆娑罗王送饭,阿^世王子不准。韦提希夫人没办法,就把面饼煎好以后贴在自己胸口,把喝的水、蜜、浆藏在璎珞里带进去,用这种方式让国王吃点东西。可阿^世王子知道以后还非常生气,拿起剑要杀掉自己的母亲,给大臣制止了。

韦提希夫人觉得娑婆世界太苦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就请求佛陀开示有没有一个非常清净庄严、没有这些是非斗诤的净土能让我求生呢?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佛陀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西方极乐世界,并讲了求生的方法――净土十六观,那个法门也是非常殊胜的。

频婆娑罗王虽然最后饿死了,但因为闻到佛和佛弟子为他说法,他死以前已证得初果。初果就是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最多再有七番生死就能得解脱。

《观无量寿经》也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我们专门讲过一本《迦陵仙音》,她讲的法门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四种都有。善导法师的《观经四贴疏》是特别赞叹持名念佛。早期那些净土宗的大德大部分都修《观经》,庐山东林慧远法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等,很多既修持名念佛,也修净土十六观。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本来的名字应该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鸠摩罗什法师就知道中国人喜欢简单,直接把本经的心要提出来,名为《佛说阿弥陀经》,当下直截了当把本经的心髓法要――信愿持名彰显出来。而且这部经是一切诸佛通通都要讲的不可思议的法宝,因为十方诸佛都赞叹,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里把她浓缩为六方诸佛赞叹。

可见诸佛都要说这部经,并且本经强调: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之中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因此古人极为推重,把她作为早晚功课之一。

可见持名念佛这一法是“普被三根,凡圣齐收”。上上根的等觉大菩萨全体能够承当,下下根的众生也可以依之而得度。

《净土圣贤录》里讲到一个业重的众生张善和,一辈子专门杀牛,但临终时恶业现前,那些牛来索命,他很害怕。可他宿世有善根,所以能得遇善知识,那时也能头脑很清醒,所以善知识跟他说:“你赶快念阿弥陀佛”,依靠临终念佛都能得佛接引,往生极乐。所以下下根也可依之而得度,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法门。

上上根比如等觉位的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殊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可以看到普贤菩萨发愿偈,每一句都多两个字:“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可见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从《华严经》就可以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有些人说:“念佛法门我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为什么那些大菩萨都始终不离念佛呢?”凡夫都觉得这没有什么神奇,没有什么了不起!莲池大师有一个很巧妙的比方,说:“就好像你做高官、做宰相、做三省六部的尚书,天天都要见皇帝,向皇帝请示,但如果是个普通的人,距离京城很远,在一个山沟里面自己耕作,当然觉得见不见皇帝无所谓,事实上他也是见不到的。

这其实是比喻诸佛度众生有无量的方便,而最方便、最殊胜的就是依靠持名念佛来让我们超出轮回。所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因为时时念佛就能迅速成佛。而薄地凡夫在六道里轮回,业深障重,反而不知念佛法门的妙处。

下下根的比方经常被引用的湖南衡阳王打铁,他每天都要打铁,觉得很辛苦,但不劳作生活费就没有着落。刚好有位法师经过,他就请教那位法师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如此辛苦。法师说:“你打一锤子就念一句佛号。”他觉得很开心,扎扎实实念了几年,因为心很专注,而且成就了。

他自己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说一首偈子:“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拿起锤子敲一下,念一句佛,站在那里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要知道临终时没有任何病苦,站着走一定是上品位。

你看一个普通的人以前没有闻过佛法,以后也没有怎么听过教理,他真正有善根、有信心,边打铁边念佛都能上品生。宋朝时《龙舒净土文》的作者王龙舒居士也是面西念佛,站着往生。

〔摄事理以无遗〕念佛一法有事念和理念,事念就是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内不被欲望所驱使,外不被环境所诱惑;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不夹杂,这样名之为事一心不乱。事念虽然对于净土的理论没有透彻地明白,但他能专注念佛念到心地清静,智慧自然开显,自然可以达到理念,理一心不乱。

理念是了知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之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这样名之为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含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含摄事念和理念,一切的诸法性相都包含在其中。

〔统宗教而无外〕古人说:“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说能够统宗。

一句阿弥陀佛,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所以统教。宗教就是指宗门教下,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圆满地含摄禅宗的修法――禅宗讲明心见性,我们就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念佛功深也自得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能够含摄宗门的修行。而一句阿弥陀佛能包含五时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一切的修法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句万德洪名里。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三无漏学,我们能一心持名,收摄六根,就是戒增上学;一心不乱就是定增上学;历历分明就是慧增上学。

所以《华严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妙法莲华经》里讲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一乘实相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故古来的大德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q益大师都是念佛生西方。可见持名念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的微妙法门,所以说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自古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为《阿弥陀经》所作的注疏非常多。比如唐朝窥基法师有注疏《弥陀经通赞》等等。还有净土宗的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为《阿弥陀经》也撰有一部《法事赞》等。但时代久远,有很多都看不到了。

q益大师在此地列举了两种著名的《阿弥陀经》注疏。

〔云栖和尚〕是指净土宗的八祖莲池大师,莲池大师与憨山大师、q益大师、紫柏尊者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而事实上q益大师晚年时已是清朝,所以上面写的是清西有沙门。

莲池大师是一位宗说兼通、解行并重、宏宗演教、著作等身的大德。他在宗门里参禅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又归心净土。写有很多著作,如:《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等等。

莲池大师的法名是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县人,三十一岁时出家,到处寻师访道,参访了很多善知识。后居杭州五云山,远近的学人都来参学,那个地方迅速成为一个丛林,名为云栖寺。

文殊菩萨也曾化作一个童子来参访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看到这个童子就问他:“你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脚上有那么多泥巴,肯定是远道而来吧。

童子回答:“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这是禅宗的机锋。

莲池大师就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

童子就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等等。有个比较长的禅宗公案,此地讲净土就不展开说了。

莲池大师主张持戒为本,华严为体,净土为归。著有《阿弥陀经疏钞》,妙理广大,文义精微。我们读过《阿弥陀经疏钞》觉得非常浩瀚,如果讲一遍,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几乎把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都包含进去了。性相天贤这些妙理也都包含在其中。

疏是解释经文的。莲池大师先作了个《阿弥陀经疏》,后来觉得这个疏还是太深,又作一个钞来解释疏,合起来就名之为《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的侍者古德法师又看到后来的学人连钞也看不懂了,就又再细一点来讲叫演义。以《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来解释钞,现在流通的本子就把疏、钞、演义通通合在一起叫《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莲池大师还作有一个很著名的《西方发愿文》,从古到今很多人按照这个来作佛前大回向,来发愿,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就是“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这个发愿文。

q益大师尊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是以地名来表示尊重。莲池大师住的地方叫云栖寺,为什么尊称他为和尚呢?和尚的意思就是力生,教化之力能够生弟子的智慧就叫力生。q益大师在莲池大师的塔前受戒,所以尊称他为云栖和尚。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幽溪也是地名,指浙江天台县天台山幽溪高明寺传灯大师的道场。传灯大师虽然是天台宗的大德,晚年他也像智者大师一样专修净土,并且因为他心非常清净,所以每次讲《佛说阿弥陀经》时都感得天乐鸣空,大众都能听到。

他为元朝苏州北禅寺大佑法师著的《阿弥陀经略解》作了一个钞,就把大佑法师的《弥陀经略解》再深入地按照天台宗的教理来解释,故称之为《圆中钞》。

〔原理高深,中道广博。文富义繁,不便初机。〕是说其内容非常浩瀚广博,一般初机的人根本就摸不到头绪。传灯大师还著有《净土生无生论》,在《净土十要》里也有汇集进去。

民国时候谛闲法师有位弟子叫季圣一,是位居士。这位季圣一居士为《净土生无生论》写了个讲义,也讲得比较透彻。

所以莲池大师、传灯法师这两位大德对《弥陀经》的解释虽然是尽善尽美,但一般的人看不懂,对净土法门就难生信心,难发求愿往生之心。因此净土宗的九祖q益大师就特别地再作一个《要解》。

《序》【故复弗附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q益大师为了便利初机来作这部《阿弥陀经要解》,将净土宗的心要和盘托出,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内容上也不必勉强跟莲池大师、传灯大师完全相同。

并且q益大师借苏东坡游庐山的诗来描述、表达,q益大师其实已经亲证西方净土的境界,亲见庐山真面目。苏轼写的是一组三首诗:第一首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q益大师很谦虚说:“我虽然对净土法门没有完全透彻地了解,但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我已经看到一部分。”其实他是佛菩萨的化现,不过是非常谦逊罢了。

苏轼的第二首诗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原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是说其实诸法实相、真如妙心是凡夫日用而不知,一旦豁然开朗,明心见性,当然就能够明白:噢,原来一切现成。

接下来是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宗讲经的方式,开经以前先讲玄义,用很短的时间把全经的大意作一个综合的介绍,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先解释经名,有智慧的人听到经名,对全经要旨就通达了。辨体是讲这部经以什么为体,大乘当然都是以诸法实相为体,明宗就是阐述修学的宗要,修行的纲要,修学以后他得到的利益。作用就是论用。判教相就是看这部经在五时八教之中是属于哪一种教相。

贤首宗讲经就会先讲十玄门,比方说莲池大师作疏钞是先说十玄门、教起所因、藏教所摄,乃至于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等。这是按照贤首宗讲经的方式,而q益大师按照天台宗五重玄义讲经的方式。

《解》【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这是第一重玄义,先说释名。

《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里属于单人立题――以娑婆极乐两土的果地的人、果地的佛陀为名。七种立题为:单三复三具足一。

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立题如《大般若经》;单喻立题如《梵网经》。还有复三,人法立题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人喻立题如《菩萨璎珞经》;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等。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题的“佛”是指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意为能仁、寂默。

〔乘大悲愿力〕佛陀以大悲愿力来世间度众生,所以是生死自在的;凡夫众生以业力来世间受报,所以是生死系缚不得自在的。娑婆世界众生的毛病,一个是缺乏慈悲心,一个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立名为释迦牟尼。能仁表示利他,对治众生的缺乏慈悲心;寂默表示自利,对治众生的妄想执著。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返回顶部